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练4(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等值线图。读图,完成1~2题。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C.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解析:第1题,从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等值线分布分析,等值线大致呈南北走向,同一经度区南北变化较小,B、D错误;数值自东向西逐渐增大,所以表示地壳厚度自东向西逐渐增大,C正确、A错误。故选C。第2题,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地壳和地幔以莫霍面为界,所以地壳最底部即地壳厚度0千米为莫霍界面,C正确;海平面为大气层下垫面;岩石圈底部和软流层中部位于地幔,A、B、D错误。故选C。答案:1.C2.C(2022·浙江安吉县高级中学模拟预测)2021年10月16日印度尼西亚发生4.8级地震,震中位于巴厘岛东北部,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为印度尼西亚局部略图。读图,完成3~4题。3.图示板块边界的类型和爪哇岛所属板块的名称分别是()A.消亡边界欧亚板块B.生长边界欧亚板块C.消亡边界印度洋板块D.生长边界印度洋板块4.此次地震,地震波从震源向地面传输过程中()A.横波和纵波速度均突然增大B.横波和纵波速度均变化不大C.横波速度增大,纵波速度减小D.横波速度减小,纵波速度增大解析: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地区位于板块的碰撞边界,属于消亡边界,爪哇岛属于亚欧板块,故A正确;B、C、D错误。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中横波速度较慢、纵波速度较快,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较均匀,B正确;A、C、D错误。答案:3.A4.B(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地质时期的气候是指距今1万年以前,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下图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读图,完成5~7题。5.读图,相比较而言,新生代早期的气候()A.温暖湿润 B.寒冷干燥C.温暖干燥 D.寒冷湿润6.读图,不属于三次大冰期的地质时代是()A.元古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7.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物种大灭绝时期是()A.元古宙末期和古生代末期B.元古宙末期和中生代末期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D.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前期解析:第5题,读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新生代早期与新生代晚期相对比:新生代早期全球平均气温较暖,新生代前期全球平均降水较多较湿,因此新生代早期的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排除B、C、D,选A。第6题,读图,三次大冰期对应的特点是较冷,气温较低,对应的地质时代有元古代末期、古生代末期、新生代末期,因此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第7题,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物种大灭绝时期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古生代末期的二叠纪末期95%生物灭绝;中生代末期以恐龙为代表的物种大灭绝,C正确,排除A、B、D,选C。答案:5.A6.C7.C(2022·河北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2022年3月16日,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脊椎动物研究团队在国际生物学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介绍了一具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有甲类恐龙化石骨架。依据其头骨、脊椎和肢骨的特征,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有甲类恐龙属种,取名“科氏玉溪龙”。据此,完成8~9题。8.“科氏玉溪龙”生活的地质年代()A.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B.海生脊椎动物繁盛C.裸子植物使陆地披上绿装D.出现灵长类及人类9.下列岩石中,最不可能发现“科氏玉溪龙”化石的是()A.页岩B.砂岩C.石灰岩D.大理岩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介绍了一具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有甲类恐龙化石骨架。依据其头骨、脊椎和肢骨的特征,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有甲类恐龙属种,取名‘科氏玉溪龙’”可知,“科氏玉溪龙”是恐龙,恐龙生活的年代为中生代,此时裸子植物繁盛,使陆地披上绿装,C正确;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是早古生代,A错误;海生脊椎动物繁盛是古生代中期,B错误;出现灵长类及人类是新生代,D错误。故选C。第9题,结合所学知识,“科氏玉溪龙”化石应该存在于沉积岩中;页岩、砂岩、石灰岩是沉积岩,A、B、C不符合题意。大理岩是变质岩,没有化石,D符合题意。故选D。答案:8.C9.D(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图为云南省元阳梯田景观图。读图,完成10~12题。10.图中包含的地球圈层有()A.水圈、生物圈B.水圈、岩石圈、生物圈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D.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11.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A.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B.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C.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D.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12.联系各圈层,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能源来源主要是()A.太阳辐射 B.岩浆活动C.热力环流 D.水循环解析:第10题,图中包括的事物有岩石、水、生物、大气,包括地球圏层有水圈、岩石圈、生物圏、大气圈,D正确,其他选项不全面,A、B、C错误,故选D。第11题,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薄的层,平均厚度只有17千米;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但其厚薄相差很大;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12题,太阳辐射是地表四大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主要能源来源,太阳辐射将各种能量进行转换,产生水能、太阳能、生物能、矿物能等,而且在太阳辐射的照射下,通过水循环、大气运动等将物质等进行迁移,A正确,岩浆活动、热力环流、水循环不是能源来源,B、C、D错误,故选A。答案:10.D11.C12.A13.(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距今6亿年到3亿年间为震旦纪冰期;在距今2亿年至3亿年,地球又发生了第二次大冰期。这次大冰期始于石炭纪末期,止于二叠纪中期,大约延续了一亿年,根据动植物化石和冰碛层的分析发现,这次大冰期主要影响南半球,被称为“南半球的冰期”;距今二三百万年到一百万年间为第四纪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大冰期时气温比平均值下降4~7℃,海面降低,陆地大面积被冰雪覆盖。间冰期时气候转暖,高纬度大陆冰川面积缩小,中纬度山岳冰川大规模后退,雪线上升,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推移,海面上升。(1)推测大冰期和间冰期期间,地球上的物种数量各有什么变化及变化的原因。(2)在距今1万年到19世纪末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四次寒冷期和四次温暖期。说出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寒暖变化依据的获得途径有哪些?解析:第(1)题,大冰期:因气温下降,气候非常寒冷,物种数量大量减少,甚至有些生物灭绝。间冰期:气温较高,适合生物生存与发展,物种特别丰富。第(2)题,在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可以通过史料记载、考古发掘、化石地层研究等方面获得气候变化依据。答案:(1)大冰期时物种锐减。因为大冰期时气温下降,气候寒冷,许多生物因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而灭绝。间冰期时物种迅速增加。因为间冰期时气温上升,气候温暖,生物演化、进化和繁衍的速度加快。(2)史料记载(或文献记载);考古发掘;化石地层研究等。14.(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距今约260万年至1万年前的更新世,又称“第四纪大冰期”,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显著特征是全球气候变冷,冰川面积大幅增加,寒冷的小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交替出现。更新世是披毛犀等冰期动物繁盛的时代,披毛犀是大型食草动物,生活在草原和草甸地区,长达1米的鼻角可以刮开冰雪,找到干草。中国科学家依据不同时期的披毛犀化石,提出了冰期动物“走出西藏说”:更新世之前,青藏高原成为冰期动物的“摇篮”,进入冰期以后,这些动物迁出了起源地,不断演化,它们的后代最终抵达北极地区。(1)分析青藏高原成为冰期动物“摇篮”的时空背景。图中①②③示意披毛犀种群“走出西藏”的迁徙线路。(2)说明披毛犀种群东迁和北上的原因。(3)晚更新世,最后披毛犀的最大分布范围可达中国东部的黄淮地区但是没有扩张到同纬度的亚洲中西部和北非地区,推测其主要原因。解析:第(1)题,更新世之前,全球气候温暖,由于当时青藏高原海拔高,比北极更寒冷。当地动物适应寒冷的环境,冰期到来之后,全球冰冻圈范围扩大,青藏高原动物凭着较强的耐寒能力走到了世界各地,使青藏高原成为冰期动物的“摇篮”。第(2)题,东迁的原因是气候变冷后,青藏高原气候过冷;而中更新世回暖之后,披毛犀又向北迁寻找更加适宜的温度,主要是气候变化驱动的。早更新世气候较冷,青藏高原气候过冷,披毛犀得东迁走下青藏高原;到了中更新世气候回暖,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只能向更高纬的寒冷地区迁徙。第(3)题,同一纬度的热力条件是相同的,但水分条件也是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黄淮地区位于大陆东海岸,气候较湿润,食物来源丰富。中亚、北非则相反,亚洲中西部、北非地区气候过于干燥,食物匮乏,披毛犀难以适应当地的环境,所以并没有扩张到同纬度的亚洲中西部和北非地区;而披毛犀种群不能迁徙到非洲,是由于地中海的阻隔。答案:(1)更新世之前,全球气候温暖,随着地壳隆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