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文学概论)模拟试卷1(共276题)_第1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文学概论)模拟试卷1(共276题)_第2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文学概论)模拟试卷1(共276题)_第3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文学概论)模拟试卷1(共276题)_第4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文学概论)模拟试卷1(共276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文学概论)模拟试卷1(共9套)(共276题)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文学概论)模拟试卷第1套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题1.0分,共16分。)1、“意蕴说”由()提出。A、王弼B、嵇康C、康德D、黑格尔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意蕴说”由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提出,为文本层次的探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概念。黑格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故选D。2、下列关于“典型”的发展阶段,说法不正确的是()。A、17世纪以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上是类型说,强调典型的普遍性和类型性B、18世纪以后,开始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C、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把人类的典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D、20世纪之后,西方关于典型的研究先是沉寂了一段时间,然后又达到一个新的高潮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20世纪之后,由于艺术中心的转移,西方关于典型的研究相对显得沉寂;而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却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并且成为中心议题之一。故选D。3、我国古典文论独创了()的概念。A、文本B、典型C、意境D、意象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文本”在中外文论史上都曾探讨过,“典型”是西方文论的独创,“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独创,“意象”是中国首创但中西方文论都有的概念。故选C。4、下列不属于“意境”的审美特征的是()。A、韵致B、灵境C、兴味D、情韵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因素,因此有“韵”“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B项“灵境”是“虚境”的别名,与“实境”相生,构成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故选B。5、下列诗句属于“有我之境”的是()。A、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D、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有我之境”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名著《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意境分类标准。他认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A项,“孤馆”“春寒”“杜鹃声”“斜阳暮”虽然是实景,但都很悲凉惨淡,显然是著染上了“我”的愁绪,“可堪”二字也很明显地透露了这一消息。其他三项则看不出作者的主观情绪,是“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故选A。6、下列关于叙事理论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艺》,中国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等,都对叙事文学的特点进行过研究,但未形成系统的叙事理论B、中国自明代以后,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以明清之际的文艺批评家李卓吾的小说、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C、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D、自20世纪初以来,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对叙事文学的研究形成了新的理论观念,被称为“新叙事学”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A项“但未形成系统的叙事理论”说法有误,三者都形成了相当系统的叙事理论。B项不是李卓吾,而是金圣叹。D项“新叙事学”应为“叙事学”,“新叙事学”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叙事学研究。故选C。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王维的《鹿柴》是用宁静的景物象征空寂淡泊的心境B、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采用了借代手法C、《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用了对比手法D、李白的《清平调》第三首中的“名花倾国两相欢”一句用了典故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B项用的是倒装,正确的语序是“欲饮夜光杯中葡萄美酒,琵琶催上马”。D项“倾国”是“绝代佳人”的代名词,典故出自汉代李延年的诗:“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故选B。8、下列关于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二重性,文学接受纯属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B、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观条件一致,但客观条件不同C、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文学接受则必是阅渎或欣赏的精神活动D、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均不同。要使文学消费得以顺利进行,除了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阅读能力及消费心理等主观条件之外,还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经济能力、闲暇时间和适当的空间等客观条件。文学接受的主观条件更关注接受者的个性、气质、性别、年龄、职业、经历、人生观、文化修养、审美趣味、艺术经验、期待视野及阅读心境等。文学接受的客观条件则主要指接受的对象(文本)以及接受者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等。故选B。9、在中国的简分法中,哪一种风格划分类型是影响最大的?()A、虚实B、刚柔C、奇正D、悲喜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中国的简分法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类,也有“虚”与“实”、“奇”与“正”等二分法,但以刚柔二分法影响最大。故选B。10、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是()。A、共鸣B、净化C、领悟D、延留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领悟”,是读者在阅读丈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有基于理解的体味和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两大特征,是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故选C。11、()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A、创作个性B、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C、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D、风格类型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风格类型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风格的分类。12、下列关于隐含读者的内涵,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隐含读者是现实读者的一个分支概念,两者是种属关系B、隐含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读者C、作者对隐含读者的预想分为自觉和不自觉两种D、隐含读者是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隐含读者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结合题干,A项表述错误。13、下列不属于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的一项是()。A、期待视野B、还原与异变C、理解与误解D、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文学接受的发生包括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和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文学接受的发展主要包括填空、对话与兴味,还原与异变,理解与误解,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而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是指文学接受的发展,A项属于文学接受的发生,故A项错误。14、共鸣产生的原因不包括()。A、观念相通B、情感经验相似C、理解的体味相同D、意志愿望相近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观念相通、情感经验相似和意志愿望相近是共鸣产生的原因。基于理解的体味和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是领悟的两大特征。因此本题选C。15、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不包括()。A、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活动B、文学接受是一种认识活动C、文学接受是一种文学消费活动D、文学接受是一种文化价值阐释活动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A、B、D三项都是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属性,文学接受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两者是有区别的。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是就精神文化方面而言的,因此本题选C。16、关于文学批评实践的表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了解批评对象是批评实践的前提B、在具体的批评实践操作中,由于文学作品的多信息性,需要选点切人,连线生发C、确定批评要旨,主要包括确定批评所依据的主要理论点、批评的基本目标对象、批评针对的基本问题D、创见是在了解批评对象、选好切人点、确定了要旨的基础上,进行有条理的表达,使批评意见得以“物化”成型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文学批评实践要力求创见,创见并不是批评实践的必然结果,而是批评实践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求。在批评实践中,人云亦云是一大弊病。批评即使一时难有创见,但要求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有自己的论说方式和表述特点。D项描述属于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布局安排。二、解释题(本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分。)17、共鸣标准答案:共鸣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它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艺术真实标准答案:艺术真实有别于生活真实和科学真实,它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意境标准答案: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期待视野标准答案: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1、现实型文学标准答案: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填空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22、文学作品的形式由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构成。标准答案:结构语言体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即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有三种:______、______和______。标准答案: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______,表现特征是______,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______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标准答案:哲理性象征性抽象思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叫______。标准答案:情节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是______。标准答案:风格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______的《______》把诗歌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类,建立了具有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的模型。标准答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阅读经验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层次。标准答案: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9、读者的动机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批评动机和借鉴动机。标准答案: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0、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这种理解称作______。标准答案:正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1、“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体现了文学接受活动中的______效果。标准答案:净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文学概论)模拟试卷第2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1.0分,共25分。)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概念?()A、“虚静”说B、“妙悟”说C、“移情”说D、“物感”说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移情”说是德国学者立普斯提出的,“移情”说侧重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试图把关的产生和本质完全归结为人的移情。“虚静”说、“妙悟”说、“物感”说都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2、关于文学活动四要素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文学活动是对世界的模仿,作者通过文学作品表达感受B、作者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在四要素之中居于主要地位C、文学作品反映客观世界和作者内心的情感D、读者的阅读鉴赏是作者创作的文本实现价值的必要条件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无所谓主次关系,因此B项错误。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作者的文学活动?()A、诗言志,歌永言B、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C、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D、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A项指出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情志的。B、C两项属于“物感”说的范畴,指出人受外界事物的感发而有所创作。D项指出乐教有彰明伦理、移风易俗等作用,属于文学接受的范畴,没有涉及文学活动的作者。因此本题选择D项。4、关于文学活动的意识形态属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B、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最终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两者的关系是直接的C、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功利D、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文学作为意识的形态,一方面最终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即文学的情形归根到底要由经济基础来说明;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它往往要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因此B项表述错误。5、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是()。A、意境和意象B、韵味和主题C、言语和形象D、含蓄和含混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即含蓄和含混。含蓄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6、下列不属于文学创造过程中材料储备环节的是()。A、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C、艺术来源于生活D、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A项出自《文心雕龙·神思》,属于文学创造中的艺术发现环节。B、C、D三项都强调文学创造与现实材料的关系,都属于文学创造过程的材料储备环节。因此本题选A。7、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不包括()。A、无意获取B、意念获取C、实践获取D、书本获取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有无意获取、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四种。文学材料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客观的社会生活。它们不是先天的也不是神授的,更不是自己冥想出来的,故B项表述错误。8、下列不属于艺术构思方式上的变形方法的是()。A、扩大和缩小B、黏合和漫画C、比喻和象征D、夸张和幻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艺术构思方式的变形方法很多,主要包括扩大和缩小、黏合、漫画、夸张、幻事等。9、()是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A、再现性和逼真性B、表现性和虚幻性C、暗示性和朦胧性D、虚幻性和朦胧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再现性和逼真性是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表现性和虚幻性是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10、下列关于文学类型的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文学类型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种文学类型浑然混合,没有完全各自独立的形态B、在近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相继出现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C、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是情感热烈奔放、主观态度强烈、艺术色彩神秘等D、在现代出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结合型的文学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B项表述不正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18世纪末,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于19世纪初,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在19世纪70年代最终形成。11、物化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下列不属于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的是()。A、创作动机B、语词提炼C、技巧运用D、即兴与推敲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的具体步骤犬牙交错,很难区分先后,主要包括“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即兴与推敲等。创作动机属于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因此本题选A。12、以下哪一首诗(词)的题材与其他三项不同?()A、柳永的《雨霖铃》B、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C、李白的《渡荆门送别》D、王翰的《凉州词》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A、B、C三项都是关于送别的诗或词,D项是一首边塞诗。13、文学作品的现代结构主要包括双重结构、意识流结构和()。A、作品和神话互文结构B、表层结构C、深层结构D、时空交错结构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表层结构、深层结构、作品和神话互文结构是双重结构的常见模式。文学作品的现代结构主要包括双重结构、意识流结构和时空交错结构。14、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体裁,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文学作品的体裁多样,主要包括诗歌、剧本、小说等B、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C、剧本具有文学价值和戏剧价值,其中文学价值是首要的D、在现代,小说已成为最流行、最普及、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剧本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具有文学价值和戏剧价值两重价值属性,其中戏剧价值是首要的。15、下列关于文学典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文学典型通常有特征性和艺术魅力两种美学特征B、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典型人物性格的丰富和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C、典型环境是指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D、马克思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恩格斯提出的命题,不是马克思。16、下列诗(词)句与意境的特征,对应不恰当的一项是()。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景交融B、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虚实相生C、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虚实相生D、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韵味无穷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A项出自杜甫的《春望》,该句将景物描写与诗人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伤感巧妙融合。B项出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两句诗是诗人的梦中所见之景,属于虚写。C项出自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虚写昔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尽荠麦青青”实写诗人所见山河破碎的荒凉景象,虚实相生,两者对比,有“黍离之悲”。D项出自王昌龄的《从军行》,该诗以景结情,表达从军将士浓浓的思乡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叙事性作品的是()。A、《孔雀东南飞》B、《木兰诗》C、《离骚》D、《陌上桑》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叙述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政治抒情诗,诗人屈原叙述了自己遭谗被流放,“美政”理想落空的苦闷心情;《陌上桑》是一首富有喜剧色彩的民间叙事诗。18、关于抒情性作品的结构,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往往从乐与情和景与情的关系分析抒情性作品的情感B、抒情性作品中乐与情的关系主要分为诗与乐、声与情、节奏和情感运动形式三个方面C、抒情性作品的景与情的关系主要包括诗与画、情景关系、真与幻等D、诗的真实主要是指客观的真实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抒情性作品的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形成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所以往往从声与情的关系和景与情的关系两个方面来分析,故A项错误。声与情包含诗与乐、声调与情调、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三个方面,故B项错误。诗的真实,主要不是指客观的真实,而是指主观感受的真实,情感逻辑的真实,故D项错误。因此本题应选C。19、下列诗(词)句与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对应恰当的一项是()。A、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比喻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夸张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象征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一一用典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主要有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义、夸张与对比、借代与用典。A项“多情应笑我”运用倒装,突出“多情”,正常句式应为“应笑我多情”。B项写于安史之乱前,是杜甫在赴奉先县途中的所见,是实景,不是夸张。C项运用了比喻,将“雪花"比喻为“梨花”,形象生动、新颖奇特。D项“旧时王谢堂前燕”采用用典的修辞手法,引用王导、谢安的典故抒发沧海桑田、人生多变的感慨。故本题选D。20、()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A、创作个性B、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C、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D、风格类型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风格类型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风格的分类。21、下列关于隐含读者的内涵,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隐含读者是现实读者的一个分支概念,两者是种属关系B、隐含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读者C、作者对隐含读者的预想分为自觉和不自觉两种D、隐含读者是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隐含读者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结合题干,A项表述错误。22、下列不属于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的一项是()。A、期待视野B、还原与异变C、理解与误解D、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文学接受的发生包括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和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文学接受的发展主要包括填空、对话与兴味,还原与异变,理解与误解,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而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是指文学接受的发展,A项属于文学接受的发生,故A项错误。23、共鸣产生的原因不包括()。A、观念相通B、情感经验相似C、理解的体味相同D、意志愿望相近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观念相通、情感经验相似和意志愿望相近是共鸣产生的原因。基于理解的体味和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是领悟的两大特征。因此本题选C。24、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不包括()。A、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活动B、文学接受是一种认识活动C、文学接受是一种文学消费活动D、文学接受是一种文化价值阐释活动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A、B、D三项都是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属性,文学接受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两者是有区别的。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是就精神文化方面而言的,因此本题选C。25、关于文学批评实践的表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了解批评对象是批评实践的前提B、在具体的批评实践操作中,由于文学作品的多信息性,需要选点切入,连线生发C、确定批评要旨,主要包括确定批评所依据的主要理论点、批评的基本目标对象、批评针对的基本问题D、创见是在了解批评对象、选好切人点、确定了要旨的基础上,进行有条理的表达,使批评意见得以“物化”成型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文学批评实践要力求创见,创见并不是批评实践的必然结果,而是批评实践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求。在批评实践中,人云亦云是一大弊病。批评即使一时难有创见,但要求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有自己的论说方式和表述特点。D项描述属于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布局安排。二、判断题(本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分。)26、传统的叙事作品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述。()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第三人称叙述,即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传统的叙述作品多为这一视角。27、广义的文学消费即文学阅读活动。()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活动,传统文艺学将其表述为“文学欣赏”。28、从本质上来看,文学消费等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文学消费具有二重性,既有一般的商品消费的特点,又有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的特点;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29、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是审美属性、认识属性、价值诠释属性和交流属性。()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是认识属性、审美属性、价值诠释属性和交流属性,文学消费和接受是审美、认识、诠释、交流的统一。30、根据接受美学的见解,一部作品完成之前,便已隐含着读者。()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或应该出现的读者。根据“接受美学”的见解,一部作品完成之后,在读者接受之先,便已隐含着读者。三、简答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31、简述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标准答案:(1)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它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2)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3)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互相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典型环境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2、简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标准答案:(1)无功利与功利;(2)形象与理性;(3)情感与认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文学概论)模拟试卷第3套一、选择题(本题共19题,每题1.0分,共19分。)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概念?()A、“虚静”说B、“妙悟”说C、“移情”说D、“物感”说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移情”说是德国学者立普斯提出的,“移情”说侧重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试图把美的产生和本质完全归结为人的移情。“虚静”说、“妙悟”说、“物感”说都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2、关于文学活动四要素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文学活动是对世界的模仿,作者通过文学作品表达感受B、作者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在四要素之中居于主要地位C、文学作品反映客观世界和作者内心的情感D、读者的阅读鉴赏是作者创作的文本实现价值的必要条件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无所谓主次关系,因此B项错误。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作者的文学活动?()A、诗言志,歌永言B、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C、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D、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A项指出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情志的。B、C两项属于“物感”说的范畴,指出人受外界事物的感发而有所创作。D项指出乐教有彰明伦理、移风易俗等作用,属于文学接受的范畴,没有涉及文学活动的作者。因此本题选择D项。4、关于文学活动的意识形态属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B、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最终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两者的关系是直接的C、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功利D、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文学作为意识的形态,一方面最终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即文学的情形归根到底要由经济基础来说明;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它往往要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因此B项表述错误。5、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是()。A、意境和意象B、韵味和主题C、言语和形象D、含蓄和含混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即含蓄和含混。含蓄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6、下列不属于文学创造过程中材料储备环节的是()。A、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C、艺术来源于生活D、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A项出自《文心雕龙.神思》,属于文学创造中的艺术发现环节。B、C、D三项都强调文学创造与现实材料的关系,都属于文学创造过程的材料储备环节。因此本题选A。7、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不包括()。A、无意获取B、意念获取C、实践获取D、书本获取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有无意获取、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四种。文学材料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客观的社会生活。它们不是先天的也不是神授的,更不是自己冥想出来的,故B项表述错误。8、下列不属于艺术构思方式上的变形方法的是()。A、扩大和缩小B、黏合和漫画C、比喻和象征D、夸张和幻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艺术构思方式的变形方法很多,主要包括扩大和缩小、黏合、漫画、夸张、幻事等。9、()是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A、再现性和逼真性B、表现性和虚幻性C、暗示性和朦胧性D、虚幻性和朦胧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再现性和逼真性是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表现性和虚幻性是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10、下列关于文学类型的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文学类型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种文学类型浑然混合,没有完全各自独立的形态B、在近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相继出现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C、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是情感热烈奔放、主观态度强烈、艺术色彩神秘等D、在现代出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结合型的文学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B项表述不正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18世纪末,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于19世纪初,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在19世纪70年代最终形成。11、物化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下列不属于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的是()。A、创作动机B、语词提炼C、技巧运用D、即兴与推敲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的具体步骤犬牙交错,很难区分先后,主要包括“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即兴与推敲等。创作动机属于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因此本题选A。12、以下哪一首诗(词)的题材与其他三项不同?()A、柳永的《雨霖铃》B、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C、李白的《渡荆门送别》D、王翰的《凉州词》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A、B、C三项都是关于送别的诗或词,D项是一首边塞诗。13、文学作品的现代结构主要包括双重结构、意识流结构和()。A、作品和神话互文结构B、表层结构C、深层结构D、时空交错结构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表层结构、深层结构、作品和神话互文结构是双重结构的常见模式。文学作品的现代结构主要包括双重结构、意识流结构和时空交错结构。14、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体裁,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文学作品的体裁多样,主要包括诗歌、剧本、小说等B、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C、剧本具有文学价值和戏剧价值,其中文学价值是首要的D、在现代,小说已成为最流行、最普及、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剧本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具有文学价值和戏剧价值两重价值属性,其中戏剧价值是首要的。15、下列关于文学典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文学典型通常有特征性和艺术魅力两种美学特征B、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典型人物性格的丰富和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C、典型环境是指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D、马克思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恩格斯提出的命题,不是马克思。16、下列诗(词)句与意境的特征,对应不恰当的一项是()。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景交融B、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虚实相生C、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虚实相生D、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韵味无穷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A项出自杜甫的《春望》,该句将景物描写与诗人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伤感巧妙融合。B项出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两句诗是诗人的梦中所见之景,属于虚写。C项出自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虚写昔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尽荠麦青青”实写诗人所见山河破碎的荒凉景象,虚实相生,两者对比,有“黍离之悲”。D项出自王昌龄的《从军行》,该诗以景结情,表达从军将士浓浓的思乡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叙事性作品的是()。A、《孔雀东南飞》B、《木兰诗》C、《离骚》D、《陌上桑》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叙述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政治抒情诗,诗人屈原叙述了自己遭谗被流放,“美政”理想落空的苦闷心情;《陌上桑》是一首富有喜剧色彩的民间叙事诗。18、关于抒情性作品的结构,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往往从乐与情和景与情的关系分析抒情性作品的情感B、抒情性作品中乐与情的关系主要分为诗与乐、声与情、节奏和情感运动形式三个方面C、抒情性作品的景与情的关系主要包括诗与画、情景关系、真与幻等D、诗的真实主要是指客观的真实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抒情性作品的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形成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所以往往从声与情的关系和景与情的关系两个方面来分析,故A项错误。声与情包含诗与乐、声调与情调、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三个方面,故B项错误。诗的真实,主要不是指客观的真实,而是指主观感受的真实,情感逻辑的真实,故D项错误。因此本题应选C。19、下列诗(词)句与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对应恰当的一项是()。A、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比喻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夸张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象征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用典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主要有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义、夸张与对比、借代与用典。A项“多情应笑我”运用倒装,突出“多情”,正常句式应为“应笑我多情”。B项写于安史之乱前,是杜甫在赴奉先县途中的所见,是实景,不是夸张。C项运用了比喻,将“雪花”比喻为“梨花”,形象生动、新颖奇特。D项“旧时王谢堂前燕”采用用典的修辞手法,引用王导、谢安的典故抒发沧海桑田、人生多变的感慨。故本题选D。二、判断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20、典型常常是文学至高的美学追求。()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常常是叙事文学的至高的美学追求,是人物塑造达到艺术至境的标志。我们知道,大部分诗是不塑造人物的,所以不能说典型常常是文学的至高的美学追求。21、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而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22、清代学者刘熙载从审美风格上提出了四种意境。()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清代学者刘熙载在其代表作《艺概.诗概》中提出:“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这是从审美风格对意境做出的分类。23、意象,不是“意”和“象”的简单相加。()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而言之,就是借物抒情,而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力口。24、叙事性作品的叙述内容是人物。()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被讲述的故事而非人物。25、传统的叙事作品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述。()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第三人称叙述,即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传统的叙述作品多为这一视角。26、广义的文学消费即文学阅读活动。()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活动,传统文艺学将其表述为“文学欣赏”。27、从本质上来看,文学消费等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文学消费具有二重性,既有一般的商品消费的特点,又有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的特点;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28、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是审美属性、认识属性、价值诠释属性和交流属性。()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是认识属性、审美属性、价值诠释属性和交流属性,文学消费和接受是审美、认识、诠释、交流的统一。29、根据接受美学的见解,一部作品完成之前,便已隐含着读者。()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或应该出现的读者。根据“接受美学”的见解,一部作品完成之后,在读者接受之先,便已隐含着读者。三、简答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30、简述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标准答案:(1)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它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2)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3)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互相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典型环境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1、简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标准答案:(1)无功利与功利;(2)形象与理性;(3)情感与认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文学概论)模拟试卷第4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意蕴说”由()提出。A、王弼B、嵇康C、康德D、黑格尔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意蕴说”由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提出,为文本层次的探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概念。黑格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故选D。2、下列关于“典型”的发展阶段,说法不正确的是()。A、17世纪以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上是类型说,强调典型的普遍性和类型性B、18世纪以后,开始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C、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把人类的典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D、20世纪之后,西方关于典型的研究先是沉寂了一段时间,然后又达到一个新的高潮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20世纪之后,由于艺术中心的转移,西方关于典型的研究相对显得沉寂;而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却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并且成为中心议题之一。故选D。3、我国古典文论独创了()的概念。A、文本B、典型C、意境D、意象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文本”在中外文论史上都曾探讨过,“典型”是西方文论的独创,“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独创,“意象”是中国首创但中西方文论都有的概念。故选C。4、下列不属于“意境”的审美特征的是()。A、韵致B、灵境C、兴味D、情韵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因素,因此有“韵”“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B项“灵境”是“虚境”的别名,与“实境”相生,构成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故选B。5、下列诗句属于“有我之境”的是()。A、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D、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有我之境”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名著《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意境分类标准。他认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A项,“孤馆”“春寒”“杜鹃声”“斜阳暮”虽然是实景,但都很悲凉惨淡,显然是著染上了“我”的愁绪,“可堪”二字也很明显地透露了这一消息。其他三项则看不出作者的主观情绪,是“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故选A。6、下列关于叙事理论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艺》,中国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等,都对叙事文学的特点进行过研究,但未形成系统的叙事理论B、中国自明代以后,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以明清之际的文艺批评家李卓吾的小说、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C、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D、自20世纪初以来,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对叙事文学的研究形成了新的理论观念,被称为“新叙事学”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A项“但未形成系统的叙事理论”说法有误,三者都形成了相当系统的叙事理论。B项不是李卓吾,而是金圣叹。D项“新叙事学”应为“叙事学”,“新叙事学”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叙事学研究。故选C。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王维的《鹿柴》是用宁静的景物象征空寂淡泊的心境B、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采用了借代手法C、《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用了对比手法D、李白的《清平调》第三首中的“名花倾国两相欢”一句用了典故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B项用的是倒装,正确的语序是“欲饮夜光杯中葡萄美酒,琵琶催上马”。D项“倾国”是“绝代佳人”的代名词,典故出自汉代李延年的诗:“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故选B。8、下列关于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二重性,文学接受纯属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B、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观条件一致,但客观条件不同C、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文学接受则必是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D、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均不同。要使文学消费得以顺利进行,除了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阅读能力及消费心理等主观条件之外,还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经济能力、闲暇时间和适当的空间等客观条件。文学接受的主观条件更关注接受者的个性、气质、性别、年龄、职业、经历、人生观、文化修养、审美趣味、艺术经验、期待视野及阅读心境等。文学接受的客观条件则主要指接受的对象(文本)以及接受者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等。故选B。9、在中国的简分法中,哪一种风格划分类型是影响最大的?()A、虚实B、刚柔C、奇正D、悲喜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中国的简分法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类,也有“虚”与“实”、“奇”与“正”等二分法,但以刚柔二分法影响最大。故选B。10、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是()。A、共鸣B、净化C、领悟D、延留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领悟”,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有基于理解的体味和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两大特征,是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故选C。二、名词解释(本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分。)11、共鸣标准答案:共鸣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它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艺术真实标准答案:艺术真实有别于生活真实和科学真实,它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意境标准答案: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期待视野标准答案: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现实型文学标准答案: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填空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6、文学作品的形式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构成。标准答案:结构语言体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即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有三种: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标准答案: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_________,表现特征是_________,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_________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标准答案:哲理性象征性抽象思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叫_________。标准答案:情节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是_________。标准答案:风格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1、_________的《_________》把诗歌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类,建立了具有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的模型。标准答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阅读经验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层次。标准答案: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读者的动机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评动机和借鉴动机。标准答案: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这种理解称作_________。标准答案:正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体现了文学接受活动中的_________效果。标准答案:净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判断题(本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分。)26、典型常常是文学至高的美学追求。()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常常是叙事文学的至高的美学追求,是人物塑造达到艺术至境的标志。我们知道,大部分诗是不塑造人物的,所以不能说典型常常是文学的至高的关学追求。27、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而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28、清代学者刘熙载从审美风格上提出了四种意境。()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清代学者刘熙载在其代表作《艺概.诗概》中提出:“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达这是从审美风格对意境做出的分类。29、意象,不是“意”和“象”的简单相加。()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而言之,就是借物抒情,而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30、叙事性作品的叙述内容是人物。()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被讲述的故事而非人物。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文学概论)模拟试卷第5套一、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1.0分,共25分。)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概念?()A、“虚静”说B、“妙悟”说C、“移情”说D、“物感”说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移情”说是德国学者立普斯提出的,“移情”说侧重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试图把美的产生和本质完全归结为人的移情。“虚静”说、“妙悟”说、“物感”说都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2、关于文学活动四要素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文学活动是对世界的模仿,作者通过文学作品表达感受B、作者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在四要素之中居于主要地位C、文学作品反映客观世界和作者内心的情感D、读者的阅读鉴赏是作者创作的文本实现价值的必要条件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无所谓主次关系,因此B项错误。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作者的文学活动?()A、诗言志,歌永言B、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C、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D、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A项指出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情志的。B、C两项属于“物感”说的范畴,指出人受外界事物的感发而有所创作。D项指出乐教有彰明伦理、移风易俗等作用,属于文学接受的范畴,没有涉及文学活动的作者。因此本题选择D项。4、关于文学活动的意识形态属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B、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最终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两者的关系是直接的C、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功利D、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文学作为意识的形态,一方面最终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即文学的情形归根到底要由经济基础来说明;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它往往要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因此B项表述错误。5、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是()。A、意境和意象B、韵味和主题C、言语和形象D、含蓄和含混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即含蓄和含混。含蓄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6、下列不属于文学创造过程中材料储备环节的是()。A、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C、艺术来源于生活D、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A项出自《文心雕龙.神思》,属于文学创造中的艺术发现环节。B、C、D三项都强调文学创造与现实材料的关系,都属于文学创造过程的材料储备环节。因此本题选A。7、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不包括()。A、无意获取B、意念获取C、实践获取D、书本获取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有无意获取、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四种。文学材料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客观的社会生活。它们不是先天的也不是神授的,更不是自己冥想出来的,故B项表述错误。8、下列不属于艺术构思方式上的变形方法的是()。A、扩大和缩小B、黏合和漫画C、比喻和象征D、夸张和幻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艺术构思方式的变形方法很多,主要包括扩大和缩小、黏合、漫画、夸张、幻事等。9、()是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A、再现性和逼真性B、表现性和虚幻性C、暗示性和朦胧性D、虚幻性和朦胧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再现性和逼真性是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表现性和虚幻性是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10、下列关于文学类型的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文学类型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种文学类型浑然混合,没有完全各自独立的形态B、在近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相继出现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C、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是情感热烈奔放、主观态度强烈、艺术色彩神秘等D、在现代出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结合型的文学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B项表述不正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18世纪末,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于19世纪初,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在19世纪70年代最终形成。11、物化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下列不属于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的是()。A、创作动机B、语词提炼C、技巧运用D、即兴与推敲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的具体步骤犬牙交错,很难区分先后,主要包括“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即兴与推敲等。创作动机属于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因此本题选A。12、以下哪一首诗(词)的题材与其他三项不同?()A、柳永的《雨霖铃》B、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C、李白的《渡荆门送别》D、王翰的《凉州词》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A、B、C三项都是关于送别的诗或词,D项是一首边塞诗。13、文学作品的现代结构主要包括双重结构、意识流结构和()。A、作品和神话互文结构B、表层结构C、深层结构D、时空交错结构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表层结构、深层结构、作品和神话互文结构是双重结构的常见模式。文学作品的现代结构主要包括双重结构、意识流结构和时空交错结构。14、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体裁,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文学作品的体裁多样,主要包括诗歌、剧本、小说等B、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C、剧本具有文学价值和戏剧价值,其中文学价值是首要的D、在现代,小说已成为最流行、最普及、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剧本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具有文学价值和戏剧价值两重价值属性,其中戏剧价值是首要的。15、下列关于文学典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文学典型通常有特征性和艺术魅力两种美学特征B、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典型人物性格的丰富和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C、典型环境是指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D、马克思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恩格斯提出的命题,不是马克思。16、下列诗(词)句与意境的特征,对应不恰当的一项是()。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景交融B、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虚实相生C、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虚实相生D、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韵味无穷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A项出自杜甫的《春望》,该句将景物描写与诗人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伤感巧妙融合。B项出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两句诗是诗人的梦中所见之景,属于虚写。C项出自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虚写昔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尽荠麦青青”实写诗人所见山河破碎的荒凉景象,虚实相生,两者对比,有“黍离之悲”。D项出自王昌龄的《从军行》,该诗以景结情,表达从军将士浓浓的思乡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叙事性作品的是()。A、《孔雀东南飞》B、《木兰诗》C、《离骚》D、《陌上桑》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叙述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政治抒情诗,诗人屈原叙述了自己遭谗被流放,“美政”理想落空的苦闷心情;《陌上桑》是一首富有喜剧色彩的民间叙事诗。18、关于抒情性作品的结构,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往往从乐与情和景与情的关系分析抒情性作品的情感B、抒情性作品中乐与情的关系主要分为诗与乐、声与情、节奏和情感运动形式三个方面C、抒情性作品的景与情的关系主要包括诗与画、情景关系、真与幻等D、诗的真实主要是指客观的真实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抒情性作品的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形成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所以往往从声与情的关系和景与情的关系两个方面来分析,故A项错误。声与情包含诗与乐、声调与情调、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三个方面,故B项错误。诗的真实,主要不是指客观的真实,而是指主观感受的真实,情感逻辑的真实,故D项错误。因此本题应选C。19、下列诗(词)句与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对应恰当的一项是()。A、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比喻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夸张C、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象征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用典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主要有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义、夸张与对比、借代与用典。A项“多情应笑我”运用倒装,突出“多情”,正常句式应为“应笑我多情”。B项写于安史之乱前,是杜甫在赴奉先县途中的所见,是实景,不是夸张。C项运用了比喻,将“雪花”比喻为“梨花”,形象生动、新颖奇特。D项“旧时王谢堂前燕”采用用典的修辞手法,引用王导、谢安的典故抒发沧海桑田、人生多变的感慨。故本题选D。20、()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A、创作个性B、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C、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D、风格类型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风格类型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风格的分类。21、下列关于隐含读者的内涵,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隐含读者是现实读者的一个分支概念,两者是种属关系B、隐含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读者C、作者对隐含读者的预想分为自觉和不自觉两种D、隐含读者是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隐含读者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结合题干,A项表述错误。22、下列不属于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的一项是()。A、期待视野B、还原与异变C、理解与误解D、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文学接受的发生包括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和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文学接受的发展主要包括填空、对话与兴味,还原与异变,理解与误解,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而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是指文学接受的发展,A项属于文学接受的发生,故A项错误。23、共鸣产生的原因不包括()。A、观念相通B、情感经验相似C、理解的体味相同D、意志愿望相近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观念相通、情感经验相似和意志愿望相近是共鸣产生的原因。基于理解的体味和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是领悟的两大特征。因此本题选C。24、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不包括()。A、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活动B、文学接受是一种认识活动C、文学接受是一种文学消费活动D、文学接受是一种文化价值阐释活动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A、B、D三项都是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属性,文学接受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两者是有区别的。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是就精神文化方面而言的,因此本题选C。25、关于文学批评实践的表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了解批评对象是批评实践的前提B、在具体的批评实践操作中,由于文学作品的多信息性,需要选点切人,连线生发C、确定批评要旨,主要包括确定批评所依据的主要理论点、批评的基本目标对象、批评针对的基本问题D、创见是在了解批评对象、选好切人点、确定了要旨的基础上,进行有条理的表达,使批评意见得以“物化”成型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文学批评实践要力求创见,创见并不是批评实践的必然结果,而是批评实践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求。在批评实践中,人云亦云是一大弊病。批评即使一时难有创见,但要求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有自己的论说方式和表述特点。D项描述属于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布局安排。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文学概论)模拟试卷第6套一、选择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下列文学理论观点与其提出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神韵说”——严羽B、“童心说”——王士祯C、“净化说”——柏拉图D、“原型说”——荣格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A项“神韵说”由清代诗人王士祯提出,宋代诗人严羽提出的是“兴趣说”;B项“童心说”由明代文学家李贽提出;“净化说”由古希腊学者、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提出。故选D。2、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不包括下列哪项?()A、语言是否富有独特表现力B、是否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C、是否传达完整的意义D、是否蕴含着一般而无限的意味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标准有四条,A、B、C三项为前三条,第四条为“是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D项表述错误。3、下列没有体现读者阅读的再创造性质的是()。A、诗无达诂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C、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D、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C项体现的是文学活动中作者的创造性活动。A、B、D三项都体现了读者在文学活动的阅读的再创造性质。故选C。4、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哪些要素?()A、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B、说话人、传话人、受话人、文本、语境C、说话人、受话人、文本、语境D、说话人、传话人、受话人、文本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文学是以话语的方式存在的。作为话语,文学至少包含五个要素,即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和语境。故A项正确。5、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不包括()。A、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B、只是对外在事物的独特把握C、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D、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B项,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的独特把握,但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因此“只是对外在事物的独特把握”不是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故选B。6、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不包括()。A、回忆与储存B、想象与联想C、灵感与直觉D、理智与感情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其心理机制包括: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感情。故选A。7、夸张属于()的艺术构思方式。A、综合B、突出C、变形D、陌生化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变形的方法很多,夸张是其中的一种。故选C。8、文学作品的类型包括()。A、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B、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文学C、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D、理想型、现实型和意识型文学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文学作品的类型包括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三种,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分别是这三种文学作品类型的典型形态。故选C。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现实型文学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其最基本特征是再现性B、理想型文学视主观理想高于一切,极大地突出了文学的抒情表现功能C、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象征性,重在寄寓审美意蕴D、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爱伦.坡、波德莱尔等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故选C。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阻拒性”“陌生化”理论,与“阻拒性”言语相对立的是“程式化”言语,即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B、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又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还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C、文学意蕴层面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可分为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蕴层。其中,文学的哲学意味早已被亚里士多德发现D、文学言语中的词汇,如“风”“花”“雪”“月”等,虽然表面上与普通语言一样,但实际上已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与“阻拒性”言语相对立的是“自动化”言语。“自动化”言语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