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艺术职业中学高中部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卓越艺术职业中学高中部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卓越艺术职业中学高中部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卓越艺术职业中学高中部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卓越艺术职业中学高中部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卓越艺术职业中学高中部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保密★启用前

廊坊市卓越艺术职业中学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材料一: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一些年轻人开始重拾“文字之美”,他们从浅阅读、快餐式阅读中回归,严肃、经典的文学名著和人文专著重新走红,成为“心头好”。与此同时,年轻人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值得关注的变化,书籍的数字化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为他们打开了“阅读社交"这扇崭新的大门,引领了一股在阅读中分享、在分享中阅读的风潮。

这股风潮不仅让年轻人更愿意抽时间读书,也使阅读变得更加富有乐趣。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读书感悟,与同龄人在社交媒体上互动……这些行动表明了当代青年对阅读的需求。社交化阅读,不仅仅是阅读形式的变化,也赋予了阅读新的角色与功能。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社交化阅读提供了技术平台,作为“数字原住民”,年轻人特别容易接受和适应这种阅读方式。与此同时,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将阅读与社交结合到一起,也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事实上,阅读不只是读者从书本中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读者发挥自身主体性,得出感悟与结论的过程。对于这些感悟,倘若有交流的渠道,大多数读者都不想敝帚自珍。事实上,“阅读社交"并非全然是一个新现象,只不过在过去往往要依赖读书会等线下活动。今天,通过网络与人交流何其便利,社交化阅读的风潮再度兴起,并不令人意外。

社交化阅读以人为核心,倡导共同创造和多向互动,从而最大化地实现阅读价值。这一过程不仅强调参与和分享,还激发了青年参与社会交往的热情。多媒体集成的特性,也让社交化阅读有更多的“讨论素材”,增强了社交的有效性。此外,网络时代的社交化阅读,几乎没有门槛限制,这使更多人能够加入到“全民阅读"的队伍之中。

尽管社交化阅读在青年群体中大受欢迎,但也有人担忧,这种阅读方式是否存在弊端。确实,以社交为导向的阅读,可能导致“浅阅读”现象,使部分读者不求甚解,只把读书当作社交的“必要成本"。与此同时,社交化阅读也容易导致读者以“切片”的方式阅读严肃著作,从而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导致误解和庸俗化解读。但是,笔者想要强调:对许多年轻人而言,只有先踏过“开始阅读"这道门槛,才能去谈阅读质量的高低,“深阅读”或许比“浅阅读"更好,但“浅阅读”无疑胜过“不阅读"。除此之外,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也并非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

为了提升社交化阅读的效果,读者不妨试着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培养个人的阅读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这包括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做笔记的意识,在讨论中注重观点的原创性等。其次,提供在线阅读与分享交流服务的平台,也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新社交化阅读体验。最后,社会各界可以共同努力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开展,创造健康、丰富的阅读环境,引导青年群体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阅读习惯。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有效提升社交化阅读的质量,使之成为一种更加积极和持久的文化趋势。

“阅读社交”的流行,既是技术进步使然,也是青年精神世界的一种发展。年轻人的热情参与,与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结合到一起,可以为更多人提供更深层次,更全面的阅读体验。社交化阅读的前景值得期待,而要将美好愿景化为现实,需要社会对阅读文化持续关注,悉心培育。

(摘编自杨鑫宇《年轻人爱上“阅读社交”,读书可以更有趣》)

材料二:

身处信息纷繁的当下,有人感叹“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有人疑惑“为什么我懂得那么多道理,但还是走不好人生的道路"。

其实,大部分的人生困惑与未来抉择都能从前人著述中得到启发或参考,关键在于你怎么读怎么做。如何重读经典,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或可一试。

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任何作品在创作时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包含着著述者面对时代之问时的思考,是时代的产物。由于时空不复再见,经典与读者间往往有着深深的鸿沟,连孔子都曾感慨:“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因而重读经典就要把经典置于新的阅读时空,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在新的时代中明晰经典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当下人生的智慧启迪与情感润泽。

带上自己的“问号"。读书、考试时,老师常常说要带着问题找答案。面对经典中浩如烟海的人生启迪,如果只是埋头苦背或是照搬照抄,那将永远无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读,在重读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并不断将新的思考用到生活与工作当中,这是经典平等给予所有人的宝藏。

不断“输入输出”。重读经典不是简单的“再看一遍"再读一次”,而是“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理论清醒,只有坚持内化、淬炼、输出,真正进行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道理”才能成为“道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句句箴言自孩提时代起就萦绕在我们耳边,期待着我们用人生阅历与经典碰撞出璀璨的火花。

经典有经典的伟大,我们在书写自己的人生之书时,亦有着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张爱玲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理想的人生也应如经典,经得起重读,经得起审视。

(摘编自《为何要重读经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阅读社交引领的风潮增加了年轻人读书的时间,也使阅读更有乐趣;社交化阅读让阅读的形式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

B.材料二认为重读经典应带有理论清醒,要做到既有输入,又有输出,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才能真正引领自己的实践。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重读经典的问题,材料一以经典重新走红引出阅读社交的话题,材料二重在探讨如何重读经典的问题。

D.材料一认为当下碎片化阅读是主流,但碎片化阅读属于浅阅读、快餐式的无效阅读,所以一些年轻人转向阅读严肃、经典作品。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交化阅读还存在浅阅读、不连贯、不系统等弊端,但对年轻人阅读还是有价值的。

B.社交化阅读质量可在个人,平台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提高,前景值得期待。

C.将阅读与社交相结合,是为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大多数读者愿意与他人交流感悟。

D.阅读社交早已存在,只是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线上交流促进了社交化阅读的发展。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朱光潜说:“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

B.张宗子说:“读书的问题就在这里:好书内容丰富,到处都是学问。一个细节,一句话,放过了,也许就错失了某个关键。”

C.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们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给一代一代。"

D.周国平说:“我的很多东西都不是对世俗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而是来源于读书中的思考。”

4.下列选项,属于“阅读社交"现象的是()

A.很多人因为没时间读书,就下载短视频观看,每天看两集,一本书往往一个月才看完。

B.周末,学校组织两个班的同学一起去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了解相关历史知识。

C.同学们读了《红楼梦》之后,纷纷在群里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D.寒假期间,小明同学拒绝外出游玩,在家里一口气读了三部名著,并认真做了批注。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要阅读经典,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阅读经典意义的认识。(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征途上(节选)

王愿坚

踏着烂泥,踏着水草,这支给兄弟连队送粮的小小的队伍紧脚紧步地走了三天。

傍晚,正是草地行军最好的时候。清凉的晚风,吹散了闷人的热气。太阳刚落,西天上便出现了浓黑的乌云。暴风雨说来就来,老姚看看天色,愁闷地叹了口气,喊了声:“休息!”

同志们忙起来了,寻柴草、找牛粪、生火、搞水……一堆篝火点起来了,大家围着火堆叫着、忙着。小赖伸手去扯粮袋,粮袋是扯下来了,还没来得及抖开看看,一阵风吹来,袋子却像个酒旗似的飘起来,和军号的那条大红绸子绞在了一起。

轻飘飘的粮袋子,从左手掏到右手,又从右手捯到了左手,他犹豫了一阵,最后横了横心:“干脆,全倒完算了。"

可是,他那举起粮袋子的手,还是停住了。

小赖来到老姚身边,说:“老姚,帮我下粮去吧!”

“好,就走。"老姚收拾完东西,抬头一眼看见小赖腰间的军号上溅满了泥点,还夹着老长一截草刺。他本想说什么,但一看小赖那脚步蹒跚的样子,还是闭了嘴,牵着牦牛来到篝火边上。小赖拿起粮袋,鼓起勇气对准了小碗。粮袋轻轻地抖着,炒面像群小虫子似的,哆哆嗦嗦地从口袋里流出来,飘出一股扑鼻的香味。

“好了。”老姚喊了一声。

“是。"小赖应了一声,手却还在抖着。但是,才抖了几下,手腕子就被老姚那只粗大的手卡住了。小赖望望碗里,①水都没有变浑,连碗底那块疤痕也还能看清。水面上,几片小小的麸皮,随着亮亮的水泡儿在轻轻地浮动。他仰起脸低声地说:“再下一点?”

“不。"

“再下一点吧,”小赖举起了大拇指,随即又换成了小指,“只下这么一点点。"

“不。”

小赖望着老姚那严肃的神色,突然,他一把抓住老姚的胳膊,喊了声:“同志,我饿啊!"说罢,他扑到老姚怀里,低声地哭了。

老姚揽住了小赖的肩膀,慢慢地低下了头。他左手把小赖抱紧了,右手扯下自己的粮袋子,悄悄地抓出一把面粉,撒在小碗里,用树枝搅了搅,然后扶起小赖,柔声和气地说:“来,我的好同志,就这么吃了吧!都吃光了,明天怎么办哪?”

“要不,"他犹豫地指了指牦牛身上,“那里还有……”

“什么?"老姚一愣,一把揪住了小赖的肩膀,“你,你说什么?”

小赖瞟了老姚一眼。只见他一手捂住牦牛身上的粮食,胡子不停地抖着,两眼闪着逼人的光。那神情,仿佛要把他一口吞下去。

“你,你要打这些粮食的主意?不成!"老姚气呼呼地说着。

小赖的头勾得更低了。

②“这娃娃也算是好样的了,”篝火那边有人插话了,“这,是第一次嘛……"

“第一次?有初一,就有十五!”老姚盯住小赖的脸,“叫你自己说说看,为什么从昨天起,你不唱歌啦?为什么……"他用小树枝把军号敲得铛铛响;趁小赖低头看号,又向碗里扔了一小把面,“一整天,没听见你吹一次号、拔一次音!唵?”

他越说火越大,声音越高,索性一按地皮站起来;刚一直腰,身子一晃,打了个真趔趄,差点倒在火堆上。他慌忙蹲下身,就势把小碗里的糊糊搅了搅,话却没有停:“呶,这顿饭,就是这些,多一点也没有。要想动这个,"他拍着牦牛背上的粮袋,斩钉截铁地说,“不成,一丁点也不成!”

老姚的话停住了。③草原上一时变得很静,静得只听见火星迸裂,牦牛嚼草的声音。老姚端起小碗,放到唇边试了试,递到小赖手里,缓慢地说:“好了,快吃了吧。"

小赖擤把鼻涕,接过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④老姚看着那张沾着面糊的嘴巴,猛地转过脸去,扬起手掌揩了揩眼泪。

停了一会儿,他从腰间摸出那条皮条,又从一个同志腰间抽出把刺刀,把它一截截切开。一面切,一面还叨咕着:“把这玩意儿吃了,日后有了马,使什么牵哟——”说着,脸上浮上了惋惜的神色。

这工夫,小赖已经吃完了最后一点面糊渣渣,听到这话,凑过来,好奇地问:“这东西也能吃?"

“能!怎么不能?我的好同志。”他切下了一小段,扔进柴炭里,用树枝拨弄着。牛皮噬噬地叫着,浮起轻烟,发出一股焦糊味儿。

把烧好的一截牛皮拣出来,吹掉了浮灰,扔进小碗里煮着,他又挑了一段稍长些的,然后向小赖身边挪了挪。

“看,这一截是明天早上的。怎么样,不算少吧!要赶路多吃点嘛,这叫作‘早饭吃饱’,懂不懂?"他量出了四指长的一段,刻上了一条道道,“这是中午饭,‘午饭吃少’。”他又画出了一段,比第一截少些,比第三段又稍长了一点,“晚上,吃这么多。再配上点野菜,撒点面粉,改善改善生活——嘿,‘晚饭吃好’嘛!"他画着,唠叨着,短短的皮条上刻上了五条白印子,刚好可以吃两天。

小赖接过了牛皮,心里热乎乎的。

“来,咱们尝尝!”老姚笑着,用刺刀挑起了那块牛皮,咬了一口。他用力嚼着,突然孩子似的叫了起来:“要得,要得,简直抵得上宣威火腿呀!"他一抹胡子,纵声地笑起来。

“宣威火腿?……”小赖嗤的一声笑了。

整个篝火四周,全笑了。

(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风雨说来就来”,可见红军过草地时环境的恶劣及行军的艰难。

B.“袋子却像个酒旗似的飘起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袋子中粮食极少的情状。

C.小赖最终还是让老姚帮忙下粮,因为他怕控制不住想去偷拿牦牛身上的粮食。

D.小说抓取了长征行军途中晚饭这一短暂时刻来表现主题,题材虽小却意蕴丰富。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通过水没有变浑、碗底疤痕清晰的细节描写,突显当时条件的艰苦。

B.句子②“这娃娃也算是好样的了”,这说明队伍中有人赞同小赖的想法。

C.句子③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环境的安静,借以反衬小赖和战士们听到老姚的话后内心受到的巨大震动。

D.句子④中“沾着面糊的嘴巴”与老姚两次往小赖碗里加面粉形成呼应,行文缜密。

8.本文是如何塑造老姚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9.本文写的是长征途中的故事,体现了红军怎样的革命精神?(6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晤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早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不恤雕瘵,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与之则纲,纪大坏,不与则有厚薄,事一失不可复追。"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久之,徙忠州刺史。入为司门员外郎,以主客郎中知制诰。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

(摘编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

B.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

C.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

D.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对人称字,表尊敬。

B.进上,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考试者,称为“进士”。

C.陛下,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D.谥,即谥号,是对死去的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顾况是个自恃才华的人,而白居易未成年时写的文章就受到他的推崇赞许。

B.白居易心系百姓,直言进谏。元和四年,旱灾严重,白居易上书建议全免江淮两赋,赈救离散贫瘠的百姓。

C.白居易超越职权,遭受贬谪。白居易因第一个上书要求倾全力追捕刺杀武元衡的凶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D.白居易随遇而安,得以善终。白居易被贬以后,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若忘形骸;后又被启用,以刑部尚书致仕。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与之则纲纪大坏,不与则有厚薄,事一失不可复追。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4.白居易为什么反对李师道用私款为魏征的孙子赎故第?请简要分析原因。(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节选)

杜甫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①云正愁。惜哉瑶池②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备有稻粱谋。

【注】①苍梧:相传舜征有苗,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这里指葬唐太宗的昭陵。②《穆天子传》记周穆王“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这里指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宴骊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登塔俯视及远眺所见,秦山仿若破碎,泾渭之水清浊难分,京城朦胧一片。景语情语,浑然难分。

B.中间四句诗人追昔抚今,“叫”含有呼唤之意,表明对太宗时代的怀念;“惜"字写出对当下时局的态度。

C.后四句寓意深远,黄鹄哀鸣、无处投奔,只能学随太阳转徙的大雁,表达了诗人的愤慨和忧虑。

D.本诗俯仰高深之景,感慨身世之怀,莫不曲尽篇中。而又于末幅,另开眼界,独辟思议,力量百倍于人。

16.诗人登塔望远,感慨万千,原诗开篇即说“登兹翻百忧”。请根据节选诗句,简要概括“百忧"的内涵。(6分)

第II卷(非选择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用比喻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用来描绘秋天草木摇落,江水流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的哪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是对声音的类比联想。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冰山扔进火山会怎样,被划破的航天器如何自动“愈合”,海到底有多深……近年来,一些院士、专家走出实验室、大学教室,在网络平台上以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讲授科普知识,广受好评。

科学家成为“科普达人”,提升了科普的专业性,带火了年轻人对科学的热爱。有些科学家非常擅长讲故事,把科学知识讲得①,可以帮助大众理解专业化的科研成果。他们以②的形象、风趣幽默的谈吐、深厚渊博的知识,在网上收获大批粉丝。

科普是一门大学问。与教授科研领域学生相比,为大众做科普,需要额外下一番功夫,把专业科学知识讲得更简单明白。有人可能觉得,既然这么费劲,在培养科学人才方面也不能产生③的效果,何必大费周章。实际上,科普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科学事业中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如果说攻克一些科研难题就像“摘果子”,那么,做好科学普及、点燃科学梦想就是“播种子"。科学家们重视科普,就是为了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为科学人才的培养、科研事业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18.下列句子中的“等”和文中加点处的“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方案明确了政策实施范围,包括交通、水利、能源、农业农村、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等六大领域。

B.某些“野生”景区的网络宣传为了吸引流量,往往突出旅游攻略和游玩分享等内容,而对于存在的风险和自然环境知识缺乏说明和告知。

C.面对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历史重任,我等新时代有志青年理应责无旁贷。

D.我依稀记得故乡的小河岸边有五颜六色、大小不等的鹅卵石,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璀璨夺目。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17世纪到20世纪中叶,怀旧心理一直被学界认为是思乡病带来的痛苦,痛苦带来病理性的体验,起到消极作用。直到20世纪末,西方学者才将怀旧和思乡病区分开,①,并将怀旧定义为一种正面情绪。那么,②?

首先,怀旧有助于缓解人们的孤独感。当人们怀旧时,怀念的不只是过去的事物,还有一起经历和体验这些事的人以及那些人与人之间温馨而美好的情感联结,而这些能够满足人们对归属感的本能需要。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让人们觉得自己如海上的一叶孤舟,怀旧就像一把能开启心门的钥匙,它让人们更加渴望联结。维尔德舒研究表明,具有怀旧感的人能表现出更好的社会联结性,他们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关爱,这如灯塔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其次,③。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心理和脑科学系教授苏珊·克劳斯·惠特伯恩提到,在记忆里塑造和重塑自己生命的故事,就宛若在心中放置了一块明镜,让人看到自己的内心,更加明白自己是谁。怀旧可以让人们与过去的自己建立联结,让人们知道自己是怎样一路走来的,让人们更加确认自身的存在,也更加认同自己。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多处使用了修辞手法,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钥匙"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由思乡病带来的痛苦,痛苦带来病理性的体验。

B.让人们觉得自己如海上的一叶孤舟。

C.他们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关爱,这如灯塔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D.在记忆里塑造和重塑自己生命的故事,就宛若在心中放置了一块明镜。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文化里有许多关于“梦”的故事——

梦笔生花:相传南朝名士纪少瑜幼年时,才华并不出众,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诚心感动了文神,有一天晚上,他看书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梦见著名的文人把一支笔送给了他,并告诉他用这支笔能够写出最漂亮的文章。纪少瑜梦醒后,果然在枕边发现一支非同寻常的毛笔。从此,纪少瑜的文章大有长进,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对于刚刚进入高三的你,读了上面的故事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一些年轻人开始重拾“文字之美”,他们从浅阅读、快餐式阅读中回归,严肃、经典的文学名著和人文专著重新走红,成为“心头好”。与此同时,年轻人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值得关注的变化,书籍的数字化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为他们打开了“阅读社交"这扇崭新的大门,引领了一股在阅读中分享、在分享中阅读的风潮。

这股风潮不仅让年轻人更愿意抽时间读书,也使阅读变得更加富有乐趣。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读书感悟,与同龄人在社交媒体上互动……这些行动表明了当代青年对阅读的需求。社交化阅读,不仅仅是阅读形式的变化,也赋予了阅读新的角色与功能。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社交化阅读提供了技术平台,作为“数字原住民”,年轻人特别容易接受和适应这种阅读方式。与此同时,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将阅读与社交结合到一起,也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事实上,阅读不只是读者从书本中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读者发挥自身主体性,得出感悟与结论的过程。对于这些感悟,倘若有交流的渠道,大多数读者都不想敝帚自珍。事实上,“阅读社交"并非全然是一个新现象,只不过在过去往往要依赖读书会等线下活动。今天,通过网络与人交流何其便利,社交化阅读的风潮再度兴起,并不令人意外。

社交化阅读以人为核心,倡导共同创造和多向互动,从而最大化地实现阅读价值。这一过程不仅强调参与和分享,还激发了青年参与社会交往的热情。多媒体集成的特性,也让社交化阅读有更多的“讨论素材”,增强了社交的有效性。此外,网络时代的社交化阅读,几乎没有门槛限制,这使更多人能够加入到“全民阅读"的队伍之中。

尽管社交化阅读在青年群体中大受欢迎,但也有人担忧,这种阅读方式是否存在弊端。确实,以社交为导向的阅读,可能导致“浅阅读”现象,使部分读者不求甚解,只把读书当作社交的“必要成本"。与此同时,社交化阅读也容易导致读者以“切片”的方式阅读严肃著作,从而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导致误解和庸俗化解读。但是,笔者想要强调:对许多年轻人而言,只有先踏过“开始阅读"这道门槛,才能去谈阅读质量的高低,“深阅读”或许比“浅阅读"更好,但“浅阅读”无疑胜过“不阅读"。除此之外,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也并非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

为了提升社交化阅读的效果,读者不妨试着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培养个人的阅读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这包括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做笔记的意识,在讨论中注重观点的原创性等。其次,提供在线阅读与分享交流服务的平台,也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新社交化阅读体验。最后,社会各界可以共同努力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开展,创造健康、丰富的阅读环境,引导青年群体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阅读习惯。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有效提升社交化阅读的质量,使之成为一种更加积极和持久的文化趋势。

“阅读社交”的流行,既是技术进步使然,也是青年精神世界的一种发展。年轻人的热情参与,与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结合到一起,可以为更多人提供更深层次,更全面的阅读体验。社交化阅读的前景值得期待,而要将美好愿景化为现实,需要社会对阅读文化持续关注,悉心培育。

(摘编自杨鑫宇《年轻人爱上“阅读社交”,读书可以更有趣》)

材料二:

身处信息纷繁的当下,有人感叹“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有人疑惑“为什么我懂得那么多道理,但还是走不好人生的道路"。

其实,大部分的人生困惑与未来抉择都能从前人著述中得到启发或参考,关键在于你怎么读怎么做。如何重读经典,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或可一试。

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任何作品在创作时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包含着著述者面对时代之问时的思考,是时代的产物。由于时空不复再见,经典与读者间往往有着深深的鸿沟,连孔子都曾感慨:“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因而重读经典就要把经典置于新的阅读时空,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在新的时代中明晰经典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当下人生的智慧启迪与情感润泽。

带上自己的“问号"。读书、考试时,老师常常说要带着问题找答案。面对经典中浩如烟海的人生启迪,如果只是埋头苦背或是照搬照抄,那将永远无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读,在重读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并不断将新的思考用到生活与工作当中,这是经典平等给予所有人的宝藏。

不断“输入输出”。重读经典不是简单的“再看一遍"再读一次”,而是“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理论清醒,只有坚持内化、淬炼、输出,真正进行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道理”才能成为“道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句句箴言自孩提时代起就萦绕在我们耳边,期待着我们用人生阅历与经典碰撞出璀璨的火花。

经典有经典的伟大,我们在书写自己的人生之书时,亦有着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张爱玲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理想的人生也应如经典,经得起重读,经得起审视。

(摘编自《为何要重读经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阅读社交引领的风潮增加了年轻人读书的时间,也使阅读更有乐趣;社交化阅读让阅读的形式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

B.材料二认为重读经典应带有理论清醒,要做到既有输入,又有输出,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才能真正引领自己的实践。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重读经典的问题,材料一以经典重新走红引出阅读社交的话题,材料二重在探讨如何重读经典的问题。

D.材料一认为当下碎片化阅读是主流,但碎片化阅读属于浅阅读、快餐式的无效阅读,所以一些年轻人转向阅读严肃、经典作品。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交化阅读还存在浅阅读、不连贯、不系统等弊端,但对年轻人阅读还是有价值的。

B.社交化阅读质量可在个人,平台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提高,前景值得期待。

C.将阅读与社交相结合,是为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大多数读者愿意与他人交流感悟。

D.阅读社交早已存在,只是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线上交流促进了社交化阅读的发展。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朱光潜说:“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

B.张宗子说:“读书的问题就在这里:好书内容丰富,到处都是学问。一个细节,一句话,放过了,也许就错失了某个关键。”

C.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们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给一代一代。"

D.周国平说:“我的很多东西都不是对世俗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而是来源于读书中的思考。”

4.下列选项,属于“阅读社交"现象的是()

A.很多人因为没时间读书,就下载短视频观看,每天看两集,一本书往往一个月才看完。

B.周末,学校组织两个班的同学一起去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了解相关历史知识。

C.同学们读了《红楼梦》之后,纷纷在群里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D.寒假期间,小明同学拒绝外出游玩,在家里一口气读了三部名著,并认真做了批注。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要阅读经典,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阅读经典意义的认识。

【答案】1.D2.C3.A4.C5.①阅读经典能提升年轻人社交化阅读的质量;②阅读经典能帮助我们处理大部分的人生困惑,做好未来抉择;③阅读经典能让人获得智慧的启迪与情感的润泽;④阅读经典能帮助我们找到新的思考,并用到生活与工作中。⑤重读经典提醒我们用人生阅历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无效阅读”错,属于无中生有。碎片化阅读属于浅阅读、快餐式阅读,但不等于无效阅读。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是为满足"错误,原文是“符合”心理需求,“是为满足"只强调目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四段的观点是带着问题去重读经典。

A.也是强调带着问题去读书;

B.强调的是好书内容丰富,读时要注意细节;

C.强调的是读书对于传播思想的价值;

D.强调的是读书过程中的思考让人收获很多。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

B.是参观活动,不是“阅读”。

D.是个人阅读。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结合“社交化阅读,不仅仅是阅读形式的变化,也赋予了阅读新的角色与功能"可知,阅读经典能提升年轻人社交化阅读的质量;

②结合“其实,大部分的人生困惑与未来抉择都能从前人著述中得到启发或参考,关键在于你怎么读、怎么做”可知,阅读经典能帮助我们处理大部分的人生困惑,做好未来抉择;

③结合“因而,重读经典就要把经典置于新的阅读时空,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在新的时代中明晰经典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当下人生的智慧启迪与情感润泽"可知,阅读经典能让人获得智慧的启迪与情感的润泽;

④结合“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读,在重读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并不断将新的思考用到生活与工作当中,这是经典平等给予所有人的宝藏”可知,阅读经典能帮助我们找到新的思考,并用到生活与工作中;

⑤结合“只有坚持内化、淬炼、输出,真正进行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可知,重读经典提醒我们用人生阅历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征途上(节选)

王愿坚

踏着烂泥,踏着水草,这支给兄弟连队送粮的小小的队伍紧脚紧步地走了三天。

傍晚,正是草地行军最好的时候。清凉的晚风,吹散了闷人的热气。太阳刚落,西天上便出现了浓黑的乌云。暴风雨说来就来,老姚看看天色,愁闷地叹了口气,喊了声:“休息!”

同志们忙起来了,寻柴草、找牛粪、生火、搞水……一堆篝火点起来了,大家围着火堆叫着、忙着。小赖伸手去扯粮袋,粮袋是扯下来了,还没来得及抖开看看,一阵风吹来,袋子却像个酒旗似的飘起来,和军号的那条大红绸子绞在了一起。

轻飘飘的粮袋子,从左手掏到右手,又从右手捯到了左手,他犹豫了一阵,最后横了横心:“干脆,全倒完算了。"

可是,他那举起粮袋子的手,还是停住了。

小赖来到老姚身边,说:“老姚,帮我下粮去吧!”

“好,就走。"老姚收拾完东西,抬头一眼看见小赖腰间的军号上溅满了泥点,还夹着老长一截草刺。他本想说什么,但一看小赖那脚步蹒跚的样子,还是闭了嘴,牵着牦牛来到篝火边上。小赖拿起粮袋,鼓起勇气对准了小碗。粮袋轻轻地抖着,炒面像群小虫子似的,哆哆嗦嗦地从口袋里流出来,飘出一股扑鼻的香味。

“好了。”老姚喊了一声。

“是。"小赖应了一声,手却还在抖着。但是,才抖了几下,手腕子就被老姚那只粗大的手卡住了。小赖望望碗里,①水都没有变浑,连碗底那块疤痕也还能看清。水面上,几片小小的麸皮,随着亮亮的水泡儿在轻轻地浮动。他仰起脸低声地说:“再下一点?”

“不。"

“再下一点吧,”小赖举起了大拇指,随即又换成了小指,“只下这么一点点。"

“不。”

小赖望着老姚那严肃的神色,突然,他一把抓住老姚的胳膊,喊了声:“同志,我饿啊!"说罢,他扑到老姚怀里,低声地哭了。

老姚揽住了小赖的肩膀,慢慢地低下了头。他左手把小赖抱紧了,右手扯下自己的粮袋子,悄悄地抓出一把面粉,撒在小碗里,用树枝搅了搅,然后扶起小赖,柔声和气地说:“来,我的好同志,就这么吃了吧!都吃光了,明天怎么办哪?”

“要不,"他犹豫地指了指牦牛身上,“那里还有……”

“什么?"老姚一愣,一把揪住了小赖的肩膀,“你,你说什么?”

小赖瞟了老姚一眼。只见他一手捂住牦牛身上的粮食,胡子不停地抖着,两眼闪着逼人的光。那神情,仿佛要把他一口吞下去。

“你,你要打这些粮食的主意?不成!"老姚气呼呼地说着。

小赖的头勾得更低了。

②“这娃娃也算是好样的了,”篝火那边有人插话了,“这,是第一次嘛……"

“第一次?有初一,就有十五!”老姚盯住小赖的脸,“叫你自己说说看,为什么从昨天起,你不唱歌啦?为什么……"他用小树枝把军号敲得铛铛响;趁小赖低头看号,又向碗里扔了一小把面,“一整天,没听见你吹一次号、拔一次音!唵?”

他越说火越大,声音越高,索性一按地皮站起来;刚一直腰,身子一晃,打了个真趔趄,差点倒在火堆上。他慌忙蹲下身,就势把小碗里的糊糊搅了搅,话却没有停:“呶,这顿饭,就是这些,多一点也没有。要想动这个,"他拍着牦牛背上的粮袋,斩钉截铁地说,“不成,一丁点也不成!”

老姚的话停住了。③草原上一时变得很静,静得只听见火星迸裂,牦牛嚼草的声音。老姚端起小碗,放到唇边试了试,递到小赖手里,缓慢地说:“好了,快吃了吧。"

小赖擤把鼻涕,接过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④老姚看着那张沾着面糊的嘴巴,猛地转过脸去,扬起手掌揩了揩眼泪。

停了一会儿,他从腰间摸出那条皮条,又从一个同志腰间抽出把刺刀,把它一截截切开。一面切,一面还叨咕着:“把这玩意儿吃了,日后有了马,使什么牵哟——”说着,脸上浮上了惋惜的神色。

这工夫,小赖已经吃完了最后一点面糊渣渣,听到这话,凑过来,好奇地问:“这东西也能吃?"

“能!怎么不能?我的好同志。”他切下了一小段,扔进柴炭里,用树枝拨弄着。牛皮噬噬地叫着,浮起轻烟,发出一股焦糊味儿。

把烧好的一截牛皮拣出来,吹掉了浮灰,扔进小碗里煮着,他又挑了一段稍长些的,然后向小赖身边挪了挪。

“看,这一截是明天早上的。怎么样,不算少吧!要赶路多吃点嘛,这叫作‘早饭吃饱’,懂不懂?"他量出了四指长的一段,刻上了一条道道,“这是中午饭,‘午饭吃少’。”他又画出了一段,比第一截少些,比第三段又稍长了一点,“晚上,吃这么多。再配上点野菜,撒点面粉,改善改善生活——嘿,‘晚饭吃好’嘛!"他画着,唠叨着,短短的皮条上刻上了五条白印子,刚好可以吃两天。

小赖接过了牛皮,心里热乎乎的。

“来,咱们尝尝!”老姚笑着,用刺刀挑起了那块牛皮,咬了一口。他用力嚼着,突然孩子似的叫了起来:“要得,要得,简直抵得上宣威火腿呀!"他一抹胡子,纵声地笑起来。

“宣威火腿?……”小赖嗤的一声笑了。

整个篝火四周,全笑了。

(有删减)

1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风雨说来就来”,可见红军过草地时环境的恶劣及行军的艰难。

B.“袋子却像个酒旗似的飘起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袋子中粮食极少的情状。

C.小赖最终还是让老姚帮忙下粮,因为他怕控制不住想去偷拿牦牛身上的粮食。

D.小说抓取了长征行军途中晚饭这一短暂时刻来表现主题,题材虽小却意蕴丰富。

15.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通过水没有变浑、碗底疤痕清晰的细节描写,突显当时条件的艰苦。

B.句子②“这娃娃也算是好样的了”,这说明队伍中有人赞同小赖的想法。

C.句子③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环境的安静,借以反衬小赖和战士们听到老姚的话后内心受到的巨大震动。

D.句子④中“沾着面糊的嘴巴”与老姚两次往小赖碗里加面粉形成呼应,行文缜密。

16.本文是如何塑造老姚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7.本文写的是长征途中的故事,体现了红军怎样的革命精神?

【答案】14.C15.B16.①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如“不成,一丁点也不成!"体现了他意志坚定、态度坚决;动作描写,如“趁小赖低头看号,又向碗里扔了一小把面”,体现了他关爱战士;神态描写,如“两眼闪着逼人的光”,体现了他守护粮食的坚决态度。

②侧面描写(侧面烘托):以小赖想动用“牦牛身上的粮食”的做法,烘托老姚大公无私的精神;“整个篝火四周,全笑了”,体现了他的乐观精神。17.①坚持原则,纪律严明,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在食物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也坚决不动用兄弟连队的粮食。

②不畏艰难险阻、不怕吃苦的精神。尽管草地环境恶劣,但这支队伍“紧脚紧步地走了三天”,不辞劳苦地给兄弟连队送粮。

③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老姚吃个皮带都要讲究“吃饱"吃好”,煮皮带“抵得上宣威火腿”,极具感染力。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因为他怕控制不住想去偷拿牦牛身上的粮食”错误,他主要是怕自己控制不住多下粮食。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鉴赏文章重要句子的能力。

B.“这说明队伍中有人赞同小赖的想法"理解错误。这是队伍中有人替小赖说情,并非“赞同小赖的想法”。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塑造人物形象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和侧面描写(环境烘托,其他人物的衬托)。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如“‘你要打这些粮食的主意?不成!’老姚气呼呼地说着"拍着牦牛背上的粮袋,斩钉截铁地说,‘不成,一丁点也不成!’”,因为这些粮食是运送给“兄弟连队"的,这些语言体现了他意志坚定、态度坚决;动作描写,如战士小赖饿哭时,老姚“左手把小赖抱紧了,右手扯下自己的粮袋子,悄悄地抓出一把面粉,撒在小碗里”,自己舍不得吃,却给小战友吃,体现了他对战士的关爱;神态描写,如当小赖想吃“牦牛身上的粮食"时,“他一手捂住牦牛身上的粮食,胡子不停地抖着,两眼闪着逼人的光。那神情,仿佛要把他一口吞下去”,体现了他守护粮食的坚决态度。

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小赖想动用“牦牛身上的粮食”,老姚态度坚决“你,你要打这些粮食的主意?不成!”,用小赖的想法烘托老姚大公无私的精神;把煮着吃的皮带赞美成“宣威火腿"时,“小赖嗤的一声笑了”“整个篝火四周,全笑了”,侧面表现了他的乐观精神。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形象,评价作者审美倾向的能力。

小说讲述的是“小小的队伍”“给兄弟连队送粮"的路上发生的故事,开头的场面描写“踏着烂泥,踏着水草”“紧脚紧步地走了三天"暴风雨说来就来”,可见红军过草地时环境的恶劣及行军的艰难,体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不怕吃苦的精神。

“轻飘飘的粮袋子"说明这支队伍本身粮食缺乏,战士小赖因饥饿“扑到老姚怀里,低声地哭了”,但是老姚“他一手捂住牦牛身上的粮食,胡子不停地抖着,两眼闪着逼人的光。那神情,仿佛要把他一口吞下去”,坚决不准别人动用兄弟连队的粮食,体现了红军战士坚持原则,纪律严明,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

老姚一边煮皮带,一边给大家讲“午饭吃少”“晚饭吃好"的饮食之道,“用力嚼着,突然孩子似的叫了起来”的夸张表现,大夸皮带“简直抵得上宣威火腿呀”,表现了红军战士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晤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早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不恤雕瘵,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与之则纲,纪大坏,不与则有厚薄,事一失不可复追。”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久之,徙忠州刺史。入为司门员外郎,以主客郎中知制诰。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

(摘编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

B.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

C.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

D.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对人称字,表尊敬。

B.进上,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考试者,称为“进士"。

C.陛下,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D.谥,即谥号,是对死去的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顾况是个自恃才华的人,而白居易未成年时写的文章就受到他的推崇赞许。

B.白居易心系百姓,直言进谏。元和四年,旱灾严重,白居易上书建议全免江淮两赋,赈救离散贫瘠的百姓。

C.白居易超越职权,遭受贬谪。白居易因第一个上书要求倾全力追捕刺杀武元衡的凶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D.白居易随遇而安,得以善终。白居易被贬以后,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若忘形骸;后又被启用,以刑部尚书致仕。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之则纲纪大坏,不与则有厚薄,事一失不可复追。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4.白居易为什么反对李师道用私款为魏征的孙子赎故第?请简要分析原因。

【答案】10.B11.D12.C13.(1)(如果)授职则朝廷纲纪大坏;如不授予他们,则待臣子有亲疏,事情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再挽回了。

(2)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少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14.①府第由太宗所赐,魏征孙子不能守成;②陛下买来还赐予魏征的孙子,以显示皇恩;③李师道是人臣,不应该抢占这样的美名。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从比较四个选项的区别入手,在“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部分,“而"是关键,通过对句意的理解,此处“而”是转折连词,与后面相连接,故“而居易"前应断开,排除AD;“篇”接前,故应为“赋新井篇”,排除C。

故选B。

本句译为:不久就传言“白居易之母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出为江州刺史。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掌握的能力。

D.谥号,“是对死去的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平定后,给予的称号”,错误。谥,即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的称号。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白居易因第一个上书要求倾全力追捕刺杀武元衡的凶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错误。白居易因第一个上书要求倾全力追捕刺杀武元衡的凶手而让宰相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之母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他被派出为江州刺史。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翻译关键词:“与”,授予;“厚薄”,亲疏;“追”,挽回。

第二句翻译关键词:“是故”,因此;“所”,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可译为“……的地方";“师”,老师。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原文“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可得答案“府第由太宗所赐,魏征孙子不能守成”;而“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可得答案“陛下买来还赐予魏征的孙子,以显示皇恩”;“师道人臣,不宜掠美"一句可得答案“李师道是人臣,不应该抢占这样的美名”。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他的祖先大概是太原人。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以为有才华的人已没有了呢,现在又得到你了!"贞元年间,白居易应考进士、拔萃科都考中,补授校书郎。元和元年,召为翰林学士,后为左拾遗。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减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全免江淮两赋,来赈救离散贫瘠的百姓,并请多放出一些宫人。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回原有的宅子。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从而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人臣,不应掠取美名。”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李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没有崇高声望和显赫功勋的人不可以授任。李锷多方搜括民财,不体恤民生疾苦,所得财物称为“羡余’而献给皇上。现在如果给予他名誉和职务,天下四方闻知,将都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授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李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财富,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如果授职则朝廷纲纪大坏;如不授予他们,则待臣子有亲疏,事情处理得一不适当就不能再挽回了。"第二年,因母丧解职守制。服满复职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这时,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扰。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要求马上倾全力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之耻,务必全部缉捕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之母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出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白居易再被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忘记了形骸。过了很久,调升忠州刺史。又调回都城,任司门员外郎,以主客郎中负责起草诏旨敕制。武宗会昌初年,以刑部尚书退休。会昌六年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追赠尚书右仆射,宣宗写诗吊唁他。他留下遗嘱要求薄葬,不必请谥号。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节选)

杜甫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①云正愁。惜哉瑶池②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备有稻粱谋。

【注】①苍梧:相传舜征有苗,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这里指葬唐太宗的昭陵。②《穆天子传》记周穆王“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这里指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宴骊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登塔俯视及远眺所见,秦山仿若破碎,泾渭之水清浊难分,京城朦胧一片。景语情语,浑然难分。

B.中间四句诗人追昔抚今,“叫”含有呼唤之意,表明对太宗时代的怀念;“惜"字写出对当下时局的态度。

C.后四句寓意深远,黄鹄哀鸣、无处投奔,只能学随太阳转徙的大雁,表达了诗人的愤慨和忧虑。

D.本诗俯仰高深之景,感慨身世之怀,莫不曲尽篇中。而又于末幅,另开眼界,独辟思议,力量百倍于人。

16.诗人登塔望远,感慨万千,原诗开篇即说“登兹翻百忧”。请根据节选诗句,简要概括“百忧"的内涵。

【答案】15.C16.黄昏景象既是景语又是情语,诗人借此暗示山河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对太宗时代政治清明的怀念,对现在君王骄奢淫逸的愤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贤能受到排斥、趋炎附势的人追逐私利的愤激与伤感。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词内容,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

C.“只能学随太阳转徙的大雁”理解错误,“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指贤能的人才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排斥,只好离开朝廷,像黄鹄那样哀叫而无处可以投奔。“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指斥那样趋炎附势的人,就像随着太阳温暖转徙的候鸟,只顾自我谋生,追逐私利。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诗人结合登塔所见来写,在写景中有所寄托。在平地上从终南山和秦岭望过去,只看到秦山青苍的一片,而在塔上远眺,则群山大小相杂,高低起伏,大地好像被切成许多碎块。泾水浊,渭水清,然而从塔上望去分不清哪是泾水,哪是渭水,清浊混淆了。再看皇州(即首都长安),只看到朦胧一片。这四句写黄昏景象,却又另有含意,道出了山河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这正和“百忧”呼应,是“百忧"之一。

正由于朝廷政治黑暗,危机四伏,所以追思唐太宗时代。“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塔在长安东南区,上文俯视长安是面向西北,诗人南望苍梧,所以要“回首"。舜葬苍梧,比太宗的昭陵。云正愁,写昭陵上空的云仿佛也在为唐朝的政治昏乱发愁。一个“叫”字,正写出杜甫对太宗政治清明时代的深切怀念。下二句追昔,引出抚今:“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瑶池饮,这里借指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饮宴,过着荒淫的生活。日晏结合日落,比喻唐朝将陷入危乱。这就同秦山破碎四句呼应,申述所怀百忧,是“百忧”之二。

正由于玄宗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李排抑贤能,所以“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贤能的人才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排斥,只好离开朝廷,像黄鹄那样哀叫而无处可以投奔。最后,诗人愤慨地写道:“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指斥那样趋炎附势的人,就像随着太阳温暖转徙的候鸟,只顾自我谋生,追逐私利,这是是“百忧"之三。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赞颂同学少年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用来描绘秋天草木摇落,江水流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乐曲的激越和雄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周瑜自信乐观,从容破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虞美人》中词人通过具体的物象,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意”“斥"遒”“衿"萧”“乍"浆”“鸣"樯橹”。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冰山扔进火山会怎样,被划破的航天器如何自动“愈合”,海到底有多深……近年来,一些院士、专家走出实验室、大学教室,在网络平台上以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讲授科普知识,广受好评。

科学家成为“科普达人”,提升了科普的专业性,带火了年轻人对科学的热爱。有些科学家非常擅长讲故事,把科学知识讲得①,可以帮助大众理解专业化的科研成果。他们以②的形象、风趣幽默的谈吐、深厚渊博的知识,在网上收获大批粉丝。

科普是一门大学问。与教授科研领域学生相比,为大众做科普,需要额外下一番功夫,把专业科学知识讲得更简单明白。有人可能觉得,既然这么费劲,在培养科学人才方面也不能产生③的效果,何必大费周章。实际上,科普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科学事业中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如果说攻克一些科研难题就像“摘果子”,那么,做好科学普及、点燃科学梦想就是“播种子”。科学家们重视科普,就是为了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为科学人才的培养、科研事业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18.下列句子中的“等"和文中加点处的“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方案明确了政策实施范围,包括交通、水利、能源、农业农村、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等六大领域。

B.某些“野生"景区的网络宣传为了吸引流量,往往突出旅游攻略和游玩分享等内容,而对于存在的风险和自然环境知识缺乏说明和告知。

C.面对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历史重任,我等新时代有志青年理应责无旁贷。

D.我依稀记得故乡的小河岸边有五颜六色、大小不等的鹅卵石,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璀璨夺目。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B19.深入浅出②和蔼可亲③立竿见影20.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攻克一些科研难题比作摘果子,将做好科学普及、点燃科学梦想比作播种子。②做好播种才能收获果实,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普及科学、点燃科学梦想的重要性。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中的“等”表示列举未尽。

A.“等"表示列举煞尾。

B.“等”表示列举未尽。

C.“等"用在人称代词后面,表示复数。

D.“等”表示程度或数量上相同。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由“可以帮助大众理解专业化的科研成果"可知语境说的是有些科学家把科学知识讲得浅显易懂,故填写“深入浅出”。深入浅出:指文章或言论内容深刻,使用的语言却浅显易懂。

第二处,语境是说科学家成为“科普达人”,他们擅长讲故事,在网上收获大批粉丝,可见其形象容易亲近,故填写“和蔼可亲”。和蔼可亲:指人态度温和,性格善良容易接近。

第三处,语境说的是科普这么费劲,在培养科学人才方面不可能收效非常快,故填写“立竿见影"。立竿见影:把竹竿竖在太阳光下,立刻就能看到影子。比喻收效非常迅速。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攻克一些科研难题就像‘摘果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攻克一些科研难题"是本体,“摘果子”是喻体,将攻克一些科研难题比作摘果子;

“做好科学普及、点燃科学梦想就是‘播种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做好科学普及、点燃科学梦想”是本体,“播种子"是喻体,将做好科学普及、点燃科学梦想比作播种子,做好播种才能收获果实。

这两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普及科学、点燃科学梦想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17世纪到20世纪中叶,怀旧心理一直被学界认为是思乡病带来的痛苦,痛苦带来病理性的体验,起到消极作用。直到20世纪末,西方学者才将怀旧和思乡病区分开,①,并将怀旧定义为一种正面情绪。那么,②?

首先,怀旧有助于缓解人们的孤独感。当人们怀旧时,怀念的不只是过去的事物,还有一起经历和体验这些事的人以及那些人与人之间温馨而美好的情感联结,而这些能够满足人们对归属感的本能需要。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让人们觉得自己如海上的一叶孤舟,怀旧就像一把能开启心门的钥匙,它让人们更加渴望联结。维尔德舒研究表明,具有怀旧感的人能表现出更好的社会联结性,他们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关爱,这如灯塔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其次,③。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心理和脑科学系教授苏珊·克劳斯·惠特伯恩提到,在记忆里塑造和重塑自己生命的故事,就宛若在心中放置了一块明镜,让人看到自己的内心,更加明白自己是谁。怀旧可以让人们与过去的自己建立联结,让人们知道自己是怎样一路走来的,让人们更加确认自身的存在,也更加认同自己。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多处使用了修辞手法,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钥匙”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由思乡病带来的痛苦,痛苦带来病理性的体验。

B.让人们觉得自己如海上的一叶孤舟。

C.他们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关爱,这如灯塔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D.在记忆里塑造和重塑自己生命的故事,就宛若在心中放置了一块明镜。

【答案】21.①认为怀旧也有积极作用

②怀旧能带来哪些好处

③怀旧能提高自我认同感22.A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由“怀旧心理一直被学界认为是思乡病带来的痛苦,痛苦带来病理性的体验,起到消极作用"可知,前文是说怀旧的消极作用;由“直到20世纪末,西方学者才将怀旧和思乡病区分开”“并将怀旧定义为一种正面情绪"可知,后文意在表明怀旧心理也有积极作用,因此填写“认为怀旧也有积极作用”。

第二处,空缺处是问号,再根据第二三段“首先,怀旧有助于缓解人们的孤独感"和“其次”可知,空缺处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怀旧作用"的分析,因此填写“怀旧能带来哪些好处”。

第三处,空缺处是总领句,可以由“怀旧可以让人们与过去的自己建立联结,让人们知道自己是怎样一路走来的,让人们更加确认自身的存在,也更加认同自己"可知,应填写“怀旧能提高自我认同感”。

2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中“怀旧就像一把能开启心门的钥匙"运用比喻修辞,将“怀旧”比作“钥匙"。

A.“痛苦”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痛苦以人的动作。

B.比喻修辞,将“人们"比作“孤舟”。

C.比喻修辞,将“关爱"比作“灯塔”。

D.比喻修辞,将“塑造和重塑自己生命的故事"比作“明镜”。

故选A。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文化里有许多关于“梦"的故事——

南柯一梦;唐代有个人叫淳于棼,性喜酒。一天,他醉酒后做梦到大槐安国做了南柯郡太守,梦里,他勤政爱民,上获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拥戴,前后二十年,享尽富贵荣华,梦醒后才发现原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