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淄川区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淄博市淄川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生须知:
1.答题前,考生应在试卷和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填写姓名、考试号、座号等。检查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号、座号等是否正确,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答选择题时,应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将答题卡对应题目的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时,应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书写答案,笔迹清晰,字迹工整。
3.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保持答题卡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方式。与动物的交流方式相比,人类的语言不但可以传达更加丰富的信息,还能支持高级的思维活动。虽然人类的语言非常复杂,但是人却不需要通过刻意的学习便能自然而然地掌握语言,仿佛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这种天赋从何而来一直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近年来,脑科学的进展为揭开人类语言能力的奥秘带来了新的曙光。
早期的语言学理论认为,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完成的,即人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循环过程逐步掌握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最终学会使用语言。例如,咿呀学语的婴儿偶然发出类似成人讲话的声音,大人便会给予微笑、赞美等正面反馈;随着孩子的话语愈加复杂,周围的人则会纠正他的错误用语,鼓励他运用合适的词汇和语法。
然而,这种条件反射式的语言学习,要求人们对每句话进行逐一学习,这与人类语言的创造性相矛盾。这种创造性体现在人类可以通过不同词汇和句法结构的组合,形成无数新话语。例如,“我吃米饭"可以通过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替换变为“你吃米饭”“他吃面条"爸爸喝水”等等。年仅几岁的孩童便具备这种语言创造能力,能够理解从未接触过的语言变化并加以运用。显然,早期条件反射式的语言学习观点,无法解释人类的语言创造能力。
上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否定了条件反射机制,提出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语言机能,这种机能就像人体的一个器官,刚降生时便已预设于大脑中了。乔姆斯基将这一“器官"称为“语言获得装置”,在这一装置中存储着某种人类语言所共有的规律性信息,即“普遍语法"。
“普遍语法”是被先天赋予的知识,人类可以通过“普遍语法"和有限的外界语言刺激,在短时间内学会理解和使用从未接触过的语言表达形式。乔姆斯基将这一语言的创造性特征称为“转换生成语法”。这一点极具影响力——在主观上,它满足了人自诩为“万物之灵"的心理需求;在客观上,大量相关研究都发现了支持人类语言先天性假说的证据。
然而,基于“普遍语法”的学习模型,虽在解释句法结构等高级语言能力的创造性时具有说服力,但是却在解释基础语言能力的获得上捉襟见肘。那么人类是否也像通过“普遍语法"学习句法结构一样,通过某种先天性的知识在短时间内获得基础语言能力?
在人类的语言能力中,“听”是第一属性。支持“听"的语音感知能力是最基础的,也是出生后最先获得的语言能力。语音感知指的是分辨属于语言声音(即语音)和不属于语言声音的过程。为揭开人类语言能力起源的谜题,研究者以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等先进的脑科学实验方法,研究了新生儿的语音感知能力和语音学习的过程。
研究发现,虽然人类刚降生时不能分辨语音和非语音,但是仅仅通过短暂的学习,新生儿便可以获得语音感知能力。这说明语音感知能力与语法学习一样具有很强的先天性。然而,人类的语言天赋比之前认识到的更加复杂——与句法结构不同,人类需要通过接触外界语音刺激,逐个学习组成人类语言的语音,从而获得完整的语音感知能力。高级语言能力的学习有“普遍语法”的规律性知识起指导作用,而基础语言能力则是通过“点对点式"的逐一学习掌握的。更重要的是,由于研究对象是出生当天的新生儿,这就把人类语言学习的起点拉回到了生命的最开端。这个结论挑战了当前主流的语言学观点。例如,美国语言学家帕特里夏·库尔认为,婴儿出生后6至8个月才具备语音感知能力。
另外,根据乔姆斯基的观点,“普遍语法”的存储场所——“语言获得装置”,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一个“器官”。那么它的物理基础,即负责学习语言的神经机制,是怎样的呢?脑科学技术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研究者在实验中运用了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不仅观测到了新生儿语音感知信号的强度变化,也发现了这些信号的神经来源,从而揭示了负责新生儿语音学习的脑机制。这个脑机制由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组成,其核心部分是一个称为“感知运动环路"的系统。在成年人的大脑中,“感知运动环路”负责在对话过程中协调“听"和“说”;对于正在学习讲话的小孩,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持语言学习中的语音模仿过程。
众所周知,模仿大人说话是孩子学习说话的重要方法。从发育阶段来看,出生当天的新生儿显然不具备语言模仿能力,但是他们会下意识地尝试重复所听到的声音,研究者将这种现象命名为“沉默性模仿"。通过反复的“沉默性模仿”,新生儿逐渐学会了区分可能重复的声音和不可能重复的声音,最终获得了区分语音和非语音的感知能力。从基础语言能力的学习机制来看,负责语音模仿的“感知运动环路"系统,就是乔姆斯基理论中“语言获得装置”在人类大脑中的物理坐标。
脑科学的发展为人们一点点拨开迷雾,解释了人类在生命伊始便具备的语言能力的物理机制,佐证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填补了从理论假设到科学依据的空白。未来的语言学研究将会以主观的概念性思考为引导,以客观的实证研究为基础,进一步解开人类语言的奥秘。
(摘编自吴燕京《人类语言“超能力"是否与生俱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方式,人类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语言能力,这也是与动物相比在交流方面的优势。
B.基于“普遍语法”学习模型在解释语言创造性上得到了认可,却无法解释人类如何获得基础语言能力。
C.“这个结论挑战了当前主流的语言学观点"中的“这个结论”是指人类语音感知能力具有很强的先天性。
D.在幼儿学习语言时,“感知运动环路"能支持语音模仿过程,这与其在成年人大脑中起的作用截然不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语言具有创造性,即使是从未接触过的语言表达形式,人类也能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理解和使用。
B.语言先天性的假说满足了人类的某种心理需求,运用这一理论,语言学家将会揭开人类语言产生的奥秘。
C.“听”在人类语言能力中是第一属性,新生儿如果没有听力,就无法感知到语音,难以形成语言能力。
D.新生儿能下意识地尝试重复所听到的声音,这是他们能够获得区分语音和非语音感知能力的重要原因。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的一项是()
A.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指出:“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均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
B.《庄子·外物篇》中“婴儿生无硕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指婴儿生下来没有高明的老师指教也能学会说话,是因为跟会说话的人相处。
C.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一些心理学家对黑猩猩进行过多次实验,试图以教儿童说话的方式教会它们人类的语言,但都以失败告终。
D.语言学家斯金纳认为,当儿童说出“牛奶”这个词时,母亲会将牛奶递给他,这对儿童来说是一种奖赏,会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一项是()
A.为了说明人类语言具有创造性,作者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事例,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通俗易懂。
B.第三段中“我吃米饭"等四处使用引号,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与第四段中“普遍语法”引号的作用相同。
C.文章引人“沉默性模仿"感知运动环路”等学术概念,既有利于学术研究,也有助于读者把握关键信息
D.虽然脑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作者认为这还不能回答人类语言能力是否与生俱来这一问题。
5.语言学家对人类语言能力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C2.B
3.A4.B
5.①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早期语言学家提出了条件反射机制理论;
②基于对条件反射机制理论的质疑,乔姆斯基进行了概念性思考,提出了语言先天性的假说;
③采用先进的脑科学技术进行实证研究,指出人类语言能力的形成既有先天的生理机制,也需要后天的模仿学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人类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语言能力"错,结合“虽然人类的语言非常复杂,但是人却不需要通过刻意的学习便能自然而然地掌握语言”可知,文中说的是不需要通过“刻意"的学习。
B.“却无法解释人类如何获得基础语言能力”错,结合“在解释基础语言能力获得上捉襟见肘"可知,文中说的是捉襟见肘,并不能说成却无法解释。
D.“这与其在成年人大脑中起的作用截然不同”错,结合“在成年人的大脑中,‘感知运动环路’负责在对话过程中协调‘听’和‘说’;对于正在学习讲话的小孩,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持语言学习中的语音模仿过程"可知,“作用截然不同”太绝对化。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语言先天性的假说……运用这一理论,语言学家将会揭开人类语言产生的奥秘"错,文中说的是“未来的语言学研究将会以主观的概念性思考为引导,以客观的实证研究为基础,进一步解开人类语言的奥秘”,并不是语言先天性的假说这一理论。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B.是外部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C.是动物不具有学习人类语言能力。
D.是支持条件反射机制。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B.“引号的作用相同"错,第四段中“普遍语法”引号的作用是引用。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①结合“早期的语言学理论认为,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完成的,即人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循环过程逐步掌握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最终学会使用语言"可知,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早期语言学家提出了条件反射机制理论。
②结合“上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否定了条件反射机制,提出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语言机能,这种机能就像人体的一个器官,刚降生时便已预设于大脑中了”可知,基于对条件反射机制理论的质疑,乔姆斯基进行了概念性思考,提出了语言先天性的假说。
③结合“脑科学的发展为人们一点点拨开迷雾,解释了人类在生命伊始便具备的语言能力的物理机制,佐证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填补了从理论假设到科学依据的空白"通过反复的‘沉默性模仿’,新生儿逐渐学会了区分可能重复的声音和不可能重复的声音,最终获得了区分语音和非语音的感知能力”可知,采用先进的脑科学技术进行实证研究,指出人类语言能力的形成既有先天的生理机制,也需要后天的模仿学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牵手
范小青
曾明的眼睛不是一下子坏了的,他先是得了一种眼病,医生就预言曾明的眼睛不行了。最后曾明真的成了一个盲人。
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这就是曾明必须选择的路。曾明被介绍到街道办的福利工厂去工作,往一块小小的金属板上辗螺丝。上班的时候,把一台收音机开着,节目很丰富,多半是直播形式的,盲人们常常放下手里的活,给电台打热线电话,曾明很快就被吸引,觉得生活有意味得多了。
辗螺丝对曾明来说,真是小菜一碟,进厂不多久,就已经很熟练。有一天曾明起身去方便,不小心和邻近的老陶撞了一下,金属板翻到了一处,他们一起蹲下来拣金属板。才拣了几十只,曾明就再也摸不着了,便有些急,道:“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
老陶随口回道:“这么凑巧哇,刚好一百。”
“我数到一百,才起身去上厕所。"
几个人笑了起来,曾明道:“你们的意思,是我瞎说?”
没人回答曾明的问题,曾明便起身找负责人,负责人听了,也是一笑,道:“算了,又不计件,不要计较了吧。"
“凡事总有个道理。”
“扯不上,工资又不挂钩……"
曾明再没有说话。晚上回家听电台节目,曾明打了一个热线电话,把事情说了,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解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人倾诉。主持人告诉曾明,曾明住处不远的另一条街上,有一位在街道办事处做调解的刘主任,建议曾明找那位刘主任说说,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
曾明在某一天果真找到那地方去,人们把他引到主任的办公室时,曾明听到刘主任正在调解民事纠纷,他听主任说得在情在理,很快就把当事双方说通了,高兴而去。曾明听到喝水的声音,接着刘主任问他:“你是不是我们这个街道的?”
“是,是电台的主持人叫我来的。"
“是小丁吧,他常常介绍人来我这里。”
曾明就把事情说了,说罢却有好一阵没有听到刘主任的声音,只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曾明还以为刘主任出去了呢,忍不住问道:“你在吗?"
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
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没有往深里想,只是点头道:“是的,得了一种奇怪的眼病,医不好。”
“这么说来,你失明的时间不很长?"在曾明的感觉中,刘主任的声音好像离得很远。
“半年吧。”
“你……"刘主任又停顿了一下,问道:“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
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
“没,好像没有梦见过什么。”他不明白刘主任问他这个做什么,或许是一种心理治疗。
“盲人做梦,若能看见东西,古时候称作天眼开。"
曾明想了想,说:“那恐怕说的是先天的盲人吧,像我们这样,应该是能做梦的,人若盲了,已经够痛苦,若连梦也做不起来,那就更惨,不能这么不公平吧。”
“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
“你怎么知道?”
刘主任没有回答曾明的这个问题,却回到了曾明的主题上,说:“你心中的这股气,其实不是对着老陶的,你说是不是?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
曾明打断刘主任的话:“没有失明的人,怎么能够体验失明人的滋味,就像你,怕是不能体谅我的心情吧。”
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
曾明一时回答不出来。
刘主任说:“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我总是在想……”下面的话被一阵人声打断,有人进来说道:“刘主任,又来人了。"
曾明知道刘主任有工作了,便站起来道:“刘主任,你忙,我先走了,过日我再过来就是。”
刘主任说:“好,我领你出去。"就有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一路过来,刘主任没有和曾明说话,曾明再一次感受到在刘主任办公室里感觉到的那种沉静压抑。
曾明继续到福利厂上班,大家和他仍像以前一样亲切,好像谁都不记得曾经有过一丝不愉快的事情。一天夜里,曾明做了一个梦,梦见刘主任对他说:“你怎么不来了?我很想你。”醒来后,曾明的心里有些不宁。过了几天,他又到刘主任那里去,这一回曾明只让人把他引到走廊端头,他自己沿着走廊,很快摸到了刘主任的办公室,进去,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
曾明说:“你的耳朵真好。”
刘主任说:“你来得正好,今天是我的休息日,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好吗?"
“到哪里?”
“到那地方你就知道。"
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曾明的手被那只手牵着,他们一起往外走,以曾明的感觉,好像到了一个类似公园的地方。
“你听到了什么?”
“鸟叫,很多很多的鸟。"
刘主任笑了,说:“是的,他们都在这里遛鸟,今天比赛。”
曾明说:“比什么?"
“比鸟的叫声。”
在一片叽喳的鸟鸣声中,曾明突然感觉到自己内心一片明亮,刘主任的热乎乎的手又伸过来牵住了他的手,说:“走,我们上那边看看去。"
他们牵着手走了几步,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曾明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不仅是为了发发牢骚,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B.知道曾明是个盲人后,刘主任并没有改变自己调解纠纷时的惯常做法,这说明刘主任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
C.“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的提出与引发的思考,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
D.相比于盲人生活的不便,小说更侧重于描写他们精神上面临的困惑,也体现出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理解与关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人经常给电台打热线电话,写出了福利工厂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B.小说通过曾明与老陶口角这个偶发事件,具体展现了“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现实问题,由小及大,构思自然。
C.第一次见刘主任时,曾明“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这写出了盲人心理上的敏感。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
8.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
9.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案】6.D7.D
8.①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②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③“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④“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⑤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
9.①小说从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更容易体会曾明的心理状态,感同身受。②让刘主任的行为和言语显得有些奇怪,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③使得刘主任是盲人这一重要事实直到结尾才揭示,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错误。文中对于金属板的数量问题,曾明的同事和负责人或事开玩笑,或是敷衍了事,没有给他合理的回答,他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并不是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B.“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错误。结合原文“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和刘主任的话被曾明打断后刘主任的反应,可知刘主任对曾明更加体贴关心,鼓励他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
C.“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错误。“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表现了刘主任面临的困惑,并不是小说的基调与主题。另外,小说通过这一问题,意在表达人们应理解关注残疾人心理问题。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错误。平实、质朴、简洁的语言符合“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的身份特征,体现作者对残疾人的关爱。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构思技巧的能力。
根据题干可知,需要从前文有关刘主任言谈举止的描写中筛选他也是盲人的细节。
“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停顿一下"表现了刘主任猜测到曾明是盲人,然后又通过问的方式而不是“看”来确认。
“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曾明在回答第一次的问题时,是用的摇头这一肢体语言,刘主任“看”不到,所以又问了一遍。
“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曾明是盲人,他失明后没做过梦,然而刘主任也知道盲人不做梦是事实。
“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两人讨论“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一问题是,刘主任发出“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的感慨。
“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刘主任判断有没有人进入办公室,是靠人的脚步声,是通过听觉来判断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视角和艺术效果的能力。
小说围绕曾明展开,展现了曾明和老陶的冲突和两次找刘主任过程中的心里变化。从“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的疑惑,到“失明的时间不很长”的不适应,最后“突然感觉自己内心一片明亮"而释然,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容易体会他的心理状态,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小说中,曾明去找刘主任,刘主任不解决曾明的问题,却反问了“失明的时间不长?”“做梦吗?"先天的盲人更痛苦,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等问题,而且总是用“热乎乎的手"牵着曾明,从曾明的角度讲述刘主任奇怪的行为和言语,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
小说结尾“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揭开了刘主任也是盲人的事实,使小说具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荀悦论曰:世有三游,德之贼也:一曰游侠,二曰游说,三曰游行。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饰辩辞,设诈谋,驰逐于天下以要时势者,谓之游说;色取仁以合时好连党类立虚誉以为权利者谓之游行。此三者,乱之所由生也;伤道害德,败法惑世,先王之所慎也。国有四民,各修其业。不由四民之业者,谓之奸民。奸民不生,王道乃成。
凡此三游之作,生于季世,周、秦之末尤甚焉。上不明,下不正,制度不立,纲纪驰废;以毁誉为荣辱,不核其真;以爱憎为利害,不论其实;以喜怒为赏罚,不察其理。上下相冒,万事乖错,是以言论者计薄厚而吐辞,选举者度亲疏而举笔,善恶谬于众声,功罪乱于王法。然则利不可以义求,害不可以道避也。是以君子犯礼,小人犯法,奔走驰骋,越职僭度,饰华废实,竞趣时利。简父兄之尊而崇宾客之礼,薄骨肉之恩而笃朋友之爱,忘修身之道而求众人之誉,割衣食之业以供飨宴之好,苞苴[注]盈于门庭,聘问交于道路,书记繁于公文,私务众于官事,于是流俗成而正道坏矣。
是以圣王在上,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善恶要于功罪而不淫于毁誉,听其言而责其事,举其名而指其实。故实不应其声者谓之虚,情不覆其貌者谓之伪,毁誉失其真者谓之诬,言事失其类者谓之罔。虚伪之行不得设,诬罔之辞不得行,有罪恶者无侥倖,无罪过者不忧惧,请谒无所行,货赂无所用,息华文,去浮辞,禁伪辩,绝淫智,放百家之纷乱,壹圣人之至道,养之以仁惠,文之以礼乐,则风俗定而大化成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注】苞苴是指贿赂送礼。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色取A仁以合B时好C连党类D立虚誉E以为F权利者G谓之游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民,是指中国古代对平民职业的基本划分,即士农工商。除四民外,社会中还有大量的“贱民"。
B.薄厚,形容词用作名词,与《烛之武退秦师》“邻之厚,君之薄也”中的“厚"薄”用法相同。
C.书记,旧称从事文书工作的人,或指书籍、书信、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文中是书信之意,
D.息,有休息、停止、平息等意,文中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请息交以绝游"中的“息”均为停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上有三种游士,是败坏道德的奸贼,是祸乱产生的根源,应慎重对待。
B.三游形成于王朝末世,出现制度不立、纲纪驰废、赏罚失当等混乱现象。
C.要尊崇父兄,加深骨肉亲情,重视宾客之礼和朋友之爱,牢记修身之道。
D.去除浮夸虚伪的文辞,禁止虚伪的言论,用圣人之道统一众说纷纭的乱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爱憎为利害,不论其实;以喜怒为赏罚,不察其理。
(2)是以圣王在上,经国序民,正其制度。
14.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如何正确对待世间的“毁誉"。
【答案】10.CDG11.B12.C
13.(1)把好恶作为判断利害关系的标准,而不衡量实际情况;把喜怒作为奖赏或惩罚的标准,而不明察其中的道理。
(2)所以圣明的君主在位时,治理国家,整顿百姓,严明有关制度.
14.①不以“毁誉”作为判定荣辱、善恶的标准;②根据客观事实核实“毁誉"真伪,避免诬惘。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和言悦色以此迎合当世君主的喜好,结连党羽,树立虚名以谋取权利的,称作游行。
“合时好”是“色取仁"的目的,“以”作目的连词,连接“合时好"和“色取仁”,故该句中间不能停顿,应在其前后停顿,即应在C处断开;
“连"作谓语,“党类”作宾语,应在D处断开;
“……以为权利者,谓之……”,判断句,“者”后停顿,即G处断开。
故应在CDG处停顿。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薄厚”,形容词用作名词,关系的亲疏;/“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得雄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得薄弱。句意:因此发表评论的人,看对方与自己交情的深浅程度来决定怎样说话。/邻国的势力变得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变得薄弱了。
C.正确。
D.正确。句意:抛弃浮华虚文,淘汰虚言巧语。/与外界断绝交游。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C.“重视宾客之礼和朋友之爱”错,原文是“是以君子犯礼,小人犯法,奔走驰骋,越职僭度,饰华废实,竞趣时利。简父兄之尊而崇宾客之礼,薄骨肉之恩而笃朋友之爱,忘修身之道而求众人之誉……于是流俗成而正道坏矣”,可见,“重视宾客之礼和朋友之爱”是与“君子"相对的“小人”的主张。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为”,把……作为;“论”,衡量;“其实”,实际情况;“察”,明察。
(2)“经”,治理;“序”,整顿;“正”,使……正,严明。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以毁誉为荣辱,不核其真”“善恶要于功罪而不淫于毁誉"概括为:不以“毁誉”作为判定荣辱、善恶的标准;
(2)根据“毁誉失其真者谓之诬,言事失其类者谓之罔。虚伪之行不得设,诬罔之辞不得行"概括为:根据客观事实核实“毁誉”真伪,避免诬惘。
参考译文:
荀悦论曰:世上有三游,是破坏道德的奸贼:一是游侠,二是游说,三是游行。树立名气声望,作威作福,结交私人党羽用来称强于世的,称为游侠;修饰辩辞,设置诡计诈谋,周游天下以操纵时势的,称为游说;和言悦色,以此迎合当世君主的喜好,结连党羽,树立虚名以谋取权利的,称作游行。这三类人,都是产生祸乱的根源;他们破坏道德,败坏法度,迷惑世人,这是先王所慎重对待的。国家有士农工商四种民众,各自从事自己的职业。凡是不从事四民职业的人,称为奸民。没有奸民,王道政治就实现了。
凡是三游的形成,都出现在王朝的末世,周、秦两代的末世尤为严重。君上不英明,臣下不端正,制度不建立,纲纪废弛;把别人的诋毁和赞誉作为尊荣或屈辱的依据,不核实这些说法的真假;把好恶作为判断利害关系的标准,而不衡量实际情况;把喜怒作为奖赏或惩罚的标准,而不明察其中的道理。上下相互冒犯,所有事情混乱错误,因此,发表评论的人,看对方与自己交情的深浅程度来决定怎样说话;负责选拔推荐人才的人,估量对方和自己关系的亲疏而提笔写推荐评语,善与恶的区分,错误地受众人评价的制约,功与罪的判定,没有按照国法的规定。既然这样,那么就不能遵循道义去谋求利益,也无法根据道义去避开祸害。所以君子违背礼义,小人触犯法律,骑马奔跑(自由地游说),超越自己的职责本分,粉饰浮华摈弃实质,争着追求一时的利益。轻视尊奉父兄的大义,而重视对待宾客的礼节,减少骨肉之间的亲恩,而加深朋友之间的情谊,忘记修养自身品德的原则,而追求众人(对自己)的赞誉,损害作为衣食来源农桑本业,用来满足盛宴豪饮的欲望,贿赂送礼的人挤满了门庭,探访问候的人在道路上交错,私人书信比官府公文繁忙,处理的私事比官府公事还多,于是流俗形成,而正道衰败。
所以圣明的君主在位时,治理国家,整顿百姓,严明有关制度。善与恶的区分主要取决于是立功还是犯罪,而不受舆论毁誉的扰乱,听他如何说还要责求他如何做,说出他的名声还要指出他实际(做的事)。所以名不副实的称为虚假,表里不一的称为伪饰,毁誉不符合实际的称之为诬陷,议论事情没有具体事例的称之为欺骗。虚伪的行为不得出现,诬罔的言论不能流行,有罪恶的人不能侥幸逃避惩罚,没有罪过的人不必担忧恐惧,私人请托处处碰壁,贿赂送礼无人接受,抛弃浮华虚文,淘汰虚言巧语,禁止虚伪言论,杜绝不正当的智谋,斥退百家之学的纷乱,统一于圣人的最高思想,用仁爱恩惠来教养百姓,用礼乐制度来修饰,那么就风俗确定,广远深入的教化形成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
叶梦得
三日疾风吹浩荡,绿芜未遍平沙。约回残影射明霞。水光遥泛坐,烟柳卧欹斜。
霜鬓不堪春点检,留连又见芳华。一枝重插去年花。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日的春风带来了春的消息,但毕竟时令尚早,还不能看到盛春的美景。
B.题目明确词人是在傍晚到湖上游览,词中“残影"明霞”对此也有照应。
C.湖中景色见于词人的顾盼之间,水面波光粼粼,岸边暮色中的垂柳朦朦胧胧。
D.面对美景,词人找出去年佩戴过的花饰插到头上,掩饰鬓边的斑斑白发。
1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D16.①这首词表达了作者面对春色如旧,鬓已成霜,怅惘年华易老的感伤,以及江海流离,居无定所,慨叹人生飘零的感情。②词的上阕描写了春风吹拂,春草初生,夕阳映照的景象,下阕写作者已满头白发,却仍在留恋美好的时光,表达了作者面对如旧的春色,不由得发出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的慨叹。③“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表现出作者漂泊不定、人生无依的感伤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掩饰鬓边的斑斑白发”错误。根据下片内容,作者用“霜鬓不堪春点检"来形容自己的年华已逝,他的鬓发已经不堪春天清点、检核,表示时光的流逝无法阻挡。他重新插上去年的花枝,文中并没有表明是为了掩饰鬓边的斑斑白发,而是对逝去的美好年华的怀念。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词的上片通过浩荡的春风、初生的绿草、灿烂的云霞、粼粼的水光、如烟的垂柳等景色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湖上早春图,词的下片写作者面对初春美景,叹惜自己如今已是两鬓斑白,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年华,不由得插上曾经戴过的花饰,借细节描写来抒情,表达对时光流转、生命流逝的感慨,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意为人生如同在江海中的梦境,不知何处才是安身的家园,何处才是真正的归宿。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漂泊不定、内心无处安放的伤感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段时间,一位视频博主频频出圈。他行走于世界主要城市街头,靠一身“东北大花"服饰以及巧妙的短视频构思,斩获一大批粉丝,吸引了大波流量。
“东北大花”并非一种花卉,最开始是那些具有形象化概括能力的网民,给东北地区过去一款常见布料取的绰号。这款布料色彩大胆、特点鲜明,多以鲜艳的红色打底,点缀着绿叶、怒放盛开的牡丹花和灵动飘逸的凤凰,再辅以叶子的黄色勾边,让人过目不忘。
①“东北大花"在全媒体时代的出圈,②对整个东北地区文化辨识度与影响力的提升大有裨益。③东北地区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④多民族在白山黑水之间持续不断地汇合,⑤让这片土地拥有了区别于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⑥可以说“东北大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东北文化标识的功能。⑦其中的“东北"二字框定了这一标识的地域范围,⑧“大花”传递了浓烈、火热、奔放与豪放也契合东北人的性格。⑨这也是“东北大花"之所以受人喜欢的原因之一。
对“东北大花”带来的这一波“泼天流量”,我们在努力保持住热度的同时,也理应将东北文化中的闪光点传播出去。
17.下列句子中的“于”与文中加点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
B.他看着我们下棋长大,但却青出于蓝,下得比我们好。
C.老师鼓励我们要勇于探索新的道路,千万不可步人后尘。
D.真正的修养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18.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7.D18.第④句可修改为:多民族在白山黑水之间持续不断地融合;
第⑧句可修改为:“大花”传递的浓烈、火热、奔放与豪放也契合东北人的性格;
第⑨句可修改为:这也是“东北大花"受人喜欢原因之一。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于”,介词,在。
A.介词,表比较。
B.介词,从。
C.介词,表示在某个方面或某个动作上。
D.介词,在。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④句,“多民族……汇合"主谓搭配不当,“汇合”改为“融合"。
第⑧句,“传递了浓烈、火热、奔放与豪放也契合东北人的性格”句式杂糅,“了"改为“的”。
第⑨句,“之所以受人喜欢的原因之一"句式杂糅,可删去“之所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庄里骤然骚动起来,传出______说话的声音,男人女人们站在街巷里观赏大火的奇观,火焰像瞬息万变的群山,时而千仞齐发,时而独峰突起;______,______,______;火焰像恣意狂舞着的万千猕猴万千精灵。人们______地看着自己送进白鹿仓里的麦子顷刻变成了壮丽的火焰。黑娃站在窑墒的崖畔上观赏自己的杰作,小娥半倚在他的臂弯里。村里传来士兵们______的嚷嚷声,拗口聱牙的河南口音听来愈觉别扭,逼赶人们去救火。士兵们忽视了村子外头崖坎下的窑洞,只在村庄里打门叫户厉声吆喝。黑娃跑回窑洞挑起两只木桶,挣脱了小娥的阻拦:“我到跟前去看看热闹。"他从村子中间的大涝挑了两桶水,夹在担桶和端盆的男人们中间,走过村巷走过白鹿镇街道就无法前进了,大火______得人的脸皮疼痛,滚滚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睛,于是就把水随地泼掉挑着空桶往回走。那火已经无法补救。赤臂裸腿的人根本无法靠近火堆一步。被烧着的麦粒弹蹦起来,在空中又烧着了,像新年时节夜晚燃放的焰火。大火烧到天亮,耀丽的光焰使东原上冒起的太阳失去魅力。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嘈嘈杂杂痛心疾首垂头丧气炙烤
B.窸窸窣窣痛心疾首气急败坏炙热
C.嘈嘈杂杂幸灾乐祸气急败坏炙烤
D.窸窸窣窣幸灾乐祸垂头丧气炙热
20.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1.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要求结构相似,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答案】19.C20.①句中把“在空中又烧着的麦粒”比作“夜晚燃放的焰火”,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②麦粒在空中燃烧的绚烂,与焰火在半空中的绽放,二者形态相似;
③麦粒“弹蹦”到空中,与焰火升腾到空中的方式,二者动态相似。
21.①火焰像灵动多变的舞者,时而呼啸怒吼,时而缠绵呢喃;
②火焰像变幻莫测的大海,时而海浪滔天,时而风平浪静。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嘈嘈杂杂:指声音喧闹、杂乱扰人。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语境有“骤然骚动"的提示,故“说话的声音”应是嘈杂的,故选“嘈嘈杂杂"。
第二处,痛心疾首:多指对人或事的痛恨,也指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悔恨。幸灾乐祸:指看到别人遭到灾祸反而很高兴。从语境“观赏大火的奇观”“壮丽的火焰"观赏自己的杰作”等处可见,人们对这场大火的态度是高兴的,故选“幸灾乐祸"。
第三处,气急败坏:形容因愤怒或激动而慌张地说话、回答或喊叫。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士兵们因大火而感到愤怒而无措,故选“气急败坏”。
第四处,炙烤:①在火上烤;②曝晒过度。炙热:像火烤一样的热,形容极热,也可形容心情澎湃。此处指火烤得人脸疼,强调的是“烤"而不是“热”,故选“炙烤"。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像新年时节夜晚燃放的焰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在空中又烧着的麦粒"比作“夜晚燃放的焰火”,烧着的麦粒燃起“耀丽的光焰”,这与焰火绽放的情景相似,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麦粒燃烧的形态,与焰火绽放的形态相似;
烧着的麦粒“弹蹦起来”,与焰火升腾到空中的方式,二者动态相似。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作答本题需要分析目标句的特点。根据“火焰像瞬息万变的群山,时而千仞齐发,时而独峰突起”,首先可以确定仿写句子的形式为“……,时而……,时而……”;然后分析目标句的修辞手法,“火焰像瞬息万变的群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接着还要注意目标句的逻辑关系,“千仞齐发”“独峰突起"均形象地描绘了“群山”的特征。据此分析仿写。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按要求作文。
漫画所讽刺的不仅是“刚出壳的鸡”,而类似的事情也许曾发生在你身上或身边。
要求: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要脱离漫画的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抄袭。
【答案】例文:
不忘根本
漫画中一只小鸡破壳而出,得意地振着翅膀,回头翘着大嘴巴嫌弃曾经孵化自己的蛋壳说:“破玩艺儿!”这小鸡好比每个生命,蛋壳好比十月怀胎的妈妈,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曾经的根,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有位哲人说过:“向后看才懂得生活。"人生的后方,生命的源始,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不忘根本,不嫌弃那生养我们的“旧壳”,才不愧于良心,才能走得踏实而稳当。
苍莽天地,红尘万载,个体于这个世界,一如苇草之轻盈,若不是深深地扎根于家的沃土,我们又怎么能逆势挺拔,在人生的风雨中坚韧地摇曳?
曾被孝女孟佩杰的故事打动,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深深扎根在养母为她用关爱筑起的沼泽中。因为没有忘记养母的恩情,她在养母重病后坚强地照看了养母12年。她弱小的身影,如苇草般飘摇在凄风苦雨中,而她却用纤细的根系维持着坚韧的身姿,用发自内心的温情与跪乳,感动了世人。
若将个体比作一棵树,它的根深深扎进家庭的爱中,那么我们整个民族之林的沃土便是对国家的爱,对民族文化的大爱。
当今,国人中普遍存在一种对本国文化的不认同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意味着落后与保守,一脸的鄙弃与不屑。如此幼稚之举,和那刚破壳而出的小鸡嫌弃曾经蛋壳,有何分别?这种肤浅认识的背后,是对民族文化根基的渐渐淡忘。
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既不在美利坚和英格兰的土壤上,也不在“原罪"与“等待救赎”之类的教义里,秉承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们才有安身立命之所。早几年前韩国申请将端午节列为他们的文化遗产,就对我们敲响了警钟。
所幸的是,中华民族也不缺有志之士,在为此摇臂呐喊,先是费孝通创新性的提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呼吁。紧接着,杜维明教授用汉语将中国儒学引入了哈佛课堂。近年,弘扬传统文化也纳入了文化兴国的战略中。
中华民族之林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才逐渐稳固了自己的根基,于经史子集中汲取养分,壮了枝桠,绿了树冠,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无忘根本,给了我们整个民族挺直腰杆的骨气。
不管你走得多远,记得回望你的“蛋壳”,记得说一声“谢谢”,哪怕它再是破损与枯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从材料呈现的形式来看,是文字类,还是图片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则漫画作文,作为漫画型材料作文要观察构图。漫画的主体形象是什么,形象处于什么状态,漫画中形象的特殊性(一般表现为夸张的动作、表情、语言),当然也要注意该漫画有无标题。其实,漫画材料多暗含寓意,只是它的寓意是通过“画面"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不妨把它的画面当作“文字”来读。
【审题】漫画类作文审题的第一个环节是图文转换。画面左下方,有一个裂为两半的边缘不齐的蛋壳;右边是一只刚出壳的小鸡(小鸭、小鸟),小鸡嘴巴的斜上方写着“破玩艺儿"。其次,作为漫画类材料作文要揭示寓意。揭示寓意,一般情况下不是“就画论画”。也就是说,不是把画面上的内容作为描述、分析、评价的唯一对象。一般来讲,漫画多是对现实生活的喜剧化、夸张化、荒诞化表现。所以,画面中越是夸张得厉害的地方(即漫画的讽刺点)越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要注意透过漫画的夸张(讽刺点)解读其现实意义。这幅漫画讽刺了那些羽翼未丰就忘本的人或现象。图中“刚出壳的鸡"刚离开蛋壳,显然是瞧不起蛋壳,没有看到自己的出生曾得益于蛋壳,割裂并否定了自己与蛋壳的关系。小鸡否定蛋壳,说它是“破玩意儿”,其实是在否定自己。这反映出社会人生的一些什么现象呢?可以就事论事谈那些羽翼未丰就忘本的人或事。如果推而广之,当有深意,可以评说社会人生中的诸多现象。如:我们与父母亲情、家乡风物、中华文明、国家民族等的关系。一言以蔽之,漫画寓意是讽刺社会上“忘本"的人,他们对孕育、培养、帮助、教育过自己的父母、故乡、学校、社会、文化,没有感激之心,不懂得回报反哺,反而轻视、看不起,甚至指责、辱骂。从小鸡的角度行文最好,从蛋壳的角度言之成理亦可。不宜从反面写,比如“打破那个墨守成规的壳子就会获得不一样的生命”,比如“骂鸡蛋壳是一种‘破旧’(批判旧思想)"。
参考立意:
1.正面观点:学会(对生我养我的父母、家乡等)心怀感恩,要知恩图报,寻找并了解自己的“根”。
2.反面提出观点:不可“出壳"忘”本,不可忘“己"所“出”,不能忘掉自己本来的境况或自身的本源,不可忘恩负义,等等。
3.谈中西文化,外来文化席卷而来,很多中国人就开始妄自菲薄,看不起本国文化与本土文化,盲目推崇西方文化,连饮食起居的生活习惯都以模仿西方人为荣。
拟题示例
对“破蛋壳"说声谢谢;破壳之后;莫要嫌弃“破蛋壳”;雏鸡岂能忘旧壳?不做忘本者;人,不要忘了自己的“本";知道自己的“根”;不忘本,才走得更远;回归你的原乡;不忘来处,方有去处。
行文结构安排: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不忘根本"。然后开篇由漫画内容引出观点——不能忘记自己曾经的根。正文主体部分先列举正面事例论证“不忘家之根本”,然后借助正反对比论证“不忘国之根本"。结尾部分回归材料,以抒情性的话语再次强化观点。
素材:
1.俗话说:狗不嫌家贫。同理,雏鸡也不应该嫌弃破蛋壳。君不见,漫画中那只初见天日,尚只有簇簇茸毛的小鸡,竟然摆出大爷的样子,朝蛋壳唾骂——“破玩意儿!”真让见者惊心,闻者伤心。
2.华夏文明绵延数千载,那儒雅的学风,浑厚的积淀,陶醉、涵养着历代学子,支撑起国人的精神脊梁。而如今,却被有的人简单否定,一味贬损,只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面对这些,我们没由来地感到一种切肤之痛。从国家层面,善待和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与有益之举。
3.田世国:当代孝子捐肾救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4.鲁迅一生孝顺母亲
鲁迅的母亲姓鲁,鲁迅取这一笔名有对母亲尊重之意。鲁迅去南京求学时,母亲给他订了亲。女方叫朱安,是个没有文化的缠足姑娘。鲁迅请求退聘。但他母亲坚决不同意,说退聘有损两家名声,会给女方造成嫁不出去的痛苦。鲁迅要求朱安放足读书,但对方都没有做到。青春时期的鲁迅就被“母命难违”的封建礼教剥夺了男女情爱的权利。他曾对许寿裳说朱安“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的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其实,鲁迅何尝不知道爱情,但是他不愿让母亲为难,他那尚未萌芽的爱情种子就被礼教的“恶魔”吞噬了整整二十年,直到后来他同许广平结婚为止。
5.四川一男子放弃万元月薪照顾病重母亲
2006年8月,四川仁寿县一男子得知母亲病重的消息,在广州发展的他毅然辞掉了月薪近万元的工作,回到老家寸步不离地守在母亲病床前。“如果可以,我愿用自己20年的生命去换取母亲多活10年光阴"。
6.韦德母亲改错
NBA球星韦德小的时候,母亲三天两头因为吸毒、赌博、酗酒而被劳教。作为儿子,韦德并没有因此责怪、厌弃母亲,而是不断地劝导、鼓励母亲。当韦德进入联盟之后,母亲逐步改过自新。现在的韦德妈妈是一个牧师,每天给人们传道讲法,成为了改过自新的正面榜样。
点评:母亲犯错,但韦德没有嫌弃她,责骂她,而是反过来劝导她,鼓励她。
7.《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的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的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点睛】漫画类材料作文的审题和写作,一般要做到以下四个步骤:一是要读懂画意、画旨。考生在作文之前,要先仔细读图,细心审阅,包括标题和图中文字。二是要抓住形象特征。抓住特征,把握本质,就能找到写作材料,顺利地谋篇布局。三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画中之话和话外之音。联想和想象不但可以加深对画旨的理解,且能获得大量写作材料。四是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画旨,综合构思成文。考生要确定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内容和文体,一般适合写成观点鲜明的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分析辩证。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淄博市淄川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生须知:
1.答题前,考生应在试卷和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填写姓名、考试号、座号等。检查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号、座号等是否正确,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答选择题时,应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将答题卡对应题目的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时,应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书写答案,笔迹清晰,字迹工整。
3.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保持答题卡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方式。与动物的交流方式相比,人类的语言不但可以传达更加丰富的信息,还能支持高级的思维活动。虽然人类的语言非常复杂,但是人却不需要通过刻意的学习便能自然而然地掌握语言,仿佛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这种天赋从何而来一直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近年来,脑科学的进展为揭开人类语言能力的奥秘带来了新的曙光。
早期的语言学理论认为,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完成的,即人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循环过程逐步掌握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最终学会使用语言。例如,咿呀学语的婴儿偶然发出类似成人讲话的声音,大人便会给予微笑、赞美等正面反馈;随着孩子的话语愈加复杂,周围的人则会纠正他的错误用语,鼓励他运用合适的词汇和语法。
然而,这种条件反射式的语言学习,要求人们对每句话进行逐一学习,这与人类语言的创造性相矛盾。这种创造性体现在人类可以通过不同词汇和句法结构的组合,形成无数新话语。例如,“我吃米饭”可以通过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替换变为“你吃米饭"他吃面条”“爸爸喝水"等等。年仅几岁的孩童便具备这种语言创造能力,能够理解从未接触过的语言变化并加以运用。显然,早期条件反射式的语言学习观点,无法解释人类的语言创造能力。
上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否定了条件反射机制,提出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语言机能,这种机能就像人体的一个器官,刚降生时便已预设于大脑中了。乔姆斯基将这一“器官”称为“语言获得装置”,在这一装置中存储着某种人类语言所共有的规律性信息,即“普遍语法”。
“普遍语法"是被先天赋予的知识,人类可以通过“普遍语法”和有限的外界语言刺激,在短时间内学会理解和使用从未接触过的语言表达形式。乔姆斯基将这一语言的创造性特征称为“转换生成语法"。这一点极具影响力——在主观上,它满足了人自诩为“万物之灵”的心理需求;在客观上,大量相关研究都发现了支持人类语言先天性假说的证据。
然而,基于“普遍语法"的学习模型,虽在解释句法结构等高级语言能力的创造性时具有说服力,但是却在解释基础语言能力的获得上捉襟见肘。那么人类是否也像通过“普遍语法”学习句法结构一样,通过某种先天性的知识在短时间内获得基础语言能力?
在人类的语言能力中,“听"是第一属性。支持“听”的语音感知能力是最基础的,也是出生后最先获得的语言能力。语音感知指的是分辨属于语言声音(即语音)和不属于语言声音的过程。为揭开人类语言能力起源的谜题,研究者以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等先进的脑科学实验方法,研究了新生儿的语音感知能力和语音学习的过程。
研究发现,虽然人类刚降生时不能分辨语音和非语音,但是仅仅通过短暂的学习,新生儿便可以获得语音感知能力。这说明语音感知能力与语法学习一样具有很强的先天性。然而,人类的语言天赋比之前认识到的更加复杂——与句法结构不同,人类需要通过接触外界语音刺激,逐个学习组成人类语言的语音,从而获得完整的语音感知能力。高级语言能力的学习有“普遍语法"的规律性知识起指导作用,而基础语言能力则是通过“点对点式”的逐一学习掌握的。更重要的是,由于研究对象是出生当天的新生儿,这就把人类语言学习的起点拉回到了生命的最开端。这个结论挑战了当前主流的语言学观点。例如,美国语言学家帕特里夏·库尔认为,婴儿出生后6至8个月才具备语音感知能力。
另外,根据乔姆斯基的观点,“普遍语法"的存储场所——“语言获得装置”,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一个“器官"。那么它的物理基础,即负责学习语言的神经机制,是怎样的呢?脑科学技术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研究者在实验中运用了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不仅观测到了新生儿语音感知信号的强度变化,也发现了这些信号的神经来源,从而揭示了负责新生儿语音学习的脑机制。这个脑机制由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组成,其核心部分是一个称为“感知运动环路”的系统。在成年人的大脑中,“感知运动环路"负责在对话过程中协调“听”和“说";对于正在学习讲话的小孩,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持语言学习中的语音模仿过程。
众所周知,模仿大人说话是孩子学习说话的重要方法。从发育阶段来看,出生当天的新生儿显然不具备语言模仿能力,但是他们会下意识地尝试重复所听到的声音,研究者将这种现象命名为“沉默性模仿”。通过反复的“沉默性模仿”,新生儿逐渐学会了区分可能重复的声音和不可能重复的声音,最终获得了区分语音和非语音的感知能力。从基础语言能力的学习机制来看,负责语音模仿的“感知运动环路”系统,就是乔姆斯基理论中“语言获得装置"在人类大脑中的物理坐标。
脑科学的发展为人们一点点拨开迷雾,解释了人类在生命伊始便具备的语言能力的物理机制,佐证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填补了从理论假设到科学依据的空白。未来的语言学研究将会以主观的概念性思考为引导,以客观的实证研究为基础,进一步解开人类语言的奥秘。
(摘编自吴燕京《人类语言“超能力”是否与生俱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方式,人类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语言能力,这也是与动物相比在交流方面的优势。
B.基于“普遍语法"的学习模型在解释语言创造性上得到了认可,却无法解释人类如何获得基础语言能力。
C.“这个结论挑战了当前主流的语言学观点”中的“这个结论"是指人类语音感知能力具有很强的先天性。
D.在幼儿学习语言时,“感知运动环路”能支持语音模仿过程,这与其在成年人大脑中起的作用截然不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语言具有创造性,即使是从未接触过的语言表达形式,人类也能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理解和使用。
B.语言先天性的假说满足了人类的某种心理需求,运用这一理论,语言学家将会揭开人类语言产生的奥秘。
C.“听"在人类语言能力中是第一属性,新生儿如果没有听力,就无法感知到语音,难以形成语言能力。
D.新生儿能下意识地尝试重复所听到的声音,这是他们能够获得区分语音和非语音感知能力的重要原因。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的一项是()
A.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指出:“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均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
B.《庄子·外物篇》中“婴儿生无硕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指婴儿生下来没有高明老师指教也能学会说话,是因为跟会说话的人相处。
C.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一些心理学家对黑猩猩进行过多次实验,试图以教儿童说话的方式教会它们人类的语言,但都以失败告终。
D.语言学家斯金纳认为,当儿童说出“牛奶"这个词时,母亲会将牛奶递给他,这对儿童来说是一种奖赏,会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一项是()
A.为了说明人类语言具有创造性,作者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事例,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通俗易懂。
B.第三段中“我吃米饭”等四处使用引号,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与第四段中“普遍语法"引号的作用相同。
C文章引人“沉默性模仿”“感知运动环路"等学术概念,既有利于学术研究,也有助于读者把握关键信息
D.虽然脑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作者认为这还不能回答人类语言能力是否与生俱来这一问题。
5.语言学家对人类语言能力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牵手
范小青
曾明的眼睛不是一下子坏了的,他先是得了一种眼病,医生就预言曾明的眼睛不行了。最后曾明真的成了一个盲人。
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这就是曾明必须选择的路。曾明被介绍到街道办的福利工厂去工作,往一块小小的金属板上辗螺丝。上班的时候,把一台收音机开着,节目很丰富,多半是直播形式的,盲人们常常放下手里的活,给电台打热线电话,曾明很快就被吸引,觉得生活有意味得多了。
辗螺丝对曾明来说,真是小菜一碟,进厂不多久,就已经很熟练。有一天曾明起身去方便,不小心和邻近的老陶撞了一下,金属板翻到了一处,他们一起蹲下来拣金属板。才拣了几十只,曾明就再也摸不着了,便有些急,道:“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
老陶随口回道:“这么凑巧哇,刚好一百。"
“我数到一百,才起身去上厕所。”
几个人笑了起来,曾明道:“你们的意思,是我瞎说?"
没人回答曾明的问题,曾明便起身找负责人,负责人听了,也是一笑,道:“算了,又不计件,不要计较了吧。”
“凡事总有个道理。"
“扯不上,工资又不挂钩……”
曾明再没有说话。晚上回家听电台节目,曾明打了一个热线电话,把事情说了,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解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人倾诉。主持人告诉曾明,曾明住处不远的另一条街上,有一位在街道办事处做调解的刘主任,建议曾明找那位刘主任说说,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
曾明在某一天果真找到那地方去,人们把他引到主任的办公室时,曾明听到刘主任正在调解民事纠纷,他听主任说得在情在理,很快就把当事双方说通了,高兴而去。曾明听到喝水的声音,接着刘主任问他:“你是不是我们这个街道的?"
“是,是电台的主持人叫我来的。”
“是小丁吧,他常常介绍人来我这里。"
曾明就把事情说了,说罢却有好一阵没有听到刘主任的声音,只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曾明还以为刘主任出去了呢,忍不住问道:“你在吗?”
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
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没有往深里想,只是点头道:“是的,得了一种奇怪的眼病,医不好。"
“这么说来,你失明的时间不很长?”在曾明的感觉中,刘主任的声音好像离得很远。
“半年吧。"
“你……”刘主任又停顿了一下,问道:“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
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
“没,好像没有梦见过什么。"他不明白刘主任问他这个做什么,或许是一种心理治疗。
“盲人做梦,若能看见东西,古时候称作天眼开。”
曾明想了想,说:“那恐怕说的是先天的盲人吧,像我们这样,应该是能做梦的,人若盲了,已经够痛苦,若连梦也做不起来,那就更惨,不能这么不公平吧。"
“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
“你怎么知道?"
刘主任没有回答曾明的这个问题,却回到了曾明的主题上,说:“你心中的这股气,其实不是对着老陶的,你说是不是?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
曾明打断刘主任的话:“没有失明的人,怎么能够体验失明人的滋味,就像你,怕是不能体谅我的心情吧。"
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
曾明一时回答不出来。
刘主任说:“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我总是在想……"下面的话被一阵人声打断,有人进来说道:“刘主任,又来人了。”
曾明知道刘主任有工作了,便站起来道:“刘主任,你忙,我先走了,过日我再过来就是。"
刘主任说:“好,我领你出去。”就有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一路过来,刘主任没有和曾明说话,曾明再一次感受到在刘主任办公室里感觉到的那种沉静压抑。
曾明继续到福利厂上班,大家和他仍像以前一样亲切,好像谁都不记得曾经有过一丝不愉快的事情。一天夜里,曾明做了一个梦,梦见刘主任对他说:“你怎么不来了?我很想你。"醒来后,曾明的心里有些不宁。过了几天,他又到刘主任那里去,这一回曾明只让人把他引到走廊端头,他自己沿着走廊,很快摸到了刘主任的办公室,进去,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
曾明说:“你的耳朵真好。"
刘主任说:“你来得正好,今天是我的休息日,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好吗?”
“到哪里?"
“到那地方你就知道。”
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曾明的手被那只手牵着,他们一起往外走,以曾明的感觉,好像到了一个类似公园的地方。
“你听到了什么?"
“鸟叫,很多很多的鸟。”
刘主任笑了,说:“是的,他们都在这里遛鸟,今天比赛。"
曾明说:“比什么?”
“比鸟的叫声。"
在一片叽喳的鸟鸣声中,曾明突然感觉到自己内心一片明亮,刘主任的热乎乎的手又伸过来牵住了他的手,说:“走,我们上那边看看去。”
他们牵着手走了几步,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建设公司正规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公司对公司展览展示空间租赁合同3篇
- 2025年度生物科技企业职工招聘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矿产资源开发承包合同3篇
- 养老院院民2025年度社区活动出行安全协议3篇
- 2025年度建筑材料供货与建筑节能改造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全屋衣柜定制及安装一体化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创意产业合伙合同协议3篇
- 2025年度企业合规管理委托代理合同3篇
- 2025年度全新出售房屋买卖智能家居集成协议3篇
- 《苏宁电器的内部控制与评价研究》18000字(论文)
- ISO 56001-2024《创新管理体系-要求》专业解读与应用实践指导材料之12:“6策划-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雷泽佳编制-2025B0)
- 《IT企业介绍》课件
- 《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04S519小型排水构筑物(含隔油池)图集
- 三年级上册《劳动》期末试卷及答案
- 人工智能概论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word 公章 模板
- T∕ZSQX 008-2020 建设工程全过程质量行为导则
- ISO-IEC17025-2017实验室管理体系全套程序文件
- 深圳智能水表项目商业计划书_参考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