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萍乡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时量:150分钟总分:150分]
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客观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主观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宏观环境到微观景观,建筑理念存在于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红楼梦》中的园林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使人、建筑、自然三者融为一体。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建筑非常强调对现有景观的充分利用,对鬼斧神工的造园手法和精妙的艺术化设计予以表现,而非“不是其山却强为山”生搬硬套地穿凿附会。这样的自然景观被赋予了人文精神,就从物境上升到意境,以形传神。例如,潇湘馆的建筑因地就形,随山附水,灵活布局。大观园是极常见的质朴自然的园林,并没有进行过大的人工雕饰,故而显得雅致,表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山容水态。《红楼梦》中宝玉说稻香村“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尽管此处的田园风光看似与大观园中的其他精致景观不相搭配,然而必须看到的是,农舍建筑在大观园的出现,透露出主人的亲农思想和风水观念,可以说是作者安排故事情节的匠心独运,实际上园林和田园是天然相配的。
在大观园中既有群体建筑又有个体建筑,亭、榭、馆、堂、楼、庵等个体建筑和花草树木完美组合成一个建筑系统。这不是对景物进行简单的人工堆砌,而是构建贵族宅园的布局之美。大观园中的景观建筑,以大观楼为中心展开,不落俗套。园中之山有主峰、余脉,水有主流、分流,道路桥石相穿其间,一步一景,处处给人以新奇感。可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讲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对《红楼梦》影响巨大,这种审美观令《红楼梦》景观设计倾向于与自然相协调,使整个建筑更加完美和谐。
“天人合一”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生存理念,建筑的和谐美感,也必然要与环境中的人和谐统一、融为一体。《红楼梦》里的建筑具有强烈的人物个性。可以说,它们既是景色宜人的建筑,也是小说人物形象的艺术象征,因而建筑和人物是契合的。比如,潇湘馆、怡红院、蘅芜院,这些宅园的精神都和主人的气质是高度吻合的。可见大观园的园林艺术达到了人园合一的境界。
(摘编自咸成海《中古典建筑的文化内质透视》,有删改)
材料二:
无论是什么样的艺术,生活都是它能够产生的重要基础。《红楼梦》这部小说也是对当时曹雪芹生活时代和环境的描绘,由于曹雪芹先生的一生所生活的地方主要有北京和江浙一带,因而在小说中,建筑的特点主要是这两地特点的融合。
小说里的建筑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一样,在长幼尊卑上有着严格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妻等关系之间都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就《红楼梦》中对于门的描写来说,这一特点就非常突出。不同的门起着不同的作用,不同的人走不同的门,这些门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非常明显的象征意义,是一种秩序的体现。元妃省亲时是将“銮舆抬入大门”,宝玉娶亲亦“大轿从大门进”,礼乐精神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在院落组群中,该特征体现得也很明显,每个院落均前后串连,通过前院达后院,一些比较有地位的人往往生活在庭院的最内部,此乃中国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产物。而对于同一间院落,往往也有主屋、次卧之分,从而通过住所对于人的不同地位和等级进行了一定的规范。《红楼梦》中府邸建筑的这种秩序美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些特点,儒学规范、礼制亦渗透其间。
小说中所刻画的各种建筑类型,不管是一个建筑群还是一个小的个体,都讲究中轴线布局,用对称的布置体现一种严谨规整的效果,呈现出对称之美。这种建筑观念也是我国长期以来以居中者为尊的习惯所造成的,这种以“中”为对称,也体现了中国对于国家廷议以及家庭团圆的要求。在《红楼梦》中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小说中比较重要的建筑往往都安排在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从而充分去突出这一建筑以及其中居住的人的重要地位,在小说中,贾母的地位是最高的,因而她所生活的房屋位于中轴线上,并且那个堂屋还是最高等级的。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里用了很多的隔窗、壁照、植物等对建筑和道路进行了小范围的遮挡和封闭,有时还是透明和半透明的,巧妙地将空间隔离开来,达到了一种景观套景观、包罗万象的效果,也给人一种空间无限的感觉。《红楼梦》对大观园最开始的描写就是“只见一道翠嶂挡在前面”,这道翠嶂将里面所有的景观都先挡了起来,绕过这道翠嶂才惊奇地看见一个苔藓斑驳、绿萝掩映的千姿假山,让人眼前一亮。大观园中的蘅芜苑的悉数房屋也是被插天的大玲珑山石遮住的,稻香村也是被几百枝杏花和稻茎遮掩着,大观园中的所有景观几乎都是藏而不露或者是半藏半露。中国文化就是推崇“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认为不容易被发现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所以说中国的传统景观设计完美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把含蓄美和隐藏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摘编自史慧芳《中透漏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美》,有删改)
材料三: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保持着人、建筑、自然相融相洽,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B.《红楼梦》是对当时曹雪芹生活时代和环境的描绘,小说中的建筑素材大多取自于他的主要居住地北京及江浙一带。
C.《红楼梦》里的府邸建筑反映出一定的等级秩序,有着人伦关系间的严格界限,这在院落组群中也有明显体现。
D.《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采用很多的隔窗、壁照、植物等进行遮挡,在区隔生活空间的同时也代表着等级上的差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里的建筑具有强烈的人物个性,潇湘馆以翠竹为主,这与主人林黛玉孤高洁雅的性情是高度吻合的。
B.《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宝玉娶亲皆从大门进,可体现出贾家的宅院大门与儒家礼乐、秩序之间的联系。
C.《红楼梦》中比较重要的建筑往往都安排在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这和我国长期以来以居中者为尊的习惯有关系。
D.“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的描述体现出《红楼梦》中的建筑注重半藏半露的含蓄美。
3.下列诗文中能够体现中国建筑具有含蓄美的一项是()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B.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C.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D.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4.材料三中林黛玉进贾府的情形体现了怎样的秩序?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提出,中国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红楼梦》中的建筑也具有其特殊“文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D2.D
3.B4.①林黛玉进贾府没有走正门,进的是西边角门,体现“长幼有序、尊卑有序";
②轿夫“走了一射之地”歇下退出,换了小厮抬轿,到垂花门前小厮退出,再由众婆子扶进门,丫头迎接,这体现出贾府“男女有别、内外有别"。
5.①蕴涵天人合一思想,建筑与自然、人物融为一体;
②体现秩序美,渗透儒学规范和礼制;
③呈现对称美,作中轴对称均齐布置。
④注重含蓄美和隐藏美,藏而不露或者是半藏半露。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代表着等级上的差别”错,“采用很多的隔窗、壁照、植物等进行遮挡"展现了建筑的含蓄美,并未体现等级上的差别。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D.“注重半藏半露的含蓄美”错,体现的是《红楼梦》中的建筑常作中轴线左右对称布置的原则。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庭院深深深几许"三个“深”字形象地描绘出女主人所处环境之“深幽”,深幽的庭院被茂密的杨柳和浓浓的雾霭遮挡住了,体现了藏而不露的含蓄美。ACD或是描绘了建筑物的雄伟高大,或是突出其华美。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小说里的建筑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一样,在长幼尊卑上有着严格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妻等关系之间都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每个院落均前后串连,通过前院达后院,一些比较有地位的人往往生活在庭院的最内部,此乃中国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产物。而对于同一间院落,往往也有主屋、次卧之分,从而通过住所对于人的不同地位和等级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可知,材料二中建筑所体现的秩序有两种:一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序;二是,男女有别、内外有别。林黛玉是晚辈只能走西边角门,体现“长幼有序、尊卑有序”;轿夫是外人“走了一射之地"歇下退出,换了小厮抬轿,到垂花门前因小厮是男人便由此退出,再由众婆子扶进门,丫头迎接,这体现出贾府“男女有别、内外有别”。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红楼梦》中的园林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使人、建筑、自然三者融为一体"‘天人合一’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生存理念,建筑的和谐美感,也必然要与环境中的人和谐统一、融为一体。《红楼梦》里的建筑具有强烈的人物个性”,可以概括为“蕴涵天人合一思想,建筑与自然、人物融为一体";
②根据“小说里的建筑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一样,在长幼尊卑上有着严格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妻等关系之间都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红楼梦》中府邸建筑的这种秩序美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些特点,儒学规范、礼制亦渗透其间”,可以概括为“体现秩序美,渗透儒学规范和礼制”;
③根据“小说中所刻画的各种建筑类型,不管是一个建筑群还是一个小的个体,都讲究中轴线布局,用对称的布置体现一种严谨规整的效果,呈现出对称之美"小说中比较重要的建筑往往都安排在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从而充分去突出这一建筑以及其中居住的人的重要地位”,可以概括为“呈现对称美,作中轴对称均齐布置"。
④根据“大观园中的蘅芜苑的悉数房屋也是被插天的大玲珑山石遮住的,稻香村也是被几百枝杏花和稻茎遮掩着,大观园中的所有景观几乎都是藏而不露或者是半藏半露”“把含蓄美和隐藏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概括为“注重含蓄美和隐藏美,藏而不露或者是半藏半露”。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与雪山
母亲的去世并没有影响父亲的操劳,或者说影响是相反的,他需要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工作上,才可以在悲伤袭来时躲开它的伤害。沁多城的崛起和阿尼玛卿草原的变化越来越快了,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也意味着父亲追随母亲的脚步也越来越快了。仅仅过了两年,父亲也走了,让人惊讶得就像夏天结冰,冬天开花,春天黄叶,秋天发芽。
那天,父亲决定去一趟野马雪山,听说雪山那边还有至少五十户牧人,他们执意不搬,依然生活在日见退化的草场上。同时他也想看看野马滩的草原和野马雪山的冰雪,在他心里,那里永远是个标尺,衡量着生态也衡量着人。
路上,父亲接到丹玛久尼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萨木丹的电话。丹玛久尼几年前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工作多起来,需要一个副局长,萨木丹被推荐担任此重任。萨木丹说保护区的湿地今年水量很大,沼泽都溢出来啦,他想修一座水库,把水聚起来,再养一些鱼,也许能吸引更多的水鸟来这里。父亲否决了:“沼泽的水是有流向的,关系到下游的水量,聚水会形成断流,对整个草原没有好处。更何况我们已经形成规定:任何关系到环境变化的建设,都要经过专家的科学论证,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萨木丹失望地说:“这么说水库不能修啦?那还有一件事,我想把丹玛久尼的旅游搞起来,需要增加一些设施,你要是同意我立马打报告。”父亲干脆利落地说:“我不同意,那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人的干扰越少越好。"搞旅游成本低,赚头大,可以增加州上的财政收入。”“我也知道它是个来钱的路子,但这里是平均海拔接近雪线的高原,生态的内部结构相当脆弱,一旦对环境造成损害,弥补起来就得花超过旅游收入几十倍几百倍的钱,甚至花了钱都无法挽回。"萨木丹沮丧地叹口气说:“我好不容易管点事,现在看来什么作为也不能有。”“你保护好丹玛久尼的原始生态,再把科研抓起来,就是最大的作为。"
之后他在车上打了个盹,又打电话给副州长才让,谈到在生别离山搞一个生态示范区的事。才让想了想说:“这个想法好,选的地点也好,但目的是什么,我还有点不明白。”父亲说:“目前阿尼玛卿州已经有了一些经过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典范草原,比如夏瓦尼措、丹玛久尼、生别离山和一些过去严重退化现在已经恢复起来的草原,但它们都不够完美,完美的生态标准现在还没有,这就需要我们自己确立。它不是阿尼玛卿州最好的,也不是全省全国最好的,而是同等条件下整个地球最好的。考虑到生别离山曾经是疫区,现在是游牧区,如果建成既有完美的自然生态,又有和谐的人类生活的示范区,就发生的沧桑巨变来说,它应该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才让说:“太好啦,这个想法,那就干呗。”“我给你打电话的意思是,这项工作得由你来抓。"这不是城建局和安置办应该做的事。”“我已经跟省上沟通过啦,将来能接我的班的,也就是你啦。我的年龄你又不是不知道,要不是特殊时期阿尼玛卿草原的需要,早该退休啦。"才让沉默了一会儿说:“阿爸啦,我是个研究物理的你忘啦?”“我没忘,你考虑一下,不是我把你看上啦,是草原把你看上啦,能留就留下来吧,实在不想留,我也不能强迫你。"
三菱越野走到下午,在一个可以看到头顶着冰盖的野马雪山和弯弯曲曲的野马河的地方,他让司机朗噶把车停了下来,说要走走。朗噶说:“强巴书记啦,前面的路车还能走,你为什么要步行?”父亲说:“这个地方必须一步一步走过去,坐车的话我心里会不安的。"书记啦,你今天是不是要朝拜雪山?”“我在心里敬畏雪山大地,跟朝拜是一个样子的,所以不光是今天,我时时刻刻都在朝拜,说到底,工作就是朝拜,需要虔诚,还需要一丝不苟。再说了,雪山这么安静,汽车的响动很容易引发雪崩,还有空气,这么干净,怎么好意思污染?"他望着雪山走了大约半个小时,突然停下来,喘了口气说:“歇一会儿吧。”然后重重地坐到了草地上。坐下来的父亲再也没有起来,直到几分钟后离世而去,都还是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望着圣洁的野马雪山。
在高海拔的阿尼玛卿草原,人的心脏是多么脆弱啊,即便他是雪山之子。才让在电话里声音低沉地告诉了我这个消息:“强巴阿爸走了,雪山收走了他,阿妈需要他。我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他,我准备留在阿尼玛卿草原。他就走啦。"我忍不住哭了,问道:“我们怎么办?”才让说:“只能听强巴阿爸的,不等他回来,也不去给他送行,就对着消息说一声扎西德勒吧。"消息自然是朗噶带来的,他说父亲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再送我回去,也不要让人来看我,就让我安安静静躺在雪山大地的怀抱里吧,你看,身边的野马滩草原这么绿,面前的野马雪山那么白,再没有比这里更干净更吉祥的地方啦,扎西德勒。”我们把消息告诉了所有的亲友,亲友们都说了一声扎西德勒。湿漉漉的扎西德勒啊,我们这辈子永远说不够的扎西德勒,伴随着父亲的身影,远远地去了。但远去的不一定是必然会消失的,我们能看得见,无论有多远,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能看得见。尤其是我,只要走进教室,就能看到父亲正在带领沁多小学的学生齐声朗读:我生地球,仰观宇宙,大地为母,苍天为父,悠悠远古,漫漫前路,人人相亲,物物和睦,山河俊秀,处处温柔,四海五洲,爱爱相守,家国必忧,做人为首①
(节选自杨志军《雪山大地》)②
【注】①父亲在沁多小学做教师时自己编创的文句。②长篇小说《雪山大地》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作者杨志军深情回望父亲母亲与几代草原建设者的艰辛探索足迹,书写着高海拔地区的时代巨变与草原牧人的精神天路。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提及四个季节的反常现象,以此来表现“我"对父亲在母亲去世两年之后也离开人世的惊讶和难以置信的心情。
B.在父亲看来,保护原始生态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他果断否决了萨木丹想修水库聚水养鱼、搞旅游发展经济的提议。
C.才让是新一代草原建设者的代表,他本不愿放弃自己的专业留在草原,后来因为强巴阿爸的突然离世改变了最初的想法。
D.父亲早就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但因为阿尼玛卿草原的需要一直坚守在这片雪山大地上,直至最后长眠在它的怀抱里。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父亲的突然去世,引出了后文“我”对父亲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的叙述,寄托了“我"对父亲的怀念和敬仰。
B.小说“路上”“之后"三菱越野走到下午”等词语的使用,将父亲在不同时间地点的事情连串起来,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C.文中第三段集中写萨木丹和父亲的电话通话内容,以萨木丹希望有所作为但显得急功近利的言行有力地衬托了父亲形象。
D.文中没有具体描写亲友们得知父亲逝世后的反应,而是通过“亲友们都说了一声扎西德勒"表现出他们听说此事时的漠然态度。
8.文章末尾划线处写到父亲带领学生齐声朗读的文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杨志军说:“《雪山大地》是一部诠释爱的作品。”读书小组要以此为话题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你将从哪些角度加以评说?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6.C7.D
8.①呼应上文。和前文父亲敬畏雪山大地,为保护草原原始生态、建立生态示范区不辞辛劳直至长眠于雪山怀抱里的内容相呼应,表现出“我"对父亲的敬意与怀念。
②丰富父亲形象。这是父亲在沁多小学做教师时自己编创的文句,寄托了父亲对这片土地未来的想象和期盼,传达出父亲的价值观念与人生信条,有力地衬托了父亲为建设草原而艰辛探索的无私奉献精神。
③深化主题。文句内容传达出人人相亲、物物和睦、相爱相守的理念和思想,深化了民族团结亲善,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时代主题。
9.①爱是父亲对雪山大地的敬畏与信仰。父亲时时刻刻都在朝拜雪山大地,害怕汽车的响动引发雪崩以及污染空气,毅然选择步行进入雪山。临死要求安安静静躺在雪山大地的怀抱里,与雪山融为一体。
②爱是父亲对牧区自然生态的保护与挂念。拒绝萨木丹修建水库和搞旅游的建议,要求保护好原始生态。希望建成既有完美的自然生态,又有和谐的人类生活的示范区。
③“爱”是援藏干部“父亲"对藏族牧民的关爱。父亲心系牧民,因为还有牧人依然生活在日见退化的草场上,决定深入雪山考查实际情况。
④爱是几代草原建设者对雪山大地的坚守与奉献。父亲虽然已过退休年纪,因为特殊时期阿尼玛卿草原的需要,仍然坚守在雪山大地上;在父亲精神的感召下,才让放弃自己的专业决定继承父志留在草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因为强巴阿爸的突然离世改变了最初的想法”错误,根据最后一段“我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他,我准备留在阿尼玛卿草原。他就走啦"可知,才让在强巴阿爸离世前就已做好了决定,只是没有来得及告知强巴阿爸。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漠然态度”错误,从后一句“湿漉漉的扎西德勒啊"中可知大家是哭着诉说“扎西德勒”,大家对强巴逝去感到非常悲伤。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从情节结构看,呼应上文。和前文有“我在心里敬畏雪山大地,跟朝拜是一个样子的”,父亲敬畏雪山大地,为保护草原原始生态、建立生态示范区不辞辛劳直至长眠于雪山怀抱里;而父亲编创的文句“大地为母,苍天为父”“物物和睦,山河俊秀"等内容与之相呼应,表现出“我”对父亲理想信念的认同与赞美,文末再现父亲带领学生齐声朗读的文句,表达了对父亲的敬意与怀念。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丰富了父亲的形象。这是父亲在沁多小学做教师时自己编创的文句,“悠悠远古,漫漫前路,人人相亲,物物和睦"爱爱相守,家国必忧”等句子表达父亲对草原对祖国的热爱,充满家国情和教育理想,有力地衬托了父亲为建设草原而艰辛探索的无私奉献精神。
③从文章主旨看,深化了主题。文句中“人人相亲、物物和睦、相爱相守"等句子传达出的理念和思想,深化了民族团结亲善,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时代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艺术特点,拟写文学评论的能力。
《雪山大地》是一部诠释爱的作品,本文则是一篇诠释爱的小说。解答此题,探究文本内容,体会文中人对自然万物的爱,人与人之间的爱,梳理相关内容,阐释爱的具体内容即可。
①“我在心里敬畏雪山大地,跟朝拜是一个样子的,所以不光是今天,我时时刻刻都在朝拜,说到底,工作就是朝拜,需要虔诚,还需要一丝不苟。再说了,雪山这么安静,汽车的响动很容易引发雪崩,还有空气,这么干净,怎么好意思污染”,父亲对雪山、对工作虔诚恭敬,一丝不苟。他朝拜雪山,认为工作就是朝拜,需要虔诚,还需要一丝不苟。爱是父亲对雪山大地的敬畏与信仰,临死要求安安静静躺在雪山大地的怀抱里,与雪山融为一体。
②父亲坚持原则,目光长远。为了保护水源,反对管理局副局长萨木丹修水库养鱼,为了保护环境,反对副手萨木丹想要在丹玛久尼搞旅游增加财政收入的建议。他希望建成既有完美的自然生态,又有和谐的人类生活的示范区。可见爱是父亲对牧区自然生态的保护与挂念。拒绝修建水库和搞旅游的建议,要求保护好原始生态
③父亲早到了退休的年龄,走半个来小时的雪山路就喘,但为了热爱的草原,为了依然生活在日见退化的草场上的牧人,还是奔波在工作的路上。父亲尽职尽责,心系牧民,决定深入雪山考查实际情况,可见“爱"是援藏干部“父亲”对藏族牧民的关爱。
④“我没忘,你考虑一下,不是我把你看上啦,是草原把你看上啦,能留就留下未吧,实在不想留,我也不能强迫你。"父亲让儿子考虑留在草原,他对才让说“是草原把你看上啦”,暗示儿子的优秀。文章最后有才让的话“我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他,我准备留在阿尼玛卿草原”,父亲常年坚守后最终魂归雪山;在父亲精神的感召下,才让放弃自己的专业决定继承父志留在草原。可见爱是几代草原建设者对雪山大地的坚守与奉献。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①遽悼悻然不乐,引疾卧家。光被旨为批答,见士民方不安如此,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直叙其事,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至使天子自为手诏以逊谢,又使吕学士再三谕意,然后乃出视事。出视事诚是也然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德。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李正言言青苗钱不便,诘责使之分析。吕司封传语祥符知县未散青苗钱,劾奏,乞行取勘。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光近蒙圣思过听,欲使之副贰枢府。光今所言,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与介甫趋向虽殊,大归则同,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赦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陈其忠,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不宣。光惶恐再拜。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有删减)
【注】①介甫:王安石,字介甫。
材料二: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王安石接到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后,回复了此篇。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出视事A诚是也B然当速改C前令之D非者E以慰F安士民G报天子之盛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用来……的,与“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书》)的“所以"词义不同。
B.谢,文中指道歉,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的“谢"词义相同。
C.过听,本指错误地听取,文中是对皇上赏识自己的自谦,似于“承蒙错爱”的“错爱"。
D.“何忧之有?”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的句式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在信中提到,自己在奉旨批答中直言不讳地义责王安石,是希望王安石尽快出来治事并能立即废除新法,从而造福天下。
B.王安石和司马光所持政治理念虽然截然不同,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相同的,这也是司马光在信中提到的“和而不同”的内涵。
C.司马光用国武子喜欢直言不讳地去揭露别人的过失,最终不得好死的事例,表明自己与国武子相似,即使不得善终也要向王安石进言。
D.王安石在回信的第二段中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立足点,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的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
(2)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14.王安石在推行青苗法时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指责,他是如何应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BEG
11.D12.A
13.(1)私下听说您不能识别鉴察我的用意,大加责备,并且上书为自己辩解。
(2)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定法令制度在朝廷上修订,把它交给有专责的官吏,不算侵夺官吏职权。
14.①愤然离开,托病在家;
②对司马光大加责备,并且上书为自己辩解;
③责问异论者,使其分条列举青苗法不适宜之处;
④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的罪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出来办事的确是对的,但应当立即修改过去错误的法令,使士子、庶民得到安慰,以报答天子的大德。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其后B处断开;
“前令之非者"作“改”的宾语,中间不断开,其后E处断开;
“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德”都是动宾结构,句意相关,中间G处断开。
故BEG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用来……的。/……的原因。句意:这恐怕不符合英明主上用来提拔您而委以重任的本意。/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B.正确。句意:以致逼使天子亲作手诏谦词致歉。/第二天不可以不早一点前来向项王请罪。
C.正确。
D.错误。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忧"。/“未有之也”。句意:又有什么可忧愁的。/没有这种情况啊。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立即废除新法"有误,原文为“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可知是“革除新法中不利于人民的措施"。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窃”,私下;“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司马光,翻译成“我”;“督过”,责备。
(2)“以谓”,以为,认为;“受命于人主"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句;有司,有专责的官吏。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能力。
①结合“悻然不乐,引疾卧家"可概括出,愤然离开,托病在家;
②结合“颇督过之,上书自辩”可概括出,对司马光大加责备,并且上书为自己辩解;
③结合“李正言言青苗钱不便,诘责使之分析"可概括出,责问异论者,使其分条列举青苗法不适宜之处;
④结合“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可概括出,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近来,藩镇大臣中有说青苗钱不适宜的,天子拿出他的奏议让执政大臣观看,您突然怒气冲冲很不高兴,托病躺在家里。我奉旨起草答诏,见到士子、庶民是这样惶惶不安,您想辞职离开朝廷,这恐怕不符合英明主上用来提拔您而委以重任的本意,因此我在批答中直叙其事,用大义来责备您,本意是想促使您尽快出来治事,革除新法中不利于人民的措施,从而造福于天下。私下听说您不能识别鉴察我的用意,大加责备,并且上书为自己辩解,以致逼使天子亲作手诏谦词致歉,又使吕学士一次又一次地表明挽留之意,然后才出来办理公务。出来办事的确是对的,但应当立即修改过去错误的法令,使士子、庶民得到安慰,以报答天子的大德。您现在不是这样,而是心情更加忿怒,推行新法越发急迫。李正言说青苗钱不适宜,您就反过来责问他,要他分别列举不适宜的地方。吕司封传言祥符县知县没有散放青苗钱,您就上书弹劾,请求审问。观察您的用意,一定是想努力奋战天下的人,跟他们分个胜败,不再考虑道理的对错,人民的忧乐,国家的安危,(对您的这种做法)我私下认为是不可取的。
我近来承蒙圣上恩德错听,准备委任为枢密副使。我现在所说,正好跟您的意见相反,明明知道不合您的心意,但是我与您虽然在政治上的趋向有别,但其总的目标却是相同的,您正欲得到相位以行其治国之道,使天下的人民受其恩泽;我正欲辞去官职,以行个人之志,使天下的人民得到拯救,这就是我所说的“和而不同"的含义。因此敢于略陈我的志愿,亲自传达给您,以尽益友的情谊,至于是采纳或者拒绝,就全在您了。国武子喜欢直言不讳地去揭露别人的过失,最终不得好死。我常常不满意自己跟国武子相似,但始终不能改正。虽然如此,如果让有道德的人听到直截了当的批评,又有什么可忧愁的?(对于书中所言)您是接受而听从,还是怪罪而拒绝,是责骂而加以侮辱,还是奏上皇上而加以贬逐,都没有什么不可,我等候命令就是了。言不尽意。我内心惶恐,谨再拜。
材料二: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的道理就得到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曲峪镇远眺①
【清】严遂成
地近边秋杀气生,朔风猎猎马悲鸣。
雕盘大漠寒无影,冰裂长河夜有声。
白草衰如征发短,黄沙积与阵云平。
洗兵②一雨红灯湿,羊角魫鱼堠③火明。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正出任山西临县知县。曲峪镇,在临县西,黄河东岸。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尧代贝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清的战事,战争的影响波及此地。②洗兵:《说苑》记载,武王伐纣,风霁而乘以大雨,散宜生谏曰:“此非妖欤?”武王曰:“非也,天洗兵也。"后擒纣灭商,统一国土,战争因此停息。③魫鱼:古用其脑骨架制灯;堠:边塞瞭望敌情的土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言曲峪镇靠近边陲,点明秋天的肃杀之气,然后以风声、马鸣加以渲染烘托。
B.颔联由下而上描绘远眺所见之景,以雕飞无影、冰裂有声渲染出环境寒冷与寂寥。
C.颈联借征发、阵云来写衰残的白草、堆积的黄沙,明写荒凉之景,暗含战事于其中。
D.全诗笔力饱满,风格苍劲,选取了多个富有边塞特征的意象,写边塞风光富于特色。
16.有人评价诗歌的尾联非常精妙,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尾联描绘出雨湿红灯而哨火彻夜通明的景象,写出战士们严阵以待、警戒森严的战斗状态,表现战士们抗击敌人的决心和气概。
②用典。借周武王“洗兵雨”的典故,预示着天下大雨助我平叛之战,表明战争必胜的信念,意在言外,引人遐想。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由下而上"错误,应是“由上而下”,从空中之雕写到黄河之冰。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尾联的意思是:秋雨淋湿了边堠的红灯,但红灯湿而不灭,仍彻夜通明。
这一联是写景,展现夜晚的警戒状态。曲峪镇地近边关,正逢西陲用兵,当然不敢松懈,但诗人并不言整个警戒情形,而只写堠火通夜不灭,在景物描绘中传递出紧张气氛,使人仿佛能从中嗅出战火的硝烟味,用具体形象从另一方面将首句的“杀气"展现出来,从侧面表现出战士们严阵以待、警戒森严。战前戍边士卒枕戈待旦的警戒状态,也体现了战士们杀敌的决心和英勇的气概。
诗歌不仅仅用此联的画面收束全诗,收到以景结情的妙处,同时,战前的大雨与武王伐纣前何其相似。诗歌借周武王“洗兵雨”的典故,进行心理暗示:武王无惧大雨,终于擒纣灭商,完成统一大业;此次平叛,天降胜利之雨,我军也必定能够大获全胜。巧用典故,激发士兵必胜信念,鼓舞人心,令人遐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我们可以从子路“率尔"的神态中看到一位直率的学者;从冉有的言语“______,______”中,可以认识到一位谦逊的学者。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发出“______,______"的警示,提醒统治者要以史为鉴,不步秦亡之后尘,意味深长。
(3)在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或“舟"的意象常用来表达向往自由、摆脱苦闷的愿望,或用来寄托悠然自得的情感,如“______,______”。
【答案】①.如其礼乐②.以俟君子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④.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⑤.玉鉴琼田三万顷⑥.着我扁舟一叶(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俟、鉴、琼、顷、匏樽、属、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一不小心拍到‘语文课本封面’"的话题刷屏网络。A的网友们争相晒出图片或视频,有空山新雨,亦有苍翠欲滴;有松风水月,亦有千岩竞秀;有烟波浩渺,亦有雪域高原……这些B的风景与教科书封面的“语文”二字相结合,视觉美感瞬间拉满。
这些语文课本封面,撬动了人们共同的青春记忆,引发了强烈共鸣。教科书是一代代学子的集体记忆,当印象中的课本封面跨越时空,鲜活又真实地出现在眼前,大众藏在课本里的记忆被唤醒。课本封面仿佛成为人们共情的纽带,将对家乡的理解、城市的热爱、内心的寄托化作具有满满形式感和成就感的媒介模式展示出来。这使得人们的怀旧情愫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与情感的交流互动。
①语文课本封面爆火的原因,归根到底是源于人们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和根植内心的文化自信。②我们在网友创作的视频中能够看到巍峨山川和磅礴江河,③更能感受到悠久的文明和时代的脉动。④这些文旅资源的充分展现和广泛传达,⑤表达出的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更是人们对这片水土的深深眷恋。⑥在这场语文课本封面的创作热潮中,⑦每一个与时代紧紧相融的你我,都是锦绣山河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美不胜收油然而生
19.①处,应该删掉“的原因"或者“源于”。④处,“传达"改成“传播”。⑤处,应改为“不仅是人们对这片水土的深深眷恋,更是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语境指网友们来自各地,可用:五湖四海(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天南地北:形容地区各不相同。也形容距离极远。
B语境形容网友们晒出的图片或视频风景美丽,可用:美不胜收。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C语境形容课本封面让人们产生怀旧情愫,可用:油然而生。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①处,句式杂糅,“爆火的原因”和“源于"杂糅,应该删掉“的原因”或者“源于"。
④处,“广泛传达”偏正搭配不当,“传达"改成“传播”。
⑤处,语序不当,“不仅"更”是递进连词,后面的内容应具有递进关系,应改为“不仅是人们对这片水土的深深眷恋,更是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文化体系中有两大类作品很典型,一类是文人的诗词歌赋,绚丽多姿、脍炙人口;①,可以说是极其丰富多彩、活色生香的民间文学。
②,信手拈来,不胜枚举。“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小满前后,安瓜点豆”……从这些节令的农谚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天地人"中的那个“人”,那个勤劳的中国人,他看着天时,守护着田地,盘算着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时的耕种。
在从春到冬每个日子的辛勤劳作中,他给了生活以浓浓烟火气的诗意。在所有的农谚中,王蒙以为这两句最有代表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
这就是天地之间矗立的那个中国人,耕读传家、勤俭持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里最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一。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选段以口语为主,夹杂了一些四字成语,请分析这样写的效果。
22.使用标点与否,可以形成不同的节奏,传达不同的情绪。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何不使用任何标点,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20.①另一类则是农谚②每个节令的农谚都很多
21.①以口语为主,使语段更贴近生活,通俗易懂。②使用四字成语,语言简洁凝练,使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③二者结合,使语段富有跳跃性和节奏感,文字呈现出变化和多层次的美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心生惬意和雅趣。
22.作者把“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三个时间名词组合起来,无停顿,形成快读;能让人感觉农人需要盘算的内容多、时间长,从而很好地表现出农人的忙碌和勤劳。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和“一类是……”为对照句,应为“另一类(则)是……";根据后文“民间文学”“从这些节令的农谚中"可知,这里所指为农谚,故可填“另一类则是农谚”。
②此处承接上文谈农谚,根据后文“信手拈来,不胜枚举"立春”“秋后"小满前后”“从这些节令的农谚中"可知,语境强调的是农谚的丰富,故可填“每个节令的农谚都很多”。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能力。
首先要了解口语和书面语(成语)各自的作用:以口语为主的语段,更贴近生活,语言更通俗易懂;文段中“绚丽多姿"脍炙人口”“丰富多彩"活色生香”“信手拈来"不胜枚举”等四字成语,属于书面语,简洁凝练,增加了语段的文化内涵。
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口语和书面语结合使用的效果:如“在从春到冬每个日子的辛勤劳作中,他给了生活以浓浓烟火气的诗意"以口语为主,使语段更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再加上四字成语的使用,如“……绚丽多姿、脍炙人口……是极其丰富多彩、活色生香的民间文学”“……信手拈来,不胜枚举”,语言简洁凝练,增加了语段的文化内涵。
这样的写作风格,使得整个语段既有口语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的高雅韵味,增加了语言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形成了一种雅俗共赏的美感。读者在阅读时,既能够感受到语言的生动活泼,又能体会到文字的深刻内涵,从而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愉悦和雅致的情趣。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中“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连用,每个时间段中间都没有停顿,读来一气呵成,加快了整句话的阅读速度。
这句话中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形成了一种快速的节奏感。这种写作技巧有效地传达了农人对于时间的紧迫感和对农事的精细规划。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农人对时间的珍惜和对工作的投入,感受到农人在不间断地盘算,需要盘算的内容多、时间长。作者成功地将农人的勤劳形象和农事的紧迫性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得文本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的阿勒泰》一书中,作者李娟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当刚回到阿勒泰的李文秀还在被一事无成困扰着时,她问妈妈:“怎么样能做一个有用的人呢?"妈妈张凤侠说:“啥叫有用,你看这个草原上的树、草,有人吃有人用,便是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自由自在的。”
母女之间的对话让我们的内心得到了治愈,也许治愈的重点,从来不取决于你在大都市,还是你在阿勒泰,而取决于你的生活态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有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古往今来,有用与无用这一哲学引题吸引着无数人为之争论,却又莫衷一是。于我观之,有用与无用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系着现实,一端系着理想。我们唯有不局限于对有用的固执追求,就像《我的阿勒泰》中说的无用者“自由自在”也是极好,方可寻求到平衡的支点,行稳发展之路。
何为有用、无用?所谓“有用”,即具有实用价值的、能够在短期看到效益与成果的事物,就像被伐木人砍伐的大树;而“无用”则是短期内很难产生实际功用的、需要长远看待的事物,就像被伐木人舍弃的大树,因为不具有世人眼中的实用价值而幸免于难,得以参天。由此观之,世俗所谓的“有用”,不一定是真的有用,而世俗说的“无用”,可能关键时候有大用。因此,我们应有长远的目光,在追求“有用"的同时,更要追求“无用之用”。
“无用之用"是滋润心灵的潺潺清泉,它能充实我们的精神,启发我们的智慧。梁文道在《悦己》中说到:“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一如福楼拜,拼命工作,按时看日出;一如康德,无论学术工作多么繁重,每天下午四点准时去哥尼斯堡城郊散步,走出了一条“哲学家小道"。散步与看日出这样的事情在很多人眼里都是浪费时间的,然而这些看似无用的事情却能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小憩,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净化。
世间万事万物本来是共生共荣相映成趣的,人以实际功用的眼光,根本无法领略世界万物的美。正像宋代画家郭熙所言:“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髙,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所以,要突破以“有用"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作法。不仅知晓物的“有用之用”,明了物的“无用之用”,更进而要以纯然“无用”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和对待身外的一切事物。
然放眼当下,“有用论"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总有些人会问“这有用吗?”“这能当饭吃吗?”,把眼前的物质利益放在首位,有用则宠之,无用则弃之,忽视了“无用之用”的长远意义。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的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10本。不少家长、学生陷入功利主义旋涡,一心投入题海中,于各种补课班间周旋,却很少拿起经史典籍滋润心灵。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我辈青年唯有跳出功利主义的旋涡,于无用中寻找大用,涵养精神力量,方能成长为全面发展、于国有用的人才。
有用与无用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在追求有用的同时,更要追求无用之用,唯有将有用与无用合一,方能成就人生价值,行稳人生之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近期因影视剧改编而大火的《我的阿勒泰》中的一个情节,引出了本则材料的核心内容:“有用"与“无用”。材料借助妈妈张凤侠的话,说明人、事、物的评判不该由是否“有用"来决定。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会问“有用吗”“能当饭吃吗”,把眼前的物质利益放在首位,有用则宠之,无用则弃之,而忽视了“无用”的长远意义。有时候,某件东西或许暂时“无用”,但经历时间的淬洗,反而会绽放光彩,在新的需要下变成有用之物;也有的时候,有些东西一直都无用,但无用却也代表它不受束缚,可以自由自在的。
由此可见,材料意在启示我们,为人处世不能过于追求实用,陷入功利主义的漩涡,而应有长远的目光,在追求“有用”的同时,更要坦然接受“无用"。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有用与无用的内涵与实质,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无用的价值,如何正确对待有用与无用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证“无用的价值”时,可以从青年成长、社会发展等角度切入分析,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正确对待有用和无用"时,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我们应重视“无用”之用,重视精神和心灵的陶冶,启发智慧;我们也不能完全摒弃“有用"之用,以“有用”之用助力生活更加美好。
立意:
1.无用又如何,我心正自在。
2.以自在坦然的生活态度行走世间。
3.抛弃世俗理念,于无用中寻找大用。萍乡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时量:150分钟总分:150分]
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客观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主观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宏观环境到微观景观,建筑理念存在于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红楼梦》中的园林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使人、建筑、自然三者融为一体。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建筑非常强调对现有景观的充分利用,对鬼斧神工的造园手法和精妙的艺术化设计予以表现,而非“不是其山却强为山”生搬硬套地穿凿附会。这样的自然景观被赋予了人文精神,就从物境上升到意境,以形传神。例如,潇湘馆的建筑因地就形,随山附水,灵活布局。大观园是极常见的质朴自然的园林,并没有进行过大的人工雕饰,故而显得雅致,表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山容水态。《红楼梦》中宝玉说稻香村“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尽管此处的田园风光看似与大观园中的其他精致景观不相搭配,然而必须看到的是,农舍建筑在大观园的出现,透露出主人的亲农思想和风水观念,可以说是作者安排故事情节的匠心独运,实际上园林和田园是天然相配的。
在大观园中既有群体建筑又有个体建筑,亭、榭、馆、堂、楼、庵等个体建筑和花草树木完美组合成一个建筑系统。这不是对景物进行简单的人工堆砌,而是构建贵族宅园的布局之美。大观园中的景观建筑,以大观楼为中心展开,不落俗套。园中之山有主峰、余脉,水有主流、分流,道路桥石相穿其间,一步一景,处处给人以新奇感。可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讲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对《红楼梦》影响巨大,这种审美观令《红楼梦》景观设计倾向于与自然相协调,使整个建筑更加完美和谐。
“天人合一”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生存理念,建筑的和谐美感,也必然要与环境中的人和谐统一、融为一体。《红楼梦》里的建筑具有强烈的人物个性。可以说,它们既是景色宜人的建筑,也是小说人物形象的艺术象征,因而建筑和人物是契合的。比如,潇湘馆、怡红院、蘅芜院,这些宅园的精神都和主人的气质是高度吻合的。可见大观园的园林艺术达到了人园合一的境界。
(摘编自咸成海《中古典建筑的文化内质透视》,有删改)
材料二:
无论是什么样的艺术,生活都是它能够产生的重要基础。《红楼梦》这部小说也是对当时曹雪芹生活时代和环境的描绘,由于曹雪芹先生的一生所生活的地方主要有北京和江浙一带,因而在小说中,建筑的特点主要是这两地特点的融合。
小说里的建筑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一样,在长幼尊卑上有着严格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妻等关系之间都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就《红楼梦》中对于门的描写来说,这一特点就非常突出。不同的门起着不同的作用,不同的人走不同的门,这些门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非常明显的象征意义,是一种秩序的体现。元妃省亲时是将“銮舆抬入大门”,宝玉娶亲亦“大轿从大门进”,礼乐精神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在院落组群中,该特征体现得也很明显,每个院落均前后串连,通过前院达后院,一些比较有地位的人往往生活在庭院的最内部,此乃中国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产物。而对于同一间院落,往往也有主屋、次卧之分,从而通过住所对于人的不同地位和等级进行了一定的规范。《红楼梦》中府邸建筑的这种秩序美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些特点,儒学规范、礼制亦渗透其间。
小说中所刻画的各种建筑类型,不管是一个建筑群还是一个小的个体,都讲究中轴线布局,用对称的布置体现一种严谨规整的效果,呈现出对称之美。这种建筑观念也是我国长期以来以居中者为尊的习惯所造成的,这种以“中”为对称,也体现了中国对于国家廷议以及家庭团圆的要求。在《红楼梦》中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小说中比较重要的建筑往往都安排在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从而充分去突出这一建筑以及其中居住的人的重要地位,在小说中,贾母的地位是最高的,因而她所生活的房屋位于中轴线上,并且那个堂屋还是最高等级的。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里用了很多的隔窗、壁照、植物等对建筑和道路进行了小范围的遮挡和封闭,有时还是透明和半透明的,巧妙地将空间隔离开来,达到了一种景观套景观、包罗万象的效果,也给人一种空间无限的感觉。《红楼梦》对大观园最开始的描写就是“只见一道翠嶂挡在前面”,这道翠嶂将里面所有的景观都先挡了起来,绕过这道翠嶂才惊奇地看见一个苔藓斑驳、绿萝掩映的千姿假山,让人眼前一亮。大观园中的蘅芜苑的悉数房屋也是被插天的大玲珑山石遮住的,稻香村也是被几百枝杏花和稻茎遮掩着,大观园中的所有景观几乎都是藏而不露或者是半藏半露。中国文化就是推崇“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认为不容易被发现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所以说中国的传统景观设计完美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把含蓄美和隐藏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摘编自史慧芳《中透漏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美》,有删改)
材料三: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保持着人、建筑、自然相融相洽,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B.《红楼梦》是对当时曹雪芹生活时代和环境的描绘,小说中的建筑素材大多取自于他的主要居住地北京及江浙一带。
C.《红楼梦》里的府邸建筑反映出一定的等级秩序,有着人伦关系间的严格界限,这在院落组群中也有明显体现。
D.《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采用很多的隔窗、壁照、植物等进行遮挡,在区隔生活空间的同时也代表着等级上的差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里的建筑具有强烈的人物个性,潇湘馆以翠竹为主,这与主人林黛玉孤高洁雅的性情是高度吻合的。
B.《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宝玉娶亲皆从大门进,可体现出贾家的宅院大门与儒家礼乐、秩序之间的联系。
C.《红楼梦》中比较重要的建筑往往都安排在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这和我国长期以来以居中者为尊的习惯有关系。
D.“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的描述体现出《红楼梦》中的建筑注重半藏半露的含蓄美。
3.下列诗文中能够体现中国建筑具有含蓄美的一项是()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B.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C.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D.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4.材料三中林黛玉进贾府的情形体现了怎样的秩序?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特征》中提出,中国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红楼梦》中的建筑也具有其特殊“文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与雪山
母亲的去世并没有影响父亲的操劳,或者说影响是相反的,他需要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工作上,才可以在悲伤袭来时躲开它的伤害。沁多城的崛起和阿尼玛卿草原的变化越来越快了,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也意味着父亲追随母亲的脚步也越来越快了。仅仅过了两年,父亲也走了,让人惊讶得就像夏天结冰,冬天开花,春天黄叶,秋天发芽。
那天,父亲决定去一趟野马雪山,听说雪山那边还有至少五十户牧人,他们执意不搬,依然生活在日见退化的草场上。同时他也想看看野马滩的草原和野马雪山的冰雪,在他心里,那里永远是个标尺,衡量着生态也衡量着人。
路上,父亲接到丹玛久尼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萨木丹的电话。丹玛久尼几年前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工作多起来,需要一个副局长,萨木丹被推荐担任此重任。萨木丹说保护区的湿地今年水量很大,沼泽都溢出来啦,他想修一座水库,把水聚起来,再养一些鱼,也许能吸引更多的水鸟来这里。父亲否决了:“沼泽的水是有流向的,关系到下游的水量,聚水会形成断流,对整个草原没有好处。更何况我们已经形成规定:任何关系到环境变化的建设,都要经过专家的科学论证,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萨木丹失望地说:“这么说水库不能修啦?那还有一件事,我想把丹玛久尼的旅游搞起来,需要增加一些设施,你要是同意我立马打报告。”父亲干脆利落地说:“我不同意,那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人的干扰越少越好。"搞旅游成本低,赚头大,可以增加州上的财政收入。”“我也知道它是个来钱的路子,但这里是平均海拔接近雪线的高原,生态的内部结构相当脆弱,一旦对环境造成损害,弥补起来就得花超过旅游收入几十倍几百倍的钱,甚至花了钱都无法挽回。"萨木丹沮丧地叹口气说:“我好不容易管点事,现在看来什么作为也不能有。”“你保护好丹玛久尼的原始生态,再把科研抓起来,就是最大的作为。"
之后他在车上打了个盹,又打电话给副州长才让,谈到在生别离山搞一个生态示范区的事。才让想了想说:“这个想法好,选的地点也好,但目的是什么,我还有点不明白。”父亲说:“目前阿尼玛卿州已经有了一些经过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典范草原,比如夏瓦尼措、丹玛久尼、生别离山和一些过去严重退化现在已经恢复起来的草原,但它们都不够完美,完美的生态标准现在还没有,这就需要我们自己确立。它不是阿尼玛卿州最好的,也不是全省全国最好的,而是同等条件下整个地球最好的。考虑到生别离山曾经是疫区,现在是游牧区,如果建成既有完美的自然生态,又有和谐的人类生活的示范区,就发生的沧桑巨变来说,它应该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才让说:“太好啦,这个想法,那就干呗。”“我给你打电话的意思是,这项工作得由你来抓。"这不是城建局和安置办应该做的事。”“我已经跟省上沟通过啦,将来能接我的班的,也就是你啦。我的年龄你又不是不知道,要不是特殊时期阿尼玛卿草原的需要,早该退休啦。"才让沉默了一会儿说:“阿爸啦,我是个研究物理的你忘啦?”“我没忘,你考虑一下,不是我把你看上啦,是草原把你看上啦,能留就留下来吧,实在不想留,我也不能强迫你。"
三菱越野走到下午,在一个可以看到头顶着冰盖的野马雪山和弯弯曲曲的野马河的地方,他让司机朗噶把车停了下来,说要走走。朗噶说:“强巴书记啦,前面的路车还能走,你为什么要步行?”父亲说:“这个地方必须一步一步走过去,坐车的话我心里会不安的。"书记啦,你今天是不是要朝拜雪山?”“我在心里敬畏雪山大地,跟朝拜是一个样子的,所以不光是今天,我时时刻刻都在朝拜,说到底,工作就是朝拜,需要虔诚,还需要一丝不苟。再说了,雪山这么安静,汽车的响动很容易引发雪崩,还有空气,这么干净,怎么好意思污染?"他望着雪山走了大约半个小时,突然停下来,喘了口气说:“歇一会儿吧。”然后重重地坐到了草地上。坐下来的父亲再也没有起来,直到几分钟后离世而去,都还是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望着圣洁的野马雪山。
在高海拔的阿尼玛卿草原,人的心脏是多么脆弱啊,即便他是雪山之子。才让在电话里声音低沉地告诉了我这个消息:“强巴阿爸走了,雪山收走了他,阿妈需要他。我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他,我准备留在阿尼玛卿草原。他就走啦。"我忍不住哭了,问道:“我们怎么办?”才让说:“只能听强巴阿爸的,不等他回来,也不去给他送行,就对着消息说一声扎西德勒吧。"消息自然是朗噶带来的,他说父亲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再送我回去,也不要让人来看我,就让我安安静静躺在雪山大地的怀抱里吧,你看,身边的野马滩草原这么绿,面前的野马雪山那么白,再没有比这里更干净更吉祥的地方啦,扎西德勒。”我们把消息告诉了所有的亲友,亲友们都说了一声扎西德勒。湿漉漉的扎西德勒啊,我们这辈子永远说不够的扎西德勒,伴随着父亲的身影,远远地去了。但远去的不一定是必然会消失的,我们能看得见,无论有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传染病防治兽药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2025年建筑安装服务项目提案报告
- 2024-2025学年砚山县数学三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果蔬罐头加工项目提案报告
- 2025年低碳小镇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板
- 专家邀请函范文锦集六篇
- 质量承诺书模板集合8篇
- 上海装修施工合同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集合15篇)
- 电子商务实习自我鉴定9篇
- 小学数学班级学情分析报告
- IMCA船舶隐患排查表
- 2024年软件开发调试合同样本(二篇)
- 地理月考分析及改进措施初中生
- 乡村篮球比赛预案设计
- 博物馆保安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陕西省幼儿教师通识性知识大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中医师承指导老师学术思想
- 课程设计报告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样本
- 2024年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完整word版)体检报告单模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