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福建省福州市九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7小题,14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朱拓(tuò)炮烙(páo)帝喾(gù)前合后偃(yǎn)

B.新正(zhēng)酒馔(zhuàn)言筌(quán)灵鼍(tuó)之鼓

C.朔(shuò)风迂讷(nà)迤(yǐ)逦抢(qiāng)呼欲绝

D.央浼(miǎn)牲醴(lǐ)强聒(guō)翘然矜(jīng)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在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拓"应读“tà”;“喾"应读“kù”;

C.“讷"应读“nè”;

D.“浼"应读“měi”;“矜"应读“jīn”。

故选B。

2.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不能独完完:保全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特:仅,只

B廊腰缦回缦:萦绕今君实所以见教者见:被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和杀人如不能举举:完、尽

D.洎牧以谗诛洎:最终董之以严刑董:督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不能独自保全。/不只是朝廷上士大夫而已。

B.见:指代我。句意: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现在君实用来教导我的。

C.与:结交,亲附。句意: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杀人唯恐不能杀尽。

D.洎:等到。句意:等到李牧因受污蔑而被杀死。/用严刑来督察他们。

故选A。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尽豫游之乐___破灭之道也

B.源不深而望流之远二败而三胜

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其势弱于秦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天下理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助词,的。句意:能够极尽畅游山水的乐趣。/助词,的。句意:这就是六国破灭的原因。

B.连词,表转折,却。句意: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连词,表并列。句意: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C.介词,在。句意: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正。/介词,比。句意: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

D.动词,治理。句意: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介词,为,替。句意: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

故选A。

4.下列各组中的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汝可以模拟得之

C.操童子业D.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故事:古义,旧事;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句意:却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

B.模拟: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句意:你可以想象得到。

C.童子:古义,童生;今义,指男孩子,泛指儿童。句意:正在读书,准备应考。

D.河海:古今同义,河流海洋。句意: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

故选D。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___②貌恭而不心服

③得佳者笼养之___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⑥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⑦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___⑧汝幸而偶我

⑨蚕食诸侯_________⑩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A.①④/②③⑨/⑤⑩/⑥/⑦⑧B.①⑦/②③⑥⑨/④⑧/⑤⑩

C.①⑦/②③⑨/④⑧⑩/⑤/⑥D.①/②③⑦/④⑧⑩/⑤/⑥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①使动用法,使……端正。句意:就想到要使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

②名词做状语,表面上。句意:表面恭敬,但内心不服从。

③名词做状语,用笼子。句意: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

④名词做动词,做。句意: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

⑤意动用法,以……为鉴。句意:如果后人为他们悲哀而不以他们为鉴。

⑥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句意: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⑦使动用法,使……安宁。句意: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

⑧名词做动词,婚配,嫁给。句意:你有幸婚配于我。

⑨名词做状语,像蚕样。句意:像蚕食桑叶一般,侵蚀着诸侯的土地。

⑩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句意: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出现彩虹?

综上:①⑦使动用法,②③⑨名词做状语,④⑧⑩名词做动词,⑤意动用法,⑥形容词作名词。

故选C。

6.下列各组句子中,文言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____________西取由余于戎

B.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_________斯用兵之效也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________终必不蒙见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均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西于戎取由余”。句意:赵国曾经同秦国五次作战。/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

B.均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天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人,不可数计"。/“村中好事少年驯养一虫”。句意:天下的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人,无法计算。/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C.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则众为何而不汹汹然"。/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D.均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见”表被动。句意: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最终也必定不能被您理解。

故选C。

7.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在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善用比喻和典故,将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论表达得鲜活生动,极具鼓动性和感召力。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出去沽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等动作,表现了他随遇而安、尽职尽责的性格特点。

C.《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开篇紧扣题目,描写别里科夫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套子,揭示了他躲避现实生活的特点,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D.《变形记》中,各种人物面对主人公“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一事件,有着各式各样的反应,看似荒诞不经,仔细体会却又显得有几分合情合理,体现了作品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能力。

B.林冲出去沽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等动作,主要表现了他谨小慎微、尽职尽责的性格特点。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俗语说,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正说出了性格的千差万别。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一个独特的系统,这个系统非常复杂,由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因此也表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

刘再复认为“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由相反两极所构成的”。这种两极包括动物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否定性,有善有恶,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悲有喜,有刚有柔,有粗有细……任何性格或心理状态都是两极性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的表现。文学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性格既有美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缺陷,难以界定好坏,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殆尽。

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人的性格并不是静态性的,而是通过两极性的元素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仅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往往存在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各组性格元素互相依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结构层次,使性格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运动状态。不管如何组合,性格中都有一个决定其运动方向的主导因素。

说到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指每个人的性格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有美有丑,有善有恶,不可能完全单一。然而这只是表层的、狭隘的理解,只能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这种表层意义上的二重组合很容易被庸俗化,或作为一种公式照搬套用。

而二重组合的深层意义,则是指性格内部深层结构中,即人的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以及这种拼搏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情感,强调多种性格元素在性格内部世界中的复杂动态过程。文学史上有很多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安娜·卡列尼娜、哈姆莱特等,从表象上看,他们的性格是杂多的,从本质意义上看,都是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性格深处的动荡、不安、痛苦、挣扎,深深的矛盾和斗争正是人物魅力所在。正如歌德评价莎士比亚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奥赛罗等人物形象难以说尽,深不可测,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是因为从哈姆莱特身上体现出的忧郁与延宕中可以听见他内心世界的挣扎,深沉的思索以及对人类灵魂的拷问,从而产生情感上的颤动,才能产生各种不尽相同、常读常新的强烈审美体。

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因而往往被称为艺术典型。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所寻找的道路正是通向个性丰富性的道路,也是通向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塑造的道路。优秀的创作者也许不能完全界定什么是典型,但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追求人物个性的丰富性。

(摘编自王琪《高中语文教学中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教学研究》,有删减)

材料二:

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

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这是她真实的社会欲求,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于是两种欲求便在心灵深处发生冲突:一方面,作为一个少女,面对着神采飘逸的富贵公子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在探望宝玉时,她“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忙又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感情与理性两股潜流在内心冲突,使人们看到人物心灵深处。

其次作者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宝黛之间的爱情,可谓心心相印,刻骨铭心。然而,他们却爱得那样痛苦,那样哀怨:欲得真心,却瞒真心,以假意试探,结果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如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等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杰作。四十五回,宝玉冒着雨去探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表演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想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而“宝玉却不留心"。这里的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后来宝玉要走了,她劝他拿自己的玻璃绣球灯,千般叮嘱宝玉要小心,不要摔了,表现了对宝玉的“关心”,联系上面的描写,表现她的无心,又是平时“有心”的流露。宝玉走后,当夜深人静时,听到窗外的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想到自己没有父母兄长,婚姻大事无人主张,又不觉滴下泪来,感到伤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四卷《〈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人的性格都是由两极性的元素,如善与恶、刚与柔、粗与细等,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独特的系统。

B.性格的二重组合结构有一或多组两极性的元素,这些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互相融合、不断转化,使人的性格具有了动态性。

C.薛宝钗在探望宝玉时“不觉的就红了脸"与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羞的脸飞红”,都是因为她们说的话不小心流露出了心疼宝玉的情感。

D.《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真切的心理流程体现了她纯真可爱又敏感多情的二重组合性格。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宝钗、黛玉等这些二重组合性格的艺术典型,可以使人产生常读常新的审美体验。

B.因为人的性格是由两极相反的元素排列组合而成的,所以,性格是复杂和分裂的。

C.如果两个人的性格元素完全相同,那么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一致的。

D.个性丰富的文学形象往往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而性格单一的文学形象则毫无价值。

10.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冷酷的周朴园面对曾经的恋人,面对自己的孩子,有时候也会流露出那么一丝温情。

B.窦娥善良孝顺,为了不让婆婆受酷刑,只能含冤认罪,但她刚毅顽强,又极富反抗精神。

C.《百合花》中原本羞涩的新媳妇,庄严而坚定地为牺牲的小通讯员擦拭身子,缝补衣服。

D.京剧里,红脸的关羽忠义、耿直、英勇,白脸的曹操奸诈、狡猾、多疑,两人忠奸分明。

11.西方有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请根据材料一的观点简析这句话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答案】8.C9.A10.D

11.①合理性在于它说明人的性格不是单一的,“魔鬼”和“仙子"正是性格中两极相反的元素,它们构成了性格的二重组合。②局限性在于它只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其实两极性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通过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③局限性还在于人的性格中不是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往往存在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都是因为她们说的话不小心流露出了心疼宝玉的情感”错误。林黛玉说的话“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表演的渔婆了”,并没有流露出对宝玉心疼的情感。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分裂的”错误。原文“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

C.“那么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一致的”错误。依据原文“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可知,性格和心理状态并非性格元素的简单相加,所以即使两个人的性格元素完全相同,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不一定一致。

D.“性格单一的文学形象则毫无价值”错误,说法太绝对,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复杂性,与材料一“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因而往往被称为艺术典型"中“一些”的表述不符,“一些"不代表全部。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性格二重组合原理,指人的性格并不是静态性的,而是通过两极性的元素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D.选项中的人物忠奸分明,是脸谱化的,形象单一,不复杂。不符合性格二重组合原理。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材料一说“‘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这种两极包括动物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否定性,有善有恶,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悲有喜,有刚有柔,有粗有细……任何性格或心理状态都是两极性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的表现。文学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性格既有美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缺陷,难以界定好坏,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殆尽”,而魔鬼和仙子正是性格中两极相反的元素,它们构成了性格的二重组合。所以这句话的合理性在于它说明人的性格不是单一的,“魔鬼"和“仙子”正是性格中两极相反的元素,它们构成了性格的二重组合。

从材料一“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可知,简单地将“魔鬼”与“仙子"相加来体现人物性格,局限性在于它只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其实两极性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通过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材料一“性格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仅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往往存在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可知,局限性还在于人的性格中不是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往往存在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胡安发现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你还得洗洗脸,奶奶讨厌看见你这样浑身上下脏兮兮的。"父亲回答说。

“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自己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莱豆长成了一棵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他又停下来,想等绳索稳住以后再从容地滑下来,但是突然,砰!绳索猛地往下顿,胡安大叫一声,手抓得死死的,等他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还吊在绳索上,但是好像降了一米;又是砰的一声,绳索又一次下滑,但是他还不想松开手,他已经吓得不会动了。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他弓起身子,但是他无法站起来,这样过了一个多小时,绳索还在不停地下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那时下午茶的时间早过去了。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第二天他起得很早回到那个地方,但是雨下了一整夜,整个大草原都淹了,家人不让他出门,父母还在为他生气,他那关于悬空的绳索的谎言让他们更加恼火。

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

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边和孩子们在湖里游玩,一边与好几个钓鱼爱好者和渔夫一起钓着河鳟。但是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我的绳索。”他回答道。

(选自《译林》,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情节怪诞的小说,通过胡安在乡下度假时偶然发现天空绳索的故事,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成年人对孩童想象力、童心的漠视和打压,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B.胡安决定碰那条绳索后,先考虑了几秒钟,再一点点地靠近,表明他的谨慎,最后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表现出他的好奇心理和探索的欲望。

C.小说插叙“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以及胡安平时在学校的表现,加快了文章的情节发展进程,使情节构成摇摆起伏。

D.小说中的“绳索”象征意义丰富,既象征着儿童对梦想世界的极力追寻,也象征着人们向往的某种奇迹或理想等。

1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安这个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令人过目难忘,这与作者成功运用了心理和动作等手法进行刻画不无关系。

B.姑姑和老师对胡安的评价以及爸爸对胡安的不以为然,正面衬托了少年胡安表现出的种种儿童特有的心理特质,传达了作者的思考。

C.本文以“天上垂下来的绳索"为线索,串联全文,使小说情节集中,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D.在小说的结尾,胡安七十年后还在寻找绳索,既加大了小说的时空跨度,又深化了文章主旨。

14.《祝福》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方式来叙述故事,产生了独特的效果。本文具有相似之处,请结合两篇文本简要分析。

15.本文综合运用荒诞和写实的艺术手法,故事由主人公胡安偶然发现一条天上垂下的绳索展开,情节虽然怪诞,却突显真实。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本篇小说“情节虽然怪诞,却突显真实”的特征。

【答案】12.C13.B

14.①《祝福》的首尾两个部分,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人,使小说真实可信;②中间部分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全方位地描述祥林嫂的遭际和命运,比较客观冷静(或弥补了第一人称的限知)。本文:①结尾两段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和孩子们在湖里游玩,亲眼看到老人胡安仍然在寻找他的绳索,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②小说主体部分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自由灵活地展现了胡安的一举一动及内心世界的一起一伏,讲述故事不受限制。另:两种人称交替使用,使(祥林嫂)胡安的形象得以立体化、全方位的体现或使故事情节更为完整。

15.情节虽然怪诞:①胡安发现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②绳子下落将胡安埋在里面形成小山;③绳索落地的地方形成一个湖泊。却突显真实:①细节的真实,比如绳索从空中垂下来的样子,胡安爬绳索的过程等都取自现实生活经验,真实可信;②心理的真实,“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后所表现的心理(内心反应)具有真实性;③社会的真实,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成年人普遍漠视和打压孩童的好奇心、想象力、童心,这一现象具有真实性(成年人对待胡安的态度)。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

C.“加快了文章的情节发展进程”错误。应该是舒缓了小说的情节进程,与前文构成摇摆起伏。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正面衬托"错误。姑姑、老师和爸爸反面衬托胡安的好奇心、求知欲。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人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祝福》小说第一部分是用的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写了一个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来到了阔别多年的鲁镇。居然遇见了多年不见的祥林嫂,而祥林嫂已经成了一个乞丐,并且在祝福前夜死掉了。第一人称叙述是指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一个人物,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行的叙述,使小说真实可信。第二部分,故事的主体部分,是“我”回忆起之前所见所闻的有关祥林嫂前半生的故事,采用的是第三人称视角叙述。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最后一个部分,也是文章的结尾部分,叙事角度又转变为了第一人称。

本文:①结尾两段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去那里,一边和孩子们在湖里游玩,一边与好几个钓鱼爱好者和渔夫一起钓着河鳟……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我”和孩子们在湖里游玩,亲眼看到老人胡安仍然在寻找他的绳索,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②小说主体部分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他弓起身子,但是他无法站起来,这样过了一个多小时,绳索还在不停地下落"写胡安在乡下度假时偶然发现天空绳索的故事,自由灵活地展现了胡安的一举一动及内心世界的一起一伏,讲述故事不受限制。

两种人称交替使用,使(祥林嫂)胡安的形象得以立体化、全方位的体现或使故事情节更为完整。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魔幻内容是指神秘而富于变幻的内容,或者说是通过幻想才可能有的事情。现实是指真实存在的内容或者根据现实生活及现实情感进行延伸的内容。

本文中魔幻的内容有:一条从天而降的绳子一一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绳子落下将胡安埋在里面一一不可能有这么长的绳子;绳子落下的地方形成了一个湖泊一一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本文中现实的内容有:细致描绘绳索从空中垂下来的样子,发现绳子后胡安内心的反应,成年人对胡安的态度,胡安爬绳子的细节一这些都来自现实生活的经验。多年后形成的那个湖的环境也是基于现实生活中湖泊的环境来写的。而胡安发现绳子后所表现出来的反应,符合现实生活中小孩子好奇的心理。

三、古诗文阅读(36分)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谏太宗息兵罢役疏

[唐]徐惠

自贞观以来,二十有二载,风调雨顺,年登岁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守初保末,圣哲罕兼。是知业大者易骄,愿陛下难之;善始者难终,愿陛下易之。窃见顷年以来,力役兼总,东有辽海之军西有崑丘之役士马疲于甲胄舟车倦于转输。且召募役戍,去留怀死生之痛;因风阻浪,人米有漂溺之危。虽除凶伐暴,有国常规;然黩武玩兵,先哲所戒。昔秦皇并吞六国,反速危亡之基;晋武奄有三方,翻成覆败之业。岂非矜功恃大,弃德而轻邦;图利忘害,肆情而纵欲。遂使悠悠六合,虽广不救其亡;嗷嗷黎庶,因弊以成其祸。是知地广非常安之术,人劳乃易乱之源。愿陛下布泽流人,矜弊恤乏,减行役之烦,增湛露之惠。妾又闻为政之本,贵在无为。窃见土木之功,不可兼遂。北阙初建,南营翠微,曾未逾时,玉华创制。虽复因山藉水,非无架筑之劳;损之又损,颇有工力之费。愿陛下使之以时,则力无竭矣;用而息之,则人斯悦矣。夫珍玩伎巧,乃丧国之斧斤;珠玉锦绣,实迷心之坞毒。窃见服玩纤靡,织贡珍奇。虽驰华于季俗,实败素于淳风。是知漆器非延叛之方,桀造之而人叛;玉杯岂招亡之术,纣用之而国亡。方验侈丽之源,不可不遏。作法于俭,犹恐其奢;作法于奢,何以制后?伏惟陛下明鉴未形,智周无际,穷奥秘于麟阁,尽探赜于儒林。千王治乱之踪,百代安危之迹,兴衰祸福之数,得失成败之机,故亦苞吞心府之中,循环目围之内,乃宸衷之久察,无假一二言焉。惟恐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志骄于业泰,体逸于时安。伏愿抑志裁心,慎终如始,削轻过以添重德,循今是以替前非,则令名与日月无穷,盛业与乾坤永大。

(节选自《贞观政要》)

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东有辽A海之军B西有C崑丘之役D士马E疲于F甲胄G舟车H倦于转输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黩武,滥用武力,和成语“穷兵黩武”中的“黩武"含义相同

B.无为,即“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治国理念,意思是无所作为,消极无为。

C.服玩,服饰和玩赏的东西,“玩"与《谏逐客书》中“犀象之器不为玩好”的“玩"字含义相同。

D.宸衷,帝王的心意。宸指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18.下列对徐惠观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十多年来,年年丰收,百姓没有水旱之灾但希望国君不要骄傲,能够善始善终。

B.战争使车马劳顿,士兵疲乏,百姓生死离别,所以希望国君能够广施仁德,减少兵役。

C.国家连续营建重大工程,劳民伤财,希望国君适时使用民力,让民力得到休息。

D.追求奢侈享乐是夏桀商纣灭亡的原因,国君虽然现在没有犯错,但也应该以之为戒。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知地广非常安之术,人劳乃易乱之源。

(2)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20.徐惠是如何理解国家安危与国土大小的关系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16.BDG17.B18.D

19.(1)由此可知地域广阔并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良策,百姓劳苦才是容易发生祸乱的根源。

(2)在东面占有了成皋这样的要隘,割取了大量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了六国结成的合纵,使他们向西臣服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

20.①国家安危与国土大小没有关系;②国土广大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③如果一味骄傲自满,为所欲为,劳民伤财,反而会招致灭亡。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东边有征讨辽海的军队,西边有征讨崑丘的战役,士兵战马披铠戴甲疲惫不堪,船只车辆疲于运转输送。

“东有辽海之军”与“西有崑丘之役"结构相同,都是完整的主谓宾成分,应于BD处断开;

“士马疲于甲胄”和“舟车倦于转输"结构一致,都是完整主谓以及状语后置结构,其间G处应断开。

故应在BDG处断句。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但滥用武力发动战争。/竭尽所有的兵力,任意发动战争。

B.错误。“无所作为,消极无为”错,应是对社会不过多干预,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

C.正确。都指玩赏的东西,供赏玩的宝物。句意:我私下看到陛下的服饰和玩赏的东西纤巧华丽。/犀牛角、象牙制成的器具就不能成为供玩赏的宝物。

D.正确。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国君虽然现在没有犯错"错。从“窃见服玩纤靡,织贡珍奇”和“削轻过以添重德,循今是以替前非"等可知,徐惠认为国君现在已有过失。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这,此;“常安”,长治久安;“人劳”,百姓劳苦。

(2)“险”,要隘、险要的地方;“散”,拆散、使……离散;“施”,延续。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昔秦皇并吞六国,反速危亡之基;晋武奄有三方,翻成覆败之业”可知,国家安危与国土大小没有关系;

②由“岂非矜功恃大……因弊以成其祸"可知,如果依仗自己国土广大,不施仁德,不体恤百姓,为所欲为,可能会导致灭亡,国土广大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③由“是知地广非常安之术,人劳乃易乱之源”可知,如果一味骄傲自满,为所欲为,劳民伤财,反而会招致灭亡。

参考译文:

谏太宗息兵罢役疏

[唐]徐惠

自从贞观以来,已经二十二年了,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百姓没有遇到水涝和干旱,国家没有遭受饥荒之灾。坚守初志始终如一,即使有超凡的道德才智的人也很难做到。由此可知功业大的人容易骄傲,希望陛下小心谨慎这一点;开始很好的人很难坚持到底,希望陛下能改变这一点。我私下认为近年来兵役劳役同时进行,东边有征讨辽海的军队,西边有征讨崑丘的战役,士兵战马披铠戴甲疲惫不堪,船只车辆疲于运转输送。并且征召士兵行役戍卫,离开的和留下的都怀有生离死别的痛苦;因为风狂浪阻,往来人员和粮米都有沉没的危险。虽说铲除凶恶讨伐残暴,是国家的常规;但滥用武力发动战争,却是先哲所禁戒的。过去秦始皇吞并六国,反而成为加速败亡的祸胎;晋武帝拥有魏、蜀、吴三国之地,反而成为倾覆大业的祸害。这难道不是居功自傲、抛弃仁德而看轻国家;贪图利益而忘记危害,放肆感情而纵恣欲求。竟使得悠悠天地,虽然广阔也无法拯救败亡;饥饿中的百姓,由于疲困而造成国家的祸乱。由此可知地域广阔并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良策,百姓劳苦才是容易发生祸乱的根源。希望陛下布施恩泽于百姓,怜惜抚恤贫困疲乏之人,减少徭役跋涉的烦劳,增加如甘露般的恩惠。我又听说治政的根本,贵在无为而治。我私下认为土木建筑的劳役不可同时进行。北边的宫阙刚建好,南边又建翠微宫,没过多久又要建玉华宫。虽然是凭借山水地势,但也不是没有架筑的辛劳;虽一再减少,也有众多人工劳力的浪费。希望陛下役民适时,那么人力就不会枯竭了;役使他们也能使他们休养生息,那么百姓就会感到高兴了。那些珍奇的玩物与技巧巧妙的东西,是亡国的利斧;珠宝玉器锦绣,实在是迷惑心性的毒药。我私下看到陛下的服饰和玩赏的东西纤巧华丽,织物贡品珍贵奇特。虽说竞求华丽为时俗所难免,实际上却是在淳朴的风尚中败坏俭素。由此可知,漆器并不是产生叛离的方术,夏桀制造它导致诸侯叛离;玉杯哪里是招灾惹祸的手段,商纣使用它而国败身亡。经验证明,奢侈华丽的根源,不可不加以遏制。创制法令时从俭,还唯恐其后流于奢侈;创制法令时就奢侈,要拿什么制约后人?希望陛下在事情尚未显出迹象时洞察一切,智慧遍及更广远的地方,在麟阁中研究深奥的秘密,在儒生中探究幽深难见的事迹。历代帝王治世与祸乱的踪迹,百代安危的迹象,兴衰祸福的运数,得失成败的关键,本来也包容在心胸之中,往复循环在目光所及之内,这是陛下内心久经考虑的,无须借助我的一两句话。只怕了解它并不难,实行它可不容易,在功业显著时,心志容易骄傲,在时顺安宁时,自身容易放纵。希望陛下抑制心志,始终谨慎从事,减少轻微的过失以增添高尚的道德,遵循今天正确的做法以代替以往的错误,那么美名将与日月一样无穷,盛大的事业将与天地永存。

(二)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宋]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注]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注]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为登楼抒怀之作,作者远眺想到国事之悲和个人之伤,感慨万千。

B.首联“帘旌不动夕阳迟"句由远及近,描绘出洞庭湖湖水的平静、傍晚的安详。

C.诗的颔联借景抒情,前句既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又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后句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D.尾联因境生情,抒发身世之悲慨。“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

22.古诗文中常以物象来隐喻人世沧桑、世事变迁,借以抒发作者的情感,形成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请从杜甫的《登岳阳楼》与本诗中各选一例,分析这一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答案】21.B22.①杜诗中“吴楚坼"乾坤浮”既是指吴楚两地在这里被分割、整个天地恰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也是隐喻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稳定,抒发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②杜诗中“孤舟"既是指作者老病之时只有一叶孤舟相伴,以舟为家,飘流湖湘,也是隐喻人如孤舟在动荡的时局中漂泊无依,无处安身,无可告慰,寄寓了深切的身世孤危之感。

③陈诗中“风霜”既指自然风霜严寒,也是隐喻当时严峻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寄寓国事难为之悲悼。

④“老木苍波"既指眼前所见的衰老的枯木、苍凉的湖面,也是沦落天涯、饱经沧桑,憔悴悲愁的自我隐喻,抒发了年华空老、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由远及近”错误。“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所以是由近及远。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物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杜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思是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天地日夜浮动在湖水上。意境壮阔,气势极大。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抒发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老病有孤舟"意思是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诗中“孤舟”既是实指只有孤舟陪伴的漂泊孤独,也是隐喻人如孤舟在动荡的时局中漂泊无依,无处安身,无可告慰,寄寓了深切的身世孤危之感。

陈诗中“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意思是,头发花白诗人在风霜之中登楼吊念古人,看到那一片老木和无际烟波,让他感觉格外悲伤。联系前句的“三年多难”可知“风霜"一词具有象征意义,既指自然风霜严寒,也是隐喻当时严峻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寄寓国事难为之悲悼。

据说作者写此诗的时候才39岁,虽然对于古人来说39岁已不再年轻,但也不至于满头白发。可是作者当时的形象却已是白发苍苍,这当然要归于亡国之痛和流离之苦。“老木苍波”既指眼前所见的衰老的枯木、苍凉的湖面,也是沦落天涯、饱经沧桑,憔悴悲愁的自我隐喻,抒发了年华空老、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三)名篇名句情境默写。(每空1分,共7分)

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了解学生平日“___"的牢骚,引导他们各言己志。

(2)宋人曾批评王安石“偏执己见,凡诸君子之论,一切指为流俗”,拒绝他人意见。对此,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回应说,“__,__”,不算拒谏。

(3)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但也有对此非议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

(4)《阿房宫赋》的“____,______"两句中用夸张的手法想象宫女泼弃脂水竟使河水上涨,极言阿房宫中的美女之多。

【答案】①.不吾知也②.辟邪说③.难壬人④.至丹以荆卿为计⑤.始速祸焉⑥.渭流涨腻⑦.弃脂水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邪、壬、荆、卿、腻。

四、语言文字运用及拓展阅读(11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我们饱受焦虑情绪困扰时,很多人想到的缓解方法就是刷手机。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受情绪问题困扰的被访者,容易把刷手机当成放松情绪的一种手段,焦虑程度越重,①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刷手机会带来一种虚假快感,这种快感能缓解现实焦虑。手机提供的虚拟世界,你忘却了让人沮丧挫败的现实生活,追求下一次迫不及待的快感体验。这样,渐渐地对手机就有了依赖:再刷一条微博,再看一个视频,再开一局游戏……于是,手机成瘾由此形成。

其实,_____②____,它不过是一种逃避策略罢了。焦虑作为一种情绪信号,提醒你有威胁存在,需要通过行动解除威胁,而逃避无法解决问题,所以不能化解焦虑。因此出现焦虑而忍不住刷手机时,建议设置停止时间,防止成瘾失控。

2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完整地写在下面。

【答案】24.①手机使用频率越高/越忍不住刷手机/越热衷于刷手机②刷手机并不能真正缓解焦虑

25.手机提供的虚拟世界,使你忘却了让人沮丧挫败的现实生活,迫不及待地追求下一次快感体验。

【解析】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由上文“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受情绪问题困扰的被访者,容易把刷手机当成放松情绪的一种手段”以及下文“于是,手机成瘾由此形成"可知,焦虑程度越重,手机的使用频率就越高,所以此处可填写“手机使用频率越高/越忍不住刷手机/越热衷于刷手机”。

第②空,由上文“因为刷手机会带来一种虚假快感,这种快感能缓解现实焦虑"及下文“而逃避无法解决问题,所以不能化解焦虑”可知,刷手机并不能真正缓解焦虑,所以此处可填写“刷手机并不能真正缓解焦虑"。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虚拟世界”与“你"之间缺少谓语动词,应该要加“使”字作为谓语;

二是语序不当,“迫不及待"的应该是“你”(此处承前省略),而不是“快感”,应将“迫不及待”调到“追求"前。“的”用在定语后,“地"用在状语后,此处用“地”。

(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共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宝玉作《芙蓉女儿诔》。其中一句“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垄中,女儿命薄"被黛玉修改为“茜纱窗下,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后又经过宝玉修改,变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听到此句,黛玉“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

(1)宝玉最后所改诔文中的“卿"字,本应指的是(人名)。

(2)黛玉的“忡然变色”是因为最忌讳其中哪两个词?分别预示后来什么事情?请结合原著,简要说明。

【答案】(1)晴雯(2)①最忌讳“无缘"与“薄命”二词。

②“无缘"暗指“木石前盟”最终败给“金玉良缘"(或:贾母定亲,令宝玉娶薛宝钗为妻),而使宝黛婚事未成;“薄命”则预示了黛玉因身体而早逝(或:黛玉最终焚稿泪尽而亡)。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依据原文“至晚,宝玉猛见池上芙蓉,忆起晴雯,忽想:‘死后未到灵前一祭,今何不在芙蓉前一祭,岂不尽了礼?’……杜撰成一篇长文,用晴雯素日所喜楷字写成,名曰《芙蓉女儿诔》"等内容可知,宝玉最后所改诔文中的“卿”字,本应指的是“晴雯"。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在“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中,当林黛玉听到宝玉所改的诔文中这四句话时,不由忡然变色,主要是这里面的“无缘"和“薄命”二词让林黛玉想到了自己,继而才“忡然变色"。

首先,“无缘”一词,暗示后续情节“贾宝玉娶薛宝钗为妻,使得‘木石前盟’最终败给了‘金玉良缘’,使得贾宝玉和林黛玉‘无缘’走到一起";

其次,“薄命”一词,对后续情节“林黛玉因为身体的原因而过早去世,最终焚稿泪尽而亡"有暗示作用。

五、作文(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二】

“不忍独善其身”“为天下人谋永福”,林觉民泪别至爱,勇于赴死,扛起了时代重任;“恤国事”“度义而后动”,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担起了改革图强的使命;“居安思危”“思国之安者”,魏征不惧天威,屡屡犯颜直谏,履行了言官监督的职责;……他们胸怀天下,心忧黎民,勇担重任,无不在历史长廊里留下了各自的身影。

新时代青年该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责任?读完以上名言和史实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联想。请你结合上述材料有关内容,写一篇演讲稿,代表高一年级参加学校举办的一场以“责任与担当’为主题的演讲会,并在会上发言。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切合身份,表达得体。③文体特征明显,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负重前行,强我中华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很荣幸地站在这里的代表高一年级与大家分享一个永恒而深刻的话题——责任与担当,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负重前行,强我中华》。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漫天要价,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林鸣和他的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军事测绘员张民历时38载,亲手绘制出上百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军事地图,英雄华发只为金瓯无缺。他们不惧艰难险阻,承担责任,用智慧和汗水抵挡困难。

最高领导人讲“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随时牺牲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宝贵精神,彰显了一种博大胸怀,体现出大国领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矢志不渝的思想境界和责任担当。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承担起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负重前行,让中国更强。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有过人的责任感。张骞怀揣“实业兴国"的强大责任感,才成就了历史第一位实业家的英名。复旦大学钟扬教授背负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留下宝贵的生物种子,为生物学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假设没有了这一批以国家兴亡为责任的人,共和国就不会有如今的跃进;如果没有鲁迅以笔医民心,军阀混战国民蒙昧的年代不知会持续多久。如果没有潘伟建博士及其团队,量子化通信卫星就不可能升空,中国的科技就难以领先世界。

因为责任,每个人都有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壮阔理想,在荆棘之路上负重前行,也能够心怀憧憬,向往远方;因为这样负重前行的人民,共和国能够挺起胸膛,直起脊梁,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跃进腾飞。

国是千万家,家是小小国,责任既是为国,也是为家。当每个人都能挑起家庭的重担,撑起家庭的天空,当无数家庭都宁静和美,何愁强国梦的实现?一个人的肩膀可以瘦弱,可当十四亿肩膀共同撑起共和国的蓝天,共和国的脊梁何愁不坚挺峻拔?千米大桥由每一颗螺钉、每一根钢索组成,百万平方公里的军事地图由每一寸土地拼成,每个人前行的脚印推动共和国进步,每个家庭的和谐撑起祖国的富强!

梁启超说,“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负责任的乐趣”;戴维斯讲,“自己放弃了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既要挑起小家的责任,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更要立志远大、勇于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当我们负重前行,伟大的中国一定可以傲立东方。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引用了三位历史名人的名言: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了每个个体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孟子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则展现了强烈的自我担当意识,认为治理天下的重任非我莫属;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则进一步升华了这种精神,表明为了国家利益,个人生死祸福皆可置之度外。三则名言共同强调了个人对于国家兴亡、社会治理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第二部分通过林觉民、王安石、魏征等历史人物的具体事例,进一步阐述了“责任与担当"的内涵。他们或为了国家大义牺牲个人幸福,或勇于改革不畏艰难,或直言敢谏心系百姓,共同展示了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高尚情操和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整则材料旨在引导学生增强自我责任感,勇担国家复兴发展的重任。

写作时学生要紧紧围绕材料主题“责任与担当”确立自己的观点,主体可以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层层递进式展开论述,也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阐述为什么要担当国家发展的重任。论述过程中要引用名人具体事例来增强说服力。特别注意写作提示里“演讲稿"的文体要求,要符合演讲稿的格式。要符合写作人的身份和情境,“代表高一年级”“演讲会上发言"。语言表达要通俗易懂,简洁有力。

立意:

1.青春与责任同行。

2.勇于担当,不负韶华。

3.心系家国,砥砺前行。福建省福州市九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7小题,14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朱拓(tuò)炮烙(páo)帝喾(gù)前合后偃(yǎn)

B.新正(zhēng)酒馔(zhuàn)言筌(quán)灵鼍(tuó)之鼓

C.朔(shuò)风迂讷(nà)迤(yǐ)逦抢(qiāng)呼欲绝

D.央浼(miǎn)牲醴(lǐ)强聒(guō)翘然矜(jīng)鸣

2.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不能独完完:保全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特:仅,只

B.廊腰缦回缦:萦绕今君实所以见教者见:被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和杀人如不能举举:完、尽

D.洎牧以谗诛洎:最终董之以严刑董:督察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尽豫游之乐___破灭之道也

B.源不深而望流之远二败而三胜

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其势弱于秦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天下理财

4.下列各组中的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汝可以模拟得之

C.操童子业D.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___②貌恭而不心服

③得佳者笼养之___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⑥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⑦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___⑧汝幸而偶我

⑨蚕食诸侯_________⑩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A.①④/②③⑨/⑤⑩/⑥/⑦⑧B.①⑦/②③⑥⑨/④⑧/⑤⑩

C.①⑦/②③⑨/④⑧⑩/⑤/⑥D.①/②③⑦/④⑧⑩/⑤/⑥⑨

6.下列各组句子中,文言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____________西取由余于戎

B.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_________斯用兵之效也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________终必不蒙见察

7.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在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善用比喻和典故,将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论表达得鲜活生动,极具鼓动性和感召力。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出去沽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等动作,表现了他随遇而安、尽职尽责的性格特点。

C.《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开篇紧扣题目,描写别里科夫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套子,揭示了他躲避现实生活的特点,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D.《变形记》中,各种人物面对主人公“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一事件,有着各式各样的反应,看似荒诞不经,仔细体会却又显得有几分合情合理,体现了作品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俗语说,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正说出了性格的千差万别。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一个独特的系统,这个系统非常复杂,由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因此也表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

刘再复认为“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由相反两极所构成的"。这种两极包括动物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否定性,有善有恶,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悲有喜,有刚有柔,有粗有细……任何性格或心理状态都是两极性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的表现。文学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性格既有美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缺陷,难以界定好坏,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殆尽。

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人的性格并不是静态性的,而是通过两极性的元素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仅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往往存在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各组性格元素互相依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结构层次,使性格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运动状态。不管如何组合,性格中都有一个决定其运动方向的主导因素。

说到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指每个人的性格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有美有丑,有善有恶,不可能完全单一。然而这只是表层的、狭隘的理解,只能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这种表层意义上的二重组合很容易被庸俗化,或作为一种公式照搬套用。

而二重组合的深层意义,则是指性格内部深层结构中,即人的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以及这种拼搏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情感,强调多种性格元素在性格内部世界中的复杂动态过程。文学史上有很多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安娜·卡列尼娜、哈姆莱特等,从表象上看,他们的性格是杂多的,从本质意义上看,都是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性格深处的动荡、不安、痛苦、挣扎,深深的矛盾和斗争正是人物魅力所在。正如歌德评价莎士比亚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奥赛罗等人物形象难以说尽,深不可测,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是因为从哈姆莱特身上体现出的忧郁与延宕中可以听见他内心世界的挣扎,深沉的思索以及对人类灵魂的拷问,从而产生情感上的颤动,才能产生各种不尽相同、常读常新的强烈审美体。

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因而往往被称为艺术典型。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所寻找的道路正是通向个性丰富性的道路,也是通向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塑造的道路。优秀的创作者也许不能完全界定什么是典型,但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追求人物个性的丰富性。

(摘编自王琪《高中语文教学中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教学研究》,有删减)

材料二:

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

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这是她真实的社会欲求,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于是两种欲求便在心灵深处发生冲突:一方面,作为一个少女,面对着神采飘逸的富贵公子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在探望宝玉时,她“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忙又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感情与理性两股潜流在内心冲突,使人们看到人物心灵深处。

其次作者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宝黛之间的爱情,可谓心心相印,刻骨铭心。然而,他们却爱得那样痛苦,那样哀怨:欲得真心,却瞒真心,以假意试探,结果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如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等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杰作。四十五回,宝玉冒着雨去探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表演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想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而“宝玉却不留心”。这里的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后来宝玉要走了,她劝他拿自己的玻璃绣球灯,千般叮嘱宝玉要小心,不要摔了,表现了对宝玉的“关心”,联系上面的描写,表现她的无心,又是平时“有心"的流露。宝玉走后,当夜深人静时,听到窗外的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想到自己没有父母兄长,婚姻大事无人主张,又不觉滴下泪来,感到伤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四卷《〈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人的性格都是由两极性的元素,如善与恶、刚与柔、粗与细等,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独特的系统。

B.性格的二重组合结构有一或多组两极性的元素,这些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互相融合、不断转化,使人的性格具有了动态性。

C.薛宝钗在探望宝玉时“不觉的就红了脸”与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羞的脸飞红”,都是因为她们说的话不小心流露出了心疼宝玉的情感。

D.《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真切的心理流程体现了她纯真可爱又敏感多情的二重组合性格。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宝钗、黛玉等这些二重组合性格的艺术典型,可以使人产生常读常新的审美体验。

B.因为人的性格是由两极相反的元素排列组合而成的,所以,性格是复杂和分裂的。

C.如果两个人的性格元素完全相同,那么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一致的。

D.个性丰富的文学形象往往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而性格单一的文学形象则毫无价值。

10.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一项是()

A.冷酷的周朴园面对曾经的恋人,面对自己的孩子,有时候也会流露出那么一丝温情。

B.窦娥善良孝顺,为了不让婆婆受酷刑,只能含冤认罪,但她刚毅顽强,又极富反抗精神。

C.《百合花》中原本羞涩的新媳妇,庄严而坚定地为牺牲的小通讯员擦拭身子,缝补衣服。

D.京剧里,红脸的关羽忠义、耿直、英勇,白脸的曹操奸诈、狡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