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5028-2022 再生细石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3/00/1D/wKhkFmaxu1KABrrEAAB2THxKbHw133.jpg)
![DB61-T 5028-2022 再生细石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3/00/1D/wKhkFmaxu1KABrrEAAB2THxKbHw1332.jpg)
![DB61-T 5028-2022 再生细石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3/00/1D/wKhkFmaxu1KABrrEAAB2THxKbHw1333.jpg)
![DB61-T 5028-2022 再生细石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3/00/1D/wKhkFmaxu1KABrrEAAB2THxKbHw1334.jpg)
![DB61-T 5028-2022 再生细石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3/00/1D/wKhkFmaxu1KABrrEAAB2THxKbHw13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再生细石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实施B期:2022年5月20B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文件陕建标发2022)1004号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的通告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零能耗建筑设计导则》等5项标准为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2022年4月25日发布,2022年5月20日实施。现予以公布(见附件)。特此通告。附件:批准发布的5项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目录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年4月25日附件:批准发布的5项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目录序号标准名称主编单位标准编号条文解释单位备注零能耗建筑设计导则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DB61/T5025-2022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标准陕西华山路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DB61/T5026-2022陕西华山路桥集团有限公司3既有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可靠性评价技术导则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省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发展中心DB61/T5027-2022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4再生细石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DB61/T5028-2022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5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技术导则西北大学DB61/T5029-2022西北大学前言根据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21年度工程建设标准制定计划的通知》(陕建标发〔2021)3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我省再生细石混凝土应用的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程。本规程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原材料要求;5混凝土性能;6配合比设计;7生产与运输;8施工;9质量检验和评定。本规程由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归口管理,陕西省建设标准设计站负责组织编制,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西安市环城西路北段272号,邮政编码:710082,电话邮箱:22053309@qq·com)。本规程主编单位: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本规程参编单位: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华山路桥集团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武汉三源特种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中建西部建设北方有限公司西安高科新达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建工集团混凝土有限公司陕西科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西安昶云实业有限公司陕西建工沣西建设有限公司陕西建工第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同成建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建新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西安庞大乐欣南控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斯方海李飞黄沛增崔庆怡时炜沈林凤张华宋学锋张巍纪宪坤雷燕团罗作球任国彦刘志强苗东辉温静李小勇曹永杰李杰隆徐双林宫光明丁永宁张凯峰姚宇飞金峰徐宏刚王国庆狄立榆姚康贾忠奎李雪艳本规程主要审查人:李晓光辛力李军奇刘东顺王俊川王奇维1总则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2符号 3基本规定 44原材料要求 4.1胶凝材料 4.2天然骨料 4.3再生细骨料 4.4再生细石 4.5外加剂 4.6拌合用水 5混凝土性能 5.1拌合物性能 5.2力学性能 6配合比设计 6.1基本要求 6.2配合比设计 97生产与运输 7.1一般规定 7.2生产 7.3运输 8施工 8.1一般规定 8.2泵送施工 8.3养护 9质量检验和评定 9.1质量检验 9.2检验评定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条文说明 总则1.0.1为贯彻执行国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发展理念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合理利用再生资源,规范和促进再生细石混凝土的推广和应用,确保工程质量,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节能降耗,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再生细石混凝土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1.0.3再生细石混凝土的设计、生产、施工和验收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陕西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细石smallcoarseaggregate公称粒径大于5.o0mm,不大于16.omm的骨料。2.1.2再生细石recycledsmallcoarseaggregate由建(构)筑物固体废弃物中的混凝土、砂浆、石及砖瓦等加工而成的细石。2.1.3再生细骨料recycledfineaggregate由建(构)筑物固体废弃物中的混凝土、砂浆、石及砖瓦等加工而成的公称粒径不大于5.o0mm的颗粒。2.1.4细石混凝土smallcoarseaggregateconcrete以细石为全部粗骨料配制而成的混凝土。2.1.5再生细石混凝土recycledsmallcoarseaggregateconcrete以部分或全部再生细石为粗骨料配制而成的细石混凝土。2.1.6再生细石取代率replacementratioofrecycledfinestone再生细石混凝土中再生细石用量占细石总用量的体积百分比。2.1.7再生细骨料取代率replacementratioofrecycledfineaggre-gate再生细石混凝土中再生细骨料占细骨料总用量的体积百分比。22.2符号b:再生细石取代率;S再生细骨料取代率;mW每立方米再生细石混凝中预湿达到1h吸水量的再生细石质量;再生细石的1h吸水率;md设计计算出每立方米再生细石混凝中干燥状态的再生细石质量;msw每立方米再生细石混凝中含水状态的再生细骨料质量;WS再生细骨料的含水率;msd设计计算出每立方米再生细石混凝中干燥状态再生的细骨料质量。33基本规定3.0.1再生细石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划分为C15、C20、C25。3.0.2再生细石混凝土适用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中IA和I-B环境中。3.0.3再生细石混凝土不得用于结构受力构件及预应力构件。3.0.4再生细石混凝土中再生细石取代率不应小于30%。3.0.5再生细石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凝土。3.0.6再生细石混凝土泵送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的规定。3.0.7被污染或腐蚀的建筑固废不得用于制备再生骨料,再生骨料及其制品放射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规定。3.0.8再生骨料的应用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和环保的规定。44原材料要求4.1胶凝材料4.1.1再生细石混凝土用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4.1.2再生细石混凝土用掺合料应符合以下规定:1粉煤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的规定;2粒化高炉矿渣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的规定;3石灰石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石灰石粉》GB/T35164的规定;4复合掺合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JG/T486的规定;5当采用其它掺合料时,应通过试验验证,确定混凝土性能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后方可使用。4.2天然骨料4.2.1再生细石混凝土用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41的规定。4.2.2再生细石混凝土用石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5JGJ52的规定。4.3再生细骨料4.3.1再生细石混凝土用再生细骨料应符合以下规定:1亚甲蓝快速法试验合格时微粉含量不宜大于20.0%,亚甲蓝快速法试验不合格时微粉含量应小于5.0%;2泥块含量应小于3.0%。3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氯化物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25176的规定。4.3.2再生细骨料的生产与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1再生细骨料应由专业的企业生产;2建(构)筑物固体废弃物中的废金属、废塑料、废竹木等杂物应予以去除;3再生细骨料出厂前应采取预湿措施;4再生细骨料应单独运输和堆放,并应防止混入泥土和其他可能改变其品质的杂质。4.4再生细石4.4.1再生细石混凝土用再生细石应符合以下规定:1公称粒径宜为5mm~10mm;2微粉含量宜小于4.0%;3泥块含量应小于1.0%;4杂物含量应小于1.0%;5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氯化物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25177的规定。64.4.2再生细石的生产与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1再生细石应由专业的企业生产;2建(构)筑物固体废弃物中的废金属、废塑料、废竹木等杂物应予以去除;3再生细石应单独运输和堆放,并应防止混入泥土和其他可能改变其品质的杂质。4.5外加剂4.5.1再生细石混凝土用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4.5.2外加剂宜具有高减水率和高保坍性能。4.5.3膨胀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膨胀剂》GB/T23439和行业标准《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178的规定。4.5.4其它外加剂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6拌合用水4.6.1再生细石混凝土拌合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4.6.2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浆经处理后可用于预拌混凝土中,使用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JGJ/T328和《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与管理技术规程》DBJ61/T188相关规定。75混凝土性能5.1拌合物性能5.1.1再生细石混凝土拌合物应搅拌均匀,无离析和泌水现象。5.1.2再生细石混凝土拌合物的扩展度及凝结时间应满足施工要求,扩展度的实测值与目标控制值的偏差不宜大于30mm,扩展度1h经时损失不宜大于50mm5.1.3泵送施工时,再生细石混凝土拌合物入泵前的性能应依据《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的规定确定,且应符合下列要求:1扩展度不小于400mm;2倒置坍落度筒排空时间不大于15S5.1.4再生细石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试验方法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的有关规定执行。5.2力学性能5.2.1再生细石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5.2.2再生细石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方法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的有关规定执行。86配合比设计6.1基本要求6.1.1再生细石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拌合物性能及力学性能要求。6.1.2再生细石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并参照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和《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JGJ/T12的有关规定执行。6.2配合比设计6.2.1再生细石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宜采用松散体积法,再生骨料来源稳定时可采用质量法。6.2.2再生细石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所采用骨料均为干燥状态,即细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5%,细石含水率应小于0.2%。6.2.3松散体积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试配强度以及除细石、细骨料外其余各材料用量的计算,应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方法进行;2再生细石应测定其1h吸水率、松散堆积密度以及预湿后的含水率,再生细骨料应测定其含水率和松散堆积密度;3细石和细骨料用量的计算按《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JGJ/T12中的松散体积计算;4细石和细骨料的松散堆积总体积宜取值1.15m~91.4m3,体积砂率宜取值45%55%。6.2.4质量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假定质量可取1900kg/m32100kg/m3;2再生细石应测定其1h吸水率以及预湿后的含水率,再生细骨料应测定其含水率;3试配强度及各材料用量的计算应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方法计算。6.2.5再生骨料取代天然骨料应按松散堆积体积计算。6.2.6再生细石及再生细骨料最大取代率应符合表6.2.6的规定。表6.2.6再生细石及再生细骨料最大取代率单位:%强度等级C15C20C25再生细石取代率(j)70再生细骨料取代率(S)506.2.7混凝土试配前应根据再生细石的含水率进行预湿,并使其含水量达到1h吸水率所需含水量要求。6.2.8预湿后再生骨料的质量应按下式计算:mgw=(1+wg)Xmgd(6.2.8-1)式中:mgw每立方米再生细石混凝中达到1h吸水量的再生细石质量(kg),精确至1kg;再生细石的1h吸水率(%);md设计计算出每立方米再生细石混凝中干燥状态的再生细石质量(kg)。m=1+w)m(6.2.8-2式中:msw每立方米再生细石混凝中含水状态的再生细骨料质量(kg),精确至1kg;uS再生细骨料的含水率(%);msd设计计算出的每立方米再生细石混凝中干燥状态的再生细骨料质量(kg)。6.2.9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宜采用外加剂进行调整。6.2.10再生细石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可参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执行。6.2.11当采用微粉取代掺合料时,应通过试验验证,确定混凝土性能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后方可使用。7生产与运输7.1一般规定7.1.1再生细石混凝土的生产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JGJ/T328和《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与管理技术规程》DBJ61/T188的规定。7.1.2再生细石混凝土的运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和《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7.2生产7.2.1再生细石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的贮存应符合以下规定:1各原材料必须分仓贮存,并应有明显的标识;2水泥应按生产厂家、品种及强度等级分别贮存,同时应防止受潮或污染;3矿物掺合料应按生产厂家、品种、级别分别贮存,严禁与水泥或其他粉状材料混杂;4再生细石的堆放场地宜具备进行预湿处理的条件;5再生骨料在运输及堆放过程中应避免对骨料碾压;6骨料应按不同品种、不同规格分开贮存,避免混杂或污染,同时应采取措施确保骨料的均匀性,骨料的堆放场地应为硬质地面且具有排水功能,骨料堆放仓应能满足先进先出原则;127外加剂应按生产厂家、品种分别贮存,并采取防止其性能发生变化的措施。7.2.2再生细石混凝土所采用的搅拌机及计量设备应符合以下规定:1搅拌机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机》GB/T9142的规定;2计量设备应满足使用要求,并确保计量设备在检定或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3计量设备应能连续计量不同配合比混凝土的各种原材料,并应具有实际计量结果逐盘记录和贮存功能。7.2.3再生细石混凝土各种原材料的计量应符合以下规定:1各种原材料的计量均应按质量计;2原材料的计量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2.3规定。表7.2.3再生细石混凝土原材料计量允许偏差单位:%序号原材料品种胶凝材料天然骨料再生骨料水外加剂每盘计量允许偏差±2±3±3±1±12累计计量允许偏差±1±2±2±1±1注:累计计量允许偏差是指每一运输车中各盘混凝土的每种原材料计量和的偏差。7.2.4再生细石混凝土的生产应符合以下规定:1再生细石混凝土应采用符合7.2.2规定的搅拌机进行搅拌,并应严格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规定使用;2混凝土的搅拌最短时间应符合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规定,并且每盘搅拌时间(从全部材料投完算起)不宜低于30S;3同一盘混凝土的扩展度两次测值的差值不应大于30mm;4当掺用引气剂、膨胀剂和粉状外加剂及其它特殊材料时,应适当延长搅拌时间;5再生细石的预湿处理,宜根据进场材料的实际含水量和131h吸水量调整预湿用水量,再生细石的预湿处理可采用喷淋或浸泡的方式进行;6再生骨料在上料过程中,应采取保证骨料均匀性的措施;7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天然骨料及再生骨料含水率,并根据测定结果调整天然骨料、再生骨料和拌合用水的用量,提出施工配合比;8冬期施工期间,再生细石、再生细骨料应采取防冻保温措施,再生细石预湿后应及时投入使用,已结冰的再生骨料不得用于混凝土中。7.2.5再生骨料的含水率、吸水率及其松散堆积密度的测定原则上宜为:1在批量拌制再生混凝土前进行;2在批量生产过程中抽查;3当再生骨料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时或发现拌合物扩展度、流动性异常时进行。7.2.6当再生骨料来源或再生骨料有明显变化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试配等工作。7.3运输7.3.1再生细石混凝土所用运输车应符合以下规定:1混凝土拌合物运输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GB/T26408的规定;2混凝土拌合物运输车在运送时应能保持混凝土拌合物均匀性,不应产生分层、离析现象。7.3.2再生细石混凝土的运输应符合以下规定:1运输车在装料前应将筒内的积水排尽;142对于寒冷或炎热的天气情况,搅拌运输车的搅拌罐应有保温或隔热措施;3再生细石混凝土运输时间系指由搅拌机卸入运输车内开始至该运输车开始卸料为止,并宜在一小时内卸料,如需延长运输和浇筑时间,则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并应通过试验验证;4拌合物在运输中应采取措施减少扩展度损失,当拌合物扩展度损失较大时,可采取在卸料前掺入适量减水剂进行二次搅拌的措施,以满足泵送施工要求,减水剂掺量和搅拌时间,应有经试验确定的预案,装料后严禁向搅拌罐内的混凝土拌合物中加水。158施工8.1一般规定8.1.1再生细石混凝土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和《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的相关规定。8.1.2再生细石混凝土施工前应制定施工专项方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做好施工记录。8.1.3再生细石混凝土浇筑前应充分润湿基层,保持基层潮湿、无明水。8.1.4再生细石混凝土雨期、高温和冬期施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雨期应按雨期施工要求采取措施,严禁下雨期间无防护措施进行施工;2当日平均气温达到30℃及以上时,应按高温施工要求采取措施;3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日低于5℃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规定执行。8.2泵送施工8.2.1再生细石混凝土泵送施工应执行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的相关规定。8.2.2再生细石混凝土入泵前,应检测再生细石混凝土拌合物的扩展度及倒置坍落度筒排空时间等技术指标,确保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8.2.3再生细石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规定执行。8.3.1再生细石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保湿养护。8.3.2再生细石混凝土的保湿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d,冬期施工应按照冬期施工措施进行保温养护。179质量检验和评定9.1质量检验9.1.1再生细石混凝土的工程质量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的相关规定,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再生细骨料应有亚甲蓝试验、微粉含量、泥块含量等检测报告,并应符合本规程要求;2再生细石应有颗粒级配、微粉含量、泥块含量、杂物含量等检测报告,并应符合本规程要求;3拌合物验收时,应提供再生细石混凝土入泵前扩展度、倒置坍落度筒排空时间的检测结果,并应符合本规程要求。9.1.2再生细石混凝土出厂检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的规定。9.2检验评定9.2.1再生细石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检验评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的规定执行。9.2.2当再生细石混凝土抗压强度检验评定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可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检测方法,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进行处理。18本规程用词说明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引用标准名录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3《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5《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6《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7《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8《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9《混凝土外加剂》GB807610《建设用砂》GB/T1468411《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12《预拌混凝土》GB/T1490213《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14《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GB/T1804615《混凝土膨胀剂》GB/T2343916《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2517617《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2517718《混凝土搅拌运输车》GB/T2640819《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石灰石粉》GB/T3516420《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21《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2《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23《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24《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25《混凝土搅拌机》GB/T91422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7《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8《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29《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30《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JGJ/T1231《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32《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17833《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4134《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JGJ/T32835《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JG/T48636《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与管理技术规程》DBJ61/T18821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再生细石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61/T5028-2022条文说明231总则 25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63基本规定 4原材料要求 4.1胶凝材料 294.2天然骨料 294.3再生细石 294.5外加剂 4.6拌合用水 5混凝土性能 5.1拌合物性能 5.2力学性能 6配合比设计 6.1基本要求 6.2配合比设计 7生产与运输 7.2生产 367.3运输 8施工 388.1一般规定 8.3养护 9质量检验和评定 9.1质量检验 3924总则1.0.1推广使用再生骨料可减轻建筑固废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建筑固废的资源化利用,节约天然资源,促进建筑业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及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对于再生粗细骨料的检测、评定和使用主要针对的是用纯混凝土破碎料或者含有少量砖渣的再生骨料,同时在混凝土中再生细骨料使用比例极低。而我省的建筑固废主要来源于砖混结构物的拆迁,因此生产的再生骨料中砖瓦碎块的含量较高,这种再生骨料吸水率高、强度低直接应用于普通混凝土中难度较大,因此本规程再生细石混凝土使用条件具有低强度、低耐久性要求的特性,为了保证再生细石混凝土应用的效果和质量,推动再生细石混凝土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制定本规程。25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2.1.5建(构)筑物固体废弃物是指由建(构)筑物拆除、道路翻修、工程施工或其他情况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是人们在从事拆迁、建设、装修、修缮等建筑业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渣土、废混凝土、废砖石及其他废弃物的统称。建(构)筑物固体废弃物按产生来源分类,可分为工程渣土、装修固体废弃物、拆迁固体废弃物、工程泥浆等;按组成成分分块、废塑料、废金属、废竹木等。本规程所指再生细石和再生细骨料是由建(构)筑物固体废弃物中的碎石块、废砂浆、砖瓦碎块、混凝土块等加工而成的颗粒,建(构)筑物固体废弃物在加工生产再生细石和再生细骨料过程中应经过预处理,剔除其中废塑料、废经过检索目前对于细石及细石混凝土没用明确定义,在《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中对所用细石混凝土要求粗骨料粒径为不大于16mm,本标准根据目前行业通称粗骨料粒径不大于16mm的为细石或豆石,从而定义了细石及细石混凝土,再生细石及再生细石混凝土仍属于细石和细石混凝土范畴。2.1.62.1.7目前陕西地区拆迁以砖混结构物为主,破碎骨料中砖、瓦等成含量较高,此类再生骨料相对于天然骨料密度相差较大,因此在取代时应采用同体积取代。263基本规定3.0.13.0.3再生细石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尚处于初始阶段,所用再生细石和再生细骨料吸水率大、强度低,故该类型混凝土使用对象为低强度要求、使用环境良好的垫层、找平层、地坪层、填充层、找坡层等部位,不得用于结构受力构件及预应力构件,同时由于所用再生粗细骨料中砖渣含量较高,抗冻性能较差,故规定再生细石混凝土宜用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中的I-A和I-B环境中。根据《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的规定,混凝土结构一般环境的作用等级见表1。表1一般环境的作用等级环境作用等级环境条件结构构件示例I-A室内干燥环境常年干燥、低湿度环境中的结构内部构件长期浸没水中环境所有表面均处于水下的构件I-B非干湿交替的结构内部潮湿环境中、高湿度环境中的结构内部构件非干湿交替的露天环境不接触或偶尔接触雨水的外部构件长期湿润环境长期与水或湿润土体接触的构件I-C干湿交替环境与冷凝水、露水或与蒸汽频繁接触的结构内部构件;地下水位较高的地下室构件;表面频繁淋雨或频繁与水接触的构件;处于水位变动区的构件273.0.7原则上,有害杂质含量不足以影响再生骨料混凝土使用性能的建筑固废均能用来生产再生骨料,但下列情况下的建筑固废不宜用于生产再生骨料:1建筑固废来自于有特殊使用场合的混凝土(如核电站、医院放射室等);2建筑固废中硫化物含量高于600mg/L;3建筑固废已受重金属或有机物污染;4建筑固废已受硫酸盐或氯盐等腐蚀介质严重侵蚀;5原混凝土已发生严重的碱集料反应。284原材料要求4.1胶凝材料4.1.1同普通混凝土一样,再生细石混凝土应用的水泥品种主要是普通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一般而言,适用于普通混凝土的水泥品种,同样也适用于再生细石混凝土。4.1.2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已经很普遍,最为常用的是粉煤灰和矿渣粉。试验表明,这些掺合料同样适用于再生细石混凝土。此外还有硅灰、钢渣粉、磷渣粉、沸石粉等掺合料,在使用前应通过试验验证。4.2天然骨料4.2·1~4.2.2本规程所说的天然骨料指的是包括天然砂、机制砂、卵石、碎石等原料来自自然界中原生矿产,经过破碎、筛分等工序加工而成的骨料,用以区别于再生骨料。考虑到在配制C20、C25强度混凝土时需要掺入部分天然骨料,因此再生细石混凝土所用天然骨料应符合相应标准的技术要求。4.3再生细石4.3~4.4目前陕西省的建筑固废主要来源于砖混结构建筑物拆迁,受生技术水平和加工成本的限制,再生骨料部分性能参数29不能满足《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25176和《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25177中III类及以上的指标要求,为了推进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本规程根据再生细石混凝土的用途及质量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参数和指标。相关控制指标是根据连续监测不同再生骨料生产厂家的产品结果来确定的,其中亚甲蓝试验的合格性是为了确保微粉中粘土含量的合格。经过课题组试验,烧结后的粘土红砖并不影响亚甲蓝试验的准确性。氯化物含量的限定是为了降低钢筋锈蚀的风险,硫化物及硫酸盐的限定是为了减少拆迁过程中石膏板等的混入。其余检测参数不做要求,主要是根据再生细石混凝土的使用环境来确定的,同时压碎值、吸水率等参数与拆迁固废中砖瓦碎块的含量有关,对低强度混凝土配制的强度影响较小。而表观密度的检测,由于再生骨料的吸水率很大,按照GB/T25176和GB/T25177中所规定的方法测试后数据偏差较大,不适用于该材料的检测。再生细骨料中轻物质含量的检测方法中由于所配制的溶液密度为200ok/m3,与再生细骨料本身的密度接近故测试出的数据很大,且烘干后木屑成分很少,故检测此参数不具实际意义。再生细石宜用粒径5mm~10mm规格,是因为再生细石中的砖瓦块、废砂浆块较多,减小颗粒粒径有助于改善混凝土的易泵性,改善浆料对再生细石的包裹度,从而达到增强密实再生细石的效果。此外目前大部分再生骨料生产企业在骨料筛分分档时将5mm~10mm分成一档,10mm20mm分成一档,因此本标准试验用再生细石为5mm~10mm规格。为提高再生骨料的质量,对再生骨料生产企业的生产、运输和储存提出了相应要求。其中由于再生细骨料中的砖渣含量及微粉含量较高,在使用过程中对于拌合物性能的保持影响较大,但在搅拌站又难以完成其预湿的程序,因此要求生产厂家负责在 30出厂前完成预湿工作。目前比较好的预湿做法是,在再生细骨料破碎抑尘阶段加大喷淋,这样既能增强抑尘效果又能有效提高再生细骨料的含水率和含水均匀性,预湿过的再生细骨料由生产企业通过皮带传送堆料,也会提高预湿的均匀程度,避免由于预湿不均匀而导致粉料结团堵塞料仓下料口。4.5外加剂4.5.1~4.5.4再生细石混凝土选用减水剂时,除应满足相应的外加剂技术要求外,由于再生骨料的吸水率大、微粉含量高,拌合物的扩展度损失较快,故再生细石所用减水剂与普通混凝土所用减水剂略有不同,需提高其减水率和保坍性能。4.6拌合用水4.6.14.6.2根据预拌混凝土的生产要求,考虑环保和绿色功能,应积极探索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浆的二次应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废水经沉淀或压滤等处理后其成分含量比较复杂,单独使用时会影响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和强度。因此将废水、废浆掺入使用时,其掺配比例应经试验验证确定,确保其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和强度无不良影响。315混凝土性能5.1拌合物性能5.1.2~5.1.3经过大量试配试验表明,由于再生细石粒径小、密度相对较小,且骨料中微粉含量高等原因,再生细石混凝土不易堆聚,所测坍落度值均在220mm260mm之间,但此数值不能真实反映拌合物的流动性。而扩展度的变化较明显,也更能真实反映拌合物的流动性,因此此处舍去对混凝土坍落度的要求,用混凝土扩展度来控制拌合物的流动性。同时由于再生骨料吸水率大,适当放宽了再生细石混凝土扩展度的1h经时损失要求。倒置坍落度筒排空时间是对混凝土易泵性能的要求。5.2力学性能5.2.1根据再生细石混凝土使用环境及部位的要求,其力学性能主要为抗压强度,抗压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326配合比设计6.1基本要求6.1.1再生细石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需要满足抗压强度的要求,还应满足施工性能的要求尤其是拌合物扩展度的保持性能。6.1.2根据混凝土分类,干表观密度200okg/m32800kg/m3为普通混凝土,干表观密度≤1950k/m3为轻骨料混凝土,而大量试配数据表明再生细石混凝土干表观密度处于1900kg/m32100kg/m3之间,因此在配合比设计阶段需要综合考虑《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和《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JGJ/T12两本规范中的配合比设计方法。6.2配合比设计6.2.1由于建筑垃圾来源广泛、组分复杂,使用松散体积法计算比较准确,不易出现大的密度偏差。因此在开始接触使用此类材料时,宜采用松散体积法计算。在日常设计过程中,可同时使用两种方法,用松散体积法来校正质量法,以积累质量法的经验。在具备较丰富质量法经验,且再生骨料来源稳定时,可采用质量法进行配合比计算。《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中的体积法配合比设计计算时,需要提供所用各原材料的表观密度,而再生细石表观密度的检测方法是依据《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25177的规定来执行的,该标准是直接引用《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33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测试吸水率小的天然骨料,对于测试吸水率较大的再生骨料的表观密度时,因计算过程时将再生骨料中吸入的水也算作骨料的质量,使测试结果存在一定偏差。再生细骨料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因此,本规程的配合比设计未采用《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中的体积法设计,而采用《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JGJ/T12中的松散体积法。6.2.2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在建设工程中采用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应用情况良好。6.2.3本规范所用再生骨料与《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JGJ/T12中的骨料情况更为接近,因此再生细石混凝土骨料用量的计算可用该标准中的松散体积法。但是《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JGJ/T12设计方法中的C20强度标准差的取值高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取值,且胶凝材料用量的选取和净用水量的选取均不适合本规程中所用的再生材料,因此其余参数的计算仍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来执行。经过大量的试配试验发现再生骨料松散堆积总体积取值1.15m3 1.40m3,再生骨料体积砂率取值45%55%较为合理,配制出的再生细石混凝土拌合物及力学性能较好。再生细石的1h吸水率检测方法按《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案第2部分:轻集料试验方法》GB/T17431.2执行。6.2.4《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中的质量法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设计方法,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比较熟练,故本规程仍保留此方法,根据大量再生细石混凝土测试数据表明,其拌合物表观密度在1900kg/m32100kg/m3范围内。因此为缩小拌合物表观密度实测值与计算值的偏差,在设计阶段假定质量可设定在1900kg/m32100kg/m3。6.2.56.2.6再生骨料与天然骨料密度差别较大,因此取代时34用同体积取代较为准确。同时由于再生骨料吸水率大,砖渣强度低,在配制C20、C25时兼顾混凝土强度和扩展度损失难度较大,尤其是再生细骨料的大量使用,因此需要在配比中掺入一定量的天然骨料。再生细石及再生细骨料的取代率需要经过试验验证,确保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及抗压强度满足设计施工要求。6.2.7再生细石具有较高的吸水率,对于拌合物性能的保持影响较大,因此需要对再生细石进行预湿处理。经课题组试验,再生细石1h吸水率与24h吸水率差别不大,从预湿的便利性以及强度的稳定性考虑,再生细石的预湿用水量可按1h吸水率来监控,预湿方式可以是在搅拌站进行喷淋或浸泡,并采取翻拌或倒仓的方式来完成。6.2.8由于配合比设计计算所用骨料为干燥状态下的质量,而实际使用的再生细石和再生细骨料是经过预湿处理的,有着较高的含水量,因此在再生骨料称量过程中需要补齐这部分水所扣减的质量,从而保证配合比中的实际骨料质量满足设计要求。6.2.9由于再生细骨料预湿度不够,导致混凝土扩展度损失大,课题组经过反复试验,通过调整外加剂组分,可以控制混凝土扩展度损失,如果采用附加水的方法,则混凝土强度损失较大,无法满足强度要求。6.2.11一般C15、C20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水泥用量较少,为保证拌合物的和易性通常采用大掺量矿物掺合料来提高浆体量。目前再生骨料生产过程中会带入大量微粉,对于这些微粉的活性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利用部分微粉来替代部分掺合料起到改善拌合物和易性是可行的。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这部分微粉做掺合料使用时,则相应的砂用量减少了,应适当提高砂率,然后经试配验证满足拌合物及抗压强度要求后方能使用。35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演员广告代言合同
- 2025年度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委托代购合同
- 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 养老院合同协议书
- 用户体验设计原则及实践
- 简易买卖合同
- 云计算在企业资源规划中的应用
- 三农产品追溯系统建设方案
- 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作业指导书
- 建房劳务人工的合同
- 数学-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和答案
- 二零二五版电力设施维修保养合同协议3篇
- 最经典净水厂施工组织设计
- VDA6.3过程审核报告
- 2025年春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 《心脏血管的解剖》课件
- 心肺复苏课件2024
- 2024-2030年中国并购基金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河道清淤安全培训课件
- 2024年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7.3.1印度(第1课时)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