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内容,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推进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核心目标。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基础,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对初中阶段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介绍了本论题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主要运用到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第二部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概述。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进行相关概念界定,对思维、思维能力及《道德与法治》思维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其次是分析理论基础,包括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陶行知的生活第三部分论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必要性在于: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客观要求。意义在于: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现状,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第四部分是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这一部分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抽样分析,总结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遇到的问题,包括: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第五部分是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探究具体的解决策略。就学校而言,要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教师工作,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就教师而言,要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养;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灵活使用教材,促进全面发展;巧用互联网,丰富课堂教学;注重教学反思,提升教学水平。第六部分结合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是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IIThecoreconceptofthenewcurriculumemphasizesthat"forthedevelopmentofeachstudent",theimprovementofthinkingabilityisanimportantcontentofstudentdevelopment,attentiontothecultivationofstudents'thinkingabilityhasbecomeanimportantwayandcoregoalofpromotingcurriculumreformandimplementingqualityeducationinthecourseof"MoralityandRuleofLaw"injuniorhighschoolsinChina.Basedontheclassroomteachingof"MoralityandRuleofLaw"injuniorhighschool,aimingattheproblemsexistingintheteachingandaimingatimprovingtheclassroomteachingeffectof"MoralityandRuleofLaw",thispaperexploresandstudieshowtocultivatestudents'thinkingabilityinthecourseof"MoralityandRuleofLaw"injuniorhighschool.Thedetailsareasfollows:Thefirstpartintroducesthereason,researchsignificance,researchstatus,researchmethodsandinnovationofthistopic,mainlyusedinliteraturereviewmethod,questionnairesurveymethodandclassroomobservationmethod.Thesecondpartisasummaryofrelevanttheoriesaboutcultivatingstudents'thinkingabilityinthecourseof"MoralityandRuleofLaw"injuniorhighschool.Itincludestwoaspects:first,thedefinitionofrelevantconcepts,thedefinitionoftheconceptsofthinking,thinkingability,andthethinkingabilityof"moralityandtheruleoflaw";second,theanalysisoftheoreticalfoundations,includingVygossky'srecentdevelopmentzonetheoryPiaget'stheoryofcognitivedevelopmentstages,constructivistlearningtheory,andTaoXingzhi'slifeeducationtheory.Thethirdpartdiscussesthenecessityandimportanceofthecultivationofstudents'thinkingabilityinthecourseof"MoralityandRuleofLaw".Thenecessityliesin:itistheinevitablerequirementofdeepeningthecurriculumreform,theinternalrequirementofmeetingthecurriculumstandard,andtheobjectiverequirementof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students'thinking.Thesignificanceliesin:itisconducivetoimprovingthecurrentsituationofclassroomteaching,improvingtheeffectivenessofclassroomteaching,andcultivatingstudents'coreliteracyThefourthpartistoanalyzethecurrentsituation,existingproblemsandreasonsofthecultivationofstudents'thinkingabilityinthecourseof"MoralityandRuleofLaw"injuniorhighschool.Thispartmainlyusesthemethodofquestionnairesurveytosampleandanalyzetheproblemsencounteredinthecultivationofstudents'thinkingabilityinthecourseof"MoralityandRuleofLaw"injuniorhighschool,including:payingattentiontoknowledgeteaching,ignoringabilitycultivation;payingattentiontotheleadingroleofteachers,Neglectingthemainpositionofstudents,studentslackofattentiontothestudyof"MoralityandRuleofLaw".Thefifthpartisaimedattheproblemsinthecultivationofstudents'thinkingabilityinthecourseof"MoralityandRuleofLaw"injuniorhighschool,combinedwiththeactualteachingtoexplorespecificsolutions.Asfarasschoolsareconcerned,weshouldoptimizetheschoolcurriculum,arrangeteachers'workreasonably,andimprovetheteachingevaluationmechanism.Asfarasteachersareconcerned,theyshouldrenewtheirteachingideasandimprovetheirownquality;improvetheenthusiasmofstudents'thinking;usetextbooksflexiblytopromoteall-rounddevelopment;usetheInternetskillfullytoenrichclassroomteaching;payattentiontoteachingreflectionandimproveteachinglevelThesixthpartanalyzeshowteacherstrainanddevelopstudents'thinkingabilityinthecourseof"MoralityandRuleofLaw"injuniorhighschool.Keywords:JuniorHighSchoolStudents;MoralityandRuleofLaw;Thinking IAbstract 11.1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缘由 1.1.2研究意义 2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1国内研究现状 21.2.2国外研究现状 51.3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61.3.1研究方法 61.3.2创新之处 7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概述 82.1核心概念界定 82.1.1思维 82.1.2思维能力 9 2.2思维能力培养的代表性理论 2.2.1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2.2.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2.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3.1.1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3.1.2符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3.1.3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客观要求 3.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3.2.1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现状 3.2.2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2.3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4.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4.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4.1.1调查目的 4.1.2调查方法 4.1.3调查对象 4.1.4基本情况概述 4.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4.2.1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4.2.2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4.2.3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缺乏重视 214.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学校管理层面 4.3.2教师教学层面 4.3.3学生主体层面 5.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5.1学校应改变认知,推动教学管理创新 5.1.1优化学校课程结构 5.1.2合理安排教师工作 5.1.3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5.2教师应担起培养重任,促进教学改革 285.2.1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素养 5.2.2提高思考的积极性 5.2.3灵活使用教材,促进全面发展 5.2.4巧用互联网,丰富课堂教学 5.2.5注重教学反思,提升教学水平 6.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课例分析 6.1《让友谊之树常青》教学设计 6.2《让友谊之树常青》实施分析 参考文献 V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小学生要立志成才,必须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随着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其思维的发展和培养。因此,“为知识而教”的教学理念已无法适应这种变化,“为思维而教”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1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世界各国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国家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方法,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以良好的教育为支撑。十四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首次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为培育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我国在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课程改革的浪潮。此次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概念和道理的学习,能够解决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方式的影响,我国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在教学中还存在较大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享有绝对权威,教学以教师为主,注重知识传授,形成了一种被动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味地追求把知识讲全、讲透,霍小光,张晓松.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J].人民教育,2016(18):6-9.2刘自成.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J].教育研究,2017,38(12):4-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能得到有效激发,极易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更能够发挥整体课程资源的优势,引导和促进教师改善教学质量,为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指导,为其积极投入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1)理论意义本文针对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做了调查了解,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应对之策,为改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现状提供客观依据。此外,通过文献收集分析发现,国内学者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主要集中在数学、物理、历史等学科,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丰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相关理论。(2)实践意义关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与提升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为开展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依据和方法指导,帮助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真正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1.2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在中国知网以“中学生思维能力”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截至2020年5月31日,笔者共搜索到近十年(2010-2020)与其相关的学术论文4096篇。图1-1为具体的论文发表数量走势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3图1-1中学生思维能力相关研究论文发表数量走势图从上面的折线图不难看出,虽然2010-2017年期间对中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都是呈现缓慢增长态势,但近十年来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在逐年递增,这足以说明,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对这一问题越来越关注和重视。针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以“初中思想品德思维能力”为主题进行检索时,相关论文仅有23篇,博硕士论文2篇;以“道德与法治思维能力”为主题进行检索时,相关论文仅有4篇。这些数据并不意味着《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不重要,恰恰提醒了教育研究者在这个领域内的研究一定要重视起来。通过对搜集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思维能力研究的发展自古以来,我国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受教育者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在《论语·为政》中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指出了掌握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朱智贤教授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阐述了年龄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系。²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倡导思维科学的研究,注重研究人的思维过程的规律和方法。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提出了“凡儿童自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的教学原则,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些研究对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道1张定远.论语通解[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14.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六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卢明森.钱学森思维科学思想[M].科学出版社.201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教育硕士学位论文4德与法治》课思维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2)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包括发散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针对这些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多文章已经指出其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对策,具体观点如下:王盛欣指出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包括偏离文本,无目标发散;发却不让散;过分拔高对学生的要求,导致以教师的发散取代学生的发散性。她认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需要教师正确认知教材地位,淡化标准答案,构建良好的教学评价,运用有发散型特征的层次性问题进行引导,激活和发散学生的思维。四川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焦雪玉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中,结合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色和培养原则,提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三个策略:教学设计中注重情境创设与问题驱动相结合,教学实施中注重课堂体验生成和优化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中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王愿猜在论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研究》中,分析了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一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重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二是用心制定教学过程,保障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三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训练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四是精心设计教学模块,巩固学生辩证思维能力。3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肖孟佳的《论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从教育制度、学校教育模式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创新高考招生制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构建创新型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等途径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3)关于思维能力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结合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宋静在《思想品德课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一文中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树立新型的教学观,灵活运用课堂“留白”的技法、各式教学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挖掘教材,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足够的空间,使学生的能力培养寓于王盛欣.初中思想品德课发散性思维的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1):95-96.2焦雪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3王愿猜.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肖孟佳.论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5知识运用之中。'陈丽杰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合思维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时政性,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发展探究思维能力。2肖晓峰在《浅谈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善死记硬背的教学现状,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育。课堂教学要以提问为导索线,拓展学生思维范畴,强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思维发展。3巴桑普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强调课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为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作业和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对拓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4林晓芹在《新媒体环境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一文中强调新媒体技术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她认为,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实际生活与《道德与法治》教育联系起来,在网络中寻找到各类合适的教学材料,凝练科学有效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5以上研究涉及到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方面面,但是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较为零散,大多是一线教师依据教学经验得出,在思维能力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方面还不够系统深入,尤其是缺乏心理学、教育学、思维科学等相关理论资源的利用,尚不能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充足的研究材料。1.2.2国外研究现状“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学科”是我国的特有课程,国外并未开设,所以并没有关于《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文献可供参考。但是,国外早已开始关于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并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诸多国家甚至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由此产生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对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3肖晓峰.浅谈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教育硕士学位论文6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将毕生精力倾注于“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注重对学生思维活动的研究,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学习。所谓一般发展,包括智力、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集体主义等所有方面的整体和谐发展,其中智力是核心,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的教育目的,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也就是使人的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这五个部分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中关于学校智育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单单是要传授各种理论知识,更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智力活动的兴趣。他提出了“依靠周围环境、在积极活动中、通过课内外教学、借助培养分析能力、利用儿童形象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他概括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如开设“思维课”、提倡研究性学习、明确知识理解目标、借助抽象概念等等。2在三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了思维三元理论。他将思维划分为分析型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并在《思维教学》一书中提出了有助于思维发展的三种教学策略:第一种是以讲课为主的照本宣科策略,第二种是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第三种是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策略。还提出了引导和教授三元思维的四步模式:第一步,熟悉问题;第二步,组内解决问题;第三步,组间解决问题;第四步,个人解决问题。³这对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及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国外对思维培养的途径己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优秀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方式,这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1.3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3.1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在进行研究前,对相关文献进行搜索、整理、分类和研究,包括期刊、著I(苏)赞可夫著,杜殿坤、张世臣、俞翔辉、张渭城、丁酉城、叶玉华译.教学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瓦·亚·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4.(美)斯腾伯格(Sternberg,R.J.)、史渥林(Swerling,L)著,赵海燕译.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50-6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7力”、“初中政治思维能力”等方面。初步了解研究的现状和发展的方向,并加以借鉴利用,由此奠定了本文研究的基础和指导方向。(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选择的问卷调查对象是南昌市江西科技学院附属中学、新建区新祺周学校和吉安市第七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通过问卷结果了解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现状,并通过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针对性的策略。(3)课堂观察法笔者研二就在江西科技学院附属中学实习,研三留校任职负责4个班的教学,因此,十分注重对自己课堂的观察、思考与记录。除此之外,还经常向指导老师、其他《道德与法治》教师和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请教,深入他们的课堂,以便了解和掌握不同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是如何落实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了解其教学过程、方法、效果以及学生的反应情况和发展现状,并对值得借鉴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比较和反思。通过全面的分析,有助于笔者深入了解实际现状,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出更具实践性的建议。1.3.2创新之处虽然我国对思维能力的研究从未停止,关于其他学科思维能力的文献也有很多,但是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思维能力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大多仅从缺乏思维能力培养的原因或优化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某一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已经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很少。因此,本文立足于日常教学实践、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理论,剖析初中生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培养策略,以增加课堂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发展思维能力。教育硕士学位论文8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概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不仅是一个现实的教学实践问题,更是一个包含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等学科相关基础理论的理论问题。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对该问题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做一个概界定相关核心概念是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要探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首先要界定清什么是思维?不同学者根据自己所在的研究领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见表作者著作观点夏征农、陈至立《辞海》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动的过程,它既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美·贝斯特《认知心理学》思维是通过判断、抽象、推理、想象、问题解决这些心理属性综合相互作用而进行信息转换,形成一种新的心理的表征的过程。彭聃龄《普通心理学》思维的本质是人的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认识,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676.2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美.贝斯特.认知心理学[M].黄希庭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98-399.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9过程中。孙小礼《自然辩证法》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心理过程,与直接反映事物的感、知觉等初级认识心理过程不同,它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而且总是以解决某个问题为终结。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广义上的思维可以说成凡是头脑中想到的都是思维,而狭义上的思维是人们用心通过搜集证据且证据充足所形成的信念,只有这种思维才有教育意义。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表2-1思维的定义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思维的解释相差不大,即思维是主体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学习新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等都是思维活动的体现,贯穿于《道德与法治》2.1.2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最基本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在学术界,不同的研究者对“思维能力”有着不同的理解。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思维能力主要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与评价”为高阶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主要依据是学习者经历了由记忆、理解、应用的低层次,过渡到分析、评价和创造的高层次。5“德尔夫研究”模型(是90年代美国哲学联合会委托著名的哲学家、作家PeterFacione,联合多国多学科的46位专家共同探讨而完成的项目)和Paul&Elder提出的思维结构模型认为,思维能力不仅包括了理解、分析和评价等核心分项技能,还包|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2.2孙小礼.自然辩证法[M].第2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85.3美.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5.‘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M].商务印书馆.2016:1237.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363-364.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括追求真理和公正、思想开放和自信、有正确的推理和分析能力等性格特征。林崇德教授指出,思维是一个整体的心智过程,而思维能力往往是指具体的思维操作活动,包括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分类、比较、系统化和具体化这几部分。²马林先生认为,思维能力是思维主体完成思维任务所必须的,并直接影响思维活动效率的能力。在心理学上,思维能力是人类都拥有的一项能力,是人脑面对客观事物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基于国内外研究者有关思维能力内涵的分析,笔者认为,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种社会活动中面临各种问题时,需要通过大脑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思维感知问题并随之产生思考,最后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通过针对性的方式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还能够帮助学生理性地思考与处理各种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思维能力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在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初中各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在数学、物理、历史等科目中都有所体现。《道德与法治》思维能力是一般思维能力在《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指的是学生能够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运用所掌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和经验,从理性的角度对客观事物或事件进行观察、分析和概括,用严谨的语言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猜想,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准度和广度。(1)发散思维能力知信息,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F以一个目标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索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其结果是多样的、新颖的。这种思维善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将所学到的新知识真正融入自己的体系,从而去认识新事物,经济学院学报,2010,33(05):133-136.2林崇德.我的心理学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07-116.3马林.思维能力的提升与自测[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6-7.‘刘福岭主编.现代医学辞典[Z].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49.5大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著.大辞海心理学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24.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提出新的见解,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例如“2019年江西省10个县(市、区)推出贫困县,摘掉贫困帽子有什么重要意义?”作为意义类问题,学生一般可以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从而得出答案。具体表述为:①从国家角度,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利于带动和促进江西省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从社会角度,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③从个人角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幸福(2)辩证思维能力所谓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从根本上讲,是指从一定的观测维度出发,深入到世界的表象内部,探讨事物或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运动和发展的本质规律的思维方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强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情况出发,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从客观、理性的角度,运用辩证思维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在这一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一框《感受生命的意义》内容时,笔者以“武汉研究生为救落水少年意外牺牲”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认为这一行为是值得的,也有学生认为不值得,各自都可以说出理由。从这一案例教学中,学生面对问题并不囿于教师或大部分的观点,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这就是辩证思维的体现。(3)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指正确、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通过对事物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科学的逻辑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最终能够准确、有条理地表达整个思维过程的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机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内容,整个教学内容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只有拥有良好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融会贯通,并活学活用相关理论观点和原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克服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现象。比如:在讲解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民当家做主”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教师根据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了这单元的知识框架图,通过简洁明了的方式将“我国的基本制度”与“我国国家机构”两课的内容有机结合,并将这一知识架构方式教给学生,帮助学生厘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更好的理解“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宪法规定,很好地与第一单元的“宪法”知识进行串联,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左亚文.论和谐思维、矛盾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关系[J].哲学研究,2009(05):55-57.2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68.教育硕士学位论文(4)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具有开拓性、独创性和新颖性,能够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设想的思维方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而当今时代需要的就是具有创新思维的智能型、开拓型人才。因此,把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属于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学时期又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应该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人才。例如“男生女生的差异”,学生的回答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所提到的生理差异、性格特征差异、兴趣爱好差异和思维方式差异,还有些学生提到了行为举止、体力、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差异,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体现。2.2思维能力培养的代表性理论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有一些代表性的研究理论,对我们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2.2.1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20世纪初,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1896-1934)在高级心理机能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着眼于学生最佳水平的教育发展观——“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是当代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学法等领域都在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而且对于指导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深入发展有着维果斯基指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水平,表现为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任务;第二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暂时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获得成人的帮助后,通过集体活动和模仿行为,最终可以完成任务;二者之间的差距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国学者指出“最近发展区”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最近发展区”会随着社会经验与认识水平、认知能力的提高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一旦达到了可能发展水平,则这一水平就变成了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成为新的可能发展水平的基础,如此螺旋式上升、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因此,“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我们,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正处于生成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争取不断地把学生可岳瑞芳.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J].现代农村科技,2010(14):68.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31-3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能的发展能力内化为现实的发展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2.2.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具权威的理论,是由瑞士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1896-1980)提出的。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具体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详见表2-2)。这四个阶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年龄和思维特点,要严格按照先后顺序出现,不能随意跳跃和互换。初中生的年龄基本上与形式运算阶段相吻合,这一阶段的学生虽然开始具有抽象逻辑思维,但其思维活动还不能完全摆脱对具体物体的依赖,仅依靠语言文字很难在头脑中进行想象和思维。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只有正确认识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性,使用与学生认知能力相一致的教学资源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才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氛围,从而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通过感觉动作图式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关系。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主义、直观形象性、不可逆性、知觉的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思维发展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具体逻辑推理等特点。形式运算阶段(12岁及以后)个体的思维能力发展到了成熟水平,具有假设——演绎推理、命表2-2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2.2.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习者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借助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观点有以下几种:第一,发生认知论。皮亚杰主要是以3-6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儿童心理展开研究,对认知的形成提出了新的看法:认知既不是来源于主体(自身),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22-25.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也不是完全从客体(外部环境)获取,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动作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主体不断地自行建构而成的。他认为是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在激励他们积极地建构所体验到的周围环境的认知图式,但这种建构并非认知在数量上简单叠加的过程,而是主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以达到平衡,使认知图式不断发展并发生质变的过程。第二,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发展实质上是指心理的发展,也就是个体心理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离不开社会活动和教育的共同作用。换句话说,社会文化环境是个体发展的主要源泉,社会活动是个体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他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中形成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正是个体主动将外部客观活动,转化为内部发展所特有活动的过程。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与丰富可通过平时的生活、游戏等活动,获取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实践进一步内化。个体的思维正是在这种内外相互转变的过程中发展进步第三,认知结构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性和原有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发现学习法”,其特点在于它关注学习过程胜于关注学习结果,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从而构造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丰富,其实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这对我们改变《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并且,个体的学习过程与认知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能较好地阐释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2.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是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帝国主义“洋化教育”和封建主义“传统教育”的批判。他认为,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该为社会生活服务,要在改造社会生活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个理论第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这一观点认为,生活就是教育,社会生活问题就是教育问题,生活和教育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要把教育的范围延展到全部社会生活中去。陶行知认为,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的教育;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得知: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推动学生“知”与“行”的和谐发展。第二,“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学校与社会是一种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教育,学校为社会服务。陶行知提倡要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隔阂,使学校与社会建立密切的关系,让社会的每个地方、每个生活单位都能承担起学校的职能,使整个社会成为一所大学校,以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突破课本和学校的束缚,将社会生活作为教育的资源和场所。第三,“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学生要在“做”上“学”,要以“做”为中心,将“教”和“学”有机统一起来。这一理论反对教育教学活动脱离实际生活的做法,强调要重视实际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和检验学习效果。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也要寓学习于活动之中,寓教学于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才能使教育的作用真正得以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通过对教学理论近十年的研究(见图2-3和图2-4),发现学界对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基于这些理论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学者大有人在,这足以证明其理论的科学性与指导性。因此,本文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展开研究,试图解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图2-3教育理论应用研究趋势图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46.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图2-4教育理论应用研究趋势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个人的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渐被强调。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学生思维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有着独特的培养价值,它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新课程改革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如此,新课改还对三维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而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模式还沿用以往的教学理念,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一些《道德与法治》课也未发挥好其德育功能,课堂往往成为枯燥的知识灌输地,脱离了为发展学生思维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初衷。由此可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依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引领教学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因此,解决《道德与法治》课与思维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符合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亟需解决的问题。自2016年秋季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虽然教材名称、内容发生了改变,但还是沿用2011版的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将“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列入课程标准的要求里,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S].教育部印发.2001:6.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新时代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3.1.3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客观要求思维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思维能力的强弱是判断个人聪明与否的重要依据,提升智慧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由此可知,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重要性。人类的思维能力既不是自然产生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通过后天的认真学习和深入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初中阶段恰好处于身体发育和思维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会对今后自身整个思维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把握这个关键,才能为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及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3.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对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受思维水平的限制,对于复杂的事物和问题缺乏持久、深入地思考,思维活动大多时候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3.2.1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现状当今不少学生、家长甚至老师认为,《道德与法治》课是开卷考试,对待该科学习就是简单的划记考试内容,课堂上听与不听无关紧要。在这一观念的长期影响下,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便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常态。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课堂上态度散漫、消极被动,临近考试就指望教师整理复习资料,通过生搬硬套来提高学习成绩。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依旧是课堂的主人,讲台就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是在台下的观众,看老师自导自演,并未引导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即使有些《道德与法治》教师意识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决心要改变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但由于缺乏相关实践经验,使得在教学中未能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时间,最终还是被动接受课本知识,思维在学习活动中未得到充分体现。因此,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会使得《道德与法治》教师努力探索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全身心融入课堂,帮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课程知识,锻炼思维,以达到改善课堂教学现状的目的。3.2.2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与能力”目标既强调学科基本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看作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一方面,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在发展自身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力的提升也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内化。由此可知,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效果有着紧密联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较快,而对于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较慢。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有利于提升课堂教3.2.3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2014年3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是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和法治意识的树立,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方面。二者虽然在具体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其教学、培养过程都需要建立在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并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让学生具备自主发展的能力。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并不矛盾,反而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纵观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可以发现,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能力的发展意味着核心素养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由此可见,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作为基础,研究本课题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为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一个有效途径。[EB/OL].2014:5./_upload/article/files/e2/44/40b84891教育硕士学位论文4.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本章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为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4.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4.1.1调查目的本研究在设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将该问卷付诸于实际调查当中,目的在于:(1)了解学生思维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培养状况;(2)生思维能力培养现状的原因;(3)提出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思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初中生进行调查。南昌市江西科技学院附属中学七年级学生45人,八年级学生40人,九年级学生40人;新建区新祺周学校七年级学生50人,八年级学生50人,九年级学生45人;吉安市第七中学七年级学生48人,八年级学生50人,九年级学生48人。总共416人。为了进一步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情况,笔者做了相应的问卷调查。为确保调查数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每所学校的三个不同年级进行随机抽样,共有九个班级参与调查,发放问卷416份,回收405份,回收率为97.36%,其中有效问卷348份,无效问卷(未完成作答及随意填涂)57份,样本有效率为85.93%。4.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发现,在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4.2.1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在我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这也就导致中小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现象。通过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考试作为单一的教育评价方式,以分数作为主要教育评价标准,“唯分数”化严重,导致许多教师把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当作自己的教学目标,片面追求学业成绩,因而在教学中过分关注课本知识的讲解传授,要求学生记好课堂笔记,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忽略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不仅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还与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相违背。4.2.2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尽管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要引导学生锻炼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但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并未真正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沿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全程老师讲,学生听”是教师使用最多的一种上课方式,占63.58%;“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上课方式相对较少,占比32.16%;而采取“教师讲授加上学生讨论”这种上课方式仅仅占4.26%。这个问题反映出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限制了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4.2.3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缺乏重视相对于语数外这些科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分值在日常考试甚至是中考中占比较小,且实行开卷考试,分数提升较快,导致其在学生心目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在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回答“如果《道德与法治》课没有考试升学压力,你还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吗?”问题时,有54.17%的学生选择“不愿意”;在回答“你课下是否愿意花时间进行《道德与法治》学习?”这个问题时,有59.72%的学生选择“不愿意”;在回答“临近考试,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复习方式?”问题时,有69.54%的学生选择“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复习”,16.39%的学生选择“直接带教材和资料进考场,不用复习”。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并不重视这门课的学习。教育硕士学位论文4.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结起来主要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从学校管理方面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原因:(1)课程设置不合理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校的课程设置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规定了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详见表3-1)',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数学、英语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时安排上处于优势地位。尽管我国的课程设计上并没有明确提出核心课程的概念,但实际上,义务教育课程设计在时间分配上把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学科作为核心科目来对待,道德与法治、历史、体育等科目的学习不被重视。另外,我国初中必修课的课程门类偏多,平均周课时数偏高,学生的课业负担较大,经常要完成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已无暇顾及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课程门类九年课时总计(比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科学科学科学科学科学(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周总课时学年总课时表3-1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赵丽霞.法、日、中三国初中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借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70.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2)教师工作量安排不恰当国家教育部曾规定教师每周工作量,初中教师每周工作量12-16节,《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周工作量为14节,但大部分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都是超课时上课,工作量在14节以上。教师每天穿梭在教室与办公室之间,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占据了大量的时间。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完成许多隐性工作,比如常规教师开会、学科教研、日常的听课、评课等,这些是每个老师都会涉及到的除课节以外的工作。如果担任班主任的话,还有管理班级纪律、处理班级和学生杂事,定期开班会、家长会等事务。更有部分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还要担任学校相关处室行政、党务等工作,这样导致教师留给自己备课、学习和反思的时间就相对更少了,教师疲于完成各项工作,对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有心无力,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3)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单一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分析解释,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两个方面。依据评价的功能,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价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这种类型的教学评价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并以分数为评价标准,教学评价标准和方式单一化,对教学过程、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发展过程缺乏形成性评价。因此,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学校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标准来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这种现象导致学校、教师和学生一切向分数看齐,教学以提高考试成绩为目标,忽视教学过程,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更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4.3.2教师教学层面从教师教学层面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原因:(1)教学观念陈旧新课程改革一直强调教学中要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吸收以及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实际上大多数教师并未真正转换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教师的单方面知识转移,强调教师权威高于一切,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因此,部分深受这种观念长期影响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将学生视为装填知识的容器,胡中锋.教育测量与评价[M].第2版.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一味地灌输知识,全然不顾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有自己的思考,限制甚至是剥夺学生的话语权。还有部分教师误认为解题能力就是思维能力,通过题海战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在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占用学生大量时间,不仅增加了学习压力,还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学习兴趣。因此,陈旧的教学观念对发展《道德与法治》学生思维能力而(2)教学方式使用局限教学方式是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的方式方法,良好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虽然新课程改革已推行多年,但在实际课堂中教师仍主要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缺乏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使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为使学生取得高分,教师更多的是关注考点知识,一些《道德与法治》教师会根据考试题型和考纲要求,帮助学生整理系统的、规范化的标准答案,并在教学中将总结的答题模板传授给学生,长此以往,会扼制学生的思考和创新,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尽量避免一直使用单一的“讲授法”,尝试综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但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并不能充分发挥这些教学方法的优势。甚至因为一节课中过多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表面上看起来学生整节课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活动,课堂氛围热闹欢快,实际上每个活动的时间都受到严格控制,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学生往往来不及进行深入思考就被叫停,对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发展。4.3.3学生主体层面从学生主体层面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原因:(1)学习动机功利化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内在动力,正确的学习动机可以激发、引导、维持和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监督学习过程;错误的学习动机只着眼于眼前利益,忽视了学习与未来个人前途的密切联系,不利于个人发展。大多数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缺乏正确的认知,学习动机太过功利,以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以获取高分作为学习的最强动力,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何谈思维发展。而且这类学生也未意识到思维能力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缺乏对《道德与法治》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物流行业担保合同投标委托保证服务合同3篇
- 2024荒山承包合同转让协议
- 2024年高效办公大楼物业管理协议样本版B版
- 2025年度彩钢活动房安全性能检测合同协议3篇
- 2024年车辆买卖合同(含旧车)
- 2024年项目服务及居间佣金协议
- 2024年餐饮业经营权让渡协议范本一
- 2024增补采购协议合同-新能源设备采购协议3篇
- 2024年网络建设与维护合同3篇
- 2024幼儿园厨师聘用及营养健康知识普及合同3篇
-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指南(2024年)解读
- 现场生命急救知识与技能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餐饮服务投标文件
- 水果知识培训06车厘子
- 城投公司的债务风险及化解方式
- 设备运行售后故障响应方案
- 亚马逊品牌授权书(英文模板)
- 污水处理厂新建项目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 DB52∕T 046-2018 贵州省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
- 红色简约年终工作总结新征程再出发PPT模板
- 工业通风换气次数的有关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