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素养测评含解析_第1页
全国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素养测评含解析_第2页
全国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素养测评含解析_第3页
全国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素养测评含解析_第4页
全国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素养测评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7-1-1-3素养测评一、选择题1.汉初诸侯王国之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心干脆任命之傅、相外,“皆令自置吏”,所谓“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诸侯国内之税收归诸侯,无须上缴中心。据此可知()A.宗法分封制得以完全复原重建B.大一统思想观念遭到普遍质疑C.中心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限制D.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存在冲突【解析】题干中提及汉初诸侯国的官员除了由中心干脆任命之傅、相外,其余自行任命,税收不须要上缴中心,再结合所学郡国并行制带来的王国问题,可知选D;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崩溃,封建社会的分封与宗法分封制有很大区分,解除A;西汉初年国家是大一统的,诸侯国是王朝的支持力气,解除B;题干中“汉初诸侯王国之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心干脆任命之傅、相”可知,诸侯国还是肯定程度上受制于中心,解除C。【答案】D2.(2024·莆田模拟)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体两千石的郡国守相之后,但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则要以刺史为尊。这主要是因为()A刺史代表中心管理地方B.郡国守相畏惧刺史权威C.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长D.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他的职权是皇权的延长,故尽管刺史位卑但权重,C项符合题意。刺史只负责监察,并不详细管理地方,解除A项;B项只看到了表面,郡国守相畏惧的不是刺史权威,而是其背后的势力,解除;造成材料这种状况的缘由是刺史的监察职能及其背后的皇权,并不是因为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解除D项。【答案】C3.(2024·茂名二模)“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该观点认为宋朝政制()A.造成沉重的财政困难B.引发严峻的边疆危机C.增加了军队的战斗力D.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解析】材料强调宋代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通过相关措施减弱地方的军事权力,加强中心集权,肯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财政问题,解除A项;材料强调宋代的措施有利于稳定边疆,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军队战斗力的增加,解除C项。【答案】D4.(2024·甘肃二模)行御史台是元朝独创的监察官署,是御史台的源出和分设机构,其职能以监察行省长官为主。行省与行御史台的最高行政长官都是从一品,地位权力上平行且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免由御史台驾驭。这有利于()A.形成独立的地方监察体系B.确保两机构相互制衡C.完善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D.进一步维护中心权威【解析】行御史台和行省相对独立,有利于加强对行省长官的监察,从而加强中心对地方的限制,维护中心权威,故选D;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免由御史台驾驭,所以不能形成独立的地方监察体系,解除A;行御史台对行省长官进行监察,而行省不能监察行御史台,二者不是相互制衡,解除B;行御史台是御史台的源出和分设机构,不属于地方监督机构,不是对地方监督机制的完善,解除C。【答案】D5.(2024·安庆模拟)汉文帝的宠臣邓通对丞相申屠嘉不敬重,申屠嘉便召邓通至丞相府欲斩之,文帝派使者营救,丞相申屠嘉才将其释放。景帝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皇后兄王信为侯,景帝说:“请得与丞相计之”,结果,周亚夫不同意,景帝只得“默然而沮”。由此可见,当时()A.承相位尊权重 B.官吏假公济私严峻C.分权体制成熟 D.外戚权力急剧膨胀【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依据材料的关键信息“文帝派使者营救,丞相申屠嘉才将其释放”“景帝时周亚夫为丞相”“请得与丞相计之”“周亚夫不同意,景帝只得‘默然而沮’”,可见汉初丞相位尊权重,A项正确;B项表述材料并未体现,可解除;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可解除;材料中“窦太后欲封皇后兄王信为侯”的建议,并未顺当被接受,不能体现外戚权力急剧膨胀,故D项错误。【答案】A6.(2024·宜春模拟)史学家张岂之认为,在中国古代,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定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以下史实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是()A.元朝确立行省制B.隋朝创立科举制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D.明朝废除丞相制【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元朝确立行省制、隋朝创立科举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均只体现了“新”而没体现“也离不开别人的旧”,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既“新”,又有“旧”,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是在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答案】C7.(2024·莆田模拟)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加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亮开放【解析】“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是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反映,故A正确;材料和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无关,故B错误;“内朝”“外朝”是在西汉,故C错误;古代的政治决策不行能走向透亮开放,故D错误。【答案】A8.(2024·厦门模拟)唐代开元以前,各宰相“午前议政于朝堂(政事堂),午后回本司处理政务”;开元后,“宰臣数少,始崇其任,不归本司”。这一变更()A.减弱了宰相的政治地位B.利于提中学枢行政效率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D.破坏了宰相的集体议政【解析】开元前宰相是兼职的,开元后宰相是专职的,这一专职化有利于宰相用心政务,削减了行政环节,利于提中学枢行政效率,故选择B项;材料“始崇其任”是宰相政治地位提高的表现,解除A项;宰相专职化简单导致相权膨胀,不利于强化君主专制,解除C项;材料宰相专职化没有带来宰相集体议政的变更,解除D项。【答案】B9.(2024·赣州5月适应性考试)东汉末年社会上流行这样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说明此时的选官制度()A.注意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东汉察举制的弊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察举制原本通过重视品德来选拔人才,但是从题干描述的现象来看,明显背离了初衷,D正确;察举制并不重视门第,解除A;察举制在初期选拔出了有用之才,解除B;察举制重德轻才,解除C。【答案】D10.(2024·龙岩模拟)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状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唐(830名进士)宋理宗宝祐四年(570名进士)士族子弟小姓寒素家庭子弟三代不仕父亲有仕(官职多属低品)其他70.96%13.14%15.9%53.86%22.63%23.51%A.唐宋世家大族的影响巨大B.宋代社会阶层流淌性得到加强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削减D.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更【解析】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到宋理宗时期,“三代不仕”而中进士的人占比达到53.86%,较之前唐朝“寒素家庭子弟”所占比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主要得益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使社会阶层流淌性得到加强,B正确;材料除了唐朝,还有宋代,宋代世家大族影响较小,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不同人群的比例问题,看不出数量多少,解除C项;科举的方式没有变更,且从材料中也不能看出方式有变更,解除D项。【答案】B11.(2024·天津高考)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意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定缘由,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旧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答案】B12.(2024·玉溪二模)据如图“汉至唐三省制的形成”,可得出的结论是()A.中枢决策权力弱化B.制度建设具有持续性C.中心集权渐渐强化D.中书省地位逐步下降【解析】由图示可知,唐代三省是经验了两汉、魏晋而发展形成的,这说明古代的制度建设具有持续性,故B正确;图示体现不出中枢决策权力弱化,故A错误;中心集权涉及地方和中心的关系,故C错误;图示体现不出中书省地位逐步下降,故D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13.(2024·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实行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今“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心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心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解析】(1)唐朝:依据“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得出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气;依据“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得出给予节度使较大权力,最终出现问题,减弱中心集权。宋代:依据“革除前朝之弊,上中命诸州”得出实行改革、减弱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依据“并实行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得出监督地方行政;依据“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得出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元朝:依据“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得出推行行省制;依据“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得出行省官员受制于中心。(2)依据材料并结合前一问的内容,可从中心与地方冲突长期存在,此消彼长,不断变更的角度概括。同时再从改革与创新、加强中心集权的角度概括趋势。【答案】(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气;给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反了初衷,减弱中心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减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心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心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心集权和国家统一。(2)中心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更发展。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心对地方权力的安排趋于合理;中心集权不断加强。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朝高级官员出身一览表——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