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3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2\*ROMANI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2\*ROMANII卷为非选择题。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1、有人说"儒家及老庄皆有政治思想……虽不相同,然皆从人民之观点,以论政治……唯法家从‘一夫’动身,基本上冲着平民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法家A.主见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B.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C.要求以"礼"约束百姓D.实行限制思想的"焚书坑儒"2、孔子主见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凸显出两人不同的阶级立场C.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D.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3、“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近五百年之久的跨世纪社会大辩论,各派纷纷发表本学派的思想主见。虽然各派的观点主见各有侧重,但却有着共同主题。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主见的共同主题是A.扩大各自流派思想的学术影响 B.争夺国家主流思想的地位C.探寻重建社会秩序的途径与方案 D.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当转型4、某学者指出,志向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是并存的,并得到了统一;他在各学派中是最讲功利的,但他提倡的功利并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里的“他”应是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墨子5、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当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体现了A.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C.道家主见“天道自然”D.王阳明的“知行合一”6、两汉时,司法官员常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7、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规定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太学的兴办A.有利于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B.促进了汉代地方教化事业的发展C.建立了以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D.缓和了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冲突8、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后来汉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这种统治政策变更的路径事实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削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更与须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安排的冲突9、南宋时期,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化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等。葛兆光先生也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就是《家礼》。”这最能反映A.理学的核心是礼教B.“格物致知”的重要性C.理学思想的生活化D.“知行合一”的必要性10、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争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独创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陆九渊集》卷三六《年谱》)所谓“教人”之法,也就是相识论。这就是历史上闻名的“鹅湖之会”。“鹅湖之会”争辩的核心问题是A.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主义的确定性地位B.达到“理”的本源和实现的途径之争C.明清官方哲学的主导地位之争D.“格物致知”和“独创本心”的联系11、尽管程朱理学在其初始阶段连遭厄运,屡被排斥,但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理学的价值愈来愈被封建专制主义者所相识和接受,渐渐受到尊崇,直至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哲学。理学几经坎坷终能实现正统的缘由是A.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须要B.首倡“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C.“君权神授”思想符合民众须要D.顺应了社会转型对文化的内在须要12、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在唐代被传为佳话的故事在宋代却被视为反面教材,之所以出现这种变更是因为A.词取代诗歌成为主流文学B.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化C.唐代的社会风气比较保守D.程朱理学在宋代的兴起13、某思想家认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行胜用矣”。材料中的思想家强调A.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B.知行合一是获得天理的关键C.“格物致知”才能求得天理D.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14、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顾炎武力主“均田”,王夫之主见“有其力者治其地”,这些主见()A.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B.表达对小农和平均土地的关注C.具有深厚的复古色调 D.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15、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A.反对君主专制B.以天下为己任C.提倡公允法治D.反对宋明理学16、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其次性的。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分是A.“理”与“气”的地位B.是否反映人民的愿望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D.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17、黄宗羲认为,一个人出来当官,做君主的臣子,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这番话表明黄宗義主见A.同等的君臣关系B.臣子与君主持相同看法C.否定君主制存在的必要性D.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1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弃置)矣。”这实质上是主见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主共和C.限制君权D.民为邦本19、李贽一方面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但同时自己又花了十几年的心血著成《藏书》一书,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这体现了李贽A.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B.对科举制度的否定C.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D.希望得到后人认可20、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主动提倡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供应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经世致用,实事求是C.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D.精神修养,志向人格21、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22、图4为唐代闻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23、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快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深厚24、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输赢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化人心C.阳刚与力气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解析题(共3个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成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慢慢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折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忘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很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依据所学学问,指出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6分)(2)阅读材料二,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成功”?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8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明夷待访录》为什么被称为17世纪中国“民权宣言”。并分析其主见没有成为主流思想的缘由。(11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表4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恒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学问,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详细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27、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精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季札出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非常宠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时知道徐君宠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据《史记》(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缘由。(7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季札出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
高二年级历史9月月考答案1、【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实力。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法家主见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嘉奖耕战。所以题干中法家从‘一夫’动身指的是从君主统治动身,“基本上冲着平民而来”指的是为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所以本题答案选A,B、C、D与题干意思不符。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2、【答案】C由材料“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主动入世的看法,依据材料“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因此材料反映了两人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项正确.孔子与老子所处时代相同,故A项错误;孔子和老子都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都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解除BD.点睛:本题须要驾驭孔子与老子的思想主见。解题的关键是对“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的分析理解,结合孔子与老子所处时代和思想主见即可得出答案。3、【答案】C【详解】据材料“虽然各派的观点主见各有侧重,但却有着共同主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各家的主见各不相同,而在各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老庄讲道,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究。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从天命思想中摆脱出来,作为自觉的主体去面对世界、相识世界的趋向。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终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志向的人生道路,故C符合题意;扩大各自流派思想的学术影响、争夺国家主流思想的地位是其目的,而不是其主见,A、B错误;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当转型是各自思想主见所产生的作用,与题意不符,D错误。4、【答案】D5、【答案】B6、【答案】B“《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属于儒家的经典之作,“上下尊卑”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说明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西汉时期主要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A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法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没有提及判案的随意性,故C错误;儒家经典难以保证司法公正性,故D错误7、【答案】A8、【答案】B【详解】肯定时期的思想文化都是由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所确定的,由于经过秦末战乱,经济凋弊,汉初须要通过“无为而治”的养精蓄锐政策复原经济,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得到了复原,汉武帝要建立大一统,所以迫切须要新的指导思想,故而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因此B正确;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主要受统治者的须要确定的,与AC项无关,解除;“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并非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安排的冲突的结果,解除D。9、【答案】C依据“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留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以得出朱熹比较留意推广儒学,并使其深化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留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体现了理学的渐渐生活化、世俗化。10、【答案】B试题分析:“鹅湖之会”是南宋时期朱熹和陆九渊两派的一次学术探讨会。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所谓“教人”之法,也就是相识论。在这个问题上,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主见多读书,多视察事物,依据阅历,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动身,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见“独创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穿,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可见双方争辩的核心问题是达到“理”的本源和实现的途径之争,因此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答案】A12、【答案】D【详解】材料中宫女给士兵写情书,皇帝成全士兵和宫女,说明当时思想风气比较开放和自由,但“在宋代却被视为反面教材”,是由于程朱理学在宋代的兴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封为伦理道德准则,故答案为D项;这一变更与文学形式的变更没有关系,解除A项;佛教因缘观念与故事的主题没有关系,解除B项;唐代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解除C项。13、【答案】A从材料中该思想家对“知”的理解,可以看出这位思想认为“不假外求”,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所以排出C选项。再依据“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行胜用矣”可以确定A选项正确。B选项材料没有涉及“行”的部分;D选项无法从材料得到体现。14、【答案】B【详解】依据“授民以田”“均田”“有其力者治其地”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的核心是强调“分田”,反映对小农经济的支持,故B符合题意;A项“抑商”无从体现,解除;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解除。15、【答案】B据材料“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扶危定倾之心”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思想都体现了剧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经世致用的特点,是“以天下为己任”,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主见,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提倡公允法治,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两者反对宋明理学,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明道也,以救世也……扶危定倾”,学生应当可以正确理解这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据此即可解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6、【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和所学,王夫之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而朱熹则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故C项正确;尽管在王夫之和朱熹观点中,“理”与“气”的地位是不同的,但这并非是二者的本质区分,故A项错误;无论是王夫之还是朱熹,二者代表的都是封建地主阶级学问分子的利益而非人民的意愿,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我们不难看出,两人并没有体现出对问题的辩证看待,故D项错误。17、【答案】A【详解】依据题干中做臣子“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可以看出黄宗羲主见君臣之间是“师友”的同等关系,反映了黄宗羲主见君臣关系的同等。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君臣关系的同等,而非持相同的观点。故B项错误;黄宗羲否定君主专制,但是并没有否定君主制,故C项错误;黄宗羲的主见仍属于儒家思想,并未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故D项错误。18、【答案】C19、【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可知,李贽在批判儒家经典作为科考试的内容的同时,又希望自己的学说《藏书》成为科举的内容,体现了李贽仍未能冲破传统诵经致仕的社会观念,故A正确。B项,依据材料“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说明李贽并不反对科考试,解除。C项,材料反映李贽反对儒家经典作为科考试的内容,并非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解除。D项表述在材料有所体现,但不符合题干主旨,解除。20、【答案】B21、【答案】B22、【答案】C23、D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不论老童、低秀才还是没有怎么读过书的人,都以“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一现象说明书籍在人们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影响较大,体现出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深厚,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只是是书籍的普及,不能得出学术文化水平的凹凸,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故解除B、C。24、【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输赢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气的社会风尚。故答案为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解除A项;唐玄宗《观拔河俗戏》的信息反映宫廷消遣,无法得出耕战结合观念深化人心的结论,解除B项;唐代诗歌题材多元,D项说法片面且不符合史实,解除。25、【答案】(1)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2)成功:汉武帝“罢剿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3)缘由:提出了与近代民权思想类似的主见:反对君主专制;主见法治;提出学问分子参政、议政的权利和实现舆论监督;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等。缘由: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程朱理学占据思想统治地位,禁锢人们思想;小农经济为主,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明确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方案,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26、【考点】《汉书·古今人表》【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说明,家国情怀【解析】《汉书·古今人表》在二十四史中是个特别现象。它以古代人物为经,以品第人物为纬,将历史人物分为上上到下下的九等。依据表序“上智”“下愚”的理论及表所分的详细状况来看,品第标准,是以人的品德为主,参之以事功的大小和学术的凹凸。表名“古今人物”,事实上列古人而无今人(汉代人),其缘由或许是:或是为了避嫌,不敢触犯当今帝王权贵;或记古人以今人,作今人之鉴;或因今人已入纪、传,多有评论,不必再烦笔墨。以表品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职业人文素养试题及答案
- 2025年c语言二级程序设计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上海科目三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中职机电专业试题及答案
- 玻纤深加工项目初步设计
- 800MWH独立储能电站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 超市.实践报告3000字
- 2025年中医竞赛试题及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钢构模块化加工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加油站场地租赁合同范本解读与风险防范
- 神昏中医护理常规
- 2023年佛山顺德区教育系统教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 《园林工程》课件-项目三
- 自备药品使用承诺书
- 物业公司品质管理及检查制度全套
- 2023直流充电接口电路模拟器 技术条件
- (完整word版)A3试卷模板
- 反电诈反洗钱业务知识竞赛题库(必会版)
- 2022《煤矿安全规程》
- GB/T 19473.1-2004冷热水用聚丁烯(PB)管道系统第1部分:总则
-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解说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