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者无疆思者无域窃者无德行者无疆思者无域窃者无德行者无疆思者无域窃者无德第1单元除法第1课时分苹果【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内容及第3页“练一练”第2,3题。【教学目标】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3.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况,初步发展提出除法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的竖式计算。【教学难点】除法的竖式计算。【教学准备】PPT课件,圆片。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旧知口算:4×5=3×6=8×8=2×9=36÷6=21÷7=18÷2=24÷6=二、创设情境,问题引入PPT课件出示18个苹果的情境图(教材第2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6个苹果,18个可以放几盘?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2.全班进行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如:(1)通过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2)用除法算式算:18÷6=3,所以可以放3盘。3.同桌合作用18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展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教师指出:18÷6=3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板书边说明:横式:18÷6=3竖式:5.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说明:“”表示横式中的“÷”。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学生说说每一步的意思。2.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3题。集体订正。五、布置作业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分苹果18÷6=3【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快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2.教学中,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不足之处]课堂上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不够积极。[再教设计]只有知识的传授,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发展。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摩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共同提升对真知的理解与认识。所以再次教学时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第2课时搭一搭(一)【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内容及第5页“练一练”第1~3题。【教学目标】1.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顺利参与数学活动。【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教学准备】PPT课件,小棒。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PPT课件出示情境图(教材第4页情境图):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4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1.学生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交流思考过程。请每个同学先利用小棒摆一摆,再小组内讨论怎样用竖式表示。教师巡视指导。2.全班交流。(1)列式13÷4=3(个)……1(根)。(教师板书)(2)你能说一说每个数在竖式中表示什么吗?特别是余数1,为什么它要剩下?填写单位是难点,所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引导并板书:“13”表示把13根小棒拿去分,“4”表示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3”表示可以摆成3个正方形(强调单位“个”),“12”表示摆3个正方形用12根小棒(4×3=12),“1”表示摆了3个正方形后还剩下1根小棒(强调单位“根”),说明“1”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1根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3.搭一搭,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1)当小棒根数为14~20时,除数和余数是怎样变化的,它们有什么关系?小棒操作并填写表格,汇报填写的算式和单位。(2)观察表格,比较每个算式的余数和除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余数要比除数小”。4.再分别用25,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验证结论“余数要比除数小”。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四、练习巩固1.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2题。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2.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1,3题。五、布置作业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搭一搭(一)13÷4=3(个)……1(根)结论:余数比除数小【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应用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本节课创设搭正方形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认识余数。[不足之处]教师评价语言单一,没有感染力。[再教设计]教学语言是一门很深的艺术,而数学教学语言更是讲究清晰缜密、简明扼要。表扬的语言也是讲究艺术的,不能单调,不能泛泛称赞,否则就失效。再次教学时,可采用“老师很喜欢你回答问题的声音”“你的见解真独特”“你的回答真完整”等评价语言,这样的话语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更活跃。第3课时搭一搭(二)【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内容及第7页“练一练”1~3题。【教学目标】1.借助搭房子的操作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并且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2.通过联系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表达能力,使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教学准备】PPT课件,小棒。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一)教学例1。1.PPT课件出示情境图一(教材第6页情境图)。淘淘和笑笑正在一起玩小棒搭房子的游戏,6根小棒可以搭一个房子,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小棒?(1)学生理解题意,并用小棒摆一摆。(2)学生独立列式。16÷6=2.教学竖式。师:你知道结果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教师板书:3.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并确定结果的单位。(二)教学例2。1.PPT课件出示情境图二(教材第6页情境图)。老师要把画有坦克的13张卡片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那么算一下每人可以分到几辆,还剩几辆?(1)学生理解题意。(2)学生独立列式。13÷5=2.师:刚刚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法的竖式计算,这道题的竖式该怎么列呢?谁愿意到黑板上来试一试?(1)指名学生板演。(2)师生评价。二、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三、巩固新知,课堂练习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的第1~3题。四、布置作业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搭一搭(二)16÷6=2(个)……4(根)13÷5=2(辆)……3(辆)(学生板演略)【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课堂上我尽可能地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提出问题,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点拨,协助学生归纳总结。[不足之处]学生遇到问题不会表达。[再教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也许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的没有多大的思考价值,但只要是敢问的学生,都应该表扬。学生敢提问题了,才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第4课时分草莓【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内容及第9页“练一练”第1~4题。【教学目标】1.结合分草莓的情境,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2.进一步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形式与计算方法。【教学重点】经历试商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旧知1.提问: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2.竖式计算:10÷516÷518÷520÷533÷5订正后,让学生对5个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二、探索新知1.PPT课件出示“分草莓”问题一,让学生理解题意。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1)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算式:55÷8=(板书)(2)引导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学生估算的结果可能有所不同,只要方法合理,都给予表扬。(3)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师引导学生: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思考:如果商5可以吗?如果商是5,那么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4)师提问: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学生思考,在小组内讨论,并发表看法。交流总结: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不能比被除数大。2.PPT课件出示“分草莓”问题二。每7个草莓放1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1)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算式:55÷7=(板书)(2)学生判断商几,教师注意关注有困难的学生。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4.应用试商的方法填空: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三、课堂总结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说说试商时应该注意什么。四、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1~4题。五、布置作业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分草莓【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能打破原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不足之处]在列除法竖式环节,由教师自己板演,缺少探索。对于竖式的认识,过分注重讲解过程,忽略了重难点的突破,特别是商和余数的写法,在学生的作业中出错较多。[再教设计]再次教学这一环节时,应让学生自己尝试板演,把错误展现出来,共同探讨,请全体学生一起纠正,避免学生以后犯同样的错误,实现书写与答案的准确性。第5课时租船【教学内容】教材第10~11页内容及第11页“练一练”第1,2题。【教学目标】1.能读懂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初步学习画图、列表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对结果的实际意义进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初步学习画图、列表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准备】PPT课件,小棒。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旧知1.最大能填几?(指名口答)()×6<258×()<387×()<402.列竖式计算:48÷5=36÷6=53÷7=3.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二、探索新知(一)PPT课件出示租船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1.寻找信息:有22人、每条船限乘4人。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3.解决问题。(1)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2÷4=5(条)……2(人)(3)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或者画图说明一下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a.租6条船,其中5条船,每条船各乘4人;还有1条船乘2人,共乘4×5+2=22(人)。b.租6条船,其中4条船,每条船各乘4人;另外2条船,每条船各乘3人,共乘4×4+3×2=22(人)。4.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的租船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二)PPT课件出示“试一试”。1.先默读题目,独立思考条件和问题,然后指名回答。条件:每小时租金9元。问题:30元钱最多划几小时?2.先小组讨论怎样列式,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板书:30÷9=3(小时)……3(元)答:30元钱最多划3小时。3.师提问:上面的横式中3元表示什么?为什么不能划4小时?学生思考并说明理由。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1,2题。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1.为什么至少要8张桌子?7张桌子够吗?2.为什么要6片树叶而不是5片树叶?四、布置作业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租船22÷4=5(条)……2(人)5+1=6(条)答:要租6条船。30÷9=3(小时)……3(元)答:30元钱最多划3小时。【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条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不足之处]在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情况下商要加1,什么情况下不加1。[再教设计]这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的,可能是因为二年级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的原因,所以有些困难。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积累,慢慢学习。第2单元方向与位置第1课时东南西北【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内容及第16页“练一练”第1~5题。【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在指定一个方向的条件下,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2.体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规定的必要性,会在地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3.会用所学的方向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会在地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学难点】指定一个方向的条件下,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旧知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过哪些方向?二、学习新知1.引入。师:太阳是从什么方向升起的?生: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2.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辨认东、南、西、北,并说说操场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把记录收集整理,完成“认一认,填一填”(PPT课件出示)。学生汇报记录情况,教师根据汇报板书。3.教师总结:地图上有“”这个标志是表示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4.小组活动。说一说教室里4个方向分别有什么。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三、课堂总结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四、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5题。五、布置作业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东南西北【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活动。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目标之一。这节课我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不足之处]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估计不到位,应对突发事件不够灵活。[再教设计]新的教育形式下,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驾驭课堂能力是首要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我们要在实践中审视课堂与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于反思中提高我们的课堂驾驭能力。第2课时辨认方向【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内容及第18页“练一练”第2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2.能运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学重点】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教学难点】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说一说,我们上节课学了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1.引入。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1)PPT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先口头回答体育馆、商场、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填在书上,并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2)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不同之处。教师讲授:在东和北之间的区域我们称之为“东北方向”,同样的道理就有“东南方向”“西北方向”“西南方向”。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图书馆所在的方向。(3)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板书)3.小组活动。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注意: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三、课堂总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四、巩固新知,完成练习1.完成教材第18页“练一练”第2题。PPT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教材中的几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在教材上,教师巡视,集体订正。2.实践活动。学生带上方向板到校园中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回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五、布置作业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辨认方向【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节课让学生利用方向板介绍教室里八个方向的同学都是谁,还让学生到操场上观察,记录八个方向都有什么,通过这样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自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之处]使用方向板时,由于教师忘记提醒,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到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致使有些学生记录的数据出错。[再教设计]再次教学,教师适机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些同学出错了?让学生想一想,发现问题,这样反而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把问题扩大化,更容易解决教学难点。第3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第1课时数一数(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内容及第20页“练一练”第1~3题。【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3.通过“估一估”“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千以内数位的顺序。【教学难点】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教学准备】PPT课件,正方体模型。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旧知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百以内的数,谁能从1数到100?是几个几个数的?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数,有的同学五个五个地数,有的同学十个十个地数,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数得比较快呢?二、情境引入1.在我们生活中除了刚才数过的这些数外还有别的数吗?(PPT课件出示资料图片)在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愿意介绍给大家?2.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大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三、学习新知1.(PPT课件出示大正方体图与小正方体对比图)这是什么物体?这个大正方体就是由很多个这样的小正方体组成的,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学生汇报)谁估的比较接近呢?我们还是来数一数吧。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地数出来呢?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想一想、摆一摆、议一议,怎样数比较好?(学生分5人小组活动,每组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每人20个小正方体,合作讨论数的方法)3.小组汇报:可以怎样数?(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操作演示)4.哪一组数的方法比较好?我们一起来这样数一数。(PPT课件演示由10个小正方体到一条,由一条到一层的过程)这就是大正方体中的一层,这样的一层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是怎样数的?(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5.我们知道了这样的一层是100个小正方体,那么在大正方体中有这样的几层呢?(PPT课件演示由10层小正方体组成一个大正方体的过程)一起数数看。6.那么要知道大正方体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就可以像这样几个几个地数了呢?数了几个100?10个一百是多少呢?(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四、感受大数1.请同学们感受一下一张纸的厚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比划出来。2.请同学们感受十张纸的厚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比划出来。3.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是50张纸,两本就是100张,再请同学们感受一下它们的厚度,说一说,并用手比划出来。4.请同学们估计一下1000张纸的厚度,并用手比划出来。五、概念介绍1.我们在计数时,一个一个地数,个就作为了计数单位,十个十个地数,谁是计数单位?一百一百地数呢?一千一千地数呢?(板书:个、十、百、千……)2.在这些计数单位中,哪个计数单位最小?哪个计数单位最大?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3.我们在写数时,为了表示不同大小的数就会把数字写在不同的位置上,这些数字所占的位置就是数位。要表示几个一,数字就要写在个位上,要表示几个十,就要写在十位上,那么要表示几个百,就应该写在什么数位上?要表示几个千呢?(板书: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六、课堂小结,巩固练习1.谈谈本节课的收获。2.完成教材第20页“练一练”第1~3题。七、布置作业完全《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数一数(一)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千百十个……千位百位十位个位【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借助几何模型及PPT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习情境中,感受计数单位“百”“千”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但使学生对“千”“百”的计数单位有直观的感受,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之处]课前没有充分地估计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合作学习效果仍然不是十分明显。[再教设计]在处理偶发事件时,只要精心把握,宽严适度,就可以使教师从容地摆脱尴尬,把学生引向正轨,给教学增添一丝魅力。第2课时数一数(二)【教学内容】教材第22页内容及第23页“练一练”第1~3题。【教学目标】1.结合在计数器上拨数、数方块等多种数数活动,经历数的抽象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2.借助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位值概念。3.学习运用万以内的数描述一些生活现象,感受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教学难点】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教学准备】PPT课件,计数器。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情境引入1.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吗?生:珠穆朗玛峰。师:你知道它的高度吗?(PPT课件出示图片)师:谁能读给大家听?2.老师这还有两幅图(PPT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看一看。(1)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三千颗。(2)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一千一百六十六种。师:在这几幅图中都有一些数字,这些数字和1000以内的数比较,怎么样?生:这些数字比1000以内的数大很多。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1000还要大的数。二、探究新知1.PPT课件出示主题图。提问: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生:一万。师:拿出计数器我们一起来拨一拨,看看经历了几次进位。教师总结: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1个是一万。2.数一数。PPT课件出示正方体图。指名回答,一个正方体是多少?(一千)3.小组数一数。(1)汇报: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总结:10个一千是一万。(师板书)(2)学生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4.说一说生活中的大数。三、课堂总结你学会了什么?四、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23页“练一练”第1~3题。五、布置作业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数一数(二)10个一千是一万【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小学生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必然会想方设法地去认识它、研究它,所以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对大数有初步认识时,我出示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作为数学教学的情境,这样不仅勾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对大数有一个实际性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生活化的数学理念。[不足之处]课前只是老师找了一些关于大数的信息,没有让学生去收集。[再教设计]再次教学时,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有关大数的信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已不是课堂的中心,只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参与者,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在课堂上所要做的只是把知识整合化、趣味化,而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爱上数学。第3课时拨一拨【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内容及第25页“练一练”第1~3题。【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学习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教学重点】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教学难点】万以内数位的顺序。【教学准备】PPT课件,计数器。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自主探究,学习新知(一)PPT课件出示信息。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2.民族小学共有1706个学生。3.陈老师在广场路买了一套每平方米3080元的房子。4.振兴小学有880人。5.买一台洗衣机要1008元。6.发明造纸术距今约有1900年。学生试着读读画线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二)分为四种数,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这4种数的读法。第一类:不带0的数。1.学生再次读数,然后将数表示在计数器上。2.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第二类:只有中间带0的数。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表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两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2.小结: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0。3.PPT课件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第三类:只有末尾带0的数。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2.出示一个学生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第四类: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2.出示一个学生所写的数,学生自己读后,指名读数。(三)PPT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在写数时,数字写在不同的位置上,这些数字所占的位置就是数位,我们已经学到万位了。(板书: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那么万位以后还有数位吗?(四)PPT课件出示“试一试”。师引导学生说说每个数位的数字代表的意义。三、课堂总结总结读、写数的方法。四、完成练习,巩固新知完成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1~3题。五、布置作业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拨一拨数位顺序表……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实践精神、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上全体学生不断萌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不足之处]教师评价语言单一,很少生生互评。[再教设计]教师的评价观要彻底改变,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语言,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第4课时比一比【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内容及第28页“练一练”第1~5题。【教学目标】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关系。2.通过“猜数游戏”进一步发展数感。【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位数和四位数的比较方法。【教学难点】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关系。【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创设情境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当一次导游,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游览我国的名山大川,大家高兴吗?(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情境图)二、探究新知1.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提出问题:黄山和香山哪座山高?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数,小声读一读,再想想这两个数哪个更大呢?生:1865大,因为1865是四位数,575是三位数,所以1865大。(板书1865>575)师:数位多的一定比数位少的大,对吗?比如四位数比三位数大,你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生举例说明)师:同学们自己发现了比较数的大小的一条重要规律是什么?(板书:数位多的一定比数位少的数大)2.四位数和四位数的比较。师:谁能帮我比比华山和黄山,那座山更高呢?指生读数,仔细观察这两个数,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865,2155)生:都是四位数。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四位数比三位数大,可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该怎么比呢?(小组、同桌、师生之间讨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生:看它们的最前面的数字,谁的大谁就大。师:也就是比较它们的最高位,哪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大,哪个数就大,现在2比1大了,还要再往下比较其他数位上的数字吗?得出结论:数位相同时,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板书)3.两个最高位相同的四位数的比较。PPT课件出示黄山1865米和泰山1533米。师:谁能说说这两座山,哪座山高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说你的想法。指生回答。师:为什么这一次你只比较百位呢?生:它们的千位相同就比较百位。师:那么是不是就不用比较千位上的数了呢?其实我们还是比较了千位上的数,不比的话怎么知道它们是一样的呢,谁再来说说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生:从千位比起,千位相同,就比较它们的百位。得出结论:数位相同,从最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一样就比较下一位,直到比出大小。4.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2题,指生回答,并说一说比较的方法。三、知识延伸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试一试”第一题。(1)在数线上标一标:每段代表数字几?(2)从大到小排列:用大于号连接代表什么?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试一试”第二题。(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2)学生汇报。四、巩固练习学生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1,3,4,5题。五、课堂小结说说你的收获,学生评价。六、布置作业完全《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比一比1865>575数位多的一定比数位少的大1865<2155数位相同时,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1865>1533数位相同,从最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一样就比较下一位,直到比出大小【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让他们借助旧知识和已掌握的方法进行迁移应用,主动获取新知,自主发现、总结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在游戏中让学生深刻地体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以及“高位”的决定性作用。学生在一次次轻松的情境中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真正体现“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不足之处]课堂上有学生发表不同想法的时候,教师没有理睬,而是让他随从大多数学生的想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再教设计]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热情,对于出现的不同观点,正确的加以肯定、赞赏,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理由,同时发动全班学生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教师应该鼓励、引导他们,使学生自尊心受到尊重、保护,学习积极性、兴趣也得到提高,这样,探究的热情就能得到更好的激发与保护。第5课时有多少个字【教学内容】教材第30页内容及第31页“练一练”第1~4题。【教学目标】1.经历估计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估计策略,积累估计的经验,并在估计过程中发展数感。2.结合具体情境开展估计活动,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估计的策略。【教学难点】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导入1.比较两个数的大小,PPT课件出示题目。1084○9823756○4184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要注意什么。2.找规律,PPT课件出示题目。388,389,(),(),392,393。3260,3270,(),3290,(),3310。5725,5825,(),(),6125。二、知识新授1.让学生自读教材第30页的文章。2.学生小组估一估这个故事有多少个汉字。3.小组回答,指名汇报方法。(师板书)方法一:每行约有10个字,数数每段有多少行,有多少段。方法二:右栏大约有50个字,左栏约是右栏的两倍。4.完成“估一估,填一填”。(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2)全班交流、汇报,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估计的具体方法。三、总结课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估计,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估计的方法,教师及时地进行方法总结,借以提高学生估计的能力。2.完成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2~4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2)小组内交流估计的方法。(3)汇报: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估计的方法,是否还有其他的估计方法。五、布置作业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有多少个字方法一:每行约有10个字,数数每段有多少行,有多少段。方法二:右栏大约有50个字,左栏约是右栏的两倍。【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学生是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学生为了完成“估计”的任务,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主动探索估计的方法,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不足之处]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有学生想读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教师没同意。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估计的方法,教师怕影响教学效果,死板的让学生只能读例题中的文章。[再教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学习思路与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不符时,教师不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应相信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在辩论中形成表象。写在备课上的教案是死的,只有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案才是活的。第4单元测量第1课时铅笔有多长【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内容及第35页“练一练”第1~3题。【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观察和测量,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教学准备】PPT课件、铅笔、米尺、2分硬币。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谜语激趣导课“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铅笔)铅笔是大家的好朋友,在铅笔的长度里面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谁发现的知识最多。二、创设问题情境1.估一估。铅笔有多长?(赶快把文具盒里的铅笔找出来)估一估。你是怎样估计的?把你估计的结果和方法跟同桌说一说。(生汇报)2.量一量。同学们估计的结果是不是接近铅笔的实际长度呢?拿出尺子来量一量吧。发现什么问题了?不是整厘米数怎么办?今天我们继续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三、学习新知活动一:认识分米。1.揭示分米。师:分米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1分米也就是10厘米那么长。板书:1分米=10厘米。2.感知1分米的长度。(1)找一找。你能从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吗?指给你小组的同学看一看。谁愿意说一说你找的是从刻度几到几的长度是1分米?(2)量一量。请同学们量一量从你的中指指尖到手掌哪个位置的长度是1分米,指给小组的同学看一看。看,我们的手掌上又多了一把1分米长的小尺子,我们可以用它来帮忙估计长度了。3.分米和米的关系。出示米尺:你能在这把米尺上找出从哪到哪的长度是1分米吗?这把尺子上一共有多少个1分米?生:这把尺子上一共有10个1分米。师板书:1米=10分米。4.观察身边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做单位,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分米。活动二:认识毫米。1.量一量:用尺子量一量你自己的铅笔吧。(不是整厘米数)2.认一认。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直尺,仔细观察,有新的发现吗?小组同学合作、交流,探究。汇报:直尺上除了有厘米刻度线外还有许多小的刻度线,这些小的刻度线把一厘米又平均分成了许多小格。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直尺上厘米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PPT课件出示直尺的放大图。师:细心数一数,还能发现关于毫米的什么秘密?生:1厘米里面有10个小格,10个1毫米。师:那么我们可以说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3.感知1毫米的长度。(1)(师拿出2分硬币)估计一下,这枚硬币的厚度是多少?再量一量。师:生活中购物卡、电话卡的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2)师示范: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地捏住硬币,另一只手慢慢抽出,看一看留在两个手指中间的1毫米有多长,你有什么感觉?师:1毫米比较短,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我们在测量和画线段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4.估一估。(1)观察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估一估大约是几毫米。(2)解决问题:现在可不可以比较准确地量出铅笔的长度了?赶快量一量吧,把测量的结果写出来,然后同桌交换测量,检查是否准确。四、知识整理我们一共有几个长度单位朋友了?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并说一说为什么。五、课堂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六、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35页“练一练”第1~3题。七、布置作业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铅笔有多长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足之处]课堂组织语言不够精练。每次上课时总怕孩子不明白我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反复强调我的要求。[再教设计]语言要精练,必须采用最优教学方法,放心大胆地让学生思考、讨论、猜想、总结,教师的语言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一定要精心地备好课,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课堂中使用简洁到位的语言,能更好地使学生有更多吸收和巩固知识的时间,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第2课时1千米有多长【教学内容】教材第36页内容及第37页“练一练”第1,2题。【教学目标】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空间表象。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3.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借助对“跑道”等熟悉事物长度的想象、推理等活动,加强对千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体验1千米有多长。【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教学准备】PPT课件、米尺。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活动导入同学们,你知道自己走一步有多长吗?同学们可能不知道,没关系,请每组选一位同学上来走一走,再请一位同学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二、玩中学1.走一走。通过实际测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长时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到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少时间,并做好纪录。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再说一说走完100米后有什么感受。2.估一估。通过刚才学生的亲身感受,猜测思考1千米的长度。刚才我们测量出100米大约有多少步,思考: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估一估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PPT课件出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2分钟)那么沿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3.师小结:1千米=1000米,表示较远距离时用千米(km)作单位。(教师板书)4.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PPT课件出示)(1)公路边的里程碑。(2)摩托车的速度表。(3)限速标志。(4)指路标志。5.估一估。(1)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实?学生发表个人意见。(2)师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三、课堂总结你学会了什么?四、学中做完成教材第37页“练一练”第1,2题。五、布置作业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1千米有多长1千米=1000米表示较远距离时用千米(km)作单位【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自主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数学推理的角度感受1千米有多长之前,教师创造了“在操场上走一走”的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现实中的10米,100米,从而将课本中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足之处]这节课有活动的环节,要使学生活跃起来很简单,但是“收”却是一大问题。小孩爱玩,很难一下就停下来,这使得我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再教设计]一方面我们要博闻强识,加强文化底蕴,苦练基本功,全方位提高自身的修养,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探索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努力实践,不断锤炼、反思,这样才有可能在课堂上轻松驾驭课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第5单元加与减第1课时买电器【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内容及第44页“练一练”第1~4题。【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百数、整十数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数、整十数加减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对“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这一算理的理解。【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最近想买一些电器,大家愿意做小参谋,陪老师去吗?我们就到国美电器城去看看吧。(板书课题:买电器)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PPT课件出示《买电器》主题图,学生认真观察。这里的电器可真不少,每种电器的价钱是多少?师指名介绍。2.知道了这些电器的价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学生提问,老师有选择性地板书问题。3.小组合作,探究算法。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问题: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一共花多少元?(1)你知道怎么列式吗?(2)生答师板书:800+500=1300(元)。师:这么快就算出了结果,你们是怎么算的?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3)学生汇报方法。指名汇报,老师PPT课件出示各种算法。方法一:5个百加8个百是13个百,13个百就是1300,所以500+800=1300。方法二:5+8=13,所以500+800=1300。师:8和5都是什么数位上的数?(百位)也就是说,你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了。方法三:800+200=1000,1000+300=1300。方法四:列竖式。……4.体会算法最优化。师:我们研究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把你认为最方便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5.解决问题“买1台洗衣机比买一台电视机少花多少元?”(1)你知道怎么列式吗?(2)生答师板书:800-500=300(元)。(3)你是怎么算的?说给同桌听听。(4)学生集体反馈。6.师小结: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些问题,都是几个百和几个百相加减,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三、自主练习,巩固深化1.师:看到了这些数学信息后,老师出示一个算式(200+960=),快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算一下吧。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算式解决了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生说问题)2.再出示“960-200=”这个减法算式,你又是怎么算的?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个算式解决了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生说问题)四、实践应用,体验成功完成教材第44页“练一练”第1~4题。五、小结与评价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快乐吗?有什么收获?请自我评价一下吧!六、布置作业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买电器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一共花多少元?500+800=1300(元)答: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一共花1300元。买1台洗衣机比买1台电视机少花多少元?800-500=300(元)答:买1台洗衣机比买1台电视机少花300元。【教学反思】[成功之处]通过创设“买电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动脑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并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同时,把比较的数学思想方法巧妙地渗透在教学中,努力让原本枯燥、单调的口算教学变得有趣、饱满、灵动、厚实,具有深度,富有创新。[不足之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再教设计]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能力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尽量重视学生说的质量,使之与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提高数学能力相辅相成。第2课时回收废电池【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内容及第46页“练一练”第1~3题。【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教育。【教学重点】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探索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废旧电池的危害吗?指名回答。(PPT课件出示“你知道吗?”)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水、人的身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颗纽扣大小的废电池污染的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你们快想想办法,用过的废电池应该怎么处理呢?对,我们应该集中回收,不随便丢弃。这节数学课我们就围绕回收废电池这一主题学习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二、玩中学1.PPT课件出示情境图,借助情境图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1)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先自己想一想,再与小伙伴说一说。(2)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发现的数学问题汇报出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能会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关于加法或减法的问题,只要问题提得合理,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再交代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加法的有关问题。2.算一算: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1)解决“(1)班和(2)班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教师板书:122+77=看算式,试着估算出结果大约是多少。指名说说是怎么估算的。进行计算:122+77怎样计算呢?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各小组展示算法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强调: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2)解决“(1)班和(3)班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方法同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要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还可以采用凑整十、整百的方法进行计算。3.师生共同总结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大家想一想,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和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谁能对照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说说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应该怎样做。三、做中得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四、学中做完成教材第46页“练一练”第1~3题。五、布置作业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回收废电池122+77=199(节)122+77199答:(1)班和(2)班一共回收199节废电池。122+149=271(节)122+1419271答:(1)班和(3)班一共回收271节废电池。【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教材创设了“回收废电池”的情境,我首先通过“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了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适时地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之处]在前半节课,学生的注意力还是不错的,能跟着老师学习。但是到后半节课,对于学生的组织就显得很无力,学生开始处于自由懒散的状态,没有跟着老师进行学习。[再教设计]再次教学时可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鼓励性语言、小组比赛等形式重新组织学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身上,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第3课时十年的变化【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内容及第48页“练一练”第1,3,4题。【教学目标】1.学会三位数加法的连续进位方法,掌握“满十向前一位进1”。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运用加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估算能力。3.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利用学过的旧知,通过自主思考、迁移学习新知。4.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小组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也就是“满十向前一位进1”。【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去过动物园吗?动物园里有很多珍奇的动物,你都知道哪些?生:我知道大象、老虎、熊猫……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十年前和现在的青山县野生动物园。(PPT课件出示)你们有没有发现青山县野生动物园有什么变化?生:环境好了,动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原来只有87种,现在增加了139种)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现在有多少种动物?”的问题。二、迁移渗透,尝试计算1.估算。师:你能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生:87+139。(师板书)师:让我们先来估一估“87+139”大约是多少,并且说一说你估算的方法。生1:把87估成100,100+139=239,所以87+139大约是239。生2:把87估成90,139估成140,90+140=230,所以87+139大约是230。2.计算。师:刚才我们估出了大约的结果,如果我们想计算出准确的结果可以用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写到练习本上。(生尝试计算)师:很多同学都算完了,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交流算法)师:有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计算的方法?生:7+9=16,80+130=210,所以16+210=226。师:这位同学计算的方法真巧妙,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还有其他计算的方法吗?生:(学生讲解计算过程)3.统一计算要求。师:现在,老师想把这个竖式重新在黑板上列一次,你们说,老师写。在老师列竖式之前,你们有什么想提醒老师的?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横线要用尺子画,进位1要写好。师:请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竖式计算87+139的过程。4.对比新旧知识,揭示课题。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今天我们学习的笔算加法,和以前所学习的笔算加法有什么不同?三、完成练习,巩固新知完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1,3,4题。四、布置作业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十年的变化87+139=226(种)答: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现在有226种动物。【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根据低、中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注意力不稳定的特点,我创设了“野生动物园十年变化”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巩固练习时设计了“森林医生”的游戏,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不足之处]在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上还应该继续加强,由于前面太拖沓,导致后面练习没有全部完成。[再教设计]教学应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工夫,努力优化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第4课时小小图书馆【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内容及第50页“练一练”第1~3题。【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多位数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计算。2.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三位数减法中的“退位”方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情境导入PPT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喜欢读书吗?今天我们一起到小小图书馆去看看。二、玩中学1.看一看: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1)你们知道“小小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吗?(PPT课件出示统计表)谁能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2)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先独立思考,再与小伙伴说一说。(3)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师板书课题)2.算一算: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1)解决“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独立思考,列出算式。(2)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39-118=(3)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4)进行计算:239-118怎样计算呢?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5)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3.提一提: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求两种书数量差的问题。(1)根据藏书情况表,你能提出哪些求差的数学问题?指名回答。(2)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出来。指名汇报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4.解决“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1)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汇报,让学生口头列式:118-57=(师板书)(2)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3)进行计算:118-57怎样计算呢?(4)师小结:探索笔算减法中退位的算理“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5.学生独立完成“239-57=”。(1)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笔算减法的法则。(2)在小组内交流,完善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3)汇报:在用竖式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三、学中做完成教材第50页“练一练”第1~3题。四、布置作业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小小图书馆239-118=121(本)239-118121答:故事书比连环画多121本。118-57=61(本)118-5761答:科技书比连环画少61本。【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课程标准指出:依据教材创设的情境,把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本着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教师尽量给学生创造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足之处]少数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说明平时计算训练还不够。[再教设计]计算教学要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及认真检查的习惯。对于学生不能光喊“要细心!”,要教会方法,严格要求,形成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第5课时小蝌蚪的成长【教学内容】教材第53~54页内容及第54页“练一练”第1,3,4题。【教学目标】1.掌握笔算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多位数减法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计算中的常见错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3.经历把连续退位减法转化成不退位减法的过程,体验转化的思想。【教学重点】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三位数减法中连续“退位”的方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情境导入PPT课件出示情境图:你知道吗?在100只蝌蚪中,一般只有20只左右会变成青蛙。二、探索新知1.三位数连续退位的减法。师:同学们,青山村村边有东、西两个池塘,池塘里有好多的小蝌蚪,请看!(PPT课件出示情境图)(1)你从表格中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适时板书。(2)解决第一个问题“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应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12-89。(3)学生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学生汇报。教师重点讲竖式计算,学生汇报讲解。(师板书)(4)解决第二个问题“西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2.教师小结:竖式计算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3.注意检查和验算。PPT课件出示错例:青蛙妈妈看到同学们做得好,它们也学着同学们做了两道题,同学们看看,对吗?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4.被减数是整百数的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师:青蛙妈妈觉得孩子们的表现很棒,打算开次联欢会,它买了300个气球,已经吹好了76个,还有几个气球没有吹起来?(1)怎样列式呢?先独立在练习本上做一做,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2)全班交流,汇报。个位向十位借,十位也是0,怎么办?(3)再次练习:400-43=三、课堂总结这节课学完了,你有什么收获?怎样才能算得又快又好?四、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第54页“练一练”第1,3,4题。自己审题,教师引导,独立完成。五、布置作业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412-89=323(只)答:东池塘有323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西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514-126=388(只)答:西池塘有388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300-76=224(个)答:还有224个气球没有吹起来。【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得很快,然后就开小差,教师没能及时纠正。[再教设计]教师的眼睛看到东西的角度必须比任何人的都要深刻、敏锐,要眼观八方,纵观全局,不能让学生逃离学习进程。第6课时算得对吗【教学内容】教材第56~57页内容及第57页“练一练”第3,4题。【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和加减法的验算过程,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和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的重要性。2.探索加减法验算的多种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教学重点】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教学难点】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情境导入PPT课件出示情境图: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时,怎么判断售货员阿姨找的钱是对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信息。二、探索新知1.共同解决“应付多少元?售货员阿姨算得对不对?”指名列式:118+138=256(元)答:应付256元。这位同学算得对吗?你是怎么判断的?学生反馈,用256减去118正好是138,所以是对的。教师小结:这种验证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就是验算,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错误。2.解决“付给售货员阿姨300元,找回44元,对吗?”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300-44=256,可以用加法来验算:256+44=3003.PPT课件出示“计算并验算”的习题。学生独立解决,指名学生板演。三、新知运用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试一试”。1.学生仔细观察,找一找错在哪里。2.减少计算错误有什么好办法?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五、巩固提高完成教材第58页“练一练”第3,4题。六、布置作业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算得对吗【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探索验算方法的,所以在教学时,我大胆放手,真正做到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答,谈思路、说方法、讲经验,让学生尽情展示。[不足之处]少数学生虽然计算正确,但书写凌乱,书写习惯不好。[再教设计]平时教学中,教师一要起到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作为老师,在平时讲课的时候也要注意书写认真,黑板上的布局合理等,为学生做好榜样。二要严格要求与指导学生,书写要求严格的老师所教的学生做事常常显得井然有序,可见老师的严格要求对学生十分重要。第6单元认识图形第1课时认识角【教学内容】教材第62~63页内容及第63页“练一练”第1~4题。【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2.结合直观操作活动,了解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发展空间观念。3.结合学习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并会画角。【教学难点】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教学准备】PPT课件、三角板、吸管。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引入新知1.PPT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请你们给这些图形分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分。师引导学生用角分类,并指指角。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找角。(1)师: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PPT课件出示三幅图)学生找角,师指导学生用手势正确地比划出角。(2)师:在你的周围找找角,并用手指出来。2.角的组成。(1)师:三角板上也有角,你发现了吗?(让学生摸一摸第一个角的顶点处)有什么感觉?生:尖尖的。(在PPT课件里出示第一个角的顶点)对,尖尖的地方我们叫它“顶点”。(再让学生摸一摸第一个角的两条边)有什么感觉?生:直直的。(在PPT课件里出示第一个角的两条边)直直的,我们叫它“边”。(2)那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师引导学生小结)(3)让学生分别指出三角板上第二、三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4)(PPT课件出示不同的角和图形)学生用手来判断是不是角,并说说理由。3.画角。(1)师演示画角。(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同时让一名学生板演。(3)展示学生画的角,互相评价。4.标角。(1)教师指导标角,并完成教材上的练习。(2)集体订正。(PPT课件演示)5.做角。(1)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认识了角,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吸管做一个角,你能办到吗?生展示做的角,互相评价。(2)师:你能把自己做的这个角变大吗?再变小呢?生动手实践,并演示。(3)师:说说怎么办到的。师引导学生边玩边思考:角的大小与角的什么有关?角变大了,看看角的两边叉开得怎样了?角变小了,角的两边叉开得怎样了?(4)小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板书)6.比角。(1)(PPT课件出示两个角)你们看看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生观察。(2)生发表意见,并说说为什么。学生活动后交流,初步建立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板书)三、总结归纳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认识了一位新朋友,是谁啊?谁来说说你都学到了角的哪些知识?四、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1~4题。五、布置作业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认识角学生画的角(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注重转变教师角色,把充分激发、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提高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不足之处]在突破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个难点时,没引导好,学生理解上有困难。[再教设计]把体会角的大小与比角这两个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比角中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可以师生之间比、生生之间比,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说,效果可能会更好。第2课时认识直角【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内容及第66页“练一练”第1~3题。【教学目标】1.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2.能用不同的方法创造直角,并利用工具进行检验。在比较直角大小的过程中体验直角的大小是相等的。3.在认识直角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能力及空间观念,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教学难点】通过大量感性经验的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从直观上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教学准备】PPT课件、方格纸、小棒,三角尺。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认识直角(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1.出示三角尺,师生谈话: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图形朋友——角,那么你们能在这个三角尺上找到角吗?2.师介绍三角尺上的直角,并引导学生在三角尺上找到直角,师生同步指一指:顶点、边、边。3.介绍直角符号(PPT课件出示)。4.揭示课题:认识直角。(二)动手操作,深化认知。1.折一个直角。谈话:你能折出一个直角吗?2.检验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师提出疑问:用这种方法折出的角一定是直角吗?继续追问: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该怎么比呢?(引导学生用比一比的方法)3.明确: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将老师折的直角和学生折的直角比一比,明确:老师折的直角和学生折的直角一样大。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同桌将自己折的直角互相比一比,师随机抽查比较结果。师生共同总结: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三)观察思考,探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垫资借款合同范本样式
- 长期家电产品生产购销合同
- 工业用木柴采购合同
- 艺人合作合同协议样本
- 泰康协议存款合同法律案例
- 长期借款合同范本格式编写技巧指南
- 房江湖服务合同条款
- 养殖业养牛合作合同
- 2024年合租房屋合同参考样本(三篇)
- 2024年商铺装修合同范本(二篇)
- 工商投诉情况说明格式范文
- 校长陪餐制工作计划
- 立冬主题课件
- 第二十八届“YMO”青少年数学思维研学交流活动复选试卷(五年级)
- JT-T-934-2021城市公共汽电车驾驶员操作规范
- 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培训
- 2024基酒购销合同模板
- 2024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 (高清版)JTGT 3331-2024 采空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 干休所门诊部工作计划
- 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