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一路-高边坡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纵一路-高边坡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纵一路-高边坡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纵一路-高边坡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纵一路-高边坡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NUMPAGES16设计说明YT-01市政道路项目纵一路高边坡施工图设计说明工程概况本次设计市政路网位于巴南高职城,渝南大道以西,箭滩河以东,龙洲湾隧道项目以南,绕城高速以北区域。该片区周边交通条件优越,位于内环南面,渝南、内环高速、鱼洞长江大桥、李家沱大桥、马桑溪大桥等城市主干道环绕区域,通过长江大桥、内环快速路能快速到达主城各区。项目所处区域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配套基础设施不足,严重制约了其招商引资和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建设。本片区路网工程包括两条横向主干路(横十一路、横十四路),三条横向次干路(横十二路、横十三路、横十五路),六条片区内支路(纵二路、纵一路、尚文大道一~四支路),全长9803.121m。本次设计项目为支路纵一路,道路设计速度30km/h,标准路幅宽度16m,双向二车道。起点接横十五路,终点接横十路,全线长1954.54m,平面线型与规划保持一致。设计依据与技术规范2.1设计依据1)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2)新测提供1:500地形图(2021年3月测量)。3)《纵一路道路施工图设计》[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22年03月]4)《(纵一路、横十四路、尚文三支路、尚文四支路、横十五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详勘)》[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21年10月]5)职教城片区市政道路项目(纵一路、横十二路~十五路、尚文大道一支路~四支路)高边坡工程设计方案安全专项论证专家意见6)《职教城片区市政道路项目高边坡工程设计方案安全评估报告》7)由业主方提供的其它的资料。2.2技术规范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4)《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7)《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8)《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290-2014)9)《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10)《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高边坡分布情况根据重庆市建委渝建发[2010]166号文件精神,本次设计填方高度大于或等于8m,挖方边坡(岩质边坡)高度大于或等于15m,岩土混合边坡高度大于或等于12m且土层厚度大于或等于4m的边坡划分为高边坡。高边坡具体分布如下表:桩号范围边坡/支挡结构高度(m)长度(m)边坡类型安全等级边坡性质包含剖面治理方式K0+030-K0+113左侧8~2383岩质挖方一级临时8-8'分级放坡+绿化基材混合物护坡+截排水K0+168-K0+256左侧8~1588土质填方二级临时13-13'分级放坡+钢塑土工格栅+坡面植草+排水K0+147-K0+378右侧8~14231土质填方二级临时13-13'15-15'19-19'分级放坡+钢塑土工格栅+坡面植草+排水K0+370-K0+520左侧8~33150岩质挖方一级临时24-24'分级放坡+绿化基材混合物护坡+截排水K0+620-K0+680左侧8~2360岩质挖方一级临时32-32'分级放坡+绿化基材混合物护坡+截排水K0+620-K0+760右侧8~18140岩质挖方二级临时32-32'35-35'分级放坡+绿化基材混合物护坡+截排水K0+760-K0+900左侧8~22140岩质挖方一级临时39-39'分级放坡+绿化基材混合物护坡+截排水K1+060-K1+153左侧8~1793土质挖方一级临时47-47'49-49'分级放坡+喷播植草+截排水K1+050-K1+153右侧8~22103土质挖方一级临时47-47'49-49'分级放坡+喷播植草+截排水K1+193-K1+409左侧12~30216岩质挖方一级临时52-52'分级放坡+绿化基材混合物护坡+截排水K1+210-K1+409左侧8~22216岩质挖方一级临时52-52'分级放坡+绿化基材混合物护坡+截排水K1+455-K1+540左右侧12~24170岩质挖方一级临时62-62'分级放坡+绿化基材混合物护坡+截排水K1+608-K1+668左右侧8~19120岩质挖方二级临时68-68'分级放坡+绿化基材混合物护坡+截排水K1+835-K1+923左侧8~1988岩质挖方二级临时80-80'分级放坡+绿化基材混合物护坡+截排水高边坡路段地质评价本节内容截取自《(纵一路、横十四路、尚文三支路、尚文四支路、横十五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详勘)》。4.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地势整体呈波状起伏,局部原始地貌已被人类破坏。总体趋势东高西低,地形宏观坡角一般5~30°,场区内高程在174.36~255.14m左右,相对高差约80.78m。4.2气象水文据巴南区气象站资料,建设区域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中的盆地南部长江河谷区,其主要特点是全年气候温暖,冬暖夏热特征明显,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季风性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年降雨量1000~1200毫米。根据巴南区气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多年平均气温为18.7℃,月平均气温最高32.8℃(8月),最低6.3℃(12月)。日极端最高气温为44.0℃(2006年8月26日),最低–1.8℃(1975年12月15日)。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区内以降雨为主,雪、冰雹少见,年最大降雨量1502.4mm(1982年),年最小降雨量为819.20mm(1969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41.8mm,降雨多集中在4~9月,其降雨量最高达867.8mm,占年降雨量的76%。场地属长江水系。长江是区内第一大河流,场区内一品河由南向北流经区境,最终汇入长江。据附近水文站资料,长江多年平均流量1.15万m3/s,最大流量8.57万m3/s,最小为0.277万m3/s;场地西侧约200m处为一品河干流,发源于綦江区天台山北麓棋盘石,流域面积367km2,干流全长51.99km,其中巴南区境内长49km,流经巴南区安澜、一品、鱼洞等街道(镇),在鱼洞老大桥处汇入长江;场区内叉河沟由东向西汇入一品,河面宽度约5~10m,水深约0.5~2.0m河百年一遇洪水位为190.78m,50年一遇洪水位为189.21m,20年一遇洪水位为187.12m,10年一遇洪水位为185.32m,5年一遇洪水位为183.24m,洪水位对拟建工程影响较小。此外,场区内鱼塘和水堰零星分布,鱼塘大小不一,存在一定的地表水。4.3地质构造拟建场地位于南温泉背斜南段西翼,场岩层产状:倾向在280°~300°,倾角在52~62°之间,优势产状285°∠56°。岩层呈单斜产出,层面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根据现场的地质测绘调查,基岩内裂隙发育程度为不发育~较发育,岩体呈块状结构。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J1:倾向95°~120°,倾角20°~30°,优势产状:110°∠25°,裂隙面平直光滑,张开1~3mm,无充填物,间距一般2~4m,延伸性好,结合差~很差,属硬性结构面。J2:倾向185°~205°,倾角60°~75°,优势产状:195°∠70°,裂隙面较平直,微张,无充填物,间距一般4~6m,延伸性好,结合差~很差,属硬性结构面。4.4地层岩性经过调查沿线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填土、粉质黏土,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岩层。沿线的岩层以砂岩和泥质岩为主。各岩土层及岩性现分述如下:4.4.1第四系全新统(Q4)⑴素填土(Q4ml):紫褐色、灰褐色、黄褐色,主要由黏性土以及砂、泥岩块石碎石等组成,堆渣场无序堆填而成,砂、泥岩块碎石含量10%~45%,粒径20mm~200mm为主,最大粒径超过800mm,结构松散、稍湿,填筑时间小于2年。场地中部局部地带有分布,钻探揭露填土厚度为0.30(钻孔Z1-268)~30.6m(钻孔ZH3-50)。⑵粉质黏土(Q4el+dl):褐红色、灰褐色,稍湿,残坡积成因,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主要呈可塑状态,钻探揭露厚度为0.20(钻孔ZH4-8)~9.8m(钻孔H15-9),主要分布于原始低洼地带(水田、鱼塘、水堰、沟河处局部呈软塑状)及缓坡处(为可塑状,局部地段含砂质成分较重)。4.4.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⑴泥岩(J2s-Ms):紫红色、红褐色,主要成分为黏土质矿物,泥质结构为主,中~厚层状构造。岩质软,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中等风化岩层岩芯呈短~长柱状,岩体较完整,属极软岩~软岩,岩质软,抗风化能力较差。为本场地主要岩石,局部地段泥岩含砂较重。⑵砂岩(J2s-Ss):浅灰色、灰白色,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含少量云母及黏土矿物,多为钙质胶结,局部为泥钙质胶结。该层砂岩呈层状形式分布,岩质软,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中等风化岩层岩芯呈短~长柱状,岩体较完整~完整,属较软岩,局部地段砂岩含泥质较重。⑵粉砂岩(J2s-St):灰色、灰褐色,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粉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以泥质胶结为主。强风化层岩芯较破碎呈短柱状、碎块状,网状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层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长柱状。岩质软,敲击易碎,遇水软化。⑵砾岩(J2s-Cg):紫红色,砾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砾石母岩以砂岩为主,砾石质硬,呈圆棱状,粒径2~60mm,含量约30~40%。铁~泥质胶结、胶结较好。强风化层岩芯较破碎呈短柱状、碎块状,网状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层岩芯较完整,以短柱状为主,饼状、块状为次,少量长柱状。4.5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区原始地貌主要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出露岩层为河湖相沉积岩,基岩性以砂质泥岩为主,局部为薄层砂岩或泥岩,不具备典型的含水层,场地内地势低洼处填方段素填土为强透水层,其下有一层第四系粉质黏土层。场地地下水根据含水介质的不同可分为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1)松散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层中,该类型地下水水量大小受地貌和覆盖层范围、厚度、透水性制约,受季节、气候影响大,水量大小不一,不稳定。在土层裸露区接受大气降水下渗、给通过岩土界面在有条件的切割区排泄。因斜坡储水条件差,故汇集在原始地形低洼地段形成潜水,局部含有上层滞水。通过钻孔静止水位观测,地下水水位不统一。雨季和洪水季地下水位发生变化,施工和设计时应注意。(2)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区内强风化带和中等风化带基岩裂隙中,裂隙水赋存条件稍差,存在风化带网状裂隙水。通过本次钻孔水位观测,大部分钻孔内水位多为残留水,未见稳定地下水。勘察深度范围内地下水相对贫乏,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拟建工程基础主要位于当地地下水位线以上,但局部地势低洼地段雨季可能存在上层滞水、第四系潜水等,水量较小。基础施工中只要备以常规抽水设备,就能解决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基坑涌水问题。对工程基础施工影响较小。本次勘察选取部分钻孔进行简易提水试验,钻孔一抽既干,静置24小时后,水位恢复缓慢,由此可见勘察期间场地基岩裂隙中含水量不大。如雨季施工,可能会有部分渗透水,应做好相应的地下水抽排准备工作。4.6不良地质现象通通过调查访问,拟建线路未发现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亦未见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地范围内存在软弱土,主要为软塑~流塑状粉质黏土,局部含淤泥质,主要分布于纵一路K0+534~K0+600段鱼塘、K0+925~K1+030段鱼塘、K1+292~K1+335段鱼塘、K1+410~K1+450段鱼塘及藕塘。若雨季施工时,粉质黏土含水量将增大,施工机械扰动后,土体易变成软塑~流塑状。性状变差,含水量大,建议施工期间结合场地实际情况采取排水措施避免粉质黏土被雨水侵泡,施工时,建议对场地内粉质黏土进行翻挖晾晒压实或直接换填,回填密实度应达到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以防止路面不均匀沉降。场地素填土主要分布于纵一路K1+050~K1+1800段,为周边工程建设平场的填土。紫褐色,主要由粉性土夹砂、泥岩碎块石等组成。块碎石粒径一般20~200mm,局部砂岩块石粒径较大,最大粒径超过800mm,结构以松散-稍密为主,局部已建市政道路地段可达中密,稍湿;其厚度变化较大,均匀性差,部分地段为新近填土,自重固结未完成。人工填土在工程上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的非均质性;其块石粒径大小不均,分选性较差,其整体均匀性较差,其物理力学等性质差异较大;人工填土在地下水的浸泡渗透下,还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场地周边存在零星杂填土,主要为房屋拆迁残留及周边生活垃圾等,该类填土均匀性差,不宜直接作为路基填料,建议施工前对其进行清除后再进行路基回填。4.7地震效应评价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4.8岩体物理力学指标取值1、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本工程主要设计参数取值见表4.8-1。表4.8-1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取值一览表岩石名称填土粉质黏土砂岩泥岩粉砂岩强风化中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强风化中风化重度(kN/m3)天然20.0*天然19.523*24.923.5*25.523*24.5*饱和20.5*饱和20*自然抗压强度(MPa)13.095.433.46饱和抗压强度(MPa)8.733.412.13内聚力C(kPa)天然5*天然23.95988339159饱和3*饱和16.92内摩擦角φ(°)天然28*天然12.9233.6631.2528.73饱和25*饱和9.09抗拉强度(kPa)4491548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压实有现场试验确定150*500*3457300*2150200*843弹性模量(MPa)27681586748变形模量(MPa)26281432626泊松比μ0.260.330.37岩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60*40*400300岩体水平抗力系数(MN/m3)12060岩体与挡墙底部的摩擦系数0.25*0.20*0.35*0.45*0.30*0.40*土体水平抗力系数比例系数(MN/m4)12*15*40*40*负摩阻力系数0.20*注:①带“*”者根据相关规范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取值。②抗剪强度指标括号外为天然状态,括号内为饱和状态。③以上取值是根据试验结果按规范要求、分地层统计而得,而岩、土体不是均质的,存在变异性,其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值与上述成果必然存在一定差异,在施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动态化设计。2、岩土层抗剪强度取值(1)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根据相关规范,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取值为,粘聚力标准值为c=50kPa,内摩擦角φ=18°;岩层面抗剪强度根据相关规范,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取值为,粘聚力标准值为c=35kPa,内摩擦角φ=15°;(2)粉质黏土与基岩结合的基岩面抗剪强度取天然和饱和粉质黏土抗剪强度值,结合周边场地经验和试验数据建议取值,天然粘聚力标准值为c=21.0kPa,内摩擦角φ=11.62°;饱和粘聚力标准值为c=12.27kPa,内摩擦角φ=8.64°。(3)填土与基岩接触面抗剪强度按填土抗剪强度值,结合周边场地经验建议取值,天然粘聚力标准值为c=5kPa,内摩擦角φ=25°;饱和粘聚力标准值为c=3kPa,内摩擦角φ=23°;局部(鱼塘附近)现状填土层底部与基岩接触地段考虑长期受降雨及地下水活动的影响,形成以软~可塑状粘性土为主的软弱夹层,故靠近鱼塘附近填土与基岩界面抗剪强度按饱和粉质黏土抗剪强度值,结合周边场地经验和试验数据(折减系数0.95)建议取值,饱和粘聚力标准值为c=12.27kPa,内摩擦角φ=8.64°。(4)填土与粉质黏土界面抗剪强度按天然和饱和粉质黏土抗剪强度值,结合周边场地经验和试验数据(折减系数0.95)建议取值,天然粘聚力标准值为c=21.0kPa,内摩擦角φ=11.62°;饱和粘聚力标准值为c=12.27kPa,内摩擦角φ=8.64°高边坡支护设计边坡安全等级:一级/二级。边坡重要性系数:1.1(一级)/1.0(二级)。边坡防护工程设计安全系数:1.25(一级临时边坡)、1.20(二级临时边坡)。结构设计安全使用年限及设计基准期:2年(临时边坡);抗震设防烈度:6度(0.05g),按7度构造设防;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本工程设计采用“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对于没有勘察点控制的地段,若开挖揭露的地质情况与设计时的地质条件相差较大,应根据施工反馈的信息调整设计。本工程边坡应严格按照“逆作法”施工。K0+030-K0+113左侧地勘评价:该段道路按照设计平场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挖方岩质边坡,道路左侧边坡高约6.8~22.71m,总体坡向106°,道路右侧岩质边坡高约4.3~12.9m,总体坡向286°。道路开挖,形成岩质边坡。根据地层产状,岩石裂隙情况和边坡产状,赤平投影图如下图所示:图5.1-1左侧边坡岩体结构面赤平投影图左侧边坡稳定性分析:覆盖层较薄,岩土分界面平缓,经过对逐桩断面稳定分析,均达到稳定条件,开挖后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滑动破坏。强风化带岩体破碎,岩体力学性质差,稳定性差,开挖边坡强风化层不稳定,可能产生岩体掉块等现象。下部中风化带岩体较完整,力学性能较好,稳定性较好,经左侧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可知,岩层层面与坡体反向相交,为反向坡,裂隙L2及层面组合交点位于坡内,交线方向与坡向大角度相交,对边坡影响小;按设计坡率开挖后,裂隙L1与坡向同向,左侧边坡岩体受外倾结构面控制,开挖有沿着外倾结构面滑动可能。边坡破坏模式主要受岩层裂隙控制(倾角25°)和发生掉块,边坡强风化岩体类型为Ⅳ类;边坡中风化岩体类型为Ⅲ类,强风化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45°;中风化泥岩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3°,中风化泥岩岩体破裂角根据(45°+φ/2)取60.62°;中风化砂岩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60°,中风化砂岩岩体破裂角根据(45°+φ/2)取61.83°,设计拟对边坡进行1:1.25放坡,经计算放坡后边坡稳定系数为1.6,边坡将处于稳定状态。设计方案:本段边坡采用“分级放坡+绿化基材混合物护坡+截排水”方式进行支护。放坡:每级8m分级放坡,放坡坡率中风化岩层按1:1.0放坡,强风化岩层按1:1.25放坡,坡顶土层按1:1.5放坡,两级边坡间设2.0m宽马道,马道外斜3%。绿化基材护坡:在挂土工网采用14#镀锌铁丝网,网孔5cm×5cm,网间搭接宽度10cm,并采用不同厚度的混凝土垫圈来调节,使铁丝网与坡面的距离保持在50~70mm。土工网铺设完成后,面层喷射含有草籽的有机材料10cm,锚杆间距1.0m,长锚杆长度为5.0m,短锚杆长度1.0m。截排水:坡顶设置梯形截水沟,截水沟与坡顶线距离2~5m,坡顶为反坡时依地形排出。坡顶防护网:本次设计于挖方高度>8m边坡坡顶1-2m外设置防护网,防护网采用0.3×0.3×0.5混凝土立柱基座,基座间距2m,网面采用浸塑金属网。K0+168-K0+256左侧、K0+147-K0+378右侧地勘评价:道路现状地面高程为200.11~217.57m,设计标高为212.183~217.625m,属填方道路。该段主要为原始丘陵斜坡地貌,一般地形坡角为2~15°,场地覆盖层主要为填土及粉质黏土,填土厚度为0.8~7.2m,粉质黏土厚度为0~8.6m下伏基岩为泥岩、砂岩,强风化带厚约0.7m~4.7m。该地段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场地整体稳定。该段道路按照设计平场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填方边坡,左侧填方边坡最大填方高度约为13.80m,右侧最大填方高度为13.2m。一般地形坡角为3~12°,岩土交界面无临空面,故填方不会沿岩土交界面产生滑动;仅局部较陡约20~36°(纵一路K0+340~K0+370道路段),道路平场后路堤边坡可能会沿现状地面滑动。设计方案:本段边坡采用“分级放坡+钢塑土工格栅+坡面植草+排水”方式进行支护。放坡:边坡每级坡高为8m,台阶宽度为2m,从坡顶起0~8m按1:1.5放坡,8~16m按1:1.75放坡,高于16m按1:2.0放坡。边坡填筑前应清除此段粉质粘土表层种植土,自然纵坡大于12%或横坡大于1:5时应挖成宽度2~4m,并向内倾斜大于4%的台阶,对原状地面采用重型压路机碾压密实,要求其压实度不小于94%,新填土按道路路基要求碾压并与台阶处一同碾压。钢塑土工格栅:铺设范围为路面底面以下,边坡平台上下各2.0m范围内,长度详大样图;其技术参数横向抗拉强度≥30kN,纵向抗拉强度≥80kN,节点分离力≥500N。排水:坡顶雨水由市政管网系统收集排走;坡脚排水根据地形采用临时排水沟或散排排出,排水沟与坡脚线距离2~5m。K0+370-K0+520左侧、K0+620-K0+680左侧、K0+760-K0+900左侧K0+620-K0+760右侧地勘评价:道路现状地面高程为217.57~241.54m,设计标高为217.625~223.366m,属挖方道路。该段主要为原始丘陵斜坡地貌,一般地形坡角为2~35°,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粉质黏土、素填土,局部基岩出露;场地粉质黏土厚为0.4~7.0m,素填土厚为1.2~1.5m下伏基岩为泥岩、砂岩,强风化带厚约0.7m~3.0m。该地段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场地整体稳定。该段道路按照设计平场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挖方岩质边坡,局部为土质边坡(高度较低),道路左侧边坡高约2.1~33.4m,总体坡向103°,道路右侧岩质边坡高约1.2~17.3m,总体坡向283°。道路开挖,形成岩质边坡,局部为土质边坡(高度较低)。根据地层产状,岩石裂隙情况和边坡产状,赤平投影图如图所示:图5.3-1左侧边坡岩体结构面赤平投影图图5.3-2右侧边坡岩体结构面赤平投影图左侧边坡稳定性分析:覆盖层较薄,岩土分界面平缓,经过对逐桩断面稳定分析,均达到稳定条件,开挖后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滑动破坏。强风化带岩体破碎,岩体力学性能差,稳定性差,开挖边坡强风化层不稳定,可能产生岩体掉块等现象。下部中风化带岩体较完整,力学性能较好,稳定性较好,经左侧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可知,岩层层面与坡体反向相交,为反向坡,裂隙L2及层面组合交点位于坡内,交线方向与坡向大角度相交,对边坡影响小;按设计坡率开挖后,裂隙L1与坡向同向,左侧边坡岩体受外倾结构面控制,开挖有沿着外倾结构面滑动可能。左侧边坡破坏模式主要受岩层裂隙控制(25°)和发生掉块,设计拟对边坡进行1:1.25放坡,经计算放坡后边坡稳定系数为1.6,边坡将处于稳定状态。右侧边坡稳定性分析:覆盖层较薄,岩土分界面平缓,经过对逐桩断面稳定分析,均达到稳定条件,开挖后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滑动破坏。强风化带岩体破碎,岩体力学性能差,稳定性差,直立开挖边坡强风化层不稳定,可能产生岩体掉块等现象。下部中风化带岩体较完整,力学性能较好,稳定性较好,经右侧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可知,岩层层面与坡体同向,为顺向坡,岩体易沿层面滑动,边坡中风化泥岩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3°,中风化泥岩岩体破裂角根据(45°+φ/2)取60.62°;中风化砂岩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60°,中风化砂岩岩体破裂角根据(45°+φ/2)取61.83°,设计拟对边坡进行1:1.0放坡,经计算放坡后边坡稳定系数为1.35,边坡将处于稳定状态。设计方案:本段边坡采用“分级放坡+绿化基材混合物护坡+截排水”方式进行支护。放坡:每级8m分级放坡,放坡坡率中风化岩层按1:1.0放坡,强风化岩层按1:1.25放坡,坡顶土层按1:1.5放坡,两级边坡间设2.0m宽马道,马道外斜3%。绿化基材护坡:在挂土工网采用14#镀锌铁丝网,网孔5cm×5cm,网间搭接宽度10cm,并采用不同厚度的混凝土垫圈来调节,使铁丝网与坡面的距离保持在50~70mm。土工网铺设完成后,面层喷射含有草籽的有机材料10cm,锚杆间距1.0m,长锚杆长度为5.0m,短锚杆长度1.0m。截排水:坡顶设置梯形截水沟,截水沟与坡顶线距离2~5m,坡顶为反坡时依地形排出。坡顶防护网:本次设计于挖方高度>8m边坡坡顶1-2m外设置防护网,防护网采用0.3×0.3×0.5混凝土立柱基座,基座间距2m,网面采用浸塑金属网。K1+060-K1+153左侧、K1+050-K1+153右侧地勘评价:该段地基多为人工素填土,按设计放坡后易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和沿岩土界面的滑动。。设计方案:本段边坡采用“1:2.0分级放坡+喷播植草+截排水”方式进行支护。放坡:每级8m分级放坡,放坡坡率1:2.0,两级边坡间设2.0m宽马道,马道外斜3%。喷播植草:直接喷播植草护坡施工顺序:整平坡面~培土~喷播植草~覆膜养护,喷播绿化的喷浆混合物中需加入如下的材料:草种、有机复合肥(N、P、K)、土壤改良剂、纤维(或纸浆)、着色剂、保水剂、粘合剂、水等。粘合剂用量不宜过多,否则影响种子发芽,根据边坡缓、陡情况而定,一般缓边坡用量较少。种子:喷播应选用适应区域气候条件的、抗干旱、耐贫瘠草种。鉴于重庆地区冷暖型草种混播效果不好,于4-7月份施工播暖季型草种为主,9-10月份喷播冷暖季草种为主,一般用量30g/㎡。草种中还要求加入适量的草花种子和灌木种籽,或可由业主指定喷薄草籽种类。截排水:坡顶设置梯形截水沟,截水沟与坡顶线距离2~5m,坡顶为反坡时依地形排出。坡顶防护网:本次设计于挖方高度>8m边坡坡顶1-2m外设置防护网,防护网采用0.3×0.3×0.5混凝土立柱基座,基座间距2m,网面采用浸塑金属网。K1+455-K1+540左右侧、K1+608-K1+668左右侧地勘评价:道路现状地面高程为222.89~253.38m,设计标高为217.625~230.421m,属挖方道路。该段主要为原始丘陵斜坡地貌,一般地形坡角为2~45°,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粉质黏土、素填土,局部基岩出露;场地粉质黏土厚为0.4~2.1m,素填土厚为1.2~1.5m下伏基岩为泥岩、砂岩,强风化带厚约0.5m~14.7m。该地段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场地整体稳定。该段道路按照设计平场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挖方岩质边坡,道路左侧边坡高约5.5~30.5m,总体坡向101°,道路右侧岩质边坡高约5.8~22.7m,总体坡向281°。道路开挖,形成岩质边坡。根据地层产状,岩石裂隙情况和边坡产状,赤平投影图如下图所示:图5.5-1左侧边坡岩体结构面赤平投影图图5.5-2右侧边坡岩体结构面赤平投影图左侧边坡稳定性分析:覆盖层较薄,岩土分界面平缓,经过对逐桩断面稳定分析,均达到稳定条件,开挖后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滑动破坏。强风化带岩体破碎,岩体力学性能差,稳定性差,开挖边坡强风化层不稳定,可能产生岩体掉块等现象。下部中风化带岩体较完整,力学性能较好,稳定性较好,经左侧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可知,岩层层面与坡体反向相交,为反向坡,各裂隙L1及层面组合交点位于坡内,交线方向与坡向大角度相交,对边坡影响小;按设计坡率开挖后,裂隙L1与坡向同向,左侧边坡破坏模式主要受岩层裂隙控制(25°)和发生掉块,设计拟对边坡进行1:1.25放坡,经计算放坡后边坡稳定系数为1.6,边坡将处于稳定状态。右侧边坡稳定性分析:覆盖层较薄,岩土分界面平缓,经过对逐桩断面稳定分析,均达到稳定条件,开挖后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滑动破坏。强风化带岩体破碎,岩体力学性能差,稳定性差,直立开挖边坡强风化层不稳定,可能产生岩体掉块等现象。下部中风化带岩体较完整,力学性能较好,稳定性较好,经右侧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可知,岩层层面与坡体同向,为顺向坡,岩体易沿层面滑动。中风化泥岩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3°,中风化泥岩岩体破裂角根据(45°+φ/2)取60.62°;中风化砂岩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60°,中风化砂岩岩体破裂角根据(45°+φ/2)取61.83°,设计拟对边坡进行1:1.0放坡,小于破裂角,按该坡率放坡后道路右侧边坡将不再形成层面外倾临空,边坡将处于稳定状态。设计方案:本段边坡采用“分级放坡+绿化基材混合物护坡+截排水”方式进行支护。放坡:每级8m分级放坡,放坡坡率中风化岩层按1:1.0放坡,强风化岩层按1:1.25放坡,坡顶土层按1:1.5放坡,两级边坡间设2.0m宽马道,马道外斜3%。绿化基材护坡:在挂土工网采用14#镀锌铁丝网,网孔5cm×5cm,网间搭接宽度10cm,并采用不同厚度的混凝土垫圈来调节,使铁丝网与坡面的距离保持在50~70mm。土工网铺设完成后,面层喷射含有草籽的有机材料10cm,锚杆间距1.0m,长锚杆长度为5.0m,短锚杆长度1.0m。截排水:坡顶设置梯形截水沟,截水沟与坡顶线距离2~5m,坡顶为反坡时依地形排出。坡顶防护网:本次设计于挖方高度>8m边坡坡顶1-2m外设置防护网,防护网采用0.3×0.3×0.5混凝土立柱基座,基座间距2m,网面采用浸塑金属网。临时高挖方边坡K1+835-K1+923左侧地勘评价:该段道路为挖方路基段,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粉质黏土及素填土,拟建道路设计标高以下主要为基岩及素填土。该段道路按照设计平场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挖方岩质边坡,道路左侧边坡高约13.9~21.5m,总体坡向101°,道路右侧岩质边坡高约5.9~14.1m,总体坡向281°。道路开挖,形成岩质边坡。根据地层产状,岩石裂隙情况和边坡产状,赤平投影图如下图所示:图5.6-1左侧边坡岩体结构面赤平投影图左侧边坡稳定性分析:覆盖层较薄,岩土分界面平缓,经过对逐桩断面稳定分析,均达到稳定条件,开挖后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滑动破坏。强风化带岩体破碎,岩体力学性能差,稳定性差,开挖边坡强风化层不稳定,可能产生岩体掉块等现象。下部中风化带岩体较完整,力学性能较好,稳定性较好,经左侧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可知,岩层层面与坡体反向相交,为反向坡,裂隙L2及层面组合交点位于坡内,交线方向与坡向大角度相交,对边坡影响小;按设计坡率开挖后,裂隙L1与坡向同向,左侧边坡岩体受外倾结构面控制,开挖有沿着外倾结构面滑动可能。边坡破坏模式主要受岩层裂隙控制(25°)和发生掉块,设计拟对边坡进行1:1.25放坡,放坡后边坡安全系数1.6,边坡将处于稳定状态。在坡顶设置截排水沟,对坡面进行防护处理,施工中采用逆作法施工,加强监测,对坡面松动易落块体进行清除处理。设计方案:本段边坡采用“分级放坡+绿化基材混合物护坡+截排水”方式进行支护。放坡:每级8m分级放坡,放坡坡率中风化岩层按1:1.0放坡,强风化岩层按1:1.25放坡,坡顶土层按1:1.5放坡,两级边坡间设2.0m宽马道,马道外斜3%。绿化基材护坡:在挂土工网采用14#镀锌铁丝网,网孔5cm×5cm,网间搭接宽度10cm,并采用不同厚度的混凝土垫圈来调节,使铁丝网与坡面的距离保持在50~70mm。土工网铺设完成后,面层喷射含有草籽的有机材料10cm,锚杆间距1.0m,长锚杆长度为5.0m,短锚杆长度1.0m。截排水:坡顶设置梯形截水沟,截水沟与坡顶线距离2~5m,坡顶为反坡时依地形排出。坡顶防护网:本次设计于挖方高度>8m边坡坡顶1-2m外设置防护网,防护网采用0.3×0.3×0.5混凝土立柱基座,基座间距2m,网面采用浸塑金属网。边坡防护设计及施工要求本工程采取动态设计和信息法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进行地质编录,校核结构面参数,如发现有与勘察不符的地层、与设计参数取值不符及其它有关情况,应及时通知业主、监理、设计、勘察等有关单位,必要时对原设计进行校核、修改和补充。锚杆应在大面积施工前按规范进行基本试验,并及时反馈设计,设计方根据试验成果核实设计参数,锚杆遵循“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原则。坡面开挖施工1)坡面整理是指按设计坡比整平坡面。2)进行坡面清理施工前,应封闭周围小路,禁止通行,并设置安全警示。3)坡面清理施工前,应采取有效的施工临时脚手架等防护措施,避免清除过程中的落石或土体危及下方保护对象和施工人员的安全;4)坡面清理时,岩石边坡修整开挖应采取人工或风镐开挖方式施工严禁放炮施工,机械施工时注意施工安全。5)清除的岩体或土体应及时转运至稳定场地,不得随意堆弃,以免造成次生不稳定地质体。6)所有边坡开挖均应在干地施工,对开挖施工中的地下水、雨水和施工积水,应采取有效、可靠的截、排水措施予以排除。如在雨季施工,应做好临时排水措施。回填要求1)填方区先进行场地清理,耕土、淤泥、腐殖土、植被、草皮、杂物等应清除干净,厚度约50cm,地表清理可参照相关规范执行。2)压实填土的质量以压实系数γc控制,其中红线范围内平场部分,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4;红线范围外边坡部分,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2。3)当地面坡度陡于1:5时,须开挖台阶,台阶应挖至基岩面,台阶宽不小于2.0米,台阶设反向坡。4)填料要求:填土采用块石、片石,以及碎石、石屑、粘性土(用作填料)。片石、块石尺寸不得超过30cm,缝隙用碎石、石屑、粘性土填充,不得采用建筑垃圾、耕植土等。土石比以确保密实度要求进行控制。建筑场地内压实填土的填料,应符合下列规定:A.宜采用级配良好的砂土或碎石土;B.以砾石、卵石或块石作填料时,分层夯实时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0mm;分层压实时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0mm;C.以粉质土、粉土作填料时,其含水量宜为最优含水量,可采用击实试验确定;D.挖高填低或开山填沟的土料和石料,应符合设计要求;E.不得使用淤泥、耕土、冻土、膨胀性土以及有机质含量大于5%的土。F.碾压完成之后填料的综合内摩擦角不应小于30°。绿化基材混合物护坡施工要求1)清理坡面:将坡面对施工有碍的一切障碍物清理干净并适当修整。包括,植被结合部清理:清理坡面开口线以上原始边坡的接触面,清理宽度1.0~1.5m,以铲除原始边坡上植物枝干为准;清除坡表面的杂草、落叶枯枝、浮土浮石等;坡面修整处理:对于凹凸不平的位置进行适当修平填补处理。2)挂网:网片从植被结合部的顶部由上至下铺设,加筋网铺设要张紧。网间上下、左右需进行不小于10㎝的搭接。网片与坡面保持6~7cm的距离,可在网片与坡面之间使用垫块来起支撑作用。3)锚固:铁丝网固定采用长短锚杆间隔布置,短锚杆纵横向间隔1m,采用Φ18螺纹钢筋,长1m;长锚杆纵横向间隔3m一根,采用Φ25螺纹钢筋,长约5m,钻孔深度超过锚杆设计长度应不小于0.2m。锚杆外露9~10cm。对坡体顶部以及部分岩石风化严重处,视情况对锚钉(杆)进行加长处理,以锚钉(杆)击入坡体后稳定为准。4)喷射绿化基材混合物施工:喷植分两次沿坡面从上到下进行,总喷植厚度约10cm,基层约5~6cm,表层约4~5cm(含混合植绿种子)。1)喷浆处于高空作业,所有上架作业人员务必按规范要求系好安全带、安全绳,戴好安全帽,谨防高空坠落及坠物伤人。2)施工机具应布置在安全地带,以免高空坠物伤人。3)施工中定期检查电源线路和设备电器部件,确保用电安全。有无磨薄、击穿或松脱现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5)处理机械故障时,必须使设备断电、停风。向施工设备送电、送风前,应通知有关人员。6)喷射作业中处理堵管时,应将输料管顺直,必须紧按喷头,疏通管路的工作风压不得超过0.4Mpa。7)喷射混凝土施工用的工作台架应牢固可靠,必要时设置安全栏杆。8)非操作人员不得进入正进行施工的作业区。施工中,喷头和注浆管前方严禁站人。9)为减小粉尘浓度,在保证顺利喷射的条件下,增加骨料含水量。10)喷射混凝土作业人员工作时,应配戴防尘口罩等防护工具。土工格栅土工格栅采用双向钢塑格栅,其横向抗拉强度≥30kN,

纵向抗拉强度≥80kN、延伸率≤3%、节点撕裂强度≥500N,位置可根据路面以下埋设管线、检查井位置等据实调整,铺设时须设置不小于2m的反压层,土工格栅上、下侧及距格栅层8cm内的填料粒径不得大于6cm。钢塑格栅每延米的条带宽度14mm-23mm,网孔为100mm-180mm。用电安全施工要求1)施工用电符合安全用电的规定,电杆、电箱、电源电线的安装,必须认真检查,达到标准。使用新电源必须先检查,合格后方能正式使用,并做好接地线的保养和防雷工作。2)现场施工用电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布置与架设,同时定期对电器设备进行检查,在接线口、闸刀板等处挂立醒目标志牌,确保用电安全。3)架空线必须设在专用电杆上,严禁架设在树或脚手架上。4)架空线应装设横担和绝缘子,其规格、线间距离、档间距离等应符合架空线路要求,其电板线离地2~5m以上应加绝缘子。5)架空线一般应离地4m以上,机动车道为6m以上。6)电焊工须持证上岗,所用工具必须安全绝缘。工作前须穿戴好防护用品。施工中的安全保护措施1)加强施工现场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严禁损坏已完的建筑产品,建立相应管理制度。2)对建成的挡墙、脚墙要加强保护,防止人为破坏。3)遇暴雨,应防止施工过程中挡墙基坑的塌方事故。挡墙施工完毕后,应防止雨水对挡墙坡面土体的冲刷,避免地表土体在雨水的作用下发生滑塌等地质灾害。同时应采取措施如支撑、覆盖等,减小雨水冲刷程度。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7.1本工程可能涉及的危重大工程及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重大工程范围表(具体根据施工工法按规定识别):分部分项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工程周边环境安全和工程施工安全的意见本工程涉及范围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基坑工程1、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边坡应按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支护或防护处理;施工单位应编制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案;基坑边坡应分层分段开挖,要求拟作法施工的应严格执行;现场需采用有效的降水措施或在基坑周边设置排水沟,避免周边汇水灌入。X2、开挖深度虽未超过3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边坡应按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支护或防护处理,现场毗邻建、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时,施工单位应编制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案,基坑支护变形等不应对新建建筑物和既有建筑物造成影响。探明现场管线,做好防护措施或者移管,避免对管线的影响。X超过一定规模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深基坑工程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边坡应按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支护或防护处理;施工单位应编制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案;基坑边坡应分层分段开挖,要求拟作法施工的应严格执行;现场需采用有效的降水措施或在基坑周边设置排水沟,避免周边汇水灌入。本专业图纸中所涉及边坡均参照此类执行注:未述及部分详其它专业图纸K0+030-K0+113左侧、K0+370-K0+520左侧、K0+620-K0+680左侧、K0+620-K0+760右侧、K0+760-K0+900左侧、K1+193-K1+409左侧、K1+210-K1+409右侧、K1+455-K1+540左右侧、K1+608-K1+668左右侧、K1+835-K1+923左侧的岩质高挖方边坡,支护形式为“坡率法放坡+绿化基材混合物护坡+坡顶截排水沟”;K0+168-K0+256左侧、K0+147-K0+378右侧的土质填方边坡,支护形式为“坡率法放坡+喷播植草+排水沟”;K1+060-K1+153左侧、K1+050-K1+153右侧的土质高挖方边坡,支护形式为“坡率法放坡+喷播植草+截排水沟”。7.2对危大工程应严格按照建办质[2018]31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7号《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等国家、行业、地方颁布的文件采取适当的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本工程周边环境安全和工程施工安全。7.3土石方开挖安全施工1)参加开挖的人员要遵守所使用机械的安全操作规程,机械的各种安全装置齐全有效。同时支挡结构的基槽开挖均采用人工开挖,严禁放炮和大型机械施工。2)开挖顺序应从上而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并应放坡开挖,开挖临时坡率按设计坡率进行,禁止采用挖空底脚的操作方法,并且应做好排水措施。3)配合挖土的人员,在坑槽内作业时要按规定坡度顺序作业。任何人不得进入的工作范围内。4)装土时,任何人不得停留在装土车上。5)开挖的坑槽边禁止堆土、堆料、停放机械。6)发现地下水时应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施工安全。7)边坡应遵循“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的原则,分层分段逆作法施工。分层工作高度不宜超过3.0m,分段长度为10~20m。应边开挖边护坡,禁止一次性开挖到底,任何部位均不得采用自下而)上造成岩体倒悬的开挖方式施工。8)施工时应注意复核边坡两侧高压线及其他管线等建构筑物与边坡的相互关系,避免边坡开挖影响到其安全。9)顺向挖方边坡5m范围内不得爆破施工,本次涉及K0+620-K0+760右侧、K1+210-K1+409右侧、K1+455-K1+540右侧、K1+608-K1+668右侧段边坡。7.4高边坡脚手架搭设1、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纪律,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