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生态承载力变化研究分析 环境工程管理专业_第1页
淮南市生态承载力变化研究分析 环境工程管理专业_第2页
淮南市生态承载力变化研究分析 环境工程管理专业_第3页
淮南市生态承载力变化研究分析 环境工程管理专业_第4页
淮南市生态承载力变化研究分析 环境工程管理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TOC\o"1-3"\h\u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21绪论 3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31.2研究内容与框架 32生态承载力相关理论 42.1城市生态系统 42.2城市生态承载力内涵 52.3生态承载力的特性 52.4可持续发展理论 63淮南市自然环境特征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63.1自然环境特征 63.2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73.2.1土地资源 73.2.2水环境概况 73.2.3空气质量状况 93.2.4固体废弃物状况 93.2.5市区声环境状况 103.2.6生态环境问题 114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114.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14.2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124.3生态环境状况计算方法 124.4权重确定 124.5评价基准确定 135淮南市生态承载力计算与评价 135.1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135.2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计算方法 135.3分指数计算方法 135.4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分级 155.5淮南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分析 156提高淮南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对策 166.1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科技与人口对策 166.2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经济对策 166.3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资源环境对策 16结论 17参考文献 18致谢 19淮南市生态承载力变化研究摘要:经济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的基本战略一直不变,追求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始终不变的追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作为环境因素的支撑。实现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合理搭配以及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实质问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城镇化的现象逐渐加剧,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发展与资源,环境与矛盾之间的合理矛盾,自然生态系统的逐步发展与可持续问题能够协调更好的发展,研究人类的活动是否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将环境与资源合理的进行整合,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资源与环境的可承载力,是保障发展的可持续的重要前提。关键词:生态环境;承载限度;承载能力StudyonthechangeofecologicalcarryingcapacityinHuainanAbstract:Sustainabledevelopmentisthebasicstrategyofourcountry'sdevelopment.Intheframeworkofsustainablesociety,economy,resourcesandenvironment,resourcesandenvironmentareimportantsupportingfactors.Theessenceofsustainabledevelopmentistorealize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betweenhumansocietyandresourcesandecologicalenvironment.Nowadays,urbanizationintensifies,therapiddevelopmentofeconomyanddeepenthedevelopment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thecontradictionbetweenthenaturalecologicalsystemtothehealthyandharmoniousdevelopmentdependsonthesustainabilityofthebearingsystem,thebearinglimitofhumanactivitiesarebeyondthenaturalecologicalsystem.Itcanbeconsideredthatthedevelopmentofrestrictionsandthe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thatis,toensurethesustainable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theenvironment,istheprerequisitetoensurethesustainabilityofdevelopment.Keywords:Savingalgorithm;scanningmethod;RouteoptimizationTOC\o"1-3"\h\u1绪论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人们对于生态城市的定义是这样的,在生态系统所能够承受的环境之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法进而去改变生产模式,挖掘区域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料,而淮南市作为一座文明古城,历史悠久,淮南是我省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人们长期不断的开发,使得周围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对于生态城市的开发与研究,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精细的打算,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的不断壮大,在做到这两个的同时,必须要考虑环境的问题,应该以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前提,积极开展与运用当地资源。淮南市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矿产资源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但是在这同时,却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负担,间接性的影响到淮南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本问题做出了如下的几方面研究:①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的提高生态承载力,在这同时,需要积极控制污染物以及能源的消耗,使得它们的排放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对于生态环境的平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②生态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可以很好的反应问题,人们合理的利用当地资源,开采资源,对于生态系统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使得承载力在一定范围内有稳定性。③了解当地的生态承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做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做好各个部门内部系统之间的调配与协调合作,然后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调整策略与方案,有效的进行可持续发展。调查了解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与生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需要对当地生态承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区域性的生态系统变化以及生态承载状况的系统分析都对于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承载力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人们应该正确的认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以及状况,更好的可以提供一定的数据,将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实际情况调查,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规模与运营手段,对于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资料与具有指导性的意义。1.2研究内容与框架主要研究内容:a、淮南市经济、社会、环境特征b、淮南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指标体系建立c、淮南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d、淮南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提高对策主要研究框架:整理资料野外调查、考证整理资料野外调查、考证基础调查基础调查淮南市社会、经济、环境特征分析淮南市社会、经济、环境特征分析社会特征分析经济特征分析环境特征分析社会特征分析经济特征分析环境特征分析淮南市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淮南市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对策淮南市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分析环境子系统承载分析社会子系统承载分析经济子系统承载分析权重对策淮南市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分析环境子系统承载分析社会子系统承载分析经济子系统承载分析权重2生态承载力相关理论2.1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的建设,生态系统的发展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涉及到方方面面,地球的表面物质,人口的密集场所,人类应该高度重视起来,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复杂性,需要从多个方面去进行方方面面的研究。著名生态学者提出了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复合生态理论,涉及到人们生活的经济,政治,社会,人类与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联系,居民与环境形成的完整结构体,城市居民会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我们即是统一体,又是一个个体,各个系统之间进行着组织能量的转换。2.2城市生态承载力内涵依据城市来说,城市的生态系统承载力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生态的承载力对于环境生态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系统结构的反应,功能好坏的体现。当地生态学家表述,城市的生态承载力需要进行一定的计算,把它控制在最为合理的范围之内。对于承载力的定义,仍然存在很多的争议。生态承载力本义上是生态系统自身进行调节,维持,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需要在可以承载的范围之中,进而维护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一定的人口生活水平。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多,也是城市生态承载力不断被破坏的重要原因,生态承载力是生态承载物质与结构的综合反应,生态承载力跟物质跟资源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生态承载力遭到很大的破坏。2.3生态承载力的特性人类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能够与外界进行很好的交流,互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跟很多因素有关,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了一定的规律以及生态承载力的特点,现在对于承载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①资源型。生态系统以淮南市为例,就是以当地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生态承载力主要是因为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因为物质的作用而产生的,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资源的性质与特征表现。②客观性。生态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使得各种物质与生态环境之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在一范围内不会发生大幅度变动,更不会引起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生态承载力可以反应很多的问题。生态的承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的,系统不发生大的变化,不会引起量跟质变化,在宏观调控方面可以进行很好的把握。③变异性。由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质跟量的变化,一方面由于自身的运动引起的,在另外一个方面是由于人类的开发与不断开采使得生态承载力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量变与质变的过程,可以运用承载力来进行计算,然后进行分析,正确客观的对于生态承载力有着最为重要的理解,可以去利用生态承载力,但是不能超过生态所能够承载的能力范围之内,正确合理的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④可控性。生态承载力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它的变动性很大,加上人类的活动,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根据实际需求及情况,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有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和完善,根据需求进行整改,朝着好的方向去发展,去进步,人类必须加以控制,要不然会一发不可收拾,生态承载力会受到极大的破坏。2.4可持续发展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比较快速,环境污染变得严重,人口密集程度加大,交通运输的堵塞,绿地的稀缺,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极大的影响到了生态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世界被公认的生态危机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全球都在日益发生变化,生态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很多国外的著作认识到人类面临着巨大的问题,意识到很多的生态危机,作为一定的生态程度研究,遇到一定的瓶颈,必须高度加以重视,得以可持续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受到一定的问题,环境承载力需要控制在相应的区域内,才能更好的进行发展。3淮南市自然环境特征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3.1自然环境特征淮南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中北部,地处淮河中游,是一座新兴的能源城市。市辖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毛集实验区和凤台县。全市总面积2596.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566.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9.44平方公里。至2006年末,耕地115140公顷,水资源总量10.50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3.73万立方米。全市水域面积37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7.65%。淮南自然环境优越,气候属暖温带季风类型,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15℃,年均降雨量970毫米。市境位于淮河流域,最大的地表水为淮河。淮河由陆家沟口入市境凤台县,由大通区洛河湾横坝孜出境。境内流长87公里,其中市区流长51公里。市境以淮河为界形成两种不同的地貌类型,淮河以南为丘陵,属于江淮丘陵的一部分;淮河以北为地势平坦的淮北平原,淮河南岸由东至西隆起不连续的低山丘陵。淮南资源丰富,煤炭远景储量444亿吨,探明储量153亿吨,占华东地区煤炭储量的32%;煤层气储量5928亿立方米。3.2主要生态环境问题3.2.1土地资源全市总面积2596.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566.4平方公里,凤台县面积10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9.44平方公里。林地5933.5万公顷,全市内陆水域面积37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7.65。全市每年净增人口3.9万人左右,而非农业建设和非法占用的耕地,且多为优质高产田,导致耕地质量呈结构性降低,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另外,城市生话垃圾逐年递增,年总量从1997年的31.3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35.87万吨,虽然生活垃处理率在逐渐提高,但生活垃圾占用土地仍给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压力。目前,淮南市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匾乏的矛盾日益突出。3.2.2水环境概况市境位于淮河流域,最大的地表水为淮河。淮河由陆家沟口入市境凤台县,流至永幸河闸口分流为二,北道北上转东环九里湾进入市境潘集区,南道(又名超河)东流至皮家路入市境八公山区,南北河道至邓家岗汇流,由大通区洛河湾横坝孜出境。境内流长87公里,其中市区流长51公里。市境支流有东溉河、窑河、泥黑河、架河、西讹河。湖泊有高塘湖、胡大涧、石涧湖、瓦埠湖、城北湖、花家湖、焦岗湖,还有采煤塌陷区积水而成的湖泊,最大的为樱桃园(谢二矿塌陷区)。此外,还有泉山、老龙眼、乳山、丁山等小型山塘水库。全市水域面积37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7.65%;水面183平方公里,占水域面积48.8%。市境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第四系沉积层,面积约1650平方公里,可采储量4.5亿立方米,与地表年平均径流量大致相等。2006年,全市用水总量274314.67万吨,其中:工业用水量265808.96万吨,生活与医疗用水量$505.7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9.34%,9.54%,3.1%。用水总量中:新鲜用水量90365.33万吨,其中:工业新鲜用水量81859.62万吨,分别较去年减少34.61%,37.02%;工业重复用水量183949.34万吨,比上年增加63.24%;全市新鲜用水与重复用水比例32.94:67.06,工业新鲜用水强度较去年下降53.44个百分点,工业重复用水强度较去年上升20.69个百分点;全市污废水排放总量12580.71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5791.42万吨,生活与医疗污水排放量6789.29万吨,分别比去年增加一8.98%、-20.2196,3.45%;污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Cr)18336.41吨,氨氮6034.79吨,分别较上年减少2.1296,8.696,工业与生活污废水排放比例46.03:53.97、工业与生活CODCr排放比例38.31:61.69,氨氮排放比例64.61:35.39;全市工业废水排放强度25.77吨/万元,工业CODCr排放强度3.13千克/万元,工业氨氮排放强度2.68千克/万元,分别比去年下降41个百分点、29.35个百分点、6.29个百分点,水污染状况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淮南市辖淮河水质总体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CGB3838-2002)N类,其中:III类水质占40.796,N类水质占35.296,V类及V类以上水质占24.196,分别较上年下降9.3个百分点、增加25.9百分点,下降16.6个百分点。枯、平水期水质优于去年,丰水期水质劣于去年:主要污染指标:氨氮浓度1.16毫克/升,较上年下降28.4百分点,粪大肠菌群15736个/升,较上年增加2.8百分点。丰平水期水质一般,枯水期水质劣V类;粪大肠菌群是主要污染因子。重污染河段为洛河镇区段,枯水期水质劣于平水期与丰水期,入境水质与去年持平,出境水质有所下降。淮南市辖淮河干支流水质,一方面受上游来水水质状况支配,另一方面受沿岸各类入河污废水与城乡面源污染影响。境内沿岸污废水经淮河稀释、扩散、自净后,污染物浓度得到削减。枯水时段,上下游淮河干支流闸门紧闭,污染物在闸上积聚,开闸时极宜造成流域性环境污染事故,市辖淮河干支流水质主要取决于上游客水的水质变化。淮南市辖淮河干支流水质污染成因主要有三:一是点源,即沿岸大中型工业企业废水和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水;二是线源,即沿岸城市入河社会生活污水;三是面源,即沿岸施(使)用的化肥一农药一地膜受降水冲刷,形成地表径流,排入淮河。3.2.3空气质量状况(1)主要大气污染物淮南市环境空气质量例行监测分析结果,市区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降尘,在参与评价的4项环境空气污染因子中,二者的污染分指数分别为0.97,0.77,污染分担率分别为37.6%,29.8%。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淮南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2006年达到II级以上日数321日,占全年的88.0%;环境空气中主要指标年均值全面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2095-1996)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PM,o)年均值0.097mg/m},较上年下降9.60%;二氧化硫(SO2)年均值0.031mg/m3,与去年持平;二氧化氮(NOz)年均值0.026mg/m3,比去年下降23.30%。市区降尘年平均值5.5吨/平方公里·月,较上年下降12.7%,达到《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秦岭一淮河以南区域”推荐标准:全年降水pH平均值6.01,酸雨频率17.5%。3.2.4固体废弃物状况2006年,全市固体废物产生量1106.03万吨,其中:工业固体废物1065.11万吨,生活垃圾一医疗废物一污泥40.92万吨,分别比去年增加42.02%,43.76%,5.27%,工业与生活固体废物产生量比例96.3:3.7,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4.74吨/万元。淮南工业固体废物构成以能源工业为主,呈逐年增长之势;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中:煤研石652.4万吨、粉煤灰346.31万吨,分别占全市工业的61.25%,32.51%,分别较上年增加45.5%,35.44%。重点工业与火电行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占全市工业的100%,33.41%;工业固体废物储存量103.89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零。淮南的固体废物环境问题主要有二:一是煤研石与粉煤灰大量增加并长期堆存,造成局部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由点到面漫延,污染物形成蓄积性影响,环境负荷加重,环境质量变劣;二是都市化生活致使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垃圾“围城”现象日益突出。3.2.5市区声环境状况2006年影响市区声环境质量的依然是社会生活和交通噪声源;这两类噪声在源强和构成上都远远高于其它三类噪声源,其中:社会生活噪声占78.0%,源强54.9分贝(A);交通噪声占17.8%,源强59.9分贝(A);0类区昼夜处在稳定声级;1类区6:0019:00处在较高声级;2类区7:0020:00处在较高声级;3类区工作时间处于较高声级;4类区昼夜处在较高声级:交通噪声超标路段总长6555米,较2005年增加2个百分点,主要道路噪声下降,但不甚明显。淮南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整体与上年基本相当;然而,道路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仍较严重,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市区交通干线道路布局相对集中于各自然镇,城乡结合密切,各类机动车流量大,尤其农用机动车辆在东西部中心区穿行,导致市区交通干线噪声污染严重;二是市区缺乏环城公路,各类过境机动车辆穿越东西部中心区主干道,加重了交通干线噪声污染负荷;三是各类机动车辆在禁鸣路段鸣笛,加剧了交通干线两侧噪声污染。市区社会生活噪声污染主要原因:交通稠密区、商业中心区、文化广场与娱乐中心、各类社区人口相对集中,此类区域人群活动量与影响面积大,小型机动车辆川流不息,噪声辐射声级较高,导致该类人群昼夜处在一个声级较高的吵闹环境中。3.2.6生态环境问题淮南市是以煤炭为主体兼有其它多种矿产资源的城市,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磷矿石、白云岩、铁矿石、粘土、紫砂、矿泉水等,以及采煤伴生的煤层气一一瓦斯。经过多年的矿山开发,淮南市生态环境伴随着矿藏开采日益恶化,主要表现为采煤区塌陷及其伴生生态问题。淮南市采煤塌陷区面积为4516hm2,其中己形成水面1355hmz,占塌陷面积的30%左右,五个行政区大通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凤台县沉陷面积分别为13.52kmZ,20.0lkm2,23.62km2,40.?5kmZ,7.93kmZo整个塌陷区可依行政区划以及煤矿井田边界划分为6个采煤沉陷区,分别称为九(龙岗)大(通)沉陷区、谢李沉陷区、新李沉陷区、潘集沉陷区、张谢沉陷区。塌陷影响地表景观,破坏土地和矿产资源。淮南煤矿淮河以南矿区,平均每开采万吨煤要塌陷土地1580m2;淮南市每一农业人口占耕地面积由1994年的3100m}下降到2006年的640m2。塌陷给工矿企业、各事业单位以及政府带来巨大经济损失。除农田减产绝收、浪费矿产资源造成的损失外,每年的受损建筑、设施维修、疏排水费用、企业减产误工、征地补偿、受灾居民补偿都成为淮南市的沉重经济负担。淮南市采空塌陷区造成种植业经济损失1047138万元/a}挣损失837102万元/a。塌陷毁坏植被,破坏生态平衡。平原地区塌陷后大片常年积水使原有植被遭到彻底毁坏,整个区域从陆地生态转为水生生态。淮南市采煤塌陷区面积为4516hm2,其中已形成水面1355hmz。由于塌陷面积大,又靠近工矿企业再加上疏于管理,塌陷区域大多成为天然纳污场所,生态环境不容乐观。4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4.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实现生态承载力指标规范、统一的基础。科学性原则要求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数据收集、涵盖范围、权重选择等都必须有科学依据。(2)针对性原则。选择的指标能针对城市复合系统的特征,能真实地反映人们对城市生态承载的评价,从而使评价结果真实、可靠。(3)简明性原则。指标必须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这样选择的指标数量较少,数据易收集,操作性强。为了减少指标的数量,可以采用综合性指标。(4)可操作性原则。所选评价指标数据力求科学严密,保证数据的可采集性,并且要便于收集和计算,尽可能采用统计、监测数据,或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实地调查。(5)稳定性与时间动态性原则。在一定的时间内,应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要关注指标随时间迁移的动态性。4.2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利用一个综合指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状态,指标体系包括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胁迫指数、污染负荷指数五个分指数和一个环境限制指数,五个分指数分别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物的丰贫,植被覆盖的高低,水的丰富程度,遭受的胁迫强度,承载的污染物压力,环境限制指数是约束性指标,指根据区域内出现的严重影响人居生产生活安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项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限制和调节。4.3生态环境状况计算方法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0.35×生物丰度指数+0.25×植被覆盖指数+0.15×水网密度指数+0.15×(100-土地胁迫指数)+0.10×(100-污染负荷指数)+环境限制指数4.4权重确定淮南市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有多个指标,而且每个指标对它所属的评估内容的提供的数据不同,所以需要为其对上一级内容的贡献值给予赋值,即权重。权重值的获得,包括主观和客观两类。以往运用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法的研究都使用专家打分法来确定权重,正是一种主观赋权法。笔者认为采用客观赋权会避免主观人为影响。在对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后,选用熵值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计算。该方法既能反映指标值差值越大,在生态环境定量分析中的作用越大。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一表4-1各项评价指标权重指标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胁迫指数污染负荷指数环境限制指数权重0.350.250.150.150.10约束性指标4.5评价基准确定生态承载力状况的判定方法多样,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方法,需要在对生态弹性指数、资源—环境承载指数、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指数分别评定的基础上进行评定。对承载状况采用等间距法将生态弹性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指数的基准分为五个区间,以及对应五个等级,即弱、低、中等、较稳(高)、很稳(高),即生态弹性指数中0.8以上表明生态系统很稳定,0.2以下说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抗干扰能力很差,以此类推;资源—环境承载指数中0.2以下说明资源和环境承载情况不好,要求采取补救方案,以此类推。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指数以1为边界,数值大于1是高压,数值小于1是低压,数值等于1是平衡。5淮南市生态承载力计算与评价5.1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利用综合指数(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CEI)评价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评价指标以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采用二级指标体系,包括3个分指数、18个指标,从环境质量、污染负荷和生态建设三个方面反映城市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状况、受纳的污染压力和生态环境状况。

5.2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计算方法

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CEI)=0.4×环境质量指数+0.2×(100−污染负荷指数)+0.4×生态建设指数

5.3分指数计算方法

环境质量指数=0.35×A1×H1+0.20×A2×H2+0.20×A3×H3+0.10

×(100−A4×H4)+0.05×(100−A5×H5)+0.10×(100−A6×H6)

污染负荷指数=0.20×A7×H7+0.20×A8×H8+0.20×A9×H9+0.10×A10×H10

+0.20×A11×H11+0.10×A12×H12

生态建设指数=0.20×A14×H14+0.20×A15×H15+0.20×A16×H16+0.20×A17

×H17+0.20×A18×H18

式中:Hi——为各分指数指标;

Ai——为各分指标归一化系数,具体见表5-1。表5-1淮南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评价

分指数各指数

分指标指标权重类型归一化系数

参考值(Ai)环境

质量

指数

(U1)H1空气质量达标率0.36正100H2水质达标率0.19正100H3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0.20正100H4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0.12负1.66389347H5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0.03负1.32568943H6城市热岛比例指数0.08负219.55672污染

负荷H7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0.20负0.16787356H8氨氮排放强度0.20负2.39105605指数

(U2)

H9二氧化硫排放强度0.20负0.06739464H10烟(粉)尘排放强度0.10负0.09负0.2485348H11氮氧化物排放强度0.22负0.13853790H12固体废物排放强度0.10负0.074896329H13总氮等其它污染物排放强度待定负待定负待定生态

建设

指数

(U3)H14生态用地比例0.20正100H15绿地覆盖率0.20正170.035932H16环保投资占GDP0.22正18.37180H17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0.20正100H18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20正1005.4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分级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即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和差,见表5-2。表5-2淮南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级级数优良一般较差差指数CEI≥8070≤CEI<8060≤CEI<7050≤CEI<60CEI<50描述城市生态环境优

良,各系统协调发

展,污染控制和生

态建设工作有效。城市生态环境良

好,各系统协调性

较好,城市生态建

设程度较好。城市生态环境一

般,各系统基本能

协调发展,城市生

态建设程度一般。存在明显的生态

环境问题,需要

大力加强环境保

护和生态建设。生态环境

问题突出,

城市生态

环境恶劣。5.5淮南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分析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与基准值的变化情况,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幅度分为4级,即无明显变化,略微变化(好或差),明显变化(好或差),显著变化(好或差),各分指数变化分级评价方法可参考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幅度,见表5-3。表5-3淮南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度分级

级数无明显变化略微变化明显变化显著变化变化值|ΔCEI|<11≤|ΔCEI|<33≤|ΔCEI|<8|ΔCEI|≥8描述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无明显变化。

如果1≤ΔCEI<3,则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略微变好;如果-1≥ΔCEI>-3,则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略微变差。如果3≤ΔCEI<8,则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变好;如果-3≥ΔCEI>-8,则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变差。如果ΔCEI≤-8,

则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显著变差。6提高淮南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对策6.1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科技与人口对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技、知识等软要素投入产生的效率已远远高于资金、劳动力等硬要素投入的效率。区域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水平将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能够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从而使相同的坏境能支持更多的人类活动科技的进步不仅可以不断地发现新的资源,可以使原来低品位的矿产具有开发价值,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使相同的区域环境能满足更多人更多种类的需求而且它还可以改变生产产品的工艺流程,提高原材料、能源的利用率,削减污染物的排放量。6.2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经济对策经济子系统对城市综台承载力中起着举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