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末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精选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繁荣发展文艺事业,人是基础、
是关键。人的观念、情怀、底蕴、创意等,是决定其创作能力与水平的重要因素。打造文艺精品力作、支
撑时代精神大厦,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践行“真、情、实、意”四字上细思力行。
真,就是要有胸怀担当使命的真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这个高远之志就是
守正创新,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时代热情放歌、为民族立心
铸魂、为人民抒情抒怀。树立了“鸿鹄之志”,就有了磨砺“十年一剑”的韧劲。但凡伟大的艺术家,都
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著名作曲家周大风,一生扑在音乐事业上,为普及中国传统民乐教学、
推广高尚音乐而辛勤耕耘,受到音乐界的广泛推崇。这启迪我们,唯有大志向、大格局,下苦功、下真功,
才有大作品、大成就,否则是难以撑起当代文艺天空的。
情,就是要充盈文艺追求的深情。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传世之情。如果对文艺事业没有深情厚谊,
缺乏传世之心,仅仅当作谋生的手段、牟利的工具,这样的文艺工作就容易沾满铜臭味,这样的文艺工作
者就容易成为市场的奴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直到80多岁才创作完成,曹禺创作《雷雨》构思便
用了5年,陈忠实的《白鹿原》从酝酿、构思到创作完成历时近10年。这些都说明,坚定艺术追求,不
改初心、矢志不渝,是艺术创作的必然要求。也唯有如此,广大文艺工作者才能以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满足人民需求,赢得社会赞誉,无愧时代期许。
实,就是要增强扎根生活的笃实。正如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所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
那是因为你离战火还不够近”。生活是艺术之母,越是攀登文艺高峰,越要深入火热生活,扎根人民群众,
积蓄创作力量。20世纪50年代末,作曲家沈亚威赴基层连队体验生活,看到了年轻士兵张焕成的一首小
诗,被其生动质朴的诗句和诗句表达的坚强信念、乐观精神所感动,很快谱出《战士第二故乡》这首名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民生活中存在着文学艺术的丰富矿藏,只有发扬劳作上手的精神,走出书斋画室,
走进人民群众,投身基层一线,用脚丈量大地,才能“打深井”“汲清水”“抓活鱼”,才能创作出思想
性、时代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文艺佳作。
第1页共20页
意,就是要树立锐意创新的意识。文艺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
的深度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变则其久”,“异代接武,莫不参伍
以相变,因革以为功”,强调的就是艺术创新。可以说,没有创新动力、创作活力的持续迸发,精品力作
就难以迸发涌现,文艺高峰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倡导创新精神,并不是要标新立异,而是倡导将创
新精神、创新教育融入艺术学习创作过程中,在博采众长、深入实践基础上,融会贯通、激发灵感、厚积
薄发,提升艺术原创能力,推动文艺不断繁荣发展。
(摘编自郑乐秋《文艺工作要讲真情实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工作者践行“真情实意”,就可以打造文艺精品力作,支撑时代精神大厦。
B.黄公望、曹禹的成功,源于他们对事业的深情厚谊,这是艺术创作的必然要求。
C.文艺工作者如果只局限在书斋画室,那便无从创造出为人们欢迎的文艺作品。
D.践行“意”,就需要倡导创新的精神,并且扎根生活,艺术的生命力便能长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工作者们的创作能力与水平是繁荣文艺事业的基础,这是文章论证的前提。
B.文章采用了总论一一分述的方式展开论证,论证了文艺工作要讲求“真情实意”。
C.文章主体部分论证“真情实意”的内涵以及重要性,都用了举例和引用论证。
D.文章的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工作者树立了守正创新的鸿鹄之志,才可能如周大风般有大作品、大成就。
B.当下的一些文艺工作者随波逐流,沾染铜臭,多是由于缺少对文艺事业的深情。
C.文质兼美的优秀文艺作品才能满足人民需求,才能使文艺工作者坚定艺术追求。
D.徐悲鸿曾经说“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这在本文也有所体现。
第2页共20页
【答案】1.B2.C3.C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就可以打造文艺精品力作,支撑时代精神大厦”错误,表述绝对。原文只说“打造文艺精品力作、
支撑时代精神大厦,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践行'真、情、实、意'四字上细思力行”。
C.“无从创造出为人们欢迎的文艺作品”错误,偷换概念。第4段中“只有发扬劳作上手的精神,走出书
斋画室,走进人民群众才能创作出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文艺佳作”不等同于“为
人们欢迎的文艺作品”。
D.“……就需要倡导创新的精神,并且扎根生活,艺术的生命力便能长久”错误,逻辑混乱。原文第5段
说的是“文艺是……的深度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艺术的生命力要长久就要认真地进行深度创新而
非“扎根生活”。“扎根生活”属于“实”的内涵,这只是提升艺术原创能力的基础之一。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C.“都用了举例和引用论证”错误,第三段没有引用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才能使文艺工作者坚定艺术追求”错误,因果倒置。文艺工作者们坚定了艺术追求才能创作出文
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故选C。
第3页共20页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
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
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
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
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就像一头大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写诗,其实都是盲人摸象。每个诗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生活的时
空不同,创作的经验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这很像太阳的万丈
光芒,一个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够拽住其中一缕,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那就是造化有成了。
那么,什么是好诗?
好诗首先是感性的。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那恐怕就不是诗了。诗是
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高明的诗人,一定会将这种直感用文字迅疾地固定下来。它是含着体温、
裹着气息的,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诗行。感
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
质。卓越的诗人,凭借他的感性天赋,信手拈来,任意挥洒,出神入化,比如李白与苏东坡,几乎就是出
口成章、即吟成诗。
这样说来,诗就是那些具有感性天赋者的天下了吗?当然不是。智性也很重要。一个诗人,如果只有
感性而没有智性,很难有大作为。那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呢?当感性帮助诗人完成了对事物本质的捕捉
与文字的迅疾固化之后,智性会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与激发,促使诗行有如神助
般喷涌而出。感性迅疾转换为智性,智性又迅疾生发出激情与思想相融的表达。智性即智慧的习性,这种
习性一旦养成,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第4页共20页
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我们说诗歌充满
了魅力,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什么是神性?这的确是很难说清
楚的一种诗人的禀赋。它存在于感性与智性之间那一段含混不清的地带,如此,感性与智性才获得了贯通
一体的生气,得以迅疾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共同放射出诗歌的光芒。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诗性。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的,这个充沛指的就是诗的意境丰盈。无
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的诗歌。这首诗表面看是
句子与句子的排列组合,其实更关键的是句子与句子相互激发着、推动着创造出来的诗境。这个诗境,是
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共同完成的。当我们蓦然回首再看这首诗时,就会发现,语言消失了,而
诗的丰沛意境诞生了,令人深受感染。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29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是深奥的又是神秘的,诗人的创作就如同盲人摸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就像是摸象的盲人。
B.诗人的创作之所以答案迥异,各具千秋,是因为诗歌创作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诗人的创作经验、
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的空间,以及诗人所特有的知识结构等。
C.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智性编织出来的,恐怕就不是诗了,
因为好诗首先是感性的。
D.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创作的诗歌,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感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智性即智慧的习性,一个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一旦养成智性,智性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
一首诗歌的创造,有大的作为。
B.感性不仅帮助诗人感知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帮助诗人完成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智性
则进一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促使诗行泉涌而出。
C.神性也是诗人的一种禀赋,神性使诗人的感性与智性贯通一体,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感性、智性和
神性共同使诗歌放射出光芒。
第5页共20页
D.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就能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就能成就像李白与苏东坡那样,几乎就是出口成
章、即吟成诗的卓越诗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创作,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意境丰
盈的诗歌。
B.诗境是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句子共同完成的;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意
境丰盈的,使人得“境”忘“言”,深受感染。
C.即使是一个优秀的诗人,能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也是难能可贵的,也算是造化有成了。
D.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来说,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因为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
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
【答案】1,C2.D3.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偷换概念。将原文的“理性的智慧”换为“智性”。“理性的智慧”本质是“理性”,是相对于“感性”
而言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以偏概全。“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应该同时具备感性、智性与神行。
故选D。
【3题详解】
第6页共20页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及文章观点的能力。
D.“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无中生有,原文的表述是“好诗首先是感性的”“智性也很重
要”“我们说诗歌充满了魅力,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但并未
对三者进行排序。
故选D。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多写到“海”的名句,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日生残夜,江
春入旧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不过,这里的“海”恐怕很难说有什么象征意义,而流水在
中国古典文学中作为一种意象,则被文人们赋予了多种意义。水的洁净和滋生功能,使它象征了纯洁和生
命的代序,直接地渗透到诞生、成年、婚嫁与丧葬等重大人生礼仪中。如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中
记述安徽:“婴儿三日后,必为之净洗,谓之洗三朝。”上已节这天王公平民多踏青水边,杜甫《丽人行》
即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吟咏。中国古人常因这种水畔聚会唱和而感发深刻的生命意
识。
②儒家经典《孟子•告子上》巧妙地用水性的善变喻人性的易为扭曲,言人之善良本性同流水趋下的
本性类似;《孟子•尽心上》认为流水之有本有源和奔流不息,如同君子之立身行事。
③而老子《道德经》亦褒扬流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褒扬
的实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道家理念。而《庄子•秋水》则以流水入海后的浩渺无垠喻得道后的境界。
在唐代以后三■教合流的文化氛围中,流水意象呈现出多种文化“涵化”的倾向。
④流水意象也蕴含了无限人生之慨,每每展示了文人群体的双重性格与两难处境:其执着进取与悲观
幻灭往往胶着一体。
第7页共20页
⑤流水无所不在,而且具有运行的持续性,最为贴近和形象地体现了事物递进的特征,因而流水总是
被古人用来感叹时光、机缘、情爱、功业以至年华、生命、国力的不可复返性.表达惜时叹逝的情愫。《论
语》中有“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句子,用流水的永逝无回譬喻时光一去不返。李
白的《古风》《江上吟》感流水悟富贵功名不可久驻:“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功名富贵若长在,汉
水亦应西北流”。陆游《黄州》“江声不尽英雄恨”等,倾诉了岁月蹉鸵带给人难以排解的失落感。流水
意象在文学内部中的运用,在后世的叙事文学中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如《三国演义》卷首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由浩荡东流的长江缅
怀历史上风云人物的短暂人生。而《牡丹亭》中也有杜丽娘的“似水流年”之嗟。上述例子反映了主体无
法超越时间规定性与自身有限性的永恒悲剧和痛苦。
⑥流水意象固然强调了文人的感伤与忧患情怀,使之常常悲凉地感发人生苦短的危机感,如司空图《二
十四诗品》便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悲慨”诗风。然而,流水意象并非只有消极
意义,它往往也作为人们珍惜光阴年华、不甘庸碌无为的积极象征符号而存在,反映了华夏民族柔韧、沉
稳的精神。
(选自《中国象征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有洁净和滋生功能,象征着纯洁和生命代序,安徽民间为婴儿“洗三朝”的礼仪就是水意象象征意义
的体现。
B.孟子认为水性与人性相似:流水有趋下的本性,人有善良的本性;流水的有本有源、奔流不息就像君子的
立身行事。
C.老子关于水的“柔弱”与“坚强”的论述体现了道家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理念;而庄子认为水入海后
的浩渺无垠象征着得道后的境界。
D.受儒、释、道合流的影响,唐代以后,流水意象出现多种文化“涵化”的倾向,蕴含了无限人生之慨,
展示了文人群体的双重性格与两难处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关“海”的诗歌名句入笔,意在引出下文对水的意象的重点论述。
第8页共20页
B.引用论证是本文最为突出的论证方法,而且引用的资料比较经典,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C.文章引用《道德经》中的话和《庄子》中有关流水的内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说明了流水意象不同的象
征意义。
D.文章第⑤段运用了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观点,中间分别引述材料加以论证,最后总括归纳,
结构十分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叙写了三月三日在兰亭水边聚会唱和的情景和由此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这
与本文的有关内容是一致的。
B.在文人的作品中,流水既可象征执着进取,也可象征悲观幻火,流水意象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都蕴含
了无限人生之慨。
C.流水的特性是奔流不息,无所不在,因此古代文人常借流水意象感叹事物一去不复返,抒发惜时叹逝之
情。
D.陆游的“江声不尽英雄恨”、《三国演义》卷首的《临江仙》、《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似水流年”之嗟
中的流水意象都包含了消极意义和积极意义,二者胶着一体。
【答案】1.D2,C3.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
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
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
D项,由原文第③④段可知,流水意象蕴含了“无限……处境”并不是受儒、释、道合流的影响而产生的。
故选D。
第9页共20页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
C项,“正反对比论证”错,文中并没有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
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
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
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项,”都包含了消极意义和积极意义”错,没有积极意义,只有消极意义。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
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
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
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
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
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
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
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
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
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
第10页共20页
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
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
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
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
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
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
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成长与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首先就是从学会阅读开始的。现代社会完全建立在阅读的
基础之上,它要对每一个孩子提供义务教育,也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学会阅读,这是一个现代人的起点。文
字是一个专属于人类的独立世界,一个人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进入到这个世界,去领会文字世界的奥秘和精
彩。
中国的文字又称汉字,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经这样形容中
国的文字:“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我们千万不要轻看了中国文字的独特
之处,虽然每一种文字都是供人阅读的,但我以为,能够阅读中国的文字是一种格外的幸福。我特别愿意
在一种漫不经心的阅读状态下,去体会文字的奥妙,去琢磨字词之间的文化内涵,并从中获得一种哲理的
启迪。
能与文字相遇相知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那么,阅读是什么呢?在我看来,阅读是人的一种“内感
觉”,内感觉是相对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外感觉”而言的,“内感觉”的器官是人的内心。
人的内心关乎思维,也关乎情感与意志,但它在解剖学上又不存在。所以我要说,内心是一种不存在
之存在,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感觉到它的存在,它就是这么神奇。它是人的一种无形器官。有一个词语叫“心
灵”,是对这种无形器官最恰当的描述。因此也可以说,阅读是心灵的触觉,现代社会被太多实用性的东
第11页共20页
西所纠缠,被太多欲望性的东西所迷惑,而这些纠缠和迷惑主要作用于我们的“外感觉”,所以我们多半
对心灵的触觉变得很不敏感了。我们应该进行一些心灵的阅读。心灵的阅读不是在用眼睛,而是在用我们
心灵的触觉。
毫不夸张地说,很多人的阅读不能叫真正的阅读,只能叫读书。读书仅与学习有关,虽然学到了知识,
学到了人们需要的东西,但它刺激不了心灵的触觉。对于很多不懂得真正阅读是什么的人来说,心灵的触
觉经常处在荒废不用的状态,长此以往,心灵的触觉变得粗韧、迟钝,难以体会到文字带给我们的精神愉
悦。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倡导真正的阅读,开启我们心灵的触觉,用我们心灵的触觉去感受文字的肌理,去
进行一种精神的探险,去触摸世界的另一面,那是与我们的世俗功利毫无关系的另一面。这就涉及阅读的
真谛。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洗涤活动,更通俗地说,阅读就是给精神洗一次澡。阅读会让我们感到心旷神怡。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把握住了阅读的真谛,从而在阅读中获得乐趣。
苏联作家高尔基是一个对读书真谛有着深刻体会的人。他对读书有很多精彩的见解。他说过:“书籍
使整个大地、整个世界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他还说:“书籍像童话里那些奇异的鸟儿一样,歌颂
生活的丰富多彩,歌颂人们追求兽和美时的大胆和勇敢。我愈是读得多,心里愈是充满了健康和振奋的情
绪。我变得更沉着,更有信心,工作得更有条理,对于生活中的屈辱就更不介意了。”高尔基不是说他读
书学到了什么有用的知识,而是说他的灵魂受到了感动,有了一种善的冲动,当读书触动灵魂的时候,那
种境界是非常美好的——这才是真正的阅读。
(摘编自贺绍俊《真正的阅读就是给精神洗次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对于一个人能否成才至关重要,因为现代社会完全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的。
B.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每一个字都如诗如画,因此阅读汉字才是最幸福的。
C.阅读是通过文字这个媒介作用于人的内心,与作者发生“心灵”碰撞的过程。
D.现代社会人们被太多的东西所纠缠和迷惑,这些纠缠和迷惑主要作用于“内感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指出阅读与成长和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明确了文章的论题。
B.文章主体部分,从“阅读与文字”“阅读是什么”“阅读的真谛”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12页共20页
C.作者将“读书”与“真正的阅读”进行对比,目的是提倡触动心灵的阅读。
D.作者举高尔基这个例子并引用其名言,照应了开头“教育与阅读”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是人类独有的独立世界,人们只有通过阅读进入其中,才能领会其奥秘和精彩。
B.不阅读的人心灵的触觉经常处在荒废的状态,心灵的触觉逐渐变得粗糊、迟钝。
C.作者认为“内心”关乎思维、情感与意志是存在;从解剖学来说它又是不存在的。
D.阅读好处多多,它能使人品味字词之间的文化内涵,还能净化心灵,愉悦精神等。
【答案】1,C2.D3.B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诗与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虽分属于语言和造型两个艺术种类,有着各自的
审美特征,然而二者间却紧密相连。中国诗与中国画在文化基础、境界追求,以及对情与意的表达上是一
致的。
②我们今天品读、吟咏中国诗,欣赏、创作传统中国画,也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神髓有深切体悟,否
则可能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诗与中国画共同的根基。中国诗与中国画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集
中体现,它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有着高度的文化同一性。从文者、习画者离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学习,单取诗词、绘画之形,虽异常刻苦,往往也只得其表,难取其实。同理,欣赏者如果没有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在优秀的中国诗词与中国画面前,也将难以体味出其丰富的内蕴与妙处所在。
④境界是中国诗与中国画所崇尚的追求。伴随禅宗思想的演进,中国传统文人对境界的追求更上层楼。
第13页共20页
中国诗与中国画在唐宋时期的高度发展,正与此有极大关系。
⑤禅宗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影响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使中国文人的审美经验与审美追求臻于境界化。
代表人物首推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王维的诗与画充分体现了对“空、远、静、寂”的境界的追求。王维
于“有”中透视“无”,以禅境入诗境、画境。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可见王维的诗境与画境是统一的。王维的诗画虽常常隐退对人物的描写或描绘,但他却让笔
下的山水有了呼吸,剥离出其独立自在的精神,营造出“空、远、静、寂”之境。
⑥诗词、绘画是中国文人用以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北宋文人画家群体尤其体现了这一特点。他
们的诗与画“主情”,突破了唐代以前中国诗、中国画以叙事、再现为主的特点。唐代画家吴道子,尽管
他的画中也具有抒情性,他能运用线条娴熟地表达感情。但他在画中的“抒情”还基本居于次要地位,是
为叙事服务的。直到禅宗兴起,独具特色的中国文人画开始产生,此前中国画的“抒情”逐渐转变为“主
情”。他们于画面上舍形取意。苏东坡以诗的形式阐述绘画道理时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
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又在题《吴道子王维画》时日:“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
有如仙翻谢樊笼。”回过头来,我们再品读苏东坡的诗,欣赏苏东坡的画,正如其所崇尚和追求的境界。
一言一语,一笔一墨无不关乎情,“形似”显然不是他所在意的目的。
⑦当然,在传统儒家诗学看来,无论是诗词还是绘画,创作者往往注重通过“比兴”的手段,引发人
的思考,笔不到意到,或笔在此而意在彼。我国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写道:
“兴者,起也”,南宋理学家、思想家朱熹于《朱子语类》中进一步说:“兴,起也,引物以起吾意。”
⑧由此可见,中国诗与中国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映照,彼此生发。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创作者和
欣赏者,都需要在传统哲学、诗词、绘画三方面融会贯通,才能在文学艺术的鉴赏与创作上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摘编自冯朝辉《挛生姊妹:中国诗与中国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和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虽然分属不同艺术种类,但是审美情趣相同。
B.中国诗和中国画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滋润,它们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
C.禅宗思想的演进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文人对境界的追求,导致中国诗和中国画长期高度发展。
第14页共20页
D.北宋文人画家群体突破了唐代中国诗、中国画以叙事、再现为主的特点,以“主情”为主要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诗、画的关系,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传统文化。
B.文章第⑤段引经据典论证了禅宗思想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重要影响。
C.文章第⑥段引用苏轼的诗句,阐释了诗词、绘画表达中国文人内心情感的观点。
D.文章在脉络上使用“我们今天”“当然”“由此可见”,体现了行文逻辑与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欣赏诗、画时,如果能够很好地理解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才可能体味到中国诗、画的内蕴和妙处。
B.王维的诗和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诗境和画境的同一,体现了中国文人对境界的追求。
C.苏轼的诗词、绘画不追求“形似”而重在“取意”,一言-语,一笔一墨,无不体现着苏轼的情感。
D.中国诗、画创作往往重视“比兴”,笔到意到、笔此意彼,是中国诗画创作共有的表现手法。
【答案】1.B2,B3.D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学术界使用“古典学”这个词,是晚近的事,大家对它的理解恐怕并不一致。我所理解的“古典
学”,系指对于蕴含着中华文明源头的先秦典籍的整理和研究。我们过去虽然没有用“古典学”这个名称,
但是实质上,古典学早就存在了。发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经学,就属于古典学的范畴。
经学与政治相结合,在古典学中占据统治地位长达两千年。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结束了这个局面。“五
第15页共20页
四”以后,对包括先秦典籍在内的传统文化,知识界有不少人持简单的否定态度。几乎与五四运动同时,
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学术界兴起了怀疑古史和古书的思潮。
这种疑古思潮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到了顶峰。疑古派(或称“古史辨”派)成为商代之前的故
事研究和古典学研究的主力。在将传统的上古史大大缩短的同时,以前代学者的辨伪工作为基础,大大扩
展了古书的怀疑范围。很多先秦古书(包括经书)的年代被推迟,很多一般认为属于先秦的古书被认为是
秦汉以后的伪作。他们的古典学对传统的古典学的冲击是巨大的。疑古派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他
们的疑古显然过了头。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上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简单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想。在学术界,疑古派怀疑古书的
很多看法,也仍为不少人所信从。改革开放以后,大家对传统文化有了比较全面、比较正常的态度。学术
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明显加强。很多有识之士指出,我国人民(包括广大知识分子)缺乏人文素养,甚至
对作为本民族文明源头的先秦典籍中最重要的那些书(有些学者称之为“原典”),也茫然无知,或知之
过少,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严重问题。发展古典学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我们不能照搬在很多方
面都早已过时的传统古典学,也不能接受那种疑古过了头的古典学,必须进行古典学的重建。
出土文献对古典学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代的“孔壁古文”和“汲冢竹书”就是明证。新中国
成立以后,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战国至汉代的墓葬里,陆续出土了大量文献资料,其中包含了
很多先秦典籍(有些是已无传本的佚书)的抄本,这些抄本简称为“新出文献”。从总体上看,它们对古
典学的重要性已超过了“孔壁古文”和“汲家竹书”。新出文献既是古典学的重要新资料,也是相关学科
的重要新资料。要进行古典学的重建,必须更快、更好地开展新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而为了支持有关学
科的发展,也需要更快、更好地开展新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当前,在这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而真正能
担负起新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的人才却相当缺乏。希望有关部门能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大力支持这方
面的专业人才培养。
(摘编自裘锡圭《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古典学”这个词在我国学术界晚近才使用,但作者认为实质上古典学早就存在了。
B.古典学是对蕴含着中华文明源头的先秦典籍的整理和研究,发源于以孔子为代表的经学。
C.疑古派是指我国学术界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兴起的一种怀疑所有古史和古书的思潮。
第16页共20页
D.新出文献是指建国后在战国至汉代的墓葬中陆续出土的文献资料中的各种典籍的抄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诠释了作者所理解的“古典学”的含义及“古典学”这个名称的使用情况。
B.文章按时间顺序阐述了古典学演变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旨在突出重建古典学的必要性。
C.文章分析了疑古派在古典学研究中的地位,肯定其价值,也指出其疑古过了头的问题。
D.文章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证明出新出文献对古典学的发展和重建具有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结束了古典学中占据两千年统治地位的经学与政治相结合的局面。
B.疑古派对传统的古典学影响巨大,一是其大大扩展了古书的怀疑范围,二是不少人信从。
C.因为必须重建古典学,所以不能照搬过时的传统古典学,也不能接受疑古过头的古典学。
D.作者呼吁有关部门积极采取特殊措施,大力培养新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
【答案】1,A2.D3.C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里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刺客,这几个人都是因为刺杀而青
史留名,但都不是专职的刺客。其中前三人生活在春秋时期,聂政和荆轲生活在战国时期。曹沫是位将军,
其他四位则是“客”或者“士”,就是寄居在贵族家中的人。前四位刺客所反映和显示的是新兴社会群体
主体意识的自觉,显示了士人群体和个体的人格塑造,他们的刺杀行为只是为了实现个体或者群体的价值,
还没有能进入到社会公共价值领域,缺乏历史意义,因此司马迁应该是希望通过荆轲的形象来赋予这个群
第17页共20页
体更为切实的社会价值。
荆轲的叙事方法跟前面四个刺客完全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拥有完整的履历和个体的精神特质。荆
轲为人“好读书击剑”,好结交贤豪长者,曾经游说过卫元君,而且有个很大的个性特点就是能隐忍,这
些都说明他不同于那些纯粹靠卖命为生的刺客。豫让活着就是在等待一个让自己去死的理由,给自己找送
死的机会,但荆轲不是这样的人,所以他所做的也不可能是不问是非、不问结果的事情。他被赋予了一个
神圣的使命,就是刺杀秦王,拯救六国。
燕丹刺杀秦王,固然有私仇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秦不断蚕食诸侯,严重威胁到了六国的安危,拯救燕
国甚至拯救天下的责任都维系在这次刺杀活动当中,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因此这次刺杀承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秋晚会结束致辞范文(11篇)
- 云南省防汛抗旱减灾工作讲话稿(7篇)
- 中学的军训心得体会
- 买衣服课件教学课件
-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
- 安全实践课件教学课件
- 建筑和土木工程 词汇 第3部分:可持续性术语 编制说明
- 爱立信系列基站设备知识培训
- 人像插画课件教学课件
- 电力拖动课件教学课件
- 2024-2030年陕西省煤炭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课件】Unit+3+SectionB+1a-2b+课件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干部人事档案任前审核登记表范表
- 期中阶段测试卷(六)-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第7课《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第2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 吉安市市直事业单位选调工作人员真题
- 高尔夫球场施工方案
- 2024年浙江省中考英语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2024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2 读不完的大书教案 新人教版
- 高校实验室安全基础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