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线索一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限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起先形成;商鞅变法更侧重于破旧立新、制度重建,实质是加强中心集权。线索二先秦农耕文明的形成由原始农业向小农经济演化,农耕经济成为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线索三先秦思想文化的影响“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文学艺术具有显明的时代特色。项目年份考向202420242024试题分布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全国卷Ⅰ,24(分封制)全国卷Ⅰ,24(商周的王位继承);全国卷Ⅲ,24(宗法制)全国卷Ⅱ,24(商汤的仁德之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全国卷Ⅲ,24(商周、春秋战国和汉代货币的演化);新高考卷Ⅰ(山东卷),1(百家争鸣)全国卷Ⅱ,24(秦国建立大型水利工程)全国卷Ⅲ,24(战国以前的铁器)命题视角高考对本讲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西周的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小农经济的影响因素、井田制、百家争鸣等主干学问上,多以考古资料、图片、文学作品创设情境,以史料实证的方式突出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以及思想文化的传承,感悟家国情怀一、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1.政治。(1)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2)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是井田制。(2)手工业: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工商食官。(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3.文化: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1.政治:争霸与兼并斗争不断;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秦国进行商鞅变法;秦灭六国,统一全国。2.经济。(1)农业: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铁犁牛耕推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实行重农政策。(2)手工业: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官营手工业为主导。(3)商业: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起先实行抑商政策。3.文化。(1)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大发展,维护了政治统治,肯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2)科技:战国时期独创了指南仪器——司南;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出现算筹计算法。(3)文学艺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楚辞体的《离骚》。考向一商周政治和文明传承1.(2024·全国卷Ⅰ)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独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起先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解析:楚国国君没有得到周王的分封就自己给自己晋升爵位,楚国周边的土地也没有经过周王的分封,这都表明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不复存在”过于肯定,解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度,解除B项;“起先”的时间材料无法界定,解除C项。答案:D2.(2024·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改变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商朝王位继承方式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继承方式以父死子继为主,这反映出王位继承方式的改变,故选B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无法体现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商周时期王位继承状况与君主寿命长短无必定联系,故C项错误;兄终弟及体现了兄弟大家庭之间的权力继承,父死子继体现了父子小家庭之间的权力继承,与前者相比,血缘纽带关系更加强化,故D项错误。答案:B[学问链接]夏商周时期创立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在选官制度上采纳世官制,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色调,属于典型的贵族政治。多维视角相识西周的国家制度1.核心内容(1)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和维护宗法分封制的礼乐制度构成西周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2)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成熟。2.国家结构(1)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事实上限制力有限,各诸侯国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2)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肯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旧是其最本质的特点。3.显著特点(1)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国同构”: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2)贵族政治特征明显:世卿世禄制下,官僚都是贵族,贵族有封地但无薪俸。诸侯国内的劳动者不对国家担当赋税等义务,只对诸侯履行义务。考向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2024·全国卷Ⅲ)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改变的共同缘由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须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货币由自然货币(贝币)向人工货币(布币)转变,由杂乱形态(春秋战国布币)向统一形态(圆形方孔)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意商品交易扩大的须要,杂乱货币不利于贸易的开展,因此随着商品交易的须要,货币形制发生改变,故选B项;春秋战国布币是铜币,而商周是贝币,与铸铁技术进步无关,解除A项;材料中货币形制的改变主要是因为商品交易发展的须要,与审美观念不同无关,解除C项;春秋战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并没有统一,解除D项。答案:B2.(2024·天津卷)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全部权归国家全部解析:依据所学井田制的学问可知,其为土地国有制,依据材料“井田制下”“按制度定期交换”可知,私田并未突破井田制的范畴,村社成员只有运用权,全部权依旧归国家,故选D项;既然是在井田制的前提下实行的,那么私田也是不允许进行交易买卖的,解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私田产品的归属问题,从材料“三年一换土易居”的规定中无法看出其收获是否全部上缴国家,解除B项;小农经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而井田制属国有制,解除C项。答案:D深化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从权力分散的分封制度向权力集中的中心集权制度的转型。(1)转型的缘由:君权日益扩张;各国变法图强;斗争须要集权。(2)转型的表现:建立在新型的社会组织方式基础之上的乡里制度和郡县制度出现;君主集权在各国出现。2.由血缘宗法社会向地缘政治社会的转型。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分封制、宗法制崩溃,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3.土地制度的改变: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起先于商,盛行于西周;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在春秋后期起先瓦解。鲁国的“初税亩”,事实上承认了私田主子对土地的全部权,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4.经济政策的改变: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考向三诸子百家的思想传承与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2024·新高考卷Ⅰ(山东卷)]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心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解析:依据材料“无礼义,则上下乱”“义者,君臣上下之事”可知此时孟子和韩非子所说的“义”是君臣之间做事情的原则,实质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故选D项;秦朝确立中心集权政治的准则,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A项;孟子“养浩然正气”强调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与“无礼义,则上下乱”不符,解除B项;西周时期的礼为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与材料所述时间“战国时期”不符,解除C项。答案:D2.(2024·全国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才智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墨家学派成就的相识。墨家学派多数为“农与工肆之人”,干脆参与生产劳动,且注意对生产实践阅历的总结和科学探讨,其成就和活动主要记载在《墨子》一书中。《墨子》一书记载了几何学、力学、声学、光学及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成就,这些科学成就是劳动人民才智的结晶,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墨子》对科学成就的记载,解除A项;中国古代并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解除B项;《墨子》中的科学成就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探究出来的,不是贵族阶层的贡献,故解除D项。答案:C诸子百家思想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变动的阶级关系1.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见社会有序,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通过“仁爱”“德治”等手段,维护旧的社会秩序的愿望。2.老子主见统治者“无为而治”,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面对社会动荡无能为力的消极心情。3.墨子主见“兼爱”“非攻”“尚贤”等,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社会安定,建立公允社会的愿望。4.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孟子主见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见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等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希望统治者争取民心、维护统治的愿望。5.韩非子主见“法治”,要求强化中心集权和君主权力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愿望。缘由、背景类大题1.在没有限定词的状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缘由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索。详细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索。(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索。(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化等方面思索。2.一般包括背景、缘由、条件三种不同设问。背景的范围最广,缘由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条件更注意客观性,缘由注意主观性。常见的前提是缘由,也是条件。导火线是干脆缘由,不是条件。(2024·安徽江南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起先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提倡的“独尊儒术”又把这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斗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得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说明;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斗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近代中国百年忧患,缘由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供应现成的现代化方案,我们必需从外来文化体系中去找寻。从康有为到孙中山,多数仁人志士也曾向西方文化体系中找寻救国良方,但均未胜利;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使中国从积贫积弱的逆境中摆脱出来,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这就以实践证明白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葆活力。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白中华文化体系有汲取、融合并消化异质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机制,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摘编自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指导语从材料“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这些信息可以提炼出以下关键词:统一性、多样性;连续性、变革性;保守性、开放性并存。再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其缘由与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疆域广阔,统一占主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新改变,并分析其缘由。指导语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学问可知,被动地汲取西方的先进文化;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学习内容以政治和思想文明为主。从“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供应现成的现代化方案,我们必需从外来文化体系中去找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葆活力”“中华文化体系有汲取、融合并消化异质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机制,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这几处材料信息可以联想出: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进中国人的不懈探究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保守性和开放性并存。成因: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疆域广阔,民族融合,统一占主流;儒家思想占据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淀、交融、创新;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2)新改变:学习汲取西方的先进文化,学习内容以政治和思想文明为主;与救亡图存相结合。缘由: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空前严峻;先进中国人为救国救民进行不懈探究;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选择题1.(2024·广东珠海二模)周武王“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即纣之子武庚)治殷”,周成王封幼弟叔虞于唐地,派遣要员同往治理。这说明()A.中心集权官僚制深化地方封国B.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必要条件C.周天子可干预诸侯国内部事务D.各诸侯的权力存在等级差别解析:依据材料“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即纣之子武庚)治殷”“派遣要员同往治理”可知周天子可以派人帮助治理诸侯国,这说明周天子可以干预诸侯国内部事务,故选C项;此时尚未形成中心集权官僚制,解除A项;依据材料“相禄父(即纣之子武庚)治殷”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故血缘关系并非分封的必要条件,解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各诸侯权力的等级差别,解除D项。答案:C2.(2024·山东青岛二模)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二者变法措施旨在()A.嘉奖耕战以富国强兵B.打击贵族以强化君权C.以俸禄制取代封地制D.强化了尊卑等级秩序解析:吴起变法“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商鞅变法“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二者变法皆实行有力举措打击旧贵族势力以加强君权,故选B项;无论是吴起的“废公族疏远者”,还是商鞅的“明尊卑爵秩等级”,都是关于打击贵族势力的举措,未涉及嘉奖耕战方面,解除A项;C项属于二者变法的内容,并非根本目的,解除C项;吴起变法与商鞅变法客观上强化了尊卑等级秩序,但这并非变法的根本目的,解除D项。答案:B3.(2024·广东二模)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大多为农夫自制,然而到战国时期,农夫的很多农具则须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导致这一改变的重要因素是()A.诸侯国激励发展工商业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C.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D.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解析:战国时期铁农具渐渐得到推广,但铁金属不能自给,因此其已超出了农夫能够自制的实力和范围,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改变,无法体现诸侯国激励发展工商业,且农具的交换不能体现工商业的发展,解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才渐渐形成并未占主导地位,且材料现象与小农经济无干脆关系,解除B项;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是通过地主对农夫的压榨体现出来的,不符合题意,解除D项。答案:C4.(2024·广东深圳一模)先秦时期的《管子》一书主见国君用“轻重之术”治国,如“谷贱则以币(货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视物之轻重而御之以准,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由此可知“轻重之术”()A.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B.有利于强化“重农抑商”政策C.以儒家学说作为理论基础D.重在探讨国家调控经济的手段解析:依据“谷贱则以币(货币)予食”“视物之轻重而御之以准,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可知,国君治国的“轻重之术”主要指的是国家利用货币和价格政策等来调整粮食、布匹的流通,是限制经济的一种手段,故选D项;题干与“君权神授”思想无关,解除A项;“轻重之术”重在调整经济活动,以实现安民强国,不强调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不同政策,解除B项;“轻重之术”是一种货币价格理论,不以儒家学说为理论基础,解除C项。答案:D5.(2024·河北张家口二模)下表是先秦时期文献的一些记载,其反映了这一时期()内容文献鲁国大臣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时说:“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左传·文公五年》齐国大臣管仲答桓公道:“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管子·霸形》虢国的史官嚣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A.当政者注意个人品行养成B.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念形成C.朴实的民本思想受到推崇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TS 18013-6:2024 EN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 ISO-compliant driving licence - Part 6: mDL test methods
- 房地产 -中建工法成果汇编
- 发动机装调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人造木材制造工艺改进
- 强化基层执法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 2024年电动汽车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人教】第一次月考B卷(考试版+解析)
- 漓江导游词(34篇)
- 英语老师教学工作总结
- 高考考前领导动员讲话稿范文(3篇)
- 2024年6月高考真题浙江卷化学试题(解析版)
- 学校深化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
- 2024年保密知识教育考试试题试卷附答案(突破训练)
- 山东省潍坊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检测语文试题 含解析
- 《音乐鉴赏(第二版)》大学生音乐鉴赏全套教学课件
- 期末卷(试题)-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光谱内镜技术用于喉癌预后预测
-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标准解读
- 国家开放大学(广西)《云计算及应用》作业1-5参考答案
- 2020海湾GST-HX-240B火灾声光警报器安装使用说明书
- GB/T 44068-2024LTE移动通信终端支持北斗定位的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