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1本课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课是深入认识这两种例题图形,掌握它们的特征。以往的学习中,学生一直接触的是平面图形,本课是第一次系统研究立体图形,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这也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注重多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操作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1.2本课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事先让学生预习本课,按照例题三的要求尝试剪开正方体,并画出展开图,鼓励学生画得越多越好,加深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特征。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预习的成果,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归纳总结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课堂上,我把主要精力花在了如何根据所给图形的特征机械地判断是否能折成立体图形上,而忽视了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学生动手操作的培养。1.3本课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课前要多让学生练习计算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这样计算6个面的面积和就水到渠成了。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学生重点讨论的问题在于如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教学过程中,学生说出了两种算法,这两种算法都各有特点,需要解决问题时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所以,不需要比较这两种算法的优劣。二、解决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这样的反思,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1.4本课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课前要多让学生练习计算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这样计算6个面的面积和就水到渠成了。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学生重点讨论的问题在于如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教学过程中,学生说出了两种算法,这两种算法都各有特点,需要解决问题时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所以,不需要比较这两种算法的优劣。二、解决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这样的反思,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1.5本课教学体积与容积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学习是后续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同时又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本着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充分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容积与体积的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用两个瓶子进行区别比较,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1.6本课教学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本课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重视直观教学。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测量、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体积观念。另外,在认识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教学中,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我先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例等数学学习活动,认识并学习1立方厘米。然后,让学生自主认识1立方分米、1立方米。1.7本课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注重实际操作,体积这个概念第一次接触,比较抽象,是平面图形上升到立体图形、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重大突破。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多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另外,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边摆边记录,小组汇报要有条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1.8本课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统一公式,公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对于统一体积公式,我让学生自己推导,得出计算体积的统一公式,很顺利。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一、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不恰当,前松后紧,组织控制教学的能力还需要提高。二、课堂上,一些学生思维不够积极活跃,课上大胆交流的意识不强。这是教学时我对他们关注得还不够,应该给这些学生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1.9本课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在推导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我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中要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棱长是1分米,另一个棱长是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根据体积计算公式,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可将之前的学习经验迁移,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推算。1.10本课教学练习四第15——19题。学生刚刚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及表面积公式,有的学生用起来容易混淆。我觉得学生混淆的原因在于没有理解表面积和体积两个概念,不会正确二者,所以不能正确判断是求表面积还是求体积。第15题要先让学生说说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再填表完成。这里要特别注意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如何更加简便地计算它的表面积。1.11本课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练习第二课时,教学完成第1——7题。《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本单元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同时还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重点,需要系统复习。我在复习时,很多地方仍然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与表达的机会,对学生不够信任,总怕学生不能顺着我的思路思考,扶得过度,所以就总是想方设法提示学生,这样的做法不仅禁锢了学生积极的表达欲望,还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1.12本课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练习第二课时,教学完成第7——13题。课的开始,要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建立知识结构。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与练习课的区分。练习课通过练习重视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是针对某一课堂内容而言;而复习课除了一定量的练习以外,更要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二是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当教学进入复习阶段,是把各种知识进行沟通的大好时机,一定要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避免零散。
1.13本课教学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将一个表面涂色的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2份、3份等,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在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中,发现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规律。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有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就是对规律能心知肚明但又难以表达,尤其在探索两面涂色和一面涂色时,很难归纳出其中的规律。此处出现困难,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另一方面与探索的时间欠缺也有关系,以后还要加强训练。2.1本单元的教学分数乘法,教学时都要避免上成单纯的计算课。本课教学整数乘分数,教学的重点是理解算理,即几个几分之几相加。例题教学时,要重点探讨3/10×3的计算方法,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联系分数的意义,即合起来共9个1/10;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分数乘法的含义改写成连加算式。教学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另外,学生计算时还会出现不少细节性问题,如:约分要写在数字的左面、右面;计算后才约分;结果不是最简分数;分母与分子相乘,需要多寻找错误资源,及时纠正。2.2本课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之前五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除法计算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本课由除法过渡到乘法,重在理解算理。例题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单位“1”与所提问题的关系。教学中我借助分数的意义来帮助学生理解10朵的1/2为什么用乘法的道理。在列出算式并计算后,忘记对除法和乘法两种算法进行沟通,没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二者的内在联系。2.3本课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本课的学习难度较大,对于学生来说,谁是单位“1”,多数学生并没有问题,难点在于谁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一些学生直到下课仍然不理解这点。出示例题后就让学生仔细阅读“红花比黄花多1/10”,要先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两种花分别几份,多几份,再说谁是单位“1”?谁是单位“1”的1/10?求红花比黄花多几朵就是求什么?这几个问题要让学生多在小组里说一说。后面的“练一练”中,也要让学生学会用统一的句式来表达。2.4本课教学分数与分数相乘,例题中都有两个单位“1”,
如:一张纸的1/2,单位“1”是一张纸,画斜线的1份占1/2的1/4,此时的单位“1”又变成了1/2,但是这一份同时又是整张纸的1/8。学生很难转换过来,怎样教学效果更好?如果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应该更容易理解一些。例题5的教学与例题4不一样,这里需要学生先涂色表示,在计算。例题5的涂色这一步骤,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两次单位“1”的不同。2.5本课教学完成练习六第10——15题,围绕分数乘法综合练习。第10题,个别学生忘记相关单位之间的进率,可以先复习单位间的进率。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列出算式,再集体交流。第11题,学生计算后,规律不太容易发现,教师要提醒学生比较乘数和积的大小,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一个数乘比1小的数,积小于这个数;乘比1大的数,积大于这个数。利用发现的规律,可以在不计算的情况下运用规律比较大小。2.6本课教学分数连乘的实际问题,按照教材的编排,需要学生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是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备了这方面的解题经验,理解题意是不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找出了其中的单位“1”。根据题意画线段图时,要能根据问题中的条件“二班做的朵数是一班的8∕9”、“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画出适当的线段来,教材也呈现了前半部分的线段图,这大大降低了孩子们画线段图的难度。另外,对于分数连乘的问题,个别学生往往会列分步算式,要注意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便于约分。2.7本课教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练习时要注意给学生练习求小数的倒数,重点在于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二、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提高,在合作中共同解决困惑。如,在教学“1的倒数及0有没有倒数的”这一环节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2.8本课教学整理与练习第一课时,课的开始,我先组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梳理,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第1题,在教学时要特点重视,右图是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关注学生的涂色过程,重点练习这类题目。教学第2、3题时,我在注意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第4题教学前,要适当对已经学习过的单位进率进行复习,防止学生遗忘。第5、6两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反馈时要给予学生空间,让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2.9本课是整理与练习第二课时,教学完成第7——15题及思考题。由于题量较多,课前我先让学生完成部分习题。对于其中的解决问题来说,主要练习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和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的过程中,要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班级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对于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练习时,要多让学生练习说数量关系式,在小组内互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还需要加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3.1本课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例题一的教学重点放在讨论算法上,我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较高,全班交流时多数学生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想到了教材中提到的两种办法,一种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计算,另一种转化成分数乘整数来计算,这里要突出第二种方法。但是,教学过程中也有个别学生只是从图中看出计算的结果,不会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巡视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有序表达。3.2本课教学“整数除以分数”,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之后的教学内容。根据前一课时的学习经验,多数学生能够类推出整数除以分数,就等于整数乘分数的倒数。为什么要颠倒、为什么要颠倒除数而不是被除数,这是教学的难点,也就是算理所在。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注重结合直观图来引导学生理解。教学新课时,首先我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求出得数,感知计算方法;再通过在示意图中分一分,进一步感知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类似的方法,进一步深入认识计算方法;最后让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出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3.3本课教学分数除以分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所以学习本课的内容比较轻松。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图去验证得数。总结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时,我先让学生同桌两人讨论,然后集体交流,通过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3.4本课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解决求单位1的问题。本课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指导学生正确列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掌握了数量关系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但是,在以前的教学中,我疏于这方面的训练,对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这给教学此内容带来了诸多不便。二、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列出等量关系式,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并解决问题。3.5本课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课,教学完成练习第5——9题。教学时,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第8题,此题共有两小题,第一题是已知单位1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第二题是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的,可以列方程解答。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条件和问题。相同之处就是单位1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未知量不同。在求单位1的问题时,可以采用除法解答,但是此处不宜提倡,主要以列方程解答为主。3.6本课教学分数连乘和乘除混合运算,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这节课,我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等数学活动,并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算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并将两种算法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优化。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只有一位孩子出现错误,计算时把乘数也写成倒数。3.7本课教学比的意义,重点在于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通过反思,本节课存在以下问题:一、对于比表示相除关系,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比既可以表示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也可以表示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二、在讨论“比、分数和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开展小组合作。如果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让学生自己研讨得出结论。3.8本课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新课前,要首先复习商不变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推导比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和准备。教学例题9时,推导比的基本性质时,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并归纳出比的基本性质。例题10的教学,化简整数比要掌握得透彻,在整数比化简熟练的基础上,再教学分数与小数比的化简。3.9本课是练习课,围绕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展开练习。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练习过程中,要注意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要对求比值和化简比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从概念上理解清晰。比值是一个数,这个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而化简比的结果仍然是一个比,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但只能是真分数、假分数,而不能写成整数、小数或带分数。3.10本课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新课前,我想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初步感悟按比例分配的价值。教学例题时,在“怎样理解‘红色与黄色放个数的比是3:2’”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探索解决办法,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反思本课,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一、课堂节奏过慢,各个环节不紧凑;二、练习的设计不够精,练习不到位。3.11本课教学完成练习十第4——8题。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第8题第(3)问。这个问题利用分数理解比较困难,可以引导学生从份数来想,降低解答的难度。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学以致用。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不等同于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逐步提高解题能力,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注重解答方法多样化的训练。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进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12本课教学完成整理与复习第1——8题。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最近每天课前进行5分钟的计算练习,当堂即时反馈。通过前段时间的练习,部分学生总结出了一套找单位“1”的技巧,如题目中如果有‘是’、‘占’、‘相当于’和‘比’,它们后面的那个量就是表示单位“1”的量。虽然这种技巧太过机械,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能够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归纳总结的能力有所提升,数学学习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这是值得欣喜的地方。3.13本课教学整理与复习第9——17题。复习过程中,我注意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把分数除法的解决问题和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变式练习,感受这些问题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教师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二、穿插了分数的减法、加法、乘法及解方程的计算,避免学生解题的思维定势。三、解决问题的训练中,设计的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也注意了直观线段图的训练。整节课下来,复习的目的基本达到,教学效果较好。3.14本课教学树叶中的比,是综合实践与活动课。课前,我提前让学生准备树叶,学生带来了很多种树叶,美丽的树叶代表了孩子们热情的心,有助于我们在欢快的气氛下开始了这节活动课。按照教材的要求,我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逐步发现树叶中隐藏的奥秘,如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比较接近;比值接近的不同树叶,形状也相似;树叶长与宽的比值越大,树叶就越狭长等规律。4.1《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第一课时。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对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对照“真学课堂”的要求,精心设计了这一课时。“等量代换”是假设策略的核心思想,我在课前让学生重温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意在让学生明白曹冲用石头的重量来替代大象的重量实际上就是蕴含了一种数学思想“等量代换”,为解决课上的实际问题作了铺垫。在解决例1时,也确实起到了作用,大部分学生能很顺利的想到将大杯换成小杯,或将小杯换成大杯。4.2真学课堂的要求指出: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主动交流的机会。我在本节课中运用了组内展示、全班展示,直观展示、口答展示等形式。在学生小组活动时,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路,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我选取了两种不同方法的作业纸,通过投影仪展示在前面的白板上,让学生直观清晰的看清楚他人的作业,这时我并没有请被展示作业的学生进行自己作业的讲解,而是请全班同学共同思考这份作业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再指名回答。我认为被展示作业的学生已经在小组内展示过了,没有必要让他再讲解一遍,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发言的机会,同时又给予了全班同学又一次理清算式每一步的机会,再指名回答,在倾听他人回答的时候,这时全班同学又进行了第三次思考。4.3整节课,举手的学生不多。我没能很好的调动他们的发言积极性,所以有很多学生会回答但是手却不举起来,这就需要我平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多鼓励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阶段是比较有难度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学困生,不容易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时时的去关注他们,不能只考虑课堂的时间安排,而忽视了他们。总而言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自己觉得有成功,有不足,成功的是要继续保留,不足的一定要积极改进,从而能够上好每一节课。5.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内容是在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学习了分数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是本节课的重点,按照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复习导入:由几道整数混合运算引入复习得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新课授入:出示两道分数混合运算题,分析与整数部分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先由学生试做。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提问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什么关系?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完全相同的。练习巩固:分层练习,从易到难。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5.2虽然本节课按照步骤下来了,学生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都比较好,明确运算顺序,但是却出现了其他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异分母的加减法以及分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大部分学生已经忘记了,错误较多,导致练习部分的时间过长,整节课的节奏就慢下来了,最后的总结也有点来不及。从整节课来讲,课前练习准备不充分,对分数加减法以及对分数乘除法计算训练不够。在讲解中,我适时出示学生中的另一种计算方法:逐步计算逐步约分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优化方法,理解混合运算转化的算理。5.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有些实际问题结构特殊,变化多样,数量关系复杂,必须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策略,才能理清解题思路。就本节课所学内容来说利用画线段图来帮助分析数量关系这一解题策略能使隐藏的关系明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找到解题思路。一是获得各种策略的指导,二是运用策略解决各种问题的指导。高年级要加大“策略”指导的力度,使学生随年级的升高能经常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其次,要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策略。即引导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对同一策略要反复进行指导,直至学生能灵活运用。5.4例3是已知去年班级数,以及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几分之几,求今年班级数的实际问题。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关系之间进行比较的问题,要用到两条线段才能清楚的反映出他们的关系。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今年的班级数与去年班级数的关系,并明确:要求今年的班级数,可以先算出今年增加了几个班。为此教材先呈现了一条表示该校去年班级数的线段,并启发学生根据:“今年比去年增加了1/4”这一已知条件,画出表示今年班级数的线段。通过这样的操作使两班年级数的关系更加清晰,也利于学生认识到:要求今年班级数,可以先求出今年增加了几个班。至于算法要求学生用自己能说出道理的哪一种方法去做。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算法。5.5例题2中,根据“男生占全班人数的5/9”转化成“女生占全班人数的(1-5/9)”学生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根据“今年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4”转化成“今年的班级数是去年的(1+1/4)”,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教学时,要结合具体题目,从以下几方面提问,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解题方法:1、为什么要分两步计算,能只算出第一步吗?为什么?体会一步与两步的区别。2、为什么在计算第一步时都用乘法计算?体会单位“1”已知与未知的区别?3、为什么第2步有的地方用加,有的地方用减?体会要求的量是比单位“1”的量多还是少。5.6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时,我请学生先观察教材第82页上的第12题的四道题目,选出自己认为能运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目,接着让学生先练习这几题。在未计算之前进行判断时,有一题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议:4÷4/5-4/5÷4,结果在计算后学生们发现这一题不能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但是由于在四则混合计算中,经常提醒学生要注意计算的简便性,所以发现有个别学生将不能简便计算的题目也硬凑成简便计算。究其原因:1、是对运算率的本质还是没有真正弄清楚,对各运算律的结构不清晰;2、没有意识到计算中正确是第一,其次才是计算的灵活性,离开了计算的正确性,灵活就成了空中楼阁6.1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体会百分数、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借助例题的学习,我先出示了三名运动员的投篮情况的统计表,统计表中呈现的是每一名运动员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然后请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教练,怎样判断哪名运动员的投篮成绩好些?学生们经过思考马上想出了办法,交流时即刻有学生说出应该通过比较每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来比较。此时,我立即追问学生为什么,学生们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说出了理由:因为每一名运动员投篮次数不相同,不能只看投中次数来判断成绩的好坏。应该说这一部分的导入是相当顺利的。课前我还布置学生去生活中收集一些百分数,所以课上让学生进行了交流。有些学生找到了衣服商标上的百分数,如:100%羊毛;97.4%棉;葡萄汁70%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我请学生们同桌之间先互相说说收集到的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应该说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较好,学生们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6.2由于在教学中加强了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所以学生普遍认为这个知识点比较简单,但在结合具体题目让学生说百分数意义时,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清晰,说明百分数意义并没有完全掌握扎实,在训练时如果只停留在让学生做题目,那么是无法提高学生的百分数意义的认识的。必须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百分数意义,这样的体会才是深刻的。应该说这一部分的导入是相当顺利的。课前我还布置学生去生活中收集一些百分数,所以课上让学生进行了交流。6.3教学例2时,先让学生读题,再说说怎样求这个问题,学生都清楚的知道要比较两位同学谁完成的多,就要比较1.15和110%的大小,由此鼓励学生探索比较的方法,并交流明确:可以把1.15改写成百分数,也可以把110%改写成小数。随后出示“试一试”要求学生独立填写,交流后问学生怎样直接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又怎样把百分数直接改写成小数呢?学生能比较准确的概括出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一般方法。从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一方法是掌握了,有错的学生是把小数点的位数移错了,如:0.03%改写成小数。所以还得教育学生作业要认真、仔细。6.4由于在将百分数化成分数的过程中,要运用分数基本性质将原有分数化为分母是10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或是将分数化成小数(小数除法计算要过关),然后才能将分数顺利化成百分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困难出现在小数除法计算正确率较低或是分数基本性质运用不熟练。尤其是遇到分子除以分母时除不尽的情况下,有些学生不能正确保留三位小数,因而造成改写出现错误。本课中教材提供了较多的配套练习,有百分数化分数,也有分数化百分数的,所以我组织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并请学生考虑什么情况下选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6.5我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因为这种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相同,但程度上有所加深。这是因为,分数和百分数都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所以,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分数应用题大致相同。解答百分数应用题,既可以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又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百分数的应用题的解法和以前学过的分数应用题相同。为了加强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在教学中先给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让学生自己解答,突出了要以谁作单位“1”。6.6做为迁移,在复习题的基础上,把复习题中的问题改成“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变成一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让学生思考异同。分析过程突出了与分数应用题分析过程一致的地方,即明确以谁作单位“1”,确定了谁和谁,根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仍用除法计算,只是结果要化成百分数。然后口算引出了发芽率及格率、优秀率、出油率,并引出了求合格率的计算公式……。最后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求百分率的例子。这样扩大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范围。6.7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基础上教学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并不难,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也可以先求“一个数相当于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学生使用第一种方法的比较多,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所选择的方法,计算中,要求学生仔细计算,认真检查,学生一个寒假过后,计算问题会变得严重一些。课堂中要注意提醒一下,并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6.8通过本课教学我发现其实教材中重点安排的第一种解法并不受学生欢迎。想想也是要让学生很清晰地理解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少谁的百分之几确实没那么容易。学生们选择用第二种解法显然要容易理解得多,以前的教学中只给学生提供了唯一的方法,没有去思考其他方法,这种单一的教学其实也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犯一些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错误,并且很有可能坚持一些自己不认为的错误挂吧点、方法。正是老师的这种固守让课堂失去了灵性,让学生的思维断了翅膀。6.9今天教学了《纳税问题》,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于纳税的知识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而且纳税这部分内容也比较简单,学生基本都能掌握。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时,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百分数和一个数相乘时,可以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是分数。教学例题时比我想象得要顺畅多了,这也是有赖于昨天拓展的练习题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告诉学生依法纳税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偷税、漏税是违法的。还告诉学生吃KFC的时候也可以索要发票等等,学生表现出相当浓厚的兴趣,期待着教授利息时学生的表现。6.10《利率》一课是百分数乘法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也是在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与生活紧密联系,能比较明显体现出我们数学小组研究课题的一节教学内容。以前我在教学这节知识时,认为学生只要能正确计算利息就行了。所以教学过程也很简单,只是告诉学生计算公式,让学生按照计算公式计算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次教学,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做到把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6.11《折扣》是新课标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第三节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折扣、纳税和利率,是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折扣是商品经济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的更密切。要求学生理解折扣的含义,知道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例题的设计,结合实际,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己都好象有这样的经历一样,又是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解决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折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与乐趣。6.12在数学中,同一对象常常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能否熟练把握同一数学对象的不同表达形式以及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而认识该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反映了对数学概念本质属性把握的深刻程度,也直接影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本节课中,在出现“五折”时,我问学生还能怎么说?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也可以说“对折”,不论哪种表达方式都是指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1、在教学过程中,应值得重视的是,现在好多的商家存在“骗局”,应该教育孩子们多多审视身边的打折现象!以免让骗子得逞。2、在教学过程中,即便有对计算器的使用的教程,也要尽量避免让孩子使用计算器,以免孩子们产生依赖感。6.13学生从五年级就开始接触简易方程,经历一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接送合同范例
- 公路改造工程合同范例
- 冷库拆装合同范例
- 彩绘施工合同范例
- 中建七局高速公路合同范例
- 工厂废料清仓合同范例
- 工厂楼道施工合同范例
-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 六安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模板
- 分销软件合同范例
- FZ/T 73024-2014化纤针织内衣
- FZ/T 64041-2014熔喷纤网非织造粘合衬
- 高品质变压器外观品质检验基础
- 阅读绘本《小种子》PPT
- 《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华为eNSP模拟器)》项目1认识eNSP模拟器及VRP基础操作
- 学校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 招标代理机构保密措施
- 人民币的发展史课件
- 人物速写教学课件
- 货物供应、运输、包装说明方案
- 医院清洁消毒与灭菌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