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5届(2022级)(新)高三上学期7月月考试题和答案_第1页
历史-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5届(2022级)(新)高三上学期7月月考试题和答案_第2页
历史-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5届(2022级)(新)高三上学期7月月考试题和答案_第3页
历史-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5届(2022级)(新)高三上学期7月月考试题和答案_第4页
历史-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5届(2022级)(新)高三上学期7月月考试题和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6页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2022级7月月考历史试卷1.三星堆两座器物坑出土的青铜器当中除青铜人像、神树、神坛等独具特征外,其中的青铜尊、罍与湖南华容、安徽六安、陕西城固等地出土的尊、罍从形态到纹饰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表明A.中华文明早期各地区之间已有交流B.早期国家政权充满神权色彩C.商朝时对长江流域实现了有效管理D.长江流域文明发展水平较高2.考古人员发现,在西周早期的墓葬中,即使墓主人生前经济状况很好,墓内的多数车马器都采用了鎏金工艺,主要陪葬品也只是一鼎、一簋,这种规格也是当时一般士大夫最标准的陪葬规格。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分封体制改变文化格局B.大一统格局初步形成C.传统礼制秩序受到冲击D.政治秩序的日益稳定3.下列图片展示了中国古代部分农耕工具,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A.自给自足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4.墨家主张爱无差等,不避亲疏。孟子认为,墨家的“兼爱”泯灭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差别,将别人的父亲等同于自己的父亲,那就等于没有自己的父亲。这种认识差别主要是由于二者A.对孝道的态度不同B.阶级立场不同C.对其他学派的排斥D.社会环境不同5.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据此可知,秦亡的主要教训是A.暴政造成社会矛盾激化B.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C.背离祖制破坏统一大业D.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6.据汉简可知,汉朝外出者必须向官府申请通关文深“过所”:当乡啬夫审查无异后,具“请过所深”呈报郡县;郡县受理核实拟“过所文”,郡太守、县令丞签发钤印“正过所”,发给行人随身携带,另存“副过所”以备查。据此可知汉朝A.乡啬夫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B.乡啬夫与郡守、县令丞相互牵制C.地方基层管理流程清晰分工明确D.郡县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7.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由此第2页/共6页可知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8.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A.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9.在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中,展现了“汉武帝部下击败匈奴后带回战利品“祭天金人'”和“汉宣帝不知金人名号故派张骞出使西域问佛”的场景。实际上,宣帝时张骞已经去世,佛教也尚未传入中原。据此可知,该壁画A.内容源于艺术想象B.民族交融色彩浓厚C.缺乏史学研究价值D.带有特定时代印记10.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为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原因是它们A.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B.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C.都把才德作为主要选官标准D.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11.据统计,北魏最盛时期户口数“已经恢复并超过了东汉时的水平”。《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黄河中下游农副业技术领先于长江流域。这表明南北朝时期A.经济重心南移即将完成B.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C.土地改革推动经济发展D.北魏农业技术比东汉先进1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制度的目的是A增加财政收入B.抑制土地兼并.C.平均分配土地D.打击贵族势力13.唐中宗若不经中书、门下两省径自封拜官职,装置诏书的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改用墨笔,称为“斜封墨敕”,即表示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其私下所封之官,时人称为“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这表明当时()A.中书和门下的权力受制于皇权B.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专制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约束力14.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三则史料,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第3页/共6页①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韩愈)②天宝已后,戎事方殷,两河宿兵,户赋不入,军国费用,取资江淮。(唐宪宗)③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A.安史之乱的危害B.文学体裁的演变C.经济重心的南移D.赋税制度的沿革15.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而唐朝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A.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B.文化的发展其有多样性C.政治局势影响文化走向D.汉字书写体系开始成熟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民本”二宇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热。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我舟,水则覆舟。”战国之后,民本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巅峰。——摘编自丁伟民《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材料二儒家民本思想在理论上最致命的一条是以“治权在君”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以“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制度原理,从来没有明确提出过“治权在民”的思想。用今人的尺度衡量,这种坚守等级法则的“以民为本”,即使原原本本地得到落实,也不成其为名副其实的“以民为本”。儒家民本思想所设计的理想政治模式属于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专制政体”范畴,其根本特征是将最高权力归属于一位大公无私的王者,这种理想化的王者在人世间无处寻觅。儒家民本思想以规范性思维作为其显著特征,并以调整政治关系为其主要功能,而各种规范性,限定性、制约性的因素通常会与当权者的切身利益发生冲突,因此当权者背离民本思想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公认的政治准则,在发生政治危机时,这类现象尤为显著。那些欲保帝位的人总是以“敬天畏民,与民更始”为修饰,那些谋夺帝位的人总是以“顺天应人,吊民伐罪”为口实,那些夺得帝位的人总是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为标榜。——摘编自张分田《关于儒家民本思想历史价值的三个基本判断》(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不能得到全面实现的原因。17.[农耕文明与疆域变迁]第4页/共6页材料一西汉形势图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材料二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东南阻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18.某同学为研究唐代经济地理格局变动的问题,搜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杜甫在夔州(今四川)的诗作,其中有3首涉及畬田,其一曰“煮井为盐速,烧畬度地偏”;大约80来首述及手工业制品;还有不少对商船的描述,如《夔州歌十绝句》写到“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摘编自卢华语《从杜甫的夔州诗看唐代夔州经济》材料二学者对省志的记录进行统计汉至唐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第5页/共6页陕西河南河北甘肃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湖南合计汉45111411156三国2111133224晋41223121朝138421120隋94311124227唐3232244442029471253——据冀朝鼎在《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唐代经济地理格局的价值。(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唐代经济地理格局变动的影响。19.唐诗不仅是研究唐代文学和唐代文学史的材料,同时又是研究唐代历史的宝费材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唐诗节选《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香山寺二绝》空山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忆昔》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正月十五夜》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第6页/共6页提取材料中的唐诗信息(任选三首),说明上述唐诗对研究唐代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2022级7月月考历史试卷1.三星堆两座器物坑出土的青铜器当中除青铜人像、神树、神坛等独具特征外,其中的青铜尊、罍与湖南华容、安徽六安、陕西城固等地出土的尊、罍从形态到纹饰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表明A.中华文明早期各地区之间已有交流B.早期国家政权充满神权色彩C.商朝时对长江流域实现了有效管理D.长江流域文明发展水平较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三星堆文明与同时期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多处考古文明发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是文明交流中相互借鉴和学习的产物,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国家政权,也没有体现国家政权与神权的关系,排除B项;C、D项违背已知史实,排除CD项。故选A项。2.考古人员发现,在西周早期的墓葬中,即使墓主人生前经济状况很好,墓内的多数车马器都采用了鎏金工艺,主要陪葬品也只是一鼎、一簋,这种规格也是当时一般士大夫最标准的陪葬规格。这一现象反映了A.分封体制改变文化格局B.大一统格局初步形成C.传统礼制秩序受到冲击D.政治秩序的日益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时期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每个等级所使用的陪葬物品也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即使墓主人生前经济状况很好,也要遵循陪葬规格,这反映了西周早期政权的稳定,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分封制下周文化影响范围的扩大,排除A项;大一统格局初步形成于战国后期到秦朝建立,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看不出传统礼制秩序受到冲击,排除C项。故选D项。3.下列图片展示了中国古代部分农耕工具,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A.自给自足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曲辕犁、铁制工具、耧车”强调的都是对土地的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项正确;自第2页/共12页给自足、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不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4.墨家主张爱无差等,不避亲疏。孟子认为,墨家的“兼爱”泯灭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差别,将别人的父亲等同于自己的父亲,那就等于没有自己的父亲。这种认识差别主要是由于二者A.对孝道的态度不同B.阶级立场不同C.对其他学派的排斥D.社会环境不同【答案】B【解析】【详解】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而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于“爱”的主张也就不同,B项正确;墨子的爱无差等并不等同于孝道,排除A项;材料观点均排斥其他学说,排除C项;二者均处于战国时期,社会环境相似,排除D项。故选B项。5.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据此可知,秦亡的主要教训是()A.暴政造成社会矛盾激化B.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C.背离祖制破坏统一大业D.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可知贾谊认为夺取政权和维护政权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而秦国在统一全国之后,统治思想和政策都没有做出改变,这是秦亡的原因,故由此可知,秦亡的主要教训是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统一后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造成秦亡,没有体现秦朝的暴政,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正是秦朝廷续之前的思想和制度,而不是背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秦统一后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造成秦亡,没有体现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6.据汉简可知,汉朝外出者必须向官府申请通关文深“过所”:当乡啬夫审查无异后,具“请过所深”呈报郡县;郡县受理核实拟“过所文”,郡太守、县令丞签发钤印“正过所”,发给行人随身携带,另存“副过所”以备查。据此可知汉朝()A.乡啬夫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B.乡啬夫与郡守、县令丞相互牵制C.地方基层管理流程清晰分工明确D.郡县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汉朝外出者必须向官府申请通关文”、“乡啬夫审查无异”等等,可以看出基层管理流程分工明确,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乡啬夫的职责,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权力的制约,排除B项;郡县不第3页/共12页是基层组织,排除D项。故选C项。7.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由此可知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五曹分别主公卿、主郡国二千石、主凡吏民上书、主外国夷狄、主断狱,分别负责具体政务,反映了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C项正确;汉成帝时期的尚书台属于秘书机构,还未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以削弱相权,排除B项;材料表明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但未体现对皇权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8.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A.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以实物取代货币,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表现,与北方战乱分裂、经济受损有关。而同一时期的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范围却不断扩大,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表现,与南方相对统一稳定、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有关。由此说明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B项正确;货币的使用直接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情况,而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发展全貌,仅凭金属货币使用情况不能完全断定经济发展水平情况,排除A项;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南方的使用不断扩大,也即货币在南方的功能越来越重要,而非功能下降,排除C项;当时南北双方没有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之下,不能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排除D项。故选B项。9.在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中,展现了“汉武帝部下击败匈奴后带回战利品“祭天金人'”和“汉宣帝不知金人名号故派张骞出使西域问佛”的场景。实际上,宣帝时张骞已经去世,佛教也尚未传入中原。据此可知,该壁画第4页/共12页A.内容源于艺术想象B.民族交融色彩浓厚C.缺乏史学研究价值D.带有特定时代印记【答案】D【解析】【详解】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绘制于唐朝初年,当时佛教盛行,因此壁画内容突出了问佛,篡改了史实,由此可见,该壁画带有特定的时代印记,D项正确;该壁画有一定的史实依据,排除A项;壁画涉及的是对外交往,而非民族交融,排除B项;该壁画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故选D项。10.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为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原因是它们()A.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B.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C.都把才德作为主要选官标准D.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东汉后期,豪强大族、官宦世家控制了地方向中央推荐官员的权力,察举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两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后来负责品评人才的中正官之职多为世家大族所把持,选官只重门第、不问才行,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世家大族控制政权的工具。可见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作为通过荐举方式选官的制度,存在弊端的原因是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荐举权被少数人掌握,不利于公开公正选拔人才,A项正确;察举制注重荐举孝子、廉吏,并非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排除B项;“把才德作为主要选官标准”是正确的做法,不能作为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引发消极影响的原因,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初创时期选官标准为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非一开始就只重家世门第,排除D项。故选A项。11.据统计,北魏最盛时期户口数“已经恢复并超过了东汉时的水平”。《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黄河中下游农副业技术领先于长江流域。这表明南北朝时期()A.经济重心南移即将完成B.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C.土地改革推动经济发展D.北魏农业技术比东汉先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魏最盛时期户口数‘已经恢复并超过了东汉时的水平’”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属于北方政权,体现了北方经济的繁荣,材料“黄河中下游农副业技术领先于长江流域”也体现了北方经济比南方要繁第5页/共12页荣,因此可得出结论即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B项正确;经济重心转移在宋朝时才完成,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土地改革,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技术,无法进行比较,排除D项。故选B项。1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制度的目的是A.增加财政收入B.抑制土地兼并C平均分配土地D.打击贵族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得出是其指的是均田制,其制定的目的的为了抑制土地兼并,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其目的,排除。13.唐中宗若不经中书、门下两省径自封拜官职,装置诏书的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改用墨笔,称为“斜封墨敕”,即表示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其私下所封之官,时人称为“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这表明当时()A.中书和门下的权力受制于皇权B.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专制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约束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私下所封之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可知未经三省体制所产生的的官员并不能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可,说明在三生六部制度下,皇权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接受其约束,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直接封拜官职不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可,说明中书和门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约束皇权的功能,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度下,相权被一分为三,实际上有利于加强皇权,是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所列举的是唐中宗时期的特殊个例,整体上古代中国皇权是不断加强的,排除C项。故选D项。14.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三则史料,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①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韩愈)②天宝已后,戎事方殷,两河宿兵,户赋不入,军国费用,取资江淮。(唐宪宗)③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A.安史之乱的危害C.经济重心的南移B.文学体裁的演变D.赋税制度的沿革第6页/共12页【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江南居十九”“军国费用,取资江淮”“苏湖熟,天下足”等信息可以看出,江南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因此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经济重心的南移,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安史之乱,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文学体裁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赋税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15.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而唐朝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A.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B.文化的发展其有多样性C.政治局势影响文化走向D.汉字书写体系开始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时期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书法注重规范和法度显然鱼唐朝政局稳定有关,故C正确;书法审美与材料中政治因素不符合,故A错误;材料反映政治变化对于文化走向,不是文化的多样性,故B错误;汉字书写体系成熟是魏晋时期,故D错误。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民本”二宇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热。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我舟,水则覆舟。”战国之后,民本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巅峰。——摘编自丁伟民《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材料二儒家民本思想在理论上最致命的一条是以“治权在君”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以“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制度原理,从来没有明确提出过“治权在民”的思想。用今人的尺度衡量,这种坚守等级法则的“以民为本”,即使原原本本地得到落实,也不成其为名副其实的“以民为本”。儒家民本思想所设计的理想政治模式属于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专制政体”范畴,其根本特征是将最高权力归属于一位大公无私的王者,这种理想化的王者在人世间无处寻觅。儒家民本思想以规范性思维作为其显著特征,并以调整政治关系为其主要功能,而各种规范性,限定性、制约性的因素通常会与当权者的切身利益发生冲突,因此当权者背离民本思想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公认的政治准则,在发生政治危机时,这类现象尤为显著。那些欲保帝位的人总是以“敬天畏民,与民更始”为修饰,那些谋夺帝位的人总是以“顺天应人,吊民伐罪”为口实,那些夺得帝位的人总是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为标榜。——摘编自张分田《关于儒家民本思想历史价值的三个基本判断》第7页/共12页(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不能得到全面实现的原因。【答案】(1)内涵: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评价: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步性: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局限性:民本思想为专制统治服务,“君本民末”为实,民贵君轻为虚。(2)原因:存在着根本性的理论缺陷,即以“治权在君”“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和制度原理;本质上是一种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政治理论;儒家的民本思想政治模式过于依赖当权者的道德素质,不能切实保证其约束、监督和制衡最高权力的有效性;民本思想或准则常沦为个人或团体谋私利的工具。【解析】【详解】(1)内涵:依据材料“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得出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依据材料“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得出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评价:从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角度分析,得出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步性,从巩固统治角度分析,得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角度分析,得出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从中国传统治国理论角度分析,得出成为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局限性,从维护统治角度分析,得出民本思想为专制统治服务,“君本民末”为实,民贵君轻为虚。(2)原因:依据材料“儒家民本思想在理论上最致命的一条是以治权在君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得出存在着根本性的理论缺陷,即以“治权在君”“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和制度原理;依据材料“儒家民本思想所设计的理想政治模式属于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专制政体范畴”,得出本质上是一种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政治理论;依据材料“其根本特征是将最高权力归属于一位大公无私的王者,这种理想化的王者在人世间无处寻觅”,得出儒家的民本思想政治模式过于依赖当权者的道德素质,不能切实保证其约束、监督和制衡最高权力的有效性;依据材料“而各种规范性,限定性、制约性的因素通常会与当权者的切身利益发生冲突,因此当权者背离民本思想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得出民本思想或准则常沦为个人或团体谋私利的工具。17.[农耕文明与疆域变迁]材料一第8页/共12页西汉形势图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材料二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东南阻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答案】(1)变化:版图范围明显扩大;开始对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机构: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进行军政管理。(2)原因:中原政权的政局动荡、更迭与强大,影响对西域的控制程度;不同的少数民族势力的兴衰;中原王朝一般的地理环境,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疆的农业优势。【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变化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中的西汉形势图和所学可知,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主要体现为版图范围明显扩大和开始对河西走廊、西域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机构: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进行军第9页/共12页政管理。【小问2详解】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据材料一“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可知,中原政权的政局动荡、更迭与强大,影响对西域的控制程度;根据材料一“西域为匈奴所控制”“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可知,不同的少数民族势力的兴衰;根据材料二“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可知,中原王朝一般的地理环境,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二“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可知,新疆的农业优势。18.某同学为研究唐代经济地理格局变动的问题,搜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杜甫在夔州(今四川)的诗作,其中有3首涉及畬田,其一曰“煮井为盐速,烧畬度地偏”;大约80来首述及手工业制品;还有不少对商船的描述,如《夔州歌十绝句》写到“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摘编自卢华语《从杜甫的夔州诗看唐代夔州经济》材料二学者对省志的记录进行统计汉至唐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陕西河南河北甘肃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湖南合计汉45111411156三国2111133224晋41223121朝138421120隋94311124227唐3232244442029471253——据冀朝鼎在《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第10页/共12页(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唐代经济地理格局的价值。(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唐代经济地理格局变动的影响。【答案】(1)材料一作为文学史料。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南方经济发展状况;但文学史料具有一定夸张性,需要其他史料互证。材料二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