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上册限时专题训练10_第1页
高三地理上册限时专题训练10_第2页
高三地理上册限时专题训练10_第3页
高三地理上册限时专题训练10_第4页
高三地理上册限时专题训练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图1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回答1~2题。图11.2015图1的影响因素是A.性别比例B.医疗水平C.教育程度D.年龄结构2.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A.人口迁移加剧B.劳动力渐不足C.人口分布不均D.社会负担减轻图2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3,完成3~4题。图图23.图3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①①②③④图3A.①B.②C.③D.④4.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1950—1970年D.1970—1990年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5~6题。5.图4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图4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图4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6.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C.湖南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D.广西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图5图5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图5)。完成7~8题。7.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A.Ⅰ、Ⅱ、ⅢB.Ⅰ、Ⅲ、ⅡC.Ⅱ、Ⅲ、ⅠD.Ⅲ、Ⅰ、Ⅱ8.三类区域中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图6图69.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机械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10.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人类迁移行为决策的产生,是由于迁移者认为在目前自己居住区位以外的某一区位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意愿。图7示意某区域境内的移民迁移情况。据图完成11~12题。图711.在不同图7远近影响最小的是A.移民B.农业或家务职业C.非农业职业D.政府或管理职业12.下列有关移民迁移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B.只能逐级流向高一等级城市C.只能就近流向较高等级城市D.受特殊因素影响出现偏移现象图8图813.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A.民工流动B.道路建设C.水利工程建设D.输气管道建设14.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图9左图为某国的甲地区“2005年人口年龄构成”图,右图为甲、乙两地在某国的位置图。读图回答15~16题。图图915.甲地所在州有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住在A市,是因为该市①纬度较低,气候相对温暖②沿海地区地势较低,交通便利③位于海湾内部,且受沿岸暖流影响④较少遭受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侵袭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6.对甲地人口性别比例与年龄结构严重失衡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A.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大量迁入B.该地现役军人多图10图10图10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17~18题。17.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C.195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18.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A.① B.②C.③ D.④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图11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2004~2012年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19.有关该地人口增长的正确叙述是A.以机械增长为主图11图11C.出生率稳定不变D.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20.目前该地A.基础设施负荷加重B.失业率不断上升C.社会治安压力加大D.就学难更为突出读地理要素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图12),回答21~22题。图1221.图12A.塔里木河流量的年内变化B.台风过境的气压变化C.罗马降水的年内变化D.纽约气温年内变化22.若X轴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则A.M阶段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高B.P阶段人口老龄化现象明显C.N阶段面临劳动力短缺等问题D.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P阶段读我国某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图(图13),回答23~24题。图132图13A.人口老龄化严重B.人口素质低C.劳动力不足D.外来人口数量多24.解决该市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是A.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B.健全社会保障体系C.严格限制外来务工人员进城D.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面图1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图14为我国部分省区出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含预计)示意图。读图完成25~26题。图1425.不同省区出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差异显著,主要影响因素有A.环境B.经济C.教育D.资源26.启动“单独二孩”政策是为了A.提高人口合理容量B.提升民族人口素质C.减缓人口老龄化速度D.保持合理劳力规模班级班级姓名学号考试号选择题答题区:题号123456789答案题号101112131415161718答案题号1920212223242526答案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三、综合题(本大题共60分)27.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读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图15)、平均预期寿命比较表(表1),回答问题。(8分)图15图15年份2000年2010年全国71.4074.83男性69.6372.38女性73.3377.37(1)据图分析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特点。(3分)(2)据图表推断我国现阶段的人口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3分)(3)2013年11月我国开始启动“单独两孩”政策,即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第一胎非多胞胎,即可生二胎。请说明我国实施这一政策的理由。(2分)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12分)图16图16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读“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材料二表2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3分)(2)据材料二分析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的影响主要有。(5分)(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__,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9.读关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2分)图17图171982年、2010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分级图注:图中标出地名的6市为中部地区,其东面的7个县市为东部地区,其西面的11个县市为西部地区(1)按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中、西部划分,该地区2010年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为。(2分)(2)据图归纳1982年至20l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口级别的变化差异。(2分)(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3分)(4)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增长主要依靠自然增长还是机械增长;分析该地区这类人口增长的效应。(5分)3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2012年春运从1月8日起至2月17日,图1图18材料二我国人口流动数量饼状图(图18)。图19图19(1)春节前后人口流动主要的方向分别为()(2分)A.城市→农村,农村→城市B.农村→城市,城市→农村C.城市→城市,农村→农村D.农村→农村,城市→城市(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1分)(3)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3分)(4)从图19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5分)(5)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的影响有。(3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从200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此次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等。图20为“2000年与2050年(预测)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图”。材料二图21甲为“1950~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统计图”,图21乙为“1950~2050年中国和全球14岁以下与65岁及以上人口百分比(预测值)统计折线图”。图图20图21(1)据材料一中信息判断,2000年与205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的共同特点是()。(2分)①人口总量庞大②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③0~4岁年龄段男性人口多于女性④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结合材料二中图21甲,说明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4分)(3)根据材料二中图21乙可以看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首次超过14岁以下人口数量的时间大约在年,试说明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以及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6分)(4)据材料分析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点。(2分)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选择题:题号123456789答案DBACADDAC题号101112131415161718答案BDDCDABDC题号1920212223242526答案ADACADCDADBDBCCD综合题(本大题共60分)27.(8分)(1)青少年人口比重减少(20岁以下减少最快),中青年人口比重上升(35岁到59岁上升最快),老年人口比重上升(3分)(2)问题:人口老龄化,并有快速发展的趋势。原因:“少生”政策的长期实施,人口寿命的延长(3分)(3)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可以增加新生人口,减缓老龄化趋势,丰富劳动力资源(2分)28.(12分)(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3分)(2)南部沿海地区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5分)(3)增多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4分)29.(12分)(1)人口分布中部最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2分)(2)东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显著提高;西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没有提升(2分)(3)临近港澳,对外资吸引能力比较强;中部地区城市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较好;省会城市广州的辐射作用强(任答一点即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资收入高;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机会多(3分)(4)机械增长正效应:提供充足劳力;促进三大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任答两点即可)负效应:资源供给压力加大;环境污染加剧;产生社会、治安等问题(任答两点即可)(5分)30.(14分)(1)A(2分)(2)人口流动的数量增大(1分)(3)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3分)(4)广东上海北京开发资源,边境贸易发展(5分)(5)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3分)31.(14分)(1)B(2分)(2)人口增长快、人口基数大、年龄结构轻;农村人口比重大、文化素质低(4分)(3)2030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了较低生育率;二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寿命大大延长。负面影响:劳动力不足、老年人口比例大、社会负担重等(6分)(4)自1950年以来,世界人口老龄化总体呈加重趋势;自2000年以后,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或速度)明显加快(2分)江苏省华罗庚中学2015届高三专题训练(七)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选择题:题号123456789答案DBACADDAC题号101112131415161718答案BDDCDABDC题号1920212223242526答案ADACADCDADBDBCCD综合题(本大题共60分)27.(8分)(1)青少年人口比重减少(20岁以下减少最快),中青年人口比重上升(35岁到59岁上升最快),老年人口比重上升(3分)(2)问题:人口老龄化,并有快速发展的趋势。原因:“少生”政策的长期实施,人口寿命的延长(3分)(3)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可以增加新生人口,减缓老龄化趋势,丰富劳动力资源(2分)28.(12分)(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3分)(2)南部沿海地区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