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1-4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负数的认识,引导学生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一些
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是例1、例2和练习一的第1〜6题,教学用正、负
数表示气温和海拔高度。
第二段,是例3、例4和练习一的第7〜10题,教学用正、负
数表示盈亏情况和不同方向的路程。
这部分教材的后面,还安排了一个实践与综合应用“面积是多少”,
为接下来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作些准备。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为什么要在系统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教学负数的认识?
认识负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
学习数学的愿望。在系统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教学负数的认
识,主要有两点考虑:第一,让学生联系认识整数的已有经验,着
重在整数范围内初步认识负数,把注意力集中于体会量的相反意义,
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建立较为合理的有关数的认知结构。
第二,希望学生随着对小数和分数的进一步认识,逐步丰富对负数
的感知,从而为第三学段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打好基础。
2.要注意体会教材安排的认识负数的层次。
这部分内容一共安排了四道例题,第一课时教学例1和例2,
第二课时教学例3和例4。那么,例1、例2与例3、例4
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例1、例2以及与之
配合的练习题,学习素材只涉及气温与海拔高度。作为相反意义的
量,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与海平面以下的
海拔高度都非常直观形象,因而用相应的正数和负数表示每一组相
反意义的量就显得很自然,也便于学生理解。例3、例4所涉及
的盈亏金额、不同方向的路程等相反意义的量,相对来说,稍微抽
象一些,理解的难度也相应大一些。而且,教学例4后的“试一试”
中,教材还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数轴上的点填出相应的正、负数,
从而在更为抽象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止匕外,与例
3、例4相配合练习题中,涉及的素材也更加宽泛,有升降机上升
和下降的米数,有评委评分时的加分与扣分,有存折上的存入与取
出,有水库水位的上升与下降,有汽车上乘客的上车与下车等。这
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在建立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逐步丰富对负数含
义的认识,并不断加深体会。
3.如何帮助学生认识正、负数与0的关系?
0是区分正、负数的标准,正确把握正、负数与0的关系,不
仅关乎学生对正、负数含义的直观认识,而且决定学生能否建立有
关数的合理的认知结构,并形成相应的数感。教学例1、例2后,
先要引导学生对例题所涉及的正、负数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形成对
正、负数的初步认识。但分类时最好不涉及0,以免造成学生认识
上的混乱。学生分类后,提出:0的正数,还是负数?让学生借助
直观和交流,认识到:0作为正、负数的分界,既不是正数,也不
是负数。教学例3、例4后,要通过在数轴上填数,使学生进一
步体会0的独特性,并明确: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4.要重视发挥两种不同特点的练习的作用。
为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教材在练习一中安排了
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练习。从教学功能来看,这些练习大致可以
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要求学生联系现实情境理解正、负数所
表示的意义。如第2题,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正、负数判断里海水面
和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
面。第二种,是要求学生用正、负数表示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如第
9题,让学生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一个水库的水位变化情况。这两种
类型的练习,前者属于理解知识,后者属于应用知识,它们的作用
相辅相成。教学中应注意恰当把握。
5.不要涉及负数的大小比较及相关的计算。
概括地说,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主要有两条:第一,使学生联系
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的含义;第二,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
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因此,教学时,应注意不要涉及负
数的大小比较及相关的计算,更不能提相关的教学要求。但是,可
以结合具体的例子使学生对负数的大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意义有所
体会。例如,教学例4后的“试一试”,可以先分步出示数轴:第
一步,画出带箭头的直线后,标出表示0的点;第二步,向右等距
地标出1、2等点;第三步,向左等距地标出一1、一2等点。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填出图中方框里的数,并讨论:-2接近2,
还是接近0?4在3的左边,还是右边?一4在一3的左边,
还是右边?一4接近一3,还是接近一1?等等。再如,练习一
的第10题,除了让学生根据表中的正数和负数回答教材提出的两
个问题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中间哪几站上车的人多,哪儿站
下车的人多?中间第1站上车比下车的多几人?中间第二站下车的
比上车的多几人?等等。
6.要准确理解“面积是多少”这个实践活动的教学功能。
教材在本单元的最后安排“面积是多少”这个实践活动,其目
的主要有两个:第一,突出图形变换在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作用;
第二,让学生初步掌握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
组织前两个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着数出有关多边形的面积,
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适时揭示新的矛盾:图中有些部分不是
整格怎么办?启发学生把图中不满整格的都看作半格来计算,或通
过平移把有关图形进行转化。最后,比较用不同方法算出的结果,
体会不同方法各自的特点及合理性。组织后两个活动时、一要引导
学生把在此前活动中初步掌握的方法加以类推,明确可以把不满整
格的都看作半格来计算;二要指导学生分类计数。可以先把整格的
和不满整格的涂上不同颜色,再分别数出各有多少格,最后把半格
数转化为整格数,并进行求和计算。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
式,应用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教材分四段安排:
第一段,为教材第12〜14页的例1、例2、例3和练习
二,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第二段,教材第15〜18页的例4、例5和练习三,主要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第三段,教材第19〜21页的例6和练习四,主要教学梯形
的面积计算。
第四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此外,还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校园的绿化面积”,帮助学
生综合应用学过的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稍复杂图形的面
积计算问题,进一步体会这部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由于学生还没有“通过转化推出面
积公式”的意识,相关的学习经验比较少,所以既要有宏观的策略
指导,也要有具体的方法点拨。即,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
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再让学生学会“怎样转化”。这部分教
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例1通过比较两组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引导
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些复杂的图形可以通过“分和移”转化成相对
简单的图形。例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掌握把平行四边形转化
成长方形的具体方法。例3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引导学生经历“猜
想、验证、初步归纳、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过程。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通过转化推出面
积计算方法”的意识和经验,缺少的仅是具体的转化方法,所以教
材着重指导“怎样转化”。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两道例题。例4通过
计算平行四边形中三角形的面积,启发学生领悟到:一个平行四边
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反过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
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例5则通过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再次经
历“猜想、验证、初步归纳、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过程。
教学梯形面积时,考虑到学生不仅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
的意识和经验,而且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与把三角形转
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是类似的,所以教材只安排了一道例题,让
学生自主操作并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
2.要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过程。
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着极为丰富的数学内涵。让学生积极
主动地参与这一个过程,不仅能锻炼数学思维、发展空间观念,而
且有利于学生领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理性精神和创新
意识。因此,要把吸引学生参与推导过程作为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
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为例,首先要让学生
体会到: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先想办法把它转化为平行四边形
或长方形。而这一点可以通过例4的教学得以实现。教学时,可以
先让学生用公式或数方格算出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让学
生直观判断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使学生在判断以及表达判断理
由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
形。由此,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分
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此前的初步
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如果给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你一
定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明确:用两个完全
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为下面的操作活动
提供思考的基础。教学例5时,可以先让学生从附页中任选一个三
角形剪下来,并提问:你选的这个三角形可以与例5中的哪个三角
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操作后,要求算出每个三角形以及拼成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把相关数据填在例题的表格中,从而建立初
步猜想: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x高+2来计算吗?然后,引
导学生综合小组内同学得到的数据,验证上面的猜想,并初步归纳
出结论。最后,组织讨论教材提出的三个问题,使学生在合乎逻辑
的推理中,进一步确认公式是正确的,并感受数学思考的严密性。
3.要充分发挥方格图(点子图)的作用。
教材利用方格图设计的练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在方格图
上给出一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与它面积相等的其他图形。如,第
14页第1题,第23页第4题。第二,在方格图上给出一组图形,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关系。如,第17页第5题,第21
页第2题,第22页第1题。第三,要求学生在方格图上自主设
计图形。如第17页第6题等。这些练习的优点在于:第一,有利
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图形相互关系的思考上,从而避免一些具
体测量活动对数学思考本身的干扰;第二,有利于学生通过反复尝
试,在不断的调整中作出正确的选择;第三,便于学生直观地验证
操作和思考的结果。教学时,一要让学生多准备一些这样的方格纸,
以便随时开展此类活动;二要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自觉
总结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例如,第23页第4题,图中长方形的
面积是15平方厘米,要使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相
等,关键是让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等于15;要使画出的三角
形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相等,关键是让三角形底与高的乘积等于30
(15X2);要使画出的梯形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相等,关键是让
梯形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等于30(15X2)o
4.怎样处理推导多边形面积公式的不同方法?
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是多样的。教学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机
会,采用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对此有所体会,以拓宽解决问题的
思路,增强自主探索的兴趣。比如,可以通过教学第16页的“你
知道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不是
惟一的。具体教学时,可以先演示“以盈补虚”的过程,引导学生
领悟“要使‘盈'和‘虚’相等,就先要找到三角形相应边的中
点”,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转化后
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三角形底、高的关系,明确:长方形的长等
于三角形的高,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底的一半,因为长方形面积
等于长X宽,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半广以乘正从”,即等于底义
高+2o再比如,在教学第25页的思考题时,有时间的话要让学
生剪一剪,拼一拼,初步体会不同的转化方法。
5.“校园的绿化面积”要重视实际测量方法的指导。
“校园的绿化面积”这个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
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二是
让学生在校园里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并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相应
多边形的面积,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起来,前者
的目标相对容易实现,因为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关键是把原图
形进行转化,而这个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真正实现后一
个教学目标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难点。教学时,关键是抓住以下几个
环节:第一,帮助学生在小组内明确分工,要有人负责测量,有人
负责记录;第二,要选择合适的、便于测量的地块;第三,帮助学
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通常可选择卷尺或米尺;第四,要具体指
导图形高的测量方法;第五,要提醒学生适当地取近似值,以便于
计算。
第三单元认识小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
“亿”作单位的小数、求小数的近似数。
这部分内容分四段安排:
第一段,小数的意义和读写,包括例1、例2、例3、例4和
练习五;
第二段,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包括例5、例6、例7和练
习六;
第三段,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求小数
的近似数,包括例8、例9和练习七;
第四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要认真分析教材中认识小数意义的活动安排。
对小数意义的认识包括十分丰富的内容。第一,小数与相关十进分
数的关系;第二,小数的读、写方法;第三,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
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第四,小数的数位名称及其顺序;第五,纯
小数和带小数。如此繁杂的内容,教材是怎样有序而合理地进行安
排的?这需要老师认真分析、细心体会。这部分内容一共安排了四
道例题。例1和例2重点让学生认识小数与相关十进分数的关系,
并在此过程中自主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例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
及对一位小数的已有认识出发,通过让学生说出题中几件用小数标
出的物品的价钱,引导他们认识到:两位小数表示几个百分之一,
几个百分之一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例2通过让学生把1厘米、4
厘米、9厘米,以及1毫米、7毫米、15毫米改写成以“米”
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并通过归纳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一位小数表
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例3通过引导学生探索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认识到:
不同数位上的数,其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都
是10。例4通过让学生说出一个带小数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
数值,引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沟通小数与整数的内在联系,突出
小数与整数在计数方法上的一致性。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
经验去理解新知。教学例1时一,可以先让学生用角、分作单位说出
题中几种物品的价钱,再讨论“为什么5分可以写作0.05元,4
角8分可以写作0.48元?”在讨论中相机明确”5分是1元的
5/100,可以写成0.05元,4角8分是1元的48/100,可以
写成0.48元”,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几个百分之一都可以写
成两位小数。第二,抓住机会引导类推,让学生在类推中逐步完善
认识。知道两位小数表示几个百分之一后,可以引导学生类推:三
位小数表示几个千分之一、四位小数表示几个万分之一……;讨论
多少个0.01是0.1后,可以引导学生类推出其他相邻计数单位之
间的进率;认识纯小数的含义和组成后,可以引导学生类推出带小
数的含义和组成。第三,结合认识小数含义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掌
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如,结合例1的教学让学生读、写两位小数,
结合例2的教学让学生读、写三位小数,结合例4的教学让学生
读、写带小数。
2.让学生在探索中理解小数的性质,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例5时,可以按下列步骤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第一步,创
设情境,提出问题。先让学生观察场景图,自主收集信息,引起
“比较”的心理需求,再提出:“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
么?”第二步,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说明橡皮和铅笔的单
价是相等的。可以启发学生分别把0.3元和0.30元改成3角和
30分,再进行比较;也可以启发学生画正方形图分别表示出0.3
和0.30,再进行比较。第三步,引导学生对照数位顺序表分别写
出0.3和0.30,认识到:0.3是3个十分之一,0.30是3
个十分之一和0个百分之一,或0.3是3个十分之一,0.30是
30个百分之一。从而更为抽象地把握其大小。第四步,组织观察、
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形式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你
能得出什么初步的结论?
教学例7时,在提出“三角尺和练习簿,哪个贵一些”这个问题后,
也要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用不同方法去比较两个小数
的大小;再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相机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每个小数所
包含的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作出判断。学生积累一定的比较小数大
小的经验后,再对比较方法作进一步抽象,即:先比较整数部分的
数,再依次比较小数部分的十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的数……
3.具体指导大数目的改写,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把大数目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本质上就是把同
一个数用不同的单位记录下来。因此,教学时可以从简单情形入手,
引导学生在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把大数目改写成以
“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可以先让学生分别讨论下面
几组填空题:
20()个十=()十80=()十75=()十
七()十
300=3()900=()百648=()百2()百
通过填空和相应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数改成以“十”作
单位的数,只要在原数的十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并在得到的数后面
添上“十”;把一个数改成以“百”作单位的数,只要在原数的百
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并在得到的数后面添上百……在此基础上,让
学生通过类推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此外,教学时还应注意引导学
生区分大数目改写与求大数目的近似数的方法。例如,324000改
写成以“万”作单位的小数是32.4万,把这个数四舍五入到万位
则是32万。其方法和结果都是不同的。
4.组织本单元的“回顾与整理”时,要着重讨论小数与分数、小
数与整数的内在联系。
从本质上说,小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对这一点,学生通过本单元
的学习,认识是非常明确的。另一方面,从相似性来说,小数更像
整数。这是因为:第一,小数和整数一样,都采用十进制计数法,
其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10o第二,小数和整数都遵循十进制
计数法的位值原则。也正因为如此,小数的写法与整数是相似的。
第三,除小数点的定位法则外,小数的大小比较和四则运算都可以
像整数一样进行。理解小数的上述本质特征,并体会到小数与整数
的上述相似性,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小数的重要标志。
第四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安排:
第一段,教材第47〜51页的例1、例2和练习八,主要教学
小数加、减法的基本计算方法。
第二段,教材第52〜56页的例3、例4和练习九,教学把整
数加法的运算律推广到小数,以及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
减法。
第三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联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之前,已经通过整数加、减法的学习初步理
解了如下数学事实:第一,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第
二,小数的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第三,笔算加、减法的基本程序
及进、退位的规则。因此,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可以先让学生尝
试计算,再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理解算理、明
确方法。如果学生把小数点对齐,则可让他们联系已有知识解释
“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在讨论中明确:把小数点对齐,就是
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如果学生把小数末尾的数对齐,则可先引
导学生通过估算发现错误,再引导他们分析错误原因,在讨论中明
确:因为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而小数末尾的数对齐,
并不一定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2.适当指导学生计算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的题目。
这类题目是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难点。难在哪里?一是难在写
出的竖式与学生已有的认识存在矛盾。如3.4—2.65,列出的竖
式中被减数百分位上没有数,而减数的百分数有“5”。面对这一
与已有认知相矛盾的情境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二是计算过程往
往涉及退位或连续退位,而退位本来就是学生计算减法的难点。教
学时着重应抓住两个环节。第一,启发学生想到要在被减数的末尾
添0。以计算3.4—2.65为例,列出竖式后可以提示:这道题
要从哪一位算起?百分位上要算几减几?如果学生基础较差,也可
以先把题中的3.4元和2.65元先分别改写成以“分”作单位的整
数进行计算,以帮助学生在计算小数减法时打开思路。第二,学生
在被减数末尾添0后,要进一步追问“添0的依据”,以促使学
生有根有据地思考。至于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可以鼓励学生利
用计算上述例子的经验进行自主探索,也可提示:整数可以看作特
殊的小数,其小数点可补在个位的右下角。
3.要恰当把握计算的难度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笔算加、减法的要求有所降
低,其第一学段“内容标准”中明确规定整数加、减法的教学目标
是: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能计
算三位数的加减法。由此可推知:小数加减法也应限定在相应的范
围内,如,9.6+18.4可看作两位数加三位数,25-5.6可看作三
位数减两位数。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形成相应
的计算技能;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适当控制计算的难度,以免加重学
生的学习负担。设计练习和进行检测时.,一般不要出如“15-
0.39”这样的题目让学生笔算,因为与该题相应的整数减法是:
1500-39,其被减数已经是四位数。
4.让学生在计算和比较中体会加法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数的概念的扩展通常都源自运算的需要。例如,在自然数范围内,
两个自然数的和仍是自然数,但两个自然数的差就不一定是自然数
了。为了使减法总可以施行,人们便引入负数,从而得到整数的集
合。在整数范围内,加减法就能畅行无阻。又如,在整数范围内,
两个整数相除就可能不再是整数。为了使除法总可以施行,人们便
引入分数,从而得到有理数的集合。在有理数范围内,乘除法就能
畅行无阻。当然除数不能为0。另一方面,一个新的数系建立后,
必须使相关的四则运算满足基本的运算律,否则相关的运算方法就
无法确定,这样的数系也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例如,计算1.5+
0.3时,先算0.5+0.3,再算1+0.8o这一算法的逻辑前
提是:整数加法的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根据上面的分析,
不难明白教材在教学小数加法(或乘法)后,为什么要强调整数加法
(或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或乘法)也同样适用。但问题也
是显而易见的,即:教材都是在教学相关的计算方法后,再引导学
生把有关的运算律推广到新的运算之中。为什么要如此安排?根本
原因就是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便于小学生理解。因此,教
学时一般应遵循下列步骤:第一步,让学生尝试计算如
8.9+3.6+6.4+1.1这样的题目,并要求用不同方法计算;第二步,
讨论不同的算法;第三步,结合学生采用的简便算法,追问依据是
什么;第四步,明确结论。上述第三步的追问实际上已承认整数加
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只不过借此进一步加以明确而
已。
5.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是本单元的基本教学内容之一。安排这
一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通过用计算器计算,拓展学
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第二,通过用计算器计算,引导学生探索
一些数学规律,增强学习的兴趣。教学时,一方面要注意提供适合
用计算器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或隐含某些数学规律的式题,让学
生体会用计算器计算的价值,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另
一方面,也要提醒学生合理使用计算器,以免影响基本计算技能的
形成。
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
负数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景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会用
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
2.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
3.感受正、负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3分钟)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与我相反”。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
句话,你们要快速地说出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话。
1、服装店今年八月份赚了2000元。
2、我在银行存入了300元。
3、我向南走了100米。
4、零上10摄氏度。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像这样意思相反的情况还真多,今天,我们将研究
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二、自学例1。(10分钟)
1.自学。
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导学单:
1.3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你是怎么看的?
2.试着把这三个温度写下来,并读一读。
3.思考:+20C和-20C表示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说说你是怎么看温度计上的气温的?
2.南京、三亚、哈尔冰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哪里的气温是零上,哪
里的气温是零下?
3.你是怎么理解+20℃和-20c的?
导学要点:
三亚的温度用正数表示,哈尔滨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3.全班交流。
导学要点:
在读出刚才三个温度时,要注意看清什么?(出示温度计课件:闪烁0℃)
0℃,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可以用正数表示,零
下温度可用负数表示。
+20C表示零上20C,温度比0℃高,-20℃表示零下20℃,温度比0℃低。零
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自学例2。(6分钟)
1.自学。
导学单:
1.用例1的办法表示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高度。
2.读一读这两个数,他们分别表示比海平面高多少米或低多少米?
指导学生看懂例题中的示意图。
2.全班交流:
+8844.4米和-155米的实际含义。
海平面以上高度用正数,海平面以下用负数。海平面以上高度和以下高度是
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学生交流把数进行分类。
如果把这5个数分分类,可以怎样分?
导学要点:
像+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20、T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板书课
题上的负字)。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省略,但“-”一定要写。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因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讨论:你在生活中见过负数吗?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练习。(15分钟)
1.第2页练一练。
表示正数的圈里有0吗?表示负数的圈里呢?进一步明确正数、负数和0的
关系。
2.练习一的第1、2题。
第1题:以0C为标准,正数表示零上温度,负数表示零下温度。
第2题:继续强调,高于海平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温度用负
数表示。
3.练习一的第3题。
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正、负数可以是些怎样的数?可以写小数和分数吗?
写正数和负数时要注意什么?
4.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读一读表中的数。
在教材给出的图中涂一涂。
教师收集学生的不同画法,评讲时展示,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图中的几个温度,哪些比0C高,哪些比0℃低?-5C与TOC相比,哪个温度
高一些?
5.创编练习o
电梯现在停在6楼,如果升到9楼记作+3,那么-2表示()o
①电梯下降到了2楼
②电梯下降了2楼
③电梯下降了4楼
④电梯上升到8楼
电梯是以几楼作为正负分界的?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
负数的初步认识(2)
教学内容:
课本第3-4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知正、负数的含义,体会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正、负数的认识,提高应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现
象的能力。
3.渗透数轴、区间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正、负数的认识,提高应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现象
的能力。
教学难点:
应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现象。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1分钟)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负数。
二、自学例3。(7分钟)
1.自学。
出示教材例4表格。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导学单:
1.读一读表格中的数据。
2.根据表中的数据说说每个月的盈亏情况,和同桌说一说。
导学要点:
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2.全班交流。
3.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出示教材试一试情境图和表格。
亏损用负数表示,盈利用正数表示。
三、自学例4.(9分钟)
1.自学。
出示:教材例4情境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收集有用信息在全班交流时用。
导学单:
L观察示意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思考: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
么?
3.仔细观察直线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
1.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你是
怎么想的?
2.观察直线上的点,你的发现是什么?
3.全班交流。
导学要点:
由于东西方向正好相反,因此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
千米可以记作-2千米。
在数轴上,0右边的数表示正数,0左边的数表示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
都小于0.-2和2到0的距离相等。
4.阅读第4页的“你知道吗”?
四、练习。(15分钟)
1.第4页练一练。
点拨:蓝色线框里的正数表示存入的钱数,负数表示取出的钱数。
2.练习一的第5题。
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3.练习一的第6题。
和同桌说说表中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点拨:小明家四月上旬收支相抵后,还有没有结余?
4.练习一的第7题。
点拨:直线上两个数之间的距离越短,它们就越接近。
直线上的数,右边的数要比左边的大。
5.练习一的第8题。
表中的正数、负数和0各表示什么?
6.创编练习。
五年级一班学生跳绳比赛的平均成绩为每人每分钟120下,丁老师记数时,
高于平均数用正数表示,低于平均数用负数表示。王明的成绩是+12下,魏丽
的成绩是一8下,王明实际跳()下,魏丽实际跳()下。
提示:在表示王明和魏丽的实际下数时,是以多少下为标准计算的?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分析,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正确率达
至U80%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
程,初步体会图形转化的意义和价值,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
3、使学生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同伴合作交
流的意识,初步感受“变”和“不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例题引路(6分钟左右)
1、长方形面积怎么算?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乂宽。
2,出示PPT,引导观察。
观察例1,说说自己的想法。
转化前后,什么没有变?
3、交流例2,你是怎么转化?
预设:①沿着高剪出一个三角形,平移后,转化成长方形。
②沿着高剪出一个梯形,平移后转化成长方形。
组织交流,转化的方法。强调:沿着高剪。
二、自学例3(16分钟左右)
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例3的PPT
导入:例3中要我们做什么?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①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量出或数出它的底、高分别是多少,填在
表格中。
平行四边形
底cm高cm
出示表格以及平行四边形。
组织学生交流,板书。
(板书在右边。)
②把刚才三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填写下表。
转化成的长方形
长cm宽cm面积cm2
组织学生进行转化操作,操作后交流填表。
(板书在左边。)
③小组讨论:
1、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2、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完成填空。
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乂高
Itt
长方形的面积=长又宽
④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2、公式的字母表示方式。
组织交流、观察、讨论,强化认识。
板书字母公式S=ah
⑤完成试一试。
独立完成,板演。
集体交流。
三、练习(10分钟左右)
(1)适应练习
第8页练一练
(2)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第1---5题。
①独立完成。
②集体交流。
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第1题:抓住等底等高来画。
第5题:周长没有变,面积变小了。因为高变短了。
(3)创编练习
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周长是78cm,以CD为底时它的高是18cm,有BC
是24cm,求它的面积?
BC
思考: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是相等的,求到CD的长,那么面积也求到了。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课本第9一1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
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正确率达到80%以上。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例题引路(5分钟左右)
交流例4:
1、一虚一实的两个三角形一样吗?底是多少?高是多少?
2、涂色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说说自己的想法,说说怎么列式的?
小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平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
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三角形的面积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旋转、平移、重叠。
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自学例5(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5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例5的PPT
导入:例5中要我们做什么?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6分钟)
①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根据图中所标注的底和高,填在表格中。
三角形
底cm高cm
出示表格以及三角形。
组织学生交流,板书。
(板书在右边。)
②把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填写下表。
转化成的平行四边形
面积cm
长cm宽cm
2
组织学生进行转化操作,操作后交流填表。
(板书在左边。)
③小组讨论:
1、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每个三角形的
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完成填空。
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底乂高+2
Itt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又高
④同桌相互说说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自学公式的字母表示方式。
组织交流、观察、讨论,强化认识。
板书字母公式S=aXh+2
⑤完成试一试。
独立完成,板演。
集体交流。
三、练习(8分钟左右)
(1)适应练习
第10页练一练。
分别找到三角形的底和高,不要忘记除以2。
(2)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第6—9题。
①独立完成。
②集体交流。
第7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X3,所以这三角形的面积是3X4+2
(3)创编练习
一个三角形的底长6m,如果底延长2米,那么面积增加1平方米,求原来三
角形的面积?
(4)介绍“你知道吗?”(4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阅读,组织学生交流“半广以乘正太”的理解
动态演示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研究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原来三角形的
关系。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13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
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正确率达到80%以上。
2、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注重数据与图形、图形
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注重解题后的反思和总结。
3、培养学生的对应思想、有序思考、逻辑判断等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角形底与高的对应关系,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夯实基础。(预设8分钟)
1、计算练习。(第10题)
25X124-2122X8+2
25X(124-2)122X(8+2)
这节课,我们对三角形面积计算进行练习。计算时采用男女生比赛。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或字母表示出来。
2.不计算直接列式求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单位:厘米
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一提醒:第三幅图,你为什么会上当?怎么改就可以了?
f点拨:在选择数据时要注意什么?
3、量一量、再计算。
(1)量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算出它们的面积。(第12题)
(2)量出红领巾的底和高,(取整厘米数),算出它的面积。(第15题)
提示:量的时候要量哪些数据?(取整厘米数)
导学单:时间3分钟
(1)组长分工,1人负责把红领巾的边拉直,1人度量,1人记录。
(2)想一想,可以怎样量出红领巾的高?
(3)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小组围绕导学单展开测量活动,再算出红领巾的面积。
二、变式练习,优化结构(预设11分钟)
1、画一画。(第11题)
你能利用方格纸画出面积为9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吗?(一个格子的面积是1
平方厘米),画完后请把底和高的长度标出来。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学生独立完成,想一想,画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那底和高的乘
积应该是多少?。
2、汇报交流画法。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总结写出公式,加以还原:
三角形的面积=底又高+2
底乂高=三角形的面积X2
=9X2
=18
提醒:分析学生列举的几种方法。
(1)注意有序思考。
(2)注意特殊形状:底2厘米,高9厘米;底1厘米,高18厘米(横着画)
2、说一说。(第16、17题)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方法。
交流内容
1、涂色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2、这个平行四边形与正方形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点拨方法和解答疑惑。
让学生自己说说判断的方法。
补充:还可以把每个涂色三角形进行分割,也能证明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
半。
引导:1、求出底和高。2、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实就相当于求谁的面积?
三、综合练习,拓展提高(预设10分钟)
练习单(练习时间8分钟)
第一关:选择题
(1)两个()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A、面积相等B、完全一样C、等底等高
(2)一个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分米,与这个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A、6B、3C、12
第二关:生活中的数学
1、(1)一个三角形花圃,底25米,高22米。平均每平方米产鲜花50枝,这
块花圃一共生产鲜花多少枝?(第13题)
(2)一个三角形花圃,底25米,高22米。如果每5平方米种一棵树,这块
地共可种树多少棵?
总结:第1组中的两道题什么不变,什么变了?
解答时都是要先算什么?
接下去为什么用的方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
做这类题时要注意什么?
2、李大伯家有一块梯形菜地,分别种了黄瓜和辣椒,你能算出黄瓜和辣椒各种
了多少平方米吗?(第14题)
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里交流。
第三关:智力冲浪
思考题。每一块板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填表、讨论等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
的计算方法,通过迁移前面学法,自主探究梯形上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
高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归纳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长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
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推导公式过程中梯形上、下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预设3分钟)
1、出示梯形图形,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拿出昨天晚上自己剪的梯形,同桌间说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
2、揭示课题。
二、自学例6。
(预设17分钟)
1.自学。(预设5分钟)
导学单:
(1)你能想办法求出梯形的面积吗?如何做?
(2)小组交流。
刚才各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下面我们来看看各组的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及时进行互动对话。总结出:转化是计算梯形面
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三、自学例7。
自学
导学单:(预设12分钟)
(1)结合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我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来求面
积。
(2)拿出昨晚剪的两个图行,自己拼一拼、算一算、填一填,再思考:
(a)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
(b)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
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呢?
(c)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梯形的面积?
(d)小组交流。
点拨:
(1)你是怎样想到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那么,一个梯形的面积和拼成
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与()的和;拼成的平行
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
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梯形面积=平形四边形面积+2
=()义高+2
3.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
么你准备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独立尝试,一生板演:
字母公式:s=(a+b)Xh+2
强调公式中的“+2”,这儿的“小2”能少吗?为什么?
四、练习(预设14分钟)
1、寻找合适的条件,求出图形中梯形的面积。(单位:cm)
卜184
12
教师提供课堂分层练习单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想一想,填一填、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如果梯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
厘米。
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涂色梯形的面积是()。
第2题,提问:涂色梯形的面积与整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判断题
(1)两个梯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形状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第3题,强调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
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8米
第4题: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横截面”的?
指一指,图中的物体的“横截面”具体在哪里?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认识公顷
教学内容:
课本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
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
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
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
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平方米和公顷的单位转换。
教学难点: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作业,揭示课题(2分钟)
1、学生回忆面积单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一些面积单位,谁能把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按
从小到大的顺序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比划面积单位大小
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1平方分米、1平方米呢?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面积单位。
4、学生看图,认识公顷。
先一起来欣赏一些图片,自己读读图片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中都用到哪个面积
单位?
公顷也是我们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
习“公顷”o
关于公顷,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5、学生自由回答。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20分钟)
1、初步认识“公顷”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翻到第16页,自己到书上先去找一找答
案,找到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1)对照导学单尝试学习。
(2)通过学习课本,你知道了什么?
(3)那么100米有多长呢?谁能结合实际说一说?、
(4)老师也找了一下,发现我们学校的新教学楼大约长100米,以我们的新教
学楼为边长,围一个正方形,像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
闭上眼睛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
(5)那么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①学生根据导学单,快乐自学导学单
A.自学书上16页相关内容
B.学完后与同桌交流学习收获。
②全班交流,明确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③学生自由发言。
④学生借助教学楼初步感知1公顷的大小。
⑤学生通过计算100X100=10000平方米,明确1公顷=10000平方米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1)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00平方米有多大
推想:()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2)学生亲身感知1公顷的大小
课前我请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了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
下面,让我们到校园里去感受一下1公顷的实际大小。
多媒体出示:
(1)我们学校前操场长约95米,宽约25米,面积大约2370平方米。大约
()个前操场的面积是1公顷。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可以帮助我们理解1公顷。下面,请同桌合作
一起来找一找,完成在练习纸上。
(2)我们教室的长约9米,宽约7米,面积大约63平方米。大约()个教
室的面积是1公顷。
3、自主研究,加深认识
(1)学生合作完成练习:
1平方米里可以站约12个同学,1公顷的面积大约可以站()个同学。
2个课桌面约1平方米,1公顷约有()个课桌面拼成。
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1公顷的面积大
约需()个同学手拉手围成。
一辆小轿车的停车位约10平方米,1公顷约可停小轿车()辆。
(2)学生自由描述1公顷的大小
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1公顷的大小了吗?
(3)完成“练一练”
三、分层作业,内化提高。(8分钟)
完成19页第10-13题。
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巡视,学生完成后,有针对性地评讲。
四、当堂反馈,总结反思。(10分钟)
1、学生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多媒体出示: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的面积。当时用
“亩”做单位计算方法是:先用步量出长方形土地的长和宽(1步=5尺),计算
它的积,然后除以240,就得到亩数,一亩约等于667平方米。)
3、拓展题
开发商广告
小区简介
本小区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是绿色花园示范小区。占地面积12公顷,其
中儿童游乐场、老人健身房、网球场、道路等公共设施占地2.8公顷,绿化面积
达5公顷。...
小明他们在小区里走了一圈,发现该小区共新建了住宅楼75幢。小明估
计了一下每幢楼长约80米,宽约10米。请你帮小明一起算一算,房屋开发商的
广告是否真实?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1=1积
认识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通过实
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无菌医用敷料的产品设计与材料开发考核试卷
- 电气机械设备的故障排除与应急处理考核试卷
- 塑料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探索考核试卷
- DB11∕T 1816-2021 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规范
- 人教版选修4-5全套教案
- 参与拼音课件教学课件
- 淮阴工学院《工业催化导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直线马达试验台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范本
- 包覆贵金属金属材料相关行业投资方案范本
- 2024年国内贸易居间委托协议
- 酒店的基本概念
- 重点但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评分细则自评表
- 挂牌仪式流程方案
- 传输s385v200v210安装手册
- 风险调查表(企业财产保险)
- 农业信息技术 chapter5 地理信息系统
- 浅谈新形势下加强企业税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 必看!设备管理必须要懂的一、二、三、四、五
- 空冷岛专题(控制方案、谐波及变压器容量选择)
- 结合子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铣槽的夹具设计
- 液氧汽化站安全技术操作规程2018-07.docx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