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城乡发展情况分析报告5500字(论文)】_第1页
【渭南市城乡发展情况分析报告5500字(论文)】_第2页
【渭南市城乡发展情况分析报告5500字(论文)】_第3页
【渭南市城乡发展情况分析报告5500字(论文)】_第4页
【渭南市城乡发展情况分析报告55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渭南市城乡发展情况分析报告目录TOC\o"1-2"\h\u3270渭南市城乡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117821一、渭南市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 111570(一)区位 124339(二)地形地貌 329379(三)气候植被 321036(四)水文土壤 324890(五)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430240二、城乡空间联系及协调性分析 621350(一)城乡空间联系性分析 6286(二)城乡功能协调性分析 76922三、渭南城乡空间结构的优化模式构建 918682(一)以地形地貌为优化基础条件 923873(二)以交通运输线为优化骨架 1021140(三)以产业集聚与升级为优化动力 1130422结语 1127982参考文献 12摘要:随着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速,西北较为发达的关中平原地区进入了城乡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渭南作为关中平原的重要城市,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时期。由于渭南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阶段,城乡联系薄弱,严重制约了渭南的城乡一体化进程,阻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从地理空间角度上,如何优化城市与乡村在空间上的布局,合理配置城乡的组织关系、数量关系、功能关系,促进经济的转型,进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渭南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渭南市;城乡发展;空间结构一、渭南市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一)区位渭南市处于西北黄土高原东南缘,关中盆地东部,渭河下游。从区域角度来看,渭南市处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汇处,地里位置优越(如图1-1)。图1-1渭南市区位图从省域角度来看,渭南作为陕西省中部重要城市,处于西安两小时经济圈内,与西安市、咸阳市、商洛市、延安市、铜川市接壤,处于西安大都市圈的核心圈层(如图1-2)。图1-2西安大都市圈示意图渭南辖13个县级及以上行政单元和4个政府派出机构,其中位于市域西南部的临渭区为渭南市主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等综合服务中心。4个政府派出机构包括国家级高新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华山风景名胜区,其中韩城市为陕西省唯一副厅级计划单列市。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56万,是陕西省第二人口大市。渭南市在周、秦、汉、唐时期,作为古都长安的东大门,交通发达,是重要交通枢纽,促进了当时中国西北部和西南部的互通。现在渭南占“西邻西安连西北,东接中原通沿海”的区位优势,为东部与西部联通的门户。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来看,渭南属于新亚欧大陆经济带,又处于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关中星火密集带上,是陕西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二)地形地貌渭南市域从整体上说,呈“凹”字形的盆地形态,南北两侧为土壤肥沃的黄土台塬与森林资源丰富的石质山地,地势较高。中部为农业发达渭河平原,小麦、棉花等产量丰富,地势相对较低且平坦;从具体的地形特征细分来看,由南至北依次为:地势较高且地质构造相对复杂的低山丘陵、土壤肥沃的黄土塬区、水源充沛的冲积平原、秦岭北麓黄土台塬区以及森林植被丰富的秦岭山区(图1-3)。图1-3渭南市地貌图(三)气候植被渭南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雨热同期,适宜于农业生产发展。市域植被丰富,植物品种繁多,森林面积181.0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4.6%,林木蓄积量251.42万立方米,天然草场220多万亩。种植业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四)水文土壤渭南市河流中,以渭河为最主要河流,渭南也因渭河而得名。其他主要河流还包括北洛河、白水河等,均属于黄河水系(图1-4)。此外,黄河为渭南主要过境河流,流经渭南东部边境。渭河呈东西向横穿渭南市域中南部,市域内其支流包括尤河、赤水河、遇仙河、石堤河等。渭河由张义村进入渭南,分别通过临渭区、华县、华阴、潼关等主要城市,最终注入黄河,对渭南城乡布局影响深远。北洛河发源于陕西北部的白于山,自西向东注入渭河,主要通过渭南北部和中部地区的白水,澄城,蒲城,大荔等县。图1-4渭南市域水系图(五)社会经济发展现状1.经济条件(1)生产总值截止2021年底,渭南全市生产总值2087.2亿元,比上年增长8.2%(表1-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产值为399.96亿元,增长率为6.5%,占渭南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5%;第二产业779.6亿元,增速10.5%,占37.3%;第三产业907.65亿元,增长率为7.2%,占43.5%(表1-6)。三大产业结构为14.8:55.2:32.0。表1-5渭南市近五年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年份20172018201920202021生产总值(亿元)15471724.31836.51866.32087.2递增速率%0.28.2渭南城镇化水平近几年得到一定发展,渭南的城镇建设水平尚可,城镇建设与乡村建设差距明显,农村人口多,城乡差距较大。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没有得到良好发挥,农村的基础建设水平低,无法与城镇形成良好的有机联系。但与延安、宝鸡等城市比,其经济增长率高于其他城市,说明渭南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总体来说,随着近几年经济的转型发展,以及渭南的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渭南未来的经济总量、产业发展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经济转型的诉求下,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下,渭南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得到显著提高,城乡的联系将日益增强,渭南的城乡发展问题将得到进一步解决。表1-6渭南市产业统计产业类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亿元)399.96779.6907.65所占生产总值比重%19.537.343.5递增速率%6.510.57.2到2021年底,渭南第二产业比重达到37.3%,第二产业中,主要以重工为主,渭南当前的八个支柱产业中,5个为重工业,且它们相对都较为依赖资源的开发。另外3个轻工业支柱产业,除食品工业增长率达到33%之外,纺织与医药制造均呈现负增长。由此可以开出,渭南当前的发展,依赖于工业的发展,且资源的依赖性强。整体而言,渭南当前的工业结构偏向于重工业,2021年,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达到86.4%,轻工业只达到13.6%。这说明,渭南的工业发展中,生活品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而工业产品的生产水平较高,对资源的依赖型较强。此外,轻工业中食品产业的发展以及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也说明渭南当前的产业发展已逐步结合区域自身的本底资源优势。但目前,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副产品精加工能力亟待提高,促进乡村发展最为关键的农业企业的带动力不足。渭南具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资源优势没有得到良好体现,旅游产业需要进一步增强。(2)农业发展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渭南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2021年底,渭南粮食总产量193.41万吨,较之2020年增长0.37%。全市蔬菜产量214.29万吨,增长1.1%,肉类总产量15.77万吨,增长23.9%。总的来说,主要农产品均呈现增长势头(表1-7)表1-7202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指标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粮食193.410.37蔬菜175.791.1肉类总产量15.7723.9蛋类11.90下降0.1奶类42.572.1(3)工业发展2021年,渭南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92.20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45.69亿元,增长22.9%。八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41.45亿元,支柱产业整体呈现快速增长(表1-8)。表1-8渭南市2021年八大支柱产业及总产值统计二、城乡空间联系及协调性分析(一)城乡空间联系性分析1.市域内部城乡空间联系分析目前渭南的交通已经趋向于网络化,表面上利于市域各节点的空间联系,但不能成为衡量联系程度的标准,还需要看交通的实际运行能力。因此对市域城乡的空间联系的分析,可采取定量的方式对公路网进行等级水平指数的计算,测定公路网络的特点、交通运行的状况。通过对公路网等级结构(表2-1)进行分析可得:目前,四级以下公路占了总里程的80%以上。换算系数取高速公路为0,一级公路为1,二级公路为2,三级公路为3,四级公路为4,其它公路为5。计算得到渭南市现状等级水平指数为3.96。由此可得,渭南现状公路网等级水平还达不到目前加快城乡联系的要求,制约了城乡之间要素的快速流动。就目前而言,这不利于市域内部城镇间、城镇与乡村的联系,使得当前中心城区与县市联系、城镇与乡村联系仍较为不便。表2-1渭南市公路基本情况表单位:公里中心城区与其他县市,除渭南与蒲城间具有渭蒲高速外,还没形成便捷的交通通道,以国道G310、G108为主要联系通道,联系性需进一步加强。此外,市域内部城镇间南北向的缺乏快速交通道路,而随着未来渭南市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体系的形成,区域内外部的交通需求将会快速增长,在强化区域交通的同时,也迫切需要快速便捷的内部交通网络来支撑。2.市域与外部空间联系分析国道G310、G108为渭南主要的交通廊道。另外,陇海铁路的通过及郑西高铁的建成通车,促进了渭南沿线各县市和西安市之间的联系。但渭南与周边联系较为紧密的商洛、延安、铜川等城市联系并不强,缺少与之联系的高等级的公路。综合整体来说,除与西安的联系外,渭南的对外联系性不强,对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二)城乡功能协调性分析1.产业格局从农业来看,渭南的粮食、棉花、油料产量较高,是中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目前具有苹果等10个商品生产基地(表2-2)。粮食总产量约占全省1/4,棉花总产约为全省80%,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区域特色农业。表2-2渭南主要农业基地分布从工业空间布局来看,改革40多年来,渭南市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增长。如蒲城、澄城等地,煤矿等资源丰富,利用地区本底优势,产业主要沿主要交通线和资源密集区分布,布局上呈现出一点两线的格局(表2-3)。其中,一点为渭南中心城区、两线为陇海铁路沿线产业带和候西铁路沿线产业带。此外,渭南依托渭南市县域的工业园、产业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园等,高新技术,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点。表2-3渭南工业集群主要分布区表2.城乡职能格局渭南城乡整体职能的分布(图2-1),与渭南市域内各区域的资源及城镇职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城乡可按其主要职能,大致分为中心功能区、能源基地功能区、大城市辐射区、农业生产基地功能区(表2-4)。总体上,渭南城乡功能结构较为良好结合市域各区域的资源优势,部分县市的功能抓住了自身的资源本底优势,城镇功能与资源本底相协调。但从渭南整体城镇来看,对于小城镇,城镇功能有待协调,以商贸为主的县城和以农贸为主的建制镇居多,占到城镇总数的51%,城镇职能雷同,主导产业不突出,缺乏关联性和互补性,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链。表2-4渭南城乡职能表图2-1渭南城乡职能分区图三、渭南城乡空间结构的优化模式构建(一)以地形地貌为优化基础条件自然条件是城乡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的基础条件,并不能成为城乡结构未来发展演化动力和方向的决定因素。但城乡空间结构的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地形地貌却是城乡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化的基础。综合考虑渭南市五种不同地貌的特点及地域发展现状,在保证城乡有机联系紧密的前提下,在地理空间上,应采取不均匀分布。渭北黄土塬区、渭河冲积平原区所占面积较大,地势平坦,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相对与北部边缘低山丘陵区、秦岭北麓黄土台塬区和秦岭北坡山区来说,利于城镇、基础设施的布局与建设,基础设施线路的展开。因此,在渭北黄土塬区、渭河冲积平原上,可充分利其用地形优势加强建设,适度增大城镇网络密度;其他三种地貌综合考虑其可建设性,特别是对土地侵蚀较为严重的黄土沟壑地带,城乡布局应将地形条件作为重点考虑因素之一,对当前城镇布局及建设应充分考虑地形的限制,对乡村聚落应进行整合,降低城镇网络密度(图3-1)。图3-1基于地形条件的城乡布局调整示意图(二)以交通运输线为优化骨架交通网络是城乡网络化空间结构的一个子系统,是整个城乡结构的“骨架”,交通线的优化对经济发展有引导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市场变化、产业布局变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向网络化发展。由于地理条件及区位因素,渭南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公路和铁路两种,其中渭南城乡的联系则主要是由公路交通完成的。在新型城镇化和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应根据公路交通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综合考虑。目前,依据渭南服务对象的不同层次,交通网络优化应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优化(图3-2)。图3-2交通网络示意图首先,形成连接与西安大都市圈的交通运输走廊,提供方便、快捷的客货集散或特殊运输;第二,强化临渭区与重要城镇之间的空间联系,使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最后,加强区域内城乡之间的网络连通和群体联系,以提高城乡交通网络的可达性和交通运输的连续性。(三)以产业集聚与升级为优化动力在新型城镇化及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渭南一部分城镇都已经有产业专业化出现,且目前渭南的小城镇趋向于依托资源、农产品加工等方式推进发展。因此,可将有产业集聚萌芽的城镇为基本实施单元,以当地特色优势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立足点,催生本地产业,打造基于本地优势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进而完善产业结构,促进渭南的产业集聚与升级,从而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吸引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动力,实现城乡空间结构网络化的目标。结语综上所述,随着渭南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化,城乡网络化空间结构能够更好的解决当前渭南城乡空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保证渭南的城镇化健康发展。基于渭南的地域特征,此结构模式也较为适合渭南城乡的发展。针对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