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2-11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2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11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2页共=SECTIONPAGES2*24页2024年6月12日高中历史作业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相对于科举及第者而言,落第者们更贴近下层民众,他们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这表明科举制度(

)A.推动了基层自治 B.促进了阶层流动C.扩大了统治基础 D.有益于社会教化2.下表为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情况(部分),这一制度的建立(

)19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务1855年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法令,建立不受政党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1870年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A.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 B.导致了内阁权力的膨胀C.滋生了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D.克服了两党政治的弊端3.“月旦人物”是品评人物的成语,缘于汉朝的许靖、许劭。二人为当时著名贤士,开办讲坛,每月初一评论乡党,褒贬时政,评后验证,众皆信服,凡得好评之人,名声大振。这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竞领二许一字之评以为荣。这实质上反映了A.读书人极重视名声 B.独尊儒术风气浓厚C.门阀士族开始形成 D.察举制社会影响大4.有人指出:“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了”。由此可以推断,文官制度的实施(

)A.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导地位 B.促进了社会经济治理的改善C.排除了政府更替对国家管理的影响 D.是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反映5.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①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②有利于选拔优秀的政治人才③保证了封建统治的持久活力④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6.“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等术语打上了中国古代哪种制度的烙印A.科举制 B.宗法制 C.谏议制 D.三省六部制7.如图:《唐代官员的出身的详细统计》(单位:人),据图中信息可知A.门阀士族日益成为统治基础 B.出身门第仍然影响选官制度C.科举制并没有真正实施 D.士族壮大助推科举形成8.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打破这一局面的选官制度是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9.北周以来朝中贵要多为行伍出身,如:公卿类多武将、刺史多任武将、功臣多为本州刺史,以致功臣任职,牧州领郡者,并带戎资,蔑视文人的风气十分严重。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隋唐时期采取的措施是(

)A.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 B.开设贤良文学为特科C.以道德、才能评定资品 D.设秀才、进士为常举10.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记载: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据此反映的制度是A.科举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军功授爵制11.关于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有学者这样写道,据统计在清王朝覆灭之前,各部侍郎、部丞、参议及内阁属员中,出国留过学或出洋考察过宪政等有留洋经历的人,占百分之十四点九,针对中国兴学之初,沿用科举办法,学堂毕业者即授予实官的问题,1911年9月,清政府鉴于“东西各国学堂毕业与入官考试无不判为二事”,“拟自《文官考试任用章程》施行之日起,无论何项学堂考试毕业者,概不给奖实官,其游学毕业生之廷试,明年亦拟不复举行。”该学者的叙述意在说明(

)①科举将读书与做官结合起来②西方文官制度的引入终结了留学毕业即授官的途径③学堂选官方式未经周密筹划而带有过渡性质④新的官员录用方式一定程度上改变政府官员结构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里耶秦简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八月七日,县里官员的炊事员告发了戍卒,迁陵县长官从县府中拿出三百五十钱犒赏了他,由令史监督。岳麓秦简《关市律》也规定,县官有买卖,须有令史监督。这反映了当时(

)A.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B.刑罚严酷社会矛盾尖锐C.创设了中央的巡视制度 D.完善了官员的选拔任免13.19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英国的官员由此分为两类:一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可以长期任职。上述做法旨在(

)A.维护公职人员合法权利 B.保证政府工作持续稳定C.防止国王干预行政事务 D.避免政党私相授受官职14.下表是唐代部分官员出身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阶层群体士族小姓寒素朝廷品官66.2%12.3%21.5%司法官大理寺卿69.84%11.11%19.05%刑部侍郎93.48%6.52%0.00%刑部尚书95.90%3.28%0.82%A.选官方式呈现多元化 B.门阀观念不断强化C.士族政治仍具影响力 D.科举程序存在弊端15.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转变。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A.“龙生龙,凤生凤”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16.唐代杜佑指出:御史虽品秩一般,却“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唐睿宗时,侍御史杨孚弹劾权贵反遭毁谤,唐睿宗感慨地说:“御史绳奸慝亦然,若非人主保卫之,则亦为奸慝所噬矣!”这体现了唐代的御史(

)A.依附君主 B.清正廉直 C.职权扩大 D.位高权重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国古代的封建贵族领主政治瓦解之后,封建贵族士大夫所承担的以“君子”治国的“礼治”传统,在帝国时代依然是影响政治的要素之一。士大夫不是那种作为君主之权力工具的单纯的官僚,他们横亘于君主与庶民之间,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并构成了以独特机制约束政统的分力。“礼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模式,也是一种文化和文明的模式,在其中贯注了中国古代哲人的整体社会理想,贯注了先民对人类生活状态的独特理解与追求。——摘编自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材料二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价值支点是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责任的认同,“政治性”和政治利益成为他们的首选。于是,入仕为臣、光宗耀祖和青史留名被他们视为最精彩的人生设计,介入体制并得到体制的肯认和评价,是其自身存在价值的最具权威性的认定。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士大夫站到了政治的中心地带,他们的思维再也离不开对于君主政治体制的认同,“三月无君,惶惶如也”,离开政治他们将“无所措手足矣”。——摘编自葛荃《论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现代转换》材料三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冲突中,最早提出通过变革以求生存、求自强的,是士大夫阶层。他们虽从传统社会母体中诞生、成长,但并非完全墨守成规,大多数能知耻后勇、自我革新。他们主张在儒学本位的基础上参酌西方文明的优长,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格局,最终构建中西共存共融的文明系统。——摘编自任聪颖《试论士大夫精神的发展及其特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士大夫与“礼治”的关系。(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士大夫“站到了政治的中心地带”的主要途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士大夫阶层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18.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因时而异,几经嬗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制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三

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53年底英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确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这些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1870年格拉斯顿内阁颁布新的政令,确认了报告中的基本原则并做了较具体的规定,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1)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一图示③④应填写、。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官员录用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9.中国科举考试与英国文官制度关于科举制与英国文官制的部分研究资料①1588年,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在伦敦出版的《大中华帝国史》中详细描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涉及到选拔性考试、品级、仪式和官员任命的方法②1733年,《绅士杂志》上一篇论中国的文章指出,“中国人的政府管理艺术胜过所有其他国家”,“他们的荣誉和头衔并不是世袭的”,“而是经由……笔试来选拔授予的”③18世纪,英国作家尤斯塔斯.巴尔在《致斯巴达国王克里昂米尼的一封信》中断言中国在所有的帝国中拥有最好的执政管理,详细讨论中国的选拔考试制度和政府审察机制④1835年,旅居中国的英国人在英文杂志《中国文库》上撰文讨论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认为这项中国发明将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⑤1853年,英国《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提出建立考试选官制度、政绩赏罚制度和统一管理制度为改革的主要目的⑥1855年,英国首相公布了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⑦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枢密院令,规定以考试和业绩作为文官录用和晋升的依据(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阐释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三、论述题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选官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且符合材料主旨,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落地者凭借他们为科考而积累的才学,在民众中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发展,这表明科举制度有益于社会教化,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基层自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落第者们的行为,不能体现阶层流动,也不能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C项。故选D项。2.A【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和反映,且最终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统治,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内阁权力的膨胀,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的滋生,排除C项;文官制度的建立并未克服两党制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A项。3.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获得许靖等贤士好评的人,在地方上受重视,易在察举中脱颖而出,导致四方名士争相以入选“月旦人物”为荣,在实质上反映了察举制社会影响大,D项正确;读书人极重视名声只是表象,没有准确揭示其实质,A项错误;独尊儒术风气浓厚只是“月旦人物”受重视的背景,而非实质,B项错误;门阀士族开始形成是在魏晋时期,C项错误。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叶英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文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选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人才,从而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治理的改善,B项正确;虽然文官制度改革与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密切相关,但是并不能得出工业资产阶级在政治中居于主导地位,排除A项;政府更替是由议会选举实现的,文官制度没有改变这一状况,并且文官属于事务官,政治中立,不能消除两党制和议会选举的全部影响,排除C项;当时的英国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5.A【详解】从材料中的“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可知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有利于选拔优秀的政治人才。故答案为A项;伏尔泰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不会从保证封建统治的持久活力来肯定科举制,科举制未能做到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③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③或④的BCD项。6.A【详解】结合所学,“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都体现了按照把读书和考试做官结合起来的科举制。宗法制是通过规定嫡庶系统一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谏议制指下级向上级,尤其臣子向君主直言规劝的制度,它一定程度上为上级或君主提供决策参考。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故选A。7.B【详解】从材料中的官员出身情况来看,当时士族出身的官员仍然占据绝大部分,说明的是出身门第仍然影响选官制度,B项正确;门阀士族在唐朝受到冲击,排除A项;科举制没有实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科举制形成的背景是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8.D【详解】科举制以考试为标准,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故D项符合题意;世官制主要是先秦时期,排除A;B项是在汉代,排除B;C项正是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而不是打破,排除C。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北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为了改变北周时期显贵多来自行伍的现象,隋唐采取科举考试促进社会流动,设立秀才、进士为常举,D项正确;A项是汉武帝时期排到地方的刺史,排除A项;B项是汉代的,排除B项;C项是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故选D项。10.A【详解】据题干“唐代”“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参加中央之考试”等信息可知,该制度是以考试成绩为选拔依据的选官制度。联系所学知识,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度,增加了考试科目,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开始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故A选项正确,排除BC选项;军功授爵制产生于战国时期,其内容是:军功是接受爵禄赏赐的最必要条件,而不是通过考试,D选项错误。11.B【详解】根据材料,晚清选官制度改革初期,曾经沿用科举办法,学堂毕业者即授予实官,1911年9月清政府宣布拟于《文官考试任用章程》施行后,停止学堂毕业者即授予实官的做法,也即担任官员必须通过考试。材料内容主要讲晚清进行选官制度改革,废除科举制,而非阐述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①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1911年9月清政府宣布拟于《文官考试任用章程》施行后,停止学堂毕业者即授予实官的做法,但未及《文官考试任用章程》出台施行,清政府就灭亡了,清朝直至灭亡也未完成西方文官制度的引入,②所述不符合题意。清末废除科举制,同时又奖励学堂毕业生以不同等级的科举出身,不经过考试即授予相应官职,这种建立在新学制基础上同时又带有科举制残余的学堂选官方式,尚不完备,带有过渡性质,③所述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据统计在清王朝覆灭之前,各部侍郎、部丞、参议及内阁属员中,出国留过学或出洋考察过宪政等有留洋经历的人,占百分之十四点九”,可知学堂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改变政府官员结构,④所述符合题意。综上,③④体现了材料中学者的观点和意图,B项正确;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迁陵县长官从县府中拿出三百五十钱犒赏了他,由令史监督”“县官有买卖,须有令史监督”可知,秦朝时期,令史对地方官员具有监察的职责,体现了国家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刑罚严酷与社会矛盾尖锐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秦朝建立了中央巡视制度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秦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任免无必然联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将政府官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随内阁共进退,事务官即文官不会随着政党的更替而下台,这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B项正确;英国的这种做法保证政府工作持续稳定,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英国国王此时属于统而不治的虚君,并不会干预行政事务,排除C项;英国的这种做法旨在保证政府工作持续稳定,“避免政党私相授受官职”说法绝对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唐代部分官员出身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廷品官士族占66.2%,大理寺卿士族占69.84%,刑部侍郎士族占93.48%,刑部尚书士族占95.90%,官吏来源中士族所占的比例最高,说明士族凭其文化优势保持政治优势,士族政治仍具影响力,C项正确;官员出身多元不代表选官方式呈现多元化,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唐代门阀观念不断强化的结论,排除B项;科举程序是否存在弊端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5.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选拔官员的依据是考试成绩,明经、进士是科举考试的科目,故选C;A反映的是世官制,B是九品中正制,D是察举制,排除A、B、D。【点睛】16.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御史品秩一般,却有“官之雄峻”,原因在于有皇权支持,唐睿宗承认“人主保卫”使御史得存等,反映出御史服务皇权,依附君主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御史的清正廉直,排除B项;御史的监察职权并没有改变,排除C项;御史品秩一般等体现的是其位卑权重,而非位高权重,排除D项。故选A项。17.(1)关系:士大夫利用“礼治”影响了君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君主专制,维系君权与社会的联系;同时,统治者也利用“礼治”规范了士大夫行为,如“礼治”文明影响下的士大夫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自我行为的规范。(2)主要途径:向君主进言献策受到重用;依靠察举制、科举制等选官制度参与政权;通过著书立说成为政治理想的引领者。(3)评述:“中体西用”思想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东渐”逐步扩大的背景下出现的;立足儒学本位回应西方挑战,显示出士大夫阶层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体现出士大夫阶层践行经世致用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但不足以应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详解】(1)关系:根据材料“封建贵族士大夫所承担的以‘君子’治国的‘礼治’传统,在帝国时代依然是影响政治的要素之一”、“他们横亘于君主与庶民之间,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并构成了以独特机制约束政统的分力”可得到士大夫利用“礼治”影响了君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君主专制,维系君权与社会的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到同时统治者也利用“礼治”规范了士大夫行为,如“礼治”文明影响下的士大夫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自我行为的规范。(2)主要途径: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到向君主进言献策受到重用;依靠察举制、科举制等选官制度参与政权;通过著书立说成为政治理想的引领者。(3)评述:根据材料“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冲突中,最早提出通过变革以求生存、求自强的,是士大夫阶层他们主张在儒学本位的基础上参酌西方文明的优长,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格局”及所学知识,可得到“中体西用”思想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东渐”逐步扩大的背景下出现的;立足儒学本位回应西方挑战,显示出士大夫阶层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体现出士大夫阶层践行经世致用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但不足以应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18.(1)③军功;④察举。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激励个人的奋斗精神,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2)变化:从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发展为更公平公正的考试任用制度。原因: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的提高;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传统;中国科举制影响等。【详解】(1)据表格信息“励耕战……赏爵禄”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故③是军功;据材料“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故④是察举。据所学可从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激励个人的奋斗精神、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方面回答。(2)变化:据材料“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可知,18世纪末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据材料“……1853年底英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发展为更公平公正的考试任用制度。原因:据所学可从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的提高;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传统;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