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五篇_第1页
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五篇_第2页
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五篇_第3页
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五篇_第4页
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五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五篇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诞生于一般百姓家庭。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五篇。盼望可以关心大家。

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篇1

于敏,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

他28载隐姓埋名,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

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崇高荣誉,盛名之下保持一颗初心:“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气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他是于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国产专家一号”——人们这样亲切地称呼于敏。

没有留过洋,却也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核理论讨论的巅峰时期,他毅然听从国家需要,开头从事氢弹理论的探究讨论工作。

那是上个世纪60年月。一切从头开头,装备实在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需要解决各方涌来的问题,仅有5%的时长可以留给氢弹设计。

科研大楼里一宿一宿灯火通明,人们为了琢磨一个问题,经常通宵达旦。于敏的报告,与彭桓武、邓稼先等人的报告相互穿插,听讲的人经常把屋子挤得水泄不通。

“百日会战”令人难忘。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积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觉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动世界。新华社对外庄重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胜利!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胜利,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记载: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用热血书写历史丰碑

有人尊称他为“氢弹之父”,于敏婉拒。他说,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

1926年,于敏生于天津一个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进入北京高校理学院后,他的成果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闻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头了科研生涯。他与合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正值于敏在原子核理论讨论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究的任务。

于敏毫不迟疑地表示听从安排,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头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隐秘工作的。

上世纪80年月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进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他与邓稼先、胡仁宇、胡思得等科学家多次协商起草报告,分析我国相关试验的进展状况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

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而我国只进行了45次,不及美国的二十五分之一。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这是于敏和他的同事们用热血书写的一座座兴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进行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这是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科学家代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在大会上发言。新华社记者王新庆摄

如一滴水,融入大海

名字解密后,于敏收获了应得的荣誉。

20年前,在国庆50周年群众游行的观礼台上,刚刚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于敏,看着空前壮大的科技方队通过广场感慨万分:

“这是历史给予我们每个科学家义不容辞的使命。”

2022年1月9日,于敏荣获202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谦逊与纯粹溢于言表。

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进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地低调。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安静以致远”。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久不会干枯。

2022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

愿将一生献宏谋!——他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以精诚书写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

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篇2

“一个有盼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观看了电视连续剧《功勋》后,我受到了许多启发,我为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精神而热泪盈眶,并且,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有这样的英雄前辈而感到骄傲。

剧中,无名英雄于敏有很多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首先,爱国主义精神在于敏身上呈现的淋漓尽致。当隐姓埋名做讨论和出国留学的选择题摆在于敏面前时,于敏说道:“你想要和平,就要有不怕打仗的底气,什么是底气,我们造的就是底气,核平衡才是平衡,咱不欺侮别人,也不能让别人欺侮咱们,不公平只能挨打,国家存亡的事,必需干!”于敏断然放弃了出国留学的准备,选择了条件特别艰苦的氢弹讨论,以史为鉴,在如今全球化时代,他的这种喜爱祖国的精神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

其次,于敏无私奉献、大力协同的品质让我不禁感慨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崇高品性。正如于敏的妻子玉芹说的:“他将一生奉献给国家,我将自己奉献给他。”这是于敏的家国情怀,是大奉献。在与科研战友夜以继日地攻坚克难中,他与战友团结协作,失败、总结、再失败、再总结,纵使条件艰苦,他们始终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辛勤耕耘,终有收获。剧中,有两个细节让我难忘,一是于敏将家里妻子为他和孩子预备的鸡蛋拿出来,用作嘉奖科研有突破的同事,激发大家的工作热忱,二是于敏与陆杰的战友情,他们相互挑战、相互激励,而后,相互扶持,这种情意,着实让人动容。

最终,作为一名同学,观看了于敏为科学献身的示范后,我深受触动,思索了许多。于敏始终信任科学,敢想敢干。他说道:“搞科研,搞理论,讲的是实事求是。搞科研,需要灵感,不是蛮干。”正确的理论指导正的确践。正是由于这般脚踏实地的科研态度,我国氢弹讨论少走了很多弯路,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将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其中,戒骄戒躁,做真正的讨论。

忠孝最是难两全,隐姓埋名数十载。无名英雄于敏,是国家之幸,是民族之幸,更是吾辈之幸。无论条件如何,他始终发扬“喜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英雄光辉照亮将来的路,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应当继承先辈优良传统,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争取为国家和社会做更大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篇3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舍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今年寒假,我看了《功勋》这部电视剧,回顾了这些脊梁们埋头苦干,舍命硬干的过程。我不由地感慨:强国需要一批批”脊梁”加油干,而国强才是我们最大的底气。

祖国与我们的关系是相互依托,荣辱与共的。之前我时常在思索我与祖国之间的距离,我有时觉得祖国离我很远,由于祖国人口众多,幅员宽阔,而我只是沧海一粟。有时又觉得很近,由于我的骨子里刻着的是”中国”二字,身上流淌的是华夏的血脉。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功勋》里的先辈们给了我答案。

于敏先生在参加核讨论之前,也同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有着自己对将来的准备,预备出国留学。可当国家找上他时,他义不容辞地答应了。他当时说了这样一番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你想要和平,就要有不怕打仗的底气,什么是底气?我们造的就是底气。核平衡才是公平,咱们不欺侮别人,可也不能让别人欺侮咱们,不公平只能挨打,国家存亡的事,必需干。”

于敏先生在参加核讨论之前,也同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有着自己对将来的准备,预备出国留学。可当国家找上他时,他义不容辞地答应了。他当时说了这样一番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你想要和平,就要有不怕打仗的底气,什么是底气?我们造的就是底气。核平衡才是公平,咱们不欺侮别人,可也不能让别人欺侮咱们,不公平只能挨打,国家存亡的事,必需干。”

肩负起时代重任,争做新一代的”脊梁”。我们应当明白现在的生活是真的来之不易!当你坐在光明的餐厅享受美味的食物时,你应当感谢像袁隆平这样废寝忘食的人,究竟这世界上仍有6。9亿人在忍受饥饿;当你处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享受欢快时,你应当感谢像李延年这样浴血奋战的人,究竟这世上仍有很多国家饱受战斗之苦;当你免受一些疾病熬煎困扰时,你应当感谢像屠呦呦这样悬壶济世的人,究竟这世上仍有很多人病魔缠身,苦痛不堪。

你可能仍在埋怨这个世界并不完善,祖国也没你想的那么美妙,但这正是你存在的价值,祖国现在也需要你、我、他像先辈们一样用脊梁扛起重任,把国家建设得更美妙。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当代青年又能否有《功勋》中那样的担当与奉献呢?答案当然是确定的。你也不必妄自菲薄,认为那些离自己很遥远,须知少年何妨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星辰大海才是我们的归宿,成为像先辈那样的国之脊梁才是我们的目标。愿诸君与我一同努力!

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篇4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究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头,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试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月开头,于敏放弃了个人喜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始终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22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于敏颁奖词:离乱中寻找一张宁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担心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篇5

“离乱中寻找一张宁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担心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这是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栏目组送给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的颁奖词。今年1月9日,_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他颁了奖。

人们在赞美这位“中国氢弹之父”取得辉煌成就、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终身荣誉时,更多的是被他隐姓埋名三十年、始终践行“五个坚持”的铮铮铁骨精神所感动。

学习于敏坚持肯定忠诚的政治品行。我们的党之所以能永葆先进性,不断地焕发青春与活力,关键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始终坚持喜爱党、忠诚于党的结果。才华横溢的“土专家”于敏就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行动告知我们,永久跟党走就是他思想的“魂”,一辈子做党和人民最需要的人就是他坚决的抱负信念。他肯定忠诚的政治品行特别鲜亮,在火热的阳光下,在艳丽的党旗前,在茫茫的戈壁滩上,他无愧于“共和国铸剑师”,无愧于“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其“铮铮铁骨”精神更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学习于敏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回顾我们党已走过的90多年风雨历程,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月,还是在和平常期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的党始终都是以树立大局意识为重,团结广阔党员干部,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勇敢卓绝地斗争,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从一个奇迹制造另一个奇迹。这也充分说明:树立大局意识是实现团结、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础。“两弹一星”功勋于敏几十年来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国家核事业进展的大局毅然选择对家人“隐身”、对社会隐姓埋名,这莫非不是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吗?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因此,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既是新时期每位党员干部必需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学习于敏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不是一句简洁的承诺,而是需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地无私行动。毫无疑问,于敏就将执着坚守作为一种追求,将求真务实当作是无声的语言,把为党和人民服务看作是共产党员最靓的“名片”。在国内当时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一个从未留过学的人,但他始终孜孜以求,为了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艰难任务。他舍命学习,秉承“勒紧裤腰带也要造出原子弹与氢弹”的坚决信念和坚韧拼搏精神,打破国外重重封锁,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究。也正是由于以于敏为代表的中国物理学家们坚持极端负责、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才制造了只用两年零八个月就胜利爆炸第一颗氢弹的奇迹,令国人骄傲,让世界震动。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任务,各级党员干部更是要以于敏为样,立足本职,深深植“根”于对党和人民负责,用脚踏实地、极端负责的工作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