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2024年9月1日起施行)详细解读_第1页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2024年9月1日起施行)详细解读_第2页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2024年9月1日起施行)详细解读_第3页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2024年9月1日起施行)详细解读_第4页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2024年9月1日起施行)详细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2024年19月1日起施行)详细解读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二章处分的种类和适用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三章违法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第十七条目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四章处分的程序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目录第三十七条第五章复核、申诉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第四十九条第七章附则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二第PART01第一条为了规范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处分,加强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以下简称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法律,制定本条例。法律依据本条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法律制定,为处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规范处分程序通过制定明确的处分条例,规范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处分程序,确保处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加强监督条例的制定旨在加强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防止其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不当行为。制定条例的目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本条例适用于在国有企业中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具有管理职责的人员。违法违纪行为条例针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规范和处分。条例的适用范围通过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行为,提升其管理水平和职业素养,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有助于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和损害,保障企业资产安全。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对违法违纪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处分,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对国有企业的信任和支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条例的制定意义PART02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是指国家出资企业中的下列公职人员:(一)在国有独资、全资公司、企业中履行组织、领导、管理、监督等职责的人员;(二)经党组织或者国家机关,国有独资、全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提名、推荐、任命、批准等,在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中履行组织、领导、管理、监督等职责的人员;(三)经国家出资企业中负有管理、监督国有资产职责的组织批准或者研究决定,代表其在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中从事组织、领导、管理、监督等工作的人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任免机关、单位(以下简称任免机关、单位)对违法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给予处分,适用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二章、第三章和本条例的规定。组织职责负责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以及负责企业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工作职责等工作。(一)在国有独资、全资公司、企业中履行组织、领导、管理、监督等职责的人员;01领导职责带领和引导企业全体员工,实现企业目标,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对企业各项管理工作进行领导和监督。02管理职责负责企业日常运营和各项管理工作,包括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确保企业正常运转和稳健发展。03监督职责对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督促整改,保障企业合法合规运营。04提名与推荐党组织或国家机关等有权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情况,提名或推荐适合的人选担任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相关职务。任命与批准职责履行(二)经党组织或者国家机关,国有独资、全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提名、推荐、任命、批准等,在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中履行组织、领导、管理、监督等职责的人员;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查程序后,由有权机构对提名或推荐的人选进行任命或批准,确保其具备履行职责的能力和资格。被任命或批准的人员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三)经国家出资企业中负有管理、监督国有资产职责的组织批准或者研究决定,代表其在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中从事组织、领导、管理、监督等工作的人员。管理与监督职责这些人员需代表国家出资企业,对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其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代表身份工作要求他们不仅是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更是国家出资企业的代表,在履行职责时需充分考虑和维护国家的利益。这些人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有效推动企业各项工作开展。任免机关与单位职责任免机关、单位负责对违法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审理和处分决定等工作,确保其依法依规受到应有的惩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任免机关、单位(以下简称任免机关、单位)对违法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给予处分,适用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二章、第三章和本条例的规定。法律依据在对违法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处分时,需依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相关规定以及本条例的具体条款进行操作和执行。处分原则任免机关、单位应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违法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处分,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PART03第三条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确保政治方向和原则的正确性。政治引领加强党组织在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工作中的组织领导作用,确保工作有序开展。组织保障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思想建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010203选拔任用党组织要切实把好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选拔任用的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管理监督加强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监督,确保其依法履职、廉洁从业。处分决定对违反规定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党组织要依规依纪依法作出处分决定,严肃处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培训教育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励机制人才引进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优化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队伍结构。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深化改革通过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推动企业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鼓励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勇于创新,以创新驱动企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风险防范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国有企业稳健发展。030201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PART04第四条任免机关、单位加强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监督。给予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应当坚持公正公平,集体讨论决定;坚持宽严相济,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坚持法治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保障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教育、管理、监督教育任免机关、单位应定期开展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包括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管理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包括考核评价、选拔任用、激励约束等方面的规定,以实现对其全面、科学、有效的管理。监督加强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其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其依法履行职责。公正公平在给予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时,应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不偏袒、不歧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集体讨论决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处分决定应经过集体讨论,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公正公平,集体讨论决定在处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时,应根据其违法违规行为的性质、情节、后果等因素,合理确定处分的轻重,既体现惩戒作用,又注重教育效果。宽严相济在给予处分的同时,应加强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法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其认识错误、改正行为。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宽严相济,惩戒与教育相结合法治原则,保障合法权益保障合法权益在处分过程中,应依法保障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如申辩权、申诉权等,确保其受到公正对待。法治原则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处分必须依法进行,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程序规定,确保处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PART05第五条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或者有干部管理权限的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指导国有企业整合优化监督资源,推动出资人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巡视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社会监督等相衔接,健全协同高效的监督机制,建立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增强对国有企业及其管理人员监督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监督资源整合将分散的监督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统一、高效的监督体系,提高监督效能。监督信息共享整合优化监督资源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各类监督信息互通有无,提高监督的精准度和时效性。010201出资人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衔接加强出资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与纪检监察机关的沟通协作,形成监督合力。巡视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相配合通过巡视、审计和财会等多种监督方式的相互配合,全面审视国有企业的运营状况和风险点。社会监督的引入鼓励社会公众和媒体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拓宽监督渠道,提高监督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推动多元监督相衔接0203建立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确保各类监督方式能够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监督合力。监督机制的协同性通过优化监督流程、提高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等方式,提高监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监督机制的高效性健全协同高效的监督机制互相配合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方式,确保各部门能够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互相制约的内部监督制度通过建立内部监督制度,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平衡,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和滥用。建立内部监督管理制度PART06第六条给予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与其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相适应。事实清楚违规行为的应详细记录违规行为的时间、地点、涉及人员及具体行为等,确保事实清楚无歧义。相关证据材料:收集并整理与违规行为相关的各类证据,如书面材料、电子邮件、聊天记录、监控视频等。““证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确保所收集的证据完整且未经篡改,能够真实反映违规行为的情况。证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证据的收集应符合法律规定,且能够作为认定违规行为的依据。证据确凿VS根据事实和证据,准确认定违规行为的性质,如贪污、受贿、渎职等。法律法规的适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违规行为进行准确的法律定性。违规行为的性质认定定性准确处分措施的合理性根据违规行为的性质和情节,选择恰当的处分措施,如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处分力度的适当性确保处分力度与违规行为的危害程度相适应,既不过于严厉也不过于宽松。处理恰当程序合法处分决定的合法性处分决定应依法作出,并告知被调查对象享有的权利和救济途径。调查程序的合法性调查过程应符合法定程序,保障被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确保处分材料齐全、完整,包括调查报告、证据材料、处分决定书等。处分材料的完整性办理处分手续应符合相关规定,确保程序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手续的规范性手续完备PART07第七条处分的种类为:(一)警告;(二)记过;(三)记大过;(四)降级;(五)撤职;(六)开除。警告适用情形通常适用于轻微违纪行为,旨在提醒和警示相关人员,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影响虽然警告是处分中最轻的一种,但仍会对受处分人员的声誉和职业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定义警告是对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主体提出告诫,使之认识应负的行政纪律责任,以便加以警惕,使其注意并改正错误,不再犯此类错误的一种行政处罚。030201定义记过、记大过是公务员处分的一种,比警告更严重,但轻于降级、撤职、开除。记过、记大过适用情形适用于违纪行为较为严重,但尚未达到降级、撤职或开除程度的情形。影响记过、记大过会记录在个人档案中,对受处分人员的晋升、评奖评优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降级是降低公务员现任职务、职级、级别的纪律处分。定义通常适用于严重违纪行为,且不适宜继续担任现任职务或职级的情形。适用情形降级会导致受处分人员的职务、职级、级别降低,相应的工资待遇也会受到影响。影响降级适用情形适用于严重失职、渎职或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等情形,且不适宜继续担任任何职务。影响撤职会导致受处分人员失去现有职务,且在一定期限内不得担任与原职务相当或者高于原职务的职务。定义撤职是指撤销公务员所担任的职务的纪律处分。撤职定义开除是指解除公务员与机关的人事关系,使其丧失公务员身份的纪律处分。01.开除适用情形通常适用于极其严重的违纪行为,如违法犯罪、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等情形。02.影响开除会导致受处分人员彻底失去公务员身份,且今后不得再担任公务员职务。同时,其个人声誉和职业发展也会受到极大的损害。03.PART08第八条处分的期间为:(一)警告,6个月;(二)记过,12个月;(三)记大过,18个月;(四)降级、撤职,24个月。处分决定自作出之日起生效,处分期自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计算。01惩罚与教育相结合通过设定不同的处分期间,既体现了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又给予受处分人员改正错误的机会和时间。处分期间的设定意义02维护企业秩序明确的处分期间有助于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营秩序,确保员工行为的规范性和纪律性。03促进员工自我约束处分期间的设定能够促使员工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增强自我约束意识。企业应严格按照处分决定执行,确保处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严格执行处分决定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受处分人员的行为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加强监督与检查对于在处分期间再次违规的员工,企业应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以维护企业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及时处理问题处分期间的执行与监督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影响受处分人员在处分期间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对企业形象的影响企业员工的违规行为及所受处分可能对企业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一定影响。对团队协作的影响受处分人员的行为可能对团队氛围和协作产生负面影响,需要企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引导。处分期间的影响与后果PART09第九条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同时有两个以上需要给予处分的违法行为的,应当分别确定其处分。应当给予的处分种类不同的,执行其中最重的处分;应当给予撤职以下多个相同种类处分的,可以在一个处分期以上、多个处分期之和以下确定处分期,但是最长不得超过48个月。对于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同时涉及的两个或更多违法行为,需分别进行评估,并依据相关法规确定各自应受的处分。违法行为分别评估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后果等因素,确定相应的处分种类(如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和处分程度。处分种类与程度分别确定处分多种处分并存时的处理原则当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因多个违法行为而应受不同种类的处分时,按照“择一重处”的原则,执行其中最重的处分。01执行最重处分综合考虑违法行为严重性在确定最重处分时,需综合考虑各个违法行为的严重性、社会危害程度以及管理人员的责任大小等因素。02撤职以下多个相同种类处分的处理若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因多个违法行为而应受到撤职以下的多个相同种类处分(如多次记过或降级),则可以在一个处分期以上、多个处分期之和以下确定其最终的处分期。处分期上限规定为确保处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确定的处分期最长不得超过48个月。这一规定有助于避免过长的处分影响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和工作积极性。确定处分期PART10第十条国有企业实施违法行为或者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集体作出的决定违法,应当追究法律责任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中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给予处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2人以上共同违法,需要给予处分的,按照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分别给予相应的处分。违法行为认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国有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明确界定,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集体决策违法的处理对于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集体作出的违法决定,应追究参与决策人员的责任,并根据各自责任大小给予相应处分。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分别承担责任在国有企业管理人员2人以上共同违法的情况下,应根据各自在违法行为中的实际作用和责任大小,分别给予相应的处分。公正、公平原则在给予处分时,应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处分的合理性和公正性,避免出现不当或过度的惩罚。共同违法行为的处分原则处分的种类和执行处分种类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可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执行程序处分的执行应遵循法定程序,包括调查取证、审查决定、送达告知、申诉处理等环节,确保处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同时,应保障被处分人员的合法权益,提供申诉渠道和救济途径。PART11第十一条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给予处分:(一)主动交代本人应当受到处分的违法行为;(二)配合调查,如实说明本人违法事实;(三)检举他人违法行为,经查证属实;(四)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挽回损失或者消除不良影响;(五)在共同违法行为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六)主动上交或者退赔违法所得;(七)属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轻或者减轻情节。从轻给予处分,是指在本条例规定的违法行为应当受到的处分幅度以内,给予较轻的处分。减轻给予处分,是指在本条例规定的违法行为应当受到的处分幅度以外,减轻一档给予处分。主动交代本人应当受到处分的违法行为主动交代有助于调查机关及时发现和查清问题,为案件的顺利查办提供重要线索和证据。对案件调查的意义指违法行为人在未被发觉或未被询问、讯问前,出于本人意愿向有权机关主动如实承认自己的违法事实。违法行为人主动交代配合调查的义务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有义务配合有关机关的调查,如实陈述事实、提供证据,不得隐瞒、歪曲事实真相。如实说明的重要性配合调查,如实说明本人违法事实如实说明本人违法事实对于查清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准确认定责任具有重要作用。0102检举他人违法行为,经查证属实经查证属实的处理对于检举的违法行为,有关机关应当依法进行查证。经查证属实的,可以依法对检举人给予奖励,并对被检举人进行相应的处理。检举他人违法行为的意义检举他人违法行为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有助于揭露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主动采取措施的意义主动采取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失,挽回不良影响,体现了违法行为人的悔过态度和积极改正的精神。措施的种类与效果主动采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将作为从轻或减轻处分的考虑因素之一。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挽回损失或者消除不良影响PART12第十二条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违法行为情节轻微,且具有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可以对其进行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或者予以诫勉,免予或者不予处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因不明真相被裹挟或者被胁迫参与违法活动,经批评教育后确有悔改表现的,可以减轻、免予或者不予处分。谈话提醒010203适用范围适用于违法行为情节轻微,且能够主动认识错误并愿意改正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实施方式通过与管理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提醒其注意自身行为,及时纠正错误。目的效果旨在通过非惩罚性的方式,促使管理人员自我反省、自我改正,避免违法行为进一步升级。批评内容针对管理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批评,指出其行为的错误性和危害性。教育方式通过讲解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实施效果旨在让管理人员深刻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批评教育要求管理人员对自身行为进行深入检查,并提交书面检查报告。检查内容根据检查结果,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理,包括谈话提醒、批评教育等。后续处理针对违法行为情节轻微,但需要进一步检查核实情况的管理人员。责令对象责令检查诫勉情形适用于违法行为情节轻微,但已造成一定不良影响的管理人员。诫勉方式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对管理人员进行诫勉,要求其注意自身行为,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诫勉效果旨在通过正式的诫勉程序,提醒管理人员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维护企业和个人形象。020301诫勉PART13第十三条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给予处分:(一)在处分期内再次故意违法,应当受到处分;(二)阻止他人检举、提供证据;(三)串供或者伪造、隐匿、毁灭证据;(四)包庇同案人员;(五)胁迫、唆使他人实施违法行为;(六)拒不上交或者退赔违法所得;(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从重给予处分,是指在本条例规定的违法行为应当受到的处分幅度以内,给予较重的处分。VS对于在处分期内再次违法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根据“累犯从重”的原则,应当给予更严厉的处分,以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和威慑力。故意违法此处的“故意违法”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法律、法规或企业规章制度,仍然故意实施的行为。累犯从重原则在处分期内再次故意违法,应当受到处分阻止他人检举、提供证据检举权保护保护检举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员工积极行使检举权,有助于揭露违法违规行为,维护企业利益。阻碍司法公正阻止他人检举或提供证据,是妨碍司法公正和破坏企业正常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严厉惩处。破坏证据真实性串供、伪造、隐匿或毁灭证据,都是破坏证据真实性的行为,严重影响案件的调查和处理。证据的重要性证据是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基础,任何破坏证据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串供或者伪造、隐匿、毁灭证据包庇同案人员,是对违法行为的庇护和纵容,严重破坏了企业的法治环境和正常管理秩序。庇护违法行为同案人员应当如实陈述事实、提供证据,配合调查和处理工作,不得相互包庇、隐瞒真相。同案人员的责任包庇同案人员胁迫、唆使他人实施违法行为,不仅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企业的和谐稳定。胁迫、唆使的恶劣性对于被胁迫、被唆使者,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减轻或免除处分的考虑,以体现法律的公正和人道关怀。被胁迫、被唆使者的保护胁迫、唆使他人实施违法行为对于违法所得,应当依法予以追缴或责令退赔,以恢复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和企业的正常经济秩序。违法所得的处理拒不上交或退赔违法所得,将视为对抗法律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分。拒不上交、退赔的后果拒不上交或者退赔违法所得从重情节的认定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包括但不限于利用职务便利实施违法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等情形。01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从重处分的原则对于具有从重情节的违法行为,应当在法定处分幅度内给予较重的处分,以体现法律的惩罚性和威慑力。02PART14第十四条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在处分期内,不得晋升职务、岗位等级和职称;其中,被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的,不得晋升薪酬待遇等级。被撤职的,降低职务或者岗位等级,同时降低薪酬待遇。被开除的,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同。职务晋升限制在处分期内,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不得晋升职务,以确保处分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岗位等级晋升限制受到处分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在处分期内同样不得晋升岗位等级,以体现对其行为的惩罚。职称晋升限制为了避免处分人员通过职称晋升来规避处分影响,条例规定在处分期内不得晋升职称。晋升限制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人员的薪酬待遇这些人员在处分期内不得晋升薪酬待遇等级,以经济手段强化对其行为的制约。撤职人员的特别处理对于被撤职的人员,除了降低职务或者岗位等级外,还要同时降低薪酬待遇,双重惩罚以示警戒。薪酬待遇影响开除与劳动合同解除对于被开除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用人单位将依法解除劳动合同,这是对其严重违规行为的最终处理。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前,应依法履行告知、协商等程序,确保程序合规,避免劳动争议。劳动合同解除PART15第十五条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违法取得的财物和用于违法行为的本人财物,除依法应当由有关机关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外,应当退还原所有人或者原持有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因违法行为获得的职务、职级、级别、岗位和职员等级、职称、待遇、资格、学历、学位、荣誉、奖励等其他利益,任免机关、单位应当予以纠正或者建议有关机关、单位、组织按规定予以纠正。依法处理违法取得的财物,必须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包括没收、追缴或责令退赔等方式。退还原所有人或原持有人对于用于违法行为的本人财物,除依法处理外,应当退还给原所有人或原持有人,以维护其合法权益。违法财物的处理其他利益的纠正纠正职务、职级、级别等01因违法行为获得的职务、职级、级别等不当利益,任免机关、单位应当及时进行纠正,以恢复正常的职务晋升和职级评定秩序。纠正岗位和职员等级、职称等02对于因违法行为而获得的岗位和职员等级、职称等不当利益,也应当予以纠正,以确保企业内部岗位和职称评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纠正待遇、资格等03违法行为导致的不当待遇和资格,如薪酬、津贴、奖金等,也应当得到纠正,以维护企业内部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的公平性。纠正学历、学位等04如果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通过违法行为获得了学历、学位等不当利益,相关机构也应当予以纠正,以维护教育公平和学术诚信。PART16第十六条已经退休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退休前或者退休后有违法行为应当受到处分的,不再作出处分决定,但是可以对其立案调查;依法应当给予降级、撤职、开除处分的,应当按照规定相应调整其享受的待遇,对其违法取得的财物和用于违法行为的本人财物依照本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处理。已经退休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该条款适用于退休前或退休后存在违法行为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适用范围指已经从国有企业退休并享受相应退休待遇的人员。定义违法行为应当受到处分违法行为类型包括但不限于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行为。证据收集与立案调查对于有违法行为的退休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虽然不再作出处分决定,但可以立案调查,收集相关证据,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按照规定降低其享受的退休金或其他福利待遇。降级处分待遇调整撤销其原职务,并相应调整其享受的待遇,可能包括降低退休金、取消某些福利待遇等。撤职处分待遇调整取消其所有国有企业相关待遇,包括退休金和其他福利。开除处分待遇调整降级、撤职、开除处分的相应待遇调整违法取得的财物和用于违法行为的本人财物处理指个人使用于违法行为的财物,如行贿所用的资金等。这些财物也应依法处理,可能包括没收、罚款等措施。具体处理方式需根据本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执行。用于违法行为的本人财物指通过违法行为获得的财物,如贪污受贿所得。这些财物应依法追缴,并上缴国库。违法取得的财物PART17第十七条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予以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一)散布有损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论;(二)拒不执行或者变相不执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有关决策部署;(三)在对外经济合作、对外援助、对外交流等工作中损害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公开发表反对宪法确立的国家指导思想,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改革开放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的,予以开除。言论内容影响后果处罚依据涉及否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攻击国有企业地位和作用、鼓吹私有化等。损害国家经济安全,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破坏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根据情节轻重,依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相关规定予以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或开除。散布有损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论010203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有关决策部署阳奉阴违、推诿扯皮、拖延不办等。行为表现拒不执行或者变相不执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有关决策部署阻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进程,削弱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损害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影响后果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相应政务处分,直至开除。处罚措施在对外经济合作、对外援助、对外交流等工作中损害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行为类型泄露国家机密、损害国家形象、违规操作导致国有资产损失等。危害程度严重威胁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破坏对外经济合作和交流秩序。处罚力度根据具体情节,依法给予严厉政务处分,直至开除,并可能追究法律责任。言论性质属于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言行。处罚原则公开发表反对宪法确立的国家指导思想,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改革开放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的对此类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一经发现即予以开除处理,以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0102第十八条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十条的规定,予以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严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一)违反规定的决策程序、职责权限决定国有企业重大决策事项、重要人事任免事项、重大项目安排事项、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二)故意规避、干涉、破坏集体决策,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国有企业重大决策事项、重要人事任免事项、重大项目安排事项、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三)拒不执行或者擅自改变国有企业党委(组)会、股东(大)会、董事会、职工代表大会等集体依法作出的重大决定;(四)拒不执行或者变相不执行、拖延执行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行业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依法作出的决定。滥用权力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滥用权力,为个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损害国有企业利益。违规决策管理人员未按照规定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或超越自身职责权限,擅自决定国有企业的重大事项。决策失误由于管理人员违反决策程序或职责权限,导致决策失误,给国有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或不良影响。(一)违反规定的决策程序、职责权限决定国有企业重大决策事项、重要人事任免事项、重大项目安排事项、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管理人员故意规避集体决策程序,以个人或少数人意见代替集体决策。规避集体决策管理人员在集体决策过程中进行干涉,影响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干涉集体决策管理人员采取不正当手段破坏集体决策,导致决策无法正常进行或达成不合理结果。破坏集体决策(二)故意规避、干涉、破坏集体决策,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国有企业重大决策事项、重要人事任免事项、重大项目安排事项、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010203管理人员无正当理由拒不执行国有企业党委(组)会等集体依法作出的重大决定。拒不执行决定(三)拒不执行或者擅自改变国有企业党委(组)会、股东(大)会、董事会、职工代表大会等集体依法作出的重大决定管理人员未经允许擅自改变集体决定的内容或执行方式,导致决定无法得到有效实施。擅自改变决定管理人员的行为违反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破坏了国有企业的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秩序。违反民主集中制拒不执行决定管理人员通过改变决定实施方式、降低执行标准等手段变相不执行有关部门的决定。变相不执行决定拖延执行决定管理人员在执行有关部门决定时故意拖延时间,导致决定无法及时得到有效实施。管理人员对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等有关部门依法作出的决定拒不执行,严重损害了国有企业的利益和形象。(四)拒不执行或者变相不执行、拖延执行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行业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依法作出的决定第十九条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予以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一)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挪用本企业以及关联企业的财物、客户资产等;(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三)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机关、国家出资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或者向国家工作人员、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四)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违反规定在企业关系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以及工程建设、资产处置、出版发行、招标投标等活动中为本人或者他人谋取私利;(五)纵容、默许特定关系人利用本人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在企业关系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谋取私利;(六)违反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拒不纠正特定关系人违反规定任职、兼职或者从事经营活动,且不服从职务调整的,予以撤职。非法占有或挪用财物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挪用本企业以及关联企业的财物、客户资产等。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企业的财产权益,破坏了企业的正常运营秩序。索贿受贿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这种行为违背了公职人员的廉洁义务,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行贿行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机关、国家出资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或者向国家工作人员、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行贿行为不仅违法,而且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谋取私利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违反规定在企业关系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以及工程建设、资产处置、出版发行、招标投标等活动中为本人或者他人谋取私利。这种行为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损害了国家和企业的利益。纵容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纵容、默许特定关系人利用本人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在企业关系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谋取私利。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还可能导致企业资源的浪费和损失。违规分配国有资产违反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国有资产的管理规定,可能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同时,对于拒不纠正特定关系人违反规定任职、兼职或者从事经营活动,且不服从职务调整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应予以撤职。这是为了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营秩序和公职人员的廉洁形象。第二十条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依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情节较重的,予以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严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一)超提工资总额或者超发工资,或者在工资总额之外以津贴、补贴、奖金等其他形式设定和发放工资性收入;(二)未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或者未按规定履行工资总额备案或者核准程序;(三)违反规定,自定薪酬、奖励、津贴、补贴和其他福利性货币收入;(四)在培训活动、办公用房、公务用车、业务招待、差旅费用等方面超过规定的标准、范围;(五)公款旅游或者以学习培训、考察调研、职工疗养等名义变相公款旅游。超提工资总额指企业未经批准或超过批准的工资总额提取数,擅自增加工资总额的行为。超发工资指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超过了应发工资的总额,包括以各种名义发放的奖金、津贴、补贴等。工资总额之外设定和发放工资性收入指企业在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之外,以其他形式如津贴、补贴、奖金等名义,给员工发放工资性收入的行为。(一)超提工资总额或者超发工资,或者在工资总额之外以津贴、补贴、奖金等其他形式设定和发放工资性收入;未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指企业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对工资总额的提取和使用进行计划和控制。未按规定履行工资总额备案或者核准程序指企业未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有关部门进行工资总额的备案或者核准,擅自决定工资总额的行为。(二)未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或者未按规定履行工资总额备案或者核准程序;(三)违反规定,自定薪酬、奖励、津贴、补贴和其他福利性货币收入;自定薪酬指企业未经批准或违反规定,自行决定员工的薪酬标准和发放办法。自定奖励指企业未经批准或违反规定,自行设立奖励项目,给员工发放奖励的行为。自定津贴、补贴指企业未经批准或违反规定,自行设立津贴、补贴项目,给员工发放津贴、补贴的行为。其他福利性货币收入指企业以货币形式给员工提供的其他福利待遇,如节日慰问金、生日礼物等。培训活动超标办公用房超标指企业在支付员工差旅费用时,超过规定的标准和范围,如报销过高交通费、住宿费等。差旅费用超标指企业在进行业务招待时,超过规定的标准和范围,如安排高档餐饮、赠送贵重礼品等。业务招待超标指企业配备的公务用车超过规定的标准和范围,如购买高档汽车、滥用公务用车等。公务用车超标指企业在组织培训活动时,超过规定的标准和范围,如选择高档酒店、安排豪华旅游等。指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办公用房超过规定的标准和范围,如面积过大、装修豪华等。(四)在培训活动、办公用房、公务用车、业务招待、差旅费用等方面超过规定的标准、范围;指企业使用公款组织员工旅游的行为,通常表现为以学习培训、考察调研等名义,实际上却是进行旅游活动。公款旅游指企业以学习培训、考察调研、职工疗养等名义,实际上却是进行旅游活动,并以此来规避公款旅游的限制和监管。这种行为通常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是企业廉洁风险的重要方面之一。变相公款旅游(五)公款旅游或者以学习培训、考察调研、职工疗养等名义变相公款旅游。第二十一条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予以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一)违反规定,个人经商办企业、拥有非上市公司(企业)股份或者证券、从事有偿中介活动、在国(境)外注册公司或者进行投资入股等营利性活动;(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企业同类经营的企业;(三)违反规定,未经批准在本企业所出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国际组织等兼任职务;(四)经批准兼职,但是违反规定领取薪酬或者获取其他收入;(五)利用企业内幕信息或者其他未公开的信息、商业秘密、无形资产等谋取私利。违规行为包括个人经商办企业、拥有非上市公司(企业)股份或者证券、从事有偿中介活动以及在国(境)外注册公司或进行投资入股等。处罚依据处罚措施违反规定从事营利性活动根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十六条。根据情节严重程度,予以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或开除。违规行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企业同类的经营企业。处罚措施同上述规定,根据情节予以相应处分。利用职务便利经营同类企业违规行为包括未经批准在本企业所出资企业或其他单位兼任职务,以及经批准兼职但违反规定领取薪酬或获取其他收入。处罚措施依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视情节严重程度予以相应处罚。未经批准兼职或违规领取薪酬利用企业内幕信息谋取私利处罚措施根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十六条,根据违规行为的严重性,给予相应的政务处分。违规行为利用企业内幕信息或其他未公开信息、商业秘密、无形资产等谋取私利。第二十二条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在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责过程中,侵犯服务对象合法权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被监管机构查实并提出处分建议的,依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情节较重的,予以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严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情节特别严重的,予以开除。侵犯服务对象合法权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认定认定原则依据事实、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客观公正地认定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是否侵犯服务对象合法权益或社会公共利益。侵犯行为监管机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行为,导致服务对象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监管机构应依法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并查实侵犯行为,提出相应的处分建议。警告对于情节较轻的侵犯行为,可以给予警告处分,以提醒和警示管理人员。记过、记大过情节较重的处分规定对于情节较重的侵犯行为,应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并记录在个人档案中,作为今后考核、晋升等方面的参考。0102VS对于情节严重的侵犯行为,应给予降级处分,降低其职务级别和工资待遇。撤职如果管理人员的侵犯行为严重到无法继续担任当前职务,应给予撤职处分,解除其职务并调整到其他岗位。降级情节严重的处分规定开除对于情节特别严重的侵犯行为,如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等,应给予开除处分,解除其与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同时,还可以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分规定“第二十三条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者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依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予以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一)截留、占用、挪用或者拖欠应当上缴国库的预算收入;(二)违反规定,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营投资职责;(三)违反规定,进行关联交易,开展融资性贸易、虚假交易、虚假合资、挂靠经营等活动;(四)在国家规定期限内不办理或者不如实办理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或者伪造、涂改、出租、出借、出售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表);(五)拒不提供有关信息资料或者编制虚假数据信息,致使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结果失真;(六)掩饰企业真实状况,不如实向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或者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串通作假。指将应上缴国库的预算收入擅自截留,不按规定上缴。截留预算收入(一)截留、占用、挪用或者拖欠应当上缴国库的预算收入指无正当理由占用应上缴国库的预算收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占用预算收入指将应上缴国库的预算收入挪作他用,违反专款专用原则。挪用预算收入指不按时足额上缴国库预算收入,造成国家财政收入损失。拖欠预算收入不履行经营投资职责指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未按照职责要求,开展经营投资活动,导致企业错失发展机遇或造成损失。不正确履行经营投资职责指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在履行经营投资职责过程中,违反规定程序或决策失误,造成企业资产损失。(二)违反规定,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营投资职责关联交易指国有企业与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交易,如违反公平原则,可能损害企业利益。融资性贸易指以贸易为名,实为出借资金或为他人融资提供便利的行为,可能引发资金风险。虚假交易指虚构交易事实或伪造交易文件,以骗取资金或逃避监管的行为。虚假合资指虚构合资事实或伪造合资文件,以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挂靠经营指个人或企业挂靠国有企业名下,利用国有企业资质或信誉进行经营活动的行为,可能损害国有企业利益。(三)违反规定,进行关联交易,开展融资性贸易、虚假交易、虚假合资、挂靠经营等活动0102030405(四)在国家规定期限内不办理或者不如实办理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或者伪造、涂改、出租、出借、出售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表)不办理产权登记01指未在规定期限内办理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手续。不如实办理产权登记02指办理产权登记时提供虚假资料或隐瞒真实情况。伪造、涂改产权登记证(表)03指伪造或涂改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表),以骗取不当利益的行为。出租、出借、出售产权登记证(表)04指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表)出租、出借或出售给他人的行为,可能引发产权纠纷或损害国有企业利益。指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与绩效评价相关的信息资料。拒不提供信息资料指故意编制虚假的数据信息,以影响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编制虚假数据信息(五)拒不提供有关信息资料或者编制虚假数据信息,致使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结果失真(六)掩饰企业真实状况,不如实向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或者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串通作假不如实提供情况和资料指向中介服务机构提供虚假或不完整的情况和资料,以影响其专业判断的准确性。与中介服务机构串通作假指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勾结,共同制造虚假文件或数据,以骗取不当利益或逃避监管责任。掩饰企业真实状况指故意隐瞒或歪曲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以欺骗中介服务机构或监管部门。030201第二十四条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予以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一)洗钱或者参与洗钱;(二)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违反规定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民间借贷;(三)违反规定发放贷款或者对贷款本金减免、停息、减息、缓息、免息、展期等,进行呆账核销,处置不良资产;(四)违反规定出具金融票证、提供担保,对违法票据予以承兑、付款或者保证;(五)违背受托义务,擅自运用客户资金或者其他委托、信托的资产;(六)伪造、变造货币、贵金属、金融票证或者国家发行的有价证券;(七)伪造、变造、转让、出租、出借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未经批准擅自设立金融机构、发行股票或者债券;(八)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操纵证券、期货市场,提供虚假信息或者伪造、变造、销毁交易记录,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九)进行虚假理赔或者参与保险诈骗活动;(十)窃取、收买或者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及其他公民个人信息资料。(一)洗钱或者参与洗钱参与洗钱协助他人进行洗钱活动,包括提供账户、转移资金、掩盖交易等。洗钱行为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转化、处置犯罪所得及其收益,使其合法化。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将客户资金私自挪用,不按规定入账。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未经批准,以高息等方式吸引公众存款。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以其他名义吸收公众资金,实质上进行存款业务。违反规定参与民间借贷违规以个人或企业名义参与民间借贷活动。(二)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违反规定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民间借贷(三)违反规定发放贷款或者对贷款本金减免、停息、减息、缓息、免息、展期等,进行呆账核销,处置不良资产违反规定发放贷款未按审批程序或贷款条件发放贷款。02040301呆账核销违规将无法收回的贷款作为呆账进行核销。贷款本金减免等违规行为擅自对贷款本金进行减免、停息等操作。处置不良资产违规处置不良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未经批准为他人提供担保,可能引发连带责任。提供担保对明知是违法的票据进行承兑、付款或保证。对违法票据承兑等违规开具金融票证,如信用证、保函等。违反规定出具金融票证(四)违反规定出具金融票证、提供担保,对违法票据予以承兑、付款或者保证第二十五条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不良后果或者影响的,依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予以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一)泄露企业内幕信息或者商业秘密;(二)伪造、变造、转让、出租、出借行政许可证件、资质证明文件,或者出租、出借国有企业名称或者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三)违反规定,举借或者变相举借地方政府债务;(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违反规定造成重大工程质量问题、引起重大劳务纠纷或者其他严重后果;(五)不履行或者不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六)在工作中有敷衍应付、推诿扯皮,或者片面理解、机械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七)拒绝、阻挠、拖延依法开展的出资人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工作,或者对出资人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发现的问题拒不整改、推诿敷衍、虚假整改;(八)不依法提供有关信息、报送有关报告或者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或者配合其他主体从事违法违规行为;(九)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十)违反规定,拒绝或者延迟支付中小企业款项、农民工(一)泄露企业内幕信息或者商业秘密泄露客户资料、供应商信息、技术配方等关键商业秘密,损害企业利益。01违规披露公司财务报告、重大投资决策等内幕信息,影响市场公平。02向竞争对手透露企业战略计划、市场布局等敏感信息,削弱企业竞争力。03伪造、变造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行政许可证件,骗取市场准入资格。违规转让、出租、出借建筑资质证书,导致工程质量问题或安全事故。擅自出租、出借国有企业名称或字号,造成品牌形象受损或法律纠纷。(二)伪造、变造、转让、出租、出借行政许可证件、资质证明文件,或者出租、出借国有企业名称或者企业名称中的字号010203(三)违反规定,举借或者变相举借地方政府债务0302未经批准,违规向地方政府提供融资担保或借款,增加企业财务风险。01违规使用企业资金为地方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影响企业正常经营。以企业名义变相举借地方政府债务,规避监管要求,损害债权人利益。在境外工程项目中违反当地法规或合同约定,导致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在境外投资经营过程中违反环保、劳工等社会责任要求,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未能妥善处理境外劳务纠纷,引发员工罢工或抗议活动,损害企业形象和国家利益。(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违反规定造成重大工程质量问题、引起重大劳务纠纷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第二十六条任免机关、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有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和本条例规定违法行为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保障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任免机关、单位应当结合国有企业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等实际情况,明确承担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工作的内设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称承办部门)及其职责权限、运行机制等。任免机关、单位需依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及本条例,对违法行为进行处分。法律依据具有违法行为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对象维护国有企业管理秩序,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处分目的依法给予处分包括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人身权、财产权、名誉权等。合法权益范围在给予处分前,应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确保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保障措施保障合法权益明确承办部门及职责权限承办部门确定任免机关、单位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明确负责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工作的内设部门或机构。职责权限承办部门应负责调查、审核、提出处分建议等,确保处分工作的公正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流程规范任免机关、单位应制定详细的处分工作流程,包括受理、调查、审核、决定、执行等环节,确保程序合法合规。监督与制约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对承办部门的处分工作进行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滥用和不当干预。同时,鼓励外部监督,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与评议。建立运行机制第二十七条对涉嫌违法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处理,应当由2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按照下列程序办理:(一)经任免机关、单位负责人同意,由承办部门对需要调查处理的问题线索进行初步核实;(二)经初步核实,承办部门认为该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涉嫌违反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和本条例规定,需要进一步查证的,经任免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同意后立案,书面告知被调查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本人(以下称被调查人)及其所在单位,并向有管理权限的监察机关通报;(三)承办部门负责对被调查人的违法行为作进一步调查,收集、查证有关证据材料,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向任免机关、单位负责人报告,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情况;(四)承办部门将调查认定的事实以及拟给予处分的依据告知被调查人,听取其陈述和申辩,并对其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核实,记录在案,被调查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予采纳;(五)承办部门经审查提出处理建议,按程序报任免机关、单位领导成员集体讨论,作出对被调查人给予处分、免予处分、不予处分或者撤销案件的决定,并向有管理权限的监察机关通报;(六)任免机关、单位应当自本条第一款第五项决经任免机关、单位负责人同意在对涉嫌违法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前,需经过任免机关或单位负责人的同意。承办部门初步核实由指定的承办部门对需要调查处理的问题线索进行初步核实,确保线索的真实性和可查性。(一)初步核实问题线索向监察机关通报同时,还需向有管理权限的监察机关通报立案情况,以便监察机关进行监督和指导。立案条件经初步核实后,若承办部门认为该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涉嫌违反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和本条例规定,并需要进一步查证的,可提出立案建议。主要负责人批准立案建议需经任免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同意后方可正式立案。书面告知被调查人及其单位立案后,需书面告知被调查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本人及其所在单位,确保被调查人的知情权。(二)立案并通报(三)进一步调查与取证立案后,由承办部门负责对被调查人的违法行为作进一步调查。承办部门负责调查调查过程中,需收集、查证有关证据材料,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收集、查证证据调查结束后,需形成书面调查报告,详细记录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并向任免机关、单位负责人报告。形成书面调查报告调查人员还需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以便更全面地掌握案件事实。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02040103告知被调查人事实和依据在作出处理决定前,需将调查认定的事实以及拟给予处分的依据告知被调查人。(四)听取陈述和申辩听取陈述和申辩被调查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调查人员需认真听取并记录其陈述和申辩内容。核实事实、理由和证据对于被调查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调查人员需进行核实,确保其真实性和有效性。若被调查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应予采纳。第二十八条重大违法案件调查过程中,确有需要的,可以商请有管理权限的监察机关提供必要支持。违法情形复杂、涉及面广或者造成重大影响,由任免机关、单位调查核实存在困难的,经任免机关、单位负责人同意,可以商请有管理权限的监察机关处理。商请监察机关提供支持的情形调查手段受限,需要专业技术支持在某些情况下,调查人员可能面临调查手段受限的问题,例如需要追踪资金流向、恢复删除的数据等。此时,可以商请监察机关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以提高调查效率。案件涉及面广,需要跨地区、跨部门协调在调查重大违法案件时,如果案件涉及多个地区或部门,调查工作难度较大。此时,可以商请监察机关提供协调支持,以便更好地推进案件调查。对于某些复杂、涉及面广的违法案件,任免机关、单位可能面临调查核实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商请监察机关处理,以确保案件得到妥善处理。任免机关、单位调查核实存在困难如果违法案件造成了重大影响,甚至涉及到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那么需要更高层级的机构来处理。此时,可以商请有管理权限的监察机关处理,以确保案件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案件造成重大影响,需要更高层级的处理商请监察机关处理的情形第二十九条给予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决定;案情复杂或者遇有其他特殊情形的,经任免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立案与决定时限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决定此规定确保了案件处理的及时性和效率,防止案件久拖不决。特殊情况可延长在案情复杂或遇有其他特殊情形时,可以适当延长处理时限,以充分调查、审理案件。延长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即使延长,也必须在原基础上增加的时限内完成,避免无限期延长。批准权限任免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具有批准延长案件处理时限的权限。01任免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严格把关在批准延长时,相关负责人需对案件情况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延长的合理性和必要性。02依法依规在处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案件时,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01.案件处理要求公正公开案件处理应坚持公正原则,确保处理结果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同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情形外,应依法公开处理结果。02.保障权益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应充分保障涉案人员的合法权益,如申辩权、申诉权等。03.第三十条决定给予处分的,应当制作处分决定书。处分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一)受到处分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以下称被处分人)的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二)违法事实和证据;(三)处分的种类和依据;(四)不服处分决定,申请复核、申诉的途径和期限;(五)作出处分决定的机关、单位名称和日期。处分决定书应当盖有作出决定的机关、单位印章。确保被处分人的身份准确无误。姓名明确被处分人所在的企业或单位。工作单位指明被处分人在企业或单位中的具体职位或角色。职务(一)受到处分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以下称被处分人)的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二)违法事实和证据列举用于证明违法事实的证据材料,如相关文件、记录、证人证言等。证据详细描述被处分人的违法违规行为,包括时间、地点、涉及人员等关键信息。违法事实处分的种类明确给予被处分人的具体处分类型,如警告、记过、降级等。依据提供处分决定的法律法规或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依据,确保处分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三)处分的种类和依据01复核途径说明被处分人如对处分决定不服,可以申请复核的具体流程和渠道。(四)不服处分决定,申请复核、申诉的途径和期限02申诉途径提供被处分人进行申诉的方式和程序,保障其合法权益。03期限明确申请复核和申诉的时限要求,确保被处分人及时行使权利。机关、单位名称指明作出处分决定的具体机关或单位名称。日期标注处分决定书的具体制作日期,以便后续跟踪和管理。(五)作出处分决定的机关、单位名称和日期第三十一条参与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违法案件调查、处理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被调查人、检举人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可以要求其回避:(一)是被调查人或者检举人的近亲属;(二)担任过本案的证人;(三)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调查的案件有利害关系;(四)可能影响案件公正调查、处理的其他情形。任免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回避,由上一级机关、单位负责人决定;其他参与违法案件调查、处理人员的回避,由任免机关、单位负责人决定。任免机关、单位发现参与处分工作的人员有应当回避情形的,可以直接决定该人员回避。回避情形一是被调查人或者检举人的近亲属。如果调查人员与被调查人或检举人有亲属关系,可能会影响调查的公正性,因此需要回避。回避情形三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调查的案件有利害关系。如果调查人员或其近亲属与案件有利害关系,那么他们可能会因为个人利益而偏袒某一方,因此需要回避。回避情形四可能影响案件公正调查、处理的其他情形。这是一个兜底条款,涵盖了其他可能影响调查公正性的情形。如果出现其他需要回避的情况,调查人员也应当自行回避。回避情形二担任过本案的证人。如果调查人员曾经作为证人参与过案件的调查,那么他们可能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观点,因此需要回避,以确保调查的公正性。第三十二条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任免机关、单位应当根据司法机关的生效判决、裁定、决定及其认定的事实和情节,依法给予处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依法受到行政处罚,应当给予处分的,任免机关、单位可以根据生效的行政处罚决定认定的事实和情节,经核实后依法给予处分。任免机关、单位根据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作出处分决定后,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依法改变原生效判决、裁定、决定等,对原处分决定产生影响的,任免机关、单位应当根据改变后的判决、裁定、决定等重新作出相应处理。01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包括贪污受贿、渎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司法机关的生效判决、裁定、决定这些是给予处分的重要依据,必须严格遵守。认定的事实和情节处分决定应基于司法机关认定的事实和情节,确保准确无误。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0203依法受到行政处罚的情形如违反行政法规、规章等行为。行政处罚决定认定的事实和情节任免机关、单位需根据这些事实和情节,经核实后依法给予处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依法受到行政处罚的情况这些改变可能对原处分决定产生影响,任免机关、单位需重新作出相应处理。改变后的判决、裁定、决定任免机关、单位应按照规定的程序,依据新的判决、裁定、决定等重新作出处分决定。重新作出相应处理的程序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改变原生效判决、裁定、决定等对原处分决定的影响第三十三条任免机关、单位对担任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委员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给予处分的,应当向有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通报。通报的目的01通过向相关机构通报,可以确保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处分是公正、公开的,避免出现不当的处分或偏袒行为。对于担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给予处分后向相关机构通报可以维护其声誉,避免因为未公开的处分而对其形象造成不必要的损害。通报制度可以加强任免机关、单位与相关机构之间的监督与制约,确保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处分得到有效执行。0203保证处分的公正性维护代表和委员的声誉加强监督与制约任免机关、单位在给予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后,应将处分决定通报给相关机构,包括处分的种类、依据和期限等。处分决定被处分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基本信息,如姓名、职务、级别等,也应一并通报。人员信息任免机关、单位还应定期向相关机构通报处分的执行情况,以确保处分得到有效落实。处分执行情况通报的内容制定通报计划任免机关、单位在决定给予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后,应制定通报计划,明确通报的对象、时间和方式等。发送通报材料任免机关、单位应将通报材料发送给相关机构,并确保其及时、准确地接收到通报信息。编写通报材料根据通报计划,任免机关、单位应编写详细的通报材料,包括处分决定、人员信息和执行情况等。跟进与反馈任免机关、单位在发送通报后,应跟进相关机构的反馈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沟通和协调。通报的程序第三十四条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涉嫌违法,已经被立案调查,不宜继续履行职责的,任免机关、单位可以决定暂停其履行职务。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在被立案调查期间,未经决定立案的任免机关、单位同意,不得出境、辞去公职;其任免机关、单位以及上级机关、单位不得对其交流、晋升、奖励或者办理退休手续。立案调查与暂停职务在立案调查期间,为防止涉嫌违法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继续履行职责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任免机关、单位可以决定暂停其履行职务。暂停职务指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涉嫌违法的行为进行正式调查,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前提。立案调查限制出境为确保立案调查的顺利进行,防止涉嫌违法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逃避法律责任,规定其在立案调查期间未经决定立案的任免机关、单位同意,不得出境。辞去公职限制出境与辞去公职为防止涉嫌违法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通过辞去公职逃避法律责任,规定其在立案调查期间不得辞去公职。0102禁止交流禁止奖励禁止晋升禁止办理退休手续在立案调查期间,任免机关、单位以及上级机关、单位不得对涉嫌违法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职务交流,以防止其利用交流逃避法律责任。在立案调查期间,对涉嫌违法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奖励,以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为防止涉嫌违法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在立案调查期间获得不当晋升,规定不得对其晋升职务或职级。为确保立案调查的顺利进行并防止涉嫌违法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办理退休手续逃避法律责任,规定在立案调查期间不得为其办理退休手续。禁止交流、晋升、奖励与办理退休手续第三十五条调查中发现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因依法履行职责遭受不实举报、诬告陷害、侮辱诽谤,造成不良影响的,任免机关、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及时澄清事实,恢复名誉,消除不良影响。建立举报审核机制任免机关、单位应设立专门的举报审核机构或指派专人负责,对接收到的举报信息进行初步核实,确保举报内容的真实性。及时澄清不实举报一旦发现举报内容不实,任免机关、单位应立即启动澄清程序,通过正式渠道公布事实真相,为被举报人正名。追究恶意举报责任对于恶意举报行为,任免机关、单位应依法追究举报人的法律责任,维护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实举报的应对010203任免机关、单位应对诬告陷害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一经发现立即展开调查,并依法依规对诬告者进行严肃处理。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诬告陷害的处理在查清事实后,任免机关、单位应及时为被诬告者恢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