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需求最佳实践之需求的沟通与分析_第1页
软件需求最佳实践之需求的沟通与分析_第2页
软件需求最佳实践之需求的沟通与分析_第3页
软件需求最佳实践之需求的沟通与分析_第4页
软件需求最佳实践之需求的沟通与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软件需求最佳实践之需求的沟通与分析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构建与时俱进的信息化系统已成为所有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重点课题之一。然而在软件项目实施过程中,进度超期、经费超预算、变更频繁的现象层出不穷,甚至有许多项目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更谈不上为业主创造真正的效益。归根结底,软件需求实践这一共同的软肋是问题根源之所在。项目管理者联盟,项目管理问题。

引言

关于软件项目所存在的问题,互联网上曾经流传着一幅漫画(如图1所示),它十分生动地展现了这些问题。也许很多人看完之后只是一笑置之,但如果我们认真剖析后面的东西,还是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许多启发的。

项目管理者联盟,项目管理问题。

图1

需求“迷途”

沟通失真

究其原因,这幅漫画给人最大的启示就是在需求沟通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失真,从客户的描述到项目经理的理解、分析员的设计、程序员的编码、商业顾问的诠释,每个角色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对信息进行了不同的加工,从而导致信息的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对于软件需求工程而言,克服沟通失真就成了一个要点。

根据相关的研究显示,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那么在沟通过程中信息衰减可能的最大值高达60%。而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信息通常要经历用户代表、需求人员、设计人员再到开发人员,因此最坏的情况下,开发人员获得的信息仅是原来的8.4%(如图2示),这是一个十分可怕的结果。

图2信息失真

怎样才能够更好地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呢?其实关键的手段有两个:

文档:如果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仅靠口口相授的话,就难免发生遗忘、加工等情况,因此必须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利用文档,将达成共识的信息文档化。但这种方法只是用来辅助沟通的,而不是代替沟通,这一点在后面还会提到。

项目管理者联盟,项目管理问题。

Review:在此有意使用了英文,因为国内常将其翻译为“评审”,但这一翻译却容易给人误导。评审在很多人的脑海中就是得出一个通过与否的结论,这也是导致需求评审工作流于形式的罪魁祸首之一。顾名思义,Review就是再(Re)看(View)一遍的意思,其本质含义是通过再次的审读,尽早地暴露出错误。而最简单、有效的Review就是在用户代表阐述了需求之后,需求分析员用自己的语言再复述一遍,以确保沟通没有失真。

隐喻:经理叫来了小张,然后就下一阶段的工作做出了一些重要的指示和安排:“$%#^@(*)#@……”。

小张正要扭头走的时候,经理叫住了他,说到:“你简单地说说看,我刚才给你交待的任务有哪些”(看来管理人员早已掌握了这一招)。

提示:如果有一个测试人员对你说:“我前天仔细测试了一下你写的程序,发现一个问题也没有,恭喜你!”。你会怎么想呢?

a.

觉得自己的程序写得很好!

b.

觉得测试人员方法不得当或测试不细致。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做出“b”的选择!可是到了需求评审时为什么却转了180度的弯呢?为什么期望需求评审时一点问题也没有呢?[NextPage]

“沟通失真”高度概括了其中所蕴藏的问题,但如果我们细细地思考第1、2、3、4、10幅图(这五幅图中的景象与需求活动有很大的相关性),并将其两两比较就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项目管理者联盟,项目管理问题。

客户:放大需求

当我们比较图1中的1幅和第10幅图时,就会发现用户在描述自己的需求时做了许多“添砖加瓦”的事。“用户要么不会说,要么就会添油加醋”的现象,在我的实践中是屡见不鲜的。而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有什么潜在的原因呢?我认为至少有两方面关键因素:

(1)客户希望支付的成本尽可能少,获得的效益尽可能多

这种思维对于任何一个客户、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本能反应。而当用户对开发成本越不了解时,这种心态就会越强烈,更加担心自己“亏损”了;因此在需求协商时就会采取尽可能增加功能的方法来降低“亏损”的风险。

要有效地克服这个因素的困扰,核心的要点在于建立客户对开发团队的信任度,而建立信任度的要点有两个方面:一是需求人员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主义(关于这一点我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说明);二是需求人员要多站在用户的角度想问题,让用户感觉需求人员的目标是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非一味谋取利益。

(2)解决方案的选择权交给了不熟悉技术的客户

也就是用户经常会谈解决方案,甚至许多需求团队在进行需求捕获活动时,经常预期用户能够直接告诉他们要做什么(What),而不太关心用户提出需求的真正动机(Why)。但是这样就将解决方案的选择权交给了并不熟悉技术的客户代表,而客户代表选择的解决方案不是最合适的话,就必将引发后续的需求变更。

案例&场景:

在一次CRM软件开发的过程中……

负责输入客户信息的用户向开发人员提出:“你看这个界面,光电话就有快10个输入框,太麻烦了,每次按tab键都按酸了。我希望把他们合并成两个,一个为常用电话,一个为其他电话”。

“那有多个电话怎么办?”,开发人员回应道。

“其他电话的输入框可以设置为多行的、较宽的,这样我可以输入多个,中间用逗号分开它!”。

“好的,没问题”

……

当经理看到了这些客户信息之后,向开发人员提出:“我需要一个功能,输入任何电话号码,自动找出相应的客户。”

“啊……”

如果我们细究这个场景,分析一下负责输入客户信息的用户所提出的变更就会发现:“将10个电话输入框合并成两个”显然是解决方案,而真正的需求是“输入太麻烦了,每次按tab键都按酸了”。你或许就会想到如下所示的解决方案:

图3解决方案示意图

也就是说,默认情况上只显示左边的部分,当需要时点击“其它>>”按钮就可以将右边的不常用输入项显示出来。

总而言之,因为对于一个特定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会有很多,因此用户可能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其他可选的、更合适的替代方案,从而导致了不必要的需求变更。而要缓解这一现象的关键就在于在需求捕获的过程中多问“为什么”。

项目经理:控制需求

当我们比较图1中第1幅和第2幅图时,就会发现项目经理在沟通的过程中会导致需求产生偏差。由于国内许多软件项目经理们通常是一身兼多职,项目管理、需求分析、架构设计一肩挑,因此在需求捕获的过程中,总会“及时”地在脑海里勾勒出技术框架和路线,然后尽可能地控制需求的范围。

就像这里,从图1中第1幅图看,客户需要的可能是一个“秋千”或者是“上树工具”,但不管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第2幅图中的解决方案却都无法有效地满足。如果要做“秋千”,不应该被树干挡住;如果要做“上树工具”,木板的数量显然太少了。[NextPage]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需求人员首先从项目经理的视角按工作量对需求进行了控制:将“三层”板的工作量减成“一层”板,如果不小心控制掉的是对业务很重要的东西,那么最终一定会以变更的形式“回报”给开发团队的。然后需求人员又从架构师的角度进行了“改良”:不稳定的“全挂在一个树枝上”改成“挂在两个树枝上”,结果根本无法使用。

因此具有多个角色的需求人员,必须在需求的过程中“戴正自己的帽子”,真正从理解业务的角度来捕获需求。

分析人员:技术加工

每次看图1中第3幅图时,就会想起这样的一幕:

案例&场景:

分析员小张:“嘿,伙伴们!我有个提议,我们研究Hibernate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没时间真正动手用一用。我看这个项目就不错,不算太大,就用它试试吧!”。

“好主意!”,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

“约定时间已经过去1个月,现在项目进展到底如何了?什么时候可以交付?”,客户方CIO质问到。

项目管理者联盟,项目管理问题。

分析员小张:“现在主要困扰我们的是一些需求细节一直存在变化,开发团队又有了一些人离职,所以……”(真正的情况是:由于团队第一次使用Hibernate,有些数据访问层的问题一直没有有效解决,导致进展不断失控。)

现在许多名称中包含“需求分析”、“系统分析”之类的职位,大多是由技术骨干担任的,因此在工作中很少从业务角度进行分析,更多还是追求技术框架、新技术。对于这种现象,究其根源,关键还在于“技术能力”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更为重要,而“业务能力”却不是那么重要。但为了使需求工作有更好的提高,我会强烈呼吁那些Title上有“分析”之类名称的人们,加强业务分析吧!

编程人员:断章取义

对于第4幅图,可以用一句生动的话来概括:“你要绳子,我给你了;你要木板,我也给你了;你为什么说这不是你想要的呢?”。我想程序员也有类似的问题想问自己的客户,“你要文本框,我提供了;你要一个表单,我也有了;你为什么说这个程序不是你想要的呢?”。这让我想起了这样一幕:

案例&场景:

叮铃铃……,程序员小赵的电话急促地响起。小赵刚接起电话就听到了对面迫不急待地抱怨声“仓库管理员反应,入库模块没法使用!你马上查一下,尽快解决一下!”。

小赵放下电话就开始Check

out、Builder、Run、Debug……等一系列操作。经过一番测试之后,小赵没好气地提起电话回复说:“这些客户真是笨!这哪有问题,肯定是操作上出了问题!我怎么用都是好的,你们客户服务的人也应该加强对用户的培训,别什么事都扔给我们!”。

……

可是,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开发人员到了现场一看,终于发现了问题的所在:这是一套基于B/S的仓库管理系统,在入库时,仓库管理员首先需要录入入库单,然后填入“验收情况”,最后点击“入库”按钮。但当仓库管理员录入完入库单,逐一验过入库货物之后再回到电脑前时,等待他的却是一个令其不知所措的问题,Sess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