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7月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7月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7月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7月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7月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4年7月联考高三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填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1.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这里的“中国”是()A地理概念 B.政治概念 C.文化概念 D.国家名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中国”是一个地理概念,指国之中央,天下中心,“宅兹中国”大意为居住在天下之中,属于地理概念,A项正确;西周时期还未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并不是政治概念,排除B项;西周时期华夏认同还未形成,因此“中国”不可能是文化概念,排除C项;“中国”作为国家名称出现于近代,排除D项。故选A项。2.尚书一职源于先秦,主管君主文书。秦汉尚书属于少府,没有独立,汉武帝时尚书的地位逐渐提高,东汉尚书台开始成为国家行政中枢。隋唐时,尚书分六部,隶属尚书省。明朝废宰相制度,六部尚书地位提高,直属皇帝。清沿置。尚书职位的演变是()A.人才选拔机制的进步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C.君主专制加强的反映 D.中央官制成熟的标志【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秦汉至明清尚书职权地位提高,反映了相权的削弱,君权的加强,C项正确。尚书一职的变化是中央官制体制的变化,不是选官制度,排除A项;也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成熟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3.西晋灭亡前后,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他们在南方被称为“侨人”。据不完全统计,南下的流民约占当时北方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同时又占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这一时期的人口南迁()A.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C.导致了南北方都长期四分五裂 D.使户籍有主户与客户的区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西晋灭亡前后,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与南方人口混居,促进了南方的民族融合,B项正确;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开发,南方经济与北方的差距缩小,南北经济发展日渐趋于平衡,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稳定,没有长期四分五裂,排除C项;宋代户籍分主户与客户,排除D项。故选B项。4.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史合一”“诗史合一”的传统。近代著名学者陈寅恪把唐诗当作史料,诗史互证,开创了诗文证史这一历史研究的新方法。下列理解最为恰当的是()A

唐诗唐朝风貌^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钢钱。两税法的实行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商品经济发展,市坊分离C“歌酒长春不夜,金翠照罗绮,笑语盈盈。陆海人山辐辏,万国欢声。”民族间交往丰富了社会生活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科举制创立A.A B.B C.C D.D【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钢钱”可知当时分赋税夏、秋两次征收,A项正确。据材料“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可知唐代城市布局严谨,坊市制度成熟,坊市制度分离出现在宋朝,排除B项;据材料“陆海人山辐辏,万国欢声。”反映的对象是对外交往,而非民族间交往,排除C项;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材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映唐代科举中第后的情形,排除D项。故选A项。5.成书于元朝的《宋史》总结说: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后就失传了。经过宋朝道学学者的努力,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这种说法是对宋朝儒学复兴的高度评价。关于宋朝儒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比较注重形象思维 B.程朱理学北宋后期确立统治地位C.开始向基层渗透 D.《圣谕广训》是教化乡里的范本【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宋朝中国。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C项正确;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排除A项;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排除B项;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排除D项。故选C项。6.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这一时期()A.内阁制度形成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C.农民生活富足 D.“西学东渐”同时“中学西渐”【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中期(中国)。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并介绍西方科技知识,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西学东渐”同时“中学西渐”,D项正确;内阁制度形成是在明朝,排除A项;明朝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排除B项;封建社会农民负担依然沉重,生活困苦,不可能生活富足,排除C项。故选D项。7.1871年,在中日修约谈判中,李鸿章坚持对等原则,拒绝了内地通商等要求,最终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首次取消了“一体均沾”和单向性条款、《中日修好条规》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的建交条约。这说明了()A.近代化运动成就显著 B.外交体制转型的完成C.不平等条约开始废除 D.近代外交意识的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年(中国)。从材料可知,清政府这些措施依据了国际法中主权平等原则,首次取消了“一体均沾”和单向性条款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体现了近代外交意识的增强,D项正确;近代化运动成就显著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B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只说了废除条款并未体现废除条约,排除C项。故选D项。8.民国初年,民族纺纱业和外国在华纱厂均得以发展扩大。如图1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外部因素决定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B.民族纺纱业处于优势的地位C.欧美列强逐渐放松了对华的侵略 D.国内经济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答案】D【解析】公众号:高中试卷君【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材料现象时间段为1916-1922,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华侵略,但1918年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而民族纺纱业在1919年后发展速度更快,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因此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于国内经济环境得到根本改善,D项正确。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而民族纺纱业在1919年后发展速度更快,说明外部因素不能决定民族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据图表数据可知,当时民族纺纱工厂虽数量较多,但在机器使用、管理等方面较为落后,仅凭数量多不能说明其处于优势地位,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使得中国的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排除C项。故选D项。9.五四运动后,《新青年》不断转向,先后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号”、“劳动节纪念号”,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陈独秀不仅将《新青年》迁回上海出版,而且与群益书社决裂,独立创办“新青年社”。出版《劳动界》,宣告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诞生。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救亡图存出现新变化 B.大城市新思潮涌动C.马克思主义已中国化 D.工农革命运动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报刊达200多种,遍布各主要省会城市,这表明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较为广泛,中国人的救国方式发生变化,由向西方学习转向向俄学习,A项正确;大城市新思潮涌动表述过于表象,不能体现材料内容的本质,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排除C项;工农革命运动兴起于国民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0.1932年10月,国联公布了《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一方面承认日军军事行动“不能认为合法之手段”;另一方面表示“中国人之抵制日货”为中日冲突重要原因,日本疑惧满洲“北有俄国共产主义”,故“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之根据地”。提出“国际合作为最善之解决”。据此可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的公布()A.缓和了中日之间的矛盾 B.加剧了日本对华的侵略C.体现列强对日本的绥靖 D.提出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和世界。据材料可知“国联调查团的报告否认日军军事行动的合法性,但肯定日本在东北的特殊利益”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国联本质上是维护列强利益的工具,否定日本是防止日本独霸中国,威胁其他列强利益,肯定日本一是为了打击共产主义,二是避免卷入战争,即肯定日本是列强对日本采取的绥靖政策,C项正确;《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并未缓和中日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加剧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国联调查团报告书》的影响,但材料未体现其影响,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是否“提出了”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11.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决定把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指示指出:根据各地的报告,山西等地的解放区有极广大的群众运动,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的斗争中,直接从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群众热情极高。这一指示有利于()A.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B.调动农民生产和革命积极性C.延续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 D.阶级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据材料“把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直接从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群众热情极高”可知这一指示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战役胜利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基础,“工作重心的转移”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背景下召开,时间不符,排除A项;抗战时期土地政策采用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延续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与材料表述不一致,排除C项;这一指示是“阶级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背景下的产物,阶级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并非这一指示产生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12.1961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社员自留地由以前规定的占当地每人平均占有土地的5%提高到7%。还规定:养猪是共养和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允许社员家庭私养母猪。同时,鼓励社员经营其他小规模的家庭副业。这些政策()A.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B.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C.改变了农业长期薄弱的现状 D.顺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形势【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特点题。时空范围为1961年(中国)。1961年正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为了促进农村经济恢复,中共提高社员自留地比例,鼓励私养家畜和社员经营家庭副业,这些举措顺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形势,D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排除A项;1961年正处于粮食供应紧张的时期,上述举措并不能直接解决粮食供应问题,排除B项;上述举措是为了恢复农村经济,并不能改变农业长期薄弱的状态,排除C项。故选D项。13.工业的发展往往带动新的工业中心形成和核心城市的发展,下面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工业发展核心分布图,按照时间排序正确的是()A.②④③① B.④②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本题要求按前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①表现的是工业中心集中在中部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偏东地区,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出于国防安全的需要,我国开展大规模三线建设,建设重点集中在以上区域;②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进行一五计划工业建设,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华北、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③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核心经济区和城市的发展,工业布局更加考虑国家全面发展,东、中、西部共同发展;④反应的是建国前工业中心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等地区,尤其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这和近代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开放有关。时间先后顺序是④②①③,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14.方成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漫画家之一,1979年,其代表作《武大郎开店》问世,曾获《人民日报》新闻作品优秀奖,这是漫画作品首次获得该项荣誉。该漫画揭示了()画中对话:“我们掌柜的有个脾气,比他高的人都不用”对联:人不在高,有权则灵;店虽不大,唯我独尊。横批:王伦遗风A.传统文化影响经济发展 B.社会经商风气蔚然成风C.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D.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1979年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涉及对内的经济体制改革,C项正确;材料主要借用典故中的人物形象反映改革开放初思想还未完全解放,材料主旨不是突出传统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漫画是为了讽刺计划经济下的某种经济乱项,而经商风气蔚然成风则含有赞扬的意味,与材料相悖,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漫画《武大郎开店》意在强调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对外开放格局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5.1984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开了一条缝,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限制条件是“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户籍制度出现改变是由于()A.改革开放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4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84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有了改变,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可以在集镇落户,这是由于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展开的,A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是户籍制度改变的结果,因果倒置,排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在1984年,但其主要内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6.2023年8月3日,电子科技大学最新成果—80Gbps太赫兹实时通信系统在成都大运会田径项目中示范应用,首次实现了体育赛事无压缩8K超高清视频的超低时无线传输。以国际电信联盟发布《建议书》为标志,6G研究方向在全球达成初步共识,这()A.反映科技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B.体现中国已全面融入全球化C.体现中国科研引领世界潮流 D.反映中国科研能力逐步提升【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当代中国进行6G研发、运用及在国际的发展状况,说明改革开放深化推动中国科研能力的提升,D项正确。“科技决定经济发展水平”表述过于绝对,影响经济发展的因数有科技、资源、政策、政局等,排除A项;题干主要提及的是中国科研成果,不是侧重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化,排除B项;题干未把中国与世界科研进行比较,不能得出“中国科研引领世界潮流”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这一主题时,搜集了以下材料。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告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细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1759年。苏州人徐扬完成画作《盛世滋生图》,表现了当时苏州的繁荣景象。画作中,有14家丝绸店,22家棉布店。米市附近商旅如织,水运繁忙,有服务设施行业如酒接、饭馆、垛宝、玉器、古玩等。8家烟店中有3家标出“(福建)浦城建烟”的招牌,还见许多钱庄字号。城郊的木滨镇和枫桥镇在图上也被尽情描述出盛采风貌。——摘编自黄锡之《从<盛世滋生图>看乾隆时期苏州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1)材料一可以从哪个角度来研究该主题?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经济这一角度出现的新变化。(2)材料二能否用于该主题的研究?请说明理由。【答案】(1)角度:农业发展变化: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民出现了阶层分化;租佃关系普遍。(2)能。《盛世滋生图》是乾隆时期的绘画作品,属于图像史料(实物史料)。该画作描绘了苏州的繁华景象,为研究清朝前期苏州的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交通运输业、集镇、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史料依据。(如答:消费水平、长途贩运、金融、江南人口快速增长等也可酌情给分)但这一画作带有对客观事物描述的主观色彩,其描述并非是完全真实的历史,应辩证客观看待其史料价值;应与其他的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相互印证。【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明清时期。依据材料“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来看,明清时期农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依据材料“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来看,明清时期农民普遍种植经济作物,依据材料“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来看,农民出现了阶层分化,租佃关系普遍。【小问2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明清时期。据材料二“注:1759年,苏州人徐扬完成画作《盛世滋生图》,表现了当时苏州繁荣景象”可以看出,苏州商业的发展是能研究“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现象”。结合材料二的注和史学理论的知识阐述理由:《盛世滋生图》是乾隆时期的绘画作品,属于图像史料(实物史料);该画作描绘了苏州的繁华景象,为研究清朝前期苏州的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交通运输业、集镇、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史料依据;但这一画作带有对客观事物描述的主观色彩,其描述并非是完全真实的历史,应辩证客观看待其史料价值;应与其他的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相互印证。若学生选择不能用于该主题的研究,则可以强调该史料的主观性。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早在甲午后,应诏陈言的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公奏资决三招》中强调,为造就有用的人材,传统的教育制度必须改革。1901年。清廷谕令从1902年起各省科举考试受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的书院改为学堂。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功名:逸派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贪给进士举人出身”,自费留学学生也“一体考验奖励”。1904年公布了《秦定学堂章程》,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1905年,清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的废除加诀了学交建立的步伐。到1905年,除去教会学堂,官、公.私立和大申小学、师范、专门学校等各类学堂8277所,学生达25万人。随着形势的发展,作为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学部。于1905年正式设立。这样,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活跃于历史舞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摘编自李促《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背景和特点。(2)归纳材料二的三则材料对晚清教育改革评价的差异,并运用时间尺度分析其原因。【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猛;科举制度已无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特点:内容上中西结合,以西学为主导方向;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教育管理开始制度化;主管教育的行政机构出现;教育体系初具规模。(2)差异:何炳松:将晚清教育改革与民国相比,批评晚清教育改革被动保守的态度。郭廷以:将晚清教育改革与古代私家教育和科举制相比,肯定其在近代解放国人思想上的进步作用。杨天平:从社会性质和社会组织结构转型的角度来看待晚清教育改革,肯定其作为晚清近代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资料越来越丰富,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和科学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认知,这也会影响到对晚清教育改革的评价。【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背景:根据材料“在甲午后”并结合所学得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根据材料“为造就有用的人材,传统的教育制度必须改革”得出科举制度已无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特点:根据材料“清廷谕令从1902年起各省科举考试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的书院改为学堂,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功名”得出内容上中西结合,以西学为主导方向;根据材料“1901年……废除八股文章……1905年,清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的废除加快了学堂建立的步伐”得出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根据材料“官、公、私立和大中小学、师范、专门学校等各类学堂8277所”得出教育管理开始制度化;根据材料“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学部,于1905年正式设立”得出主管教育的行政机构出现;根据材料“1904年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到1905年,……官、公、私立和大中小学、师范、专门学校等各类学堂8277所,……作为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学部,于1905年正式设立”得出教育体系初具规模。【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差异:据材料“这种被动的保守的态度实在是清末政府中人的特色,和民国时代自动的积极的态度大不相同”可知,何炳松:将晚清教育改革与民国相比,批评晚清教育改革被动保守的态度。据材料“二千余年的私家教育与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从此告终……启发了更多的时代观念,增进了更多人的爱国思想”可知,郭廷以:将晚清教育改革与古代私家教育和科举制相比,肯定其在近代解放国人思想上的进步作用。据材料“体系了清末社会性质开始从封建社会转型到近代社会,社会组织结构性质也从封建组织结构转型为近代国家组织结构”可知,杨天平:从社会性质和社会组织结构转型的角度来看待晚清教育改革,肯定其作为晚清近代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原因:从时间尺度分析原因,强调不同时间研究资料的丰富性和认知的完善性,从研究资料的丰富性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资料越来越丰富,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和科学化。从认知的完善性来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认知,这也会影响到对晚清教育改革的评价。19.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改变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掠夺和野蛮扩伏以及国内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项圈决定了20世纪的中国不可能通过改良道路和资本主又道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近代中国历史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了“天下大同”、“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其世界意义是希望建立一种“休戚与决”的世界秩序。实现世界共同发展与兴同繁荣。——张志恒《多重视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材料二短短70多年,中国式现代化成就令世界瞩目。从1978年到2010年的32年,中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休的历史性突破;2013—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在30%以上:2021年,现行标准下中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摘编自于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材料三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背景。(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区别,并从科技角度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答案】(1)背景:①伴随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不断发展,各国都迅猛推进本国现代化。(国际)②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政局稳定。(政治)③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壮大和综合国力迅速增长。(经济)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探索中发展完善,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理论指南。(思想)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社会)(2)区别:中国式现代化以“天下大同”、“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本内涵,意在实现符合中国人民实际的现代化,逐步达到世界的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西方式现代化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殖民,统治阶级攫取广大人民的财富,导致贫富分化,社会信仰缺失和道德沦丧。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切实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科学管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政局稳定;据材料二“短短70多年,中国式现代化成就令世界瞩目”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壮大和综合国力迅速增长;据材料二“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可得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据材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我国逐渐形成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结合所学,这一时期的国际环境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不断发展,各国都迅猛推进本国现代化,中国不能再错失机会。【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和近现代世界。区别:据材料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了‘天下大同’、‘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其世界意义是希望建立一种‘休戚与共’的世界秩序,实现世界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等信息可得出,中国式现代化以“天下大同”、“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本内涵,意在实现世界的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据材料一“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掠夺和野蛮扩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西方式现代化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殖民,统治阶级攫取广大人民的财富,导致贫富分化,社会信仰缺失和道德沦丧等。认识:据材料三“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等信息可得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据材料三“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可得出,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据材料三“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可得出,要切实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科学管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根基与土壤,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根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密码。“大一统”包含政治一统、思想一统、民族一统、文化一统等多重意蕴,它们彼此关联、相互叠加。在“大一统”思想的主导下,不同民族相互交流碰撞,共同熔铸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共同价值追求;“天下一家”的文化基因、“经略四海”的生动实践使“大一统”成为历史必然,是中华民族产生向心力、内聚力的深层动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大一统”思想为积淀,在历史发展链条中逐步彰显。——刘余莉程丽君《“大一统”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时期,以“大一统”为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观点,多角度论证,层次清晰,史论结合)公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