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还原阅读-“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_第1页
语文教学论文:还原阅读-“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_第2页
语文教学论文:还原阅读-“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_第3页
语文教学论文:还原阅读-“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_第4页
语文教学论文:还原阅读-“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教学论文:还原阅读——“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摘要】还原阅读,旨在拨开“整本书阅读”的重重迷雾,让阅读回归其简单而自然、平静而闲适的本原状态。通过统整经典阅读的有效经验,并结合中学统编新教材要求阅读的经典著作予以具体说明,梳理出五项阅读指导策略:“书里与书外”是还原阅读的核心与灵魂,“欣赏与对比”、“减法与加法”可以看作还原阅读的方法论,而“读书与抄书”、“无声与有声”可理解为还原阅读的姿态。【关键词】还原阅读;书里与书外;欣赏与对比;减法与加法;读书与抄书;无声与有声还原阅读,是相对当下那些“运动式”的,有“考读”、“装读”、“骗读”嫌疑的阅读而提出的阅读设想。还原阅读,意味着让阅读回归其简单而自然、平静而闲适的本原状态。拨开“整本书阅读”的重重迷雾,统整经典阅读的既有经验,我们大致梳理出了五项阅读指导策略:书里与书外、欣赏与对比、减法与加法、读书与抄书、无声与有声。一、书里与书外书里与书外,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让自己的生命体验或生活感悟(书外)与所观照的经典文本(书里)之间彼此交融、相互对话,从而达到一种“人书合一”的阅读境界。以《朝花夕拾》的阅读为例。鲁迅先生说这本散文集是他“从记忆中抄出来的”,这意味着《朝花夕拾》记录的是那个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时代。而作为读者,我们更应带着少年的心情与想象,去体会书中那些可爱的故事。在《五猖会》一文中,鲁迅先生回忆小时候去东关看五猖会,他兴奋地“笑着”、“跳着”、“催促着”,可就在准备出发的那一刻,却突然被父亲叫住,命令他必须读熟、背完《鉴略》,否则就不准去看会,于是他“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继而“忐忑着”、“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鲁迅先生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儿童的天性便是玩乐,鲁迅先生也不例外。在迎神赛会的特殊节日里,孩子们都希望度过自由玩耍、尽情舒展的一天,而不愿意被困在屋子里念枯燥无味的课文。如果读者有类似的成长经历,那么对这段话的体会就更真切了。《朝花夕拾》里的其他篇章,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呈现的也是童年的场景,里面含着简简单单的童趣,有的还带着几分冒险的刺激。而以往的中学教学,动辄以“反封建”、“反礼教”为主旨,对鲁迅先生的文章横加解读,不可避免地窄化了先生笔下艺术世界的丰富内涵,其原因就在那样的阅读里缺失真实的生命体悟,截然割裂了书里与书外的有机互动。我们强调书里与书外的互动式阅读,就是要读者将书里的内容与书外的生命体验相互印证,相互映照,相互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读出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又能读出自己的回望与反思,也才会有阅读的真体验与真感悟。二、欣赏与对比对待经典作品,我们一方面需要秉持“慢慢走,欣赏啊”的审美姿态,去发现作品内部的审美力量与精神内涵;另一方面还需要运用理性而有效的研究方法,自觉地将文本中兼具关联与差别的事物或场景进行对比,从而生成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以《平凡的世界》为例,小说突出塑造了孙少安与孙少平两兄弟形象,他们可谓“两条近景上的主流”。在爱情层面,小说围绕他们俩叙述了这样的情感关系:公办教师田润叶苦恋着庄稼汉孙少安,市委书记的女儿、省报记者田晓霞热恋着煤矿工人孙少平。这两组关系在结合上都存在“上下交叉”的特点,即让地位悬殊的青年男女相爱。然而,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孙少平大胆地与田晓霞热恋,把我们带入爱情理想主义的无限憧憬之中;而孙少安却绝然回避了田润叶的表白,转而与秀莲经营生活,这就把我们又拉回到了朴素的现实主义之中。如果我们进一步聚焦少安与润叶的苦恋,就会发现他们之间总徘徊着一首信天游,代他们互诉衷肠:“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二月里鱼儿水上漂,水呀上漂来想起我的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这支歌在小说中总共出现了五次,如果把它们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其中隐含的变化及其意味了:不知从什么地方的山野里,传来一阵女孩子的信天游歌声,飘飘荡荡,忽隐忽现……少安和润叶相跟着,沿着原西河畔的一条小路,往河上游的方向走着。他们沉浸在明媚的春光中,心情无限的美妙。这倒使他们一时没有说什么话。(第一部第十四章)她耳边依稀又听见了那缠绵的信天游从远山飘来……两行泪水再一次从她的眼睛里涌出来了。此时没有人唱这歌,但是她听见了。哥哥,亲爱的少安哥!你为什么不等一等我……(第一部第三十五章)在这一片洪水般喧嚣的声音之上,她似乎又听见了那令人心碎的信天游……(第一部第四十章)他在河边一边洗菜,一边常常忍不住心潮起伏,耳边时不时听见那甜蜜的歌声从远山飘来……黄昏中,泪水盈满了他那双饱经忧患的眼睛。原西河!原西河!(第二部第九章)一提起少安,一种难以抑制的痛苦,就使她不由得默默低下了头。流逝的往事此刻又回到了她的心间。那梦魂一般的信天游也在她的耳边萦绕起来……很长时间,她才把深埋的头抬起来。(第二部第二十六章)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首信天游的听者由最初的两个人变为后来的一个人,歌声也由实际听到变为虚幻想象,听者的心情也由无限美好变为心碎痛苦,这一系列变化恰恰暗示着少安与润叶两情相悦却不能结合的悲剧。或许,在对少平与少安所代表的两种爱情范式的书写中,正隐含着路遥对爱情理想主义的向往与困惑以及对爱情现实主义的同情和理解。我们主张将欣赏与对比结合起来,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经典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保持高度敏感,进而将无意识的发现转变为有意识的探究,这将极好地磨砺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三、减法与加法这里的“减法”,是指通过概括文章中心内容、提取主要信息、梳理大致脉络等方式,将书“由厚读薄”;相对应地,“加法”则是以“减法”所得的结构化信息为基础,关注细节,发现问题,整合相关资源,对作品形象或主题做深入研究,从而将书“由薄读厚”。以《红楼梦》的阅读为例。《红楼梦》体式庞大,仅人物就塑造了五百多个,其中有贵族公子与小姐、夫人与太太、丫鬟与婆子等等,无不栩栩如生。其中刘姥姥,尽管只是一个次要的小人物,却被姚燮称为全书之“眼目”。循着这个线索,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时,完全可以就刘姥姥五进贾府的经历,摘取相关章回,梳理事件梗概,在删繁就简的“减法”中,让其形象明晰地跳脱出来。这里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大体梳理出了刘姥姥五进贾府所经历的事件,这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当我们用更为缜密的心思去审视作品,便会于细微处发现问题,比如,刘姥姥的语言值得琢磨,她在周瑞家的面前可谓能说会道,在王熙凤面前却前言不搭后语,到了贾母跟前竟信口开河起来,这是为什么?同样是去荣国府“打抽丰”,一进与二进荣国府收获一样吗?其他人,像王熙凤、王夫人、贾母、宝玉、黛玉、宝钗、妙玉、平儿、袭人、鸳鸯等,他们对刘姥姥的态度有差别吗?在二进荣国府中,刘姥姥充当着“戏杂”角色,她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自毁形象”?一进与二进出自曹雪芹之笔,三进及之后出自续者之笔,那么续者之笔与曹雪芹真实意图一致吗?为深入探究这些问题,不论是脂砚斋、姚燮等人的插评,还是胡适、蔡元培、启功、冯其庸等现当代学者的研究,甚至青木正儿、伊藤漱平等一些外国学者的相关文章都可以拿来适当地读一读。这样一来,阅读中的小问题就会带来深厚的研究收获,是为“加法”的量变与质变。在阅读的过程中,“减法”与“加法”贯穿始终,相反相成。“减法”,帮助我们厘清“整本书”的内部脉络,将作品的整体骨架了然于胸;“加法”,则是为“减法”添枝加叶,使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为我们呈现作品的厚度与作者的深度。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减法”与“加法”,将使阅读变得十分有意思而有意义。四、读书与抄书我们处在一个全面提速的时代,阅读也由“慢”变得越来越“快”了。然而,当“沉潜把玩”越来越少,而“快速浏览”逐渐泛滥,我们的阅读也面临着“空洞化”、“碎片化”的危险。这样看来,在经典名著的阅读中,放慢速度的“抄书”就具有了一种拯救阅读、力挽狂澜的美学姿态。德国思想家本雅明谈到读书与抄书的区别时说:“一个人誊抄一本书时,他的灵魂会深受感动;而对于一个普通的读者,他的内在自我很难被书开启,并由此产生新的向度。因为一个读者在那种白日梦般的冥想中只追随自己思绪的流动,而一个抄书者却忠诚地遵循书的指令。”[11]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学生逐字逐句,从头到尾抄完“整本书”,而是说在“整本书”的阅读中,那些气充文见的表达,那些震撼人心的片段,是值得在“抄写”中去仔细琢磨,悉心品味,加深理解的。以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为例。作为学术性较强的经典论著,《乡土中国》那种情理兼备的行文、科学严谨的表达,足以成为中学生抄写的最佳范本,这对他们论述文的练习与写作具有极大帮助。我们既可以抄写书中完整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抄写从书中提炼出来的经典语式。以后者为例,抄写如下,以资借鉴:我说……,那是因为……,而且……。我们说……,虽则……,但……。当然,我并不是说……。与其说是为了……,不如说是因为……。……即是……,换一句话说……。以现在的情形来说,……。用……的话来说,前者是……,后者是……;用……的话来说,前者是……,后者是……。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前者是……,后者是……。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二,……;三,……;四,……。这些都是费孝通先生论述中国乡土社会特点时经常使用的表达形式。当我们“忠实地遵循着书的指令”,将它们誊抄下来,这不仅意味着费先生的思想已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而且意味着他所使用的那些复合句式将成为我们学术训练的最初范本。抄书,自简册时代起,就是书籍流通与阅读识记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以平心静气,增强记忆,还能加深理解。对于当代读者来说,抄书也远远没有过时。那些抄录下来的句子或段落,将历久而弥新,不断涵养我们的心智,滋养我们的浩然之气!五、无声与有声“无声”,是阅读的常态,我们大都是在静默的状态下完成经典阅读的;然而,阅读又少不了“有声”,每逢文章之动情处、精彩处,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吟咏起来。朱光潜先生说:“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换句话说,声音节奏是衡量好文章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文章音韵铿锵,朗朗可诵,气充文见,那么自然就会推动读者与文章进行“有声”的交往,诵读之乃至咏歌之。而一旦经受了“有声”的考验,文章似乎就得到了某种形式的确认。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好文章只有一种模糊的感觉,只有在诵读之时,文章内部的肌理、纹路与节奏,乃至句子与句子间的旋律,才能纤毫毕露地显现出来。如果说《乡土中国》里那些科学严谨的语式是值得我们去抄写的,那么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乡土自然流露出的亲切之情则是值得我们去诵读的。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里,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这里,费先生还是在说明乡土社会的地方性限制这一特点——“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但他的语言已非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性或理论性表达,而是具有了修辞性、形象性、节奏感的审美品格,因此尤其适合诵读。“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在悠长的时间里,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读来绵长有弹性,上口有嚼头,这字里行间跳动着一种类似《雨巷》的音符,产生了一种和谐的音响效果,让人回味不尽,又无限感动。这样一来,《乡土中国》就有了文学意义上的绵绵情思,而文学表达中又有着社会学的沉思冥想。所以,我们提倡在常态的“无声”阅读中融入“有声”的诵读,凡作品感人之处都不妨拿来诵读一番。在这种“有声”的诵读中,我们既汲取着文章的精神气质,也揣摩着作者的行文用笔,潜移默化地受其感染,甚至不由自主地加以模仿。而这一切经过创作心理学的转化就有可能开启我们的写作之窗,甚至造就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