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师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检测卷(部编版)_第1页
第一单元(教师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检测卷(部编版)_第2页
第一单元(教师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检测卷(部编版)_第3页
第一单元(教师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检测卷(部编版)_第4页
第一单元(教师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检测卷(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检测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3分)A.归省(xǐnɡ)两颊(xiá)挑衅(xìn)恬静(tián)B.纨绔(wán)蕴藻(zǎo)脑畔(pàn) 闭塞(sāi)C.分量(fèn)冗杂(rǒnɡ)撺掇(cuān) 踱步(duó)D.怅惘(chàng)静穆(mù)蓦然(mù) 斡旋(wò)【解析】A.两颊(jiá)B.闭塞(sè)D.蓦然(mò)。故选C。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C)(3分)A.踊越争讼硫黄门槛B.幅射怠慢领域羁绊C.流苏落幕皎洁恣意D.家眷概叹渺远诱惑【解析】A.踊越——踊跃,硫黄——硫磺;B.幅射——辐射;D.概叹——慨叹。故选C。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4分)A.元宵节,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县城主城区道路两侧张灯结彩。 B.特朗普对墨西哥极限施压后,双方代表经过数轮艰难谈判,一拍即合,签订了合作协议。C.前方是断崖,他一脚死死地踩在了刹车上,飞驰的汽车戛然而止。D.男生公寓楼前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路过的师生都要掩鼻,真令人叹为观止。【解析】A.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B.一拍即合:一打拍子就合上了曲子的节奏,比喻双方很容易一致。与“极限施压”和“数轮艰难谈判”意思不符。C.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用在此处,与句意不符。D。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用在此处,不合语境。故选A。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B)(4分)A.这部电视剧生动地刻画了各类政府官员的典型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将“各类政府官员”改为“政府各类官员”)B.在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的影响下,中亚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经济发展模式也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将“交往”改为“交流”)C.我国制陶工艺历史悠久,陶器由以实用为主的器皿演变为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品,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青睐。(在“审美”后加上“价值”)D.我们寻访散落在南粤大地上的古老书院,探访广东文脉昌盛与书院繁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将“探访”改为“探究”)【解析】病句题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找出主干。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B项搭配不当。把“模式”去掉。5.下列文学常识和名著正确的一项是(C)(4分)A.《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B.《回延安》的作者是贺知章,诗歌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C.《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夫人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写给小儿子傅敏的书信辑录。D.吴伯箫,当代散文家、教育家,《灯笼》选自《吴伯箫散文选》。【解析】《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夫人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写给大儿子傅聪的书信辑录。故选C。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B)(4分)①文章要打动人心,是应该带有情感的。②好的理论文章未尝不可以具有抒情的因素。③但是,人们有一种成见,以为既然是理论文章,就难免枯燥。④梁启超的“新文体”在五四前有很大的影响,原因之一是“笔锋常带感情”。⑤其实不然。A.①⑤③②④B.④①③⑤②C.③⑤①④②D.②④⑤③①【解析】A项②接③后就成为“其实不然”所指的内容;C项①④②的顺序使语脉不通;D项④⑤③的顺序使语意不通。故选B。7.某班开展“走近剪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8分)(1)【剪纸知识】根据下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3分)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历史悠久,取材广泛,剪法多样。(2)【剪纸欣赏】请你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3分)示例:(画面内容)一个胖小孩怀抱一条肥大的鱼,小孩身后两侧是荷叶、荷花。(寓意)连年有鱼(或:余)。(3)【我看剪纸】班里有些同学认为剪纸艺术已经落伍了,没必要发杨光大。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2分)示例一: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可取。剪纸是民族艺术,是中华瑰宝。它经历漫长的岁月发展到今天就说明了这一点。 示例二:我认为这种说法可取。剪纸太古老了,已经跟不上当代社会的发展,也很难融入新时代审美的因素,没必要发扬光大。

二、阅读理解(4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8~12题。(24分)艾叶香中寻玉佩郑凤岭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8.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4分)

①奶奶摘艾叶→教“我”磨面作饼→给“我”压岁钱→②奶奶珍藏着玉佩→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9.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8分)(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4分)一个“流”字写出了山茶遍野,茶叶呈现红色,写出了叶嫩,充满生机的情态。(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4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房子用泥建造的样子,表达出我对奶奶的怀念。10.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4分)表现了奶奶娇羞的神态(答“娇羞的样子“也可)1;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1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4分)A.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B.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C.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D.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问题时,要按照“确定区间——抓关键词——抓关键句——整合比较”的过程,把选项和原文逐个对比。本题A项,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奶奶不愿家人为此愧疚和遗憾,不是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据此,答案为A。12.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4分)“淸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地做出了艾叶饼。”这句话暗示玉心佩已被卖掉,换成了米面。为后文没找到玉心佩作铺垫;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16分)百衲衣叶大春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着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13.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地介绍一下“百衲衣风俗”。(3分)常生病遭灾的小孩,父母会为他挨家挨户讨布缝衣穿,等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或: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14.本文围绕“百衲衣”,主要写了四件事:①母亲冲进火中抢百衲衣,②母亲珍藏百衲衣,③母亲送百衲衣给“我”,④访问民俗专家,揭开还情往事。(4分)15.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3分)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动作描写,“冲”“抢”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为抢救百衲衣不顾一切的情形,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16.作者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你能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你穿过的“百衲衣”吗?(3分)示例:家长的爱护,父母宁可苦自己也不会亏待我,让我健康快乐地成长;同学的关心,在校园里遇到困难的时候,同学都会毫不犹豫地帮助我……这些就是我的“百衲衣”。17.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上文完成后面题目。(3分)[链接材料]

百家锁是小孩的家人挨户乞讨,每户要得一文钱,然后把这些钱另铸成一把锁挂在小孩脖子上,为的是用百家福寿锁拴他的生命。这种做法在北方很流行,北京称为“化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