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歌阅读之修辞手法
关于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在高考语用题中考得不算少,有时判断是哪一种修辞,有时考查修辞的构成及表达效果,有时还考查使用修辞及不使用修辞的表达有何不一样等等。特别是,古诗鉴赏中对艺术手法的鉴赏,也常有修辞的踪影。
要备考修辞手法,先熟记修辞的名称。从广义的角度看,为了使语言更具有表达力而进行的所有的方法都该称之为修辞。早些年高考有《考试大纲》,甚至有对《考试大纲》的进一步说明(称之为《考试说明》),里面非常明确规定,高考的修辞手法,主要考查九种,分别是:比喻、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对偶和借代。现在大语文学习要求更高,我们也可以以此为准进行备考。用一个能押韵的句子来表示,就是“三比二问反复考,夸对借代少不了。”这里要注意的是,“三比”中,并不包括“对比”,“二问”中,也不包括“疑问”(疑问不是修辞手法)。1、比喻:——打比方
(1)概念:
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构成必需条件:
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
下列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在祖国建设的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像雷锋等。
(3)种类: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注:比喻的几种特殊形式:
①本体同喻体并列: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②本体同喻体同位: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③本体修饰喻体:这里是花的海洋。
④喻体注释本体:书籍——人类的朋友。
⑤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
②化深奥为浅显,
③化抽象为具体等。2、比拟:——变个脸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3)作用: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4)注意问题:
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绘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与星星的特征不符。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注: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例如:岸边的垂柳醉汉似的摇晃着。
(比喻)
岸边的垂柳醉了似的摇晃着。
(比拟)3、借代:——做代表
(1)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注意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
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人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表反面人物,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代指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代指反面人物。
注: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①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
③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4、夸张:——说大话
(1)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3)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4)注意问题: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句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5、对偶:——比翼齐飞,共结连理
(1)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a.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串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a.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符合对仗要求。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a.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b.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6、排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
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③单句排比。例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
④复句排比。例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
(3)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注: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①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太严格。
②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示语,使排比内容互相衔接,给人们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不重字。
③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7、反复:——千言万语,一个声音
(1)概念: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者段落等。
(2)种类:
①接连反复。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②间隔反复。例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拒绝赔款,强占钓鱼岛,他们不惊诧;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命,他们不惊诧;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产,秘密杀戮,放火烧人,他们也不惊诧;在上访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3)作用: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感情、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8、设问:——自问自答
(1)概念: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①一问一答式。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②几问一答式。例如: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了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
(3)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9、反问:——无疑而问
(1)概念:
反问也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①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例如: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
②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例如: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
(3)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注: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①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②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然后自己回答;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自己的思想,答在问中。
古诗词最常见修辞手法
在语文学习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古汉语的学习,其中不仅仅包括文言文,还包括古诗词。古诗词在古汉语的基础上,比文言文更加精炼,也就是拥有韵律和节奏的简短诗句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精简的特点常常体现在修辞手法上。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词具有了立体感,也让各种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比喻
在古诗词中,比喻是很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又称为“比兴”,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有的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有的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例如: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
将水面比作轻轻磨过的明镜。“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2、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是故意将事物的某一特点进行夸大或者缩小,特别在浪漫主义诗人的笔下较为常见,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如: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3、用典
也叫用事,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即引用历史典故、古籍中的故事、或古诗文中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包括明用和暗用两种(直接用典和间接用典);
古诗词中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增加内容的丰富度的同时又保证语言的凝练,增强感染力和表现力。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如: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的《锦瑟》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4、对偶:
对偶句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修辞手法。
从形式看,对偶句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对称,音韵和谐,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可以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例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5、互文也叫互辞,是上下文相互渗透、交错、拓展资料来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修辞手法,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拓展资料,说的是一件事。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将士(将军和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6、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鳞”,是鱼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体的鱼。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管弦”指音乐。7、双关
双关也称隐语或者谐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例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丝”也可以理解为“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刘禹锡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韦庄《忆昔》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8、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运用对比,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得更集中、更鲜明突出,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例如: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雁歌行》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对比同对偶的区别
①对比重在两项的内容的“对立”;对偶重在两项的形式的“对称”。
②对偶要求字数相等,对比一般不要求字数相等。
例如:(对偶)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对比)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9、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特性或情感,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修辞手法。
例如: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大雁和君山都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为。
古诗词中常出现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词具有了立体感,也让各种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1、排比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如: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柏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2、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修辞手法。
在诗词中,同一诗句或者词语多次出现,达到强调和加强情感的作用。
例如: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3、设问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
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并能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如: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清平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那”通“哪”)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蟾宫曲》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4、反问
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修辞方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5、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例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6、反语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之意,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例如:“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刻心里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7、联想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联系到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该手法关注两事物之间相关联的特点;具体来说,是借助想象,把形似的、相连的、相对的、相关的或某一点上有相通之处的事物,选取其沟通点加以联结。
这种修辞手法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因此多出现在浪漫主义诗人的古诗词中
例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8、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例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黄鹤楼中传来一声如怨如素的玉笛,使人感到悲伤凄凉,仿佛看到了梅花正在纷纷飘落。听觉和视觉相互交错,表达了自己在旅途中对长安的眷恋,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牵肠挂肚。9、比拟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可以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可以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可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如: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诗中将春夜之雨拟人化了,诗人夸赞这雨是“好雨”,说它“知时节”,懂得客观需要,难道不是吗?春天里,万物萌芽勃发,正需要雨露的滋润,雨就下了起来。10、示现示现是一种修辞方法,就是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
示现分为:追想式示现、预感式示现、悬想式示现。
追想式示现:即把过去的事情说得历历在目。
预感式示现:即把未来的的事情说得如同出现在眼前。
悬想式示现:即把想象中的情景,说得如同真情实景一般。
例如: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1、叠字
叠字,又名“重言”,又称重叠,亦作“迭字”。即把同一字词,接二连三用在一起的修辞方式。叠字修辞法是文学艺术之中比较经典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具有强调作用,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增加文章的艺术效果。
叠字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或词组成的词句。人们在创作楹联时,常常将叠字运用于联语创作的方法,就是叠字法。
例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迢迢牵牛星》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粧,纤纤出素手。”——《古诗十九首》:
“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杜甫《漫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例如:“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苏州网师园
上联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使联语独具特色。全联从纵和横的角度描写了该园山重水复、鸟语花香的美景和游客流连忘返、恋人们卿卿我我的境况。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语句含义丰富深长,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这副楹联在解放前流传一时,它形象地嘲讽了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凄惨景象,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暴露无遗。叠字联将同一个字接连叠用,其势似穿珠成串,在节奏上可产生明显的音律效果。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俞樾《杭州九洞十八溪联》
作者将四个形容词“重叠、曲环、高下、叮咚”进行了特殊处理,效果便发生了很大变化,感觉清澈,情景宜人。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西湖联
联句立意新颖,用字娇嫩,将此联用于西湖这一特定景观之中,非常自然、贴切。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游人流连忘返,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12、映衬
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修辞手法。
例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13、点化
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
例如: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
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人安所妍”诗句的意境。14、烘托
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称为“烘云托月”的技法,而后借用到古诗词当中的一种修辞手法;
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借用环境气氛等的描写,更加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有时会与渲染手法相结合。
例如:
“行者见罗敷,下单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15、衬托
衬托和烘托类似,或者说衬托是烘托的一种形式,这种写作手法包括正衬和反衬两种,其中正衬是以美好衬美好,以丑陋衬丑陋;而反衬则是相反,之前我们学习的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动称静等都属于反衬。
例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习题演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问题: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拟人、比喻、夸张
B.引用、拟人、反问
C.对偶、反问、排比
D.引用、对偶、夸张*规范解题
第一步:通览全文,根据各类修辞的标志性词语,初步断定修辞手法。根据标志点“引号”,断定“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等是诗句的引用,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标志词“问号”,断定“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一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进一步分析内容,进一步断定修辞手法。“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使用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当然作为选择题,可以运用排除法。
第三步:确定答案。B2、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念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宋]
朱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
B.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
C.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
D.“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C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2)“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3)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
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的画面。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点绛唇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绿色学校评审方案
- 康复项目服务方案
-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 农村初中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问题及对策
- 化工公司策划书
- 地方公务员江苏申论99
- 胆囊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 湖北公务员面试模拟58
- 法定代表人失踪委托书范本
- 天津申论模拟86
- GB/T 44715-2024民用轻小型无人机碰撞安全性要求
- 期中考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 2024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历史试卷(附答案)
- 垃圾清运服务应急处置方案
- (高清版)TDT 1068-2022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规程
- 《中建六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 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住房交易办公室
- 苯甲醇与苯甲酸的制备实验
- 深圳市政府合同管理若干规定
- 放射科医师 年 月绩效考核表
- 2022年高考数学必刷压轴题专题03函数的奇偶性对称性周期性₍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