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作文素材修订版_第1页
感动中国作文素材修订版_第2页
感动中国作文素材修订版_第3页
感动中国作文素材修订版_第4页
感动中国作文素材修订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霍英东:创业大师创业一生

从两手空空到资产亿万,霍英东的独到眼光和经霍英东:创业大师创业一生

从两手空空到资产亿万,霍英东的独到眼光和经营艺术,在香港富豪中,除与李嘉诚比肩而立,再无出其右者。

从两手空空到资产亿万,霍英东的独到眼光和经营艺术,在香港富豪中,除与李嘉诚比肩而立,再无出其右者。作为一名创业大师,他的传奇发家史,被世人所津津乐道,对于今天的创业者来说更极具启迪意义;而在一名企业家成功之后,以品德和情怀回馈社会方面,他也是令人敬仰的长者和大家。

童年、少年(1923-1943年):贫穷练就无所畏惧晚年的霍英东

没有人生来就是企业家。霍英东曾经说:“在香港这些富豪里,我的出身是最苦的。”别的不说,仅凭他小时全家穷得连鞋都穿不上就可见一斑。从事船运接驳生意的父亲在他7岁时去世,全靠母亲做工养家。为了省一点钱,霍英东每天花半个钟头急步上学。在学校里他最喜欢的课外活动是踢球,但又不敢踢得太久,因为要回去帮助母亲记账和送发票。霍英东回忆说:“这种紧张生活,经常弄得我筋疲力尽,头昏眼花,甚至神经衰弱。不过,这对于我又是一个极好的锻炼,使我后来走入社会以后,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工作多么繁忙,自己也不怎样畏惧,倒是能够从容对付。”

富了,他更乐善好施。1984年,霍英东出资10亿港元,成立“霍英东基金会”,致力于内地的投资和捐赠,到2005年,不算投资办实业部分在内,霍英东给内地的纯捐款已超过20亿港元,可能是对内地捐款最多的华人资本家,他作为爱国资本家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1983年,霍英东发现自己患上了癌症。虽然身患绝症,但霍英东没有停止为祖国奔忙。为了使北京成功申办2000年奥运会,霍英东父子协助北京向国际奥委会执委做了大量的游说工作。与此同时,他开始涉足政坛。1980年,霍英东成为全国政协第5届委员会委员。1983年,他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93年更晋升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国家领导人之一。在半个世纪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操纵联合国对新中国实行“禁运”,并在朝鲜战场上发动“绞杀战”,妄图在军事进攻的同时,从物资上扼杀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此同时,霍英东在香港组织了颇具规模的船队,冒着港英当局武力“缉私”的巨大风险,为新中国运送了大量的“禁运”物资。霍英东这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艰险经历,反映了港澳同胞与祖国患难与共、不可分割的血肉之情,是港澳同胞为抗美援朝作出重大贡献的一个实例。周恩来总理曾经用“患难之交”来高度评价港澳同胞同内地人民水乳交融的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外界对内地了解不多,在改革开放刚起步和艰难的时期,霍英东以真金白银大力在内地投资,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无论是在广东和南沙的投资,都是亲力亲为,增加了投资者的信心,为内地日后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霍英东除了对商界有所贡献,对推动两地体育事业发展也不遗余力,他大力捐钱支持体育事业,鼓励运动员为国争光。香港体育有今日的成绩,和霍英东也有莫大关系。

众所周知,虽然在富豪榜上霍英东并不位列最前茅,但他却是全港捐献最多的慈善家。据统计,过去数十年来,霍英东的慈善捐款超过150亿元,其中2002年4月他把自己在“澳门旅游娱乐公司”退出的约值60亿~70亿元的股份全数捐给他在澳门成立的基金会,用于建设澳门,成为香港历年来一次捐献的最大笔捐款。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霍英东基金会”在1977年成立后,一直以捐献和非赢利投资形式,策划了数以百计的项目,尤其是在推动各地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科学与文化艺术、山区扶贫、干部培训等方面做了难以胜数的工作。

晚年的霍英东情系桑梓,投入巨资支持家乡建设,要把位于番禺的南沙建设成香港式的海滨城市,预计总投资超百亿元。此举对保持珠三角的长期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有人这样评价他的三大贡献:一是在国家改革开放初期,便最早进入内地投资,在广州建设白天鹅宾馆,以其超卓、务实的眼光,推动国家创新与进步;二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引进经济性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体育等新概念;在国家体育事业方面,为国家恢复奥委会会员身份、实现体育现代化、支持国家发展体育及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作出了卓越贡献;三是全力参与农村、山区和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和公益卫生事业。季羡林先生经典语录: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我快一百岁了,活这么久值得。因为尽管国家有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题,但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最后两句话是——‘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 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学外语没有什么万能的窍门。俗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窍门。叶笃正1916年出生的叶笃正与中国的第一份气候纪录同年。88年后,作为中国大气物理研究奠基人、中国近代动力气象学创始人之一的叶笃正因其对地球命运的长期关注和杰出贡献,获得了国际气象学界的最高荣誉。“科技工作如同一出需要众多演员协调表演的戏剧,没有别人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成研究”,叶笃正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在这位将“求实、认真”奉为人生信条的科学家看来,无论是那面印有世界气象组织徽章、14克拉的金牌奖章、还是10000瑞士法郎的奖金都不属于他个人,而属于中国大气物理科学家群体。

叶笃正如今已是一位“广受尊敬、世界闻名”(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法罗语)的科学家,但他最引以为豪的始终是自己“中国人”的身份。

1940年,叶笃正从清华大学毕业,随后留学美国。1948年,叶笃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得到了一份年薪4300美金的工作。当时,美国的大学教授年薪不过5000美金左右。

然而,优厚的待遇并没有将叶笃正留在美国。1950年,叶笃正经香港回到中国大陆。在踏上祖国土地的一刻,叶笃正泪留满面,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到家了”。

也许是故乡的土地为叶笃正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灵感,在超过半个世纪的科学研究中,叶笃正在大气动力学、大气环流、气候学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领域成就卓著,取得了众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他最先提出的大气长波频散理论至今仍用于天气预报,而“夏季高原为热源”和“大气环流有季节性变化”的理论均已成为大气科学方面的经典。现在,年事已高的叶笃正仍然没有停止自己钟爱的研究工作,“我每天工作八个小时,可是时间总是不够用”,他说。

近年来,叶笃正一直从事旨在充分利用全球变暖的正面效应、降低其负面效应的研究,并在2003年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

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多年来总是随身带着本子,将自己想到的问题和偶尔出现的灵感记下来,并敦促自己尽快行动。“我想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如果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完成大部分计划,人生将没有遗憾”,他说。多年来,作为学术大家的叶笃正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提携后辈,至今桃李满天下。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法罗在24日的颁奖仪式上特别提到,“一直以无尽的热情和善良帮助学生的叶教授得到了他遍及世界各地的弟子们的高度尊敬和感激”。

拿到多项国外科技奖项和中国几乎所有科技大奖的叶笃正已经记不得自己确切的获奖次数,但却始终对把奖金捐出来乐此不疲。1995年,叶笃正把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成就奖”的100万元奖金捐给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用于奖励在大气研究领域有杰出贡献的青年学者。林秀贞林秀贞是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她30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了6位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她还在自家创办的企业中安置了20名农民职工,其中8名.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生活困难,还出资4万多元帮助乡村中小学改善教育条件,资助14名贫困家庭子女步入大中专院校,受到群众的高度赞扬等公益事业捐款2.2万元.她先后被授予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2006年8月18日,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普通农妇林秀贞,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当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26家中央媒体的记者,冒着初秋未消的酷热,对林秀贞30年如一日义务赡养6位孤寡老人的事迹进行深入采访。采访过程中,林秀贞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每一名记者。

去年9月,本报对林秀贞的感人事迹进行了详细报道,这位60岁的大妈从此走进了读者的视线,黑胖,随和,爽朗爱笑,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如邻家大妈般亲切和朴实。

然而,这位普通的农家大妈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人生选择:30年如一日,像亲生女儿一样照料赡养村里6位孤寡老人;多年来,先后为8名残疾人安排就业岗位;出资4万多元改善乡村教育条件,并资助14名贫困家庭子女步入大中专院校。她还帮助29名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困难群众走出困境,圆了他们的“家庭梦”,“求学梦”,“养老梦”,“就业梦”.林秀贞身上闪耀的这种敬老孝道、扶贫济困的中华传统美德,深深震撼了每位读者。读者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位大妈的尊敬:2005年,林秀贞当选本报主办评选的“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今年2月,她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七一”前,她又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三十年如一日,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农妇林秀贞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她给智障老人喂饭;给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换洗尿布;为去世的老人送终……被她赡养悉心照料的孤寡老人,度过了幸福的晚年,享年都超过了八十岁。

林秀贞热心乡村教育事业,先后出资4万多元帮助乡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还资助本村和邻村14名贫困家庭子女步入大中专院校,救治并收养了一名出生仅40天的患病弃婴。

她热心公益事业,积极为村里修路、打机井、文化娱乐队伍建设等公益事业捐资出力。王常乡党委书记陈国强评价说:“林秀贞聪明能干,性格刚强,诚实守信,她要是光顾自己,早就发大财了。洪战辉【颁奖辞】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1982年,洪战辉(小名洪全会)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东夏镇洪庄村。在12岁之前,洪战辉和众多农村的男孩一样,有着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和他共同组成的家庭,尽管生活很艰苦,但也很幸福。

1994年8月底的一天,生活跟洪战辉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的人生之路从此转弯。

那天中午,洪家发生了一件震惊全村的事儿——洪战辉的父亲洪心清突然发疯,不但把家里的东西都砸坏了,还殴打自己的妻子。洪战辉的妈妈看到这种情况,赶紧去叫人帮忙把洪心清送到医院。但是慌忙之中,却把只有1岁的小女儿留在了屋内。等大家赶到时,1岁的妹妹已经被爸爸摔在了地上,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气了。洪心清得了间歇性精神病,妹妹也永远离去了。

而此时的洪战辉,正上小学五年级,还不满12岁。这年的腊月二十三,疯疯颠颠的洪心清临近中午还没回家吃饭,洪战辉就和妈妈一起去找,在离村5里地的一棵树下,父亲不知从哪儿捡回一个被遗弃的女婴,眼光里透出一种父爱。

无奈之下,天快黑的时候,一家人把孩子抱回了家。洪战辉一抱上小女孩,小女孩就直往他怀里钻,他想起了妹妹。洪战辉给女婴起名叫洪趁趁。

1995年8月20日,吃过午饭后,母亲不停地忙着蒸馒头,直到馒头足以让一家人吃一周之后,她才停了下来。第二天,母亲不见了。她不堪家庭重担和疯丈夫的毒打,选择了逃离。

“娘,你去了哪里?回来吧……”弟兄俩的哭声在暮色中飘了很久。他们不想这样失去母亲,不想失去生活的依靠,洪战辉哭喊着和弟弟四处寻找妈妈,夜已经深了,娘那天没有回家。

似乎一夜之间,13岁的洪战辉便突然长大了。他稚嫩的肩膀开始接过全家生活的重担:抚养幼小的洪趁趁,伺候病情不稳定的父亲,照顾年幼的弟弟,寻找出走的母亲。

此时,洪战辉已到西华县东夏镇中学读初中,学校离家有两三公里。每天上学的时候,怕患病的父亲伤害小妹妹,他就把小趁趁交给自己的大娘照看,放学回到家里,再忙着准备全家人的饭。无奈,洪战辉只得抱着女婴向附近的产妇们讨奶吃。天天讨奶也不是办法,洪战辉开始学着卖鸡蛋、卖冰棍挣钱买奶粉喂养妹妹。【靠自己改变生活】在读初中的3年中,洪战辉无论是在早上、中午还是下午、晚上,都要步行在学校和家之间,及时照顾全家人吃饭。

1997年7月,洪战辉初中毕业,成为东夏镇中学考上河南省重点高中西华一中的3个学生之一。

“我要挣钱读书,我要养家”“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我正收拾行李准备出去打工。”洪战辉对记者说,“我要去挣钱读书,我要养家。”

当时清醒的父亲用家里的一袋小麦口粮换了50元钱,颤抖着递给洪战辉说:“娃儿呀!爸对不起你!考上了学却没钱上……”

16岁的洪战辉怀揣50元钱,只身一人冒着炎炎烈日跑到周口、漯河等地,因为又瘦又小,3天3夜连刷盘子洗碗的活也找不到,只得返回西华县城。此时,洪战辉已身无分文。

洪战辉的执著精神引起了一个中年人的同情。在软磨硬泡了两三天后,那位中年人在自己承建的装雨棚的工地上,给了洪战辉一份传递钉枪的工作。洪战辉拼命地干,一个暑假,他挣了700多元。

这年9月1日,洪战辉终于按时到西华一中报到了。而且,通过竞选,他当上了293班的班长。

在学校逐渐安定下来后,洪战辉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从家里把小趁趁接到了身边。他又开始像上初中时一样,每天奔波在学校与住处之间。一早,他要让小妹妹吃早点,再叮嘱她不要外出,然后上学。中午和晚上,他从学校打了饭,带回住处和小趁趁一起吃。

来到县城读书后,一切开支都大了起来,而且高中的学习压力也是初中所无法比的。但是洪战辉知道,如果失去了经济来源,父亲的病情好转、弟弟和妹妹的生活以及自己美好的理想都是空谈,打工挣钱成了洪战辉繁重学业之外最大的任务。

“没办法,我要读书,我要养家,就必须想办法挣钱!”从此,洪战辉在校园里,利用课余时间卖起了圆珠笔芯、书籍资料、英语磁带等,“鞋垫、袜子,只要能挣钱我都卖”,用微薄的收入维持着全家的生活。

高中生像小商贩一样搞校园推销是被人瞧不起的事,甚至引起了一些师生的反感。一次在某班推销的过程中,该班班主任老师毫不留情地将他赶出教室:“你是来读书的还是来当小贩的?你家庭再困难,这些赚钱的事情也该你父母去做,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洪战辉没有辩解,强忍住泪水,收拾了东西就走。

洪战辉说,只要学校张贴停电通知,他就赶紧跑出去批发蜡烛,然后一个班一个班去零售;他卖的圆珠笔芯油多笔头小,价格又便宜,自己用着感觉不好时还主动包退包换。“其实,做再小的事,挣再少的钱,只要是努力得来的,一分一毫都值得自豪!”洪战辉说。

洪战辉边挣钱边学习和照顾小趁趁,还得定时给父亲送药。这种日子持续了一年多,在洪战辉上高二的时候,父亲的精神病突然又犯了。

父亲住院需要照顾、花钱,为了借钱,洪战辉跑了周围的几个村子,求了几乎所有的亲朋好友,但跑了两天才借来40多元钱。后来,西华县南关的一个油漆店老板邓阿姨知情后,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把看病所需的2000元钱送到了洪战辉家中。

生活的压力、家庭的现状逼迫洪战辉不得不辍学。高二时,洪战辉挥泪告别了难舍的校园。

回到农村老家后,他收拾农田,照顾父亲,闲暇的时候教妹妹识字,并在农闲的时候做点小生意,挣钱补贴家用,一年挣了六七千元。

到了2000年的时候,小趁趁已经6岁了,父亲的病情也控制了下来。“不读书不学习没有知识是不行的!”洪战辉渴望再次回到校园读书。

刚好,洪战辉在西华一中的老师李永贵和秦鸿礼调到了西华二中。两位老师一直关心着洪战辉,他们让人给洪战辉捎信:希望洪战辉能重回高中学习。由于二中的高中部是新建的,洪战辉成了西华二中的一名高一新生。

洪战辉又把小趁趁带在身边,她也到了上学年龄了,秦老师帮助在附近找了所小学,小趁趁也开始上学了。

“我不能倒下,我要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新的高中生活又开始了。和以往不同的是,在边挣钱边学习边照顾小趁趁的同时,洪战辉还多了一个工作———辅导小妹妹的学习。

洪战辉告诉记者,读高二时,他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包子店干活,每月老板支付30元工钱,早上可以免费吃包子,他就多吃,午饭和晚饭就可以省下了。

生活在平淡中继续。2002年10月,父亲的精神病第三次犯了。他把父亲送到了一家精神病医院,可是交不起住院费。而且不久,正上初一且成绩全班第一的弟弟洪锦辉不辞而别,外出打工了。

10月底的一天,扶沟县一家乡镇精神病院被洪战辉的孝心所感动,答应免去住院费只收治疗费。洪战辉赶紧回家取住院用的东西,到家后又连夜骑上自行车赶往医院。家到医院有近50公里路,夜已经很深了,连续奔波3天的洪战辉极度疲惫,骑着骑着,眼睛就睁不开了,结果连人带车栽倒在路旁的沟里……等他醒来时,自行车压在身上,开水瓶的碎片散落一地。

也不知在沟中躺了多久,洪战辉想起了妹妹和父亲。他咬着牙对自己说:“我不能倒下,我倒下了,父亲的病就没人管了,妹妹就没人管了……我一定要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终于顽强地站了起来。

洪战辉告诉记者,他看到学生对复习资料的需求量很大,就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坐车到郑州批发图书回学校来卖。为了节省成本,从郑州汽车南站到西郊的郑州图书城,他有时步行几个小时,脚都磨出了血。

洪战辉的河南老乡杨宏志和宁丹都告诉记者,在河南省的西华县和临近的太康县、扶沟县,2002年前后的高中生,对洪战辉都有很深的印象,不少人还借钱给他做本钱,他常到学校的班级内推销书籍、笔芯等。他们就是在买资料时和洪战辉成为朋友的。

就是在那段时间里,洪战辉仅卖一本文言文翻译的资料,就卖了5000多册赚了两万多元。由于洪战辉的情况同学们都了解,再加上他诚信经营,生意很红火,甚至外校的学生也来他这里购买图书。

2003年6月,断断续续读了5年高中的洪战辉,终于迈进了高考考场。

“也许,那时没人理解为何我能断断续续读5年高中而不放弃学业。5年中,停学挣钱一年,5年中我晕倒过16次,但每一次都站了起来!”洪战辉说,“5年中我从没接受过一次捐款,但当我做小生意卖书时,班里的同学几乎把所有的生活费都借给了我!”洪战辉很是自豪和感动。

“我会牢牢记住帮助过我的人,我要帮助更多的人”【同行,一路温暖】高考成绩公布后,洪战辉以490分的成绩被湖南怀化学院录取。可5200元的学费和要照顾妹妹让他很是为难!利用暑假,他打工挣了2000元,决定先到湖南看看,把妹妹托付给了大娘。

大学新生报到当天,他交了1500元学费后,就干起了老本行做了“小商贩”。当他看到许多报到的新生纷纷向家里打电话时,就四处打听,寻找电话卡的销售渠道。他找到一位电话卡销售商那里,把身上仅有的500元全部购买了电话卡,当天晚上就卖了100多张,两三天就赚了六七百元。

为了挣钱,洪战辉可谓想方设法,后来他还逐渐代理了步步高复读机、电子词典和丁家宜化妆品在湖南怀化学院的总经销,他还垄断过学校19栋学生宿舍楼的纯净水供应、电话机的安装等。

2004年春节,洪战辉回到河南老家,看到失学在家的小妹,非常愧疚。“无论如何,不能再让妹妹辍学,我要带着妹妹上大学!”洪战辉暗下决心。

回到怀化后,洪战辉开始为小趁趁联系学校。终于有一天,当他到鹤城区石门小学找校长提出妹妹插读的请求时,校长同意了。

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李红娥最先知道了洪战辉想带着妹妹上大学的事情。李红娥对洪战辉说:“我们宿舍还有一张空床,你把小妹带来吧,我帮你照顾她。”

2004年6月底,洪战辉打电话给正在河南工业大学上学的高中同学张永光等人,让他们帮忙把妹妹带到怀化。他要利用暑假挣钱。

6月27日,小趁趁终于在怀化火车站见到了哥哥,她一下子抱住洪战辉的腿,久久不愿松开。

2004年暑假,洪战辉一位宋姓高中女同学从河南来看望他时,一见小趁趁就非常喜欢,亲切地叫她“小不点”。从此,大家都纷纷叫她“小不点”。

暑假过后,“小不点”又重新回到了学校。一早,她背着书包去上学。中午,在校吃中餐。回到学院寝室后,洪战辉还给她补习功课,教她普通话。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不点”学会了做饭,如果哥哥出去推销东西回不来,她就一个人做饭等哥哥回来吃。路上看到空瓶子,她会捡回来。遇到哥哥从市里进了学生用品回来,她也会帮着搬运。妹妹的懂事让洪战辉很是欣慰。

当社会各界知道洪战辉的情况后,不少人提供财力、物力的帮助,但被他谢绝了:“不接受捐款,是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自立、自强才是最重要的。我现在已经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处于艰难中而又无力挣扎出来的人们,他们才是我们现在需要帮助的。”

怀化学院学生处副处长王荣告诉记者,学校了解到洪战辉的情况后,破例单独给他安排了一间寝室,方便他照顾妹妹。在学院的帮助下,洪战辉还在学院附近的怀化市鹤城区石门小学为妹妹办好了插读手续。

学校的老师也被洪战辉的事迹所感动,一些老师纷纷捐款。有一次老师捐了3190元,当老师把这些钱交给洪战辉时,他不接:“比我困难的同学有的是,更重要的是我现在已经知道了怎么去养活自己了。”洪战辉态度很坚决,无奈之下,学校只好冲抵了洪战辉的部分费用。大概一年后,系里师生又为洪战辉捐了一部分款,但这次洪战辉坚决拒绝了。学生处专门给他每月拨的200元补贴,反复催促他也不去领。

洪战辉对金钱有着自己的原则,他认为,不是用自己双手挣来的钱,决不能花费到自己身上。在大学期间,他曾屡次拒绝别人的捐款和资助。虽然他的生活非常拮据,但从来没有申请过特困补助。

洪战辉的同班同学贺荣华这样评价他说:“别人给他捐助他拒绝,但是他还喜欢帮助别人。”

洪战辉说:“我会牢牢记住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我要成立一个基金来帮助更多的人。”他强调说,这个基金是责任基金,而不是一般的爱心基金。我想用这种方式帮助那些人,等到那些人成功以后,他们也把自己的一份力量重新注入这个基金。

“我想告诉那些处于贫困中、挣扎中的人们,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要怨天尤人,最主要的是你怎么去改变你自己,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改变你自己。”洪战辉高兴地说,考入大学后,每年春节回家,都能欣慰地看到久病的父亲病情大有好转;2004年年底,母亲也感到了愧疚,回到了久别的家中;在外漂流了多年的弟弟现在也有了消息。我作为普通人,还会一如既往地去做我该做的事情,去尽我该尽的义务和责任,平和、静心、无悔、无愧地走完这一生。【洪战辉的名言】我会坚持,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责任,不但对自己、对家庭,还有对社会。只是默默地走,不愿放弃。

我的生活是从没有希望中走出希望的。

不仅要感动,而且还要行动,是立即行动!

苦难的经历不是我们博得同情的资本。

奋斗才是最重要的!

贫穷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通过奋斗改变贫穷的劣势才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做的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只是默默地走,不愿放弃。

做人应该有责任心,能担多大的责任,方能成就多大的事业,我认为就是这个道理。

大家不必要感天动地。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去做我该做的事情,去尽我该尽的义务和责任。

不接受捐款,是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自立自强才是最重要的!苦难和痛苦的经历并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资本!【洪战辉的诗歌·蜗牛】背负着整个家园前行

肩头的重担注定会耽误我的行程

扛着家园却拥有无家的感觉让我心痛

也许逃避、放弃可以使我跑得飞快

但责任又让我宁愿忍受苦痛

扛也是苦

放也是痛

苦痛中脚步不停

记不清多少次

风雨中渴盼着望见彩虹

泥泞中渴盼着想念着温暖的家庭

向天长啸

为何偏要我负重前行?

苍天不应

伏地呻吟

为何要让我心竭背疼?

大地无声

明白了

长啸无用

怨恨无能

脚下的路无论踏不踏实

我来走过桂希恩本着这样良好的初衷,桂希恩把五名艾滋病患者接到武汉,并安排了住所,但是接下来的情况桂希恩却没有料到。

桂希恩:周围的邻居不答应,要把他赶走,他们说没有考虑头,你现在就要把他们弄走,跟我这样提出来的,那我只好我说你等几分钟,让我跟家里一商量,把东西收拾好,因为有五个人,怎么怎么住,那都要安排好,以后一两个钟头以后,就带到我家去了。

就这样,桂希恩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把患者接到了家里。以后的日子,他们同吃同住。这之后,更多的艾滋病感染者成了桂希恩的朋友,许多人定期来医院见他。但是,社会上一些人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让桂西恩忧心忡忡。一有机会,他就会向人们呼吁要包容和平等地对待他们。桂希恩从自己做起,在给病人看病或是跟他们握手的时候,很少戴手套。

桂希恩:害怕是因为你们对这个疾病不理解,不理解,如果你了解这个疾病,你就会正确对待他,病人不可怕,这个疾病可怕,病人并不可怕,医务人员嘛,都应该有一点同情心,就像我前面讲的,如果没有同情心,这个医生不容易做好的。

在艾滋病防治的战线上,桂希恩总是身体力行。每次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检查身体的时候,他都要亲自抽血,而不让自己的学生插手。

任长霞任长霞常说:"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事事、处处、时时以个人的人格力量去教育大家,感化大家,激励大家"。作为一位公安局长,任长霞无疑面临着钱、权、法的考验。自入警以来,她从事的都是有一定权力的工作,总是有人通过直接、间接的关系来靠近她,给她送去金钱、物品,但都被她婉言拒绝。

任长霞也有美满家庭、儿女亲情。她爱丈夫、爱儿子,但不能享受天伦;孝敬父母,但不能床前尽孝。每当想到患病瘫痪在床的父亲那痛苦的呻吟,看到儿子那殷殷期待的目光,想起丈夫对她工作无言的支持,她常常深感内疚。今年春节,为确保全市人民度过一个祥和安宁的节日,任长霞无暇回家,给上访老户送去了米面,到几十名业务骨干家中拜年,在街面上查看执勤情况。

一次,14岁的儿子考完试,实在太想妈妈了,又想给她个惊喜,只身一人从郑州家中跑出骑自行车到80多公里外的登封来找她,走到新密市境内,自行车碰到了路边的石头上摔坏了,儿子胳膊、腿、肚子也被擦伤。当她看到儿子脸上浮着一层厚厚的煤灰,裤档不知啥时已开缝,过年时买的一双运动鞋也裂开了口子。她一把搂住流满泪水的儿子,心里一阵难过,她感到欠儿子的太多太多了。

作为一名女公安局长,任长霞集刑警的威严和女性的温柔于一身,尤其对被人们视为弱势群体的妇女、儿童,她更是事必躬亲、关怀备至。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她先后组织开通了"110"反家庭暴力服务台、设立了妇女维权示范中队、成立了多警种联动、相互协作、共同作战,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快速反应机制。一年多来共接警470多起,处理刑事案件175起,逮捕96人。1983年加入公安队伍,作预审工作13年,在郑州公安系统、市政法战线及省预审岗位练兵大比武中均夺取过第一名,协助破获了大案要案1072起,追捕犯罪嫌疑人950人。1998年被任命为郑州市局技侦支队长后,她多次深入虎穴,化装侦察,亲自抓获了中原第一盗窃高档轿车主犯,先后打掉了7个涉黑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70多名,被誉为警界女神十三农民兄弟宋志永、杨国明、杨东、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宝国、王宝中、曹秀军、尹福、宋久富、杨国平、王金龙。均为男,河北唐山人年龄最大62岁、最小19岁农民.他们是2008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08年初,特大雪灾袭击了华南地区,湖南郴州成了一座冰雪中的孤城。没有上级号召,也没有组织要求,河北唐山13个农民除夕那天租了辆中巴车出发,顶风冒雪来到那里参与救灾。

这13个来自唐山市玉田县东八里铺村二组的农民,自己准备了工具,初二上午赶到郴州电力抢险指挥部,成了湖南电力安装工程公司一支编外“搬运队”,每天起早贪黑、踏雪履冰为抢修工地扛器材、搬材料、抬电杆。2月23日,在工作了16天之后,这13位农民兄弟离郴返乡,许多郴州市民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自发赶来为他们送行。他们还被郴州市授予“荣誉市民”的称号。

5月12日下午,在得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宋志永和12位兄弟商量后,几经辗转来到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城,成为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铁锤砸、钢钎撬、徒手刨,不断寻找幸存者。只要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他们与解放军、武警战士一起,抢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

颁奖词: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是他们及无数个他们这样的人,在2008年撑起了中国的脊梁。

王振耀说:在国家巨大灾难面前,他们以无声有力的行动,宣告了民间志愿救灾时代的来临。

明正彬弹指一挥20年,明正彬只身打入毒贩内部90余次,亲自侦破和指挥侦破各类贩毒案件140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800多名,缴获海洛因等毒品3500多公斤、各类运毒车辆150多辆、手枪10支、子弹600余发、手榴弹26枚,毒资及赃物折款4000多万元对于被破了财路、毁了前途的境外毒枭而言,明正彬简直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不除不快。一个境外毒枭曾花500万元买他的人头,几次下手未果后,又盯上了他的家人。

1999年,毒枭出资10万元绑架他的儿子,用以交换被抓获的毒贩,几次绑架失败后,气急败坏的歹徒,用燃烧瓶烧了明正彬的家,所幸扑救及时,才未造成恶果,而家里出事的这一天,明正彬还正在外地办案。

过了四五天,明正彬回到家,儿子正在床上熟睡。明正彬说:“我一直就坐在床沿,盯着儿子看。特别是等儿子醒过来叫爸爸的时候,心里边更是感觉很愧疚,对不起一家老小。”

可是明正彬无怨无悔,依旧顽强的战斗在禁毒斗争第一线。他恪尽职守,严于律己,对毒贩开出的各种"优厚条件"横眉冷对,因工作关系接受的礼品,哪怕是一块手表、几条香烟都要到单位登记上交。他带领的禁毒支队也没有一人出现违纪行为。在毒品堵源截流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明正彬在解决当地毒品问题上也取得了非凡业绩。通过他带领全市禁毒民警的努力,保山市的吸毒人员人数连年下降,全市的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种植基本禁绝,全市40余万中小学生更是无一人吸毒。

刀尖上的舞蹈,之所以能够夺人心魄,是因为那是铁与血的交响。明正彬就是在刀尖上跳舞的人。在毒贩子面前,他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而毒贩子在他手下,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因为有他和他的战友,我们才能享受阳光的灿烂。

有人把缉毒警察比喻为在刀尖上舞蹈的职业,明正彬则认为,“惩恶扬善还社会一个洁净的天地,是警察的责任。每当看到田坝上劳作的群众看到村舍小屋飘起的袅袅炊烟就感觉自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人生短短几十个春秋,暮去朝来,日复一日。我们也应该学习他这种精神,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生命的价值,用行动回馈生命,回馈亲人。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徐本禹徐本禹,男,山东聊城人。现为华中农业大学校团委为副书记,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徐本禹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他的父亲在小学教书教了一辈子,最多的时候每月能拿到270元的工资,最少的时候一个月只有十几元,直到2003年转为正式教师后基本工资才到了800元。这点工资几乎就是全家的收入来源。

1999年,徐本禹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2003年,徐本禹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支教。2005年,徐本禹返回华中农业大学读研。

2007年10月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介绍徐本禹

徐本禹现任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名誉校长,2008年1月10日荣获“中国第18届十大杰出青年”

颁奖辞: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典型意义:徐本禹的事迹不仅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坚定、价值取向正确、积极进取、奋发成才、勇于战胜困难、乐于奉献社会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高等学校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社会形象。大山深处孤身支教,倾颓教室独点明灯.田世国我们都说世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在颂扬母爱的诗句中,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非常有名。其中的原因可能不仅是因为这首诗用非常朴素的语言把母爱表达得生动传神,淋漓尽致,而且它提出了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问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近,对这个已经被问了千百年的问题,一个儿子用行动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梁万俊梁万俊清瘦谦和,不善言辞,给人最初的印象平平常常。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普通的飞行员,试飞中在8吨多重的战机在高空中完全失去动力的危急关头,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以惊人的胆识操纵飞机安全降落,创造了世界航空试飞史上的奇迹,显现出了人民战士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一切的英雄本色。

在一次试飞中,领导让梁万俊驾驶一架新型战斗机,他爽快地接受了任务。试飞开始了,他驾驶着新型战斗机飞上了蓝天。不久,梁万俊发现新型战斗机油箱里的油在十万米的高空上少于标准的2400升,油箱里的油只有1000升,他把这紧急情况报告了控制部,控制部立即判定是油箱出现漏油现象,发动机会停火,于是要求他立即跳伞,但他拒绝了。他在“生与死”、“公与私”的面前,选择了要把新型战斗机安全地开回来。这时,战斗机又出现了一个故障,发动机歇火了,控制部再次要求梁万俊跳伞,但他还是拒绝了,他请求迫降,控制部接到后又向上级报告,上级立即做出决定说:“紧急迫降!”梁万俊驾驶的新型战斗机在发动机停止工作后,从十万米的高空中以超出平常的两倍速度直线俯冲下来,他尽力让战斗机缓冲,并且让战斗机保持平衡,所有的人都为梁万俊捏一把汗。过了一会儿,梁万俊驾驶的新型战斗机已经降到了离地面五万米的高空,这时,控制部的人们更加紧张了,他们告诉梁万俊下降时,方向千万不要偏,如果有一点失误,那后果就是机毁人亡。这时,梁万俊已经靠近机场了,他放下了升降器,把轮胎慢慢地放下来,最关键的就是降落,只见新型战斗机后面两个轮胎先着地,接着前轮也着地了,战斗机尾部放出了缓冲伞,不一会儿,新型战斗机平稳地停在了飞机场上,控制部里发出了一阵欢呼。

迫降这一过程,梁万俊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迫降十分危险,成功的机率几乎是零。他为了减少国家损失,用自己高超的技术,忘我牺牲的精神,完成了迫降任务这一伟大的壮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的敬业精神也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魏青刚1975年,魏青刚出生在河南省固始县武庙集乡钱老楼村。他从小喜欢游泳,练就了一身好水性。表哥彭圆华说,魏青刚15岁时就在村附近的水库里救出过一名落水儿童。26岁时在信阳打工时,他又曾从河里救出过一名12岁的女孩。

1999不为人知的一次救人经历

1999年在他老家所在村附近的一个水库里,当时是一名12岁的女孩在他的帮助下获得新生。

2004女儿的患病让他立志回报社会

魏青刚说,这辈子对他最大的打击就是几个月前女儿的夭折。“那一段时间我真是干啥都没心情,不过这也让我想开了很多事情,包括这次救人的事,也不能说没一点关系。”

去年,妻子生下一个女儿,魏青刚专门回家一趟为女儿置办了满月酒席。谁料没过多长时间,女儿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肝病。治病期间,全村的人都为他捐款。“农村人能有几个钱?最后一下捐出了1万多元钱。”女儿的病虽然没有治好,但魏青刚却发誓,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回报社会。

“我们家世代贫农,我3岁就没了爹妈,是村里的老少爷们把我拉扯大的。打小我就教育刚子(魏青刚的小名),出去要多做好事,帮了别人就是帮了自己。这次好多小轿车拉着大领导来家里,我还以为他办啥错事儿了呢,没想到他在外边救人了,应该的!应该的!孩子只要能好鼻子好眼回来比啥都强!我就盼着他今年过年能回来一趟。”

2005.08.08三次入水救人,感动社会

在“麦莎”肆虐岛城的当天,河南小伙魏青刚3次跳入海中救下一名女青年。救完人后,魏青刚只是给当地边防派出所留下了“我是河南打工的,名叫魏青刚”这么一句话,就走了。没想到他的这一句话,让所有关注此事的人为寻找他费尽了周折。当地宣传部门及一些热心市民纷纷提供线索,寻找这位英雄。

被救女子的家人专程赶到魏青刚打工的工地,向他道谢,非要给他500元钱。但被魏青刚谢绝了,“我救人不是为了钱,我就是再穷也不能收这个钱。”

2005年8月8日,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青岛崂山海岸边观看“麦莎”带来的海潮。不料一个巨浪袭来,把岸边的一个女青年卷入海中。此时,正在岸边、从河南来青岛做装修工的魏青刚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跳下两米多高的防浪墙,向落水女青年游过去。一次、两次、三次,魏青刚跟巨浪搏斗了40分钟。3天后,人们才知道英雄魏青刚的名字。200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的动作,源于内心的品质,他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丛飞助学,已滚不动的雪球

“本来以丛飞的实力,资助那么多孩子没有太大的问题。”曾经给丛飞安排商业演出、已年过六旬的李氏兄弟告诉记者,丛飞会唱歌,又能模仿各种领导人,常常能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所以在一些城市的商业演出中,丛飞都小有名气,每场演出能拿一两万元,多的时候一个月收入十几万元,对健康的丛飞来说资助孩子们的学费,完全可以承担。2003年非典事件后,丛飞的演出机会锐减。而他坚持演出前不吃饭(怕影响演出效果)的习惯也让他的胃病越来越厉害,终致胃出血。后来,他的演出越来越少,收入越来越少,连给孩子交学费的资金也出现周转不灵。“有次为了给孩子们交学费,他用录像机来抵押,向我借了1000元钱,到现在我用的这个录像机还是他的。”以前和丛飞一起表演的李雄说,丛飞为孩子学费问题的确伤过脑筋。曾和丛飞一起去湖南表演的魔术师讲,那次他看到丛飞把2万元出场费当场捐给别人了,所以“他应该赚得不少,可他兜里好像总是没有什么钱”。

邢丹说:“事实上,只要去贫困山区看过的人,都会被那里的贫困程度所震撼,我也是跟了他去一次后才理解他的所作所为的,每个人都会被那里的贫困震撼,都会伸出援手。丛飞没有什么特别的,所不同的是,他每年都会去那边,每年都会看到新的失学儿童,所以每年都会被新的资助对象所打动。这就像滚雪球,不知不觉越滚越大,以致现在力不从心。”捐助从一次义演开始

丛飞从事义工活动具体开始于哪一年,已经很难考证,各种版本的说法都有,因为受丛飞病情影响,记者一时也无法向他本人求证,但比较公认的是1994年,从一次重庆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慈善义演开始。正是在那次演出中,观众席上是几百名因家贫辍学的孩子,使丛飞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当时他掏出了身上2400元钱,帮20个孩子完成两年的学业。从那以后,丛飞就开始不断地资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并先后20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山区义演,收养孤儿。悄悄资助贫困山区孩子“丛飞太认真,有时也絮叨。几个兄弟一起吃饭,他总是叨叨这顿饭能换多少贫困儿童的学费,我们都笑他。”魔术师左先生曾和丛飞一起跑场子演出,“有时候大家听得都有些腻烦了,但当时丛飞并没有告诉我们,他已开始资助贫困山区孩子了”。我们也是后来才知道的”,丛飞做事不爱张扬。

丛飞的妻子邢丹说:“他超出自己能力的资助,在旁人看来十分夸张,在我看来,却很自然,他性格就是这样,看不得旁人受苦,又经不起别人的哀求。别说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就是普通朋友,只要软语相求,开口要他帮忙,不管是钱是事,他都会当个事情去解决,不太懂得拒绝别人。这是他的优点,但也是他的弱点。”说到这里,邢丹低头略一沉吟,用左手揉着腰部,似乎因为隆起的腹部有些劳累,然后抬头一笑说:“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反正开心就好,至于钱财这东西,反正家境也没到吃不上饭的程度,能资助就资助好了,自己嘛够花就可以了。”

不过,邢丹说,她已经很久没有和丈夫一起进电影院了。丛飞喜欢看电影,尤其爱看首场,以前每个月都要拉着邢丹去看好莱坞大片,几乎场场不落。但如今,丛飞已经不可能如此轻松地出入公共场合了。4月20日20时40分,丛飞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去世。36岁的知名歌手丛飞,近十年来,认养资助了贵州,湖南,四川,云南及山东地区等的贫困学生,残疾人和孤儿183人,他为孩子至少捐献了300万元的善款,5月12日被确诊为晚期胃癌.令人震惊的是,他却根本拿不出治病的钱,在他那50多平米的简陋家里,没有任何值钱家当,衣柜里的衣服都是三五十元的便宜货,唯一有些档次的是他常穿的白色演出服.李春燕李春燕——苗岭的春天:

27岁,是贵州从江县大塘村乡村医生。三年前李春燕卫校毕业后嫁给了大塘村一个苗族青年成为一名乡村卫生员并且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间卫生室,成为苗寨2500多名苗族村民中第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5年来看过的病人达7000余人次。

操劳的心、沧桑的脸,却依然漾着坚持的笑脸。

评委感言:生命的意义在隐秘的收费单和先进的手术台上曾经被轻视和失落,却在遥远的苗寨被一位平凡女子的双手找回,没有翅膀她依然是天使。

【颁奖辞】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出着蓝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家温暖的月亮。陈健1969年8月15号,位于中苏边境的黑龙江省逊克县逊别拉河突发洪水,堆放在河边的国防物资电线杆被冲到洪水中,当时正在这里插队的上海知青金训华和陈健一起跳进洪水中,奋力抢救国家财产,在这次抢救国家财产的过程中,年仅20岁的金训华壮烈牺牲,比他小一岁的陈健活了下来。

留在北大荒的55岁上海知青。30年前,20岁的上海知青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在黑龙江省逊克县纵身跃入洪水不归。英雄的行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30年来,当年受他影响而来到逊克插队的5400余名上海知青陆续返城了,只留下了一位默默的守墓人。他就是当年被金训华从洪水中救上岸的上海知青——陈健。

一次生命的交换,让他内心留下了永远的歉疚。陈健说:我无法用生命去报答他,我对我所做的一切,昨天没后悔,今天也不后悔,即使明天也不会后悔。历史也不该把金训华遗忘。

评委感言:自古以来,信守诺言就是一种大德大义,而他却是以自己一生的孤独守在墓前,履行着一个为了九泉之下不会孤独的诺言,他把众生感动,也把一个远去的灵魂感动。

【颁奖辞】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是他却为此坚守三十七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王顺友王顺友: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投递员,中共党员,苗族。

2001年被四川省邮政局评为四川省邮政劳动模范;2001年5月1日,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5年4月,中共四川省委授予王顺友同志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国家邮政局授予王顺友同志全国邮政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5月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王顺友同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

在绵延数百公里的木里县雪域高原上,一个人牵着一匹马驮着邮包默默行走的场景,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最温暖的形象。

20年,他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把一封封信件、一本本杂志、一张张报纸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个用户手中;

20年,他一路奔波不喊累不叫苦,战胜孤独和寂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时代发展的声音和外面世界的变迁不断地传送到雪域高原的村村寨寨,把党和各族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这个人,就是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的一个普通的苗族乡邮员;一个20年来每年都有330天以上独自行走在马班邮路上的邮递员;一个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的共产党员———王顺友。

乡邮员是我的本职工作,再大的苦也要忍,不能给党丢脸

1984年,年仅19岁的苗族小伙子王顺友从当乡邮员的老父亲手里接过了马缰绳,子承父业,成为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一名普通的马班邮路乡邮员。当时,老父亲拍拍儿子的肩膀郑重地说:“送信就是为党做事,为党做事的人要吃得起苦。”王顺友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走上了马班邮路的漫漫征途。

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这里高山绵延起伏,全县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大山有20多座,平均海拔3100米,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王顺友负责的邮路从木里县城经白碉乡、三桷桠乡和倮波乡至卡拉乡,往返里程584公里。1999年,王顺友开始负责县城至白碉乡、三桷桠乡、倮波乡三个乡邮件的投递工作,这条邮路往返360公里,他每月两个邮班,一个邮班来回14天,他每月有28天要徒步跋涉在这苍茫大山中的邮路上。

从海拔近5000米到近1000米,气温从摄氏零下十几度到近摄氏四十度,依次经过察尔瓦山、雅砻江河谷、座窝山、矮子沟、鸡毛店山、山王庙峰、刀子山等大大小小的山峰沟谷,穿过四片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必经之地察尔瓦山,气候异常恶劣,一年中有6个月冰雪覆盖,气温达到零下十几度。而一旦走到海拔1000多米的雅砻江河谷时,气温又高达40多度,酷热难耐。从白碉乡到倮波乡,还要经过当地老百姓都谈之色变的“九十九道拐”。这里,拐连拐,弯连弯,山狭路窄,抬头是悬崖峭壁,低头是波涛汹涌的雅砻江,稍有不慎,就会连人带马摔下悬崖掉进滔滔江水中。这就是王顺友走了20年的邮路!在这条路上,没人能和王顺友比速度,他顽强无比。

在这条路上,没人能替他分担这近乎残酷的艰苦,他一肩挑、一人扛。当万家灯火、家人团聚的时候,王顺友只能一个人蜷缩在山洞、牛棚、树林里或露天雪地上,只有骡马与他相伴。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饿了就啃几口糌粑面,渴了只能喝几口山泉水或吃几块冰。到了雨季,他几乎没穿过一件干衣服。由于常年野外风餐露宿,喝酒驱寒,王顺友的身体一堆毛病,胃病常年伴随他,他的心脏、肝脏、关节也经常受到病痛的折磨。今年才40岁的他,脸色黝黑,眼窝深陷,皱纹有如刀割,爬满了消瘦的脸庞,人看上去似乎50有余。

在这条路上,更没人比他乐观,他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王顺友是苗族,唱山歌是他从小到大的爱好。大山深处,常常走上一两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孤单寂寞时,他就亮开嗓子纵情地高唱山歌:“月亮出来照山坡,照见山坡白石头。要学石头千年在,不学半路丢草鞋……”

面对这绝无仅有的困苦,这个外表矮小、干瘦、背驼的“男子汉”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孤独寂寞和艰难险阻,每年投递报纸8000多份、杂志700多份、函件1500多份、包裹600多件,为大山深处各族群众架起了一座“绿色桥梁”。正如他自己所说:“搞好本职工作是我的责任,再大的苦也要忍了,不能给党丢脸。”

送信就是为党做事,为党做事的人要像个英雄

邮路上高山气候恶劣,空气稀薄,道路险恶,行走困难,经常还会遇到冰雹、飞石和野兽的袭击,一个人行走异常危险。当地人走这条山路都是和马帮结伴而行,只有王顺友总是独自一人风雪无阻地行走在这条路上,露宿在荒山野岭,熟识的村民送他一个外号“王大胆”。“王大胆”的胆量已经被考验了无数次。

2000年7月,王顺友翻过察尔瓦山,途经树珠林场时,从树林中突然跳出两个抢匪,距他只有两丈远,恶狠狠地大声冲他叫喊:“把钱和东西全部交出来!”面对匪徒,王顺友没有胆怯,他以更高的声音正义凛然地喊道:“我是乡邮员,是给大家送报纸信件的!要钱没有,要命一条!”说话之间,王顺友靠向自己的马,从背篓中拔出了刀子,欲与匪徒搏斗。两个匪徒见

王顺友一身正气没有一丝胆怯,穿着邮政标志服,又带着刀,不知如何是好。趁匪徒愣神的工夫,王顺友急中生智,纵身上马从匪徒身边冲了过去。

接触王顺友的人常说他有一种“英雄情结”,王顺友爱看电影,特别爱看关于英雄的电影,最佩服《英雄儿女》中的王成。他说:“王成和我一个姓,他不怕死,为了党,命都敢丢。我要是生在战争年代,我一定会去当兵,为人民冲锋陷阵。现在没有打仗的机会了,把信送好就是为党做事。”总有一死,如果为工作而死,值得

送邮路上,险象环生。

1988年7月的一天,王顺友送倮波乡的邮件来到雅砻江边,他把溜索捆在腰上向雅砻江对岸滑过去。不料,快到对岸时,溜索上的绳子突然裂断,王顺友从两米多高的空中摔在河滩上,邮件包从背上弹落在滔滔的雅砻江中顺江漂去。王顺友“呼”地一下从河滩上爬起来,抓起一根树枝跳进湍急奔流的江中打捞邮件,几经搏斗,王顺友硬是从汹涌的江水中把邮件包抢了上来。此时,王顺友累得瘫倒在河滩上。可他只休息了一会儿,便又背上邮件向倮波乡艰难地走去。

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紧连青藏高原。这里群山环抱,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只有9个人。全县29个乡镇有28个乡镇不通公路,不通电话,以马驮人送为手段的邮路,是当地乡政府和百姓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途径。全县除县城外,15条邮路全部是马班邮路,而且绝大部分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以共产党员王顺友为代表的马班邮递员几十年如一日,冒着生命危险跋涉在人迹罕至的高寒深山,为各族群众送信送报,确保全县所有乡镇通邮,受到当地各族群众高度赞誉。

2005年1月6日,王顺友送完倮波乡的邮件准备返回白碉乡时再次遇险。当时,他刚要上横跨雅砻江的吊桥时,吊桥的一根钢绳突然断了,整座吊桥翻了个180度,正走在桥上的一个马夫由于手快,伸手抓住了另一根钢绳,慢慢地爬回了岸边。另一个马夫和9匹骡马则全部坠入江中,瞬间就淹没在湍急的江水中,紧随其后的王顺友吓出了一身冷汗。看到当时场景的人在为王顺友感到庆幸的同时都问他:“你害怕吗?”王顺友说:“哪个不害怕哟,但是人总有一死,如果是为工作而死,值得!”

正是凭着这种极端负责的工作态度,20年来,王顺友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个邮件,没有丢失过一份报刊,投递准确率达到100%,为中国邮政的普遍服务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王顺友曾于2005年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颁奖词: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事迹:孤独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投递员王顺友的一种生活常态。每送一次邮件需要半个月,在这段时间里自己跟自己的歌声打交道,跟身边陪伴他的马打交道,这种“孤独”,是让人尊敬的。

邰丽华湖北武汉,1989年的邰丽华只是一个走在城市街头的清秀的小女孩,也是流连在陈旧教室中读书的一个聪明的中学生,普通到没有人会特别注意她。只有当她用美丽的手语向你传达信息时,你才会知道这是一个聋哑姑娘。然而,就是这个普通的聋哑姑娘,此时稚嫩而又坚强的灵魂深处,正缠绕着一种逐渐升腾的希望和憧憬。

她喜爱舞蹈,15岁的她已经有近10年的业余舞蹈经历。舞蹈,对于她来说,是儿时的嬉戏,是精神的寄托,是感受这个世界的特定方式,更是重新定位人生的砝码。就在明天,她将要第一次正式接受专业的舞蹈训练。武汉市歌舞团一位姓赵的女老师在看到她是个可造之才的同时,又觉得无法有效地进行交流势必成为训练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因此,只答应先试验一段时间看看这个女孩的领悟能力再说。但邰丽华知道,在自己未来的人生中,在自己喜爱的舞蹈艺术中,只要前面有路,不管路上有多少荆棘和险滩,她都要坚强地踏过去。

武汉歌舞团的排练厅里,镜子、把杆儿、木地板,当然还有不需要音乐的邰丽华。赵老师考验这个新学生的第一个舞就是《雀之灵》。毫无疑问,对于没有专业基础的邰丽华来说,这几乎是一个天堑。擦腿不到位,提腿不准确,手位不协调——在赵老师看来,她的关于舞蹈的一切似乎都不能令人满意,尽管邰丽华额头上已是汗涔涔的了。最后,赵老师干脆就把柔弱的小姑娘一个人扔在了排练室,自己拂袖而去。

空荡荡的排练室、微微的喘息声、巨大的镜子里娇小玲珑的身影。或许她并没有想到这是老师对她的另一种考验,但不管怎样,一切困难在她眼里都是正常的,外面世界再大的惊涛骇浪在她心中都只是一汪静水,无法阻止她继续舞蹈。

此后的半个月,她将自己变成了一只旋转的陀螺,24小时中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都是在舞蹈。开始的时候她只能原地转几个圈,半个月以后就转到二三百圈。她只用半个月的时间就让赵老师对她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音乐是舞蹈的天然催化剂,正是靠着音乐的刺激,舞蹈家们才能将自己所有对音乐的感受表现为躯体的流动。一曲《雀之灵》有多少节拍,她没有仔细计算过,但是我算过,七百个左右,对于处在无声世界里的邰丽华来说,要想让舞蹈和这七百多个节拍完全合上,惟一的方法就是记忆、重复、再记忆、再重复。重复到最后的时候,她的心里已经有了一支永远随时为她响起的乐队无声世界的舞者邰丽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舞蹈演员,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这位两耳失聪的女孩,用生命演绎的舞蹈感动了国人。

家住湖北宜昌的邰丽华,小时因高烧注射链霉素而失去了听力,从此进入了一个无声的世界。律动课上,老师踏响木地板的震动,启蒙了她对音乐的痴迷,而被她称作“看得到的音乐”的舞蹈也从此成为她生命的亮色——她赖以表达内心世界的语言。

2003年3月在波兰,一支《雀之灵》舞动了全场观众的心,当他们知道邰丽华听不到自己的掌声时,流下了伤心的泪。

邰丽华先后出访过20多个国家,在国内外演出数百场,以其“孔雀般的美丽、高洁与轻灵”征服了不同肤色的观众。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她领舞的群舞——千手观音,让几亿中国人从热闹中沉思、感动。“其实所有人的人生都是一样的,有圆有缺有满有空,这是你不能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看人生的角度,多看看人生的圆满,然后带着一颗快乐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的不圆满——这就是我所领悟的生活真谛。”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平淡若水的“孔雀仙子”、“观音姐姐”仍在孜孜以求地跳着人生这出大舞。[编辑本段]2005年感动中国颁奖词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湖南的"张海迪"今年45岁的李丽是衡阳人,她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后又遭遇严重车祸。她经历过大小手术40多次,身上被迫切口达270多处,现在走路只能靠轮椅。但李丽并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把挫折当存折,把苦难当享受,把失败当财富,把残疾当动力”。她创立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公益网站“丽爱天空”,多次义务为学校、企业、社区、监狱开办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听众达10万余人次,帮助近百名厌学孩子重返校园、数百名中学生戒除网瘾,让近万名学生树立自信,被誉为“湖南的张海迪”、“中国的海伦·凯勒”,2008年2月17日被评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早就该来了”

第一次为服刑人员做演讲,李丽是喝了三杯酒壮胆才走到讲台上的。“你们被自己的心结囚禁,我被自己的身体囚禁。”面对湖南雁南监狱礼堂里2000多双或迷茫或冷漠或渴望的眼睛,李丽说出了推心置腹的第一句话。“比起我被终身的‘囚禁’来说,你们是幸福的。同样作为一名被‘囚禁’的人,你们还有挣脱囚禁的一天。”

话音未落,台下掌声雷动。

到雁南监狱演讲,原本对于李丽只是一次偶然的举动。2003年4月,当时的李丽是一家园林绿化公司的老板,公司业务蒸蒸日上,她到雁南监狱谈一个绿化项目,监狱领导被她的经历所打动,诚意邀请她为服刑人员做一次报告。李丽原本坚辞不就,却没想到演讲取得了出奇的效果。许多曾经“杀人越货”的汉子,都在这个孱弱的女子面前流下了眼泪。

那一刻,李丽觉得,自己早就该来了。

从女强人到“丽姐”

在那次走上讲台之前,李丽一直是衡阳街知巷闻的女强人。

一岁多的时候,小儿麻痹症吞噬了李丽的身体,她变成了一名双腿瘫痪的肢残儿,只能坐在家人为她特别设计制作的围椅上。此后,李丽四处求医问诊,8岁那年,在经历了四十多次痛彻骨髓的手术,她能够拄着拐杖行走了。

能站起来的李丽先后当过描图员,摆过烟摊,卖过水饺,让丈夫用自行车推着她揽打字业务,编织毛衣并开起了毛衣店,经营石化原料、经营加油站……李丽经常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坚韧的她每次跌倒都会再爬起来,继续前进。2000年初,李丽经营的衡阳高夫绿园林园艺有限公司开业。此时,衡阳正在开始全城拆违建绿,她的事业很快如日中天。

但是,不幸再一次降临。2002年5月27日,李丽在从郴州市谈完业务返回衡阳的途中发生车祸。当时她身受重伤,脸上被密密麻麻地缝合了89针。她身上的疤痕增加至260处,体内又增加了4块钢板、6颗螺钉。

出院之后,李丽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园艺公司进一步壮大,她成了衡阳颇有名气的企业家。

高墙里的服刑人员开始和李丽鸿雁传书。信件陆续如雪片一般飞来。他们亲切地称呼她为“丽姐”。

李丽一一亲笔回复。白天忙生意,夜里两三点才开始埋头写信,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除了写信,李丽还接听电话1000多个,寄送书籍500余本,并先后帮52名刑释解教人员找到了工作。

帮教逐渐占据了李丽生活的重心,她不再是那个拼命工作的女强人了。

2005年春节过后,她转让了自己的公司,怀揣着八万元钱,只身来到北京念书。

从此,衡阳少了一位女企业家,中国多了一位传播感恩和爱的使者。从“丽姐”到“丽妈妈”

李丽每每从监狱讲课归来,时常想:他们为什么会走上不归路?

从服刑人员的来信中,她发现,他们大多都是在年幼时就因为家庭问题被扭曲了心灵。李丽逐渐明确了一个比帮教服刑人员更紧要的任务,那就是改变问题家庭,拯救迷途的孩子。

2005年,公益性机构“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诞生。“丽妈妈”,是每一位来过李丽教育工作室的孩子对李丽的爱称。

白驹过隙,在两年的时间里,200多名沉迷网游的孩子在李丽工作室的帮助下戒除了网瘾,走上了阳光的人生道路。通过两年的实践,工作室积累了有价值的辅导案例200余个,并且根据这些鲜活的案例整理完成了20多万字的“家庭教育辅导手记”。

如今,工作室吸纳了爱心志愿者240多名,挽救了上千个弥离的家庭。

坐在轮椅上,李丽喜欢掰自己的手指。在2002年的车祸之后,她的手指一度弯曲僵硬,但李丽硬是每天做一个小时的康复训练,请按摩师把手指硬生生地掰直。坚持了大半年的时间,她的手奇迹地恢复了。

“人生是靠‘掰’的,遇到不顺的时候,往反方向‘掰’一下,没准就不一样了。”这是李丽的口头禅,而这个倔强的女子,不但给自己掰出了一双灵巧如常的双手,还用她的热心和爱心,为更多素不相识的人“掰”着手指,更“掰”顺了心灵 钱学森早年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交通大学读书。1934年暑假,他从交大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他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钱学森到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工程要到工厂去实践,可当时美国航空工厂歧视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1936年10月他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钱学森是慕名而来的。因为,坐落在洛杉矶市郊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是匈牙利人。可后来的事,钱老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冯·卡门教授的修生,并且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提升至了他的最得力助手。20世纪30年代初,航空科学还处于襁褓之中。冯·卡门当时是这一领域的顶尖人物,后来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1970年,月亮上的某一陨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冯·卡门抬头仔细打量着这位仪表庄重、个子不高的年轻人,他提出几个问题让钱学森回答,钱学森稍加思索便异常准确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问。冯·卡门暗自赞许:这个中国人的思维敏捷而又富于智慧。他高兴地收下了这位学生。1945年初,钱学森成为以冯·卡门为团长的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德国投降后,他随该团的考察小组到欧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术。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在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他仍未放弃学术研究,1953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为低推力飞行力学奠定了基础,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钱学森成为冯·卡门领导的古根罕姆航空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这个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钱学森就是在这里进行火箭技术研究最早的三名成员之一。1929年至1934年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1947年与蒋英结婚。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学森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