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快速提分题(附答案)_第1页
2024年全国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快速提分题(附答案)_第2页
2024年全国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快速提分题(附答案)_第3页
2024年全国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快速提分题(附答案)_第4页
2024年全国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快速提分题(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编号:_________________地区:_________________省市: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编号:_________________地区:_________________省市: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重点试题精编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

1、个体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齡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体现了身心发展的()特征。A.不平衡性B.顺序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个人修养法

3、态度的核心成分是()。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D.行为成分

4、在地理课上,地理老师用地球仪做教具进行教学,体现了()教学原则。A.启发性B.直观性C.巩固性D.循序渐进

5、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A.观察法B.谈话法C.问卷法D.实验法

6、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7、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可夫

8、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是()。A.华生B.马斯洛C.霍尔D.杜威

9、课程资源的核心是()A.教科书B.教材C.课程标准D.课程计划

10、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的职业。A.自然化B.现实化C.社会化D.自由化

11、马克思说:“搬运工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一论断表明()。A.遗传素质最终决定人的发展B.遗传素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C.遗传素质具有差异性D.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作用

12、2011年单项选择:课程成为一个独立领域的标志是()的出版。

A、博比特的《课程》

B、查特斯的《课程编制》

C、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施瓦布的《实践:课程的语言》A.见图AB.见图BC.见图CD.见图D

13、教育的本质特点是()A.影响人的身心发展B.促进社会发展C.有目的地培养人D.完善人的自身发展

14、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A.科技活动B.学科活动C.社会实践活动D.文学艺术活动

15、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提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A.泛爱B.泛智C.泛美D.泛德

16、荀子日:“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启发性原则B.量力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直观性原则

17、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进行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不利于学生学习。这种做法的依据是学习的()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D.刺激

18、亮亮最近新换了一个发型.特别想让同学们夸他帅,课堂上每次老师提问的时候,他总是为了让老师叫他,做出一些怪异的行为,老师和同学都不予理睬,随后他的这种行为便逐渐减少了。这种行为矫正法称为()。A.强化法B.系统脱敏法C.消退法D.惩罚法

19、在中央文件中首次使用“素质教育”这—概念的是()。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C.《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A.选拔作用B.评价作用C.决定作用D.主导作用

21、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本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A.精细加工策略B.组织策略C.复述策略D.做笔记策略

22、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原则与()相一致。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C.学而知之D.温故而知新

23、某学生违反校纪校规,受到“留校察看”的处分,察看期为1年。该学生痛定思痛,改过自新,几个月后,学校提前解除了处分决定。解除处分决定的做法属于()。A.消退B.正强化C.代价D.负强化

24、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们属于品德的()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A.见图AB.见图BC.见图CD.见图D

25、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A.既定疑点B.理论假设C.刺激情境D.给定途径

26、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向评价时,会产生自尊感;当作出负向评价时,会产生自卑感或内疚感。这属于()。A.自我意识B.自我认识C.自我体验D.自我控制

27、教师成长中,当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成绩时,即进入()。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自我阶段

28、高一(2)班班主任王老师在班主任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来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B.连续性C.差异性D.顺序性

29、思维反映的是()A.过去的经验B.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C.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D.人的愿望

30、以实现评价的综合功能为目的的评价是()A.综合性评价B.发展性评价C.外部评价D.内部评价

31、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有利于训练学生的()A.群体意识B.社交能力C.自我教育能力D.合作能力

32、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头脑中呈现诗句所描绘的相关景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A.无意记忆B.有意记忆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

33、《学记》中在对学习和记忆的论述中指出:“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这体现了记忆需要()。A.注重复习方法B.经常复习C.多种编码方式D.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3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的特点是()A.主动性、阅读性和引导性B.探索性、间接性和引导性C.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D.间接性、引导性和复杂性

35、冷水刺激皮肤后,微温的水就会感到热;吃苦药之后喝口白开水也觉得有甜味,这些现象为()。A.感觉的相互作用B.继时对比C.异时对比D.同时对比

36、2011年单项选择:“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循序渐进原则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C.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D.启发性原则

37、导致青春烦躁的主要原因是()A.体重B.身高C.第二性征和性能发展D.脑重量

38、腼腆、暴躁、果断、优柔寡断这些描写的是人的哪种心理特征()。A.性格B.气质C.人格D.道德

39、(2021年下半年真题)学完“压强”概念,学生理解了“在同等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的道理,田老师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这个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田老师贯彻的主要教学原则是()A.理论联系实际B.循序渐进C.直观性D.启发性

40、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指出:“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以美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心……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肄,久而自臭也。”从德育方法来讲,这里强调的是()A.说服教育法B.陶冶教育法C.榜样示范法D.实际锻炼法

41、我国古代教育内容中的“六艺”,欧洲古代教数育内容中的“七艺”和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

42、雨晴通过写诗作画让自己走出困扰,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这种情绪调节方法是()A.脱敏法B.强化法C.幽默法D.升华法

43、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A.认识能力B.交往能力C.合作精神D.实践能力

44、下列不属于维果茨基的观点的是()A.将心理机能分为高级机能和低级机能B.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不断内化的结果C.认为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D.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并认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45、学习动机有高尚与低级之分,其划分标准是学习动机的()A.作用B.社会意义C.动力来源D.个人的前途

46、学生在小学教学课程中通过测量或拼图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在中学教学课程中通过证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A.直线式B.螺旋式C.纵向式D.横线式

47、我国古代墨子提出:“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它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巩固性原则B.量力性原则C.直观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48、()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A.品德B.意志C.道德D.情绪

49、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结构中最基本的层次是()A.本我B.自我C.超我D.潜意识

50、(2021年下半年真题)教师:“面粉可以做什么”?学生甲:“可以做面包、蛋糕、馒头、花卷、油条、面条"。学生乙:可以做馒头、调磁针水、捏面人。上述对话说明乙比甲的思维更具有()A.精细性B.流畅性C.变通性D.反思性二、多选题

5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

52、梅梅在计算“三加五等于八”时,虽然可以不用借助数手指来计算了,但是在梅梅的脑海中出现了三颗草莓加上五颗草莓等于八颗草莓的具体形象,那么梅梅此时的思维属于()。A.直观动作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直觉思维

53、在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之前提供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观念之间建起认知桥梁的作用。这种教学策略是()

A、先行组织者

B、认知结构

C、比较性组织者

D、固定点A.见图AB.见图BC.见图CD.见图D

54、英语老师先教学生蔬菜、水果、肉的英文单词,再教羊肉、牛肉、胡萝卜、辣椒、西红柿、芒果、木瓜、香蕉等英文单词,并要求学生把后者纳入到前者的类别中。这种知识学习属于()。A.下为学习B.上位学习C.组合学习D.并列学习

55、主张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根据社会的变化来安排课程内容的是()A.学科中心课程B.活动中心课程C.社会中心课程D.核心课程

56、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A.既定疑点B.理论假设C.刺激情境D.给定途径

57、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A.柯尔伯格B.苛勒C.艾宾浩斯D.冯特

58、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在哪方面的表现?()A.广度B.强度C.时间D.空间

59、国外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A.《理想国》B.《政治学原理》C.《论雄辩家》D.《论演说家的教育》

60、人们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是()A.感觉B.知觉C.再认D.回忆

61、否定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化的教育特征是()。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多元化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全民化

62、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学生解决困难和复杂的任务时,哪种动机水平最有利?()A.中等偏下水平B.中等水平C.中等偏上水平D.高水平

63、一个性格外向的大学生。他不仅在家庭中非常活跃,而且在班级活动中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一面,在老师面前同样也能自然地表现自己,不仅大学四年如此,即使毕业若干年再相逢,这个特质依旧不变。这体现出人格特征的()。A.稳定性B.独特性C.统合性D.功能性

64、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不能决定他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的()才能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A.学习积极性B.学习自觉性C.要花多少时间D.智力水平

65、()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A.教育政策B.教育方针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

66、过于安静,学生紧张拘谨,由于惧怕老师而反应迟钝、呆板,被动回答问题,课堂纪律较松散,学生心不在焉。这种课堂气氛是()A.积极型B.对抗型C.消极型D.失控型

67、2012年单项选择:王老师讲课时,迟到的钱冰突然推门而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他。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A.无意识记B.有意识记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

68、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指的是()A.班风B.班集体舆论C.班级规章制度D.班级目标

69、现代查阅文献资料的最快捷的方法是()A.图书B.网络检索C.索引目录D.报纸

70、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为()

A、课堂管理

B、课堂情境

C、课堂纪律

D、课堂气氛A.见图AB.见图BC.见图CD.见图D

71、教师成长中,当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成绩时,即进入()。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自我阶段

72、古时对”戴罪立功”的犯人一般会“从轻发落”属于()。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

73、成人与幼儿对一幅画的知觉有明显差异,幼儿只会看到这幅画的主要构成,而成人看到的是画面的意义,这反映的知觉特性是()A.理解性B.选择性C.恒常性D.整体性

74、颜回评价孔子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句话说明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应遵循()的原则。A.因材施教B.说理疏导为主和纪律约束相结合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D.在集体中进行教育

75、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们属于品德的()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A.见图AB.见图BC.见图CD.见图D

76、“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终身性

C、未来性

D、公平性A.见图AB.见图BC.见图CD.见图D

77、“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思想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连贯性原则D.一致性原则

78、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A.既定疑点B.理论假设C.给定途径D.刺激情境

79、明确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80、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消除其不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A.选择功能B.发展功能C.传递功能D.保护功能

81、虽然二班成绩全年级倒数第一,但陈老师坚信自己一定能提高他们的成绩。这主要反映了他具有较高的教学()。A.认知能力B.效能感C.操作能力D.监控能力

82、()是指对调查对象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或个人都进行调查。A.重点调查B.全面调查C.个案调查D.抽样调查

83、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是()。A.目标管理B.常规管理C.民主管理D.平行管理

84、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了德育的()原则。A.正面教育B.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C.导向性D.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

85、2013年单项选择:杨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体现了注意的哪种品质()

A、注意分配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广度

D、注意转移A.见图AB.见图BC.见图CD.见图D

86、迁移的实质是()。A.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B.新旧知识的同化C.新旧知识的顺应D.新旧经验重组

87、对受教育权具有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力B.文化C.政治经济制度D.科学技术

88、课程的“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A.皮亚杰B.布鲁纳C.斯腾豪斯D.卢梭

89、班级中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这说明班集体已经进入()阶段。A.组建B.形核C.发展D.成熟

90、我国明朝末期的东林书院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所具有的()A.政治功能B.人口功能C.经济功能D.文化功能

91、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B.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C.教育者和教育内容D.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92、乐曲《茉莉花》不论用哪种乐器演奏,我们都能识别出来,这种现象属于()。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恒常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整体性

93、中学生晓涛时而温和,时而暴躁;时而欢乐,时而忧郁。这说明晓涛的情绪具有()A.两极性B.适应性C.复合性D.社会性

94、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A.见图AB.见图BC.见图CD.见图D

95、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子胥过昭关,因担心被抓回楚国,父仇不能报,一夜之间竟然愁白了头。伍子胥所处的情绪状态属于()。A.心境B.苦闷C.应激D.激情

96、(2020年真题)卢梭从自然教育观出发,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观属于()。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C.宗教本位论D.自然本位论

97、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指向性与分散性D.集中性与紧张性

98、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A.选拔作用B.评价作用C.决定作用D.主导作用

99、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干扰?()A.消退抑制和干扰抑制B.倒摄抑制和干扰抑制C.前摄抑制和消退抑制D.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100、为了记住“老鼠”“桌子”这两个词。而进行“老鼠正在啃桌子”这样的联想,所运用的学习策略是()。A.计划和监控策略B.复述策略C.精细加工策略D.组织策略三、问答题

101、张明和李文均是初三的学生,一天,张明找李文诉说心里烦闷想打人发泄。张文想起两年前读初一时与小虎有过小矛盾,便提议去找小虎报复。于是在放学时集结其他“好友”将小虎挟持到一所废弃小学的操场上脱衣殴打,同时不停对受害者进行语言上的侮辱以及身体上的猥亵。事后调查发现,张明和李文都是家中独子,家庭条件宽裕有余,父母从小对其十分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孩子提的要求一律想方设法满足。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体人格的影响。(8分)(2)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10分)

102、(2021年上半年真题)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03、某初中班有两位同学,甲常常表现为:温柔,和顺,对事物观察敏锐,反应敏感,体验深刻,想象丰富,在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做事小心谨慎,课堂表现很守纪律。而乙表现为:动作迅速,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爱发脾气,情绪产生快而强,难以自制,理解问题常比别人快,活泼直率,粗心大意,坚持己见。[问题1][问答题]请你根据甲、乙表现出来的特征判断他们的气质类型,然后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104、负强化的目的在于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

105、品德形成受情感的影响。

106、谈话法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

107、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

108、人在激情状态下认识和自信能力会减弱,所以总做错事情。

109、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比个别教学要好。

110、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

111、简述贯彻德育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12、材料:小明的父母是房地产开发商,家境很富裕,父母对孩子学习不够重视,没什么成绩方面的要求。小明的生活习惯也较为懒散,经常迟到,学习不努力。此外,小明从一个普通学校转到了省重点学校,成绩跟不上。新学校的同学也常说小明是花钱转来的,不想跟他交流。小明也想跟其他同学交流,但是就是难以融入。导致他的性格越来越内向。问题:(1)从需要的角度分析此学生哪些需要得不到满足?(2)如果你是小明的老师,你该怎样引导小明从而满足他的这些需要?

113、材料:电视剧《琅琊榜》情节跌宕起伏,描述了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讲到了靖王一直坚信大皇兄与赤焰军是被冤枉的。因此被皇帝冷落了十二年,但无论面对怎样的不公与薄待,他也不愿软下脊背向皇帝屈膝请罪。只是默默地接受一道道的诏命,奔波于各个战场之间,沉稳、踏实、努力,最终登上皇位,为兄洗冤,为友平反;蒙挚作为禁军大统领,是大梁第一高手,琅琊榜第二高手,与好友直言直语,为帮梅长苏平反,赴汤蹈火、义无反顾;言豫津为琅琊公子榜第十,为人风趣好乐,洒脱不羁,善于交际,是萧景睿最好的朋友,同时也是纪王的忘年交,与梅长苏、霓凰郡主等人相交甚好。宁铃铃同学平时多愁善感,在看剧的过程中,每每看到赤焰军被陷害、霓凰郡主与梅长苏分别、庭生被冷落等场景时,就不禁潸然泪下。问题:(1)请分析宁铃铃同学及剧中人物靖王、蒙挚、言豫津的气质类型。(8分)(2)针对不同的气质类型,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发展?(10分)

114、2013年辨析: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115、美育就是指艺术美育。

116、终身教育即成人教育。

117、共同要素说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片面性。

118、材料:张明和李文均是初三的学生,一天,张明找李文诉说心里烦闷想打人发泄。张文想起两年前读初一时与小虎有过小矛盾,便提议去找小虎报复。于是在放学时集结其他“好友”将小虎挟持到一所废弃小学的操场上脱衣殴打,同时不停对受害者进行语言上的侮辱以及身体上的猥亵。事后调查发现,张明和李文都是家中独子,家庭条件宽裕有余,父母从小对其十分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孩子提的要求一律想方设法满足。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体人格的影响。(2)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

119、简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含义以及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20、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四、问答题

121、教育目的等同于培养目标。

122、下面是两位年轻教师关于教学的对话,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小李、小张都是刚工作一年的初一语文老师,两人工作很努力,但也存在很多困惑。小李对小张说:“为了上好课,我学习了很多关于新课改的知识,意识到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特别注意调动课堂氛围,我的课以学生发言、表演为主,上得很热闹。上周的公开课上学生个个都很开心,可听课的老教师们都说我的课没有语文味,缺乏深度,只注重形式。难道一堂课热热闹闹的不好吗?小张说:“为了上好课,我也没少花工夫。我专门买了特级教师的教学录像,细心模仿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上课几乎就是把录像中教师的教学复制到我的课堂上。可为什么同样的上课方式,我的课效果就不好呢?”[问题1][问答题]你是否赞成小李的教学观,结合相关教育理论进行分析。[问题2][问答题]小张上课的问题在哪里?请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123、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

124、气质与性格有何不同?

125、简要说明对“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的认识。

126、教师:为什么说鸡、鸭、猪是动物学生:因为它们都会叫。教师:对吗蚯蚓不会叫,可它也是动物啊!学生:蚯蚓会爬。会爬、会走的生物都叫动物。教师:鱼不会爬,也不会走,只会在水里游泳;鸟会飞,可它们不是动物吗学生:它们是动物,因为它们都会活动。能活动的生物叫作动物。教师:对了,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可是飞机会飞。它是不是动物学生:飞机自己不会飞,是人开的,它没有生命,是人造的,不是动物。教师:对了,能自己活动的生物才是动物。问题:(1)分析论述上述课堂教学活动采用的教学原则。(2)贯彻该原则有哪些要求

127、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

128、简述怎样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129、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30、小李在班级中成绩一般,是老师和同学忽视的对象。有一天上语文课,他在那里叠纸飞机,为了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他把飞机投向空中。语文老师当场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了他。(1)请分析小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2)请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分析这个语文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及其效果。(3)请你用其他的学习理论,提出更好的处理方法。

131、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集合在一起,有了班级组织,就标志着班集体的形成。

132、2013年辨析: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133、某农村学校所在地盛产水果,当地老百姓常向学校反映,说学生在上学和放学的途中有偷盗水果的现象。学校德育老师对此非常重视,专门对个别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指出偷盗的恶劣性,并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但是收效甚微,学生偷盗行为还是屡禁不止。于是德育老师决定改变教育方式,分班级进行了一项比赛活动。活动内容与要求如下:参与者分成几个小组,向当地的老百姓家里要水果,在规定的时间里,得到水果数量最多者为胜,由于活动设计新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结束后,老师给获得优胜的小组颁发奖品,并要求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谈谈对此次活动的感受和想法,总结本小组获胜或者失败的原因。其中有些小组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提到了由于平时养成了随时摘取水果的习惯,导致老百姓不给自己水果,声称以后将改正这一行为。老师对各组进行简要的评价后,就各组的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他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次活动以后,学校很少再听到关于学生偷盗水果的反映。请结合材料中学生行为改变的情况,分析该材料所体现的德育原理。

134、简述活动课程的含义及特点。

135、倒摄抑制是顺向负迁移。

136、小李在班级中成绩一般,是老师和同学忽视的对象。有一天上语文课,他在那里叠纸飞机,为了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他把飞机投向空中。语文老师当场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了他。问题:(1)请分析小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2)请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分析这个语文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及其效果。

137、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明确树立班级奋斗目标。

138、简述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39、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任何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已有水平。

140、(2020年真题)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A本题解析:【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名师详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本题所指的不平衡是后者。

2、答案:D本题解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没有过失。这句话倡导要多学习、常反省,从而提高个人修养,体现的德育方法是个人修养法。

3、答案:B本题解析:B【解析】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4、答案:B本题解析:地球仪是直观教学中的直观教具。

5、答案:A本题解析:班主任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这种了解方式最为直接,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

6、答案:D本题解析:【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德育过程”,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名师详解】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并不是一定要以知为开端。根据具体情况,从哪一个开始都可以,可有多种开端。

7、答案:B本题解析:B【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8、答案:B本题解析: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

9、答案:B本题解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10、答案:C本题解析:C【解析】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因此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11、答案:B本题解析:遗传素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首先排除D选项;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排除A选项;不同的人遗传素质具有差异,题干强调“搬运工和哲学家原始的差异很小,其不同是社会分工造成的,而不是遗传导致的”,所以选B。遗传因素只是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12、答案:A本题解析:略。

13、答案:C本题解析: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广义的教育目的包括: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教师等对新一代寄予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有目的的培养人。

14、答案:B本题解析:选B。学科活动是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学校应高度重视,分科组织落实。

15、答案:B本题解析:【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名师详解】夸美纽斯从他的民主主义的“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

16、答案:D本题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荀子这句话强调实际观察的重要性,体现的是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量力性原则又叫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

17、答案:A本题解析: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突袭会导致学生头脑中形成负的反馈意见,不利于学习的进行。

18、答案:C本题解析:【知识点】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19、答案:C本题解析:1994年8月颁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这一概念。

20、答案:B本题解析: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主要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21、答案:B本题解析:【知识点】学习策略的分类组织策略属于认知策略,包括列提纲;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型图、网络关系图等);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等。

22、答案:B本题解析: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原则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原则相一致,均强调引导性和启发性。

23、答案:D本题解析:负强化是指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消退是指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某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学校提前解除处分决定的做法属于负强化。

24、答案:B本题解析: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25、答案:C本题解析:C【解析】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6、答案:A本题解析:【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个体的自我意识”,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名师详解】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向评价时,产生自尊感;作出负向评价时,产生自卑感或内疚感。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27、答案:B本题解析:【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师成长的阶段”。【名师详解】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显然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阶段即为关注情境阶段。

28、答案:A本题解析: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29、答案:B本题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30、答案:B本题解析:一般把以实现评价的综合功能为目的的评价称为“发展性评价”,并把评价的综合功能称为“发展功能”。。

31、答案:C本题解析:略。

32、答案:C本题解析: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33、答案:D本题解析:“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意思是说,学习和记忆如果不能动员五官参加,那就学不好,也记不住。因此,这句话强调的是在学习和记忆中要做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34、答案:C本题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1)间接性,学生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2)引导性,学生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3)简捷性,教学过程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35、答案:B本题解析:同一感受器先后接受不同的刺激的作用而产生对比的现象叫做继时对比,也叫先后对比。题干中的现象属于继时对比。

36、答案:D本题解析:略。

37、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8、答案:A本题解析: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性格有好坏之分.能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39、答案:A本题解析:学完概念后,要求举生活中运用的例子体现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0、答案:B本题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题干的描述正是这一德育方法的典型表现。

41、答案:A本题解析:学科课程主要是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六艺”“七艺”属于学科课程。故本题选A。

42、答案:B本题解析:强化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是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化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写诗作画能让雨晴走出困扰,相关行为会增加属于强化法。

43、答案:D本题解析:【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素质教育的概念”,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名师详解】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本题选D。

44、答案:C本题解析:C项是由埃里克森提出的。

45、答案:B本题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46、答案:B本题解析:题目考查的是教材的组织方式。期中螺旋式排列对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浅易,难易的程度,使一科教材内容的某些基本原理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

47、答案:B本题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量力性原则。

48、答案:A本题解析: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它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思想与行动中的体现,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49、答案:A本题解析: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50、答案:C本题解析: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学生乙对面粉可以做什么想到馒头,捏面人等不同类型,学生甲则都是食品,说明乙的变通性好。流畅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51、答案:D本题解析: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问题的发展。

52、答案:B本题解析:【知识点】思维的分类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梅梅头脑中出现草莓的具体形象.应该属于具体形象思维。

53、答案:A本题解析:先行组织者策略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54、答案:A本题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题干中是先学习蔬菜、水果、肉这些上层概念,后学习下层概念,再要求学生把下层概念纳入到上层概念中,属于下位学习。

55、答案:C本题解析: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课程的最终价值是社会价值,课程是实现未来理想的运载工具。学生应该参与社会生活中,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56、答案:C本题解析:C【解析】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57、答案:A本题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58、答案:C本题解析:注意的品质包括:(1)注意的范围,即注意的广度,即一瞬间意识能把握的事物的数量;(2)注意的稳定性,即注意能否较长时间地集中于某一事物上;(3)注意的转移,即注意能否根据需要较快地从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上,其与原先注意的强度有关;(4)注意的分配,即能否同时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事物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59、答案:D本题解析: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即《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60、答案:C本题解析:题干所述为再认的概念。

61、答案:C本题解析:【知识点】20世纪后教育的特点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性的否定。

62、答案:A本题解析: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任务难度越高,最佳动机水平越低;反之任务难度低,动机水平越高。当任务难度较高的时候,最佳动机水平应该是中等偏下的水平,故本题选A。

63、答案:A本题解析:人格的稳定性是指那些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一贯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64、答案:C本题解析: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65、答案:B本题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66、答案:C本题解析:消极的课堂气氛的特征是:课堂纪律问题较多,师生关系疏远;学生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应付教师的状态;不少学生做小动作,情绪压抑等。

67、答案:C本题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8、答案:B本题解析: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激励作用,是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69、答案:B本题解析:选B。网络检索是查闯资料最快捷的方法。

70、答案:C本题解析:略。

71、答案:B本题解析:【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师成长的阶段”。【名师详解】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显然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阶段即为关注情境阶段。

72、答案:B本题解析:正强化是给予一个愉快的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是摆脱厌恶的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古代“戴罪立功”的犯人,从轻发落,摆脱的厌恶的刺激,是希望增加好行为发生的概率。

73、答案:A本题解析: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们标示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在知觉一个对象时,他们的理解不同,知觉的结果也不同。最简单的事实是,成人与儿童对一幅图画的知觉有很大差别,年龄较小的儿童只能说出图画中主要的构成成分,而成人则既能掌握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又能把握整个图画的意义。显然,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影响了对同一对象的知觉。命题分析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本题的考点是知觉的特性,即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该知识点一般以选择的方式出题。

74、答案:B本题解析:疏导原则要求德育教育要以积极引导、说服教育为主,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是说孔子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教育弟子,用文化知识让弟子的知识渊博,用礼仪规范约束弟子的行为,受到这样的教育,会让弟子感到学习是很快乐的事,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永远不想停止。孔子的这一做法运用了说理疏导为主和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75、答案:B本题解析: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76、答案:B本题解析:“活到老,学到老”体现了教育的终身性特点。

77、答案:B本题解析: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题干中的这句话正是对疏导性原则的极高评价。

78、答案:D本题解析: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79、答案:C本题解析: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80、答案:A本题解析: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体现在:第一,根据培养人的客观规律进行文化选择;第二,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化选择;第三,在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命题分析教育可以对文化进行“简化”并消除不良因素而非全盘接收,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文化功能的具体表现。该知识点多以选择题或问答题的方式出题。

81、答案:B本题解析: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陈老师坚信自己一定能提高他们的成绩。这主要反映了他具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

82、答案:B本题解析:全面调查也称普遍调查,是指对调查对象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或个人都进行调查。

83、答案:A本题解析:【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目标管理”。【名师详解】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84、答案:B本题解析: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体现了严格要求的德育原则,“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德育原则。

85、答案:A本题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杨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属于注意的分配。

86、答案:A本题解析: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是迁移的实质。

87、答案:C本题解析:C【解析】让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88、答案:C本题解析:针对目标模式过分强调预期行为结果即“目标”,而忽视“过程”的缺陷,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了“过程模式”。

89、答案:B本题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的是班集体形核阶段的表现。

90、答案:A本题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在: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91、答案:A本题解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所有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以这两个要素为前提。

92、答案:B本题解析:在知觉中,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人们对于变化着的事物的知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知觉条件发生一定范围变化时,知觉映像往往会保持相对不变。本题中乐曲《茉莉花》不论用哪种乐器演奏,我们都能识别出来,即体现了知觉的恒常性。故本题选B。

93、答案:A本题解析:时而温和,时而暴躁;时而欢乐,时而忧郁,情绪的两极性。

94、答案:D本题解析:此观点错误。(1)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提高的过程。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标志。(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开端。(3)作为一名教师,应意识到品德的构成要素具有多种开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95、答案:D本题解析:【知识点】情绪状态的分类激情是指个体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常由生活事件所引起,那些对个体有特殊意义的事件会导致激情,如考上大学,找到满意的工作等。另外,违背个体意愿的事件也会引起激情。如题干所示。

96、答案:B本题解析:个人本位论是指教育目的从人的本性、本能需求出发,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孟子。

97、答案:B本题解析:注意是和意识密切相关的,但是不同于意识。它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因此,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98、答案:B本题解析: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主要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99、答案:D本题解析:【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遗忘的规律”,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掌握。【名师详解】遗忘现象的产生就它的机制来说,是记忆痕迹的消退或抑制。一般认为,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当中的遗忘,主要是由于记忆痕迹的逐步消退;长时记忆当中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先后材料的干扰,是由于神经过程的负诱导规律而产生抑制的结果。这种干扰抑制作用又分为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所以题干中中间遗忘多是由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100、答案:C本题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题干中的表述属于运用记忆术的方法,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101、答案:本题解析:(1)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类:放纵型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①放纵型教养方式。采用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的状态。材料中张明和李文都是家中独子,父母从小对其十分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孩子提的要求一律想方设法满足,造成了孩子的任性、野蛮、无礼、胡闹。②权威型教养方式。采用权威性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的特点,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③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建立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精神、思想活跃等。(2)除家庭因素外,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还有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智力、气质这些与遗传因素关系较密切,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②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强弱而异,社会对顺应的要求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③学校的教育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主导作用。④后天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固然起重要作用,但没有个人的努力和勤奋,要获取事业成功是不可能的。

102、答案:本题解析: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03、答案:本题解析:(1)甲属于气质类型中的抑郁质。抑郁质的人神经类型属于弱型,其体验情绪的方式较少,稳定的情感产生也慢,但对情感的体验深刻、有力、持久,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甲的种种表现符合抑郁质的特点。乙属于气质类型中的胆汁质。胆汁质的人神经类型属于不可遏制型,他们的神经活动过程较强,但不平衡,常常是兴奋多于抑制,因此表现出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倾性等特征。乙的表现符合胆汁质的特点。(2)对甲的教育:多进行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激发他的自信;引导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帮助他克服迟缓、忧闷的消极情绪。对乙的教育:帮助他克服粗暴、狂妄自大等不良性格;培养意志力、自控力、冷静、细心等品质;在教育时,要求要严格一些,适当进行批评,但也要防止产生对立情绪。

104、答案:本题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强化是提高反应概率的手段。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以后,后面跟有强化刺激,则该操作出现的概率就提高;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跟有强化刺激,则该操作出现的概率就降低,甚至消失。负强化是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令其摆脱厌恶刺激(撤销惩罚),从而增加其类似行为出现的概率。因此,负强化属于强化作用,其目的是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105、答案:本题解析:品德形成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指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同伴群体等;内部因素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智力因素、情绪因素、情感因素等。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教育对象对社会规范的态度和体验即为情感。情感是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之一。

106、答案:本题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运用谈话法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当面对学生没有基础的情况,谈话法就不是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法,所以谈话法不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它需要有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

107、答案:本题解析: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途径主要有:(1)在社会上和校园内,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作风。(2)在校内,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以及努力创立进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3)良好的校风建设、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积极的影响。(4)要形成科学教育观,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验证并发展这些知识。(5)注意向他人学习,如观摩优秀教师教学、学习其他教师的好经验,增强教师的自信心。(6)教师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108、答案:本题解析: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情绪的分类”,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错误。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往往发生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人在激情的支配上,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认识和自信能力不会减弱,不会总做错事情。

109、答案:本题解析:错误。班级上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按照周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进行教学的制度。它与个别教学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效率高,有利于普及教育的实施。此外,它有严格的教育教学制度能够保证教学质量,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优点。但它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而这又恰好是个别教学的优点。

110、答案:本题解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111、答案:本题解析: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112、答案:本题解析:(1)首先,此学生的归属与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家庭生活的富裕,并没有让他从父母那里获得应有的关心和爱护,父母对他的学习不重视、无要求,使该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转入新的学校、新的班级,也没有被班级同学接纳,想要与新同学沟通交流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难以融入班级,缺乏归属感。其次,此学生的尊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新同学常说他是花钱转校的,不愿意与他交流并接纳他。他在班级没有自己的地位,也无法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尊重,导致他性格内向。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高级需要才会产生。由于此学生归属与爱、尊重的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自然难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2)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小明,满足他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首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性和榜样作用。可以率先接纳小明,主动关心他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交往等情况,为他提供建议和帮助。还可以发动班级的班干部和热心开朗的学生一起帮助他,多多与他沟通交流。其次,应该在私下纠正原班学生对小明的误解和偏见。无论该生的家庭背景如何,学习情况怎样,只要转入了班级和大家一起学习,那么就是班级里的一员,是大家的同学朋友。最后,应该和小明的父母沟通,建议他们多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生活中要适当地约束孩子的学习行为,使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教给孩子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113、答案:本题解析:(1)材料中宁铃铃同学多愁善感、性情敏感,属于抑郁质;靖王踏实肯干、沉稳、自制力强,属于黏液质;蒙挚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属于胆汁质;言豫津善于交际、交友广泛、洒脱不羁,属于多血质。(2)针对胆汁质的同学,教师应注意培养其自我克制能力;针对多血质的同学,教师应注意适当给予较多的活动与任务,要求他们养成踏实(不轻率)、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针对黏液质的同学,教师要更加耐心,容许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考虑问题和做出反应;针对抑郁质的同学,更多地关心他们,体贴他们,鼓励他们多参加活动,不要当众指责他们。

114、答案:本题解析:1)范畴不同。德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范畴,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素质发展过程。(2)影响因素不同。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3)结果不同。德育过程的结果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可能与社会要求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115、答案:本题解析:(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艺术美育则是指以艺术美为内容的美育活动,它应当成为学校美育的核心内容。二者不能等同。

116、答案:本题解析:(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是片面的。

117、答案:本题解析:本题叙述正确。共同要素说将迁移视为相同联结的转移,认为两种情境中的客观方面的共同要素是决定迁移的唯一因素,这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迁移过程中的复杂的认知活动,因此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片面性。

118、答案:本题解析:(1)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类:放纵型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①放纵型教养方式。采用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的状态。材料中张明和李文都是家中独子,父母从小对其十分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孩子提的要求一律想方设法满足,造成了孩子的任性、野蛮、无礼、胡闹。②权威型教养方式。采用权威性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的特点,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③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建立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精神、思想活跃等。(2)除家庭因素外,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还有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智力、气质这些与遗传因素关系较密切,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②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强弱而异,社会对顺应的要求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③学校的教育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主导作用。④后天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固然起重要作用,但没有个人的努力和勤奋,要获取事业成功是不可能的。

119、答案:本题解析: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指德育中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在实践中,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有的教师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往往是因为不能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2)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能为教育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要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根本在于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展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的进步。(3)引导学生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学生缺点的克服,固然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主要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地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120、答案:本题解析:(1)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2)练习的题目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巩固以及基本技能的提高;(3)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反馈;(4)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5)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121、答案:本题解析:理由: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一般来说,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指导下,依据学校的层次、性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和规格的不同,形成的不同学校的不同培养目标。因此,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两个概念。

122、答案:本题解析:1、我不赞成小李的教学观。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小李仅仅关注学生,以学生发言、表演为主,缺乏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这样的教学缺乏深刻性。②上好一堂课除了气氛热烈,还应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一堂课的任务和重难点,使学生巩固每节课学到的知识。2、①小张上课的问题是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情感的人。特级教师所教的学生和小张所教的学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②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相互提高的动态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小张在教学中照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