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八中2020—2021学年度(上)期末考试高二年级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i.某些广告中称饮用弱碱性水对身体健康更有利。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中存在一定的缓冲物质可维持内环境的酸碱平衡
B.血浆中的Na+和CI-主要用于维持pH相对稳定
C.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人体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相对稳定
D.呼吸系统排出大量CO2可避免人体酸中毒症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
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
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
排出体外。
【详解】A、由于人体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正常情况下,可以维持酸碱度的动态平衡,A正确;
B、血浆中的Na+和C1-主要用于维持血浆渗透压,B错误;
C、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人后,在内环境中的缓冲对如H2cCh/NaHCCh,Na^HPOVNaH2P。4作用下,
使其pH能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
D、CO2含量过高会对生命活动有一定影响,呼吸系统排出大量CO2可避免人体酸中毒症状,D正确。
故选Bo
2.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人体营养不良性水肿,该疾病是以全身性水肿为特征的病症。下列相关描述
错误的是()
A.引起水肿的原因是患者血浆中的水分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组织液
B.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
C.血浆蛋白能够自由通过毛细血管进入淋巴
D.及时补充蛋白质是有效缓解症状的措施之一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
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
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1-,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o
【详解】AB、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患者血浆中的水分通
过渗透作用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AB正确;
C、血浆蛋白是大分子物质,不能够自由通过毛细血管进入淋巴,C错误;
D、人体血浆渗透压主要依赖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来维持,及时补充蛋白质对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D正
确。
故选Co
【点睛】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有机物的含量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只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C.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正常生理状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D.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其化学
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
【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但只作用于白质的含量,A错误;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B正确;
C、正常情况下,通过调节,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C错误;
D、细胞的代谢主要场所是细胞内,D错误.
故选B«
【点睛】
4.下图为正常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C表示细胞外液,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A
DCB
A.大量出汗后会导致A液渗透压降低
B.B中流动的液体来源于C液
C.A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02等物质
D.通过排泄系统排出的液体废物中只含有尿素和尿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
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1)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无机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
核甘酸等。
(2)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3)细胞代谢产物:CCh、水分、尿素。
题图分析:图中A为血浆,B为淋巴,C为组织液,D为细胞内液。
【详解】A、大量出汗后会导致A血浆液渗透压上升,A错误;
B、B中流动的液体为淋巴,是由组织液通过单向渗透进入的,即淋巴来源于C液(组织液),B正确;
C、A中含激素、乳酸、CO2等物质,而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即不会出现在血浆
A中,C错误;
D、通过排泄系统排出的液体为尿液,其中的废物不只含有尿素和尿酸,还有水分、无机盐等,D错误。
故选B„
【点睛】
5.下列关于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
C.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至少需要三个神经元
D.短期记忆的形成与大脑皮层下的海马脑区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后产生神
经冲动,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
非条件反射。
【详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传导的,B正确;
C、膝跳反射需要2个神经元的参与,C错误;
D、短期记忆与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建立有关,D正确。
故选C。
6.人体存在多种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的平衡,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动植物均具有神经调节
B,只有神经调节存在分级调节现象
C.参与神经调节的器官不能参与体液调节
D.内分泌腺分泌的某些激素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
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2、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内
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
功能,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
【详解】A、单细胞动物如变形虫,没有神经调节,植物无神经系统不具有神经调节,A错误;
B、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存在分级调节现象,B错误;
C、参与神经调节的器官有的也能参与体液调节,如下丘脑,C错误;
D、内分泌腺分泌的某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正确。
故选D。
【点睛】
7.高烧病人在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临床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以增加散热。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分
析,不正确的是()
A.机体产热减少,散热增加,散热大于产热
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毛细血管处于舒张状态
D.下丘脑是该过程的神经中枢
【答案】B
【解析】
【分析】寒冷刺激使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增
加产热有骨骼肌颤栗、立毛肌收缩、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
状腺激素增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几乎于全身每一个细胞,使细胞代谢增强,从而
增加产热,另一方面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排汗等使散热减少,此过程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作
用的结果。
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一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一体温维
持相对恒定。
【详解】A、高烧病人在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的过程中,说明体温下降,此时机体内产热小于散热,即产热减
少,散热增加,A正确;
B、大量出汗,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下
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B错误;
C、此时机体大量出汗,散热增加,毛细血管处于舒张状态,C正确;
D、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而高烧病人在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的过程需要位于下丘脑的神经中枢,D正确。
故选Bo
8.人脑部异常精密和复杂,下列生理活动属于人脑高级功能的是()
A.语言、学习和记忆B.生物节律的控制
C.血糖调节D.维持身体平衡
【答案】A
【解析】
【分析】1.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
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
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
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
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语言、学习和记忆属于人脑高级功能,A正确;
B、控制生物节律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B错误;
C、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下丘脑,c错误;
D、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是小脑,D错误。
故选Ao
【点睛】
9.婴儿出生后应接种卡介苗,它是一种减毒疫苗,可用于抵抗结核杆菌感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结核杆菌侵染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分泌大量抗体消灭结核杆菌
B.对人体来说卡介苗、结核杆菌都是抗原
C.注射疫苗使人体产生记忆细胞属于免疫预防
D.人体可通过细胞免疫对结核杆菌进行防卫
【答案】A
【解析】
【分析】1、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
2、结核杆菌寄生在宿主细胞内,人体可通过细胞免疫使结核杆菌失去寄生的基础,再通过体液免疫将其消
灭。
3、记忆细胞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会迅速启动二次免疫,其中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
【详解】A、当结核杆菌再次入侵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消灭
结核杆菌,A错误;
B、卡介苗、结核杆菌都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二者都是抗原,B正确;
C、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相应抗原的抵抗能力,属
于免疫预防,C正确;
D、结核杆菌寄生在宿主细胞内,人体可通过细胞免疫使结核杆菌失去寄生的基础,再通过体液免疫将其消
灭,D正确。
故选Ao
10.下列关于免疫学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应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可以检测组织内的抗原
B.应用免疫抑制剂可大大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C.疫苗从化学本质上来讲属于蛋白质
D.从兔子体内获取的抗蛇毒血清本质上是一种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1.体液免疫的过程: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
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记忆细胞的作用是进行二次免疫反应,当机
体再次侵入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进行免疫应答。
2.细胞免疫的过程: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记忆细胞的作用
是进行二次免疫反应,当机体再次侵入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快速进行免
疫应答。
【详解】A、由于抗原、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可以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可用于
疾病的临床检测,A正确;
B、异体器官移植由于免疫排斥而成活率较低,发生的免疫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因此某些免疫抑制剂使T
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大大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B正确;
C、疫苗是灭活的病原体,从化学本质上来讲不一定是蛋白质,也可能是病毒的其他成分,如核酸疫苗,C
错误;
D、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从兔子体内获取的抗蛇毒血清本质上是一种抗体,D正确。
故选C。
【点睛】
11.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有吞噬细胞的参与B.都能产生抗体
C.都能对抗原产生记忆D.都是针对特定的病原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要,T细胞识别和呈递抗原,并产生淋巴因子,促使B细胞
增殖分化;细胞免疫中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2.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
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3.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详解】A、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可以吞噬病原体,在特异性免疫中处理抗原的抗原决定簇(这种处
理指使抗原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然后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另外在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出来的
抗体和抗原结合后,也需要吞噬细胞的作用将抗原吞噬消灭,A正确;
B、抗体是在特异性免疫中产生的,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无抗体产生,B错误;
C、特异性免疫中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对抗原产生记忆,c错误;
D、特异性免疫针对特定的病原体,而非特异性免疫对所有的异物起作用,D错误。
故选Ao
【点睛】
1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长素与植物顶端优势有关B.赤霉素可以打破种子休眠
C.脱落酸可以抑制种子萌发D.乙烯可以促进果实发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细胞分裂素: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
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
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
【详解】A、植物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处,导致顶芽处生长素浓度低而优先
生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高而生长受到抑制,因此生长素与植物的顶端优势有关,A正确;
B、赤霉素可以解除种子的休眠,促进植物种子萌发,B正确;
C、脱落酸可以抑制种子萌发、能抑制细胞分裂和促进叶和果实衰老,C正确。
D、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不能促进果实发育,D错误。
故选D。
13.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B.植物激素的作用是调节、提供信息,一般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C.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可使芦苇增产
D.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可以获得四倍体无子西瓜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杆插的枝条生根;(2)
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
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
大的差异。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
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详解】A、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即具有两重性,A正确;
B、植物激素是信息分子,其作用是传递调节细胞代谢的信息,一般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B正确;
C、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据此可知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可使芦苇增产,C正确;
D、四倍体的西瓜能够产生可育配子,所接的西瓜中有西瓜子,D错误。
故选D。
【点睛】
14.如图为某植物的胚芽鞘,①②处表示胚芽鞘尖端,③④处为尖端下部,当其受到单侧光照射时,下列说
A.生长素由②向①移动B.生长素由④向③移动
C.③处生长比④处快D.生长素由①向③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于单侧光照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发生横向运输,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造成生
长素在背光侧分布多,生长素由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尖端下部的生长素分布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快,
导致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详解】A、当其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发生横向运输的部位是尖端,生长素由②向光侧向①背光侧移动,A
正确;
B、生长素的移动发生在尖端部位,③④处为尖端下部的伸长区,不能发生横向运输,B错误;
C、与④相比,③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C正确;
D、生长素由①向③运输是极性运输,无论其是否受到单侧光照射,均可发生极性运输,D正确。
故选B。
【点睛】
15.某生态学工作者在扶贫活动中,构建了“水稻+鸭+浮萍+鲫鱼”的种养模式。稻田中放养的鸭和鲫鱼主
要捕食螺和浮萍;浮萍可通过固氮为水稻提供氮素;深水、浮萍为鲫鱼提供隐蔽场所,鸭很难捕食。对此
模式的分析,错误的是()
A.在该生态系统中,鸭只是初级消费者
B,水稻均匀分布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C.该模式能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鸭和鲫鱼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鸭和鲫鱼主要捕食螺和浮萍”、“深水、浮萍鲫鱼提供隐蔽场所,鸭很难捕食”,说
明鸭与鲫鱼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详解】A、题意显示,鸭和鲫鱼都可以捕食螺和浮萍,鸭也能捕食鲫鱼,说明鸭在该生态系统中有三个营
养级(第二、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即鸭不只是初级消费者,A错误;
B、水稻均匀分布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即有利于对光照和矿质元素的利用,B正确;
C、该模式能使营养结构复杂化,因此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
D、鸭与鲫鱼有共同的食物,且鸭子还可以捕食鲫鱼,因此鸭子和鲫鱼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D正确。
故选Ao
【点睛】
16.从2019年开始,澳大利亚山火持续了7个月之久,直到2020年2月才终于结束.在这场大火中,无数
小动物丧生,毁坏的植被不计其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强,但其调节能力依然有限
B.若失去负反馈调节,森林生态系统将不会保持稳定状态
C.火灾后,该地区将发生初生演替
D.森林区域在火灾后,群落依旧有演替至森林阶段的潜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其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或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
力稳定性两个方面。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其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
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A、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强,但其调节能力依然有限,A正确;
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失去负反馈调节,森林生态系统将不会保持稳定状态,B
正确;
C、火灾后,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并且土壤中留存植物的根系,该地区将发生次生演替,C错误;
D、森林区域一般分布在湿润地区,在火灾后,群落依旧有演替至森林阶段的潜力,D正确。
故选C»
17.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是()
A.池塘中哪个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
B.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如何
C.池塘中各个种群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D.池塘中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详解】A、池塘中哪个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是群落演替的研究内容,A不符合题意;
B、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不符合题意;
C、池塘中各个种群的相互关系是群落种间关系的研究内容,C不符合题意;
D、池塘中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18.某湖泊六年前引入了一种外来植物A,随后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六年来该湖泊中A种群的密度逐年显著
增加,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湖泊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了湖泊生态系统
B.六年来该湖泊中生物群落的优势种可能发生改变
C.A种群的引入将导致该湖泊的物种多样性降低
D.A种群引入改变了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是由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由于气候适宜、缺少天敌等因素导致生态入
侵,导致引入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详解】A、该湖泊中所有的生物和水分、底泥、光等共同组成了湖泊生态系统,A错误;
BCD、六年来该湖泊中A种群的密度逐年显著增加,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据此可推
测该湖泊中A种群逐渐成为优势种,导致其他植物减少,进而导致部分动物减少,改变了该湖泊生态系统
的营养结构,导致该湖泊的物种多样性降低,BCD正确;
故选Ao
19.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B.演替达到稳定状态时,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仍可能发生改变
C.只要初生演替的时间足够长,群落总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D.人类活动不仅会改变演替的速度,甚至可能改变演替的方向
【答案】C
【解析】
【分析】1.初生演替是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自然因
素为主,经历时间漫长,如裸岩上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己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经历时
间较短,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如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
【详解】A、初生演替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所需时间较长,而次生演替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所需时间较
短,A正确;
B、演替达到稳定状态时,群落中的物种组成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但仍可能发生改变,B正确;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不一定都能形成森林,受气候、水分、光照等因素限制,如西北荒漠,只能演替到
草原,C错误;
D、人类活动不仅会改变演替的速度,甚至可能改变演替的方向,如桑基鱼塘、无废弃农业等,D正确。
故选C。
【点睛】
20.下列关于腐乳制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是多种微生物协同作用的结果
B.制作初期,主要是毛霉在发挥作用
C.制作后期,毛霉的主要作用是分解脂肪和蛋白质
D.制作后期,卤汤中酒的含量会影响到腐乳成熟的时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
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腐乳的发酵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A正确;
BC、制作初期,主要是毛霉在发挥作用,制作后期,加盐腌制后毛霉已被杀死,主要是利用毛霉产生蛋白
酶和脂肪酶分解脂肪和蛋白质,B正确,C错误;
D、制作后期,卤汤中酒的含量会影响到腐乳成熟的时间,若过多,不但杀死了微生物,而且会因酒精度过
高抑制了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腐乳的成熟,D正确。
故选C。
【点睛】
21.下图为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某种神经递质
A.动作电位传至突触小体后引起了Ca2+的内流
B.Ca21的内流促进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
C.③过程受阻时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D.过程①③都需要消耗ATP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Ca2+由膜外进入膜内,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释放某种神经递质,能兴奋传递
给下一个神经元,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图中①是神经递质释放过程,②是钠离子内流过程,③是神经
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重新吸收利用。
【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动作电位传至突触小体后,Ca2+由膜外进入膜内,引起了Ca2+的内流,A正确;
B、Ca2+能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释放某种神经递质,B正确;
C、③是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重新吸收利用,③过程受阻时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C错误;
D、①是释放神经递质过程为胞吐,③是神经递质被重新吸收利用,过程①③都需要消耗ATP,D正确。
故选C。
【点睛】
22.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非特异性免疫是可以遗传的
B.过敏反应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C.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很弱
D.机体清除癌变细胞的过程属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免疫的类型:(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①来源:人类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一种天然防御功能。②特点:是先天遗传的,不针对哪一种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非专一
性)(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①来源:是人在出生以后才产生的。②特点: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
体或异物起防御作用,对其它的病原体无效。(专一性)
【详解】A、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不针对特异抗原,是可以遗传的,A正确;
B、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反应是
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B正确:
C、皮肤等阻挡作用是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其非特异性免疫功
能减弱,C错误;
D、免疫系统具有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等细胞的功能,机体清除癌变细胞的过程属特异性免疫,
D正确。
故选C。
【点睛】
23.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
器测量.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不管是静息电位还
是动作电位均为跨膜电势差,所以要测量静息电位,须将两级分别插入内外表面,再根据静息电位是外正
内负,电流方向是从正电荷向负电荷移动,即可解答此题。
【详解】A、左插膜内右插膜外,可以测量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即左负右正,所以A图电流表
应向左偏,A正确;
B、电流表不骗转是正确的,但两极都插入膜内,无法测量静息电位,B错误;
C、两极都插入膜内,无法测量静息电位,两侧都为负电,电流表不骗转,C错误;
D、两级都插入膜外,无法测量静息电位,两侧都为正电,电流表指针不偏转,D错误。
故选Ao
24.下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植
物光利田②被植食③植食动④植食动物有机
作
合
川①可利用丁动物摄入
物同化量物积累量
案
积
的
机
有
物I⑧植食动物呼
⑤不可利用1⑥未被摄入“⑦未同化县
吸消耗量
A.植物的呼吸消耗量包含在①中
B.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⑦中
C.②⑤⑥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
D.用于植食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分为可利用①和不可利用⑤;可利用①分为被植食动物摄入②
和未被摄入⑥;被植食动物摄入②包括植食动物同化量③和未同化量⑦;植食动物同化量③包括植食动物
有机物积累量④和植食动物呼吸消耗量⑧。
【详解】A、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植物的实际光合作用一植物的呼吸作用,而⑤是植物光合作用积
累的有机物量中不可利用的部分,所以植物的呼吸消耗量不包含在⑤中,A错误;
B、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未被其同化利用,包含在未被同化量⑦中,B正确;
C、①⑤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①二②十⑥,故②⑤⑥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C正确;
D、④是植食动物有机物积累量,可用于植食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D正确。
故选Ao
25.下图是以胚芽鞘为实验材料进行的相关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空白琼脂[北鹭间后
含IAA的
一段时间后
琼脂块
A.图中所示实验能证明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生长
B.图中实验不能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C.要想证明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需保留胚芽鞘的尖端
D.将上述胚芽鞘移至于太空中,由于太空中的失重效应会导致生长素失去极性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将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胚芽鞘能生长:而
将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胚芽鞘不能生长,说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详解】A、实验的自变量是琼脂块否含有生长素,因变量是胚芽鞘能否生长,结果含生长素的胚芽鞘能生
长,证明了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A正确;
B、图中实验的胚芽鞘尖端均被切除,不能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B正确;
C、琼脂块不能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要想证明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需保留胚芽鞘的尖端,
然后用单侧光照射有尖端的胚芽鞘,C正确;
D、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单侧光等因素影响,将上述胚芽鞘移至于太空中,不会导致生长素失去极性运输,
D错误。
故选D。
【点睛】
26.下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q
4
sl
§l2
210
8
6
4
2
0
A.增大上述封闭体系可使K值增大
B.30h以前,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负相关
C.30-50h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D.30-50h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图形:图示为酵母菌种群增长的“S”增长曲线,第30h时,营养物质充足、空间充裕,种群数
量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达到K/2,第50小时达到最大值,K值为12000个/mLxl0mL=120000个,据
此答题。
【详解】A、增大上述封闭体系,可增大培养体系中的培养液体积、氧气含量等,可使K值增大,A正确;
B、30h以前,营养物质充足、空间充裕,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B错误;
C、50h时后,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此时出生率=死亡率,种内斗争最激烈,C错误;
D、30-50h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在增长,只是增长速度变慢,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错误。
故选Ao
【点睛】
27.甲状腺激素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至关重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机体缺碘导致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B.甲状腺激素水平高时,机体进食量增大
C.甲状腺激素水平高时,体重快速增加
D.甲状腺激素水平低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
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
多。
2、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
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详解】A、人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通过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甲状腺的生
长发育,导致甲状腺肿大,A错误;
BC、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水平高时,机体进食量增大,体重减轻,B正确、C错误;
D、甲状腺激素水平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所以会引起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
素分泌增多,D错误。
故选B,
28.下列对应关系有误的一项是()
A.物种丰富度一一调查池塘中有多少种鱼
B.迁入率-----周内飞入某区域的飞蝗占该区域飞蝗总数的60%
C.演替一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取代
D.种群密度一一在海洋中捕捞某种鱼时最需要获得的信息之一
【答案】C
【解析】
【分析】1、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调查池塘中有多少种鱼属于调查群落的丰富度,A正确;
B、一周内飞入某区域的飞蝗占飞蝗总数的60%,这属于迁入率,是种群的数量特征,B正确;
C、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C错误;
D、在海洋中捕捞某种鱼时应先了解该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所以种群密度是最需要获得的信息之一,D正
确。
故选C。
29.下图表示胰岛B细胞与肝细胞在内环境稳态调节过程中的作用,甲、乙、丙分别代表三类血糖调节异常
患者的细胞,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毛细血管
胰岛嘤1胞胰岛素一
抗体1
A.图中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为体液调节
B.据图分析可知患者甲的血糖偏高
C.据图分析可知患者乙的血糖偏低
D.患者丙可能为一遗传病患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甲细胞是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抗体1攻击胰岛B细胞,使之不能分泌胰岛素,
导致这类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比正常人低;乙细胞是肝细胞,抗体2作用于乙细胞,与胰岛素竞争胰
岛素受体,会导致患者血糖调节异常;图中①表示肝糖原的合成过程;②表示肝糖原的水解过程。
【详解】A、胰岛素通过体液的传送实现对血糖的调节,因此,该过程为体液调节,A正确;
B、图中患者甲的胰岛B细胞受到抗体攻击,导致胰岛B细胞受损,进而表现为胰岛素分泌减少,而胰岛
素有降血糖的作用,因此患者甲的血糖偏高,B正确;
C、患者乙肝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接受抗体2的攻击后,导致胰岛素作用效果减弱,进而表现为血糖偏高,
C错误;
D、患者丙肝细胞表现胰岛素受体缺乏,因而表现为胰岛素无法起作用而表现为血糖高,据此可推测丙患者
可能为一遗传病患者,D正确。
故选C。
【点睛】
30.下列关于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分析错误的是()
A.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较强,因此不适合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土壤小动物的体型微小,不利于标记,因此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C.对于个体较小,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也可以采用记名计算法进行调查
D.采集土壤小动物所用的诱虫器利用了土壤小动物避光、趋湿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1、样方法:适用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蛇虫、跳蛹等运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的密度。
2、丰富度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个体数(用于个体较大,种群
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和表
示方法: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详解】AB、由分析可知: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
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AB正确;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其中个体比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
群落可以采用记名计算法统计,C错误;
D、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是利用土壤小动物避光、趋湿、趋暗、避高温的特点,D正确。
故选C。
31.科研人员对一个被污染湖泊中某种鱼类的出生率(I)和死亡率(II)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曲线。由
图可知,该种鱼的数量达到最大的时刻是()
出生率/
死亡率
(X)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湖泊被污染后,该种鱼类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详解】由于种群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0时,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当增长率=0时(c点),
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增长率<0时,种群数量减少,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
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32.不同的藻类植物,如绿藻、褐藻、红藻等分布在不同的水域深度中,在水深超过200米处基本无植物分
布。下列有关说法和分析错误的是()
A.不同藻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在自然状态下可能表现为“S”型
B.由于不同的藻类分布在不同的水层,因此不存在竞争关系
C.阳光是决定藻类在不同水层分布的主要因素
D.藻类在不同水层的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物群落的结构形成: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
2、生物群落的结构类型: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详解】A、由于自然状态下空间等资源有限,不同藻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在自然状态下可能表现为“S”型,A
正确;
B、不同的藻类分布水域不同,但也存在无机盐、光照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关系,B错误;
C、决定藻类在不同水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C正确;
D、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藻类在不同水层的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故选Bo
33.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如下图所示。下列与该图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d甲状腺激素
A.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无关,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调节系统
B.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多时,X分泌a激素会减少
C.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垂体分泌激素a作用于下丘脑,下丘脑分泌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由题目信息分析可知,X为下丘脑,Y为垂体,Z为甲状腺,a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
放激素,b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2、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
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
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详解】A、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错误;
B、由于存在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多时,X下丘脑分泌的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减少,
B正确;
C、激素b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分泌,C错误;
D、垂体分泌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下丘脑分泌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
D错误。
故选B,
34.某兴趣小组在校园土壤中取样,进行“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实验。小明从稀释倍数为
106培养基中筛选出约12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筛选出约40个菌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小明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和其他同学取样的土壤不同
B.要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可将小明配制的培养基不加土样进行培养
C.当稀释倍数太小时,可能由于菌落重叠而导致计数结果偏小
D.在牛肉膏蛋白陈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可初步鉴定尿素分解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
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
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
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1)实验室中目的菌株的筛选①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
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培养基选择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的原理: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胭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以尿素作为氮源,缺乏胭酶的微
生物由于不能分解尿素,缺乏氮源而不能生长发育繁殖,而受到抑制,所以用此培养基就能够选择出分解
尿素的微生物②方法:能合成胭酶的细菌才能分解尿素,配制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能够生长的细
菌就是能分解尿素的细菌。
【详解】A、小明筛选出的菌落数明显比其他同学多,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和其他同学取样的土壤不
同,也有可能是培养基混入其他氮源或培养基被污染,A正确:
B、要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可将小明配制的培养基不加土样进行培养,即进行空白对照,B正确;
C、当稀释倍数太小时,两个或两个以上细菌连在一起时,培养基上看到的是一个菌落,可能会出现菌落重
叠而导致计数结果偏小,C正确;
D、在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培养基变红色,可初步鉴定尿素分解菌,D错误。
故选D。
【点睛】
35.细胞之间在进行信息交流时,有时需要某些信号分子充当媒介来完成。下图表示某些细胞间信息传递的
模式图,其中I、n表示某些细胞,E、F表示某些物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I代表T细胞时,E可表示淋巴因子,II可表示B细胞
B.若E为抗利尿激素,则I表示下丘脑的分泌细胞,II可表示肾小管细胞
C.若F识别E后,促使II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
D.若上图表示血糖调节时的某些细胞,E与F结合后,II细胞内糖原含量上升,则I代表胰岛A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细胞I产生的物质E能够通过细胞外液的运输,到达细胞n,与细胞n上的相应
受体蛋白结合,从而传递相应信息。生物体中的信号分子包括: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
【详解】A、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故若I为T细胞,II为B细胞,E可表示淋巴因
子,A正确;
B、下丘脑分泌细胞可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故若E为抗利尿激素,则I
表示下丘脑的分泌细胞,H可表示肾小管细胞,B正确;
C、若细胞膜表面的F识别E信号分子后,促使H靶细胞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
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正反馈调节,C正确;
D、若上图表示血糖调节时的某些细胞,E与F结合后,II细胞内糖原含量上升,说明E具有降低血糖的作
用,则I代表胰岛B细胞,E为其分泌的胰岛素,D错误。
故选D。
【点睛】
二、非选择题
36.“渐冻人”又称运动神经元病(MND),其患病原理是由于患者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肉失去神经支配
从而逐渐萎缩。下图甲是MND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为膜上的某种结构;下图乙中曲线
I表示其体内某神经纤维受适宜刺激后,膜内Na+含量变化,曲线II表示膜电位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
膜
内
+
Na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欺凌幼儿园课程设计
- 感官审评课程设计
- 化学课程设计模板
- 2024年中国防腐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隔膜压缩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横导辊烘燥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减震器装配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石油工程采油课程设计
- 环境商业插画课程设计
- 2024年中国钢手柄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干细胞和免疫细胞话术 - 内部培训版
- 增值税基础知识教学讲座
- 焊材的贮存与保管制度
- 中英文旅游合同范本
- 物业小区外来人员管理规定
- 小区二次供水应急预案方案
- 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 防雷设施设备巡查表1200字
- 中小学衔接教育
- 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数学3+化学)科目考试题库(浓缩500多题)
- 大学生劳动教育通论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大连海洋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