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GB∕T 38832-2020 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络联网技术要求 通照一体化高速可见光通信_第1页
(高清版)GB∕T 38832-2020 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络联网技术要求 通照一体化高速可见光通信_第2页
(高清版)GB∕T 38832-2020 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络联网技术要求 通照一体化高速可见光通信_第3页
(高清版)GB∕T 38832-2020 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络联网技术要求 通照一体化高速可见光通信_第4页
(高清版)GB∕T 38832-2020 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络联网技术要求 通照一体化高速可见光通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4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络联网技术要求通照一体化高速可见光通信TH-v2020-06-02发布2020-12-01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ⅠGB/T38832—2020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系统架构和参考模型 5.1系统架构 5.2参考模型 6物理层技术要求 6.1媒介无关规范 6.2媒介相关规范 7数据链路层技术要求 7.1功能模型和帧格式 7.2媒介接入 7.3数据链路层控制参数 7.4终端节点功能 7.5域管理节点功能 7.6寻址策略 7.7MAP帧结构 7.8重传与确认协议 7.9管理和控制消息格式 7.10信道估计协议 7.11连接管理 附录A(规范性附录)比特排序约定 附录B(资料性附录)应用协议汇聚子层 参考文献 ⅢGB/T38832—2020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5)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程强、曹小波、余冰雁、周箴、袁立权。1GB/T38832—2020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络联网技术要求通照一体化高速可见光通信本标准规定了通照一体化高速可见光通信系统的系统架构和参考模型、物理层技术要求和数据链路层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基于公用电信网的通照一体化高速可见光通信设备,专用电信网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IEEE802.3IEEE以太网标准(IEEEStandardforEthernet)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由域管理节点和其他注册到域管理节点的所有节点构成的逻辑网络。3.2管理协调(例如,分配带宽资源和管理用户优先级)同一域中所有其他节点的节点。3.3由用户指定的32字节的域标识符。3.4域中工作的普通节点,向域管理节点注册。3.5二者均相关的数据流。3.6域内两个节点直接连接建立信号流的通信方式。2GB/T38832—20203.7节点加入域的过程。3.8-调制发送比特到的子信道对应的中心频率。3.9任意两个相邻子载波之间的频率差距。-每个子载波占据的频率范围内的信号传输通道。承载了一个或多个数据比特的OFDM信号对应的固定时间单元,由多个正弦波形式的子载波组成,并在称为符号时间的固定时间内发送。TS在共享的发送机会内,一个或多个节点开始发送机会对应的时间间隔。单个节点或一组节点有权初始化发送的持续时间间隔。标识流获得域管理节点分配的时隙资源的优先程度。利用照明LED发出的可见光进行信号传输的无线通信手段。4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AAT:地址相关表(AddressAssociationTable)GB/T38832—2020BAT:比特分配表(bitallocationtable)BC:退避计数器(back-offcounter)B-LCDU:广播链路控制数据单元(broadcastlinkcontroldataunit)CBTS:竞争型时隙(contention-basedtimeslot)CFTS:免竞争型时隙(contention-freetimeslot)CRS:载波监听(carriersense)CTS:允许发送(cleartosend)CW:竞争窗口(contentionwindow)DC:延迟计数器(defercounter)DNI:域名标识符(domainnameidentifier)DOD:域ID(domainID)FEC:前向纠错(forwarderrorcorrection)34GB/T38832—2020FSLT:未来调度生存时间(futureschedulelifetime)ITS:空闲时隙(idletimeslot)LCDU:链路控制数据单元(linkcontroldataunit)MAC:媒质访问控制(mediumaccesscontrol)MI:组播指示(multi-castindication)5GB/T38832—2020SM:子载波模版(sub-carriermask)TS:时隙(timeslot)TTL:生存时间(timetolive)5系统架构和参考模型可见光通信是一种利用可见光谱来承载无线信号传输的通信技术,随着室内照明LED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可见光通信应用于LED照明广泛覆盖的室内环境中的场景与方案已经成熟。通照一体化的可照明产生影响,在系统技术方案设计与选择上需予以综合而全面的考虑。通照一体化高速可见光通信(VLC)网络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域以及连接局管理节点负责实现带宽分配、域间切换、各域运行特性协调等资源协调的功能,同时负责传递由远程管理系统实现的相关功能(如BBFTR-069)来实现支持宽带接入。对全局管理功能的详细规范和具体应用以及系统连接外部域和接入网络的网桥的规范不在本标准的规范范围之内。GB/T38832—2020注1:域可以根据不同应用场景使用不同的拓扑,关于拓扑的规定见5.1.3。注2:在一个室内环境中可以部署多个相互间没有通过网桥连接的独立的VLC网络。图1通照一体化高速可见光通信网络架构参考模型一个域包含一个域管理节点(DM)以及一个或多个注册在管理节点上的终端节点(EP)。同一个域内的节点可以通过不同媒介连接,如可见光或红外光。域管理节点将连接外部域的网桥视为满足特定要求的普通节点的应用实体(AE)。图1所示的域中包含具有一定能力集的EP,以及具有额外能力的DM。DM的额外能力包括分配和协调域内所有EP的资源(带宽和优先级)。任何域均需要遵循以下要求:。域ID。频带)。需要对域间共享同一个高速VLC网络中公共媒介进行协调。。本标准规定的高速VLC网络拓扑为点对多点(即星型如图2所示。67GB/T38832—2020图2点对多点拓扑在星型拓扑中有一个节点处于通信网络的中心地位,在高速VLC网络的域中,这个DM节点通常是LED灯。DM是唯一有权限实现与域内其他节点之间交互信息的节点。域内其他节点相互之间不能直接交互。为方便起见,在星型拓扑中,DM向EP的通信方向称为下行,EP向DM的通信方向称为上行。点对点拓扑是星型拓扑的特殊情况,如图3所示。图3点对点拓扑在这种拓扑中,一个节点作为DM,另一个节点作为EP。为方便起见,在P2P拓扑中,DM向EP的通信方向称为下行,EP向DM的通信方向称为上行。高速VLC网络可被划分为三种工作模式:普通模式、广播模式和混合模式,如图4所示。在普通模式中,所有EP都应具有与DM进行双向通信的能力,并应在加入域时向DM注册、受DM的管理和协调。在广播模式中,所有EP都仅应接收DM广播,不与DM发生交互、不向DM注册、不受DM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在普通模式下的EP称为普通EP,工作在广播模式下的EP称为广播EP。在混合模式中,域中既有普通EP也有广播EP,DM负责响应普通EP的注册并对其进行管理和协调,同时负责对广播EP进行广播。VLC8GB/T38832—2020EP上行通信可支持工作不同的波段,为了指示DM和EP的收发能力,定义节点收发机的能力集如表1所示。表1节点收发机能力集方向能力发射机能力集节点只能发射可见光信号节点只能发射红外信号节点可以同时发射可见光和红外信号接收机能力集节点只能接收可见光信号节点只能接收红外信号节点可以利用单一探测器接收可见光和红外信号节点可以利用不同探测器分别接收可见光和红外信号一个域可以包含支持不同波长方案的多种节点,但只有当EP的波长方案能和域的DM进行交互通信时,该EP才可以注册加入该域。节点在注册加入域时,需要向DM报告其收发机能力集。普通EP的主要功能见表2。表2普通EP的主要功能功能描述媒质访问基于媒质访问规划(MAP)进行接收、翻译和其他一些操作支持准入控制协议对准入控制协议的支持支持媒质访问规则使用与域管理节点协商一致的媒质访问规则接入媒质收集和上报节点信息提供下列统计信息:—地址相关表(AAT);—节点支持功能列表;—性能统计(数据速率、错误计数、时间戳)带宽分配请求—流量调整;支持重传提供对接收到的错误数据单元的确认和重传DM控制着域内的其他节点,其主要功能见表3。表3DM的主要功能功能描述在线情况指示周期性的向域中所有节点发送MAP准入控制—允许域中加入新节点;—限制域中的节点数量;—从域中移除节点9GB/T38832—2020功能描述带宽分配和QoS支持域状态监视收集域的运行状态统计信息:—域内节点列表;—性能统计(数据速率、错误计数)一个域中只能有一个DM。域中的其他所有节点都接受DM的管理。5.2参考模型5.2.1VLC系统协议参考模型通照一体化高速VLC网络的协议参考模型如图5所示。VLC5.2.2接口功能描述本条根据实体间的信号流交换对收发器接口(A接口、PMI和MDI)进行了功能性描述。描述中不含任何收发器的具体实现方法。A接口由应用实体(AE)和数据链路层(DLL)之间原语交换描述。如表4所示,共有六类A接口原语。每一类包含一个或多个原语分别与控制或数据相关。数据原语和控制原语分别表示A接口的数据路径和控制路径。应用数据原语(ADP)是由AE的具体应用指定的。GB/T38832—2020表4A接口原语类型原语类型方向描述AIF_DATA.REQ从AE到DLL的数据信号AIF_DATA.CNF从DLL到AE的数据信号确认AIF_DATA.IND从DLL到AE的数据信号AIF_CTRL.REQ从AE到DLL的控制信号AIF_CTRL.CNF从DLL到AE的控制信号确认AIF_CTRL.IND从DLL到AE的控制信号物理媒质无关(PMI)接口PMI由DLL和物理层之间的原语交换来描述,如表5所示,原语流的方向指出了发起原语的实体。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原语都是在MAC协议数据单元(MPDU)中交换的。注意,表5中列出的原语仅作为描述目的,并不特指任何的具体实现方法。表5PMI原语描述原语类型方向描述PMI_DATA.REQDLL→PHY发送的MPDU流PMI_CTRL-RxDis.REQDLL→PHY去使能PHY帧接收PMI_DATA.INDPHY→DLL接收的MPDU流PMI_CTRL-ERR.INDPHY→DLL随着错误MPDU收到的错误原语PMI_CTRL-CRS.INDPHY→DLL净荷感知原语RX.ENABLEDLL→PHY在PHY层使能接收功能媒质关联接口(MDI)MDI的功能特性由两个信号流描述:—发射信号(TXDATA)是在媒介上发射出的信号流;—接收信号(RXDATA)是在媒介上接收到的信号流。5.2.3VLC收发机功能模型图6描绘了一个VLC收发机的功能模型。这个模型适用于DM和EP。虽然这两种节点在MAC层、LLC层和上层功能的实现均存在差异,但它们遵循统一的功能模型。第6章描述了通照一体化高速VLC系统的物理层规范,第7章详细描述了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模型。GB/T38832—20206VLC5.2.4VLC系统管理平面模型VLC系统收发机的数据、控制和管理平面参考模型如图7所示。其中数据和控制平面参考模型已经在5.2.1和5.2.2中详细描述。当节点支持LED照明及调光时,X接口提供节点的调光器与NME之间的接口。X接口的参数定义及传输的管理指令不在本标准的规范范围内。7VLC6物理层技术要求6.1媒介无关规范PHY功能模型见图8所示。PMI和MDI分别是PHY与MAC之间及PHY与传输媒质之间的GB/T38832—2020发送信号。图8PHY功能模型在发送方向,数据以MAC协议数据单元(MPDU)的形式通过PMI从MAC进入PHY。接收到的MPDU在PCS中被映射为PHY帧,在PMA中被编码,在PMD中被调制,最终通过特定的OFDM调制后被发送到媒质上。PMD会加入一个前导以帮助接收端同步和估计信道。在接收方向,帧通过MDI被接收下来,并且被解调和解码。恢复的MPDU通过PMI被转发到MAC。被恢复的PHY帧头会在PHY中进行处理,以获取其中的一些帧参数(见)。PHY的数据比特排序约定见附录A。6.1.2物理编码子层(PCS)PCS的功能模型见图9所示。它更加详细的描述了图8中提出的PCS的功能。广播EP无需实现发送信号。GB/T38832—20209PC在发送方向,从MAC收到的MPDU被映射到PHY帧的一个净荷域中(见)。然后再添加在接收方向,经过解码的PHY帧头和净荷会被处理。PCS从净荷中恢复出原始的MPDU并将它提交给PMI,从帧头中恢复出相关的控制信息并提交给图15中的PHY管理实体。计(ACE)信息在PMD中被添加到PHY帧上(分别见和.5)。前导中不存在任何用户或管理数据,仅用来进行同步和发起信道估计。图10PHY帧结构PHY帧头和净荷中应各包含整数个OFDM符号。PHY帧头的长度应为整数个符号的长度,并使用一个预定义的调制编码参数集(见)进行传输。ACE是否存在取决于帧的类型(见)。净荷的长度不是固定的,并且有可能长度为0。净荷中可以使用不同种类的编码参数和比特承载GB/T38832—2020本标准中规定的几种PHY帧类型见表6。表6PHY帧类型帧类型帧头净荷描述参考章条MAP√√承载媒质访问规划(MAP)的帧,净荷中包含一个MPDUMSG√√消息帧,分别或同时承载用户数据和管理数据,净荷中包含一个MPDUACK√无数据包含在帧头中RTS√无请求发送(RTS)帧,相关的数据包含在帧头中CTS√无允许发送(CTS)帧,相关的数据包含在帧头中CTMG√无承载短控制管理(CTMG)消息的帧PROBE√√探测帧,净荷中包含一个探测信号ACKRQ√无ACK重传请求帧,相关的数据包含在帧头中BMSG√√双向消息帧BACK√√双向确认帧ACTMG√无CTMG帧的确认帧FTE√取决于扩展帧类型定义扩展帧类型MPDU以字节序列的形式被发送到PHY,这些字节被作为一串有序的比特以LSB到MSB的顺序进行处理。MPDU的第一个比特应为净荷中被发送的第一个比特。PHY帧头的核心部分长度为PHYH个比特(见6.1.3.3.2),并作为D个(D为1或2)连续的OFDM符号被发送。PHY帧头的核心部分由一个通用部分和一个可变部分组成。通用部分中包含所有类型的PHY帧中都有的域,可变部分则包含不同类型PHY帧特有的域。PHY帧的类型由帧类型(FT)域标识。通过补零将各种类型的PHY帧头填充到标准的PHYH比特长度。帧头核心部分的内容被16比特的头检测序列(HCS)保护。PHY帧头核心部分域的定义见表7。GB/T38832—2020表7PHY帧头的核心部分域字节比特描述备注FT0[3:0]帧类型通用部分DOD[7:4]域IDSID1[7:0]源节点的DEVICE__IDDID2[7:0]目的节点的DEVICE_ID或BROADCAST__IDMI3[0]广播标识指出DID是一个单播还是广播目的地DRI[1]时长标识确定FTSF域是否由一个16比特的时长域开始EHI[2]扩展帧头标识HSI[3]帧头分段标识预留域[7:4]预留域的比特在发送端应置为全0,在接收端应被忽略FTSF4~18[119:0]帧类型特定域可变部分HCS[15:0]帧头检测序列通用部分根据帧头核心部分中的扩展帧头标识(EHI)域,PHY帧头可在核心部分后面扩展出额外的PHYH个比特,并作为额外的D个连续的OFDM符号发送。如果EHI位被置为1,则额外的PHYH个比特作为PHY帧头扩展部分被添加到核心部分之后。PHY帧头的扩展部分应采用与核心部分相同的编码PHY帧头的核心部分和扩展部分应分别用不同的OFDM符号传送,如图11所示。图11可能的PHY帧头传输情况GB/T38832—20206.1.2.5PHY帧头通用部分域FT是一个4位的域,它标识出所发送的PHY帧的类型,帧类型如表8所示。表8PHY帧类型类型值描述备注MAPMAP帧MSG数据和管理帧ACKACK控制帧RTSRTS控制帧CTSCTS控制帧CTMG短控制帧PROBE探测帧ACKRQACK重传请求帧BMSG双向消息帧,净荷和其ACK帧中都包含数据和管理帧BACK双向确认帧,净荷中包含ACK即数据和管理帧ACTMGCTMG帧的确认帧预留域1011~1110预留类型FTE帧类型扩展,这种帧类型是到扩展帧类型的指针DOD域应包含PHY帧的源和目的设备的域ID。DOD域为4比特的无符号整数,有效范围从250的8位无符号整数。0是一个特殊值,应分配给正试图加入家庭网络的节点使用。整数。当MI被置为0时,DID域应包含目的节点的DEVICE_ID(用于单播传输)。当MI被置为1时,DID域应包含目的节点的BROADCAST__ID。当DRI位被置为1时,FTSF应由时长域开始。当DRI位被置为0时,PHY帧不应包含任何净荷GB/T38832—2020(仅包含前导和PHY帧头)。时长域应包含一个单独PHY帧或PHY帧序列的时长。该域为16比特的无符号整数,有效值的的,节点应假设它的虚拟载体知道信道会被占用一定时长。这段时间之后应有一个TIFG_MIN长度的帧间隙。DRI值帧类型DRI值MAP1MSG1ACK0RTS1CTS1PROBO1ACKRQ0BMSG1BACK1CTMG0ACTMG0DTE6.1.2.5.7扩展帧头标识(EHI)信息比特规范见8。当EHI域为0时,PHY帧头应包含PHYH个信息比特。EHI域的值应根据帧类型进行设置,见表10。帧类型EHI值MAP0MSG0ACKRTS0CTS0PROBO0ACKRQ0BMSGBACKCTMGFTEACTMG0GB/T38832—20206.1.2.5.8帧头分段标识(HIHIS域值应与发送机会(TXOP)中的MAP扩展描述符的帧头分段域值相同。HCS域用来进行PHY帧头校验。HCS是16比特循环冗余校验(CRC),应根据PHY帧头中的所有域按发送顺序进行计算,即从PHY帧头第一个域(FT)的LSB比特开始到最后一个域(FTSF)的MSB比特结束。HCS应使用下面的16阶生成多项式计算:HCS的值应为要被发送的帧头内容(表示为一个多项式,输入的第一位对应最高阶项,即X输入的最后一位对应X0。某一位的值为该位所对应项的系数,PHYH则是用比特表示的帧头长度。)乘HCS域应从最高次项的系数开始发送。6.1.2.6MAPPHY帧类型特定域本条和详细描述了帧类型特定域(FTSF),即根据不同类型帧分别有不同定义的可变PHY帧头域。表11列出了MAP帧类型特定的PHY帧头域。表11MAPPHY帧类型特定域域字节比特说明MAP_DUR[15:0]NTR2~5[31:2]CYCSTART6~9[31:0]RCMSS[11:0]SI[15:12]BLKSZ[1:0]REP[4:2]FCF[7:5]BNDPL[2:0]MAP_TYPE[3]预留域[7:4]—预留域[7:0] MAP_DUR域应包含MAP帧的传输时长。GB/T38832—2020NTR域应包含MAP帧前导中的第一个OFDM符号的第一个发送的采样的时间,采样的时钟为数。NTR的值应使用模运算(模232)。如果发送MAP帧的节点不是DM,则该域应为对DM节点NTR的最佳估计(见)。6.1.2.6.4MAC周期开始时间(CYCSTART)CYCSTART域应包含下一个MAC周期的开始时间。域值为32比特的无符号整数域。该时间应周期中的CYCSTART值加MAP帧头中的MAC周期持续时长(见7.7.3)。的开始时间。CYCSTART的值应使用模运算(模232)。RCMSS域应包含MAP帧中重复数据块的大小,用B来表示(见.2)。该域值为12比特无SI域应包含DM节点为该MAP帧使用的扰动初始化值(C4C3C2C1)。该域长度为4比特,用来对扰动进行初始化,详细描述见。6.1.2.6.7信息块大小(BLKSZ)BLKSZ域应包含发送端MAP帧净荷使用的FEC码字信息块的大小,该域长度为2比特,详细说明见表12。表12BLKSZ域说明BLKSZ域值说明净荷使用的120字节的信息块大小净荷使用的540字节的信息块大小预留值REP应包含对PHY帧净荷进行编码所需的重复次数。该域长度为3比特,详细说明见表13。GB/T38832—2020表13REP域值REP域值说明预留值23468预留值6.1.2.6.9FEC级联因子(FCF)FCF域应包含FEC级联因子。该域长度为3比特,域格式见表14。表14FCF域值FCF域值Ha≈a10预留值预留值202140414243≈BNDPL域应包含节点使用的频谱划分方案标识。该域长度为3比特,域格式见表15。表15频谱划分方案标识符BNDPL域值说明预留值25MHz50MHzGB/T38832—2020BNDPL域值说明100MHz200MHz101~111预留值当MAP_TYPE域值为0时,应使用默认MAP(MAP-D)帧进行传输,并且应为MAP帧的净荷使用预定义的类型1比特分配表。当MAP_TYPE域值为1时,应使用激活MAP(MAP-A)帧进行传输,并且应为MAP帧的净荷使用预定义的类型2比特分配表。MAP-D帧仅应使用120字节的FEC信息块。对于所有的MAP类型,MAP帧应使用默认的保护间隔(NGI-DF)和1/2FEC编码速率,净荷的重复方6.1.2.7MSG帧类型特定域表16中列出了MSG帧头特定域中的各个域。表16MSG帧头特定域域字节比特描述备注MSG_DUR[15:0]MSG帧时长BLKSZ2[1:0]MSG帧净荷的FEC码字大小FEC__RATE[4:2]MSG帧净荷的FEC编码速率REP[7:5]FEC净荷编码的重复次数FCF3[2:0]FEC级联因子SI[6:3]扰动初始化MDET[7]DM节点发现标识BAT__ID4[4:0]比特分配表标识BNDPL/GRP__ID[7:5]频谱划分方案标识/子载波分组标识GI__ID5[2:0]保护间隔标识APSDC-M[7:3]MSG帧实际PSD上限CONNECTION_ID6[7:0]连接标识符RPRQ7[1:0]要求回复BRSTCnt[3:2]突发帧计数BEF[4]突发结束标识AIFG__IND[5]AIFG标识预留域[7:6]—GB/T38832—2020域字节比特描述备注ACE__SYM8[2:0]ACE符号数CNN__MNGMT[6:3]连接管理预留域[7]—BRURQ[15:0]带宽预留更新请求,当不为START__SSN域时,为BRURQ域START__SSN[15:0]起始段序号0111时为START_SSN域,否则为BRURQ域CURRTS[6:0]当前时隙BTXRQ[7]双向传输请求预留域[7:0]—预留域[15:0]—。6.1.2.7.3信息块大小(BLKSZ)BLKSZ域应包含发送端PHY帧净荷使用的FEC码字信息块的大小,该域长度为2比特,详细说明见表12。6.1.2.7.4FEC编码速率(FEC_RAFEC_RATE域应包含对净荷进行编码的FEC编码速率。该域为3比特的无符号整数域,详细说明见表17。表17FEC_RATE域说明FEC_RATE域值说明预留值GB/T38832—2020FEC_RATE域值说明预留值REP域应包含用来对PHY帧净荷进行编码所需的重复次数。该域为3比特无符号整数域,详细说明见表13。6.1.2.7.6FEC级联因子(FCF)SI域应包含扰动器的初始化值C4C3C2C1。该域长度为4比MDET域应表示接收到了一个MAP帧。MDET是1比特长的域,当一个节点收到一个当前MAC周期的MAP时,该节点会在自己发送的每个PHY帧头中将MDET置为1。各节点使用这个标识来确定DM节点是否正常工作。6.1.2.7.9比特分配表标识(BBAT_ID域应包含PHY帧比特分配表的标识。该域值为5比特无符号整数,有效值见表57。6.1.2.7.10频谱划分方案标识/子载波分组标识(BNDPL/GRP_ID)对于统一净荷(类型0、类型1和类型2)的预定义BAT,BNDPL/GRP_ID域应包含节点所用的频谱划分方案标识(见表15)。否则BNDPL/GRP_ID域应包含子载波分组方式(见6.1.4.3.4),格式见表18GRP_ID域格式GRP_ID域值说明默认值—无子载波分组2个子载波分为一组4个子载波分为一组8个子载波分为一组16个子载波分为一组101~111预留值GB/T38832—2020GI_ID域应表示净荷所使用的保护间隔(见)。该域长度为3比特,格式见表19。表19GI_ID域格式GI_ID域值说明000~110k=8(GI_ID=7)6.1.2.7.12MSG帧的实际PSD上限(APSDC-M)6.1.2.7.13连接标识符(CONNECTION_ID)CONNECTION_ID域应标识PHY帧中的数据LPDU包含的连接。该域值为8比特无符号整数。对于与业务流相关联的连接,该域值应为FLOW__ID。对于基于优先级的连接,根据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支持的用户优先级和优先级队列(流量等级)数量,该域应被置为表72中的值。值255用来表示广播连接。明见表20。)说明PHY帧不要求回复,接收端不应回复该PHY帧。当MI值为1(广播)时,该值的含义预留当MI值为0(单播)时,接收端应延缓回复的发送(见)。当MI值为1(广播)时,该值的含义预留当MI值为0(单播)时,该值的含义预留。当MI值为1(广播)时,该值的含义预留号整数。GB/T38832—2020BEF域应表示一次突发的终结。该域长度为1比特。在一次突发的最后一个PHY帧中,BEF域应被置为1,其他所有PHY帧中,BEF都应被置为0。对于只包含一个PHY帧的突发,BEF域应被置6.1.2.7.17AIFG标识(AIFG_IND)对于单播,当AIFG_IND域值为1时,发送端应使用接收端指定的AIFG值,用TAIFG表示。当根据帧中AIFG_IND域的指示,在TAIFG或TAIFG-D之后对该帧进行确认。对于广播,AIFG_IND域值应永远为0。ACE_SYM域应包含添加到MSG帧净荷开始处的ACE符号数量。该域长度为3比特,详细说明见表21。表21ACE_SYM域值ACE_SYM域值说明0个ACE符号1个ACE符号2个ACE符号7个ACE符号CNN__MNGMT域应用来对7.11中定义的连接进行管理。该域长度为4比特,详细说明见表22。表22CNN_MNGMT域值CNN__MNGMT域值说明无含义(PHY帧可携带净荷)请求建立有确认的管理连接(PHY帧不可携带净荷)请求建立没有确认的管理连接(PHY帧不可携带净荷)管理连接复位指示(PHY帧不可携带净荷)管理连接释放指示(PHY帧不可携带净荷)请求建立具有确认的数据连接(PHY帧不可携带净荷)请求建立不具有确认的管理连接(PHY帧不可携带净荷)GB/T38832—2020表22(续)CNN__MNGMT域值说明数据连接复位指示(PHY帧不可携带净荷)数据连接释放指示(PHY帧不可携带净荷)1001~1110预留值净荷不属于任何连接当域值为0001或0011时,管理流状态机的ACK__TX_RESET变量(见)值为1。当域值为0000时,ACK__TX_RESET变量值为0。当域值为0101或0111时,由MDG帧的CONNECTION_ID域表示的数据连接状态机的ACK_TX_RESET变量(见)值为1。当域值为0000时,ACK__TX_RESET变量值为0。域字节比特描述ConnState0[7:0]字节FlowLineRate1[7:0]包含当前连接的线路速率,即每个符号能够传输的字节数。START__SSN域应在建立或复位连接时为发送端保存ACK_TX_WINDOW_START变量的值。接收端应将自己的ACK__RX_WINDOW__START变量值设置为接收到的START__SSN域值。SSN域。CURRTS域应包含发送MSGPHY帧的STXOP中的TS序号。该域值为7比特无符号整数。根据MAP的描述(见7.7.5),每个STXOP中的第一个TS的序号应为1,之后的TS序号依次递增。不通过STXOP传输时,该域值应为0。传输,当该位为0时,为不请求双向传输(见7.2.10)。GB/T38832—20206.1.2.8ACKPHY帧类型特定域表24列出了ACKPHY帧类型的特定PHY帧头域。表24ACKPHY帧类型特定域域字节比特描述备注FLCTRL_CONN0[0]流量控制连接标识FLCTRLT[1]流量控制类型FLCTRL[6:2]流量控制BTXRQ[7]双向传输请求RXRST_DATA1[0]数据接收复位标识RXRST__MNGMT[1]管理接收复位标识BAD_BURST[2]错误突发表示预留域[7:3]—发送端应将预留域比特置为全0,接收端应忽略该域ACK_CE_CTRL2[6:0]ACK信道估计控制预留域[7]—发送端应将预留域比特置为全0,接收端应忽略该域ACKDATA3~14[90:0]确认数据预留域[95:91] 发送端应将预留域比特置为全0,接收端应忽略该域6.1.2.8.2流量控制连接标识(FLCTRL_CONN)FLCTRL_CONN域定义了对FLCTRL和FLCTRLT域的解释。当FLCTRL__CONN域值为0时,FLCTRL和FLCTRLT域应包含与数据连接相关的信息。当FLCTRL__CONN域值为1时,FLCTRL和FLCTRLT域应包含与管理连接相关的信息。6.1.2.8.3流量控制类型(FLCTRLT)FLCTRLT域应包含对FLCTRL域内容的解释,如表25所示。表25FLCTRLT域值FLCTRLT域值说明0状态报告1保持时间/管理6.1.2.8.4流量控制(FLCTRL)FLCTRL域应用来进行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流量控制(见7.11.5)。根据FLCTRLT域取值不GB/T38832—2020同,FLCTRL域有不同的含义。当FLCTRLT域值为0(状态报告)时,FLCTRL域应包含接收端能够为一条流缓存的LPDU的数量,域长度为5比特,域值见表26。表26FLCTRL为状态报告时的域值FLCTRL域值使用540字节LPDU的连接使用120字节LPDU的连接468GB/T38832—2020当FLCTRLT域值为1(保持时间/管理)时,FLCTRL应包含发送端应向节点保持传输的时间长表27FLCTRL为保持时间时的域值FLCTRL域值说明保持时间直到下一个MAC周期01000~11011预留值管理释放连接确认释放连接指示接受连接资源不足当FLCTRLT域值为1(保持时间/管理)并且FLCTRL域值为111112时,表示接收端告知发送端自己的可用资源不足以建立一个连接(见7.11)。当FLCTRLT域值为1(保持时间/管理)并且FLCTRL域值为111102时,表示接收端告知发送端自己接受了连接请求。这种情况仅对于不具有确认的连接(见7.11)使用。当FLCTRLT域值为1(保持时间/管理)并且FLCTRL域值为111012时,表示接收端告知发送端自己试图释放一个连接(见7.11)。当FLCTRLT域值为1(保持时间/管理)并且FLCTRL域值为111002时,表示接收端对来自发送端的释放连接请求进行确认(见7.11)。6.1.2.8.6数据接收复位标识(RXRST_DATA)RXRST_DATA域应包含ACK帧对应的数据连接的状态机的ACK_RX_RESET变量值,详见6.1.2.8.7管理接收复位标识(RXRST_MNGMT)RXRST_MNGMT域应包含ACK帧对应的管理流的状态机的ACK_RX_RESET变量值,详见GB/T38832—2020接收端应使用BAD_BURST域来告知发送端在上一次PHY帧突发中收到的所有LPDU都存在错误。当上一次PHY帧突发中收到的所有帧(一个或多个)中的所有LPDU都存在错误时,BAD_BURST域值才应被置为1,其他任何情况都应被置为0。6.1.2.8.9ACK信道估计控制(ACK_CE_CTRL)ACK_CE_CTRL域用来对进行信道估计。该域长度为7比特,其中包含ACK_CE_CTRL_TYPE和RUNTIME_BAT_ID两个子域。ACK_CE_CTRL域的格式见表28。表28ACK_CE_CTRL域格式域字节比特ACK_CE_CTRL_TYPE0[1:0]RUNTIME_BAT__ID[6:2]6.1.ACK信道估计控制类型(ACK_CE_CTRL_TYPE)ACK_CE_CTRL_TYPE域长度为2比特,域值见表29。表29ACK_CE_CTRL_TYPE域值ACK_CE_CTRL_TYPE域值说明没有ACK_CE_CTRL信息被发送运行时BAT_ID无效请求进行PROBE帧传输,并且运行时BAT_ID无效取消信道估计当ACK_CE_CTRL_TYPE域值为012时,RUNTIME_BAT_ID域中的运行时BAT_ID无效。当ACK_CE_CTRL_TYPE域值为102时,请求发送一个PROBE帧。RUNTIME_BAT_ID域应包含PROBE帧的CE_BAT__ID。如果在发送端RUNTIME_BAT_ID是有效的,则RUNTIME_BAT_ID应被立刻标记为无效。不应被发送到接收端。如果PHY帧头中没有可用的ACK_CE_CTRL信息,ACK_CE_CTRL_TYPE值应为002。当ACK_CE_CTRL_TYPE域值为012或102时,RUNTIME_BAT_ID域应包含一个运行时BAT_ID,该BAT__ID为CE_BAT_ID(见7.10.6)。否则该域值应为000002。GB/T38832—20206.1.2.8.10确认数据(ACKDATA)当MI域值为0时(用来对单播进行确认ACKDATA域应包含一个91比特长的ACKDATA域。当MI域值为1时,ACKDATA域为保留。不同情况下的ACKDATA域格式分别见表30和表31。表30MNMTP域值为0时的单播ACKDATA域格式域字节比特FACK0~11[2:0]CONNECTION__ID[10:3]MNMTP[11]LSSN[23:12]ACKI[90:24]预留域(见表24)[95:91]表31MNMTP域值为1时的单播ACKDATA域格式域字节比特FACK0~11[2:0]CONNECTION__ID[10:3]MNMTP[11]MNMT__LSSN[17:12]MNMTL[22:18]MNMT__ACKI[(MNMTL_VALUE+22):23]LSSN[(MNMTL_VALUE+34):(MNMTL_VALUE+23)]ACKI[90:(MNMTL_VALUE+35)]预留域(见表24)[95:91]FACK域的结构见.10.6。当使用选择性确认时,FACK域指出了ACKI域的格式。6.1.2.8.10.2管理LSSN出现标识(MNMTP)当MNMTP域为0时,单播ACKDATA域的格式见表30。当MNMTP域为1时,单播ACKDA-TA域的格式见表31。6.1.2.8.10.3MNMTP为0时的ACKDATAGB/T38832—20206.1.2.8.10.4MNMTP为1时的ACKDATA数据连接(见和7.11)相应的接收端窗口有关。最低管理段序列号(MNMT_LSSN)域应包含与管理连接(见和7.11)相应的接收端窗口的ACK__RX_WINDOW__START的6个LSB。管理确认信息长度(MNMTL)域应包含MNMT_ACKI域的MNMTL_VALUE变量值用比特表示的大小。当MNMTL的值大于0时,管理确认信息(MNMT_ACKI)域应包含一个比特数组,该比特数组表示与管理连接(见和7.11)相应的接收端窗口对数据端的正确接收情况。如果某个段接收正确,则与该段对应的比特应被置为0,否则置为1。MNMT_ACKI中的第一个比特应对应SSN等于ACK_段,以此类推直到ACK_RX_CONF_WINDOW中的最后一个正确接收的段。如果在MNMT_ACKI中没有某一个段的状态报告,则发送端应认为该段没有被接收端正确接收。CONNECTION_ID域应标识出正在被确认的数据LPDU所对应的连接。该域值为8比特无符号CONNECTION_ID域值为255时,ACKDATA域可能包含管理连接的确认信息。FACK域应用来指出ACK消息中的ACKI域的格式。该域长度为3比特,域值见表32。表32FACK域值FACK域值说明选择性确认-ACKI格式为比特映射编码选择性确认-ACKI格式为运行长度编码选择性确认-ACKI格式为分组编码011~110预留值ACKI不包含信息LSSN域应包含接收窗口的ACK__RX_WINDOW__START的12个LSB。接收端应通过ACKI来表示由若干个段组成的数据单元的接收状态。根据表32中列出的各种ACKI格式,数据单元通过不同方式与ACKI中的每一个状态指示相对应。当数据单元没有被正确接收时,与之相对应的状态指示应被置为1,若被正确接收,则置为0。如果没有更多的信息用来编码ACKI域,且该域还有未使用的比特,则接收端应将这些比特编码为相应的值以表示剩余的数据单元已经被接收但其中存在错误。如果ACKI域的比特不足以表示所有接收到的数据段状态,则接收端可选GB/T38832—2020择使用压缩编码或将根据可用的比特数限制状态指示的数量。发送端应认为接收状态报告中没有提及的数据单元没有被接收端正确接收。对ACKI的编码方式共有三种:—比特映射编码;—运行长度编码;—分组编码。其中的后两种编码方式均为压缩编码。当FACK域指示ACKI的格式为比特映射编码时,ACKI域应被编码为一个比特数组。ACKI域应包含接收窗口中数据段的正确接收情况。第一个ACKI比特代表SSN等于ACK_RX_WINDOW_段的接收情况,以此类推直到ACK__RX_CONF_WINDOW中最后一个被正确接收的段。如果没有更多的信息用来编码ACKI域,且该域还有未使用的比特,则接收端应将这些比特的值置为1。运行长度编码和分组编码都是压缩编码,ACKI使用压缩编码时,已接收段的接收状态应经过分组后传送。有错误的段的接收状态不应被编码为正确接收,但正确接收的段的接收状态有可能被编码为信息用来编码ACKI域,且该域还有未使用的比特,则接收端应将这些比特编码为相应的值以表示剩余的段已经被接收但其中存在错误。下面分别详细描述一下运行长度编码和分组编码。在运行长度编码中,将一个组内的数据段数量定义为组长度。GRPLGTH域应指出每个组的长度,每个组的长度是可变的。GRPLGTH域值为3比特的无符号整数。第一个组(GRP_0)表示连续非GRPi+1)(GRPi+1)33域长度(比特)GRPLGTH3GRPLGTHGRP__NGRPLGTH表34GRPLGTH域值GRPLGTH域值GRPLGTH域含义0GRPLGTH=21GRPLGTH=37GRPLGTH=9在分组编码中,所有组应包含相同数量的数据段。COMP_RT域应包含组成一个组的段数量,该域值为3比特无符号整数。GRP__MAP域应表示所有组的状态,该域中的每一个比特应表示一个组的状态。比特值1应表示对应的组中至少有一个段没有被正确接收,0则应表示对应组中所有段都被正确接收。每一个组中的数据段数量定义为压缩比(COMP__RT)。分组编码相关的域定义见表35和GB/T38832—2020域长度(比特)COMP__RT3GRP__MAP剩余的ACKI比特表36COMP_RT域值COMP_RT域值GRPLGTH域含义0COMP__RT=21COMP__RT=37COMP__RT=96.1.2.9RTSPHY帧类型特定域表37列出了RTS帧类型特定的PHY帧头域。表37RTSPHY帧类型特定域域字节比特描述备注RTS_DUR[15:0]RTS帧时长预留域2~14[103:0]预留域发送端应将预留域比特置为全0,接收端应忽略该域RTS_DUR域应包含以下列出的总时长:—RTS帧的发送时长;—RTS帧与CTS帧之间的RCIFG时长;—CTS帧的发送时长;—CTS帧与之后的MSG帧之间的CCIFG时长;—所有MSG帧的发送时长,以及各MSG帧之间的所有BIFG时长;—如果需要ACK确认,则还包括ACK帧和AIFG的时长;Mc-ACKAIFGMc-ACK6.1.2.10CTSPHY帧类型特定域表38列出了CTS帧类型特定的PHY帧头域。GB/T38832—2020表38CTSPHY帧类型特定域域字节比特描述备注CTS_DUR[15:0]CTS帧时长预留域2~14[103:0]—发送端应将预留域比特置为全0,接收端应忽略该域CTS_DUR域的值应为之前的RTS帧中的时长域值减去RTS帧的传输时长和RTS帧之后的帧间隙。6.1.2.11CTMGPHY帧类型特定域表39列出了CTMG帧类型特定的PHY帧头域。表39CTMGPHY帧类型特定域域字节比特描述备注IACKRQ0[0]需要立即确认预留域[7:1]—发送端应将预留域比特置为全0,接收端应忽略该域CTMGD1~14[111:0]CTMG数据CTMG确认帧(ACTMG)时隙T对于域中的所有节点,在等待ACTMG帧的时间内和接收到ACTMG帧之后的TIFG_MIN时间内,都应停止发送数据。发送端应规划好自己的发送时机,以使CTMG帧之后的ACTMG能够被包含在为本次传输分配的TXOP或TS中。当EHI域值为0时,CTMGD域应包含一个由CMH域和CMPL域组成的控制消息,见7.9.2。如果控制消息的长度比CTMGD域长度(112比特)小,则剩余的CTMGD域应被填充为全0。当EHI域值为1时,相连的CTMGD和CTMGD_EXT域(见8.2)应看作一个域,CTMGD域的第一个字节为组合域的第一个字节,CTMGD_EXT域的最后一个字节为组合域的最后一个域。组合域中包含一个控制消息。如果控制消息的长度比组合域的总长度小,则剩余的CTMGD_EXT域应被填充为全0。6.1.2.12PROBEPHY帧类型特定域表40列出了PROBE帧类型特定的PHY帧头域。GB/T38832—2020表40PROBEPHY帧类型特定域域字节比特描述备注PRB_DUR[15:0]PROBE帧时长PRBTYPE2[3:0]PROBE帧类型PRBSYM[7:4]探测符号APSDC-P3[4:0]PROBE帧实际PSD上限PRBGI[7:5]PROBE保护间隔PRB_CE_CNF[15:0]PROBE信道估计确认预留域6~14[71:0]预留域发送端应将预留域比特置为全0,接收端应忽略该域PRB_DUR域应包含PROBE帧的发送时长。PRBTYPE域应包含PROBE帧的类型。PRBTYPE域长度为4比特,域值的说明见表41。表41PROBE域值PRBTYPE域值说明安静PROBE帧信道估计PROBE帧带有确认通知的信道估计PROBE帧0011~1111预留值PRBSYM应包含PROBE帧中包含的OFDM净荷符号的个数,该域长度为4比特,域值的说明见表42PRBSYM域值PRBTYPE域值说明4个净荷符号8个净荷符号12个净荷符号64个净荷符号GB/T38832—20206.1.2.12.5PROBE帧实际PSD上限(APSDC-P)6.1.2.12.6PROBE保护间隔(PRBGI)PRBGI域应包含PROBE帧净荷的保护间隔值,对该域值的描述见表19。6.1.2.12.7PROBE信道估计确认(PRB_CE_CNF)f的CMPL);当PRBTYPE域为其他值时,PRB_CE_CNF域的值应被置为000016。域字节比特描述说明RX_WIN_TYPE0[1:0]请求的接收窗口预留域[7:2]—发送端应将预留域比特置为全0,接收端应忽略该域CONNECTION_ID1[7:0]连接标识符CURRTS2[6:0]当前时隙预留域[7] 发送端应将预留域比特置为全0,接收端应忽略该域预留域3~14[95:0] 发送端应将预留域比特置为全0,接收端应忽略该域RX_WIN_TYPE域应表示哪一种接收窗口状态被请求发送,对域值的说明见表44。表44RX_WIN_TYPE域值RX_WIN_TYPE域值说明的当前状态GB/T38832—2020表44(续)RX_WIN_TYPE域值说明预留值6.1.2.13.3连接标识符(CONNECTION_ID)CONNECTION_ID域的含义与MSG帧中的CONNECTION_ID域含义相同,见.13。CURRTS域的含义与MSG帧中的CURRTS域含义相同,见.22。6.1.2.14BMSGPHY帧类型特定域表45和表46列出了BMSG帧类型特定的PHY帧头域。45BMPHY域字节比特描述备注BMSG_DUR[15:0]BMSG帧时长BLKSZ2[1:0]BMSG帧净荷FEC码字块大小FEC__RATE[4:2]BMSG帧净荷FEC编码速率REP[7:5]BMSG帧净荷编码重复次数FCF3[2:0]FEC级联因子SI[6:3]扰动初始化MDET[7]DM节点发现BAT__ID4[4:0]比特分配表标识BNDPL/GRP__ID[7:5]频谱划分方案标识/子载波分组标识GI__ID5[2:0]保护间隔标识APSDC-M[7:3]BMSG帧实际PSD上限CONNECTION_ID6[7:0]连接标识符RPRQ7[1:0]要求回复BRSTCnt[3:2]突发帧计数BEF[4]突发结束标识AIFG__IND[5]AIFG标识预留域[7:6] 发送端应将预留域比特置为全0,接收端应忽略该域GB/T38832—2020表45(续)域字节比特描述备注ACE__SYM8[2:0]ACE符号数CNN__MNGMT[6:3]连接管理预留域[7]—发送端应将预留域比特置为全0,接收端应忽略该域BRURQ[15:0]带宽预留更新请求,当不为START__SSN域时,为BRURQ域START__SSN[15:0]起始段序号,仅当域,否则为BRURQ域CURRTS[6:0]当前时隙预留域[7] 发送端应将预留域比特置为全0,接收端应忽略该域BTXGLI[0]双向传输授予时长标识BTXRLGL[8:1]双向传输请求/授予时长标识BTXEF[9]双向传输结束标识预留域[15:10] 发送端应将预留域比特置为全0,接收端应忽略该域ACK_CE_CTRL[6:0]ACK信道估计控制预留域[7] 发送端应将预留域比特置为全0,接收端应忽略该域46BMPHY域字节比特描述备注RXRST_DATA0[0]数据接收复位标识RXRST__MNGMT[1]管理接收复位标识FLCTRLT[2]流量控制类型FLCTRL[7:3]流量控制FLCTRL_CONN1[0]流量控制连接标识预留域[7:1] 发送端应将预留域比特置为全0,接收端应忽略该域ACKDATA_BM2~13[90:0]BMSG帧确认数据预留域14~20[91:95]—发送端应将预留域比特置为全0,接收端应忽略该域预留域[55:0]—GB/T38832—2020BMSG_DUR域应包含BMSG帧的发送时长加之后的帧间隙时长。BMSG_DUR域的值不应超过6ms。6.1.2.14.3信息块大小(BBLKSZ域的含义与.3中MSG帧的BLKSZ域含义相同。FEC_RATE域的含义与.4中MSG帧的FEC_RATE域含义相同。REP域的含义与.5中MSG帧的REP域含义相同。FCF域的含义与.6中MSG帧的FCF域含义相同。SI域的含义与.7中MSG帧的SI域含义相同。MDET域的含义与.8中MSG帧的MDET域含义相同。BAT_ID域的含义与.9中MSG帧的BAT_ID域含义相同。6.1.2.14.10频谱划分方案标识/子载波分组标识(BNDPL/GRP_ID)BNDPL/GRP_ID域的含义与.10中MSG帧的BNDPL/GRP_ID域含义相同。GI_ID域的含义与.11中MSG帧的GI_ID域含义相同。6.1.2.14.12BMSG帧的实际PSD上限(APSDC-M)6.1.2.14.13连接标识符(CONCONNECTION_ID域的含义与.13中MSG帧的CONNECTION_ID域含义相同。GB/T38832—2020BEF域的含义与.16中MSG帧的BEF域含义相同。6.1.2.14.17AIFG标识(AIFG_IND域的含义与.17中MSG帧的AIFG_IND域含义相同。ACE__SYM域的含义与.18中MSG帧的ACE__SYM域含义相同。CNN__MNGMT域的含义与.19中MSG帧的CNN__MNGMT域含义相同。START__SSN域的含义与.21中MSG帧的START__SSN域含义相同。CURRTS域的含义与.22中MSG帧的CURRTS域含义相同。6.1.2.14.23双向传输授予时长标识(BTXGLI)BTXGLI为一个单比特域,应用来表示BTXRLGL域包含内容是双向传输请求时长还是授予时长。当BTXGLI域值为0时,BTXRLGL域应包含一个请求时长。当BTXGLI域值为1时,BTXRLGL域应包含一个授予时长。6.1.2.14.24双向传输请求时长/授予时长(BTXRLGL)号整数。当BTXGLI值为0时,BTXRLGL域应包含一个请求时长,请求时长值若为0,应表示没有请求进行双向传输。当BTXGLI域值为1时,BTXRLGL域应包含一个授予时长,授予时长值若为0,应表示没有授予进行双向传输。分配的时长应包括所有包含ACK和BACK帧的接收端传输。BTXEF域为一个单比特域。当域值为1时,应表示该帧所在的交互过程为当前TXOP中的最后一次交互。6.1.2.14.26ACK信道估计控制(ACK_CE_CTRL)ACK_CE_CTRL域的含义与.9中ACK帧的RXRST_DATA域含义相同。6.1.2.14.27数据接收复位标识(RXRST_DATA)RXRST_DATA域的含义与.6中ACK帧的RXRST_DATA域含义相同。GB/T38832—20206.1.2.14.28管理接收复位标识(RXRST_MNGMT)RXRST_MNGMT域的含义与.7中ACK帧的RXRST_MNGMT域含义相同。6.1.2.14.29流量控制类型(FLCTRLT)FLCTRLT域的含义与.3中ACK帧的FLCTRLT域含义相同。6.1.2.14.30流量控制(FLCTFLCTRL域的含义与.4中ACK帧的FLCTRL域含义相同。6.1.2.14.31流量控制连接标识(FLCTRL_CONN)FLCTRL_CONN域的含义与.2中ACK帧的FLCTRL_CONN域含义相同。6.1.2.14.32BMSG帧确认数据(ACKDATA_BM)的[2:0]比特(即FACK或FACK[0])含义相同,见.10。当EHI域值为1时,ACKDATA_BM域与ACKDATA_BM_EXT域(见8.4)连在一起看作6.1.2.15BACKPHY帧类型特定域表47和表48列出了BACK帧类型特定的PHY帧头域。47BACKPHY域字节比特描述备注BACK_DUR[15:0]BACK帧时长BLKSZ2[1:0]BACK帧净荷FEC码字块大小FEC__RATE[4:2]BACK帧净荷FEC编码速率REP[7:5]BACK帧净荷编码重复次数FCF3[2:0]FEC级联因子SI[6:3]扰动初始化MDET[7]DM节点发现BAT__ID4[4:0]比特分配表标识BNDPL/GRP__ID[7:5]频谱划分方案标识/子载波分组标识GI__ID5[2:0]保护间隔标识APSDC-M[7:3]BACK帧实际PSD上限CONECTION__ID6[7:0]连接标识符GB/T38832—2020表47(续)域字节比特描述备注RPRQ7[1:0]要求回复BRSTCnt[3:2]突发帧计数BEF[4]突发结束标识AIFG__IND[5]AIFG标识预留域[7:6] 发送端应将预留域比特置为全0,接收端应忽略该域ACE__SYM8[2:0]ACE符号数CNN__MNGMT[6:3]连接管理预留域[7]—发送端应将预留域比特置为全0,接收端应忽略该域BTXRL9[15:0]双向传输请求时长ACK_CE_CTRL[6:0]预留域[7]—发送端应将预留域比特置为全0,接收端应忽略该域预留域11~14[31:0] 48BACKPHY域字节比特描述备注RXRST_DATA0[0]数据接收复位标识RXRST__MNGMT[1]管理接收复位标识FLCTRLT[2]流量控制类型FLCTRL[7:3]流量控制FLCTRL_CONN1[0]流量控制连接标识预留域[7:1] 发送端应将预留域比特置为全0,接收端应忽略该域ACKDATA_BA2~13[90:0]BACK帧确认数据预留域[91:95]—发送端应将预留域比特置为全0,接收端应忽略该域预留域14~20[55:0]—BACK_DUR域应包含BACK帧的发送时长加之后的帧间隙时长。BACK__DUR域的值不应超过6ms。6.1.2.15.3信息块大小(BLKSBLKSZ域的含义与.3中MSG帧的BLKSZ域含义相同。FEC_RATE域的含义与.4中MSG帧的FEC_RATE域含义相同。REP域的含义与.5中MSG帧的REP域含义相同。FCF域的含义与.6中MSG帧的FCF域含义相同。SI域的含义与.7中MSG帧的SI域含义相同。MDET域的含义与.8中MSG帧的MDET域含义相同。BAT_ID域的含义与.9中MSG帧的BAT_ID域含义相同。6.1.2.15.10频谱划分方案标识/子载波分组标识(BNDPL/GRP_ID)BNDPL/GRP_ID域的含义与.10中MSG帧的BNDPL/GRP_ID域含义相同。GI_ID域的含义与.11中MSG帧的GI_ID域含义相同。6.1.2.15.12BACK帧的实际PSD上限(APSDC-M)CONNECTION_ID域的含义与.13中MSG帧的CONNECTION_ID域含义相同。BEF域的含义与.16中MSG帧的BEF域含义相同。AIFG_IND域的含义与.17中MSG帧的AIFG_IND域含义相同。GB/T38832—2020ACE__SYM域的含义与.18中MSG帧的ACE__SYM域含义相同。CNN_MNGMT域的含义与.19中MSG帧的CNN_MNGMT域含义相同。BTXRL域值为0时应表示确认节点没有请求进行双向传输。6.1.2.15.21ACK信道估计控制(ACACK_CE_CTRL域的含义与.9中ACK帧的RXRST_DATA域含义相同。6.1.2.15.22数据接收复位标识(RXRST_DATA)RXRST_DATA域的含义与.6中ACK帧的RXRST_DATA域含义相同。6.1.2.15.23管理接收复位标识(RXRST_MNGMT)RXRST_MNGMT域的含义与.7中ACK帧的RXRST_MNGMT域含义相同。6.1.2.15.24流量控制类型(FLCTRLT)FLCTRLT域的含义与.3中ACK帧的FLCTRLT域含义相同。6.1.2.15.25流量控制(FLCTRL)FLCTRL域的含义与.4中ACK帧的FLCTRL域含义相同。6.1.2.15.26流量控制连接标识(FLCTRL_CONN)FLCTRL_CONN域的含义与.2中ACK帧的FLCTRL_CONN域含义相同。6.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