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力替代人工智能时代老龄化治理的向路与策略
摘要: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加深,“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时期,影响养老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劳力问题,劳力不足对政府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家总体劳力不足,农村劳力往城市流动,老年人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智盲”,使得政府在人口政策、乡村振兴和数据运用上都面临困境。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用人工智能劳力替代人力是一条可行的向路。但是政府在运用人工智能治理老龄化时存在着不足,如过于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过于强调竞争而忽视管控,过于关注人力而忽视科技。以人工智能劳力替代人力来治理人口老龄化有着较大优势,应该了解并发挥这些优势,并在政府治理层面找出可行的路径。政府应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治理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和策略,要加强人工智能研发,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搭建人工智能网络,引导老年人“入群”;推进人工智能医疗,化解老年人就医困难;扶植人工智能护理,突破行业发展瓶颈。关键词:政府治理;人口老龄化;人工智能;劳力替代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1)10-0026-08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加深,“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我国老龄社会即将来临,它来得那么急迫,以至于政府和公众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对于公众来说,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大多数人已经备好了养老的“财富”,然而影响养老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劳力缺乏。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我们看到了应对老龄化挑战的一条可替代人力的向路,政府应该将人工智能劳力引入人口老龄化的治理。一、人口老龄化时期劳力不足对政府治理提出的挑战根据联合国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比例超过14%,则进入老龄社会。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持续加深。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占比达到18.70%,65岁及以上人口1.91亿,占比为13.5%,与上个十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和2.7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即将占到总人口的14%,实现由老龄化社会向老龄社会的转变。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除了未富先老外,政府可以用来养老的劳力问题日益突出,劳力不足对政府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劳力总量持续减少,国家人口政策遭遇长期挑战2013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含不满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①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成为中国人口红利即将失去的“拐点”。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为89438万人,与2010年的93962万人相比减少4524万人;同时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有所下降,从2010年的70.14%下降至2020年的63.35%,降幅达到6.8个百分点。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中国的人口红利将趋于消失。从统计数据可知,上世纪晚期的30年里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几代人,他们的子女数少,他们子女的子女数也少。在这种人口大趋势下,政府可以用于养老的劳力必定不足。这是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结果,只是这个结果出现得太早太快,我们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即便我们知道,人口老龄化后劳力的总量必定不足,我们仍然难以实现人口增长。一方面,控制人口总量是我国不得不实行的政策;另一方面,即使我们实行放开三胎生育政策,也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人口增长,主要原因是大量的生育人口因养育成本过高而有限地选择生育二胎或三胎,人口的增加并未按我们期望的速度增长。从人口增长方面来看,发达国家给我国的启示是,后工业社会人口增长注定缓慢,中国也大概率会走向长期低生育率的阶段。总之,中国即将走向劳力持续减少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养老劳力需求将难以得到充分的满足。(二)农村劳力不断外流,乡村振兴计划任务繁难艰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十亿人口,七亿农民”,而“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60%”②。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农村劳力的外流。我国工业化的产业聚集于城镇,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这决定了中国人口的主要流向——中西部农村的农民主要向东部沿海城镇流动或向省内重点城市转移。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对中国的整体发展来说是极为必要也极为有利的,但对于局部的中西部农村来说,则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衰败。乡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力外流,城市集中了整个国家最强壮、最有创造力的劳力,城乡之间劳力的体力和智力差距巨大。这对于政府治理,尤其是乡镇政府振兴乡村的任务来说极为不利。根据国家乡村振兴目标,乡村要得到质的变革,就得有“人”,尤其是具有创造性的劳力。乡村社会留守的老人、妇女、孩子更需要人來照护,乡村社会的老龄化危机已提前到来。靠留守老人和妇女,振兴乡村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城乡之间的差异,尤其是产业收益的差异,使地方政府很难留住青壮年劳力,更不用说吸引大量的人才返乡创业了。若政府解决不了留住或吸引人才的问题,也就无法更好地解决乡村社会日益老龄化人口的养老问题,乡村养老劳力严重不足问题已经呈现。(三)老年劳力陷于“智盲”,政府数据运用面临两难困境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整个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政府是最近几年来老人们不得不面对的新事物。但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出生的一代老年人,因为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人不识字,而1960年代后出生的正在进入老年的人们,虽然大多数人识字,但对于日益智慧、智能化的社会来说,他们正陷入“数字化剥夺”困境:可能识字,但陷于“智困”或“智盲”,许多老人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确带来了生活的便捷,但是数据的学习不像传统的文字接受,文字像形、会意,学会了就可掌握或记录在书本和纸张上。在人工智能时代,政府主动或被动地加快了互联网运用进程,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健康码、行程码迅速铺开,网上预约成为解决人群聚集的最优方案,居家办公、线上交流成为年轻人的选择之一。但在互联网技术蓬勃之下,有老人乘车无健康码被拒,有老人凌晨起床到医院唯一的老年窗口现场挂号失败,有老人疫情后再未走出过小区……他们被迫切断了与社会的连线。”③在人工智能时代,老人沦为“智盲”,对于人工智能的运用和学习难以跟上,本可以自身解决生存问题,但是广泛应用的智慧政府、智慧城市让其陷入了困境。政府的数据运用,一方面使社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且社会生活也日益方便;另一方面也让一部分老年劳力成为了“智盲”,从而加剧了养老劳力的不足。数据运用上的两难困境,正在挑战政府的治理能力。二、政府运用人工智能治理老龄化存在的不足当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后,劳力不足是一种必然现象,运用人工智能劳力替代部分人工劳力是解决劳力不足的可行手段。当前,人工智能的运用虽然日益普遍,但政府将人工智能引入养老领域还刚刚起步,政府的老龄化治理在政策上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一)过于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关键少数”利益受损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政府非常重视人工智能的运用。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④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在政府的社会治理工作中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并得到全面的运用。为了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各地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大发展,尤其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全球的危机时期,中国仍然保持着经济正增长,这与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分不开,政府推动人工智能运用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效率已经呈现出来。政府在推进人工智能治理的过程中,虽然效率高,但存在忽视公平的现象。如,随着政府人工智能治理的推进,人们发现有些老年人被数字所区隔,主要体现为他们在人工智能的使用中存在着“数字鸿沟”,一部分老人本身有自理能力,但他们跟不上大数据的发展。人工智能本应为人服务,而老年人这一“关键少数”在人工智能面前往往束手无策。人工智能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老年人自理养老的难度,加重了一部分家庭的养老负担。针对老年人在人工智能运用上的困局,2019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到2020年底前,集中力量推动各项传统服务兜底保障到位,抓紧出台实施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最迫切问题的有效措施,切实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到2021年底前,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推动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便捷性不断提高,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然而,政策的落实还需要时间,更需要治理思路的创新。未来,老年人这个“关键少数”的人数会不断增加,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运用也会越来越普遍,若不重视老年人在人工智能运用中的这种区隔,必然会增加政府对老龄化的治理难度。中国高度重视效率,尤其是生产领域的高效为世界所公认。有西方学者指出:“人们曾认为,中国人会成为世界的主宰,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制造出比我们更好、更便宜的产品。但是,未来的计算机会比中国人更精于此道。所以,政府应该积极提供相关的培训,让专业领域的人不断进步。未来的专业领域无疑是指技术和工程领域。高技术水准是必不可少的。”⑤中国人也面临着被机器所排挤的状况,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近期仍然可能向全世界输送便宜的好用的产品,而當其它国家的人工智能机器广泛使用后,中国人生产的优势就可能失去。无论如何,人工智能将会更普遍地被运用,“它还将继续提供有价值的服务,造福人类。即便那些对立方并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也不管你我是否支持,这都不会改变。”⑥人工智能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人也就有条件将其运用到养老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口老龄化后的劳力不足问题。(二)过于强调竞争而忽视管控,放任恶意“欺负”弱者竞争,尤其是全球性的竞争,迫使政府培育强者(发展强劲产业、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及其具有优势的企业,都是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的对象。这是无可厚非的。高科技产业强,则中国强;反之,则会受制于人。近年来,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互联网产业的打压与封锁就可见一斑。但是,市场强势产业的发展路向,则需要政府管制与指引,这是因为市场主体的行为目的在于逐利,政府需要运用“看得见的手”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规制,要为市场建立“规矩”。当前,因为人工智能崭露头角,其“欺负”弱者的行为也才显现出来。对于人工智能(AI)在老龄化治理上的使用,一方面人们期待它能带来老龄服务产业的高效化,另一方面人们又不得不面对由它所带来的恐惧感。“随着AI网络化的发展,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AI系统‘混在信息通信网络上,可能形成各种各样的AI网络,人们可能会基于各种各样的意图使用它们等,产生多种复杂的情况。”⑦不同的人工智能网络可能会出现竞争与冲突,在多个人工智能网络产生连锁反应,这些网络上的数据有可能出现错误或失误,还会出现某些人基于恶意而使用这些AI网络的现象,这将给处于数据弱势的老年人带来直接威胁,使其对AI网络深感恐惧和忧虑。数据驱动型社会的出现也会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老年人如何适应数据驱动型社会是一个难题,因其在数据运用上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这需要政府治理手段的改善。当前,针对老年人的人工智能网络“欺负”行为,最常见的是电信诈骗,一些犯罪分子利用老人独居且“智盲”的现状进行电讯的诈骗,给社会带来了安全风险隐患;另一种“欺负”行为是,一部分不良厂家利用老年人独居或“智盲”現象,对老年人进行“洗脑”,引诱老人利用智能手机购买各种所谓的“保健品”或向老年人高价售卖一些生活用品,这样的行为也干扰了老年人的养老生活。一部分针对老年人的“欺负”行为,因其点状散布,且极为隐蔽,政府干预的难度较大,因此某些地方政府常常表现得很无奈,并最终采取了“放任”策略。这样一来,人工智能网络中的恶意有扩张之势。人口老龄化后劳力本就远远不足,现在因出现人工智能网络的恶意扩张,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劳力去保护“智盲”的老人免受恶意运用人工智能的伤害,养老劳力更加捉襟见肘。(三)过于关注人力而忽视科技,就业悖论困扰社会人工智能广泛而深入地运用之后,很多人会失去工作,这将是大势所趋。“这个时代对于弱势群体来说将尤其艰难。他们主要的职业道路都在服务业。‘初步分析一下数据就会发现,办公室杂务工作一项就占到了全部劳动力的15%到20%。不过,这些人力资源服务商并不是唯一要面对这些计算机的,裁员和重组也会影响许多白领,包括心理学家和记者。”⑧当机器排挤人的现象发生后,政府将如何为这些人的就业提供帮助呢?为了保障机会均等,政府要出面限制人工智能的使用吗?从国外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来看,当机器排挤人时,政府会更加关注人力资源的保护。“几乎可以确定,会有一些国家和政府会禁止计算机进入某些特定领域,与人类竞争。这种不可避免的下意识反应可能会帮助一些人在短期内保住工作,但从长远来看,这会让他们在全球舞台上的竞争越发无力。这种反应将是灾难性的。”⑨中国正处于发展中,未富先老现象严重,政府在面对老龄化问题时,还有更为困难的脱贫致富等任务要完成;即便全国已经脱贫,仍然面临着返贫压力。此时,中国政府在人工智能上的政策选择,既要大力促进发展,又要在服务行业保留大量人力就业。政府面临着就业的压力,需要解决人的工作问题,而最能促进就业的产业是服务业。服务行业大量使用人工智能则会排挤更多的人就业,在社会保障还不太完善的前提下,当前的就业若出现危机,就有社会不稳定的危险,就业优先几乎是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政策选择。中国的人工智能在许多行业产业得到运用或正在研究如何更好地运用,而养老服务业则更加关注人力的运用,相对来说,这个行业的人工智能运用与研究要滞后得多。老龄社会即将到来,养老服务业的人力也将大大减少,不仅如此,原来参与养老服务业的人群,因其同样进入老龄化人群中,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机器的进入缓解养老产业劳力的不足正是当前政府需要重视的问题。三、政府以人工智能劳力替代人力来治理老龄化的巨大优势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了许多利益,它已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无论我们是否喜欢,它在将来还会更加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既然不可能让人工智能缺位,那么我们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时就应该了解并发掘人工智能劳力替代的优势,并在政府治理层面找出可行的路径。(一)解放人力,使“无用阶级”变成“有闲阶级”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人有变成“无用阶级”的趋势。“一些经济学家预测,人类若不能变得更强大,迟早会变得完全没有用途。机器人和3D打印已经开始取代人力,比如制衣等手工业,而高智能的算法也即将在白领职业中掀起同样的风暴。不久之前,银行工作人员和旅行社工作人员似乎还不受自动化影响,但现在他们却濒临失业。”⑩既然可以用手机支付或在ATM上进行金融业务,且不受时间限制,那就没有必要到银行柜台排队等候了;既然个人可以在手机或电脑上订行程票及旅馆,旅行社的功能就被大大压缩了。人工智能得到广泛运用后,人力尤其是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移,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人现在或未来将成为“无用阶级”,相反人工智能机器越来越变得有用。“机器人自动化的脚步在中国更加迅猛,但中国的工资多年来一直在大幅上升。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没有威胁到个体的工作,这种威胁是存在的,而且会持续存在,就像动力织布机威胁到了织工的工作,或者汽车威胁到了马车夫的工作。”{11}人工智能会使未来的人失去工作的观点还没有得到事实证据的支持,但是机器的有用性则已经得到证明。人工智能特别好用,这已经被几乎人人都有手机的中国人所认可。“大量的传感器将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纳入物联网,使一切事物的动态、变化都变成大量的数据流不断进入负责监控的计算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强大数据分析能力则将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的结果有助于人类把握事物现时的情况,同时预测其下一步的发展。”{12}人工智能劳力在许多领域比人更有优势,在许多领域可以替代或弥补人口老龄化后不足的劳力。事实上,人工智能广泛使用既有使人成为“无用阶级”的可能,同时它又让人成为“有闲阶级”。“人工智能向各行各业的全面渗透,使人类有可能摆脱就业压力,获得时间上的自由。然而,如何利用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却成为人类面临的比为生存而斗争还要严峻和尖锐的挑战。”{13}人力有余时,就可能有大量的人力转入养老行业,还可能有更多的人从事养老业人工智能的研究。自然人与人工智能劳力同时进入养老行业的条件已经具备,政府只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运用人工智能解决人口老龄化后人力不足的问题就具备了条件。(二)“傻瓜化”操作,自主地满足独(双)居老人的需求以往的机器主要按照指令运行,“而AI的特征是可以进行以前的程序所不能的、自主性的、创造性的判断和行动,也许这恰恰就是AI能够带来的便利和益处的源泉所在。”{14}人工智能劳力具有自主性,它能创造性地完成人们交给它的任务,这为人口老龄化后将出现的大量独(双)居老人的居家养老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人口老龄化后,多数老人将会选择居家养老,独(双)居的老人将会越来越多。当前老人面临着的“智盲”现象的确困扰了政府对老龄化的治理,打破这个困局的路径却可以从问题本身来寻找。现行的人工智能机器(如智能手机)主要按照指令运行,当老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它不断要求按照提示执行新的指令,这个操作过程恰恰是老人们所不擅长的,这就使人工智能运用在向老年人推广时陷入了困境。根据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机器使用将会变得越来越“傻瓜”,从最早期一批操作者使用“四通”打字,DOS命令进入,到如今电脑手机的智能化,人们在使用机器时,越来越觉得“傻瓜化”:机器越来越“聪明”,人越来越“傻瓜”。大量独(双)居老人出现后,相信人工智能的机器将会进化到老人能“傻瓜化”使用,人机对话将会变得更便捷和简单,而人工智能机器的自主运行能力必定会大大提高。这将使得机器可以自主地满足独(双)居老人的需求,尤其是其出现“智盲”时。当然,人工智能机器的自主性建立在有大量的人力在从事或服务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研究,尤其是产品的研究。当然,我们在解决人工智能劳力替代人力问题时,也要防止机器将人变成“玻璃人”“透明人”的风险,必须在做好人的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和运用人工智能劳力替代。“我们很难控制AI会如何进行自主性的、创造性的判断,并做出怎样的行为。而且在做出判断和行为之后,连开发者都很难知晓AI会做出这种判断、采取这种行为的原因。”{15}不断研究和提升人工智能的安全性,才能让人工智能劳力的自主行动为人类养老业服务。(三)“忠于职守”,为老龄富裕人群提供专业化服务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以后,中国社会财务自由的人士会日益增多,他们更重视个性化服务,他们愿意雇用私人教练、保姆和管家,当他们衰老时希望得到人性化、个性化的看护。“一个进步政府的标准,应该是看它能否为每个人——那些现在拥有自由选择权的人——提供最好的支持。要创造一个人道社会,政府需要大大提高从事看护工作人员的数量及其地位。目前这些人的数量太少。”{16}日常护理的某些方面,如基本的清洗、喂食和排泄服务,我们可以用人工智能来完成,从而减少人的尴尬,但是对于财务自由的人群来说,他们更希望有活生生的人的关注。在一些重复的劳动中,人工智能会出现排挤人的现象,但是在更多的服务性的行业,又需要有更多的劳力参与。一部分财务自由人士进入老龄化后,将会有较多的人在支付养老服务上“不差钱”,而另一方面,却缺少能承接他们需求的职业化服务。在中国,随着经济总量的日益增长,将会出现一批较为富裕的中产阶层。因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少子化的一批富裕群体遭遇老龄化。这一“少子化”“老龄化”的富裕阶层希望获取人力的职业化服务,但是他们的期望较难实现。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常常在理论上强调“人人平等”,却忽视了养老产业“伺候人”的特点,它需要经专业培训后具备职业精神的护理人员,还需要给予护理人员较高收入、较高地位等社会条件支持。这些条件,中國暂时还不具备,因此,短期内中国难以出现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菲佣”式的职业护理人员。既然在短期内无法解决大批具有职业精神的人力进入养老产业的问题,则人工智能机器人就成了重要的替代性“劳力”。人工智能机器人“忠于职守”,且不知疲倦,它们的智能化程度越高,进入家庭成为替代人力的优势也就越强。所以,政府在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时,应主动发挥人工智能的这一优势,通过劳力替代满足特定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四)网络互联互通,将更多的老年人纳入群体生活日本未来学者预测,“我们这一代将很可能会幸运地经历人类历史上两个最让人吃惊的事件:真正的智能机器被创造出来,以及所有人通过共同的数字网络彼此互联。”{17}中国的老龄社会即将来临,老人不仅缺少人力护理,还存在着孤独问题。少子化、全球化带来老人身边往往没有子女在侧的现象,孤独生存将是老龄化人群最恐惧的问题。尤其是一部分失能老人,子女难以在身边照顾的现象将越来越普遍。人是群体性的动物,离群寡居是老人们最怕的事情,因此他们“入群”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而身体或环境让他们难以参与到周边的人群中,或者难以被周边的人群所接纳。而真正的智能机器被创造出来之后,老人们可以利用机器达到数字网络互联,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首先,智能机器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互通,尤其是同一社区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可以实现社区内老年人的相互照应。其次,未来人工智能劳力在家庭的运用,可以不间断地收集老人的身体信息,将其传输进相应的医疗网络,在政府组织下的专业化医护体系将为老人提供专业医护服务,人工智能劳力的替代优势非常明显。再次,可以实现与生活服务产业的互联互通,未来的老人将越来越依赖于人工智能网络解决生活所需。当然,政府在利用人工智能劳力解决养老产业人力不足问题时,需要正视人工智能责任的空白问题,这是必要前提。没有使用人工智能时,原告可以对被告进行举证,要求其承担其损害行为造成的损失,但使用人工智能(如人工智能机器人)后易于出现责任空白。“那是因为在认定责任之时,确定过失及缺陷以及证明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使用AI的情况下却难以举证。”{18}人工智能劳力可以做到互联互通,且可以自主性、创造性地完成许多行动,但是有些行动可能会产生不利于“主人”甚至损害其“主人”利益的后果,这是政府在发挥人工智能劳力优势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四、政府运用人工智能劳力替代人力治理老龄化的创新路径人口老龄化后,养老产业的劳力不足问题要靠科技来解决,政府运用人工智能劳力来替代人力是必由之路。“在未来10年,我们还将会非常幸运地见证一波令人吃惊的技术浪潮袭来。但它们的发生需要我们经济制度和社会体系的改变。如果我们的系统和思维模式能够保持最大的灵活性,那么我们将处在一个辨识和做出这些改变的最佳位置。”{19}政府应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治理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和策略。(一)加强人工智能研发,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劳动力是生产和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要素投入,然而老龄化却会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这是因为,老龄化会使得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而且伴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全社会劳动参与率会越来越低。”{20}在总体劳力减少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可以投入到养老产业的劳力也会相应减少,这就需要人工智能劳力来替代。“人工智能可以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用智能系统和设备替代劳动力,而且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替代比传统的机械自动化对劳动力的替代幅度更大,从而减少劳动力的需求量。”{21}人口老龄化后劳力不足是一个长期的现象,养老产业发展与其它产业相比不占有优势,甚至可以说它是拖经济后腿的产业,这也是养老产业的人工智能投入与研究落后于其它产业的原因。这就需要政府用“看得见的手”去调整养老产业人工智能的研发。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同样也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老龄化会减少全社会劳动力的供给数量,而人工智能则会减少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弱化老龄化给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是人工智能对冲老龄化所带来不利影响的最直接的作用机制。”{22}因此,政府在确立各产业发展政策时,不应忽视养老产业的人工智能研究和生产的投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共同富裕政策的持续推进,当中国进入老龄化阶段时,中国老人将会有大量的中间阶层存在,这是一个强大的消费群体。因此,政府现在大量投入养老产业人工智能的研发,在不久的未来,这个产业就能适合老年群体的消费,就能成为一个全新的“朝阳”产业。而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人工智能研发并未落后于西方国家,相对来说中国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还处于领先地位。而全世界较发达国家均受到老龄化的威胁,养老产业的人工智能劳力是全世界的“刚需”。从全球市场来看,中国政府也应加强养老产业的人工智能研发。(二)搭建人工智能网络,引导老年人“入群”万物互联的时代,大数据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数据量的剧增带来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不仅夯实了机器深度学习的基石,而且使受过长期训练的机器,也能表现出类似于人类智能的胜任能力,成为‘寓居于数据世界的体知型能动者。”{23}智能机器与数据世界的互动,让全人类进入了利用大数据进行预测或决策的新时代。人口老龄化来临时,中国老齡群体数量巨大,这个群体中将必然出现大量的独(双)居老人,城市(社区)生活的人与人区隔现象将困扰政府治理,政府利用人工智能网络勾连老人群体,促进其合作、互助是一种全新的治理思路。首先,政府必须持续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要追求公民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必须投资教育,提高公民的科技素养,让他们能找到需要使用先进的集成计算机的工作。只有足够聪明的公民,才能应付并驾驭那些足够智能的电脑。”{24}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不会间断的,所以学习也必须持续,否则就可能成为会识字的“智盲”。对人口老龄化后老人的培训,尤其是人工智能使用上的培训也不能停顿。遗憾的是,现今的老人们已经困于“智盲”,却几乎未见到我们的广播电视节目对老人进行专门的“脱盲”宣传和教学,“智盲”的老人们只能求助于儿孙。通过网络、电视等手段不断让老人脱离“智盲”是政府当前应该重视的治理任务。其次,政府必须加强适应老人需要的人工智能网络建设。“随着数据实时功能的不断增强和推荐引擎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数据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也发生了倒转:不是人来适应数字环境,而是数字环境来适应人。”{25}要让人工智能劳力适应老人的需求,而不是相反。这就是人工智能劳力如何做到“傻瓜化”的问题,人工智能机器要让老人们能很容易地使用或操作,不能让机器卡死了老人们的脖子。再次,政府必须让人工智能网络帮助老人们摆脱孤独。“未来的技术将大大加速知识更新的频率,评估一次就终生有效的专业资格认证制度将被淘汰。或许我们必须每隔十来年就升级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住一份工作。此外,居住地也将变得无关紧要。在网络上,人人都可以无所不在。”{26}未来,独居尤其是失能老人,其生存状态中的孤独比身体的失能可能更可怕。政府若能建设起让老人们可以互联互通的人工智能网络,就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道难题。比如,实现同一社区老人的互联互通,那么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就可以适当担负起彼此的日常关照。人工智能网络建设起来后,可以让老人们尤其是同一社区相近区域的老人互联互通,相互帮助,这既是社会和谐,也是社会互助,更是老人们共同“生活”的社会性行动,政府治理在这方面有许多可以创新的空间。(三)推进人工智能医疗,解决老年人就医困难就医问题,是中国人最深切的痛点。在所有改革中,医疗改革的认同度最低。当前,全国人民的就医问题本就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即将到来的老龄社会将进一步加剧就医过程的困难。人口老龄化后,独居老人、失能老人将会增多,护理老年病人、将老年病人送医,这些都挑战着政府的治理能力。而人工智能医疗为政府消解老人医疗困境增加了一种可行的治理思路。像美国已经发明的“沃森”这样的人工智能机器,比起人类医生会有某些潜在的优势:“人工智能可以将史上所有已知疾病和药物的信息全部存在数据库里。而且这种数据库还能每天更新,不仅包括最新研究结果,还能接收到世界上所有相关诊所和医院收集到的医疗统计信息。”{27}人口老龄化后,老人到医院治疗或送医等活动,都需要大量的劳力支持,而中国恰恰缺少养老业的劳力。化解这一冲突,可以从人工智能医疗上着眼。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定期不间断地报告老人的身体状态数据,而区块链可以将老人的身体大数据收集并汇总起来向相关医护体系报送。如果政府能在终端建立完备的网络医疗体系及社区医疗体系,则未未应该会出现居家医疗体系。当然,政府建立这样一套就医体系,还有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当我们的生活环境由于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太快时,原有的概念框架就远远不足以解决现实变化所带来的各类观念挑战。这本身不只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风险。”{28}这是因为,信息和通讯技术不再只是一种工具,而是具有了一种环境力量,它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境况,带来了信息过剩、认知超载、注意力分散、隐私泄露等一系列的原有概念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棘手问题。人工智能医疗可以收集到人的全部甚至一生的身体信息,因此保护人的隐私也就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医疗进步的未来,其实已经显现。“目前,用专门算法处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乳房X射线照相检查已是常规,不仅能够为医生提供参考意见,有时还能发现医生未注意到的肿瘤。”{29}人工智能不可能在明天一早就忽然取代了大多数的医生,但是,“正如21世纪的军队逐步扩增精英特种部队,未来的医疗也可能有更多等同于医疗界游骑兵或海豹突击队员的医生。但正如军队已不再需要几百万士兵,未来的医疗也不会需要几百万名家庭医生。”{30}人工智能医疗出现之后,让医院不需要那么多的医生,这就可以让更多的劳力进入政府提供的居家医疗体系中,成为服务于社区的医护劳力。“医护人力+人工智能医疗”的社区居家医护体系应该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这也是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条新路。(四)扶植人工智能护理,突破行业发展瓶颈养老产业是一个“伺候人”的产业,但中国人有较强的“平等”观念,而缺少这个职业“伺候人”的理念。中国缺少对这个行业的理性认知,顾主及顾工对各自的行为规范也缺乏理性的认知,更缺少政府制度保障。如此重要的产业,却出现了全方位的规范缺失,这阻碍了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限位衬垫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豆类生产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蛇龙珠葡萄汁原汁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直身玻璃奶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水平定向钻孔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有色金属合金材料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建筑安全功能膜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圣诞玩具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小学语文课件】走进信息世界(人教新课标)课件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小升初模拟(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长春工程学院《西方文明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8.1 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教学课件)-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 2024-2030年中国燃气发电行业发展前景预测规划分析报告
- 2024年辅警招考时事政治考题及答案(168题)
- 2024年“国际档案日”档案知识竞赛题目和答案
- 2024年广西普法云平台考试答案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八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
- 2024年动迁房购买合同范本
- 2024年军事理论知识全册复习题库及答案
- 铁路设备售后服务方案
-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