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研究_第1页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研究_第2页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研究_第3页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研究_第4页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研究

[摘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掌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谁就置于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深刻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用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指导我国人才工作的实践,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人才强国战略

[作者简介]付春生,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教授,研究生,广西

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A1/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0)10-0020-04

一、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纵观人类经济发展史,从生产力角度看实际上就是人才的作用持续增长的历史,是人才不断创新的历史。

(一)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基本内涵。人才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知识和某种特定才能,能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作出较大贡献的现实个人。所谓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具有一定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知识和某种特定才能,能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作出较大贡献的现实个人的基本观点与总的根本看法。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强调人才是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决定力量,强调人才是社会主体与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认为,人才是社会所有资源中最为宝贵最为重要的资源,人才素质与行为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评价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主要特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人才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是人才的进步性。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为核心的核心资源,全面发展的人才,具备过硬的和时代鲜明特征的思想道德品质、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良好技能、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较高的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管理水平,是品质与能力的统一,是德与才的统一,能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类的全面进步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作出突出贡献,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才不仅具有推动社会发展、提升社会活动的能力,而且是要有社会发展和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促进因素,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向前的代表者,具有明显的进步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是人才的时代性。马克思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列宁也说过:“历史早已证明,伟大的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使过去不可能发挥的天才发挥出来。”这说明人才与时代存在着内在的关系。换句话说,人才是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有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的诞生,人才内涵和外延都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诞生、变化和发展的,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一言蔽之,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色彩。

三是人才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认为,人才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这一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的主体的身份是通过人才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得以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实践性是指建立在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与现实表现基础上的人才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中有关人才的基本特性。其实践性强调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要改造现实世界,强调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有机统一。而改造现实世界,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是需要人才才可能实现的。同样,人才要改造现实世界,并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是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可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既注重付诸于实践,又注重指导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色彩。

四是人才的群众性。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群众性是指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之上的人才观,是具有广大人民群众的良好根基,有着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具有的共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将人民群众作为促进历史向前发展的主体,必须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中立党为公的“公”、执政为民的“民”指向的都是广大人民群众。而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中所论及的人才也是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因而,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五是人才的广泛性。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中的人才的来源十分广泛,是来自于有利于对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有重要贡献和创造性劳动的各行各业的精英,这些精英可能来自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从事某一工作的有用人才。任何时代、任何时期甚至于任何一个重大的历史活动中,都会产生相当数量的人才,而不会是少数人,更不会是孤立的一两个人,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不断成长发展起来。从而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中的人才具有相当的广泛性。

六是人才的层次性。在任何一个社会时代,人才都是大量的、广泛的,但这大量的、广泛的人才的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差别和层次。由于人类个体的发展存在先天的天赋和后天的培养等诸多差异,这种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社会环境的塑造决定着个体既拥有共性又具有许多鲜明的特质和差异性。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认为,因先天遗传和后天开发的差异,必然导致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差别。从而,人才从总体上呈现出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层次性结构,包括基础人才、中间人才和高级人才。就人才总量来说,高级人才最少,中级人才次之。初级人才最多。其中初级人才具有一般的专业技能和一般的综合素质;中级人才具有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都较为良好;高级人才则具有高深的专业技能和很好的素质。因而,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中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二、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坚持理论与实际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统一,并把这一基本精神贯穿到全人类谋解放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当中,创立了“共产主义”的人才观。

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自始至终注重对各类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种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其培养和管理措施,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创立了“社会主义”人才观。

毛泽东的人才观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浓重的民族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创造性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与人才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又红又专”的人才标准。毛泽东用“为什么人的问题”统帅整个人才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探讨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的原则与方法,创立了“理论与实际统一”的人才观。毛泽东的人才观是实践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及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体系。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观是从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出发,在总结我党历史上尤其是文革中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深刻教训,并结合中国的国情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邓小平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我党新时期人才观的重要内容。随后,邓小平又相继提出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与“四有”的人才培养标准,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在他看来,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人才,不仅是一个新课题,而且是对老同志、高级干部提出的一个责任,需要认真选好接班人。邓小平将把“三个有利于”与“人民满意不满意和答应不答应”贯穿于对人才的培养、评价与使用的全过程中,创立了全新的“实事求是”的人才观。随后,邓小平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理论核心,努力探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队伍建设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队伍的根本指针及人才素质高低的衡量标准和依据,认为人才问题关系全党和整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与长治久安,率先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提出了关于人才战略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重大方针,并创立了“四个尊重”的新的大人才观,将对人才的培养、选拔、考核和使用置于至高位置,赋予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以新的时代内涵,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才理论进行了全面丰富和发展。

进入2l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集体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能力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明确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可以成才和以人为本”,“让人人有条件成才”和“行行出状元”的科学人才观,从观念上实现人才的历史性突破,坚持改革创新,以鼓励劳动与创造为根本目的,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资源整体开发体系,对人才进行有效激励和保障,形成科学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在搞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党政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这三支队伍建设上,紧紧抓住对人才进行全面培养、吸引和使用等三个环节,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人才管理法规、政策、措施,使人才合理流动和人才工作协调发展,从而确定了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将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标志着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崭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理论宝库。

通过上述一个多世纪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关于人才的重要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一脉相承的,是一个以分析和总结有关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具体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基础的、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是建立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之上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三、实施马克思主义人才强国战略的理念与根本任务

所谓人才强国,就是指通过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升国家在全球一体化中的竞争力。人才强国战略,顾名思义,就是依靠人才实现国家富强的战略。那么,我国如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一)树立全新的人才理念

1、树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资源中含金量最重、价值最高的,是任何资源都无法比拟的。建国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人才。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要缩小差距应对挑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树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人才工作指导方针,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改革创新,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2、树立人才竞争国际化的理念。当今的世界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的国际化。因此,我们要有面向全球、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制定相应对策,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和两种资源,努力吸引海内外人才和智力,使人事人才工作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3、树立人才“以用为本”的理念。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目的在于使用,人才在使用中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坚持“以用为本”,用好现有人才。盘活现有人才资源。要注重以项目用才育才,依托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等各类平台,在使用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

4、树立人才资源开发的理念。我国人才资源潜力很大,但是要把潜力变为现实,使其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就必须做好人才开发工作。就我国目前来说,要特别重视人才资源的能力建设,核心是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再学习能力、运用网络知识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开发。同时,还要注重人才资源的使用性和政策性开发,注重实用、实效。

5、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和倡导“行行出状元”的理念。要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理念。必须创新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时代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论干哪一行,只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增长才干,做出优异的成绩,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按照2010年5月25日至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人才工作指导方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成长也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需抓住时机率先布局,赢得主动。人才是强国的根本。要坚持人才工作指导方针,努力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人才优先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以人才优势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支持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坚持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然而,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人才队伍的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及各类急需的紧缺的专门性人才的培养,因而,需要突出工作重点和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就我国当前来说,就是要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造就—批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的适应对外开放的人才,形成后备人才后劲足、急需人才跟得上的良好局面,需要细加谋划、统揽全局和奉力笃行。

3、坚持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各类人才创新精神。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高度重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各类人才的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制度保证。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要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着力解决制约人才工作发展、制约人才发挥作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人才事业发展增添蓬勃活力和强大动力。

4、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才智乃人的力量,品德乃人的灵魂。要努力建设一支饱含爱国热情、勇于追求真理、具有务实作风、善于团结协作、积极改革创新、争创一流业绩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工作全过程,教育和引导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求真务实、尊重客观规律,恪守科学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