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纸业的需求与中国纸业的战略地位_第1页
论对纸业的需求与中国纸业的战略地位_第2页
论对纸业的需求与中国纸业的战略地位_第3页
论对纸业的需求与中国纸业的战略地位_第4页
论对纸业的需求与中国纸业的战略地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对纸业的需求与中国纸业的战略地位

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各国经济走向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纸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在我们已经确立了经济发展必须面向市场、产业重组必须立足于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个指导思想的大前提下,认识对纸业的市场需求及其特点以及纸业的全球化趋势对于我们把握中国纸业的战略地位和摆正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姿态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纸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头。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对纸业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并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同时还会提出质量和品种等方面的新要求,中国纸业企业的传统市场随之也将发生快速变化;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国际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重组,来自国外的竞争者和已经进入中国的新竞争者都将对中国现有纸业企业产生巨大冲击。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采取有力措施迎接挑战,中国的纸业企业就有可能面临萎缩甚至被淘汰的命运。中国的纸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能立足,也就等于中国的纸业“偃旗息鼓”了。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中国近年来纸业的增长趋势;第二部分估算对中国纸业的需求弹性并进行国际比较;第三部分以新闻纸为例探讨纸需求的价格弹性;第四部分展望中国纸业在21世纪初的增长前景;第五部分是结束语,总结全球化大趋势下中国纸业发展的战略地位。一中国纸业的快速增长趋势造纸技术起源于中国,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一起被称为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但一直到近代,机器造纸业在中国发展较为迟缓。1949年时,机制纸和纸板的产量低于手工纸,前者为10.8万吨,后者为12万吨。自1949年以来,中国机制纸和纸板产量获得了持续快速增长。1995年中国机制纸和纸板产量达到2812万吨,为1952年水平的75倍(更为1949年水平的260倍)。到20世纪90年代初,手工纸业在经历了长期的停滞和衰落后,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统计中已不再包括手工纸。图1绘制了1949~1996年期间各年度中国机制纸和纸板产量及其年度增长率。可以看出,从1949~1978年,机制纸和纸板产量取得了较高的增长率(平均增长率为14%),但其年度波动幅度也十分突出。从1978~1996年,机制纸和纸板产量平均增长率约为12%,这虽然较前一时期低,但增长率的年度波动幅度大大缩小了。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如图2所示,纸及纸板产量的年均增长率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1990~1995年)高达15.4%,这不仅高于80年代(1978~1990年)的增长率(10.0%),也超过了1949~1978年所达到的高增长率(14%)。图11949~1996年中国纸及纸板产量和年度增长率图2增长率比较(%)与中国工业的一般增长速度相比较,我们可以从图2中看出,纸及纸板产量的长期增长率与工业总产出基本上不相上下。1949~1978年期间纸及纸板实物年均增长率高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0.1个百分点,1978~1995年期间前者比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低0.4个百分点(1990~1995年期间低2.3个百分点)。考虑纸及纸板产量的增长率按实物量计算,不能充分反映计算对象质量改进所引起的价值变化,所以图2中1990~1995年期间纸业产出的实物增长率可能低估了与同期内中国工业产出可比的增长率。中国纸业的快速增长,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持续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纸业中的地位得以提高。表1列出了中国和世界的纸及纸板的总产量。我们看到,中国纸及纸板产量在世界各国中的位次1970年为第十,1980年第九,1990年上升为第四,1995年达到第三。从1980~1995年,中国纸及纸板产量占世界总产比重由3.0%上升至10.1%。中国已是一个纸及纸板生产大国,并开始成为世界纸业中一支有影响的势力。表1中国纸及纸品产量及其占世界比重20世纪90年代中国纸业的快速增长,还体现在中国纸业的各大子部门的快速增长上。1990~1996年期间,新闻纸、书写印数纸、生活用纸、包装和其他用纸以及纸板等的产量年均增长率都分别接近或超过10%(图3),其中生活用纸产量增长率高达21%。各类纸在纸及纸板总产中的比重列在图4中。可以看出,到1996年,纸板仍是中国纸业的重头产品(占总产的41%),以下依此是包装及其他用纸(27%)、书写印数纸(21%)、生活用纸(8%)和新闻纸(3%)。图31990~1996年各类纸的平均增长率(%)图41996年各类纸在总产中的比重(%)虽然中国纸业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取得了总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好势头,但中国纸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例如,中国纸业中的大多数企业都属于“小而全”的浆纸合一的工厂,不仅在地域上分散,而且都分别面临一些共同性的问题,诸如高污染、高成本经营,产品质量难与国际竞争者匹敌,品种单调,市场开发能力低下。这类问题在本课题研究的其他专题报告中有详细论述,这里我们想着重指出近年来中国纸业市场演变中已显露出来的一个趋势,即纸业产量的增长尚未跟上对纸业需求的增长,快速增长中的中国纸业市场近来更加依赖国外供给。1990~1996年期间,中国纸业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1.52%,同期内中国纸业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13.39%,消费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近1.89个百分点。虽然自1992年以来,中国纸浆产量、纸及纸板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三,但由于消费量的更快增长,中国已在1995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纸业消费国。根据现有统计资料,如果将消费量与生产量之差看做净进口量,即忽略国内库存量变化不计,我们看到中国纸业的净进口量从1990年的71万吨增加到1996年的427.8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4.89%(参见图5)。图51990~1996年中国纸及纸品的产量,消费量,净进口量(万吨)这一变化,同时引起中国纸业的“净进口依存度”的升高。我们可以用按上述口径计算的“净进口量”占国内总消费量的比重来表示“进口依存度”。按照这种算法,中国纸业市场的“净进口依存度”在1990年为4.9%,到1996年达到目13.9%。从子部门来看,这种“进口依存度”的上升更加突出,体现在各大类纸产品中。除了“包装及其他用纸”的“净进口依存度”仅略有上升外,新闻纸、书写印刷纸、生活用纸和纸板都出现大幅度上升。其中,生活用纸的“净进口依存度”在1990年尚为负数(即表示那时中国纸业在这类产品上可能处于“净出口”状态),但到1996年转为正数;新闻纸的“净进口依存度”在1996年高达28%左右,位居各类纸之首。1995年中国纸及纸板产量为2800万吨,同年美国为8100万吨。按照静态估计,如果在从1995年算起的10年中,中国纸业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5%,美国为2.5%,这10年中国纸业产量将超过美国,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纸业生产国。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在相同时期内,中国纸消费如果保持16%年均增长率,美国若为3%,中国在这10年中更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纸业消费国。而且,那时,中国一年的纸净进口量将超过2000万吨,成为世界上硕大无比的纸进口国。上述中国纸业“净进口依存度”在20世纪90年代的上升似乎不能归之于中国纸业消费的过快增长。按人均消费水平,1995年中国纸及纸板的人均消费量仅为25.1公斤,排在世界第57位。美国人均纸及纸板消费量在1899年时就达到29公斤,1995年时更高达332公斤。[1]根据我们在下一节的分析,纸及纸板消费量的增长与一国的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一般说来,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中国国民经济正处于持续增长时期,正处于从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上升的阶段。在这个背景下,对中国纸业的需求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会有大的增长,而且这种增长看来是一个将长久持续的过程。二对纸业的需求及其收入弹性纸业是制造和使用浆状植物性纤维原料各种工艺过程的概括,它既有别于制造和使用浆状非植物性原料的化学工业,也有别于制造和使用非浆状植物性原料的纺织工业。从纸浆到纸料进而到种类繁多的纸品构成了纸业的各个生产环节或子部门。这些生产环节或子部门在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程度和组织方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原料供给、交通运输成本、适用技术的普及性、企业制度的演变、市场需求的规模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等等。纸品在现代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新闻纸是新闻出版业的主要原料;书写纸是图书出版业和普通印刷业的主要原料,也广泛用于文化教育业;包装纸和包装纸板既用于各种消费品生产和服务中,也用于生产和经营各种生产资料的活动中;包括卫生纸、卫生巾、餐巾纸、面巾纸等等在内的生活用纸是纸业中最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的子部门。除了用于制作书籍等印刷品一类的“耐久消费品”外,纸还用于制作几乎所有非食用的一次性物品。可以说,对纸业的需求来自经济中的多个方面,它受社会成员人均收入水平、纸品价格高低、纸品的替代品和补充品产业的进步和演变、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伴随人均收入提高的多种社会的和经济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对纸品的需求。例如,识字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会促使包括使用文字印刷品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从而增加对书写印刷纸的需求。交通运输的便利和市场一体化的发展会促进远距离生产和交换活动,从而增加对包括纸袋和纸板在内的包装材料的需求。社会成员对商品质量、卫生和环境日益增加的需求也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促使包装化出现在最终消费品的销售和消费过程中,并在一定范围内排除使用非纸的包装材料的可能性(例如环境保护要求减少“白色污染”,从而减少使用可替代纸的塑料包装物)。现代技术进步一方面发明了许多以纸为补充品的办公设备,例如传真机和电脑打印机等,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开发出纸的新用途,例如在室内建筑和装饰等等方面。由于这些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现在似乎还没有看到纸的有效替代品出现或普及在市场中。由此而论,迄今为止的纸业似乎还没有像别的一些行业(例如一些矿产原材料和耐久消费品等)那样显现出“产品的生命周期”特点来。进一步说,我们可以把纸的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替代品分为“直接替代品”和“间接替代品”两类,前者用于指那些对纸的直接用途的替代,例如包装材料不使用纸袋或纸板而改用塑料或别的一些材料,后者用于指那些对以纸为补充品的产品的替代,例如广告印刷品被电视广告所替代。我们将来自经验观察的一些概况列入表2中。尽管这是一些不完全的、带有尝试性的概况,那些有着“间接替代品”的纸品通常没有“直接替代品”,而那些有着“直接替代品”的纸品通常没有“间接替代品”。而且,许多“直接替代品”对纸的替代作用往往是有限的,例如由于可处置性等原因,塑料和布料对生活用纸的替代在现代生活中反而减弱了(换言之,这里更多的情况是纸对其他材料的替代)。这方面一个明显的例外似乎是水泥包装袋:纸袋面临塑料袋的替代。[2]从长期看,随着技术的进步,纸品在一些领域中也许还会面临一些新的替代性物品的挑战。例如,已有报道说,一些国家的货币当局(例如美国)正在积极研究印制钞票的新材料,包括具有坚固性并富有柔韧性的塑料。目前世界上已有澳大利亚开始使用塑料印刷币。[3]但是,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也使得纸品开拓一些新的应用领域,使纸在未来时期中可能发挥比现在大得多的作用。例如,“纸制家具”已经出现,并有流行开来的趋势。[4]有的研究者发现,经过适当的工艺结构调整,纸的强度可以大大提高,从而使纸品可以广泛地用于建筑和交通工具制作等方面。[5]总的说来,纸的一些传统用途可能会随时间有所减少,[6]但纸的一些新用途又会不断扩大。表2纸的直接替代品和间接替代品:一些经验观察的概括基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为,对纸业的需求不论在短期中还是在长期中都与人均收入水平有密切关系。为了说明这种关系,我们在以下着重考察两类数据:一定时点上的横截面(cross-sectiondata)和一定时区中的时间序列(time-seriesdata)。前者主要用于说明短期性关系,后者则可用于短期性和长期性关系的分析。家庭收支调查数据是横截面研究的资料来源。表3列出了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按收入水平分组的平均收入和各项消费支出占家庭支出的百分比。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倾向的非常有代表性的统计,也是我们现在能借用来考察与纸业需求有关的一个资料来源。可以看到,从“食品”到“杂项商品”这八大类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中,各收入组家庭支出的百分比是不尽相同的。为了更清楚地反映支出比重的变化与平均收入水平上升之间的关系,我们将表3的数据绘成图6。表3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收入和消费支出,按收入水平分组,1996年图6各项消费支出的比重表3和图6显示,1996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在“食品”和“居住”方面的消费开支比重随着家庭平均收入水平的升高而下降;在“医疗保健”上的消费开支比重基本不变;在“衣着”上的消费开支比重呈上升趋势,但在最高收入组家庭中的比重相对于高收入组家庭则转为下降;突出地呈现消费开支比重随收入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的有4类商品和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以及“杂项商品”。由于这些都是大类商品和服务的分组,它们与纸品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清楚。不过,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前4类商品和服务与纸品消费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懈,即“食品”、“居住”、“医疗保健”和“衣着”的消费中可能较少包含着纸品的消费(即纸品作为这些商品或服务消费中补充品的作用较不突出),而在后4类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中可能较多地包含着纸品的消费(即纸品作为这些商品或服务消费中补充品的作用较为突出)。例如,耐久消费品通常都伴随纸包装,通讯中包括传真业务,[7]杂项商品中包括生活用纸,等等。为了量化体现在这类资料中的居民消费倾向,我们利用1996年中国分省市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收入和消费开支数据进行了一个回归分析。结果呈献在表4中。这个分析是将29个省市区的城镇居民家庭在所列举商品或服务上的平均开支对他们的平均收入回归。为了使所求得的系数(即“弹性系数”)在这些商品和服务之间具有可比性,所有回归方程均为对一个共同解释变量(平均收入)的线性回归(取对数形式并加常数项)。在满足回归统计检测的条件下,表4中所列“弹性系数”的含义是:一省市区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该省市区的城镇居民家庭在某一商品或服务上的平均支出就倾向于增加多少个百分点。“弹性系数”的高低显示这些城镇居民在各种商品和服务上消费倾向强度。表4城镇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表4表明,城镇居民对所列举的商品和服务都有着正的消费倾向强度,即随着他们收入水平的增加,我们可以预料他们在这些商品和服务上的消费支出也会增加。避开那些其统计结果不显著的项目而言(例如“衣着”、“医疗保健”和“住房”),我们看到,这里的统计显示城镇居民在“耐久消费品”上具有最高的消费倾向强度(1.62),其次为“教材及参考书”(1.40)、“交通”(1.38)和“书报杂志”(1.28)。很明显,“教材及参考书”和“书报杂志”属于以纸为较密切的补充品的商品。另一方面,如前提及,“耐久消费品”现在也因为包装化趋势较多地以纸为补充品。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表4所报告的统计结果支持这个判断:现在中国城镇居民对纸品有着较强的消费需求倾向,这种倾向不仅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有正相关关系,而且在程度上还超过其他一些与纸消费关系较远的商品或服务。[8]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时间序列数据。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使用所掌握到的各时期中纸消费量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数据,直接根据通常的计算时间序列的需求的收入弹性公式(即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化的百分比——这里需求量通常用实际消费量来代替)算出纸业的需求的收入弹性。统计数据和结果报告在表5中。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我们所使用的是年度统计数据,而且以“消费量”代替“需求量”;但因为需求量的变化除了要受收入水平及其变化的影响外,还要受价格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短期中(在长期分析中有时我们可以假定各个具体时段上的价格变化是相互抵消的,从而认为价格因素的作用不如在短期中那么突出),所以在计算年度性需求的收入弹性时以“实际消费量”代替“需求量”的做法很可能掺和进价格变动的因素。在这个意义上,表5的估计应当被看做近似的结果。表5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纸业需求的收入弹性:近似估计表5估计了中国的两种纸业消费需求,一是中国的纸和纸板,二是中国的生活用纸。因为,如前所说,纸和纸板的消费分散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用人均GDP作为计算纸和纸板收入弹性的对应指标。至于生活用纸,因为它完全属于最终消费品,我们便以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作为对应的指标。估算结果显示,1990~1995年期间,中国纸和纸板年度性收入弹性系数在0.5~2.6之间,其中有3年高于1.0,另有3年低于1.0;在生活用纸方面,在1991~1996年期间,年度性收入弹性系数最高达到7.86,共有4年超过3.0,仅在1996年出现弹性系数低至0.57的情况。如果我们以弹性系数1.0为临界点——高于此数可称为高弹性,低于此数可称为低弹性,那么似乎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趋势表明纸和纸板有着高的或接近高的收入弹性,其中的生活用纸则显示了极高的收入弹性。[9]如前提及,按普通方法使用年度数据来估算收入弹性有一定局限性。避免这种局限性的办法之一是考察一段较长时期的平均数及其之比。我们在这里可用20世纪90年代人均消费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增长率之比来表示这个时期中对纸业需求的收入弹性的趋势值。1990~1995年中国纸和纸板人均消费年均增长14.42%,同期内人均GDP年均增长10.67%,两者相比为1.35——显示纸和纸板的收入弹性高。1990~1996年生活用纸人均消费年均增长速度为20.67%,同期内城乡人口平均收入的增长速度为5.63%,两者相比3.67——显示生活用纸收入弹性极高。如果借用纸业的收入弹性去预测未来一段时期中对纸业的消费需求增长,那么我们还应考虑人口增长的因素。中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大的国家,尽管已广泛实行了人口增长控制政策,城市化进程本身也或迟或早会促使人口增长率自动趋降,今后几十年中国人口总数估计仍会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纸业的总消费需求的增长将超过按任何既定人均收入增长率和收入弹性测算出来的结果。换言之,如果按比较保守的估计,在未来10年中,中国人均收入GDP若年均增长8%,纸业需求的收入弹性会稳定在1.35的水平上,在人口增长率为1%的情况下对中国纸业的总消费需求的增长率就不只是10.8%,而是接近12%。这么高的对纸业需求的收入弹性会在一个长时期中保持稳定吗?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国际经验。美国在这方面有较长期的时间序列数据可资参考。图7显示了1900~1970年美国人均纸品消费和人均GNP的增长情况。在这长达70年的时间中,美国人均纸品的消费总的说来一直以超过人均GNP的速度增长。按照我们前面估计中国的纸业需求收入弹性的方法计算美国的数据(见表6),其结果表明在一个长时期中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对纸业来说是可能的:1900~1970年美国的这一弹性系数为1.83——超过了上面估算的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弹性系数。分阶段来看,在1900~1929年期间,美国的人均GNP按1958年固定价计算从1000美元增长到1600美元,按现价计算从250美元增长到850美元,在这30年中纸品的收入弹性系数高达2.74。表6美国历史上的纸品收入弹性(按人均变量和总量计算)仅从收入水平的对比来看,美国在1929~1950年期间的情况也许对我们现在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在这段时间,美国的人均GNP按1958年固定价计算增长到了2300美元,按现价计算增长到了近1900美元,在这期间对纸品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为1.81。只是到了二战后的时期,收入弹性才降低到1.0以下。事实上,到1950年,美国的人均纸消费量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参见表7)。表7美国人均GNP和人均纸消费量图71900~1970年美国人均纸品消费和人均GNP对纸的消费需求要待人均收入和人均纸消费达到很高水平后才出现消费倾向强度递减,这个看法似乎也为横截面的国际数据所支持。图8绘制了若干发达国家(地区)人均纸消费量和人均GNP的散点图,图8中的趋势线显示这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这条略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线表明在人均GNP从1万~2.5万美元之间,人均纸消费量递增;在人均GNP从2.5万到近4万美元之间,人均纸消费量才有所减少。中国现在的人均GNP按现价美元计为700美元左右,人均纸消费量在25公斤左右,不论从横向还是纵向比较来看,可以说中国现在距离人均纸消费增长转向低速尚有甚长的路程。图81994年发达国家(地区)纸消费与收入水平的关系以上关于收入弹性的分析主要还是针对封闭的国内经济而言。如果我们将视角开阔至开放的国民经济,那么,影响对中国纸业需求的因素将包括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纸业及与纸业有密切关系的行业(如印刷业)中的国际贸易近年来是相当活跃的。从图9中可以看出,1980~1992年期间世界各国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为5.0%,但在“纸”和“纸及纸板”上的出口量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9.6%和7.6%。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1980~1992年期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不过为3.3%,但它们在“纸”、“纸及纸板”和“纸浆与废纸”上的出口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4.3%、14.9%和7.0%。纸业成为发展中经济出口迅速增长的重要行业。在纸业上形成的这种贸易格局,显然与国际贸易中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之间比较优势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可能与发达国家纸业制造商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生产基地有关。从中国的现状看,可以说纸业的出口贸易正在起步阶段。按造纸工业部协会提供的数据,在1990~1995年期间,中国机制纸出口年均增长10.2%,纸板出口年均增长54.9%——两个速度都是高的;但另一方面,到1995年时,出口仅占国内总产值的很小一部分:机制纸为3.1%,纸板为0.9%。图91980~1992年各国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来自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对中国纸业的需求还会以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出口商品的包装化对纸料的需求。一项估计显示,近来中国每出口1亿元人民币价值的商品,约需1800吨的包装用纸和纸板。[10]如果包装用纸占出口商品价值的5%,中国现在一年出口的1.2万~1.3万亿人民币商品就为纸业提供600亿元到650亿元价值的市场空间。[11]此外,发达国家印刷业中普遍存在的劳动密集型特点(参见图10和图11)也倾向于促使它们的印刷业向发展中地区转移,从而增加对当地纸料供应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纸及纸制品、印刷品和其他相关产品占发达国家在这些商品上国内总消费的2.5%,其程度仅次于服装(22%)、电子机械(5%)和纺织(4%)。[12]图10雇员工资占增加值的百分比(%)图11每一雇员占有固定资本(本币/人)三关于纸业需求的价格弹性我们在前面指出,纸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产品广泛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向一些重要的工业和服务部门提供原材料或补充品。这个特点,使对纸业的需求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行业,尤其是最终消费品产业的特征。反映在需求的价格弹性上,我们可以推论说,这种对纸业需求的间接性或派生性极易导致一个低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让我们以新闻纸为例。新闻纸是新闻出版业的基本用料,可以说是报纸杂志的补充品。从这个角度看,对新闻纸的需求主要由对报纸杂志的需求派生而来。新闻出版机构和厂商通常采用预订和零售这两种方式向市场供应报纸杂志,出于稳定生产的考虑预定方式对它们来说更加重要。在这种市场营销或产品供给的格局中,来自新闻纸价格的短期波动往往由新闻出版机构和厂商所吸收;这是因为如果他们不加限制地将成本波动的效应传递给消费者,由此引起的最终消费市场波动极可能带来紊乱的市场秩序,威胁这些机构和厂商在长期中的生存。从这个简单的逻辑分析中我们就可以推论,对新闻纸的需求具有价格弹性低的情形不在意料之外。实际情况似乎也证实了这个推断。表8列出了美国近年来新闻纸需求和新闻纸价格变动的数据。考虑美国新闻纸消费总量的长期趋势近来已变化不大(即如前所说,在人均收入和人均新闻纸消费已达到很高水平后,人均新闻纸消费量便趋于稳定),我们在这里将美国新闻纸实际需求量的变动基本上看做由新闻纸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按照简单的计算需求价格弹性的公式,我们计算出美国新闻纸的“近似的需求弹性”。在7个年份中,有3年的数字带正号,不符合定义(造成这类统计结果“异常”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季度甚至月度波动的效应未反映在年度数据中、来自其他媒介手段的竞争因素等等)。排除这些年份,4个年份中价格弹性系数分别为-0.10、-0.13、-0.02和-0.48,它们的平均值为-0.15。这意味着,在这些年份中,新闻纸价格若变动1%,美国新闻纸需求量的变动仅会有0.15%。表8美国新闻纸的需求和价格变化(1990~1997年)再看一看中国的情况。中国的情况要复杂一些。首先,影响中国新闻纸需求的因素除了价格和收入水平外,还有其他很多相当重要的因素,例如新闻产业化进程以及有关机构和企业的营销体制及其改革。其次,全国性新闻纸价格的统计数据尚未成序列,我们在这里转用新闻纸进口价格作为参考价(考虑近年来中国新闻纸行业已在相当大程度上卷入了国际贸易,即要么大量进口,要么也出口许多,使用进口价格符合分析逻辑)。1990~1996年中国新闻纸需求和价格变动的数据列在表9中。表9中国新闻纸的需求和价格变化(1990~1996年)表9所列中国新闻纸“近似的需求弹性系数”虽然大部分带负号,符合需求弹性的定义,但得出这些结果的计算方法却包含了一个不合理的假定,即认为在这段时间中新闻纸实际需求量的变化都是由新闻纸价格变动带来的。显然,正如上面提到的,在考察中国这样的经济时,我们至少应当将收入引致的需求变化与价格引致的需求变化相区别。在表8报告的美国新闻纸事例中,由于“收入引致的需求变化”已不明显,所以对它未做单独处理。但就中国新闻纸而言,这个做法不再适用。为了剔除“收入引致的需求变化”,表10采用了一个先估算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新闻纸“趋势需求量”,然后再估算“实际需求量相对变化”的办法。“趋势需求量”按1990~1996年期间中国新闻纸消费量年均增长率(约为11.85%)得出,即对各年度的实际需求量按11.85%增长率做平滑处理。这个“趋势需求量”被认为是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新闻纸稳定增长的那一部分,即与这一时期中国人均收入增长趋势相吻合的部分。换言之,我们可以将“趋势需求量”看做“收入引致的需求”。这样,“趋势需求量”与“实际需求量”之差就可被视为“由非收入因素所引致的需求”——一个接近于“价格引致的需求”的概念。在给定的这些数据的范围内,我们在表10中将此作为“价格(变化)引致的中国新闻纸需求(变化)”。照此方法估算出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新闻纸需求弹性系数年平均为-0.82(未包括带正号的1994年),[13]绝对值低于1,显示这个实证结果与低需求弹性的概念含义相符合。表10关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新闻纸需求价格弹性的估计上面关于新闻纸的分析结果实际上适用于所有作为“工业原料”的纸品,即那些除生活纸之外的大部分纸及纸板制品。[14]需求弹性低对用户或消费者来说意味着相对不利的市场形势,因为他们在遇到价格变动时往往难于调整自己的消费需求量,尤其是在价格升高时较难减少消费需求量。为了对付这种不利局面,用户或消费者常见的办法是增加库存、与生产者达成长期协议、积极寻求新供给来源等等。所有这些办法,都意味着需求弹性较低的市场上供需双方的关系较为紧张。尤其是当国内消费者转而寻求国外供货者时,原有国内供货者面临巨大挑战。换言之,如果市场价格波动由国际因素所引致,国内生产者往往会处于被动适应的局面。图12绘制了近20多年来的国际纸浆价格走势。它显示,国际纸浆价除了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几年中持续走高外,在大部分时间中是有高有低。与其他国际商品一样,纸浆价格波动频繁,由此也影响国际市场上的其他纸品,包括新闻纸。在中国经济日益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来自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中国纸业的冲击显著增大。尽管这类冲击往往属于短期性的,但中国纸业如不能有效抵御,短期性冲击也可能留下长期性后果。图12国际价格指数四中国纸业市场增长的长期前景:几点评论和推测中国纸业市场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中国纸业市场增长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这是两个关系正确制定中国纸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希望在本文分析的基础上做出趋势性判断的问题。让我们首先看一下国内有关机构对中国纸业市场前景已有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预测结果,列在表11中。对表11中所列的各种预测结果及其所使用的方法,我们有几点评论意见。第一,有的分析和预测尚带有传统的产量计划(规划)的特征,即孤立地考虑产量增长在未来时期中所可能达到的或“应当有”的速度,而没有或很少将产量的增长速度与市场需求的可能增长联系起来;即使有的分析和预测已经参考了市场需求方面的情况,在确定产量计划(规划)时仍然对有关的重要因素考虑不足,例如行业内国内厂家之间的竞争关系,来自国外竞争者的影响和效应,与别的、相关产业之间的竞争等等。此外,“产量”概念还往往是一个总体指标,没有或很少考虑品种和质量因素。正如我们在本文开始时就指出的那样,中国纸业增长的趋势不仅表现在数量的扩张上,而且还包括质量和品种上的变化。具体说,即使我们预测了一个3%~5%的“低”增长速度,这也可能丝毫不表明纸业市场将会是一个相对“平静”的场所,相反,由于消费者对品种和质量的新要求和新竞争者的加入,这个市场也很可能是充满挑战、波澜壮阔的,与那些拥有8%~10%“高”增长率的行业不相上下。表11有关中国纸业市场前景的几种预测第二,在对到2010年时为止的中国纸业市场前景(即纸消费量或需求量)进行分析和预测时,不少研究强调对历史资料的自回归统计,同时却对相关的重要因素考虑不足。正如我们在前面一再指出的那样,影响纸业需求的因素包括人口增长、人均收入增长、城市化和识字人口比重的上升等等。在人口增长趋缓的背景下,最重要的相关因素将是预期人均收入增长率(在一定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说城市化和识字人口比重上升是人均收入提高的结果或必然伴随现象)。离开了对中国在未来一段时期中人均收入增长率的估计,我们实际上无法判断对中国纸业需求的可能增长速度。第三,在长期趋势的分析和预测中,我们除了应对总增长速度有所判断外,还应当尽可能地考虑其中的阶段性变化,即区分加速增长和减速增长(或者平稳增长)的时段。根据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的一些情况,我们有理由认为,目前中国纸业市场正处于一个加速增长阶段。主要依据是:——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中,中国经济将会在深化改革和继续开放的基础上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人均纸品需求与人均收入增长之间正的和超过单位弹性的相关关系已为国内外经验所证明;——在过去的岁月中,中国纸业虽然已立足于机制纸的生产,但在发展现代纸品方面相对于国际水平甚为落后;在进口品和进口模仿品的强烈示范效应的带动下,中国对现代纸品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长。表12列出了我们对中国纸业在未来一段时间中所可能面临的市场前景的推测。在这个推测中,我们将1995~2010年期间中国人均GDP的平均增长率区分为3种情形:低速4%,中速5.5%,高速7%;相应的人均纸消费增长速度按需求的收入弹性1.3计算出来;按此方法推论,中国纸消费总量在2010年时可能达到7400万吨至12790万吨之间。对表12中的预测结果,我们也有几点看法。首先,它们都高于表11中所列出的那些预测,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将纸需求与中国经济的预期增长速度密切地联系起来,并认为中国纸需求的增长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快于一般经济增长速度。其次,虽然从总量上看,到2010年时中国纸业市场规模将可能接近甚至超过目前世界上第一纸业大国美国,但即使到那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