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绛散文中的主体形象_第1页
论杨绛散文中的主体形象_第2页
论杨绛散文中的主体形象_第3页
论杨绛散文中的主体形象_第4页
论杨绛散文中的主体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杨绛散文中的主体形象

论杨绛散文中的主体形象

文学是人学,任何文学创作不仅以人为中心,而且是对人的生命律动和生活流程的具体展现。现代美学家苏珊?郎格说:“艺术品表现的是关于生命、情感和内在现实的概念”[1]((25,艺术形式是一种“生命形式”。[1](41)作为展现心灵的艺术,散文更是作家思想与情感的真实流露,显示着作家的人格情操与价值追求,是“生命、情感和内在现实”的直接外化。相比其它文学样式,散文对真实的要求格外高,真正的散文家会在作品中毫不保留地袒露她的真情实感,优秀的散文展示的是散文作家真实的心灵世界与精神轨迹。在散文中,作者即是我,我也就是写作主体。杨绛的散文就真实地展现了她的心灵世界与精神轨迹,显示着杨绛的人格情操与价值追求。正如牛运清所言:“为杨绛赢得文坛最大声誉的却是她的散文。散文笔下最有神采的形象,似乎不经意间绘出的人物,却恰恰是散文家本人。”[2](130)的确,散文家本人给广大读者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牛运清对作为写作主体的杨绛赞不绝口:“活跃在杨绛散文中的杨绛即杨季康,是个爱读书,爱写作,爱家庭,爱人与人之间真情的善人;是个世事洞明,处事练达、有识见、有胆量、有几分儿童式好奇心,爱冒险,喜欢包打听,经常冷眼观世却又善于与人沟通的能人;是个爱父母、爱丈夫、爱女儿的柔美女人;也是个百折不挠、不服输、不服软、不怕啃硬骨头的女强人。春风得意时不得意忘形,运交华盖时不气馁志短。世界有千般变化,我有做人的基本底线。困难情况下求生存,泥泞路上求前进,黑云压顶时望光明,孤苦伶仃时顽强地点亮生命之火自我烤暖。杨绛式的聪明,杨绛式的颖悟,杨绛式的韧性,杨绛式的荣辱无惊,在当前讲究利益的社会,愈加难能可贵。”[2](130)由此可见,杨绛在自己的散文作品中,彰显了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的个体生命的尊严。

杨绛的散文创作从“我”起笔,思考得却是“关于人”的问题,这样她的作品中就充满了深刻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往往是衡量一个作家及作品优劣高下的重要标准,著名的作家常常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如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张爱玲的人生苍凉感等,都给人以撼动心魄的震撼力。阅读杨绛的作品,强烈地打动读者的是“生命要有尊严”的思想意识。杨绛说过:“有关人的问题,我不妨从最亲切、最贴切的我问起,就发现一连串平时没想到的问题。我,当然不指我个人,我是一切人的代名词。如问我是谁?答我是人——人世间每个具体的人。”[3](101)正是这种我是一个人的意识使她的作品中渗透着深深的生命意识,深刻地拨动读者的心弦。从一个人是一个生命存在的角度去思考,进而深入探究人类是生命的存在,是中外作家、思想家的共性,这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使他们有了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日本哲学家池田大作也说:“人类是生命的存在。无论哪种社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这都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的命题,而由于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作为社会存在的人也是不同程度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相信,要想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生活,首先当然应该从人类是这种生命的存在这一点来考虑问题。”显然,作为人类是生命的存在这一命题是没有国界、时代乃至种族的区别的。在杨绛的散文中,作者就是从我是一个人、我是一个生命的存在的视角进行创作的,因此我们在杨绛的艺术世界里于含蓄蕴藉中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一种大家气象,它超越琐碎的世俗世界和琐碎的个人情感,达到了一种俯视人生、超拔情感的效果。杨绛散文中的主体形象,以自我为视角、以独立的个性出色地承担了自己的女性角色与知识分子角色,在本我中,突显出超我的气质。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作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并不容易,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知识分子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无论是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的束缚,还是动荡的岁月对个体生命的漠视,都使一个弱女子要保持个体的独立几乎是“难于上青天”,杨绛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家庭与社会中都葆有个体的独立,不论从哪个视角看她都能保持住自己的个体生命的尊严。

杨绛个性的独立体现在与钱钟书的家庭关系中。杨绛是二十世纪初期出生的,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激荡不安时期,一方面要求民主、自由的思想甚嚣尘上,一方面几千年的封建残余依然还有力量。封建时代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往往淹没了古代女性自强自立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它不仅造成了女性的自卑感,还造成了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惰性依赖心理:婚姻成为妇女终身有靠的归宿,丈夫成为妇女谋生的靠山。千年封建礼教的积淀根深蒂固,尽管经过民主人士的斗争及五四新文化的洗礼,女性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女性的惰性依赖心理也就不可能完全改变,“出嫁从夫,良人者,所仰望终身也”正是这种依赖心理的直观显现。直到今天,“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的观念还依然盛行,即使是现代女性,对婚姻、对丈夫的选择也真是慎之又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担忧中凸现出女性的自卑感与依赖性。而与杨绛同时代的冰心,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男人在女人累了的时候,就应该是一根可靠的柱子。要强如冰心者,也会有这样的渴望。然而杨绛的文章中,我们找不到这样的渴望,我们看到的是杨绛勇于承担的个性和勇气。在《我们仨》中,杨绛回忆道:不记得是在伦敦还是在巴黎,钟书接到政府当局打来的电报,派他做一九三六年“世界青年大会”的代表,到瑞士日内瓦开会。代表共三人,钟书和其他二人不熟。我们在巴黎时,不记得经何人介绍,一位住在巴黎的中国共产党员王海经请我们吃中国馆子。他请我当“世界青年大会”的共产党代表。我很得意。我和钟书同到瑞士去,有我自己的身份,不是跟去的。参加这样世界性的大会,即使跟去也应该是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杨绛却只是得意于有自己的身份,并强调不是跟去的。不跟去,说明杨绛不倚赖钱锺书,不沾丈夫的光,她身上没有传统女性那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强调有自己的身份,表明杨绛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尊严。正是这种独立的意识,使杨绛对己对人始终有清醒的认识,不迷信、不盲从。在钱钟书成为文化名人,并且因为《围城》的出版及电视剧《围城》的热播而风靡全国乃至闻名海外后,杨绛依然以一颗平常心描述钱钟书,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一文中,钱钟书是一个“痴”性十足的人:小时候既懒又顽劣,有了女儿后与女儿捉迷藏能够百玩不厌,还在夜里钻出热被窝,拿着长竹竿帮自己家的猫打架,这个痴而又顽的钱钟书,由杨绛写来,增添了作为名人钱钟书的可爱可亲的情趣,描绘了钱钟书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文中有夫妻间的平等互爱,更有杨绛不仰视、不攀附的宽广胸怀,一个自尊自爱又独立的杨绛也就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其实,杨绛不仅不依赖钱钟书,在家庭中更是钱钟书的依靠。他们在留学期间,杨绛租房、收拾房子、做饭,真的是一把好手,被钱钟书称为贤妻良母,杨绛在生小孩住院期间,钱钟书那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钱钟书放心回去。然后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下一次他又满面愁容,说是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每次杨绛都说不要紧,钱钟书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杨绛说的不要紧。钱钟书信任杨绛,而杨绛果真不负丈夫的期望,回去后将钱钟书弄坏的东西全部修好。杨绛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是个能工巧匠,而且在护士的指导下做过一次护理。他们在伦敦探险时,钱钟书颧骨上生了一个疔。一位英国护士教杨绛做热敷。她安慰钱钟书说:不要紧,我会给你治。她认认真真每几小时为他做一次热敷,没几天,就把粘在纱布上的最后一丝脓连根拔去,脸上没留下一点疤痕。钱钟书感激之余,对杨绛说的“不要紧”深信不疑。杨绛凭借自己的生活智慧,不仅把他们的日常生活料理得井井有条,而且给了钱钟书精神上的抚慰。他们回国后,有人讥笑钱钟书只会读书,不会写书,钱钟书决心写部小说,证明自己的才能。这时候杨绛就甘当“灶下婢”,主动承担起全部家务,并鼓励钱钟书赶紧写,还担任钱钟书小说的第一个读者。杨绛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给钱钟书的生活、学习及工作撑起了一片晴空,赢得了钱钟书的感激、信任与尊重,展现了自己女性的才能与智慧,彰显了身为女性的尊严,更重要的是为两人营造了一个幸福的港湾,在风雨飘摇的二十世纪,两人能够遮风避雨,携手共进,最终取得事业的辉煌,在世人面前展示出学者风采、学者尊严。

杨绛的独立个性还表现在不受世俗的影响敢于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敢于坚持自己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富有生存的智慧。二十世纪的中国,多灾多难,这个世纪更是知识分子的多事之秋,杨绛作为一个弱女子,作为一个女知识分子,不仅活着,而且还有尊严地活着,身上没有丝毫的悲戚与苟且,这真是一个女学者的生存奇迹。德里达在去世前感叹所有的人都是缓期的幸存者,他说生存即幸存,生存在死亡的威胁中乃每个人的命运,只有那些幸运儿可以避开自然与人世的威胁而幸存。显然杨绛就是这样的幸存者。那么,是什么给她看似柔弱的生命以坚韧呢?一个普通的学者,在中国历史上灾难和不幸最为深重的百年靠什么力量、智慧和耐心生存下来,并生活得如此具有人的尊严?杨绛是把知识变成智慧,并以出世的精神来入世的。杨绛与钱钟书一样,一生都淡泊名利,对于世俗的东西,他们比一般学者都更加超脱。她不仅是要把自己隐匿在普通百姓之中,而且还甘于卑微。她在《隐身衣》一文中说:“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4](192)这种为了躲避世俗的名利困扰而甘愿身处卑微的人生追求,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她喜欢“万人如海一身藏”,更羡慕老庄的“陆沉”,她要使自己消失于众人之中,如大海之中的一滴水,又如万花丛中隐藏的小野花。这样一种表面消极的“出世”态度,并不是为了“无为”,而是为了更好地“有为”。她唯一的人生目标是“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4](195)杨绛回忆自己年轻时住在上海,受季玉先生的委托代理一段时间的中学校长,约定的时间一到,立即就辞去校长职务,安心当自己的小学代课教员。杨绛老年,走到了人生边上,曾经回忆说:“当时我需要工作,需要工资,好好的中学校长不做,做了个代课的小学教员。这不是不得已,是我的选择,因为我认为我如听从季玉先生的要求,就是顺从她的期望,一辈子承继她的职务了。我是想从事创作。……我坚决辞职是我的选择,是我坚持自己的意志。”[3](66)可见,她的选择、意志,就是要穿上“隐身衣”去追求精神世界的大自由。能够如此彻底地抛弃名利、执着追求于精神的满足,在当代文坛应该是屈指可数的。夏衍在杨绛80寿辰的题词里这样说:“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有才有识独铸伟词”,这是杨绛个性以至人格的真实写照。正是因为她舍弃了很多世俗的东西,才使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获得了创作及学术上的令人注目的成绩。杨绛的这种思想不光是中国传统的儒道内核的反射,同时还有西方追求自由思想的因素。她要抛弃名利,但并非“无为”;她要入世,但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的智慧、境界,是只有她这样受东西方文化的深厚影响、自身又深具慧根的人才可能拥有的。

知识给了杨绛生存的智慧,更给了她维护自我尊严的勇气。我们知道,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尤其是动荡的年月,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容易。启蒙、救亡、革命给个人留下的生存空间总是如此狭仄,个人总是被划归到某一个阶级,某一个群体中,这极不利于个体价值的实现,克尔凯戈尔就对群体、集体、整体深恶痛绝,他说:“一个群体,不管是这一个还是那一个群体,不管是现存着的还是消亡了的群体,不管是卑贱的还是高贵的群体,富人的还是穷人的群体,——一个群体在概念上就是错误,因为它把个人变得彻底的顽固不化与不负责任。或者退一步说,它削弱了个人的责任感,使人的责任成为一种幻觉。”[5](24)群体意识为推委责任提供了借口,一个随波逐流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会把责任推卸给集体。只有一个存在的个体才会为自己选择和参与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经历过文革的人都会有此体验。多少知识分子在文革中受尽屈辱却不敢申诉,为了在群体中占得一席之地甚至不惜说谎、甚至诬害友人,哪里还有什么个人的存在?杨绛,作为一个女性,并且是一位弱不禁风的女性,在文革时期却敢于坚持自己的意志,勇于承担责任。文革这场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迫使一个个所谓的“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低下高贵的头,面对一张张大字报的满篇不实之词,只能咽下痛苦的泪水,敢怒而不敢言。但在学部大院内却发生一例意外:一张揭发“反动学术权威”钱钟书的大字报竟被另一位“资产阶级权威”提出质疑,一张小字报贴在那张大字报的一角,对大字报中的不实之词进行澄清。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弱女子”杨绛。她的胆大包天受到惩罚。杨绛马上被揪到本单位大会议室与其他牛鬼蛇神一起示众。他们一个个被勒令屈辱地低着头,出乎人们意外,偏偏杨绛拒绝服从,她满面怒容地昂着头!人们叱问她为什么如此顽固?她怒不可遏地跺着脚吼道:“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件事在杨绛的《干校六记》中的《误传记妄》和《丙午丁未年纪事》中都提到并描述过。杨绛敢于捍卫自己的尊严以及捍卫钱钟书的人格尊严挺身而出的豪迈之气使在座的革命群众中的许多年长和年轻的同事心中引起共鸣或心灵震撼。二十多年以后,当年的同事叶廷芳还在自己的文章中深情地回忆说:“从此我对她刮目相看,觉得在她的柔弱的外表之内,蕴含着刚直不阿的精神情操和对丈夫的真挚、深厚的爱。这是我与杨绛共事三十多年来,她给我留下的第一个最深刻的印象。”[6](210)个体的独立性使杨绛敢爱,爱使她不顾个人的安危去护卫爱人的尊严;个体的独立性又使杨绛敢说,敢于在知识分子人人噤若寒蝉的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揭去“革命群众”的不实的疮疤;个体的独立性更给了杨绛在艰苦的环境里生存的勇气。对于勇气的内涵,雅斯贝尔斯说,“它不只是生命力那种公然挑衅的能量。它可以仅仅在于挣脱生存桎梏的自由,在于勇猛无畏的灵魂连同其坚定性及真实性一道所显示的从容赴死的能力。勇气是所有人共同持守的东西——只要他们是人,哪怕在信仰上有所差异。”[7](78)在那样的时代,一个弱女子,能够葆有这种公然挑衅的勇气、英勇无畏的勇气,葆有这种所有人共同持守的个体生存的勇气,是多么令人敬佩啊!这个时候,她不隐身,不“陆沉”,而是彰显自己的勇气,这勇气应该就是她作为个体生命尊严的最耀眼之处吧?看来叶廷芳先生的心灵震撼与深刻印象确实不是无端得来的。

丰富的知识给了杨绛生存的智慧和勇气,智慧和勇气又使杨绛葆有独立坚强的个性,而往往只有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常常具有一些突出的个性特征,如他们有一种积极肯定自我的观念;有超然于世的品质和独处的需要,尤其是具有“超然独立的特性”,他们“受自己的个性原则而不是社会原则的支配”,“是自己的主人,具有自由意志”,“对自己的命运负责”[8](41),秉持这种独立个性的人虽然也跟常人一样有着生理的或生存的需要,但他们中不少人往往对此不够重视,甚至以牺牲生理、生存的需要来换取自我实现的需要,以最大程度地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杨绛做到了这一切。杨绛和钱钟书在下放期间,一次杨绛指着一个四面透风的窝棚对钱钟书问,就给我们这样一个住处,行不行?钱钟书想了想说:没有书。杨绛感慨地说:一个知识分子什么都可以放弃,就是不能没有书。这何尝不是杨绛自己的心声呢?解放前他们与所有人一样为米操劳过;解放后,靠边站过,被批斗过、下放过,游街示众过;杨绛扫过厕所,凿过井,种过菜,……甚至年老这一似乎不可逾越的自然规律都在杨绛的勇气面前悄悄隐去了。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止杨绛对知识的追求,天道酬勤,杨绛也终于在学术上、在文学创作上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杨绛为从西班牙语直接翻译《唐吉珂德》,五十多岁开始学习西班牙语,最后获得了西班牙国王卡洛斯授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并填补了我国直接由西班牙语翻译《唐吉珂德》的空白,至今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吉珂德》还是杨绛的译本。杨绛在老年时的创作同样叫人刮目相看,其旺盛的创作激情让人觉得她仿佛“老夫聊发少年狂”,她的《干校六记》《我们仨》等都是当代文学中的杰作。杨绛的创作不仅获得了文学评论家的厚爱,在读者群中也有广泛的影响,据说长篇散文《我们仨》出版当年就售出了五十多万册,被誉为出版界的奇迹。一位出版界人士在杨绛一本书的序言里说:杨绛的文字,如一方玉。外表朴素,不炫示,叫人望去油然生宁静心情;她还准确、节制、不枝不蔓,叫人体会到一种清洁之美;玉,当然又绝不冷硬,她显出温和,淡淡却持久地散发;还有润泽,透露着内在丰富的生命律动……许多优秀文字都叫人有只觉其美却无从言说的为难,杨绛文章亦是这样。有多少读者可能要说:杨绛的人就像她的文章、她的文字一样,宁静、温和、润泽、清洁,富有生命的美。

一个懂得自尊自爱的人也知道如何去爱别人,尤其是一个自尊自重的女知识分子,身上更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杨绛的散文中,心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