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在构建我国和谐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我国期货市场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_第1页
期货市场在构建我国和谐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我国期货市场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_第2页
期货市场在构建我国和谐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我国期货市场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_第3页
期货市场在构建我国和谐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我国期货市场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_第4页
期货市场在构建我国和谐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我国期货市场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货市场在构建我国和谐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我国期货市场“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

随着“十五”计划的结束和“十一五”规划的启动,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已经明确,“新农村建设”、“中部崛起”、“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等涉及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的大政方针的号角正在吹响。中国经济将迎来崭新的五年,而站在市场经济体系最前沿、作为风险管理平台的中国期货市场,却一如初生婴儿,急需百般呵护。回顾“十五”,我们发现,中国期货市场恰好处在从清理整顿走向规范发展的路上,一路坎坷,一路艰辛。这是市场逐步走向规范的五年,是问题不断出现的五年,也是中国期货市场与国外期货市场、国内其他金融市场差距不断扩大的五年,更是期货市场发展滞后使得中国经济质量大打折扣的五年。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头一年。在这样一个时间点,总结“十五”期间中国期货市场的成绩,反思五年来凸现的诸多问题,正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滞后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危险,意义重大。它将促使政府高层和社会公众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认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迫切性;它将警醒期货业内外的人们,如果不加快期货市场发展步伐,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展望“十一五”,我们认为,正因为目前重视程度不够、还有差距、还有问题,中国期货市场才具备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五年,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旦延误时机,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中国期货市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重新定位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功能、作用与地位。要以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统领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一“十五”期间中国期货市场规模、结构与功能发挥1.期货法律法规框架初步形成,监管体制基本理顺,为中国期货市场基本功能发挥奠定了制度基础自1999年6月国务院颁布《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来,我国期货市场法律法规取得了一些进展,特别是“十五”期间,是一个法律法规框架逐步搭建的时期。2001年5月24日,五部委联合制定《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2002年1月,证监会修订了《期货经纪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和《期货从业人员管理办法》;同年5月,证监会修订颁布了《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和《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期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施行,使得期货纠纷案件审理的法律依据又一次扩展;2005年底,证监会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期货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通知》,期货公司治理结构有望走出目前的混乱局面。可以看到,“十五”期间的期货市场法制建设在不断进步,目前,中国期货市场已形成了“一个条例”、“一个司法解释”、“四个办法”的法律法规基本框架。在2000年之前,我国期货监管体系比较混乱,一是“政出多门”,缺少统一的监管部门;二是监管部门以“管得住”作为监管思路,在监管手段上以行政性指令为主,与国际成熟的期货市场相比差距甚远。进入“十五”期间,随着“一个条例”、“四个办法”的颁布和修订,我国期货监管体系基本理顺,监管思路、监管方式有所转变,监管水平有所提高。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期货监管权全部划归中国证监会,证监会下设期货监管部专门负责期货市场的监管,各地证管办变更为证监局,证监局也下设期货处负责当地期货市场与期货机构,这就理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管体系;第二,由行政指令性监管向市场化监管转变。证监会把“按市场化原则规范期货市场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期货市场”作为监管工作中的两个基本原则,在品种推出、分类监管、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和推动市场技术创新方面都做了一些有实效的工作;第三,从监管到监管与服务并重,证监会相继修订“条例”和“办法”,颁布“公司治理准则”,还通过研究、开发和试点运行客户保证金存管系统、投资者保护基金,致力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这说明,监管部门已逐步开始以服务中小投资者和期货公司作为监管任务之一。法律法规体系与监管体制是一个金融市场发展必需的制度保障。随着与我国期货市场配套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监管手段、监管水平不断提高,使得五年来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和功能、作用的发挥有了坚强的制度保障。2007年初,国务院通过了《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并颁布实施,新《条例》分别对期货交易所的组织架构、期货公司的业务范围、期货交易规则、期货业协会的权利义务、期货监督管理的原则与措施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很多细则都是首次提出。总的来说,新《条例》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务实精神,为中国期货市场的积极稳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2007年3月的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明确了“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市场”的指导思想,为我国期货市场的科学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2.交易品种日益丰富,交易量、交易额有所恢复,从量上保证了我国期货市场功能与作用的发挥经过一番清理整顿,截至2000年,我国期货交易所挂牌12个品种,但只有大豆(黄大豆1号)、豆粕、小麦、铜、铝、天然橡胶六个品种上市交易,仅涵盖农林产品和工业品两大类别。2003年,优质强筋小麦期货合约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期货新合约推出的第一声春雷。2004年6月1日,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棉花期货;8月25日,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燃料油期货;9月22日,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玉米期货,随后又于12月22日推出黄大豆2号合约。2005年虽然品种推出步伐有所放慢,但2006年1月6日与9日,期盼已久的白糖期货、豆油期货分别在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2006年12月18日,全球独一无二的PTA期货合约在郑州交易所挂牌上市。可见,在沉寂了好几年之后,我国期货市场的品种推出已经开始启动。目前,中国期货市场正在交易的品种包括大豆、小麦、玉米、豆粕、棉花、铜、铝、天然橡胶、燃料油、白糖、豆油、PTA共十二种,交易的合约共有十四种,已形成以农产品、工业品为主,兼顾能源产品的品种结构。而且,生猪期货、钢材期货、大米期货、大豆期货期权、小麦期货期权、铜期货期权也均已酝酿成熟,批准上市交易指日可待。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成立,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品种将破土而出。另外,在我国期货市场规模方面,也呈现递增之势。2000年是我国期货市场成立以来最低迷的一年,成交量仅5461万手,成交额仅有16082亿元,2001年,“十五”开始的第一年,期货市场便开始复苏,成交量达到12046万手,成交额将近30145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20.58%和87.45%。从表1、图1的数据我们看到,2003年是这五年中增长最快的年份,成交量比上一年翻一番还多,成交额接近2002年的3倍。2004年,交易规模稳步增长,成交量和成交额均达到顶峰,2005年虽然有所萎缩,但可以保证13万亿元的交易额。总的来看,2005年,我国期货市场成交量、成交额分别比2001年增长约168%和346%,可见,“十五”期间中国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在显著扩大。表1中国期货市场交易量与交易额图1中国期货市场交易量与交易额交易规模的显著扩大,一方面表明参与期货市场的企业、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都在增加,期货市场作为风险管理平台与投资舞台的地位日益显现,另一方面也为期货市场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提供了量上的保证。3.期货经纪公司经营有所好转,期货人才培养逐步恢复,为中国期货市场大发展打下了基础在1998年至2000年之间,我国期货市场极度低迷,期货经纪行业也是年年亏损。但进入“十五”期间以后,随着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品种的不断增多,期货投资者开户数量也大大增加,代理保证金金额逐渐增多,因此,以经纪业务作为唯一盈利渠道的期货经纪业正逐步走出困境。2001、2003年和2004年,期货经纪公司实现了全行业盈利,虽然利润微薄,但比起清理整顿期间来,境况还是要好得多。目前,我国期货经纪业已形成了以浙江、北京、上海、深圳为中心,辐射全国各地的区域格局。一批规模较大、信誉较好的期货经纪公司如中国国际、北京中期、上海中期、浙江永安、浙江南华、河南万达等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期货经纪行业的龙头企业。2000年底,中国期货业协会成立,五年来,协会共组织了六次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其中2004年上、下半年各一次。从2002年开始,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开始向全社会开放,取消了以前需要本科以上学历或2~4年从业经验的要求,从而使从业资格报考人数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增长。至2005年底,共有74968人参加考试,通过人数为28837人,“期货业大军”正呈恢复性发展趋势(见表2)。另外,中国期货业协会受证监会期货部委托,从2001年开始举办期货经纪公司高管人员培训及从业人员后续职业培训,截止到2005年,共开展了41期培训,参加培训的达到3442人次。期货经纪公司的研发部门也有所加强,上海中期、中国国际、永安期货、南华期货、广发期货等公司形成了较强的研发力量,而这些公司的代理量和代理额也位居同行前列,因此,越来越多的期货公司认识到,研发能产生生产力,研发本身就是生产力。同时,期货方面的理论建设也在不断完善,高品质的期货研究书籍层出不穷,期货业协会资助并组织了三批共几十项研究课题,由交易所、期货公司和各地期货业协会举办的各类“期货沙龙”、“期货大讲堂”正深入投资者、大学生和社会公众之中。由此可见,期货市场人才培养机制与理论研究正在逐步恢复。表22001~2005年期间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报考人数及通过人数期货经纪业的发展壮大是吸引越来越多企业和投资者进入市场的必要条件,丰富的期货人才又是让企业、投资者利用好期货市场的重要因素,因此,两方面的发展为我国期货市场未来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影响日益深远,即期定价功能得到初步发挥从世界期货市场的发展历史来看,期货市场就是为现货市场服务而产生的。我国期货市场成立之初,也是为了配合价格改革和解决商品流通问题,但是,投机风气之浓却让其价格发现的基本功能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十五”以来,随着期货市场规模的扩大,生产、加工、贸易商的广泛参与,期货市场的即期定价功能逐渐发挥出来。例如,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期货,不仅是国内现货铜定价中心,甚至成为除LME之外的第二大国际定价中心。上期所早上9点的铜期货开盘价是全国现货铜定价的依据,不少用铜企业采用当日铜期货平均价加上升贴水采购现货铜。吴冲锋(1997)、彭朝晖(2002)、华仁海(2002)、韩德宗(2005)等的实证研究表明,上海铜期货的价格与现货价格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7左右,与LME铜期货价格相关系数也达到了0.94,这充分显示了上海期铜的即期价格发现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大豆期货也具有很强的价格发现作用。据调查,黑龙江农垦集团下属的120多个农场,都配有期货交易所的行情终端,可以随时了解到期货行情,提前了解大豆未来供求情况,科学制订大豆种植和销售策略。2003年10月,虽然大豆现货价格不高,但国际和国内大豆期货价格上涨迅速,暗示未来大豆存在供求缺口,黑龙江农场及广大豆农根据期货价格,及时调高大豆销售价格,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徐宏(2000)、于笋(2003)、曾超(2005)、马正兵(2005)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发现,大商所大豆价格与CBOT大豆相关系数在0.9以上,与国内现货市场大豆价格相关系数达到0.89左右。因此,实证研究与案例研究表明,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价格引导作用在我国已不再是“空中楼阁”,期货市场也不再如盲目发展时期那样是投机者的天堂,我国期货市场的本质与功能已经在五年内得到了有效的回归。5.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期货来管理风险,期货市场作为一个风险管理平台已得到广泛认可如果我们把企业看成一个“黑箱”,左边进去的是原材料,右边出来的是商品与服务,那么,对于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而言,有什么能比控制左右两边的价格风险更为生死攸关呢?“十五”期间,我国成功加入了WTO,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国内多数产业,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汇率形成机制逐步放开,这让企业面临的价格风险因素日益复杂,特别是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和原材料进口依赖性企业,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不确定因素更多,因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期货来管理风险,以锁定利润,规避风险。例如,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江铜)运用期货这一风险管理工具,多年来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已成功跻身于世界铜企业十强之列。1998年以来,江铜真正认识到期货市场“规避风险、发现价格”的功能,在铜价低迷时,运用期货运作确保企业的目标利润。为规避风险,江铜还推出了“期货与现货并举”的销售策略。第一,江铜对进口原料及铜加工均做保值,但是对产品不超量保值,进行期货保值的自产原料保值持仓一般不超过年产量的30%;第二,期货运作以“套期保值”为主,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成立期货信息分析小组、期货运作决策小组、期货运行操盘小组,每天都依据报表等信息进行多方分析集体决策;第三,操盘小组在操作时可以根据决策确定的利润目标,视市场的活跃程度在一定权限范围内进行临机操作,避免风险。江铜参与期货市场的定位是不做市场投机,而是对原材料和相关产品进行套期保值。江铜在实际操作中坚持以实现利润目标为宗旨,实施理性操作,不以追求市场最高价为目的盲目地进行期货交易。在参与期货的过程中,江铜严格控制、防范、化解风险,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成功保障了套期保值的顺利进行。多年来,江铜对期货的运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它在期货市场实际运作效果良好,近年来套期保值水平不断提高,保值均价高于上海期货交易所年均价。江铜通过自营和代理,成功实现自产原料、进口原料的套期保值,促进了公司生产经营的稳定发展,确保了江铜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江铜因此被中国证监会有关领导誉为“国有企业套期保值的旗帜和典范”。期货已经成为江铜确保目标利润的重要风险管理工具。6.期货市场提升了农产品质量,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航标,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期货市场交易的是标准化期货合约,期货合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对交割标的物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即使用替代品交割,也必须根据合约规定进行一定的升贴水才能进行。因此,如果农产品生产者、加工商、贸易商广泛地参与期货交易,所交易的农产品就要求品种纯正、质量稳定,因此,期货合约的交割标准能引导农民种植高品质、高价格的农产品,迫使农民实行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迫使土地和劳动力通过各种方式与资本结合进行规模化生产,从而瓦解延续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模式。以小麦为例,郑州商品交易所硬麦期货合约以国标二等硬冬白小麦为交割标准,优质品种小麦才能达到交割要求,小麦期货价格比农民种植的低品质混合小麦价格高200元/吨左右,体现了优质优价。在小麦期货价格信号的引导下,河南优质小麦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1500万亩扩大到2003年的2523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35.8%,优质专用小麦由当初的几十个品种相对集中为郑麦9023、豫麦34、高优503等十几个品种。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品种的相对集中、商品量的快速增加,使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的规模优势得以发挥,比较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十五”期间,期货市场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大豆为例,在整个大豆产业链中,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是豆农、压榨业、油脂加工业、饲料产业。我们认为,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十几年来,大豆期货造就了我国庞大的大豆产业。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大豆大部分用于食用,产业链非常短,大豆附加值较低。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压榨业、饲料工业、油脂加工业开始迅猛发展,目前豆油压榨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大豆产业链也越来越长,这与大豆期货活跃的交易息息相关(见图2)。首先,期货价格提供了丰富的供求信息,引导大量国内外资金投资大豆下游产业,使得产业链不断拉长,促进了大豆产业的形成;其次,大豆、豆粕、豆油的期货交易为产业链各端提供了高质量、高标准、充足的货源,加强了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系,产业关联度越来越大;再次,压榨业、饲料业、油脂加工业纷纷通过期货市场锁定成本,控制上、下游产业的价格风险,大豆产业链各环节的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定位于进口榨油大豆的黄大豆2号合约修改成功,它与新上市的豆油期货一起,进一步细化了大豆的分工,将推动大豆产业链的延伸和大豆产业的发展、壮大。除了大豆以外,玉米、棉花的产业链其实也有待发掘,如果玉米期货、棉花期货也能造就出庞大的玉米产业、棉花产业,或者有更多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带动产业链延伸,那必将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图2大豆产业与大豆期货7.期货市场与产业竞争力紧密相连,是否利用期货、能否利用好期货成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一个产业由多个企业构成,企业竞争力决定了产业竞争力,企业化解价格风险的能力也直接影响了一个产业化解价格风险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我国期货市场与产业竞争力联系越来越紧密,是否利用期货、能否利用好期货已成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例如,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曾经是一个最具垄断性的产业之一,但现在却成为市场化程度相当高、竞争较充分、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产业,一些企业如中铝、江铜等已跻身世界同类企业的翘楚,这与有色金属企业普遍重视风险管理从而形成了整个产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密切相关。在巨大的价格波动中,有色金属行业善于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锁定了企业利润,规避了价格风险,使得产业竞争力长盛不衰。与之截然不同的是,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垄断体制与价格管制一直延续至今,石油石化产业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差。近期,国际原油价格风起云涌,而国内成品油价格决定权却牢牢抓在发改委手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缺乏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动力,当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时,石油生产企业“靠天吃饭”盈利丰富,而石油化工企业却因“价格倒挂”而遭受损失。8.期货市场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设期货市场、远期市场、现货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中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现货市场和远期市场主要是物流和商流的集散地,而期货市场因为其交割较少,主要是信息流的集散地,三者的有效搭配是发挥市场效率的基础。“十五”期间,期货市场从交易品种到交易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远期市场和现货市场提供了信息、交割等服务,但由于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一些批发市场如海南橡胶中心批发市场、广西食糖中心批发市场和吉林玉米淀粉批发市场等利用自身优势推出了标准化远期合约,这一方面暂时满足了来自投机者和保值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倒逼国内期货市场推出更多新品种,降低门槛更好地为现货市场服务。目前,三个层次市场的有机结合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呈现了稳定的“金字塔”式结构。另外,期货市场还发挥了推动市场经济秩序建设的作用。每日无负债制度是期货市场基本制度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金融市场的重要特征。它是指结算部门在每日闭市后计算、检查保证金账户余额,通过适时发出追加保证金通知,使保证金余额维持在一定水平之上,防止负债现象发生的结算制度。企业如果利用期货市场出售、采购产品,将可以通过无负债结算制度每日结清盈亏,在交割月时直接凭仓单交货、提货,这一特点既可以免去交易中“三角债”的困扰,提升商品交易的信用水平,又可以避免采购、出售产品中的“吃回扣”现象,五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期货市场采购原材料、出售产品,这无疑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建设。9.中国期货市场提供了资源性产品、战略性产品的价格信号,为宏观调控手段提供了依据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经济目标,这些领域内整合的指标体系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他宏观调控手段实施的依据。特别是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判断,直接影响到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一直以来,我国宏观调控部门以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衡量物价水平的重要指标,但近几年来,由于石油、铜、铝、黄金、白糖等战略性、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发生了较大变化,金融属性渐浓于商品属性,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将释放到国民经济各个产业,成为通货膨胀的导火索。所以此类产品的价格也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因此,“十五”期间,宏观经济制定者已经开始关注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化,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之一,有些政策制定部门甚至把资源性产品的期货价格作为判断依据,一旦突破某一心理底线,就说明价格传导机制将引致经济过热或者经济过冷,从而开始宏观经济调控。10.“走出去、请进来”,对外开放的加速提升了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地位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应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企业就曾“走出去”开展过外盘交易,但由于缺乏制度规范,出现盲目参与外盘的局面。1994年,有关部门停止境外期货交易。“十五”期间,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开始重新启动。首先,从2001年5月起,证监会分四批公布了允许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的国有企业名单,至2005年底,共有31家企业获得了境外期货业务资格,这使得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的队伍日益庞大;其次,2004年1月1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实施以后,外资开始通过这一渠道参股内地期货公司,内地期货公司也加紧了赴香港设立分支机构的步伐。2005年底,中国证监会批准荷兰银行取得银河期货经纪有限公司股东资格,银河期货因此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合资期货公司,这标志着期货市场“引进来”迈出了标志性的一步。2006年初,格林期货、永安期货、广发期货、金瑞期货、中国国际期货、南华期货等六家期货经纪公司获批赴香港成立分支机构,这也为中国期货业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走出去、请进来”在“十五”期间同时发力,提升了中国期货市场与期货行业的国际地位,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已成必然。二“十五”期间中国期货市场面临的问题与阻力“十五”时期,中国期货市场虽然有所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实在太慢,步伐实在太小。五年一回首,当我们审视中国期货市场本身时,我们悲叹,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如毒瘤般依然缠绕在其身上,束缚了它前进的步伐;当我们与走在前面的欧美期货市场比较时,我们感叹,国内期货市场与“老大哥”们的差距竟然越拉越大;当我们瞧瞧当年还来大陆学习经验的韩国、台湾地区期货市场时,我们惊叹,这些“小老弟”们突飞猛进,早已把我们甩在了后头;当我们与国内证券市场、保险市场、货币市场等其他金融市场对比时,我们慨叹,几乎同时出生的兄弟市场的规模和成长速度已远远高于期货市场;当我们反思中国经济五年得失的时候,我们哀叹,“中航油事件”、“中储棉事件”、“大豆风波”、“铁矿石涨价事件”、“高价买石油”、“国储铜事件”等一系列风险事件已昭示:期货市场的发展滞后将使中国经济面临巨大风险时束手无策。总之,“十五”期间,中国期货市场发展中问题不断涌现,我们与国外期货市场差距也越来越大,这直接阻碍甚至危害中国经济快速、安全增长,阻碍中国期货市场走向成熟。1.期货市场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的安全与质量受到严重威胁五年中,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平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令世界瞩目,但中国期货市场却完全没有赶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表明,2003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4.268%,进出口总额占全球进出口总额的5.583%,但中国期货交易额仅占世界期货、期权交易额的0.15%,可见,与我国庞大的经济规模相比,期货交易额有多么微乎其微。另外,放眼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它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可能慢于我国,但它们普遍重视期货市场发展,期货市场近年发展迅速。目前,印度期货市场由国家远期市场委员会监管,全国共有24家交易所,其中3家全国性交易所,21家地方性交易所,共有97种品种被批准上市。远在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巴西期货市场发展也如火如荼,2003年,墨西哥衍生品交易所、巴西商业与期货交易所的交易量高达1.74亿手和1.14亿手,分别排到全球交易所40强之第五位和第六位,远高于国内期货交易所的排名。因而,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速度都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十五”期间,因为国内期货市场发展滞后,可交易品种过少,功能不能完全发挥,没有力量争夺国际商品定价权,使得中国经济质量令人担忧,中国经济安全更缺乏保障,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事情时有发生,成为媒体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第一,近年来,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越来越高,粮食、有色金属、能源等大宗原材料进口越来越多,被国际上称为“中国因素”,但“中国因素”并不属于中国,反倒被国际炒家利用,因此,我国大宗原材料进口陷入了“一买就涨”的怪圈。而且,我国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商品极少凝聚本土的品牌与核心技术,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于是形成了“高买低卖”、“赔本赚吆喝”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并造成了中国经济规模大、质量低的现状。例如,2002~2004年,大豆、原木、纸浆、羊毛、棉花、铁矿砂、锰矿砂、铜矿砂、铬矿砂、氧化铝、纸及纸板等11种主要进口初级产品进口量大幅增加,而进口价格也明显上涨,其中八种产品这三年中的平均进口价格涨幅均为两位数(从13%到99%不等),而铁矿砂、铬矿砂、氧化铝三种商品的平均进口价格涨幅竟高达三位数,分别为146%、154%和111%。2005年,我国钢铁企业被迫接受了进口铁矿石价格71.5%的涨幅,使得钢铁冶炼业大受其害。为什么“中国因素”不属于中国?因为中国没有国际商品定价权。众所周知,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依据一个或几个有国际影响力的期货交易所成交价格升贴水而定,如国际原油价格由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和新加坡纸货市场原油价格加权而成。铝、铜、铅、锡等金属的价格主要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确定,棉花价格确定于利物浦,煤炭价格形成于纽约商品交易所,尿素、小麦价格形成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石脑油价格由东京交易所确定。反观国内,一方面,期货市场交易品种太少、规模太小、参与交易者缺乏代表性,市场规则不成熟,国际化程度太低,所形成的期货价格缺乏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参与国际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国内企业数量较少,又缺乏团结起来夺取定价话语权的动力,因此,总体来讲,我国期货市场规模小、国际化程度低,无法发挥国际市场定价中心的作用,这是造成我国经济质量低的根本原因之一。第二,期货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使我国国家经济安全受到严峻挑战。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当国内企业面对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巨大风险时,只能选择国外通道参与国际期货市场交易,但我国缺乏熟悉国外市场、经验丰富的期货人才,缺失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缺少对国际期货市场内在运行机制的了解和研究,这样“客场作战”,自然很容易被经验老到、资金实力雄厚的国际投机基金抓住把柄,它们炒作所谓的“中国因素”,使我国企业时时刻刻都面临着价格风险,并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表3所示,从2003年开始,我国企业海外套期保值重大风险事件频频发生,共损失人民币近百亿元,还有一些企业如榨油业采购海外原材料,频频遭遇期货价格拉动现货价格上涨,也因为成本大幅提高蒙受灾难性打击。表3“十五”期间企业境外期货交易风险事件2.法律法规与监管体制严重滞后,成为期货市场发展的“绊脚石”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金融市场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发展期货市场,比我国期货市场还要晚好几年,但如今它们在交易规模、功能发挥、国际影响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我们。为什么韩国和台湾地区期货市场能异军突起?遵循“立法先行”的原则是重要原因。台湾地区1992年1月通过《境外期货交易法》,提供境内投资者参与境外期货交易通道,1997年3月通过《期货交易法》,1997年9月正式成立台湾期货交易所,随后才开始进行境内期货交易,如上所述,通过先立法再构建期货交易所和开设期货经纪公司,使得各市场主体能够在游戏规则下自由发展,这为近十年台湾地区期货市场的活力四射奠定了良好基础。另外,比较一下与中国期货市场几乎同时产生的证券市场,我们看到,虽然市场问题错综复杂、陷入困境,但其立法步伐却已大大领先于期货市场。从1999年开始,以《证券法》、《公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为主体的法律体系也已基本构建,《证券法》、《公司法》甚至于2005年通过了修订案,证券公司、上市公司、投资基金等市场主体行为大为规范,这为证券业和证券市场“重振江湖”做好了制度准备。然而,中国期货市场五年来依旧在重复“无法可依”的悲剧,期货立法呼声很高但“千呼万唤出不来”,期货市场各行为主体缺乏最高层次的法律约束,期货市场的发展缺乏最基本的制度支持。其实,早在十多年前,《期货法》就曾进入八届人大的议事日程,但不知何种原因,使得全国人大对此项立法不够重视,迟迟不见进展。1999年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是期货市场最基础的法规,再加上“一个司法解释”、“四个办法”,构成了法律法规框架,但它们都是清理整顿阶段的产物,较少把促进期货市场发展作为立法的准则。“十五”期间,中国期货市场快速发展,国际期货市场深度变革,“条例”、“办法”早已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现状,它甚至已成为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前进的障碍之一。“十五”期间,期货监管体系初步理顺,但是,从总体上看,证监会的部分人员还未走出清理整顿阶段的监管模式,依旧以“规范”作为主要监管原则而忽视“发展”的重要性,由此便产生了当前期货市场监管的一些“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什么是“缺位”?制度建设滞后、该管的没管,便是监管者“缺位”;什么是“越位”、“错位”?不该管的还要管,证监会履行交易所和协会的部分职能,交易所履行期货经纪公司的部分职能,这便是监管者“错位”和“越位”。五年间,期货监管部门“缺位”与“越位”时有发生,例如,境内投资者参与境外期货交易已成路人皆知的事实,类似于“期货工作室”、“XX基金网”的私募投资基金成为期货市场投资者的重要部分也已被媒体屡屡报道,但监管部门迟迟不能推出相关政策法规,使合理的现象合法化,这无疑是监管者“缺位”的明证。如果部分监管者的监管思路不转变,监管方式不改变,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监管部门可能成为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绊脚石”。3.品种结构单一,没有建立长效推出机制,影响了期货市场交易规模期货市场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期货品种的推出也应该顺应市场的变化。市场中出现的风险越多,就需要更多的期货品种来分散和转移市场风险。以美国为例,在19世纪后半期,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产品期货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上市了包括谷物、棉花、咖啡、可可、糖、柑橘等多种农产品;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期货市场的品种创新由农业领域转向了工业领域,逐步推出了金属、能源等期货品种;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汇率风险增大,美国又率先推出了金融期货,金融期货发展非常快,其交易量在全球期货市场占有90%以上的份额。从世界期货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期货与期权产品必然是未来期货市场的核心品种。以欧盟、美国、英国为代表的主要期货交易中心均已完成了由商品期货向金融期货的品种转型,2004年,全球金融期货、期权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92%,一些交易所如欧洲期货交易所、香港交易所都已经演化为纯粹的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所交易的品种中,商品期货也是极少一部分。反观国内期货市场,加上“十五”期间推出的几个新品种,目前仍然是以农产品、工业品为主的结构,能源品种仅限于燃料油,金融期货、期权尚未起步,这种传统商品期货“一统天下”的品种结构早已滞后于国际期货市场。国际期货市场现有商品期货品种269种,金融期货产品逾百种,我国仅有11个商品期货品种。即使与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相比,我们的品种推出速度也令人汗颜。印度近年来品种推出速度很快,2000年6月推出了股指期货,2001年6月推出了股指期权,2003年6月推出了利率期货,印度期货市场的品种结构大大领先于我国,因此,我国期货市场品种结构转型迫在眉睫。不仅如此,与国外成熟期货交易所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开发、推出新品种的模式相比,国内期货品种的推出机制也令人担忧,其实,国内品种结构单一的现状,绝大部分原因来自于落后的品种推出机制。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品种推出批准权赋予证监会是非市场化行为。按照目前《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二章第17条的规定,上市、中止、取消或者恢复期货交易品种需由中国证监会批准,由此可见,我国品种推出审批权在证监会之手。然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期货市场的品种完全由交易所根据市场需要自行推出,只需在监管部门核准备案即可,因为实际上交易所对市场主体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品种和合约最为清楚。因此,国内把品种推出批准权赋予证监会不是一种市场化行为,而是一种行政性行为。第二,证监会并未建立品种推出长效机制。目前的品种推出审批过程过于繁琐,一般而言,交易所先将合约设计报告给证监会,证监会又将其申报给国务院,国务院则需要征询国家相关部委、现货管理部门以及有关省区市意见。综合各方面反馈后,国务院再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批示。由于其中隐含着部门、地区之间的利益之争,使得品种推出时滞相当长,有些品种甚至在这种冗长的审批程序中被“高高挂起”。最复杂的时候,上市品种的推出甚至要通过18个部委的同意,中间只要有任何一个部门提出异议,新品种的诞生就要“卡壳”。依照“条例”,证监会拥有最后审批权,但其能否用好审批权值得商酌。证监会至今仍未建立起长期的品种推出规划,未出台公开的品种审批标准与程序。因此,品种结构单一、推出机制滞后是中国期货市场“十五”期间发展缓慢的首要原因。正因为品种结构单一,对于大规模的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而言,中国期货市场缺乏吸引力,因而又大大影响了交易规模,成为制约增量资金进场的重要原因。“十五”期间,我国期货交易量与交易额虽然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处于顶峰的2004年,当年30569手的交易量也远低于1995年63612手的交易量,交易规模根本谈不上完全恢复。与国际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比起来,我国期货交易量和交易额显得更加微小,极大地受到了品种和资金量的限制。从图3可以看到,五年来,我国期货交易额才逐步与GDP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持平,而美国的期货、期权交易额是其GDP的十倍还多,我国期货交易量和交易额与国民经济总量相比,都实在是太小。图3我国期货交易额与GDP、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交易所组织形式混乱,利益分配不均衡,制约了期货经纪行业的规模和质量在150多年的世界期货市场发展史中,绝大多数期货交易所实行的是非营利性的会员制组织形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会员制期货交易所掀起了一股公司化的浪潮,公司制期货交易所成为市场的主流趋势,NYMEX、HKEX等重要交易所正在或已经完成公司化改造。而且,即使在如CBOT这样的老牌会员制交易所,目前依然充满活力,交易所与会员之间的权利与义务都非常明确,CBOT对会员的手续费也收得相当低,是一个真正为会员提供服务的交易平台。而我国期货交易所的组织形式和体制却比较混乱,特别是“十五”期间,因为交易所体制混乱,利益分配机制严重失衡,经纪公司会员大受其害,严重制约了期货经纪行业的规模与质量。这一混乱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期货交易所组织形式的本质值得商酌。我国《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七条指出“期货交易所不以盈利为目的”,《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期货交易所注册资本划分为均等份额,由会员出资认缴”。由此可见,我国期货交易所组织形式是会员制,实行自律性管理。但实际情况却是,期货交易所每年盈利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会员有出资义务却不享有利润分配权利;会员大会虽然是最高权力机构,但交易所法定代表人总经理以及副总经理都由中国证监会任免。由此可见,与真正意义上的会员制交易所相比,我国期货交易所的“会员制”值得商酌。第二,因为期货经纪公司会员权利与义务不对等,造成交易所与会员在利益分配机制上严重失衡。在整个期货市场的组织结构中,期货经纪公司作为一个交易联结的纽带,从业人员最多,提供的服务以及承担的风险最大,相应的,期货经纪公司理应获得期货市场大部分的利润。然而,目前,我国期货经纪公司仅享有交易手续费收入的20%~30%,而且是唯一的盈利渠道,而交易所除了享有70%~80%的交易手续费收入以外,还享有结算手续费、固定的会员年会费和席位费收入。据统计,2001年我国三大期货交易所的盈利合计突破3亿元,而180家期货公司当年的盈利仅区区4000多万元。利益分配失衡情况可见一斑。因此,目前国内形成了大交易所、小期货公司的局面,期货公司已经沦为交易所的“打工仔”,交易所美其名曰为会员制的非营利性组织,却成了期货市场的“盈利大户”。在这样的情形下,期货市场的主体和根基——期货经纪公司长期缺乏养分而逐渐枯萎,长此以往,中国期货市场怎能健康发展?5.期货经纪公司受到诸多政策性约束,规模小、效益差,离“具有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还比较遥远与清理整顿时期相比,我国期货经纪公司在“十五”期间的经营效益有所好转,但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其他金融企业相比,期货公司从企业规模到资产质量、盈利状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距。目前,中国期货经纪行业有180家期货公司,但所有公司总注册资本仅有60亿元,整个行业保证金总量仅100亿至150亿,行业规模之小可见一斑。期货经纪公司不仅规模小,其经营效益之差更是令人惊叹。既然是现代金融企业,怎么可能在贫困线上挣扎?但这就是事实。表4中数据显示,2001年全行业微利,2002年全行业亏损,2003~2004年,全行业盈利但盈利水平递减,而且,2005年第一季度期货经纪全行业亏损2400万元,亏损面达70%,第二季度全行业又亏损1500万元。五年中有两年全行业亏损,三年盈利中盈利水平又较差,即使在利润总额最高的2003年,全国180多家期货经纪公司的平均利润也不到80万元,尚不及一家稍大一点的餐饮企业每年利润额。因此,境况如此的期货经纪行业,离“国九条”中提出的“打造成有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目标,实在是相差甚远。表4“十五”期间期货经纪公司主要经营财务指标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最根本的原因是期货经纪公司受到诸多政策性约束。一方面,期货经纪公司只能从事经纪业务,不允许自营,更谈不上代客理财和境外期货经纪业务,因此,业务结构非常单一,一旦市场上客户减少,资金量有所缩减,期货经纪公司就面临着生存危机;另一方面,正因为期货经纪公司业务结构单一,只能靠收取交易手续费获得盈利,于是乎各期货公司之间的手续费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了手续费恶性竞争的惨痛局面。其实,当前我国期货市场交易手续费已经很低,与美国期货市场相比,有些品种的手续费水平还要低。但就在国内手续费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有些公司为了增加交易量和交易额,竟然规定只要客户交纳交易所交易手续费就代理交易,这无异于一种自杀行为,长期的手续费恶性竞争使得期货公司的发展陷入了一个“亏损——手续费竞争——更亏损”的陷阱。期货经纪业久处困境,经营绩效每况愈下,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壮大负面影响巨大。首先,它是部分期货经纪公司违规操作,出现诚信危机的诱因之一。2004年7月,正湘行期货公司因大量挪用客户保证金,引发众多投资者追讨保证金。同年8月,原嘉陵期货公司董事长刘崇喜挪用了公司大量客户保证金近1亿元,分仓炒作沪铜,爆仓亏损超过3000万元。2005年2月,万汇期货董事长兼总经理严芳和副总经理卞明,在挪用该公司海口营业部2800万元客户保证金后失踪。这一系列违规挪用客户保证金的行为,虽然是个人贪欲所致,但从一个侧面看,其实都与期货经纪业业务单一、经营惨淡有关。其次,利润微薄的现状使得期货经纪公司缺少资金投入到研发部门,期货公司的研发力量极为薄弱,这既造成投资者交易缺乏理性,又导致没有专门研究人员对中国期货市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全面的研究。市场越低迷,越不重视研发;越不重视研发,交易越充满纯粹的投机,行业问题越缺少解决方案,从而使整个期货经纪业陷入一种悲惨的恶性循环之中。6.对外开放步履维艰,市场功能发挥受到制约,缺乏实力角逐国际商品定价权“十五”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国内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早已允许境外投资者参股,国外商业银行甚至可以在内地部分城市设置分支机构开展人民币业务。QFII制度的引入,使得证券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有利于市场的活跃。不仅“引进来”,中行、建行在香港成功上市,也使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同样属于金融市场,与信贷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相比,中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却显得过于缓慢,而且还由于各种原因频频受阻。其一,目前仅有31家国有企业获得境外套期保值资格,其他所有制性质的企业没有一家拥有此授权。但是,面对国际市场价格风云变幻,各种各样的企业都需要通过境外套保规避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价格风险,这种低层次、小范围的开放显然不能满足国内诸多企业风险规避的需求。其二,期货公司代理外盘业务尚未起步,虽然根据CEPA允许内地期货公司2006年在港成立分支机构,但“内地期货公司可以通过在港分支机构开展境外期货业务”还受诸多限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三,境内投资者投资外盘,境外投资者投资内盘的闸门都没有打开。与证券市场对外开放B股市场、引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相比,期货市场至今没有任何动作打通国内外市场,实际上,投资者的需求普遍存在,这就催生了一些私募基金通过一些非法渠道投资海外期货市场。其四,CEPA实施以后,证监会发布《港澳服务提供者申请期货经纪公司股东资格审核》,但截至2005年底,仅有银河期货与荷兰银行集团联姻成功。全球最大衍生品经纪商之一的瑞富集团本意与经易期货成立合资公司,但因为不幸遭遇瑞富期货破产,此计划提前夭折。相比而言,期货业引进外资频频受阻,前景不容乐观。对外开放步履维艰严重影响了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进程,这直接导致了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受到制约,同时也使得我国期货市场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国际商品定价权的角逐。第一,“主场”不对外开放,不可能打造成为国际商品定价中心。要把我国几个交易所打造成为国际性定价中心,一个前提条件是要集中全球最大的买家和卖家。如LME就集中了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商、加工商、贸易商,只有这样,定价功能和套期保值功能才能有效显现。然而,目前我国不允许境外投资者进入国内市场,期货市场只是自家人“自娱自乐”甚至“自娱不乐”的场所,这怎么可能发现具有国际权威的基准价格?因此,“主场”的封闭首先就堵住了打造国际定价中心的路。第二,“客场”缺乏自己的通道,很难参与国际商品定价权的角逐。既然没有“主场”,国内套保企业只能选择“客场作战”,但它们都只能通过境外期货经纪商入场交易,显然,在这种代理权外移的情况下,企业的交易头寸、交易方向很容易被实力雄厚、信息源丰富的国际投机基金掌握,于是就造成了国内企业被投机基金频频逼仓、损失惨重的恶果。既“客场作战”又借对方通道,谈何角逐国际商品定价权?7.投资者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根据世界掉期与衍生品协会(ISDA)的研究报告,世界500强中有92%的公司有效地利用衍生品工具来管理和对冲风险,这些公司分布于全球26个国家,从宇航业到办公与电子设备批发业,涉及行业十分广泛。从地域的角度来看,世界500强中美国共有196家公司,其中运用衍生品工具控制风险的占94%;日本共有89家公司,其中运用衍生品工具控制风险的占91%;法国共有37家公司,其中运用衍生品工具控制风险的占92%;英国共有35家公司,其中运用衍生品工具控制风险的占100%;德国共有34家公司,其中运用衍生品工具控制风险的占94%。另外,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货投资基金在全球利率期货交易头寸所占比例就占到50%左右,其他品种也达到约10%~20%,近几年,投资基金在国际期货交易中的头寸比例越来越大,有些投机基金在期货、期权市场上异常活跃。由此可见,国外成熟期货市场的投资者中,参与套期保值的各类企业以及期货投资基金所占比例较高,个人投资者相对显得较为弱小。这一方面可以使得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的比例相对合理,有利于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发挥,另一方面亦可使期货交易者更理性地研究相关品种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情况,有利于避免投机风气过强和“非理性繁荣”危及期货市场。但反观中国期货市场,却是多年呈现出“散户行情”,缺乏大型机构投资者。在需要进行套期保值的企业中,一部分因为合约设计不合理不想参与期货交易,一部分想参与交易却因为政策限制进不来。而且,国内期货投资基金尚未起步,一些私募基金不得不“犹抱琵琶半遮面”,得不到法律法规的认可。因而,投资者结构极不合理,与国际成熟市场的差距较大。中国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交易所会员行业结构不合理,不能有效地反映上市品种的行业供求信息,使得某些品种成为炒作的对象,不能反映基本面供求信息。第二,会员的地区结构也不合理,各地与品种供求相关的企业不能参与期货交易,难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的权威、合理期货价格。第三,与证券市场相比,没有期货投资基金,期货经纪公司没有自营资格,使得期货市场上缺乏规模较大的机构投资者,专业化的投资也不能得到发挥。第四,期货市场上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都不充分,且两者之间结构失衡,部分品种投机者占主要地位,一方面使得市场缺乏流动性,容易被操纵;另一方面容易造成“非理性繁荣”,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上近95%的交易者是中小散户,只有5%是机构投资者;而在国外成熟的期货市场上情况正好与此相反:95%都是机构投资者,只有5%是中小散户。我国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散户投资者资金量小,无法承担市场上套期保值所转移过来的风险,从而影响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功能发挥;另外,若市场上存在的为大量小资金量的散户,则多为不理性的、“跟风”式的投机行为,无法像机构投资者那样能准确地把握和判断市场行情,作出理性的、成熟的决策。三“十一五”期间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展望步入2006年,“十一五”规划的号角已经吹响,当我们细细缕过中国期货市场五年来的成绩与病痛后,不禁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安全性感到担忧: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期货与金融衍生品市场,没有一个提供全方位、多品种风险管理工具的平台,中国经济谈何健康、快速地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既是政策建议,又是对未来的展望。如果政府高层和社会公众不意识到实现这几点的迫切性,那么,五年一个轮回,当我们于2010年再次回顾中国期货市场和中国经济时,会为延误时机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如果通过上上下下的努力,以下几点得以在未来五年里实现,那么,我们坚信,中国期货市场将从此走出困境,占据整个金融市场的高端位置,相应的,中国经济的质量也将大大提升,国家经济安全将得到有力的保障。1.把期货业定位于战略性产业,把期货市场定位于金融市场的最高端,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和经济安全的“避风港”“十一五”规划是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有不少新亮点将成为五年内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重要任务,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等。这些“新亮点”的实现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高质量增长的关键,也是在2010年实现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关键。我们认为,期货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高级形态,能够在上述各方面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未来五年高质量、高速增长的“助推器”。首先,期货市场能“领跑”新农村建设。当前,“小生产面对大市场”是我国农业发展困境中的核心问题,面对风险大、标准高、竞争性强的国际大市场,小农经济的诸多弊端已经显现,特别是加入WTO后,有时候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小幅波动就有可能导致几亿中国农民一年的汗水白白流淌,造成“丰产不丰收”的恶果,严重威胁了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增长。因此,在2006年起取消农业税、保护农民利益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只有实行农业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才能促进农业生产与市场经营的有效对接,才能有效规避价格波动风险,逐渐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产业链,才能真正实现农民增收,保护农民利益,而期货市场恰好适应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需要。其一,期货市场价格发现、风险转移的基本功能能促进农业市场化。期货市场挂牌交易的是未来时点的标的商品,利用电子化集中交易形式,汇集了大量的买方和卖方,能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形成权威、公开的下一期价格,反映未来时点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对农民的生产计划有极强的指导作用,也能为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套期保值的平台。其二,期货市场的衍生功能能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一方面,期货交易严格的交割标准和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能提升农产品现货质量和农产品交易信用水平,另一方面,期货交易能延伸相关品种的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如国内大豆系期货品种就造就了庞大的大豆产业。这些充分说明,期货市场有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其次,期货市场能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品技术更新和优化升级,带动自主品牌建设。在经济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国际期货市场锁定成本、控制风险,在这一过程中,期货交易的严格的交割标准就会成为增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压力与动力。例如,国内最大铜生产商江西铜业集团公司起初产品质量一般,与国际同行差距不小,在广泛地参与境外套期保值后,因为要进行铜的现货交割,为了达到LME的交割标准,迫使江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通过自主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目前,江西铜业公司生产的“贵冶”牌铜产品已成为LME交割库免检产品。应该说,江西铜业公司成功打入国际市场,通过期货市场参与期货交易功不可没。以此类推,如果我们能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期货交易,有更多的企业能够以此为动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那么,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将不再遥远。再次,期货市场有助于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质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品牌的科技含量和市场价值,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7万亿美元,已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贸易大国,但贸易大国并非贸易强国。一方面,在整体外贸出口增长中,粗放、数量扩张型产品出口仍占相当的比重,而质量、效益集约型增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偏高,且存在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少的问题。因此,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迫在眉睫。期货市场有助于使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建设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从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上例中,通过期货市场严格的交割标准,“贵冶牌”铜现已成为国际铜市场上的知名品牌,这使得“贵冶”牌铜的品牌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显著提高,其实,钢材、原油、电力等期货品种的交易也有利于其相关产业炼钢业、石油化工业等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国内还缺少在国际上有自主研发能力、自主品牌的产业,我们需要通过期货市场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使贸易大国成为贸易强国。“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质量要提升、经济增长速度要保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国家经济安全必须得到保证,一旦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我们创造的经济财富就有可能顷刻之间被其他国家通过市场的手段掠夺。而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最重要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市场对能源、粮食、有色金属等基础原材料的依赖越来越高,但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滞后使得国内企业缺少用于应对国际市场风险的工具。以石油为例,200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34.1%,而进口金额同比增长57.7%,按平均进口价格计算,由于价格上涨的因素,当年我国为进口石油多支付近100亿美元的成本,2005年,我国又因为进口石油遭遇价格上涨多支付了150亿美元。未来,我国还要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石油储备系统,如果没有发达的期货市场和国际原油定价权,石油储备将再次“受人宰割”。与此相类似,2004年国内大批榨油企业进口大豆,因为“买涨不买落”,造成了所谓的“大豆风波”,进口大豆原材料成本急剧上升,对我国大豆榨油产业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样的情形在以粮食为主体的农产品市场上不断涌现,凸现了我国粮食安全正受到巨大的威胁。另外,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汇率与利率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金融安全更应当受到重视,东南亚金融危机已经是前车之鉴。因此,“十一五”期间,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我们应当通过构建商品期货、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外汇期货四个市场组成的发达的期货市场体系,为国民经济各产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并应将期货业提高到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来发展,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中国期货业的发展,使中国期货市场能成为真正的“助推器”和“避风港”。2.加快期货立法进程,推动期货市场快速、稳健发展十几年里,中国期货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历清理整顿时期的低迷后,期货市场迎来了规范发展时期的高速增长,上市品种、交易额、投资主体均已大大扩容。随着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的筹建,将彻底改变中国期货市场格局的金融期货也已近在咫尺,可以说,金融期货的推出预示着期货市场大发展时代的到来。然而,以“一个条例”、“一个司法解释”、“四个办法”为主要内容的现行法规体系已经大大滞后于期货市场的发展。现行法规落后于期货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而我们又缺少一部权威的期货大法来规范、指导期货市场发展,这使得中国期货市场面临被“倒逼”的危险。其一,国外期货市场“倒逼”国内期货市场。近几年来,以金融衍生品为核心的金融创新风暴席卷全球,但我国缺少法律规定的新品种推出机制,国债期货、股指期货以及一些大宗商品期货、期权的推出受到相关部门利益的影响,迟迟推不出来,直接导致了我国金融资产和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缺失。2004年10月以来,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率先推出中国指数期货,文莱国际交易所正在酝酿“中国统一指数”股指期货,新加坡交易所也宣布将推出中国指数期货。股指期货被“抢注”,很可能导致股市避险资金外流,国内金融期货推出面临国外期货市场的“倒逼”。其二,场外衍生品市场“倒逼”场内。目前我国活跃着大量现货远期市场,有一些市场采用保证金制度,允许双向交易,具有非常明显的期货特征,被称为“准期货”。另外,银行间利率远期交易市场、远期外汇交易市场的迅猛发展,也反映了金融机构急切的避险需求。场外交易的繁荣是一个信号,它预示着场内期货市场还远没有达到投资者的需求,扩充场内交易的容量、提升场内交易的水平迫在眉睫。两方面的“倒逼”在显示广阔的市场需求的同时,给期货立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正因为法律法规滞后,期货市场品种创新步履维艰,期货公司业务拓展困境重重,期货市场功能发挥远远不够。因此,化解“倒逼”威胁,亟待崭新的法律法规出台。就在中国期货市场还在被法律法规滞后束缚之时,以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新兴衍生品市场却蓬勃发展起来。韩国的KOSPI200指数期货合约交易量跻身全球第一,台湾期货交易所才成立短短几年,就已在国际期货市场崭露头角。这些国家和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发展期货市场,比我国期货市场还要晚好几年起步,但如今在交易规模、功能发挥、国际影响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我们,实在值得反思。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期货市场能异军突起,遵循“立法先行”的原则是重要原因。我国台湾地区于1992年1月通过《境外期货交易法》,提供了境内投资者参与境外期货交易通道,1997年3月通过《期货交易法》,1997年9月正式成立台湾期货交易所,随后才开始进行境内期货交易。通过先立法再构建期货交易所、开设期货经纪公司,这种“立法先行”的发展模式为近十年台湾地区期货市场的活力四射奠定了良好基础,它既能吸取发达国家期货市场的经验和教训,规避一些法律条文设计上的漏洞,又能使各市场主体在既定的游戏规则下自由发展,这无疑有利于发挥后进期货市场的后发优势。目前,期货法已经列入人大的立法议程,新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将成为未来我国期货法的蓝本,将极大加快期货市场的立法进程。《期货交易法》的横空出世已成必然,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期货法?我们认为,这应当是一部高起点、开放式、全方位的法律。所谓高起点,是指立法者应当站在清醒地认识国际衍生品市场发展趋势的高度上,广泛吸收国际上成熟期货市场的宝贵经验,协调好与《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金融法律的关系,既能规范场内交易,又能服务场外交易;所谓开放式,是指立法者应当考虑到将会有更多商品期货、商品期权、金融期货、金融期权推出,应当考虑到中国期货业“走出去”和国际期货业“请进来”的趋势,为中国期货市场的扩容和国际化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所谓全方位,是指立法者应全盘考虑期货市场的各方面和各类主体,在监管体制、品种推出机制、交易制度、结算体系、期货行业发展等多方面突破,兼顾金融机构、生产商、贸易商和普通投资者的利益。3.推出金融期货与期货期权,进一步拓展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的深度与广度目前,我国对金融期货、期权的上市呼声非常强烈。“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表明今后人民币利率及汇率的自由变动将是必然趋势。在市场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金融风险日益增大的今天,我国的期货市场却没有相应的规避风险的工具,这不仅大大削弱了我国的金融机构及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大企业的风险,还将对我国的金融安全带来威胁。1997年东南亚危机中损失惨重的泰国由于在没有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时候就过早的开放市场,以至于在面对国际金融大鳄对泰铢的打压时,持有大量泰铢的企业无法利用期货市场进行有效的风险对冲,只能选择在现货市场卖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泰铢的贬值,引发了金融危机,使得泰国人民在辛辛苦苦几十年内创造的财富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化为泡影。我国的期货市场必须尽快推出金融期货、期权品种,以彻底改变中国期货市场仅有商品期货的格局,从而为我国企业规避利率及汇率风险提供相应的渠道,并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保证我国的金融安全。我国期货品种的推出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改变目前我国期货品种单一的结构,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期货品种的推出机制。这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从非市场化的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应依据“条例”要求,将上市期货品种的核准权力完全授予中国证监会,由证监会聘请各行业专家、期货学者等,成立专门的期货品种上市核准委员会,依法审核交易所品种上市申请,同时要把新品种上市的基本标准加以公布,避免行政手段的随意性,提高上市效率。第二阶段,在市场发展比较成熟后,尤其是交易所发展成熟后,实行注册制,由期货交易所来决定品种上市的权力。交易品种的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应由市场决定而非政府判断,交易所作为最了解市场对品种需求状况的组织,应该作为期货新品种创新的主体。交易所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开发出市场对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需求强烈且具有投资价值的期货品种,设计出科学的标准合约,制定出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并对品种的发展潜力作出合理的预测,报中国证监会备案后即可上市交易。这也是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交易所所实行的品种创新机制,实践证明,这是最先进且最富效率的一种机制。对于“十一五”期间我国期货市场推出期货、期权新品种的时间表,我们做了如下设想(见表5)。表5“十一五”期间期货品种创新设想时间表我国作为钢材生产和消费大国,也是铁矿石的重要进口国,目前我国进口的铁矿石占了国际贸易市场的1/3左右,国内钢铁生产企业和消费企业对规避钢材价格风险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因此,钢材期货的上市估计能在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上半年完成。另外,为了规避期货交易的风险,国内对于上市商品期货、期权的呼声也非常高。期权是期货市场投资者的风险管理工具,在成熟的期货市场上,期货和期权是一个有机体。期权交易能够使参与期货交易的投机头寸实现“保险”,投机者可以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的风险。目前全球期权交易量已经远远超过期货交易量,是期货交易量的1.73倍。我国各大交易所都在准备期权合约的上市,尤其是郑商所,作为我国第一家期货市场试点和国内唯一的“国际期权市场协会”会员,早在1995年就开始了对期权交易的研究。因此我们预计郑商所研究已久的小麦期货、期权,大商所大豆期货、期权,以及上期所的铜期货、期权等合约将在2006年底、2007年初有望推出。金融期货、期权品种是我国期货市场品种创新的关键。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金融衍生品期货交易所获准筹建,这一信号表明,金融期货品种的推出已如囊中之物,近在咫尺。我们认为,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应当是我国金融期货推出的突破口。首先,我国曾在1992年推出过国债期货,但在1995年出现“327”风波以后,中国证监会下达文件以“我国尚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暂停国债期货交易。当时国债期货的推出确实不具备条件,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一直实行利率管制,不存在利率风险,所以国债期货市场不存在套期保值的要求,国债期货成了少数炒家的赌博工具。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利率形成机制中市场化的成分已经越来越浓,真正没有放开的利率品种只有普通数额的本币存款利率上限。可以说,我国贷款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国债利率市场化程度也已很高,各类经济主体对利率风险的管理需求加大,以国债期货为代表的利率期货上市要求越来越强烈。最近,央行、财政部和证监会已分别组织研究小组对国债期货交易场所和国债期货经纪机构的资格条件,国债期货交易、结算及交割业务管理,国债期货经纪业务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报告提交了国务院。而且,2005年5月,央行在银行间市场上推出了国债远期交易,为国债期货的推出奠定了基础。2006年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光大银行当日完成了首笔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这也为其他利率期货产品推出做好了准备。其次,我国的股票现货交易已经初具规模,我国证券市场已成为亚洲第二大证券市场,这为我国进行股指期货交易提供了现货市场基础。股票市场没有做空机制,我们急需引入股指期货来管理股价波动所带来的风险。2006年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品种创新机制,研究开发与股票和债券相关的新品种及其衍生产品。这表明,政府将大力支持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股指期货也将成为我国金融期货品种创新的突破口。外汇期货的推出与我国汇率市场化的进程有很大关系。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表明我国汇率市场的进程在加快,估计人民币在“十一五”期间能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资本项目的自由也会在近五年内解决,因此,到2010年,我国外汇期货推出的障碍将全部扫清。4.尽快创新监管体系与交易所体制,促进期货市场利益分配机制均衡目前交易所产权不明、体制混乱的局面严重阻碍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必须尽快创新期货交易所的体制,保障交易所会员的权益,促进期货市场利益分配机制的均衡。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交易所的成本不断降低,交易所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更进一步提高交易所的效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期货交易所掀起了一股公司化改制的浪潮,世界上许多大型证券、期货交易所已由会员制改为公司制,从传统非营利性的会员制组织改造成为营利性的股份制公司,有的甚至成为上市公司。1998年11月澳大利亚交易所的股票在自己的市场上市交易,成为世界上第一家上市的交易所,之后全球已有多家交易所上市。1999年,新加坡股票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被股份化,合并为一个新的控股公司——新加坡交易所有限公司,近几年交易量和交易额增长迅速,芝加哥的王牌期货交易所之一CME在公司化改造后,2002年交易量比2001年增长了40%,显示了交易所公司化的巨大魅力。令人欣喜的是,20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