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的发展机制探讨_第1页
绿色金融的发展机制探讨_第2页
绿色金融的发展机制探讨_第3页
绿色金融的发展机制探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金融的发展机制探讨

就绿色金融这样一个题目,我愿谈一下自己作为一个研究者的一些探讨性的认识,借这个机会和各位交流,请大家批评指正。一绿色金融的概念显然,我们国家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之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绿色发展,也就需要绿色金融。我觉得,绿色金融不是一个单一利润导向的金融,它是需要按照社会目标、按照经济学上所说的正的外部性来导向的,这样一个并不是单纯追求投资回报的思路,具体体现为区别对待的金融行为,现实形态上就应该是:绿色发展的,它就要支持;不利于绿色发展的、非绿色发展的,就不支持。所以,这种区别对待的金融按我的理解,其中主导性的因素是政策金融。在中央银行调控之下,商业性的金融体系当然也需要加入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跟其他力量一起形成合力推进绿色经济发展。但是,我不认为这种金融体系可以简单地按照区别对待的原则承担绿色金融的全部任务。如果那样,就会把央行调控下的金融体系看作政策性金融体系,而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反复探讨的,是要使这样的体系商业化,银行首先要企业化——银行成为真正的企业,才能使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所以我认为,对于绿色金融需要有一个政策性金融的相关性质的定位。它还需要有明显的政策倾斜因素注入里面。这种具有明显政策倾斜特征的绿色金融的事项,需要有政策性资金介入。这种政策性资金的介入,当然要以国家财政为后盾,要结合社会目标原则。但是,它需要形成“政策性资金、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信贷式放大”的机制。当然,国家还要有其他一些措施,比如说必要的税收优惠等,配合绿色金融一起推进绿色经济、低碳化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等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看一下,大家现在非常关注的新能源、节能降耗的升级换代创新等等,它涉及现在已经开始成气候的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余热以及在建筑方面要推行节能建筑等事项。在这方面我们遇到了什么障碍呢?实话实说,我认为,在中国多年以前就开始探讨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道扬镳之后,进展并不顺利,政策金融到底怎样构建它的体系,怎样支持这些直接效益往往并不明显的绿色经济的发展,它在最近一些年受到明显挑战之后何去何从,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一个全面深入的探讨和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我们有必要结合绿色金融,进一步去深入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我个人感觉,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有政策性资金介入,构建一个哪怕是粗线条的政策性融资体系(其中可能也有必要组建政策性定位的金融机构等等),势必要求政府支持的操作主体与其他市场一般主体、企业、商业性银行机构等,形成一种风险共担的机制。过去碰到的问题,往往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财政出钱组建了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信用担保机构等),但是这种机构在现实生活中很快面临一个两难困境,就是在这样一个政策性定位的主体运行起来之后,各方面认为它理所应当承担全部相关风险,在实际项目里,企业都认为只要政策性金融因素注入之后,就可以规避所有风险,这种机制在财政眼里就像个“无底洞”,发生了所谓“道德风险”,权责利脱节的弊病,使这个过程不可持续。已组建的信用担保机构全国有几千家,好多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先注入资金,让它们发挥政策性的信用担保作用,但是运行之后,这样的机构会发现,如果按照政策性定位的初衷去做自己的业务的话,会出现资金萎缩压力,而资金萎缩如得不到规范化的后续资金支持来化解,那么在这样的约束面前它会转而去寻求做短、平、快的项目,也做商业性项目,背离组建时的初衷。要么坚持政策性目标而面临资金萎缩,对各方都不可交代,它自己也不愿意就此萎缩下去;要么放弃这个目标转而做短、平、快的项目——这种两难局面大量出现,我们还没有看到很成型的应对措施和方略。二打造一个各种主体风险共担的可持续的发展机制从这样的例子可以看出,我们今后要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需要共同探讨:怎样形成一种在市场经济环境里面各种主体风险共担的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实际上,国际经验和我们现在已经有的一些探索,说明这种风险共担机制和可持续机制,是可以由粗到细进行打造的。比如美国主导的倾向是推崇华盛顿共识、政府无为而治,但实际上美国一直存在着政策性担保机制,以预算安排支持资金。但政府政策性支持机构所承担的风险,一般最高不超过85%,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曾经适当提高风险界限,比如说到90%,但是绝对不会100%承担风险。那么,这样的项目参与各方,自然会有风险意识,同时运行机制就有内生的激励约束的对称性。现在中国,在现行体制下要进一步推进机制转换的过程中,这样的风险共担机制就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再结合中国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使之形成起来。我们在现在信用担保的具体运行上,应该看到商业性的信用担保机构也不断涌现,政府支持的和这些主体要积极探索的,正是绿色金融创新,需要探索风险共担、可持续的运行机制。还有一个支持对象的遴选机制问题。比如,一般原则上,大家认为贴息是好的机制,这几年在中央层面上,贴息也已有针对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换代的非常明确的安排。国家几百亿元的贴息,可以引致至少十倍以上即几千亿元社会资金,主要是商业性贷款,进入政府想给予支持的一些项目和领域。但是这里有个矛盾:既然贴息引出了政策支持问题,也就产生了“谁可以得到这样的机会,谁该得到贴息”的问题。必须尽可能防止该支持的拿不到支持、不该支持的却给予了支持的现象发生。这需要有一个防范设租寻租、合理甄别挑选的机制。我这里举个例子。杭州西湖区过去财政部门年年会拨款支持小企业科技创新。这个是很正常、很普遍的财政行为。但后来发现,这个做法效果并不好,“撒胡椒面”,很难追求绩效。能不能把这种“消耗型”的资金投入转为“循环型”?怎样打造这个机制呢?我们看到的以后的做法,实际上就是打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多方面形成合力的风险共担机制和支持对象的遴选机制。财政拿出两千万元资金,说这笔钱不再是简单地支出去,而是作为一份基金股本,注入一个小企业科技发展产业基金。这个产业基金的其他参加者中,还有当地一个比较活跃的、专业水平相对高的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它还利用自己的联系拉来了硅谷银行的一部分国外股份,还有其他来源的民间资本等,这样形成一个法人,这个法人的产权结构有公有私,但是财政这部分投入明确不要求分红,财政只要利用这笔资金把“消耗型”转换成“循环型”就可以了。既然它不分红,就增加了它们把民间资金吸收进来的吸引力——以前似乎无利可图,现在它们认为有利可图了,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的产业基金。这个产业基金一形成,就可运用贴息、信用担保等其他方式,争取社会商业性贷款支持。它们合在一起怎么样支持小企业呢?所有股权单位代表,加上当地科技局的代表,组成一个遴选委员会,在申请支持的项目中挑选最上层的一批给予支持,一批原来无望获得融资支持的企业创新项目,就此变为可以得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