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富余劳动力分流的对策分析
论文导读:约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3由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但并未像现在发展中国家那样存在大规模的富余劳动力。所以说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应该在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分流上作些文章。
关键词:农村,富余劳动力,分流
1、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对比分析1.2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我国是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农业人口有8亿多,但农业资源相对缺乏。现今全国有农业劳动力4.4亿多个,据有关研究,按照中国目前的耕作技术和经济水平,全国有2亿左右的农业劳动力就够了。照此计算,全国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率高达60%左右。除了已转移的1亿多外,全国现有农业剩余劳动力在1.3亿左右,约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3由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15~19岁年龄组的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在逐年上升,农村也遵循这一规律正在发生变化。据有关学者预测,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之势将一直持续到2020年方有下降之势,但总量的增加仍将持续到2025年。显然这种年龄结构将使农业劳动力的供给量日趋增大。据专家估算,考虑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参与率,把原有的和今后新产生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都包括在内,如果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为目标,到“十一五”末期,需要安置的农业劳动力约1.8亿人,平均每年约2000多万人。要实现这么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离不开非农产业的拉力和农业内部组织的改造及技术进步的推力共同作用,缺乏任何一个方面的作用,要保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工业化的顺利进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关于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必须包括农业以外的发展和农业内部改造(即传统农业改造)两个方面。传统农业改造就是对农业内部组织进行改造及推进技术进步,其本质问题就在于解决农业产业化中如何使长期沉淀在手工劳动和低效率传统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的转移和充分就业吸收,这就关系到当前真正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中的社会性失业问题(主要根源于过剩而庞大的农业劳动力)如何解决。我国近80%的人口居住于农村,农业和农村整体生产力状况还未摆脱传统农业格局,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的滞后性不仅使得大量农民在农村未能得到有效的就业岗位,而且伴随而来的是农民人均收入低下,使它无法吸收大量的城市工业品。这种状况又反过来制约我国整个工业化进程,使我国市场容量仍处于潜在而未能转化为现实的有效支出能力的“需求拉动”,使得城市工业因“内需不足”而非正常地过早出现“过剩”,由此,不仅难以为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是安排城市人口就业也成为一大难题。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真正能够在城市安家立业的不超过30%,大部分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需要依托农村来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在农村生育子女,养育父母;自己年轻时到城市务工,年老时回农村养老。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实际上是与农业问题缠绕在一起的。所以,不仅要注重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拉力作用,还不能忽视农业内部的组织创新及劳动力素质提高的推力作用以及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就无法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1.2与国外的比较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很小,一般在10%以下,有的国家不到3%。而在工业化的初期,这些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虽然较高,但并未像现在发展中国家那样存在大规模的富余劳动力,个别国家甚至还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例如美国)。日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是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成功模式的典范。日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用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免费论文。日本政府针对本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特点(这与我国的情况相似),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有效干预,走出了一条“跳跃式转移”和“农村非农化转移”相结合的道路。日本政府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重点扶持规模较大的自立经营农户,鼓励小农户脱离农业,转向非农产业。1971年,日本通过了一项法案,要求在政府指导下,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规定从1971至1975年,在城市郊区建立销售总额为9万亿日元的各类工业区,吸纳100万人就业,其中,60%来自农村。到1975年8月,全国有813个城镇实施了这项计划,已建成机电、金属加工、运输机械等各类工厂686家,吸纳了大批劳动力,其中,半数左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日本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创造了条件。在日本工业吸收的劳动力的总数中,由劳动替代资本的创新吸收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为80%,而由资本积累吸收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仅为20%。在1880至1930年的整个过程中,日本工业部门对农业劳动力的吸收率始终大于人口增长率,从而使经济能够实现现代化。而且,因缺乏自然资源,日本将教育体系视为国家优先考虑的事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的。1.3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分流提供了契机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新词汇已广为公众知晓,其内涵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途径,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还是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能像城里人一样有工作可做,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富裕了,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免费论文。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发动机在城市,而中国发展的稳定器与蓄水池在农村。如何在承认城乡二元结构现实的基础上,以城乡统筹为基础,实现城乡良性互动,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应该是当前农村政策设计的焦点,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方向。2、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还是农民增收问题,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1亩,靠这点土地去进行传统的农业耕作,这点收入太微不足道了,更谈不上使农民富裕起来。所以说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应该在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分流上作些文章,以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1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应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分流的主要途径扶持非农产业发展。所谓非农产业,广义上是泛指除了农业(主要是种植、养殖业)以外的其他一切产业。间接地说,非农产业其实就是具体指工业、商贸业、服务业等。实践证明,要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而要减少农民,就要把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上,这样农民的收入才能提高,新农村建设基础才能牢固。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非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不可。当前,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扶持农民发展非农产业。特别要抓好以下环节:一是积极培育地方支柱产业。各地都应从实际出发,依托当地资源和经济优势,引导和组织农民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些好的致富项目,鼓励农民从事粮食加工、长途贩运、养殖业、家庭小手工业等多种经营。在企业特别是现代公司制企业出现之前,工业经济始终停留在家庭作坊阶段,而一旦培育出了企业这样一种高效率的经济组织,工业经济便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基于一定的产权安排、组织制度、契约关系,在全社会范围内聚集生产要素、配置经济资源、组织生产、参与竞争,便成了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现代农业是包含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的大农业。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就必须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这些组织的建立将会吸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纵观我国农业,缺少的正是像工业企业一样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发展的市场主体。一家一户的农民囿于封闭、分散、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组织形式,难以有效地聚集社会资源,造成生产规模有限,资本实力不足,经营管理粗放,科学技术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要加快由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农业强国发展,必须首先激活经济“细胞”,推进组织创新,培育企业型的农业市场主体。当前,我们进行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收是关键因素,所以我国应特别注重培育三类市场主体来解决这个问题: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技术、新产品)、多(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大力发展各种加工型、市场型、科技型的龙头企业,实行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基地的发展模式,这既增强了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又大量吸收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2.可由政府牵头成立数量众多的市场中介组织,包括各类农民协会和农业合作社。中介组织不但能吸收一部分劳动力,而且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减少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3.农业公司。这是发达国家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也是农业内生型的企业主体,它立足于农村,能为农民的增收、就业提供实实在在的好处。2.2发展村镇经济,继续进行小城镇建设,形成特色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切实加快村镇企业发展,必须站在新阶段的高度,着眼结构升级的需要,高度重视村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政策措施,强化扶持力度,为加快村镇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把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作为主攻方向,使村镇企业在拉动农牧业发展,开辟农民增收门路,促进结构升级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调整村镇企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化水平,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减少农业劳动力比重,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继续推进小城镇建设,使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这样就使部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一方面可以节约居住用地,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教育水平,从而相对地提高就业率。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工业企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养殖业和各类服务业,吸收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不仅可以改善地方财政状况,还可以带动第一产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还有一点最关键的就是使一部分人增加了收入。免费论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途径有两条,一是向城市转移,二是就地转移,发展村镇经济。仅仅靠向城市转移劳动力,不足以在短期内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所以因地制宜的发展村镇经济是解决就业一条重要途径。1、大力发展村镇企业,同时加大培育新兴企业、龙头企业、特色企业的力度。对一些能大量吸引劳动力的企业应当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实践证明,村镇企业为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村镇企业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村镇企业,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方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形式,是农民增收和农村就业的重要渠道。发展村镇企业等农村非农产业,有利于农村经济多元化,有利于村镇财政收入增长,有利于解决农民增收和农村就业问题;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村镇企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村镇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发展村镇企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最低、方式最为简便、最符合农村和农民实际、农民最易接受的渠道。2、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名优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药材和水产、畜禽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3、面向市场,全面发展不同档次的农产品加深、精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如进行净化处理,保鲜保活,分档次简易包装,建立品牌等。同时,要加强农产品营销,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4、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做强做大特色手工业(如竹草编织,精工家私、园林盆景等)、发展农业观光旅游。2.3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扩大劳务输出领域。据调查,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时,往往碰到一些问题:一是务工者本身文化水平较低;二是寻找工作盲目性;三是就业渠道不宽。由于文化水平低,绝大多数务工者只是从事体力劳动,做传统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的小工以及低层的服务业,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新兴产业。如果每个务工者在找工作之前,经过一定职业培训,找工作就相对容易。因此加强劳务市场建设,搞好就业前培训,使务工者学得一技之长,才能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合理流动。政府部门还要与相关部门建立劳务信息关系,及时掌握招工信息,建立完善劳务信息网络,搞好上下联动,推动输出地和接纳地的劳务需求对接。抓住扩大对外开放的有利时机,把扩大对外投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制定的幼儿园劳动协议范本细则版B版
- 2024年商业信用担保协议标准格式版B版
- 2024年创新产品知识产权合作合同版B版
- 2024专业借款协议格式版B版
- 江南大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南大学《产品工程设计基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佳木斯大学《美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地产企业与教育机构协作开发项目协议范本版
- 2024年加盟合作经营合同样本版B版
- 佳木斯大学《儿科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规范
- 2024年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限公司及下属单位招聘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
- 三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与维护手册
- 电费管理与节能降耗实施方案
- 肾病综合征治疗指南
- 2024年7月时事政治试题带答案
- 医学课件乳腺疾病5
- 垃圾分类知识竞赛200题(100道单选-100道多选-有答案)
- 公共装置艺术设计
- 急诊科上墙制度(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