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逻辑体系和主要内容述略_第1页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逻辑体系和主要内容述略_第2页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逻辑体系和主要内容述略_第3页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逻辑体系和主要内容述略_第4页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逻辑体系和主要内容述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逻辑体系和主要内容述略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逻辑体系和主要内容述略民生问题,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性问题。站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高度,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从理论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的民生问题至关重要。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愈演愈烈和西方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使用民生这一词汇,但几乎在他们的著作中到处闪烁着关于改善民生、实现民生的思想光辉。

当代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注上,在他们的全部学说中,最重视的是人的发展,最关注的是人的生活和人的利益。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马克思的“人的生活”、“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袁贵仁,1996;韩庆祥,1996)和唯物论的角度(黄克亮,2007;吴苑华,2008)谈及马克思的民生思想,但目前的研究对马克思民生思想在理论建构上存在逻辑体系上的欠缺,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构架。我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毕生的工作都是和现实的“人”联系在一起的,从现代语境来说,他们对现实的人的关注,其实就是对民生的关注,这些对现实的人也就是对民生的关注贯穿在他们的著作中,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是发展民生的先决条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1031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社会财富的创造及社会变革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要想发展民生,首先要关注民生的主体——人民群众。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认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物质生活本身。”[2]79而“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3]81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眼中,人民群众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改善生活状况的过程,也是进行物质创造的过程,正是这个始终不懈的过程,才真正创造了人类丰富的物质财富。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唯心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什么也不创造的“精神的空虚”。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批判了这种谬论,恩格斯说:“……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3]92可见,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活动和思想,“批判的批判”并不能真正创造什么,只有人民群众才创造一切,无论是物质创造还是精神创造,都会使得整个批判界感到羞愧。就是说,精神财富来源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也创造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体制的改变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因素会导致阶级及阶级斗争的产生,阶级斗争直接推动社会体制变迁。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民大众是历史的主要推动者”,整个阶级社会的历史可视为由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决定的阶级斗争的历史。而导致社会体制发生变迁的阶级斗争的主体行为者就是人民群众。可见,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他们理应是社会历史的主人。要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必须高度关注民生,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可见对人民群众的关注是发展民生的先决条件。

二、关注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发展民生的根本出发点

需要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满足民生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需要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是“现实的人”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对外部存在的欲求,在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中深切表达了马克思对人的物质生活状态及自身发展的人文关怀。

1.生活需要。民生需要中最基本的是生活需要。只有满足了生活需要,人才能得以存在与发展。可以说,生活需要是人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可以说是人之为人的生存状态。马克思就曾说“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3]79同时,马克思还强调“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4]32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生活需要是维持生命生存、获得繁衍生息的基本条件这一真理。生活需要是所有需要中的第一要务,也是民生问题改善的首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对生活需要的关注,正体现了他们对“人”的民生的关注,解决生活需要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2.享受需要。人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心满意足了吗?马克思恩格斯并不这样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批判性考察,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4]326这些需要有“社会需要”、“感性需要”、“对光、空气的需要”、“文明的需要”等等。马克思称这些需要为“奢侈需要”。其实,所谓“奢侈需要”并不是真正奢侈的,只是在阶级社会,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需要都得不到满足,这种类似“奢侈需要”只有统治阶层才能享受到。而要真正解决民生问题,不仅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也要满足他们的享受需要。恩格斯就曾说过“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阶段上会达到这样的高度:能够不仅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生产奢侈品,即使最初只是为少数人生产。这样,生存斗争(假定我们暂时认为这个范畴在这里仍然有效)就变成为享受而斗争,不再是单纯为生存资料斗争,而是也为发展资料斗争,为社会的生产发展资料而斗争”。[5]623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的每一个阶层,即使是贫苦的人民,也是渴望满足享受需要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前表现为奢侈的东西,现在成为必要的了。因此要想真正解决民生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在解决人的基础生存需要的基础上,改善生活质量,享受需要是必备品,但只有消灭剥削压迫,才能让人民大众满足享受需要。3.发展需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3]79他们认为,生产力、制度、文化等等都是手段,人的发展需要才是社会存在、发展的真正目的。[6]发展需要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完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增强自己的自由个性而产生的需要。发展需要既表现为人们在诸如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等精神领域内自由发展的需要,又表现为人们在物质领域内自由从事劳动的需要。[7]158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强调劳动者的需要“不是纯粹的自然需要,而是历史上随着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发生变化的需要。也就是说,不仅包括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要,而且包括满足那些人们赖以生息的一定社会条件所产生的文化方面的需要”。[8]57可见,文化需要、精神需要等为了人发展提供条件的需要在马克思看来也是必不可少的。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发展需要的关注体现出劳动者由过去单单对生存的需求逐渐转为对自身完善与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更高的民生追求。

三、“民生异化”是导致民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所谓异化是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民生异化”是指(本属于)人民群众的民生异化成了资本家的民生。也就是说,资本家们的生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以付出劳动的劳动者的生存和生活水平降低为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对民生思想的阐释中,深深地打上了他所处的时代的烙印,他们的民生思想大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剥削性和虚伪性,通过对“异化”的论述不断形成和发展的。

1.劳动异化导致民生异化。正如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阐述是民生思想在唯物史观的最初表现。[9]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发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10]267此时,工人的劳动变成了维持肉体生活的工具,而这种痛苦的异化了的劳动却给资本家带来了巨大财富。“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他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来说只是一种痛苦,那么这活动就必然给他人带来享受和生活乐趣。”[10]267可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民生的实际状况与劳动的付出成反比,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越多,他们的民生的质量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在异化劳动中,劳动人民创造的产品同劳动者相对立,而资本家自己不劳动,却掌握了工人的劳动成果,资本积累不断增多,人民群众的失业率和贫困率也随之增加,连生活条件也没有保障了,劳动人民的劳动创造,却不能解决自身的民生问题,他们的生活状况越来越恶劣,民生问题无从实现,劳动异化导致了民生的异化。

2.资本主义的虚伪性导致民生异化。资产阶级高举“平等、自由、博爱”的大旗,一方面,声称他们的雇佣劳动制度是“平等自愿的”,但马克思用大量的文字揭露资本主义的劳动力买卖的形式上和法律上的平等自由极具虚伪性,他指出当劳动力和资本家的货币完成交易后,境况就变成了“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揉。”[2]176另一方面,资本家虽然宣扬他们的社会保障体系、福利制度,但这只是资产阶级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其统治,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的一般要求。马克思曾经这样描述:“如果说工人阶级仍然‘穷’,只是随着他们给有产阶级创造的‘财富和实力的令人陶醉的增长’而变得‘不那么穷’了,……那么,穷的极端程度就增大了,因为富的极端程度已经增大。”[11]715可见,资本家所谓的全民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是迷惑人民群众的一个工具,它存在的价值就是暂时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本主义体系,民生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全民的福利只不过解决表面的、暂时的民生,资本主义的虚伪性导致了民生的异化。

四、实践活动是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56可以说,马克思的“全部社会生活”是和当代语境中的民生具有一样意义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获取衣食住行等一切需要以及为满足这些需要而进行的改造自然和社会关系的活动。而改造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实践也是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

1.改造自然界的实践。自然具有原始性和自在性,不会自觉自动地为人类提供全部的生存生活资料,人类要想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以便获取维持生存和发展的民生资料,因此,改造自然界的劳动实践是改善民生的途径之一。

马克思曾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3]24而实践作为人和自然界的中介,不断地把人和自然联系起来,人通过实践获取民生资源。正如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5]174可见,人类社会要延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从自然中摄取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一个需要衍生另一个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造和创新,实现不断衍生的民生需求。可以说实践“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1]56总之,人通过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不断生产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以提供满足民生的自然物质条件,可见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之一。

2.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人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通过实践活动,人与人之间形成多重关系。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60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一定的生产方式解决民生问题。而民生问题也会随着人与人交往的不断扩大,逐步体现在不断改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中。

实践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可以说人不仅是自然创造的,同时也是社会创造的,从最初的人和自然的关系慢慢演变出一定的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3]71“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3]80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扩大,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以获取民生资源的范围逐步扩大,民生的内涵与外延逐渐丰富起来。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论,从氏族公社一直到封建社会,人通过实践活动建立起自给自足的经济关系,解决小范围的民生问题;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的关系随着科技的发展,打破了地域等束缚,交往变得更轻松,但由于物化关系,使人的社会关系也异化了,物质民生表面上富足,实际上的贫富差距加大,以及人和人社会关系的矛盾更加冲突,通过实践活动来解决民生问题变得愈加艰难;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劳动不再是人的谋生手段,人能全面而自由发展。这种劳动实践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关系更加和谐,民生问题的解决有了更高层面的发展。五、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是民生的根本保障

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是马克思一生的信念。学者们认为马克思建立自己学说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民群众掌握一种实现自身解放的“批判的武器”,并诉诸“武器的批判”来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在这个过程中,人从奴役的劳动和生活束缚中逐步得到解放,民生状况不断改善最终得以完善。当无产阶级建立了共产主义的政权后,马克思这样预想:“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构想蕴含的民生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按需分配。依据唯物史观的观点,要使劳动人民实现真正的平等和权利,需要通过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物质条件。要想实现真正的民生也是如此,只有物质财富丰富了,解决民生问题才不会是纸上谈兵。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摆脱了私有制压迫的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将十分宏伟,相形之下,……社会将生产出足够的产品,可以组织分配以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3]242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城乡对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将消灭,分工也将消失,这时会出现一种全新的分配原则——按需分配,“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4]628可见,在共产主义实现后,全社会的劳动者会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基础,逐步改变人与人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人受物统治的状况,同时“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4]305此时,物质极大丰富,人与人之间按需分配,民生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真正实现。

2.阶级划分和阶级统治将消失,政治解放,达到共同富裕。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通过政治解放,劳动人民不再受到统治阶级的压迫,成为独立的个人。可以说,政治解放是民生实现的必要准备条件之一。马克思在《论犹太人的问题》中说:“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尽管它不是一般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范围内,它是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不言而喻,我们这里指的是实在的、实际的解放。”[12]429通过阶级斗争,将消灭私有制,劳动人民最终获得政治解放,社会的阶级划分和阶级统治将消失;进而建立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消除人们之间各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共同富裕。正如马克思所说“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13]104这里所说的“所有人的富裕”就是共同富裕。共产主义的民生的特点之一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实现民生的富裕、多数人的贫困。民生问题也是如此,实现多数人的民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生。

六、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民生实现的最终目标

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的最终理想和追求目标。马克思曾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4]123同样,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民生实现的终极目标,只有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民生的真正的实现。这样的民生观才更加趋于深刻性,也更加富有现实性。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从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三方面来诠释民生实现的最终目标。

1.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体力和智力等生理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在这些能力基础之上的潜在能力等等。生理能力“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14]167社会能力主要指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建立的人与人交往的能力、思想能力、政治能力等复杂能力;当然要实现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实现人的现实能力,更要挖掘人的潜能。在这个多方面的能力体系中,马克思主要批判了私有制和旧式分工造成的人的体力与智力相分离的弊端,“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条件使他只能牺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给他发展这一特性的材料和时间,那么,这个人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15]295可见,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要体力和智力相结合,依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与变换工作,全面地发挥自身的能力,这样,人才能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健康人,也就是说只有社会提供个人各方面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才能保证民生和发展民生,这正是民生实现的终极目标。

2.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中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旧式的分工限制了人的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