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泵抑制剂耐药性机制_第1页
质子泵抑制剂耐药性机制_第2页
质子泵抑制剂耐药性机制_第3页
质子泵抑制剂耐药性机制_第4页
质子泵抑制剂耐药性机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质子泵抑制剂耐药性机制第一部分酸泵抑制剂靶点H+/K+ATP酶的变化 2第二部分质子泵抑制剂代谢途径的改变 4第三部分外排泵活性增强 6第四部分耐药基因表达上调 8第五部分细菌生物膜形成 11第六部分质子泵表达增加 13第七部分细菌表型变化 15第八部分肠道菌群失调影响 18

第一部分酸泵抑制剂靶点H+/K+ATP酶的变化关键词关键要点质子泵抑制剂靶点H+/K+ATP酶的变化

主题名称:H+/K+ATP酶结构改变

1.错义突变导致胺基酸序列改变,影响质子泵抑制剂的结合位点,降低其亲和力。

2.内涵子插入或缺失改变H+/K+ATP酶的转运载体结构,阻碍质子泵抑制剂的进入。

3.H+/K+ATP酶的构象变化,使质子泵抑制剂无法与靶点有效结合,导致抑制效果下降。

主题名称:H+/K+ATP酶表达上调

酸泵抑制剂靶点H+/K+ATP酶的变化

质子泵抑制剂(PPIs)是广泛用于治疗与胃酸分泌过多相关的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不可逆性地抑制壁细胞中胃酸分泌的H+/K+ATP酶。PPIs耐药性的出现对临床治疗提出了重大挑战。

H+/K+ATP酶结构的变化

PPIs耐药性最常见的原因是H+/K+ATP酶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通常是由编码H+/K+ATP酶的ATP4A或ATP4B亚基中的基因突变引起的。

已确认的突变

迄今为止,已确认了多种与PPI耐药性相关的H+/K+ATP酶突变。最常见的突变是:

*ATP4A基因的A372V突变:这是PPI耐药性最常见的突变,负责大约50%的病例。该突变导致氨基酸丙氨酸被缬氨酸取代,从而改变了PPI结合位点的构象。

*ATP4A基因的G340V突变:该突变负责大约20%的PPI耐药性病例。它导致甘氨酸被缬氨酸取代,同样改变了PPI结合位点的构象。

其他已确定的突变包括:

*ATP4A基因的L177I突变

*ATP4A基因的S368T突变

*ATP4B基因的V116G突变

突变的机制

这些突变改变了H+/K+ATP酶PPI结合位点的构象,从而降低了PPI与酶的亲和力。这使得PPI无法有效地抑制酶活性,导致胃酸分泌持续增加。

流行病学

PPI耐药性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约为5-10%。在长期使用PPIs的患者中,耐药性发生的风险更高。

临床意义

PPI耐药性会降低PPI的治疗效果,导致疾病复发和症状加重。对于PPI耐药的患者,需要考虑替代治疗方案,例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倍他司汀(耐药性风险较低)。

结论

H+/K+ATP酶结构的变化是PPI耐药性的主要机制。这些变化通常是由编码H+/K+ATP酶的ATP4A或ATP4B亚基中的基因突变引起的。已确定的突变包括A372V、G340V、L177I、S368T和V116G突变。这些突变降低了PPI与酶的亲和力,导致PPI无法有效抑制酶活性,从而导致胃酸分泌持续增加。PPI耐药性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较为常见,需要考虑替代治疗方案。第二部分质子泵抑制剂代谢途径的改变关键词关键要点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代谢增强

1.质子泵抑制剂(PPIs)主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CYP)酶(CYP2C19、CYP3A4、CYP2D6)进行代谢。

2.CYP酶活性增加会导致PPIs药物代谢加快,降低血药浓度,从而降低疗效。

3.影响CYP酶活性的因素包括遗传变异、药物相互作用、肝功能受损等。

UGT介导的代谢增强

1.乌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酶(特别是UGT2B7)参与PPIs的代谢,通过葡萄糖醛酸化降低其药物活性。

2.UGT酶活性增强会导致PPIs药物代谢加快,降低血药浓度,从而降低疗效。

3.影响UGT酶活性的因素包括遗传变异、药物相互作用等。

P-糖蛋白介导的外排增强

1.P-糖蛋白(P-gp)是一种跨膜转运蛋白,参与PPIs的转运和外排,降低其细胞内浓度。

2.P-gp活性增强会导致PPIs药物外排增加,降低血药浓度,从而降低疗效。

3.影响P-gp活性的因素包括遗传变异、药物相互作用等。

肠道菌群介导的代谢改变

1.肠道菌群在PPIs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分解和降解PPIs影响其药代动力学。

2.菌群失调或变化会导致PPIs代谢途径受影响,从而改变其疗效。

3.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包括抗生素使用、饮食、遗传等。

其他代谢途径的改变

1.除了上述主要代谢途径外,还有一些其他代谢途径参与PPIs的代谢,包括环氧合酶、氧化还原酶等。

2.这些代谢途径的改变也可能影响PPIs的药代动力学,从而导致耐药性。

3.影响这些代谢途径的因素尚未完全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代谢途径的交叉调节

1.PPIs代谢途径之间存在相互调节,如CYP酶可以调节UGT酶的活性,反之亦然。

2.这些代谢途径的交叉调节可能导致PPIs耐药性的复杂变化,影响其疗效。

3.了解代谢途径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优化PPIs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质子泵抑制剂代谢途径的改变

质子泵抑制剂(PPIs)耐药性的一个重要机制是代谢途径的改变,主要涉及CYP2C19和CYP3A4酶的活性变化。

CYP2C19酶的活性改变

CYP2C19酶负责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和雷贝拉唑等PPIs的代谢。CYP2C19酶活性的减少会导致PPIs代谢减缓,从而增加其血浆浓度和耐药性风险。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个体间CYP2C19酶活性存在遗传差异,主要由CYP2C19基因多态性决定。有两种主要变异:CYP2C19*2和*3。*2变异导致酶活性大幅下降(约80%),而*3变异的酶活性比正常对照降低30-50%。

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如氯吡格雷、西咪替丁和氟康唑,可通过抑制CYP2C19酶活性来影响PPIs的代谢。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PPIs血浆浓度升高和耐药性风险增加。

疾病状态:肝病、肾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可影响CYP2C19酶的活性。这些疾病会降低CYP2C19的代谢能力,从而导致PPIs血浆浓度升高。

CYP3A4酶的活性改变

CYP3A4酶负责代谢埃索美拉唑和德诺拉唑等PPIs。CYP3A4酶活性的增加会导致PPIs代谢加速,从而降低其血浆浓度和耐药性风险。

CYP3A4诱导剂:一些药物,如利福平、卡马西平和苯妥英,可通过诱导CYP3A4酶活性来加速PPIs的代谢。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PPIs血浆浓度降低和耐药性风险增加。

CYP3A4抑制剂:一些药物,如酮康唑、伊曲康唑和红霉素,可通过抑制CYP3A4酶活性来减缓PPIs的代谢。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PPIs血浆浓度升高和耐药性风险增加。

总结

PPIs代谢途径的改变,尤其是CYP2C19和CYP3A4酶活性的变化,是PPIs耐药性的一个重要机制。CYP2C19酶活性的减少和CYP3A4酶活性的增加都会影响PPIs的代谢,导致血浆浓度变化和耐药性风险改变。第三部分外排泵活性增强关键词关键要点【外排泵活性增强】

1.质子泵抑制剂(PPIs)通过靶向胃壁细胞的质子泵(H+/K+-ATP酶)发挥抑酸作用。外排泵蛋白,如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存在于胃壁细胞质膜上,将PPIs从细胞中排出,降低其在靶位上的浓度。

2.研究表明,P-gp和MRP1的活性增强与PPIs耐药性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粘膜炎症和某些药物(如西沙必利、利托那韦)可以诱导外排泵表达或活性增强,导致PPIs从胃壁细胞中排出增加,进而降低其抑酸效果。

3.外排泵活性增强机制包括转录调控、转运效率改变和底物亲和力增强。Hp感染可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P-gp和MRP1的基因转录。胃粘膜炎症释放的细胞因子(如TNF-α)也可以诱导外排泵表达。此外,某些药物与PPIs竞争外排泵的结合位点,导致PPIs从细胞中排出的效率增加。外排泵活性增强

外排泵超家族(ABC家族)是一个高度保守的跨膜蛋白质家族,负责将药物和异物主动排出细胞。质子泵抑制剂耐药性中的外排泵活性增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ABCB1(P-糖蛋白)

*ABCB1是外排泵超家族中最重要的一员,在胃粘膜中高度表达。

*ABCB1通过将质子泵抑制剂泵出细胞而介导耐药性,从而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

*研究表明,ABCB1基因表达增加或突变与质子泵抑制剂耐药性呈正相关。

2.ABCC2(MRP2)

*ABCC2是另一个重要的外排泵,在胃粘膜中也有较高表达。

*ABCC2可以运输各种药物和代谢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从而促进耐药性的发展。

*ABCC2基因表达增加或多态性已被证明与质子泵抑制剂耐药性有关。

3.外排泵活性调节

外排泵的活性受多种因素调节,包括转录因子、微小RNA和表观遗传修饰。

*转录因子:核因子κB(NF-κB)和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等转录因子可以上调外排泵基因的表达。

*微小RNA:miR-21和miR-200等微小RNA可以通过靶向外排泵基因的3'非翻译区抑制外排泵的表达。

*表观遗传修饰: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改变可以影响外排泵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外排泵活性。

4.外排泵抑制剂

外排泵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外排泵的活性来增强质子泵抑制剂的疗效。

*维拉帕米:钙通道阻滞剂,可抑制ABCB1和ABCC2的活性。

*替尼泊芬:小分子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ABCB1的活性。

*环孢霉素:免疫抑制剂,可抑制ABCC2的活性。

外排泵活性增强在质子泵抑制剂耐药性中的作用

外排泵活性增强是质子泵抑制剂耐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通过增强外排泵的功能,耐药细胞可以有效地将质子泵抑制剂排出细胞,从而降低药物的细胞内浓度,削弱其抑酸作用。

外排泵活性增强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外排泵基因表达增加、外排泵功能增强以及外排泵调节因素的变化。了解外排泵活性增强在质子泵抑制剂耐药性中的作用有助于开发有效的耐药逆转策略,提高质子泵抑制剂的治疗效果。第四部分耐药基因表达上调关键词关键要点【耐药基因表达上调】

1.质子泵抑制剂(PPI)耐药性与质子泵基因(H+/K+-ATP酶α亚基基因,HK-ATPaseα)中耐药基因表达上调密切相关。

2.PPI通过抑制HK-ATPaseα亚基而产生抑酸作用,耐药基因表达上调导致HK-ATPaseα亚基过表达,从而降低PPI的抑酸效力。

3.耐药基因表达上调可能是由基因转录或翻译过程的改变所致,涉及基因组甲基化、microRNA调控等多个机制。

【耐药基因组甲基化】

耐药基因表达上调

质子泵抑制剂(PPIs)耐药性的一个主要机制是耐药基因表达上调。这涉及多个基因,包括:

CYP2C19基因

CYP2C19基因编码细胞色素P450酶CYP2C19,负责PPIs的代谢。CYP2C19基因的某些变异会导致酶活性的降低或丧失,从而导致PPIs的清除率下降和血药浓度升高。

ABCB1基因

ABCB1基因编码多药耐药蛋白1(MDR1),一种跨膜转运蛋白,可将药物从细胞中外排。ABCB1表达的上调会导致PPIs外排增加,从而降低其细胞内浓度和疗效。

ABCG2基因

ABCG2基因编码多药耐药蛋白2(BCRP),另一种跨膜转运蛋白,可将药物从细胞中外排。ABCG2表达的上调也会导致PPIs外排增加,从而降低其细胞内浓度和疗效。

SLC22A18基因

SLC22A18基因编码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3(OATP3),负责PPIs的摄取。SLC22A18基因的某些变异会导致OATP3活性的降低或丧失,从而导致PPIs的摄取减少和细胞内浓度降低。

影响耐药基因表达的因素

影响耐药基因表达上调的因素包括:

*药物的剂量和疗程:高剂量或长期使用PPIs可诱导耐药基因表达上调。

*遗传因素:某些基因变异会增加对PPIs的耐药风险。

*基础疾病:胃食管反流病(GERD)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等基础疾病会影响耐药基因表达。

*环境因素:暴露于某些毒素或化疗药物会诱导耐药基因表达上调。

耐药基因表达上调的检测

耐药基因表达上调可以通过分子诊断方法检测,包括: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耐药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耐药基因的基因扩增或重排。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耐药蛋白的表达水平。

克服耐药基因表达上调

克服耐药基因表达上调的策略包括:

*合理用药: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PPIs。

*联合用药:将PPIs与其他机制作用的药物联合使用,例如H2受体拮抗剂或胃粘膜保护剂。

*基因检测:对高风险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以指导治疗策略。

*新药研发:开发针对耐药机制的新型PPIs或其他治疗剂。第五部分细菌生物膜形成关键词关键要点【细菌生物膜形成】

1.生物膜是一种由细菌附着在表面并分泌胞外聚合物的复杂结构。

2.细菌生物膜形成涉及多个阶段,包括附着、微菌落形成、成熟和分散。

3.生物膜提供了细菌对抗抗生素和宿主免疫反应的保护屏障。

【细菌生物膜结构】

细菌生物膜形成

细菌生物膜是一种由大量细菌附着在固体表面或界面并包裹在自产生聚合物的复杂结构中形成的微环境。在质子泵抑制剂(PPI)耐药性机制中,生物膜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PPI耐药性与生物膜形成

研究表明,PPI耐药菌株能够形成更厚的生物膜,这为它们提供了屏障,保护它们免受PPI的抑制作用。

生物膜形成机制

生物膜的形成是一个多步骤过程,涉及:

*附着:细菌首先通过附着因子(如菌毛或菌鞭)附着在表面。

*微菌落形成:附着的细菌开始增殖并形成微菌落。

*聚合物的产生:细菌产生聚合物质(EPS),如胞外多糖(EPS),将微菌落包裹起来。

*成熟生物膜:EPS形成一个致密的基质,为细菌提供保护并促进生物膜的成熟。

生物膜对PPI耐药性的作用

生物膜通过以下机制促进PPI耐药性:

*降低药物渗透:生物膜致密的EPS基质阻碍了PPI分子的渗透,降低了药物在生物膜内浓度。

*泵送外排增强:生物膜中的细菌产生更多的外排泵,主动将PPI分子泵出细胞,进一步降低了药物浓度。

*基因表达改变:生物膜形成与PPI耐药基因的表达增强有关,如efflux泵基因。

*协同耐药性:生物膜环境促进细菌之间的遗传物质交换,包括耐药基因,导致群体耐药性的增加。

生物膜破坏策略

由于生物膜在PPI耐药性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开发针对生物膜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这些策略包括:

*使用生物膜抑制剂: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生物膜的形成或破坏既有的生物膜。

*结合疗法:将PPI与生物膜抑制剂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克服耐药性。

*纳米颗粒递送系统:纳米颗粒可以将PPI直接递送到生物膜中,绕过生物膜屏障。

结论

细菌生物膜形成是PPI耐药性的一种重要机制。通过阻碍药物渗透、增强外排泵和改变基因表达,生物膜保护细菌免受PPI抑制,导致治疗失败。开发针对生物膜的治疗策略对于克服PPI耐药性至关重要,为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第六部分质子泵表达增加关键词关键要点【质子泵表达增加】

1.当质子泵被抑制时,胃壁细胞可能会增加质子泵的表达,以补偿抑制的作用。

2.这种代偿性反应会导致对质子泵抑制剂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其治疗效果。

3.质子泵表达的增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食管反流病、长期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有关。

【质子泵功能异常】

质子泵表达增加

质子泵表达增加是质子泵抑制剂(PPI)耐药性的重要机制,可导致耐药菌株的PPI泵抑制作用来降低。PPI泵表达增加的机制包括:

1.H+/K+-ATP酶基因(ATP4A)拷贝数增加:

*PPI耐药菌株中,ATP4A基因拷贝数显著增加,导致质子泵表达量上升。

*基因拷贝数增加可能是由于基因扩增或染色体异常,如三体或多体。

2.ATP4A基因转录增强:

*PPI耐药株中,ATP4A基因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亲和力增加,导致ATP4A基因转录增强。

*这些转录因子包括胃刺激性多肽(gastrin)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环氧合酶-2(COX-2)等。

3.ATP4AmRNA稳定性增强:

*PPI耐药株中,ATP4AmRNA半衰期延长,导致ATP4AmRNA稳定性增强。

*mRNA稳定性增强可归因于microRNA表达下调或RNA结合蛋白结合亲和力增加。

4.ATP4A蛋白翻译效率增加:

*PPI耐药株中,ATP4AmRNA的翻译效率增加,导致ATP4A蛋白的合成速率上升。

*翻译效率增加可能是由于翻译起始因子或延伸因子的表达上调。

5.ATP4A蛋白稳定性增强:

*PPI耐药株中,ATP4A蛋白的稳定性增强,导致其转运到细胞膜并装配到质子泵复合体的速率增加。

*蛋白稳定性增强可能是由于分子伴侣表达上调或蛋白质降解途径下调。

6.细胞膜修复增强:

*PPI耐药菌株的细胞膜修复能力增强,可减少PPI对质子泵的共价抑制。

*细胞膜修复增强可归因于膜脂质合成增强、外排泵表达增加或自噬激活。

质子泵表达增加导致PPI耐药性的确切机制是多方面的,并取决于菌株和PPI的类型。耐药菌株可能同时具有多种机制,导致对PPI的综合耐受性。

实例:

*大肠杆菌中,ATP4A基因拷贝数增加和转录增强是PPI耐药性的主要机制。

*幽门螺杆菌中,ATP4AmRNA稳定性和翻译效率增加是PPI耐药性的关键因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细胞膜修复增强是PPI耐药性的主要机制之一。

临床意义:

质子泵表达增加导致的PPI耐药性是临床上PPI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PPI耐药菌株的感染可能导致持续的症状、治疗效果不佳和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因此,监测PPI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并探索替代治疗策略至关重要。第七部分细菌表型变化关键词关键要点细菌生物膜形成

1.细菌表型变化的标志性特征,使细菌以附着和包裹的形式形成复杂的多层结构。

2.生物膜提供物理屏障,保护细菌免受质子泵抑制剂的渗透和作用,从而导致耐药性。

3.生物膜内的细菌表现出更强的抗生素耐性,包括对质子泵抑制剂的耐受性。

外排泵过表达

1.细菌通过增加外排泵的合成来应对质子泵抑制剂的积累,从而将药物从细胞中排出。

2.外排泵系统具有广泛的底物特异性,可以排出多种抗菌剂,包括质子泵抑制剂。

3.外排泵的过表达是一个重要的耐药机制,在细菌中逐渐普遍,包括幽门螺杆菌。

靶点突变

1.质子泵抑制剂作用于质子泵的特定位点,靶点突变可以降低药物与靶点的结合能力。

2.靶点突变是细菌耐药性的主要机制之一,可以导致质子泵功能的改变或丧失。

3.幽门螺杆菌中常见靶点突变包括HspA2和VacA基因的突变,导致质子泵活性降低。

代谢途径改变

1.细菌可以改变其代谢途径以绕过质子泵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从而维持细胞内pH值。

2.例如,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尿素酶活性产生氨,中和胃酸,从而减少对质子泵抑制剂的依赖。

3.代谢途径的改变提供了一种适应性策略,使细菌在质子泵抑制剂的压力下生存。

基因水平转移

1.质子泵抑制剂耐药基因可以在细菌之间通过水平转移传播,包括转化、转导和接合。

2.水平转移促进了耐药性在不同细菌菌株和物种之间的传播,加剧了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的复杂性。

3.幽门螺杆菌已显示出通过水平转移获取质子泵抑制剂耐药基因的能力。

细菌适应性

1.细菌可以通过演化选择和表型改变适应质子泵抑制剂的压力,从而发展出更强的耐药性。

2.细菌表型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变化,为适应性和耐药性的进化提供了原料。

3.细菌适应性机制的深入了解对于开发有效的抗耐药性策略至关重要。细菌表型变化

细菌表型变化是质子泵抑制剂(PPIs)耐药性获得的重要机制。表型变化涉及细菌基因组或表达模式的改变,从而改变其对药物的敏感性。PPIs的耐药性可能通过多种表型变化获得,包括:

1.革兰氏阴性菌

*外膜通透性降低:细菌外膜的通透性会降低,阻碍PPIs进入细胞质。

*外排泵过表达:细菌外排泵将PPIs主动泵出细胞,降低细胞内浓度。

*β-内酰胺酶表达:一些革兰氏阴性菌产生β-内酰胺酶,可水解PPIs的酰胺键,使之失效。

2.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菌素通透性降低:外膜或胞壁的脂质成分改变,导致PPIs通透性降低。

*靶蛋白突变:PPIs的靶蛋白,即H+/K+-ATP酶,发生突变,降低PPIs的亲和力。

*旁路途径激活:细菌激活替代酸分泌途径,如丙酮酸途径,绕过PPIs的抑制作用。

3.具体菌种的表型变化机制

*幽门螺杆菌:表型变化是幽门螺杆菌对PPIs耐药性的主要机制。常见表型变化包括外排泵过表达、H+/K+-ATP酶突变和旁路途径激活。

*肺炎克雷伯菌:外排泵过表达和外膜通透性降低是肺炎克雷伯菌对PPIs耐药性的主要表型变化。

*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排泵过表达和靶蛋白突变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PPIs耐药性的主要表型变化。

表型变化获得的频率

表型变化获得的频率因菌种、抗生素浓度和持续暴露时间而异。某些菌种,如幽门螺杆菌,对PPIs的耐药性比其他菌种更容易获得,表明它们具有天然的耐受机制。高浓度的PPIs和长时间的暴露也会增加表型耐药性的获得频率。

表型变化的稳定性

表型耐药性一旦获得,通常是稳定的。然而,如果PPIs的暴露量减少或停止,耐药性可能会随时间而逐渐丧失。这称为可逆耐药性。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表型耐药性可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