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_第1页
自身免疫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_第2页
自身免疫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_第3页
自身免疫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_第4页
自身免疫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23自身免疫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第一部分自身免疫疾病的总体流行情况 2第二部分不同地理区域的流行差异 4第三部分人口学因素与自身免疫疾病关联 6第四部分生活方式因素对发病率的影响 8第五部分自身免疫疾病的家族聚集现象 10第六部分环境因素对自身免疫疾病的触发 13第七部分时间趋势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 17第八部分自身免疫疾病亚型的流行特点 19

第一部分自身免疫疾病的总体流行情况关键词关键要点自身免疫疾病的总体流行情况

主题名称:地理分布

-自身免疫疾病的分布存在显着地理差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

-北欧、北美和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较高,约为2-5%。

-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约为1-2%。

主题名称:年龄分布

自身免疫疾病的总体流行情况

自身免疫疾病是一组复杂的、多系统的疾病,其中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的组织和器官。它们的影响范围很广,从常见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甲状腺炎,到罕见的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全球流行病学

*全球约有5%的人口患有自身免疫疾病。

*在发达国家,患病率更高,约为7-8%。

*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患病率也有所上升。

*女性比男性患自身免疫疾病的几率更高,约为2:1。

*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疾病类型

*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之一,导致关节肿胀、疼痛和僵硬。影响全球约1%的人口。

*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响甲状腺,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或功能亢进。影响全球约2%的人口。

*系统性红斑狼疮:一种累及多个器官的严重自身免疫疾病,导致皮疹、关节炎和肾炎。影响全球约0.05%的人口。

*多发性硬化症:一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疾病,导致神经损伤、疲劳和视力问题。影响全球约0.1%的人口。

种族和民族差异

*自身免疫疾病在不同种族和民族人群中患病率存在差异。

*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在非洲裔美国人中比在白人中更常见。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被认为在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中起作用。

*接触某些感染、紫外线辐射和化学物质已被与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增加联系起来。

遗传因素

*自身免疫疾病有很强的遗传倾向。

*一级亲属中有自身免疫疾病的人患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更高。

*研究表明,多种基因在自身免疫疾病的易感性中起作用。

诊断和治疗

*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通常基于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因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

*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免疫抑制剂、激素和靶向治疗。

结论

自身免疫疾病是一种影响全球数百万人的复杂且多样的疾病组。其总体流行率随着时间而增加,某些疾病类型在不同人群中表现出不同的患病率。环境和遗传因素在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诊断和治疗方法应根据疾病的个体表现而量身定制。第二部分不同地理区域的流行差异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纬度差异

1.自身免疫疾病的患病率通常随纬度升高而增加,尤其是在多发性硬化症和I型糖尿病等疾病中。

2.这可能与阳光照射量减少、维生素D缺乏和环境因素的差异有关,如病毒感染和饮食习惯。

3.在较高纬度地区,免疫系统可能对病毒感染的反应更为敏感,从而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

主题名称:城市与农村差异

自身免疫疾病的地理流行差异

自身免疫疾病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流行率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归因于多个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环境暴露和生活方式。

遗传易感性

遗传因素在自身免疫疾病的易感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种族的个体具有不同频率的特定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遗传易感基因,这些基因与自身免疫疾病相关。例如,强直性脊柱炎与HLA-B27基因有关,该基因在高加索人种中更为常见。

环境暴露

环境暴露,如感染、化学物质和紫外线辐射,也可能触发或加重自身免疫疾病。研究表明,特定感染与某些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有关。例如,链球菌感染与急性风湿热相关,而EB病毒感染与多发性硬化症相关。

生活方式

吸烟、饮酒和某些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影响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例如,吸烟是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已知危险因素。

地理流行模式

不同地理区域的自身免疫疾病流行模式因疾病类型而异。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SLE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但流行率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亚洲和非洲的SLE患病率明显高于北美和欧洲。这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例如亚洲人群中携带SLE易感HLA等位基因的比例较高。

类风湿关节炎(RA)

RA是另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其流行率也存在地理差异。北美和欧洲的RA患病率高于亚洲和非洲。这可能是由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所致,例如北美和欧洲人口中吸烟和肥胖的患病率较高。

多发性硬化症(MS)

MS是一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疾病。其患病率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MS患病率最高,而亚洲和非洲的患病率最低。这可能与环境暴露和遗传易感性的相互作用有关,例如北欧地区较高的维生素D缺乏和HLA-DRB1*1501等位基因的频率。

炎症性肠病(IBD)

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IBD的患病率在发达国家中较高,尤其是在北美和欧洲。这可能是由于生活方式因素,例如饮食习惯的改变、肥胖和吸烟。

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和格雷夫斯病,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但流行率也存在地理差异。亚洲人群的甲状腺疾病患病率较高,这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例如亚洲人群中存在较高的碘缺陷。

结论

自身免疫疾病的地理流行差异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受遗传易感性、环境暴露和生活方式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不同疾病表现出独特的地理流行模式,深入了解这些模式有助于识别疾病的潜在病因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第三部分人口学因素与自身免疫疾病关联关键词关键要点【性别差异】:

1.女性患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显著高于男性,约为男性的2-3倍。

2.这可能是由于女性的免疫系统更活跃,雌激素和孕激素等激素因素的影响。

3.某些特定的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炎和干燥综合征,在女性中更为常见。

【年龄影响】:

自身免疫疾病与人口学因素关联

自身免疫疾病是一组由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所致的疾病。这些疾病可影响身体各个部位,并导致一系列症状。

性别

自身免疫疾病在女性中更为常见,发病率为男性的一至三倍。这可能是由于女性的免疫系统比男性更为活跃。

年龄

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高峰期通常在20至40岁之间。这是大多数自身免疫疾病最常被诊断的生命阶段。

种族和民族

不同种族和民族的人群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率不同。例如: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美国,非洲裔美国女性比高加索裔美国女性患SLE的风险更高。

*多发性硬化症(MS):MS在欧洲女性中更为常见,而在亚洲女性中则较少见。

*类风湿关节炎(RA):RA在美国白人女性中更为常见,而在亚洲女性中则较少见。

地理位置

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率因地理位置而异。例如:

*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在高纬度地区(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更为常见。

*多发性硬化症:MS在北美和欧洲的发病率高于亚洲。

*系统性硬皮病:系统性硬皮病在美国东南部更为常见。

家族史

自身免疫疾病在家族内发病者较多,表明遗传因素在疾病发展中起作用。具有自身免疫疾病家族史的人患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增加。

环境因素

一些环境因素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有关,包括:

*感染:某些感染,如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

*吸烟:吸烟与类风湿关节炎和多发性硬化症的风险增加有关。

*紫外线(UV)辐射:紫外线辐射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多发性硬化症的风险增加有关。

其他因素

其他可能与自身免疫疾病有关的因素包括:

*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等激素水平变化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有关。

*免疫缺陷:患有某些免疫缺陷的人患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增加。

*压力:压力可能触发或加重某些自身免疫疾病。

结论

自身免疫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人口学因素在疾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性别、年龄、种族和民族、地理位置、家族史、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都与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有关。了解这些因素对于识别高危人群和开发预防和治疗策略至关重要。第四部分生活方式因素对发病率的影响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吸烟

1.吸烟是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克罗恩病等自身免疫疾病发病率增加的已知危险因素。

2.吸烟中的化学物质可以通过诱导氧化应激、激活炎性细胞因子和损害免疫耐受性来触发自身免疫反应。

3.戒烟可显着降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率和改善预后,突出了预防吸烟的重要性。

主题名称:肥胖

生活方式因素对自身免疫疾病发病率的影响

吸烟

研究表明,吸烟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有关,包括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型糖尿病和多发性硬化症(MS)。

*类风湿关节炎(RA):吸烟者患RA的风险增加约2倍。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吸烟者患SLE的风险增加约50%。

*1型糖尿病:吸烟者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约30%。

*多发性硬化症(MS):吸烟者患MS的风险增加约2倍。

肥胖

肥胖也被认为与某些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有关,包括RA、SLE和MS。

*类风湿关节炎(RA):肥胖者患RA的风险增加约5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肥胖者患SLE的风险增加约2倍。

*多发性硬化症(MS):肥胖者患MS的风险增加约30%。

饮食

一些研究表明,某些食物和饮食习惯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率有关。例如:

*高脂饮食:高脂饮食可能增加RA的发病风险。

*乳制品:一些研究表明,牛奶和其他乳制品可能增加1型糖尿病儿童的发病风险。

*麸质: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来说,避免麸质可能是有益的。

压力

压力也被认为在某些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中起作用。压力可能通过激活炎症反应和抑制免疫系统来增加疾病风险。

*类风湿关节炎(RA):压力可能加重RA的症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压力可能触发SLE病情发作。

缺乏体力活动

缺乏体力活动与某些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有关,包括RA和MS。

*类风湿关节炎(RA):缺乏体力活动可能增加RA的发展风险。

*多发性硬化症(MS):缺乏体力活动可能加重MS的严重程度。

结论

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肥胖、饮食、压力和缺乏体力活动,与某些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有关。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有助于制定预防和管理策略。第五部分自身免疫疾病的家族聚集现象关键词关键要点自身免疫疾病的家族聚集现象

主题名称:家族聚集模式

1.自身免疫疾病在家庭成员中表现出明显的聚集现象,即患有自身免疫疾病的个体更有可能拥有患有相同疾病的亲属。

2.家族聚集模式因疾病类型而异,某些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表现出较高的家族聚集率,而其他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率较低。

3.家族聚集现象提示了遗传因素在自身免疫疾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表明遗传易感性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主题名称:遗传因素

自身免疫疾病的家族聚集现象

引言

自身免疫疾病是一组由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导致的慢性疾病。它们可以影响身体的不同部位,引起广泛的症状。自身免疫疾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表明遗传因素在病因中起着重要作用。

家族聚集的证据

大量研究表明,自身免疫疾病在家庭成员之间聚集。一些研究表明,患有自身免疫疾病的人的亲属患病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5-10倍。例如:

*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患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增加约5-10倍。

*同卵双胞胎患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高达25-50%。

*异卵双胞胎患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约为5%。

遗传因素

家族聚集表明遗传因素在自身免疫疾病的病因中发挥着作用。然而,确切的遗传基础尚不清楚。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与某些自身免疫疾病相关的几个特定基因位点:

*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HLA基因编码免疫系统中参与识别自身和非自身抗原的蛋白质。某些HLA等位基因与自身免疫疾病的易感性有关。

*免疫球蛋白基因:这些基因编码产生抗体的蛋白质。某些免疫球蛋白变异体与自身免疫疾病有关。

*补体基因:补体系统参与免疫应答。补体缺陷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

环境因素

虽然遗传因素在自身免疫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环境因素也被认为发挥着作用。一些环境因素可能触发或加重自身免疫反应,包括:

*感染:某些感染可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称为分子模拟。

*药物:某些药物,如青霉胺和肼苯达嗪,可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饮食:某些饮食因素,如缺乏维生素D,与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压力:慢性压力可抑制免疫系统,可能导致自身免疫反应。

自身免疫疾病家族聚集的意义

自身免疫疾病的家族聚集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确定高危个体:了解家族聚集有助于识别患自身免疫疾病风险较高的人。

*早期检测和干预:家族成员可以通过定期筛查和预防措施来早期检测和治疗自身免疫疾病。

*研究遗传机制:家族聚集是研究自身免疫疾病遗传基础的宝贵资源。

结论

自身免疫疾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表明遗传因素在病因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定基因位点的鉴定以及对环境触发因素的研究正在深入了解自身免疫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家族聚集的认识有助于早期检测、干预和研究这些复杂疾病。第六部分环境因素对自身免疫疾病的触发关键词关键要点微生物感染与自身免疫疾病

1.某些病原体的感染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有关,如链球菌感染与风湿热,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2.感染可以通过分子模拟、表观遗传改变等机制触发自身免疫应答,导致免疫系统识别自身抗原为外来抗原并进行攻击。

3.感染还可以改变免疫细胞功能,如抑制调节性T细胞,导致免疫耐受打破,从而促进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

环境毒素与自身免疫疾病

1.某些环境毒素,如多氯联苯、汞、二噁英等,具有免疫毒性,可以通过干扰免疫信号通路、促进氧化应激等机制影响免疫系统功能。

2.环境毒素暴露与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

3.研究表明,环境毒素暴露可以通过表观遗传改变等机制影响自身免疫疾病易感性,并可能具有跨代遗传效应。

饮食因素与自身免疫疾病

1.某些饮食成分,如麸质、乳制品、某些特定食品添加剂等,可能在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中发挥作用。

2.麸质摄入与乳糜泻密切相关,无麸质饮食是乳糜泻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3.饮食中摄入某些营养素,如维生素D、欧米伽-3脂肪酸等,可能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对自身免疫疾病具有潜在的预防或治疗价值。

吸烟与自身免疫疾病

1.吸烟是一种重要的自身免疫疾病危险因素,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

2.吸烟中的某些化合物,如尼古丁、多环芳烃等,具有免疫毒性,可以激活免疫细胞、抑制调节性T细胞,从而促进自身免疫反应。

3.吸烟还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组成等机制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增加自身免疫疾病的易感性。

心理应激与自身免疫疾病

1.慢性心理应激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有关,如持续的压力、创伤经历等。

2.心理应激可以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交感神经系统等机制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导致免疫失衡。

3.研究发现,心理行为干预,如正念减压、认知行为疗法等,可以减轻应激反应,改善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对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产生积极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与自身免疫疾病

1.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度、社会支持等社会经济因素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和预后有关。

2.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教育程度较低、社会支持较差的人群,发生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较高,预后也较差。

3.社会经济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生活方式、医疗保健获取、心理健康等途径间接影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环境因素对自身免疫疾病的触发

自身免疫疾病是一种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的慢性疾病。近年来,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环境因素被认为是重要的触发因素。

1.感染

某些感染与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包括:

*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和流感病毒等病毒感染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相关,如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细菌:链球菌感染与风湿热相关,这是一种累及心脏和关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寄生虫:手足口病病毒感染与1型糖尿病的发展有关。

2.化学物质

接触某些化学物质会增加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包括:

*有机溶剂: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和甲苯等有机溶剂与多发性硬化症和狼疮样综合征的风险增加有关。

*多氯联苯(PCB):PCB是一种工业化学品,已与类风湿关节炎和甲状腺炎的风险增加有关。

*香烟烟雾:吸烟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克罗恩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3.饮食

某些饮食因素可能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有关,包括:

*麸质:麸质是一种小麦、大麦和黑麦中发现的蛋白质,与乳糜泻和自身免疫甲状腺炎的风险增加有关。

*加工食品:加工食品中含有的反式脂肪、添加剂和防腐剂可能通过损害肠道微生物组和增加炎症来增加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

*缺乏维生素D:维生素D水平低与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例如多发性硬化症和1型糖尿病。

4.生活方式因素

某些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影响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包括:

*压力:持续的压力会导致炎症增加,这可能会触发或加重自身免疫疾病。

*睡眠不足:睡眠不足与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例如类风湿关节炎和纤维肌痛。

*缺乏运动:缺乏运动与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例如多发性硬化症和狼疮样综合征。

全球流行趋势

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差异很大。影响流行率的因素包括:

*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变异使某些人群更容易患上自身免疫疾病。

*环境暴露:接触环境触发因素,例如传染病、化学物质和饮食因素,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因素: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规范影响着压力水平、睡眠模式和饮食习惯。

数据支持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支持环境因素与自身免疫疾病之间的联系。例如:

*一项研究发现,暴露于有机溶剂会使多发性硬化症的风险增加2-3倍。

*另一项研究表明,食用麸质会增加乳糜泻的风险30-50倍。

*一项对40多万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缺乏维生素D会使1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40%。

结论

环境因素在自身免疫疾病的触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接触感染、化学物质、饮食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都可以增加发病风险。了解这些环境触发因素对于制定预防策略和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进一步的研究需要确定特定环境暴露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它们与遗传易感性的相互作用。第七部分时间趋势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关键词关键要点时间趋势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

主题名称:流行病学特征变化

1.自身免疫疾病的患病率和患病谱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2.某些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近年来患病率有所上升。

3.其他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和克罗恩病,患病率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

主题名称:环境因素

时间趋势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

引言

自身免疫疾病是一组由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的疾病。近年来,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时间趋势的研究对于了解自身免疫疾病的病因、风险因素和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流行病学证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一项全球研究表明,SLE的发病率从1990年的每10万人40例增加到2015年的每10万人70例。

*类风湿关节炎(RA):世界各地的RA发病率估计高达每10万人口100-200例。大多数地区的发病率在过去几十年中有所增加。

*多发性硬化症(MS):MS的发病率存在显着的地缘差异,在欧洲和北美最高,在亚洲和非洲最低。自20世纪中叶以来,MS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

*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牛皮癣、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其他自身免疫疾病也表现出类似的时间趋势,发病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影响因素

造成自身免疫疾病发病率上升的因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包括:

*遗传易感性: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与特定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遗传因素有关。

*环境因素:暴露于感染、化学物质和污染物可能触发或加重自身免疫反应。

*生活方式因素:吸烟、肥胖和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与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医疗进步: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延长了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寿命,从而导致患病人数增加。

健康影响

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对个人和社会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疾病会gâyrađaukhổ,tàntậtvàtửvong.它们还对医疗保健系统施加了重大的经济负担。

结论

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给个人和社会健康带来了重大挑战。了解时间趋势对于确定疾病病因、风险因素和最佳治疗策略至关重要。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影响自身免疫疾病发展的复杂机制。第八部分自身免疫疾病亚型的流行特点自身免疫疾病亚型的流行特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全球SLE发病率为0.001%-0.005%

*女性:男性比率约为9:1

*发病高峰年龄为20-40岁

*主要影响亚裔和非裔

类风湿关节炎(RA)

*全球RA发病率约为0.5%-1.0%

*女性:男性比率约为3:1

*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

*主要影响白种人,特别是北美原住民

干燥综合征(SS)

*全球SS发病率约为0.05%-0.10%

*女性:男性比率约为9:1

*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

*主要影响白种人

多发性硬化(MS)

*全球MS发病率约为0.02%-0.15%

*女性:男性比率约为2:1

*发病高峰年龄为20-40岁

*主要影响欧洲北部和北美

炎症性肠病(IBD)

*全球IBD发病率约为0.1%-0.5%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男性和女性受影响的程度相似

*发病高峰年龄为15-30岁

1型糖尿病

*全球1型糖尿病发病率约为0.02%-0.05%

*男性和女性受影响的程度相似

*发病高峰年龄为10-14岁

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AITD)

*全球AITD发病率约为5%-10%

*包括甲状腺炎(甲状腺炎)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女性:男性比率约为4:1

*发病高峰年龄为30-50岁

哈希莫托甲状腺炎(HT)

*全球HT发病率约为1%-2%

*女性:男性比率约为6:1

*发病高峰年龄为30-50岁

格雷夫斯病(GD)

*全球GD发病率约为0.5%-1%

*女性:男性比率约为5:1

*发病高峰年龄为20-40岁

影响发病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