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1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2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3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4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23级高一下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2024.07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报怨"是先秦两汉的常见词汇,关于如何报怨的问题,老子和孔子分别有“报怨

以德”和“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说法。

其实,孔老在这一问题上共识大于分歧。他们都想超越社会上流行的“以怨报怨”

之行,因为这种行为基于复仇者一己之私愤,常会有过分行径,始作俑者受到惩罚后亦

不会知错,反而会酝酿出更大的恶意,由此形成两方更大的仇恨。但若是“以德报怨”,

在儒家看来,这和私愤一样“亦是私”,因为它有刻意向对方施惠来收买人心的动机,

若向仇家泄私愤是肆意妄为,那么对其施私惠则是刻意矫作。如果“德"被这样滥用,

又怎能用它来报答对自己有恩德的人呢?故而只能是“以直报怨”,相较于“以怨"或

“以德”等手段,“以直"更体现出了一种公正性,袪除了个人意图。因为“直”一方

面指行为上坚持具有正当性的准则,另一方面指心中自然而生出的合乎正当性的意识。

老子的立场同样是纯然大公而无私意作祟,他所说的“报怨以德"与《论语》中提

到的“以德报怨”有所不同,这绝非苟且地以利惠讨好对方,因为《老子》《论语》中

“德"概念的内涵不完全一致。关于《老子》中“报怨”之“德"的内涵,我们可以从

书中第七十九章切入,其中提到:“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

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里指出“怨"无法刻意

地去“和”,对方负我而我又施惠拉拢他,即便平复双方之间的怨隙,我心中仍会存有

“余怨"。故而,老子以“有德司契”这个说法来指引我们,即消除怨恨最好的办法是

不责怪对方,而让对方欠着自己,就像拿着左契却并不讨债。可见,老子的报怨之德其

核心在于包容而非以利讨好对方,包容意味着不会将小矛盾激化成大矛盾,即要谨慎地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对待问题出现的初期,及时化解相关矛盾。包容体现着老子效法天道、自然无为的宗旨,

天地皆以自然规律运行,某些人对天地不敬乃至破坏它,天地不会直接对这些人施加报

复,而是仍像往常一样运行着,对这些人依旧覆之、载之,这种至公而包容的大德正是

我们所要取法的。而且我方包容无为的态度亦给对方留了机会,使之止于之前的小错而

回归自然常态。可见,无论孔子还是老子都要求要报怨的人能保持“公"的心境而不是

妄泄私愤或滥施私惠。

然而,孔子与老子在“报怨”问题上的具体处理方式毕竟还是有所不同,这种不同

折射了两人思想体系的差异,更为我们思考此问题提供了新角度。孔子强调“直"在“报

怨”中所发挥的规范作用,即为“报怨"确定了适宜的度。至于这个“度”基于何种标

准,则取决于对“直"的理解。张明辉释之为“等值返报”“对等复仇”,刘剑释之为

“正直”“直道"。可见,前者的“度”基于公平原则,后者的“度"则基于君子的德

行规范,孔子立场可能更偏重后者。无论公平抑或德行,它们都代表着一种是非善恶的

标准。然而,道家意识到这种标准未必有普遍性,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直”,人

们若据此报怨,那么在对方看来常是不直、过当的,故而老子理论试图超越世俗所计较

的是非、曲直、善恶等问题。当然,老子已然先在认知层面“涤除玄览"并“浑其心”,

不再以是非善恶的框架来认识他人行为,由此形成一种包容的德,即“报怨以德"之“德”。

这种德能一视同仁地对待善人与不善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这种对不善者的包容恰恰是得道的体现。当善人通过体道含德来处置与不善者所结之怨

时,虽然他不能立刻弥补损失,但老子相信“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有德的善人给了

对方机会,也给了自己机会,“道"最终会给出恰当的回应。

当然,老子与孔子不同的报怨方式都指向了同一个目的,即达成人与人、国与国之

间的安治,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方式其实又存在着互补的关系。老子与孔子所推崇的“治”

不是由武力强迫来达成的,而是源于人们内心自发、自觉地与他人友善共处,这便要求

结怨的双方能由对话沟通达成共识,在内心深处消解怨恨。而促成对话恰是孔老主张的

共同旨趣,两者之间的差异亦有互补之效。一方面,前文提到,人们常囿于一己所见之

“直"来报怨,这种视野也使结怨双方难以形成对话的空间,而老子的“德”则能淡化

人们原有的是非曲直之见,从而打破双方固有的隔阂,为对话开辟更多空间,将冲突控

制在最小范围;另一方面,打破隔阂后,对话双方还要构建共识,孔子所推崇的“直"

便成为双方共同探索的目标,由此形成被双方都认可的正当原则,助力于双方解决旧怨、

预防新怨。可见,孔子的“直”与老子的“德"在相结合后便能促成对话、去怨成治,

中国儒道互补的文化也在历史上不断酝酿出各种对话,由此消解怨仇、保障安治,实现

了文明恒久不绝的发展,老子、孔子的这些智慧对冲突频发的当今世界显然有着重要意

义。

(摘编自张耀《包容与正直的中国智慧》)

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时社会上流行“以怨报怨”的做法,复仇者常基于一己私怨,向仇家妄泄私

愤,这种做法往往会加深仇恨。

B.对待犯错者,天地像往常一样庇护和容纳他们,老子从中提炼出至公包容的精神,

体现出道家效法自然的宗旨。

C.孔老思想体系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处理“报怨"问题的不同方式,这种不同也提供

了思考“报怨”问题的新角度。

D.老子在认知层面上不以是非善恶框架来认识他人行为,由此形成了能一视同仁地

对待善人与不善人的包容之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和老子在“报怨"问题的认识上都出于公心,共识大于分歧,处理方式上看

似对立又存在互补,对社会有积极影响。

B.文章援引《老子》第七十九章内容,目的是阐明《老子》中“报怨”之“德"的内涵,

不同于《论语》中“以德报怨”的“德"。

C.老子用“拿着左契却并不讨债”这一形象化说法来阐明消除怨恨的最好办法,唯

有如此,才不会将小矛盾激化成大矛盾。

D.“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中的善人指能以德行包容不善者的人,老子认为其虽不

能立刻弥补损失,但终会获得上天眷顾。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第四段张明辉对“直”的理解的一项是(3分)

A.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B.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

C.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D.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4.请简要分析第二段是如何提出“以直报怨"这一观点的。(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请根据材料谈谈孔老

智慧对冲突频发的当今世界有什么启示。(6分)

高一语文试题第3页(共10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回味甘草祁云枝

芳菲四月,一个人在园子里给花拍照。一丛灰绿的对生叶本草,拽住了我的裤角。

我认识它,它有个能唤起我味觉和记忆的名字——甘草。

甘草生得粗枝大叶。对生叶、托叶、直立茎乃至叶柄上,都覆盖有一层亮闪闪的绒

毛,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想它原来的生存环境——草原砾石地、半荒漠沙地以及黄土

丘陵盐碱地等,就不难理解,坚强如它,正是用满身的绒毛,反射强烈的紫外线,锁水,

对抗食草动物饥饿干渴的嘴巴。干旱贫瘠、危机四伏的生活,让甘草的生命时刻处于自

卫状态,它比其他本草更清醒,也更坚忍。

我知道,在我眼睛看不到的地下,甘草用横七竖八的根,构建了一个超级网国——

根之网,网络周围的水土,也让甘草根具备了性平味甘的骨性。

甘草的根系,一旦拥有了水和土,根尖就呈几何倍数分蘖,像烟花炸裂。

只是,坚韧如甘草,对付得了恶劣环境,却对付不了人的欲望。从上世纪80年代开

始,甘草,突然间被许多人觊觎,最终演变成惨烈的杀戮。

宁夏盛产甘草,盐池最多。开春,草原尚未解冻,来自周边县的数千农人便开着拖

拉机、蹦蹦车,载着锅灶、帐篷和工具,浩浩荡荡地前来挖宝,他们要在盐池打持久战。

人们挥舞着铁锹抡起镐头地毯式挖掘后,留下一个又一个大坑,直径一两米,深亦一两

米。

蝗虫般的扫荡,让草原几乎退掉了一层绿皮。草原呜咽,甘草悲泣。

有人也不掩饰:甘草每公斤能卖四五块钱,一天挖20公斤甘草,就能赚百八十块。

每每翻开当年的社会实践报告,我的心就感受到阵阵刺痛——盐池县马儿庄乡有65

万亩草地,甘草生长区域50万亩,80%的草地,被人多次翻挖过,5万亩土地已寸草不生;

黎明村40户牧民的住房,几乎被黄沙掩埋。屋里扬沙,饭里进沙,眼里揉沙,不得已,

许多牧民背井离乡……读到这里,眼前,旋起一阵阵黄沙。

甘草善于用根记录心思。在黑暗的地下,甘草对于水源和营养的探寻,顽强且执着。

挖掘实验数据记录,一株甘草,根可深达10米,横向覆盖可达6平方米!如此庞大的根

系,在人类无度膨胀的欲望面前,也不过是小菜一碟。疯狂采挖的后果,让野生甘草快

速走到了灭绝的边缘,也引发了蝴蝶效应:草地沙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沙尘暴频袭……

可无论生态警钟如何鸣响,都唤不醒那些用甘草换钱的人。

高一语文试题第4页(共10页)

作为一种中药,甘草却没有大多数人印象中中药的那股苦味。如果说“草"标记了

它的科属,那么“甘”则恰如其分地标记了它独特的味道。

小时候一直酷爱甜食,唯独不喜欢妈妈让我口含甘草片时感受到的那种甜。那个我

们叫做甜草的木质小圆片,刚入口时,又苦又涩,很快,一丝甜味从中弥散。唇齿间便

有了一种奇怪的味道,不是口含水果糖带来的那种欢愉。好在,甜草片可以清热解毒,

消肿止咳,还可以回甘。有点像成长的滋味,苦涩中,有甘甜。

母亲说,甘草熟食补气,生食泻火。记得那些年,我家老屋的墙壁上,总有一个装

有甜草片的白布袋在晃悠,里面的甘草,随时等待渡人渡己。

唐代医家甄权说:“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

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依我看,叫它“和事佬”更合适,甘草有本事让所有

的药,合舟共济,扬长避短,一起为祛病除邪合力。甘草这样的脾性,与儒家倡导的中

庸之道,倒是非常吻合。

作为我国位列第一的大宗出口药材,甘草的甜根,早已伸入食品、化工、酿造、国

防等领域:甘草提取液,是制作巧克力的乳化剂,是石油钻井液的稳定剂,是灭火器泡

沫稳定剂的辅料;甘草酸钾添加到化妆品里,可消炎镇静……甘草就像出色的居委会大

妈,三言两语,就解决了各行各业存在的问题。这么看甘草时,我甚至觉得甘草是奉了

什么旨意,专门拿自己的命根,来修复人类的伤痛,平息生活的哮喘,给日子添彩加香

的。

资料上说,我国甘草的年需求量在5万吨左右。这个数字,读来让人心里难过。而

如果没有了甘草,将会使人更难过吧。

“我国甘草资源处于枯竭状态。"这是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研究员王瑛2018年12

月接受科学报采访时说的。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几十年过去了,甘草到底没能缓过劲

儿来。人类以治病之名对自然的伤害,一直都没有消停过。

好在,这些年,明目张胆的甘草采挖已被叫停,好多地方包括盐池,也已在甘草的

原产地开始了人工种植。

“我们培育出的甘草新品种,栽培两年后,甘草酸的含量就远超药典2%的要求,达

到现有栽培甘草4年生苗的含量。”这是王瑛科研团队的最新成绩。虽然只是刚刚起步,

虽然也只提高了甘草有效成分的含量,但总算有人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改变甘草的现

状了。

高一语文试题第5页(共10页)

前几日,一位好友发朋友圈,说他们自驾游刚刚抵达乌鲁木齐葛家沟草原,便被罚

款千元,理由是“车辆碾压草原”,有图有真相。看到这个吐槽,我有点不厚道地笑了,

愉快地为草原人的环保意识点赞。

甘草,向我讲述了对生命、生存、生态的思考。

写到这里,我从电脑屏幕上抬起头来,一片甘草放大为亮晶晶的玉盘,悬挂于窗外,

洒下丝丝银辉,有苦也有甜。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甘草能够唤起“我”的味觉和记忆,是因为它名字特殊,粗枝大叶,满身绒毛,

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

B.盐池周边人们地毯式挖掘甘草的场景,画面感极强,直观显现人们在利益面前对

甘草无度膨胀的欲望。

C.“我有点不厚道地笑了”,“笑”是对草原人环保意识的赞赏,“不厚道"则体

现“我”的幸灾乐祸。

D.文章结尾处运用比喻手法,将甘草比作“玉盘”,写出了作者独特新奇的感受,

以景结情,含蓄蕴藉。

7.文中有关甘草的童年回忆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借童年回忆点明甘草苦涩中有甘甜的味道,像成长的滋味,表达作者对甘草的喜

爱之情。

B.母亲对甘草药用价值的陈述引出甄权对甘草功效的说明,生活经验与权威阐述相

互印证。

C.老屋墙壁上总有一个装有甘草片的白布袋在晃悠,形象地表明甘草对我家来说不

可或缺。

D.文章插叙有关甘草的童年回忆,写出“我”与甘草的渊源,丰富了文章内容和叙

述层次。

8.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请简要说明。(4分)

9.文章说,“甘草,向我讲述了对生命、生存、生态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

理解。(6分)

高一语文试题第6页(共10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文王问于太公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亡道之国富仓

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

以振鳏寡孤独。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

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

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

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

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闻其饥寒则哀之也。"

(节选自《说苑·政理》,有删改)

材料二: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

乡重家,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

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

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

三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

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

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

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粟者,王之

本事,人主之大务,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仲《管子·治国》,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每

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舜非严刑罚重①禁令②而民③归之矣④去者⑤必害⑥从者⑦必利也。

高一语文试题第7页(共10页)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打开,与《促织》“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的“发"意思相同。

B.与,给予,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的“与"意思不相同。

C.王,成就王业,与《鸿门宴》“先破秦入关者王之”的“王"用法不相同。

D.则,那么,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则"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公认为行王道使百姓富足,行霸道使武士富足,没有道义的国家使仓库充足,

周文王认可了他的说法。

B.爱护百姓就要使他们获得利益而不受损害,使他们农事成功而不遭破坏,喜爱百

姓而不随意迁怒于他们。

C.舜三次率民迁徙,最终成“国”的原因在于粮食。粮食能吸引百姓,招致财富,聚

集物产,帮君主开拓领土。

D.先代圣主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凡有利于农业的都兴办,凡有害于农业的都禁止,

所以天下百姓都归附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闻其饥寒则哀之也。

(2)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14.关于治国之道,姜太公和管仲的观点有何异同?(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夜过瑞香庵作刘克庄

夜深扪绝顶,童子旋开扉。

问客来何暮,云僧去未归。

山空闻瀑泻,林黑见萤飞。

此境惟予爱,他人到想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了诗人迫不及待深夜到访位于最高峰的瑞香庵,足见其对此境的喜爱。

B.颔联省略主客问答内容,实处落笔、虚处传神,与《寻隐者不遇》异曲同工。

C.“他人到想稀"一句,应为“他人稀想到”,诗人特意改变词序,匠心独运。

D.本诗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使事、景、情有机统一,水乳交融。

16.请赏析本诗颈联“山空闻瀑泻,林黑见萤飞"的精妙之处。(6分)

高一语文试题第8页(共10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慧想参加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却顾虑重重,同学用《答司马谏议书》中的

“,”两句,鼓励她事情合理就坚决采取行动,

认为正确就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

(2)《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描写了泛舟水上的景象,

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两句相似。

(3)古人常借古讽今,针砭时事,如“,”,就是告

诫当朝统治者切勿重蹈覆辙。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嫦娥六号任务之前,人类对月球进行的采样均位于月球的正面。月球和地球相距38

万公里,到月球背面去“挖宝”,可以说是A。嫦娥六号任务发射至采样返回全过

程约53天,任务周期长,工程创新多,风险高,难度大。期间,嫦娥六号任务会开展月

球背面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分析等科学探测,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想抵达月背并开展工作,通信B。任何飞到月背、落到月背的探测器,都无法

直接跟地球建立联系。月球庞大的身躯会挡住嫦娥六号与地面指挥的通信信号,在轨“等

候多时"的鹊桥二号中继星需要充当“顺风耳”,架起沟通的桥梁。

环月逆行轨道方案是此次任务的亮点和难点。由于太阳始终直射在月球赤道附近的

区域,如果仍然采用嫦娥五号的环月顺行轨道方案,探测器在月球南半球着陆时,会出

现受晒面调转180°的情况——探测器本应朝阳的一侧处于阴影中,而应当处于阴影环境

的一侧处于光照中,这会影响采样过程中的能源供给、采光等。①经过充分分析研究下,

②轨道设计师为嫦娥六号巧妙设计了环月逆行轨道方案。③该方案通过调转飞行轨道的

方向,④化解了因采样区域位置变化带来的朝向变化,⑤同时也避免了构型布局的大幅

度调配。

嫦娥六号的月面采样时间相比嫦娥五号,(甲)。如何抢回这几个小时,智能化采

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嫦娥五号采用的是遥控的方式,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地面发送指令,

由探测器执行相应的动作。嫦娥六号则采用了智能化采样,一部分固定动作(乙),这

就减少了很多和地面交互的环节,可以提高探测器的预见处理能力,有效把时间节省下

来。

高一语文试题第9页(共10页)

18.下列各项中,与第二段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修辞手法一致的一项是(3分)

A.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荷塘月色》)

C.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香雪系紧头上的紫红色线围巾,

把臂弯里的篮子换了换手,也顺着车身不停地跑着。(《哦,香雪》)

D.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

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我与地坛》)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哦,这真是一群强盗!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雷雨》)

B.“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

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祝福》)

C.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负盛

名的奖项。(《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D.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

盖自己的无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

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做事情,有人从易处着手,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有人从难处发力,重点突破,

带动其他问题迎刃而解,从而走向成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试题第10页(共10页)

2023级高一下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2024.07

1.C[解析]“孔老在思想体系上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处理‘报怨’问题上的不同

方式"错,原文为“孔子与老子在‘报怨’问题上的具体处理方式毕竟还是有所不同,

这种不同折射了两人思想体系的差异”。

2.C[解析]“唯有如此"错,原文中不是必要条件。

3.D[解析]其他三项均未涉及“对等复仇”“等值返报"的度。

4.①首先指出“以怨报怨”是泄私愤,会引起更大的仇恨。(1分)②接着分析“以

德报怨"的实质“亦是私”,这样做的后果是“德"被滥用。(1分)③在此基础上提出

“以直报怨”,(1分)并阐明“以直"体现公正性,祛除了“私”。(1分)

【评分标准】4分。意思对即可。

5.①冲突不能通过武力解决,以怨报怨只会加剧冲突。②解决冲突需要大格局,以

包容来打破固有隔阂,开辟对话空间。③冲突双方应构建共识,形成双方都认可的正当

原则,以消解旧怨,预防新怨。

【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B[解析]A项,因果关系不成立。C项,“幸灾乐祸"错,原文无此意。D项,

“将甘草比作‘玉盘’”错,本体为“玉盘(月亮)”,喻体为“甘草”。

7.A[解析]“表达作者对甘草的喜爱之情"错。

8.①引用相关数据及专家观点,说明了甘草的植物属性和药用价值、商业价值等,

语言严谨。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桀骜不驯”“像烟花炸裂"和事佬”

等,语言生动。

【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生命要如甘草般时刻处于自卫状态,清醒,坚忍,有骨性。②人应向甘草学习,

中庸平和,无私奉献。③人的生存不应该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要保护环境,与植物和谐

共生。

【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②④⑥

11.D[解析]用法不相同,“农事胜则入粟多"的“则”,连词,表承接关系,那

么、就;“则耻师焉"的“则”,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12.B[解析]“喜爱百姓而不随意迁怒于他们"错,原文“喜之勿怒”的意思应为

“使他们高兴而不生怨怒"。

13.(1)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对待百姓像父母爱护孩子一样,听说他们饥寒

就为他们哀伤。

【评分标准】4分。“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遇”,对待;“哀”,为动用法,

为……哀伤。每点1分,句意1分。

(2)凭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重视家园,恭敬君上畏惧刑罪,

就容易治理了。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第1页(共4页)

【评分标准】4分。“奚以”,宾语前置,凭什么;“然”,这样,这个道理;“安

乡重家”,安于乡居重视家园;“畏罪”,畏惧刑罪。每点1分,句意1分。

14.①相同点:两者都强调治理国家要富民。②不同点:姜太公认为富民的同时应

该爱民如子,管仲则认为要重视粮食生产。

【评分标准】5分。相同点1分,不同点各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周文王问姜太公:“如何治理天下?"姜太公回答说:“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

行霸道的国家使武士富足,没有道义的国家使仓库充足,这叫作上边外溢而下边漏失。”

周文王听后说:“讲得好。"姜太公又回答说:“善事隔宿而不立即实行是不吉利的。”

当天,(周文王)就打开粮仓和钱库,来赈济年老丧偶、没有儿女的人和失去父母的孤

儿。周武王向姜太公询问:“治国的方法是怎样的?"姜太公回答说:“治国的方法,

不过是爱护百姓罢了。”周武王又问:“怎样爱护百姓呢?"姜太公回答说:“使他们

得利而不受损害,使他们农事成功而不遭破坏,使他们能够生存而不被杀戮,给他们衣

食而不掠夺他们,使他们欢乐而不受痛苦,使他们高兴而不生怨怒,这就是治国的方法。

驱使百姓的原则,不过是爱护他们罢了。百姓失去了他们的职业,就是损害了他们;农

作物不能按时耕种收获,就是毁坏他们的生活;对有罪的人加重惩罚,就是杀害他们;

加重赋税,就是掠夺他们;徭役繁多而使民力疲惫,就是使他们痛苦;使他们劳苦又侵

扰他们,就是使他们愤怒。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对待百姓像父母爱护孩子一样,

听说他们饥寒就为他们哀伤。

材料二: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

理。凭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重视家园,恭敬君上畏惧刑罪,就容

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治理得不好的国家往往是穷的。因此善于治理国家

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以后再加以治理。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

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就王业。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致财富;粮食,也能

使领土开拓。粮食多,那么天下的物产都来了。所以,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建成“邑”,

第二次迁徙建成“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而人

民都归附他了。因为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先代圣王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

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所说的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所说的除害,就是禁害于农业。

农业发展那么粮食收入就会增加,粮食收入增加国家就富裕,国家富裕人民就安于乡居

而爱惜家园,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人君不发展农业则粮食必少,粮食少则人

民贫困,贫困则轻视家园,轻家则容易外逃,人民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做到“必行”,

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粮食是成就王业的根本大事,是国君最紧要的

事情,是治国的方法。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第2页(共4页)

15.A[解析]诗人深夜到访瑞香庵,不足以体现对此境的喜爱。

16.①运用衬托手法。以动衬静,山谷中听到瀑布倾泻的声音,更显山谷之幽静;

(2分)以明衬暗,黑暗的林间看到飞舞的萤火虫,足见山林之暗。(2分)②视听结合,

传神写出深山古寺的空旷、寂静。(2分)

【评分标准】6分。意思对即可。

17.(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3)示例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示例二: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示例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评分标准】6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18.B[解析]原文“等候多时"使用拟人修辞手法,“顺风耳”使用暗喻修辞手法。

A项,“碎琼乱玉"使用借喻修辞手法。B项,“没精打采”使用拟人修辞手法,“是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