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博爱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那么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乌台诗案后,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乘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杼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

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

C.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2.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

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

D.森槐南等日本词人在模仿苏词时,经常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相同情怀,足见苏轼对其影响之深。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借月夜孤鸿自喻,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词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骆驼

王松

顾莎起来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对芳妈说,半小时后出发。

顾莎在车上给女儿打了个电话。女儿马上要高考了,正在最后冲刺。但顾莎没直接打给女儿,打的是丁容的手机。丁容果然在家,正给女儿做早餐。他在电话里乐呵呵地说,放心吧,女儿状态很好,昨天模考结果出来了,成绩很稳定,一会儿吃完早饭就去学校。顾莎这才放心了。

顾莎5岁时,把母亲叫芳妈。顾莎是在姥爷家长大的。顾莎只听说,芳妈是在一个很远的地方工作,那里到处是沙漠和戈壁。到顾莎上小学时,芳妈就回来了。芳妈一见顾莎就抱着她,一边亲一边说,这次芳妈不走了,再也不走了。但当时,顾莎问了芳妈一句话,她问,爸爸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她的童年时光,别的小朋友都有妈妈来接,或者是爸爸,唯独她,只有姥姥和姥爷。①每次一问,就看到妈妈脸上止不住的泪水。

飞机在云层的上面飞着,像漂浮在一团一团的泡沫上。

飞机落地,停稳,顾莎带了随身的背囊和提袋,用轮椅推着芳妈下了飞机。走在廊桥上时,手机响了。顾莎拿出手机看了一眼,是云姨。想了想,把电话按掉了。

顾莎来到一个拐角,回头瞥一眼,确信看不到芳妈了,才拿出手机。云姨在电话里的声音还是那么平静,是一种湿润的平静,像溪水流到石头上的声音。顾莎一直感到奇怪,②云姨在戈壁滩那样干燥的地方,声音怎么会这样湿润。

顾莎没见过云姨。虽然芳妈从没说过,但顾莎猜测,芳妈应该也没见过。

顾莎知道有云姨这个人是在高中毕业时,正准备高考。当时因为一件偶然的事,那天下午,顾莎去医院给芳妈送巧克力。进医院大门,收发室的曹大爷知道她是顾芳主任的女儿,就出来叫住她,说又有顾主任的汇款单。当时顾莎感觉到了,曹大爷的眼神有些异样。③接过汇款单一看,果然吓了一跳,这竟然是一张2万元的汇款单。在20世纪90年代初,2万元还是一笔巨款。其实在此之前,顾莎就知道,这些年每到月初,都会有人给芳妈寄钱来。以往也有这样的时候,顾莎偶尔来医院,收发室的曹大爷有汇款单就随手交给她,但一般都是一百元左右。顾莎每次拿了汇款单,回去交给芳妈,从不问这是谁寄来的。芳妈也不说,似乎这是个不言而喻的事。汇款单上有详细的汇款人姓名地址,从地址看,这钱显然是来自戈壁滩的深处,汇款人的名字叫潘大兴。

这次和云姨通电话,尽管顾莎没问,云姨也没说,但顾莎明白了,也许是潘大兴工作忙,走不开,这些年,一直都是云姨在替他往这边寄钱。

也正因如此,这次顾莎并没告诉芳妈,到了那边,云姨会在机场接机。

汽车来了,随行的还有矿区的两个年轻人——成林和陈偌偌。汽车下了高速,向西一转,开上一条很窄的林荫道。顾莎没想到,在戈壁滩上竟然会有这样一条枝叶繁茂,浓荫郁郁的小路。两边的树枝伸展着交织在一起,朝远处看去就像一条绿茵茵的长廊。刚才下高速时,顾莎听云姨对小秦说,先去英雄塔。

汽车又开了一段路,前面出现一个宽阔的广场。车停了下来。云姨对芳妈说,您就不用下去了,在车上看一看就行了。芳妈指指轮椅,对顾莎说,我要下去。

云姨看看芳妈,又看看顾莎。

顾莎说,那就下去吧。

这是一座灰色花岗岩的纪念塔。在纪念塔的前面,还矗立着一面巨大的国旗造型雕塑。芳妈从车上下来,坐在轮椅上,并没过来,只是远远地朝这边看着。云姨说,这座英雄塔的塔高是19.58米,寓意这片矿区,当初是在1958年建立的。

说着,回头看了看成林和陈偌偌。

这时,两个年轻人拉着手过来,仰起头朝英雄塔看着。

云姨在英雄塔的前面站了一会儿,说,上车吧。

汽车又向前开了一段,朝旁边一拐,开上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又开了一会儿,来到一个公园。

车停下来,顾莎下来朝四周看看,发现这不是公园,是一个陵园。

她立刻睁大眼,回头看着云姨。

云姨看一眼坐在轮椅上的芳妈,转身朝前面走去。

顾莎推着轮椅,跟在后面。

一条很窄的小路。路边长满了骆驼草。但看得出来,这些骆驼草显然不是野生的,而是有人特意在这里栽种的。顾莎知道,这种骆驼草看着不起眼,其实是一种很神奇的植物。它在地表只有小小的一蓬,可是下面的根系却扎得极深,而且会向四周蔓延,能有几米甚至十几米。来到一座墓碑跟前,云姨站住了。这时,顾莎看清了,墓碑上镌刻着几个大字,“潘大兴同志之墓”。下面还有一行竖着的小字:“1992年敬立"。

芳妈回头看看云姨,问,他是,1992年去世的?

云姨点头说,是。

顾莎在心里回想了一下,那是自己要高考,父亲突然让云姨寄来2万元钱的前一年。接着就明白了,父亲直到临去世,心里还记着,他的女儿第二年就要高考了。

她终于忍不住了,眼泪流了下来。

云姨说,他是个不要命的人。那次是反应堆突然出故障,他下去维修。按规定,人在下面最多只能停留4小时,可他一连待了二十几个小时,直到排除了故障,就这样……

云姨没再说下去。

顾莎慢慢回过头,看着墓碑,喃喃地叫了一声,爸。

④此时,顾芳正把轮椅朝墓碑的跟前摇过去……

(本文获2022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现实与回忆交织的方式叙述,将顾莎陪妈妈前往矿区的过程,她对爸爸是谁的疑惑,并给我及收到署名“潘大兴”的汇款单等情节巧妙穿插,将家事与国事勾连起来。

B.顾莎想象中的矿区环境是荒凉的,眼见的却是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虚实对比中体现了扎根戈壁滩的人们对这里环境的改造。

C.潘大兴是一个虚写的人物,但人物形象并不虚化,他既有对自己职业的坚守,也有对家人的牵挂,在国与家的矛盾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D.文章结尾出现的“骆驼草”,既呼应了标题,又是全文的线索,同时象征着扎根戈壁荒漠的建设者们。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流泪的细节,写出了妈妈顾芳对自己未能尽到母亲的应尽之责的愧疚之情。

B.②处“湿润”一词修饰声音,造语新奇,写出了“我"感受到云姨的慈爱与关切。

C.③处补叙了收到汇款单的情节,巧妙地为后文顾莎在潘大兴墓碑前的回忆作了铺垫。

D.④处以省略号收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艺术空白,给读者以大量的想象空间。

8.人物称谓的变化,往往意味着情感的变化。小说中对潘大兴这个人物的三个称谓分别是“潘大兴”“潘大兴同志"爸”。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对此进行分析。(4分)

9.“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小说《红骆驼》的内涵,请结合文本,对此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曾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延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旧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B.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C.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D.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经,是指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B.“会禄山乱,天子入蜀”中的“会”,同“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会"含义相同。

C.行在,亦称“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指皇帝行幸所至的地方。

D.“绝言者路"中的“绝”,同“而绝江河"(《劝学》)、“不绝如缕”(《赤壁赋》)中的“绝"含义都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多次向皇上进献文章,还常自己夸耀自己,说自己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光大《六经》,但还是可以比得上扬雄、枚皋的。

B.杜甫和房琬曾是贫贱之交,房琯被罢免了宰相后,杜甫上奏章为房琯说情,惹得皇上大怒,皇上让三司会审他。

C.杜甫流落剑南,于是依附世交节度使严武,严武对他非常亲善。但杜甫性格有时褊狭浮躁,曾经酒醉登上严武床,严武怀恨在心。

D.杜甫和李白、高适交往颇深,曾经相伴旅行,一起在汴州,酒酣后登台怀古,抒发慷慨之志,人们都很理解杜甫心中的悲愤之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

(2)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14.请结合文本及教材中《登高》一诗,简要概括杜甫五十九岁时去世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访戴天山①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释]①戴天山:即大匡山,在今四川江油市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山林中流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夭夭、露水盈盈的春日清晨的景象。

B.颔联是景语,但又含蓄地叙事,“时见鹿”衬托山林的喧闹,“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内容暗扣标题。

C.颈联写野竹青霭一绿一青,飞泉碧峰一白一碧,与《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都注重写景的色彩组合。

D.本诗的语言自然平易,对仗工稳,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句式参差、语言夸张、想象奇幻,迥异其趣。

16.有人评价本诗无一字说道士却见道士之形象,试分析这首诗是如何写出道士形象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告诉学生,议论文的开头要单刀直入,开篇点题,像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开篇两句话就亮明观点“_____________,___”。

(2)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引用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古语,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也有类似这句古语的表达“_________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从名实的角度驳斥司马光冠以自己“征利"罪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江南的春,在山水间,在柳梢间,是片片的青绿;而在一户户人家的灶旁、桌上和杯中,则是点点的青绿。我已经等不及了,①地想赴一场春天的青绿之约。

第一抹新绿,是茶园里的嫩青色。春寒料峭,雨水节气刚过,茶农们便上山采摘“清明早"了。“清明早”的茶汤又绿又亮,茶香扑鼻。正月里喝上一口新茶,心中涌起热流,令人精神为之一爽,舒畅之情②。

出了正月,各种青菜蓬勃生长,芥菜是最早上市的春菜之一。把翠绿绿、嫩生生、水灵灵的芥菜切成细条,用油炒熟,倒入糯米饭,加入虾米、香菇丝等佐料。拌匀猛炒后,一大盘白绿相间、色香味俱佳的芥菜饭便上桌了。那浓郁的香气,常常引得孩子们③,孩子们那馋嘴的样子让大人们忍俊不禁。老一辈们总是边盛饭边说:“吃了芥菜饭,身上光生!"意思是身上不长疥疮,皮光肉滑。而瑞安人用微苦的芥菜告别甜美肥甘的春节美食,()

三月是吃青团的时节。瑞安人把青团叫“棉菜饼”。每近清明,妈妈便忙着做起棉菜饼。在糯米粉和粳米粉中加水,再放入捣碎了的棉菜嫩芽,揉啊,揉啊,揉成浅绿色的面团。取来脆嫩爽口的春笋,还有五香干,切成碎末,做成圆圆的小饼。蒸熟了的棉菜饼圆润饱满,光亮诱人,让人忍不住想立刻④。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下列句子中的“人家"和文中加点的“人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B.人家能做到的,我相信我也能做到。

C.这封信放好几天了,快给人家送去。

D.这是个节俭人家,一直精打细算的。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符合文意且衔接最紧密的一项是()(3分)

A.难道是“春节已毕,不惧吃苦,力搏一年"的深远寄寓吗?

B.该不会是“春节已毕,不惧吃苦,力搏一年”的深远寄寓吧?

C.是不是“春节已毕,不惧吃苦,力搏一年"的深远寄寓呢?

D.何尝不是“春节已毕,不惧吃苦,力搏一年”的深远寄寓呢?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小题。

通常把文艺作品叫作“创作”,不管写什么体裁的文章,都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就文章的生动性来说,尤其如此。当然,一篇文章写得生动不生动,和作者多方面的修养有关系,尤其重要的是,作者对于所写的事物要有深刻的认识。有了这一点,文章无论是义正辞严,①,都会使人感到内在的思想威力。这是文章生动的基础,没有这一点,只在文字上变花样,就想把文章写得生动,是很困难的。但是,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文章写得生动不生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作者能否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创造出新鲜活泼的意境和风格。从这一方面说,生动的文章就是富有创造性的文章。

文章的生动性,往往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现出来的。但是具体的、形象的描写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机械的摹拟。一张死板的照片,虽然也展现了具体的形象,②;相反,画家用极简单的笔触勾勒出的形象,却往往比相片更能给人以生动的印象。这是画家在表现对象的时候,③,而是创造性地再现。可见,具体化、形象化也仍然离不开创造性。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章第一段论述了如何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的道理,请用一个包含条件关系的句子概括其观点。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庖丁不与筋骨硬碰硬,巧妙回避,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是道家的“看开"。

材料二:“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临危受命,不计较个人得失,体现了他的“担起"。

“看开”与“担起"是两种生存于世的姿态,身为新时代青年,你认为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答案】1.C2.C3.C4.从整体上看,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从论证过程看,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5.青少年时期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父亲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大有裨益;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因而……”表述不当,属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三第二自然段可知,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但它与“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构不成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A.“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错误,材料二原文说的是“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

B.“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错。材料二原文只是说“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原文并没有说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D.“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相同情怀”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三原文是“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可见,“撷取”应为“撷取化用”,“相同”应为“相似"。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所表达的“孤高心境”主要是孤独高傲,但不是旷达,所以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

(1)材料三在第一自然段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第二自然段段首总结“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第三段段首这样说“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再看第四段“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由此可知,材料三从整体上看,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

(2)具体论证过程中,通过第二三四段段首话语“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可知论证过程中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证,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论述有理有据,有条不紊。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

(1)材料一说“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说明苏轼青少年时期就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使之受益匪浅。

(2)“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说明父亲苏洵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影响很大。

(3)“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说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浓厚的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说明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风格独特,题材广泛。

(5)“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说明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超然旷达的境界,营造出独特意境。

【答案】6.D7.C8.①汇款单上的名字叫“潘大兴”,是以女儿顾莎的视角,写出了顾莎对父亲的陌生感。

②“潘大兴同志”,女儿的视角置换成同事、战友的视角,表达了对潘大兴扎根戈壁荒漠,献身矿区建设的崇敬和缅怀。

③“爸”,从女儿的视角,是亲情关系解疑后的释然与亲近。9.“只有荒凉的沙漠”:潘大兴所处的戈壁荒漠,荒僻偏远,也是小说的典型环境。“没有荒凉的人生"表现在如下几个层面:

①潘大兴一生扎根矿区、淡泊名利、科技报国,为祖国的核工业事业奉献一生,他的人生饱满而丰盈。

②像成林和陈偌偌这样的年轻人把报效祖国,献身戈壁的精神火炬代代传承,使矿区建设充满希望。

③云姨对顾莎一家人的热心关怀,展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互助与友爱。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又是全文的线索”有误,线索应该贯穿全文,本文节选部分情节主要讲的是顾莎陪妈妈前往矿区的过程,骆驼草只出现在结尾部分,构不成线索。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补叙"有误,应为“插叙”。写汇款单的事是在顾莎陪妈妈前往矿区的过程中回忆的,属于插叙。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作用和效果的能力。

①第一个称谓“潘大兴"出现在汇款单上,“汇款单上有详细的汇款人姓名地址,从地址看,这钱显然是来自戈壁滩的深处,汇款人的名字叫潘大兴”,这是从顾莎的视角写的,“潘大兴"其实是顾莎的父亲,但她从未见过他,这个第三人称的名字不带感彩,充满了陌生感。

②第二个称谓“潘大兴同志”是在顾莎看到的墓碑上,“顾莎看清了,墓碑上镌刻着几个大字,‘潘大兴同志之墓’”,这同样是从顾莎的视角写的,父亲的名字后面加上了“同志”,这是一种同事、战友之间的称呼,代表着志同道合的感情,也代表着崇敬,表达了对潘大兴扎根戈壁荒漠,献身矿区建设的崇敬和缅怀。

③第三个称谓“爸"是顾莎了解了父亲的故事,感受到“父亲直到临去世,心里还记着,他的女儿第二年就要高考了”,对父亲为何没有来看过自己的缘由得到解答之后的称谓,“顾莎慢慢回过头,看着墓碑,喃喃地叫了一声,爸”,从女儿的视角,是亲情关系解疑后的释然与亲近。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鉴赏文本主题的能力。“只有荒凉的沙漠”:顾莎从小就知道,母亲“在一个很远的地方工作,那里到处是沙漠和戈壁”,这也是潘大兴所处的戈壁荒漠,荒僻偏远,也是小说的典型环境。

“没有荒凉的人生”表现在如下几个层面:

①潘大兴一直在矿区工作,甚至从来没有来看过自己的女儿,从文中“他是个不要命的人。那次是反应堆突然出故障,他下去维修。按规定,人在下面最多只能停留4小时,可他一连待了二十几个小时,直到排除了故障,就这样……"来看,潘大兴应该是一个科技工作者,一生都在为祖国的核工业奉献,甚至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一生扎根矿区、淡泊名利、科技报国,他的人生饱满而丰盈。

②文中写云姨来接顾莎母女的时候,有一对年轻人“随行的还有矿区的两个年轻人——成林和陈偌偌”,在英雄塔前,云姨看了看他们,“两个年轻人拉着手过来,仰起头朝英雄塔看着”,暗示这两个年轻人也来到戈壁滩,像潘大兴一样准备在戈壁工作,做像潘大兴那样的英雄,像成林和陈偌偌这样的年轻人把报效祖国,献身戈壁的精神火炬代代传承,使矿区建设充满希望。

③潘大兴工作忙,“这些年,一直都是云姨在替他往这边寄钱”,这次也是云姨来接机,带着顾莎母女来看潘大兴,云姨应该是潘大兴的战友,出于对潘大兴的敬仰而替他照顾顾莎母女,云姨对顾莎一家人的热心关怀,展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互助与友爱。

【答案】10.A11.D12.D13.(1)我依赖于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私下担心漂泊而死在路途沟壑。

(2)杜甫游览岳祠(南岳庙),大水突然而至,过了十天他没找到食物,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他,杜甫才得回来。

14.①国家动荡,漂泊难归,体弱多病。②怀才不遇,贫病交加,饥寒交迫。③暴食牛肉,饮酒大醉,伤害身体。

【解析】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杜甫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杜甫的文才,杜甫就先去谒见他。杜甫考进士落榜,在长安城中生活困顿。天宝十三年,玄宗到太清宫朝献,祭祀宗庙,并到郊外祭天,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提拔杜甫为河西县尉,尚未到职就任,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称扬自己,并且说:“从先祖杜恕、杜预以来,我家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已有十一代了,到杜审言时,以文章称显于中宗时期。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伏首思量,恳请天子哀怜我。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至于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弃不用吗?"

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鄜州想要投奔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呈上名贴,被任命为右拾遗。杜甫和宰相房琯是平民时的朋友,房琯因窝藏琴师董廷兰被撤了宰相职。杜甫呈上奏章说:“罪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臣的职务。”肃宗大怒,下旨让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说:“杜甫如果被治罪,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肃宗才平息了怒气,不再追究。杜甫向皇帝谢罪,然而皇帝此后也就不再起用他了。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弱的甚至被饿死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又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流落到剑南,在成都西郊建筑茅舍。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两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戴头巾,而且性格狭隘急躁傲慢,曾经酒醉登上严武的坐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却恨杜甫。一天想严武杀死杜甫,集合官吏到门前。将出去的时候,帽子被帘子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严武的母亲,严武的母亲跑去相救,严武才作罢。严武死后,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大历年间,杜甫出了瞿塘峡,顺流而下到江陵,又从长江溯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去登南岳衡山,于是客居耒阳。杜甫游览岳祠(南岳庙),大水突然而至,过了十天他没找到食物,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他,杜甫才得回来。当地县令送给他牛肉和白酒,一天杜甫大醉后死去,终年五十九岁。

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杜甫曾经随同李白和高适从卞州路过,饮酒醉了登上歌舞台,情绪激昂地写怀古的诗歌,人们猜不透他的想法。杜甫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弱的甚至被饿死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又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

“夺”是“寇"的谓语,“寇夺”意思是“叛军到处抢掠”,主谓结构,意思完整,中间不可断开,可排除B、C;

“省视”作“甫"的谓语,意思完整,在其后断开,可排除D。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两处“会”的意思都是“恰逢、正赶上"。句意: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恰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畅。C.正确。D.错误。“绝”,断。/横渡。/断。句意: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却能够横渡江河。/像一根丝线那样的连着,没有断绝。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人们都很理解杜甫心中的悲愤之情"错误,由原文“慷慨怀古,人莫测也”可知,人们不能理解杜甫心中的悲愤之情。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绪业”,祖业;“属”,写、连缀;“且”,将近;“转死”,漂泊而死。

(2)“遽”,突然;“涉旬”,过了十天;“具”,准备;“乃”,才。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原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可知,杜甫去世的原因是国家动荡,漂泊难归,体弱多病。

由原文“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等信息可知,他怀才不遇,贫病交加,饥寒交迫。

由原文“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可知暴食牛肉,饮酒大醉,伤害身体,这也是他去世的原因之一。

【答案】15.B16.通过景物描写暗示出道士的情趣与品格。狗吠声声,溪水淙淙,桃花含露,艳丽的景色,天戴山的深处越走越幽静,树木繁茂,人迹罕见,不时地遇见胆子很小的麋鹿,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道士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一定是位超凡脱俗的得道高士;桃花、野竹、两三松,都烘托了道士的淡泊、疏放的风骨。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时见鹿’衬托山林的喧闹”错误。“时见鹿"是以鹿喜静的特性表现大自然的和谐与静谧,达到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效果,表现的是“幽静"环境。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首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是以浓墨重彩的手法描摹出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桃花正妍的初春,诗人踏着浓重的晨露,沿着涓涓小溪,迈上了访友的山路。艳丽的景色,宜人的花香,汩汩流水伴随着时而传来的声声犬吠,这一切构成了近似仙境的氛围。这种氛围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暗示,即身居此间的道士一定是位超凡脱俗的得道高士。当然,这位高士也不是与世隔绝不染世尘的,诗中“犬吠"二字若隐若现地点出了“白云生处有人家”。颔联二句写造访途中所见。“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天戴山的深处越走越幽静,树木繁茂,人迹罕见,不时地遇见胆子很小的麋鹿;诗人缘溪而上,直到中午也听不到道院的钟声。这里,诗人采用对仗的手法,写出了戴天山的深幽,“见”与“闻"两个动词的以动写静相得益彰。“时见鹿”是以鹿喜静的特性表现大自然的和谐与静谧,达到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效果。“不闻钟”是写已到打钟的时辰却听不到钟声,如此之静的环境是不可能听不到的,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无人打钟。重在写景,虽无一句写道士,却通过景物描写暗示出道士的情趣与品格。

从意象的选取上,桃花、野竹、松树都象征着高洁的品质,烘托了道士的淡泊、疏放的风骨。

17.【答案】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写错的字有:窃、繁、寡、财。

【答案】18.①迫不及待(急不可待、急不可耐)②油然而生③垂涎三尺(垂涎欲滴)④大快朵颐(大饱口福、狼吞虎咽)19.A20.D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是“我已经等不及了”,即心情非常急切地“赴约”,故填写“迫不及待"或“急不可待”或“急不可耐"。迫不及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急不可待: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或形势紧迫。急不可耐: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

第二空,上文说喝茶让人“精神一爽”,本空的语境应该说的是喝茶让人“舒畅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故填写“油然而生”。油然而生: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第三空,下文写孩子们馋嘴的样子引人发笑,语境说的应该是孩子们非常想吃,非常嘴馋,故填写“垂涎三尺"或“垂涎欲滴”。垂涎三尺:指嘴边挂着三尺长的口水,形容嘴馋到极点。亦形容羡慕到极点,极想据为己有。垂涎欲滴: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非常馋想吃的样子,也比喻看到好的东西,十分羡慕,极想得到(含贬义)。

第四空,上文说棉菜饼“圆润饱满"光亮诱人”,本空的语境应该是人们想立刻大吃起来,故填写“大快朵颐"或“大饱口福”或“狼吞虎咽"。大快朵颐: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大饱口福:指吃够了很好的东西,或指在物质或精神上受到了充分的满足感。狼吞虎咽:像狼虎那样吞食咬嚼。比喻极为贪婪残忍。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人家”是“住户"的意思。A.指住户。与例句意思相同。B.指别人。C.指某个人或某些人。D.指家庭。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连贯的能力。

根据文意,上文写“瑞安人用微苦的芥菜告别甜美肥甘的春节美食”是对“‘春节已毕,不惧吃苦,力搏一年’的深远寄寓"的肯定。A.反问句,和文意相反。B.表示猜测,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C.表示疑问,提出问题,没有回答。D.符合文意表示肯定,衔接紧密。故选D。

【答案】21.①还是轻松幽默/还是轻松活泼②但是完全没有生动性③不是机械地摹拟22.示例:只有提高多方面的修养,对所写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写作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表现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