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十九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十九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十九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十九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九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环境史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之后,迄今在国际学术界得到长足发展。那么,如何理解环境史兴起和发展的意义,这是一个有不少解释和答案但依然需要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窃以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需要从根本上深入展开,亦即探寻环境史研究的根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明了环境史的特色和史学意义。

探寻环境史研究的根本问题,需要从环境史兴起的根源上讲起。一定意义上,环境史是一些美国历史学者在环境问题严峻以至被称为“生态危机"这一现实压力下,开始接受生态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并“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人类事务”而兴起、发展的。

自然,是环境史及其研究的根本所在。乍看起来,由于环境史学者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他们对“自然是什么"似乎莫衷一是,各执己见。无论如何、环境史学者逐步学会如何突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成见,懂得向科学家尤其是生态学家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求更好地认识自然,进而更完整地思考、辨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撰述相关历史。

环境史学者从生态学家那里获得真知灼见,认识到自然是人类无法创造的一切。他们还发现,“河流、城市、农场、空气和海洋的状况总是在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或更糟;无论我们喜欢与否,都会拖着我们前行。”他们还从历史中领悟到自然与人类如何相互作用,尤其是通过“脆弱性"认识到它们如何“交相害”。一方面,自然拥有强大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多么的脆弱,“我们很容易受到大灾难和几乎看不见的小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也具有脆弱性,容易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环境问题或“生态危机”的出现和加剧即是明证。

此外,环境史学者还从科学家那里学到了质疑、挑战和批判的精神。他们询问并探讨:过去的科技如何影响了生态系统和健康?过去的人们如何思考自然及其在自然中的位置,今天的人们如何思考他们的生态状况?是什么样的社会和政治力量,什么样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将我们带入了这个环境危机的时代?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环境史学者不断重新诠释历史。其中,最为根本的,亦即在历史中发现自然或自然入史,这是环境史学者的使命。由此,环境史学者将以往史学家熟视无睹的自然要素与他们耳熟能详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单位有机地整合起来,紧紧围绕人类与自然其余部分的复杂关联及其变迁,深入揭示一切过往的复杂性以及人和自然的脆弱性,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历史研究的主题和时空范围,一部部新的历史由此得以问世,其中蕴含了环境史学者的诸多创见。

(摘编自梅雪芹《环境史研究的西方缘起及其根本问题》)

材料二:

在漫长的人与自然关系演变史上,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从那时起,地球生态系统进入“透支模式”,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导致自然环境破坏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一味赞美和欢庆人类对大自然的胜利,相反,对自然资源匮乏和生态系统恶化的忧惧与日俱增,风起云涌的环境保护运动开始席卷全球,历史学家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

历史学家透过时间纵深观察,发现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的根源并不仅仅是科技和产业问题,更深层的原因和更严重的症结,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未能同步增长。他们发现,人类对生物圈劫掠性破坏的后果,正不断地从许多征候中显示出来,人类所面临的危机与两次世界大战时同样严重。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一些历史学家开始质疑“历史是人的历史”这个曾经长期恪守的学科信条,想为应对环境危机贡献一份力量。

每当遭遇新的难题,面临新的挑战,人们都会重新回溯历史,以期从中找出根源,获得启示,新的历史观念、研究领域、思想范式等便随之出现。当代历史学家直面生态危机和文明困境,对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关系开展系统考察,环境史学应运而生。

然而,任何一门新兴学术都会经历一些“成长的烦恼"。环境史是一门多种学脉和谱系交汇的博综天人之学,其研究对象和范围跨越自然和社会两大领域,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研究者既需要拥有宽频的学术眼界和博杂的知识储备,更需要具备多维复合的思维能力,但长期过度细化的“分科治学”“专业教育"之流弊,导致知识结构和思想习惯存在严重缺陷。近20年来,学科背景不同的诸路学者积极响应时代召唤,纷纷投身这门研究,成绩固已斐然,但研究工作盲目无序、零散杂乱。

多学科综合的属性决定环境史学者志愿取百科之道术。他们始终如饥似渴地向众多学科求取营养。然而在学理不明、梁柱未立的情况下,若不善考镜源流、分辨义理,进而自立命意、推陈出新,那些成果反而可能成为迷障和负累,让环境史学者茫然失措,不知该在何处用心,应当如何作为才能避免鹦鹉学舌、邯郸学步,避免丧失自身主体性的追求沦为其他领域的跟班,或只满足于对前史“拾遗”“补缺"。

要之,直到现在,中国环境史学还是一只羽毛未丰、肢体不全、头脑懵懂、步履蹒跚的丑小鸭,要想成为一只凌云高飞、自由翱翔的美丽天鹅,亟需阐明学理,立柱架梁,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环境史学概念话语、技术方法和思想知识体系。

(摘编自王利华《从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出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认为环境史研究是在上世纪人类遇到了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情况下兴起的,是国际性的学术研究。

B.虽然环境史学者并非都出身于历史学家,对“自然是什么”的认识不完全一样,但他们都力求更好地认识自然。

C.材料二认为,导致环境被破坏和生态危机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类社会精神力量增长的速度落后于物质力量。

D.在历史学研究领域中,每当学者遇到新难题、面临新挑战的时候,都只能从回溯历史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从环境史研究的根本问题入手去深入地思考和讨论,我们才能更加明了环境史兴起和发展的史学意义。

B.若环境史学者不向科学家学习质疑、挑战和批判的精神,就不会产生众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疑问和思考。

C.在20世纪70年代前,人们更多的是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没有对自然资源匮乏和生态系统恶化的忧惧。

D.长期过度细化的“分科治学”,使学者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习惯存在严重缺陷,导致他们的研究工作盲目无序。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环境史学者应向生态学家学习”观点的一项是()

A.环境史学者向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学习,懂得了土地本身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不应是土地征服者,而应是这个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

B.环境史学者向美国环保运动的先驱雷切尔·卡森学习,知道了所有环境问题背后的基本信息是,人类对大自然其余部分的所作所为也会落在我们自己头上。

C.环境史学者向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学习,认识到地球上自然界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争斗,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

D.环境史学者向英国环境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学习,明白了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通过彼此之间以及与周围物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

4.材料二第五段在论证语言上有“严密性"和“生动性”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学者陈寅恪在《敦煌劫余录序》中说:“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引领学术新潮流)。"当今环境史学者怎样做能称得上“预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锦衣(节选)

莫言

秦兴邦上。

秦兴邦(唱)越重洋返故乡不畏艰难,举义旗杀狗官重任在肩。星官兄设巧计瞒天过海,但愿得大功告成天遂人愿。

王婆、王豹上。

秦兴邦大哥大嫂借光了。

王婆哎,骂人哪?(指王豹)这是我娘家亲侄子,我是他亲姑姑。

秦兴邦(抱拳作揖)恕小人眼拙,得罪了。

王豹警觉地打量着秦兴邦。

王豹我说这位先生,您风尘仆仆,一口外县口音,您到俺这穷乡僻壤,一定有重要的公干。

秦兴邦谈不上什么公干,小人是烟台人,受朋友之托,来高密东北乡找一家顺发盐铺。

王豹敢问先生尊姓大名?

秦兴邦鄙姓秦,名兴邦。

王婆我问你去那盐铺干什么?

秦兴邦(唱)贵乡的扑灰年画美名远扬,东北三省有市场。兴邦原本是贩画的客,进货结账常来往。

王豹(唱)看您辫子粗又长,看您两眼放蓝光,看您唇红齿不黄,看您手指细又长,哪里像个画子客,分明是个读书郎。

秦兴邦(唱)兴邦确是画子客。

王婆你这人,的确也不像个画子客。别嫌俺侄子眼尖,他们当衙役的,都是鹰眼狗鼻子。

王豹老姑,您少说几句吧。我说那秦什么邦,既然俺老姑点明了俺的身份,你就把那些偷梁换柱、弄奸耍鬼的小把戏儿,找块尿布儿,裹吧裹吧放起来吧!(往前一步,一把拽下了秦兴邦的假辫子)说!你是什么人?要到哪里去?

秦兴邦(惊慌地)大爷,小人黔驴小技,瞒不过您的火眼金睛。

王豹说吧,到底叫什么名字?哪里人氏?

秦兴邦小人确实叫秦兴邦,烟台玉皇山人氏。

王豹(摇动着手中假辫子)是从日本潜回来的革命党吧?

秦兴邦小的没参加革命党。

王豹这辫子是怎么回事?

秦兴邦这辫子是被革命党强剪了去的。刚一长长,又被他们剪了去。小的回乡心切,只好买了根假辫子戴上。

王豹你到顺发盐铺干什么?那季星官是不是也潜回来了?

秦兴邦(唱)我与那季星官投缘对脾,在船上结成了异姓兄弟。

王豹他参加了革命党?

秦兴邦(唱)我们是大清朝的忠顺子民,在日本也发誓要效忠皇帝。

王婆日本国也有皇帝?

秦兴邦(唱)只可恨革命党不讲道理,强按脖子剪去俺头上辫子。原承想买假辫结伴回国,星官兄染急症一命归西。

王豹死了?

秦兴邦死了。

王婆我这还要给他去说媳妇呢!这不断我的财路吗?

秦兴邦(唱)忍悲痛将季兄烧化成灰,背骨殖回故里落叶归根。

秦兴邦将肩上的包袱卸下来,捧给王豹。

王婆我还以为你背着一大包银子呢,没想到背着一盒子骨灰!呸!晦气!

王豹(从腰里抽出一根铁链子,往秦兴邦脖子上一搭)编得还挺圆话儿,走吧,跟我去县衙见太爷去。

秦兴邦(作揖)大爷,您高抬贵手,放了我吧。

王豹我放了你?我放了你容易,可太爷明儿问我,王豹,让你捉的革命党呢?我说,被我高抬贵手给放了。太爷会怎么着?赏我二两银子,还是赏我两耳刮子?

秦兴邦大哥,我真的不是革命党,我爷爷是大清朝的举人,我怎么能去当革命党呢?王婆还是书香门第?

王豹我不管你是书香门第还是庄户人家,我一大早出来,茶没喝一碗,饭没吃一口,这会儿饿得前胸贴着后背,渴得嗓子眼里往外冒烟。我还跟你废话什么?(一扽铁链)走,跟我见太爷去。

秦兴邦(摸出一块银子,递给王豹)大爷去喝杯茶吧。

王婆我说大侄子,你可不敢徇私枉法,犯法株连九族,老姑我也要跟着你遭殃!

秦兴邦(又摸出一块银子,递给王婆)老姑,您也喝杯茶去。

王婆嗨,这孩子懂事儿。

秦兴邦我真不是革命党。

王豹(晃晃手中的辫子)革命党脸上又没贴个记号。

秦兴邦(摘下怀表送给王豹)大爷高抬贵手。王豹欣赏着怀表。

王婆大侄子哎,老姑给你提个醒儿,私放革命党满门抄斩啊!

秦兴邦(摘下脖子上一个银锁)老姑,这是小侄的护身符,送给您表表小侄的孝心。

王豹按说呢,我得把你浑身上下这么细细地搜上两遍,可你到底也算个读书人,这点面子我还是给你留着吧。

秦兴邦多谢大爷宽谅。

王豹算你运气,要是你今天碰上我那些伙计,怎么着也得把你这件袍子剥下来。

秦兴邦(脱下袍子,递给王豹)只要大爷不嫌脏……

王豹(接过袍子,把假辫子扔给秦兴邦)把辫子戴上,倒也不像革命党。

秦兴邦小的将季兄的骨灰送到顺发盐铺,立即打道回乡。

王豹把那季星官的骨灰交给我吧,大爷我替你代劳了。怎么,还信不过我?

秦兴邦多谢大爷,小的求之不得。

王豹那就麻溜地走吧。大爷这会儿心软放了你,待会儿大爷心硬起来……

秦兴邦将包袱交给王豹,深揖,匆匆下。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通过唱词介绍了秦兴邦和季星官回到高密的目的,并暗示了他们回来的不同方式,为下文剧情发展埋下伏笔。

B.王婆说“他们当衙役的,都是鹰眼狗鼻子”,说明王豹具有相当的职业敏感度,他对秦兴邦的画子客身份产生了很大的怀疑。

C.秦兴邦递给王豹一块银子请他喝茶,王婆趁机劝王豹不要因此徇私枉法,实际上话是说给秦兴邦听的,目的是敲诈钱财,索取贿赂。

D.选文中王豹接过了袍子后,把假辫子扔给秦兴邦,让他把辫子戴上,是因为王豹认为秦兴邦戴着辫子才不像革命党,想帮他。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语言通俗自然,简练明确,对白、独白和旁白,充分地表现了剧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选文的舞台说明具有鲜明的戏剧特点,如王豹“往前一步,一把拽下了秦兴邦的假辫子”,表现了王豹的蛮横,同时展现了戏剧的矛盾冲突。

C.选文人物形象塑造十分突出,靠说媒谋财的王婆巧舌如簧,和王豹一唱一和地敲诈秦兴邦,充分表现了乱世中小人物的生存智慧。

D.选文结构严谨,巧设伏笔。开头交代“星官兄设巧计瞒天过海”,使文末王豹索要季星官的骨灰而秦兴邦轻易送出这一情节合乎情理。

8.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秦兴邦的形象特点。

9.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题目“锦衣”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上朝罢,从容谓刘基、章溢曰:“朕起淮右,以有天下。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恻然于怀。夫丧乱之民思治安,犹饥渴之望饮食。若更驱以法令,譬以药疗疾,而加之以鸩,民何赖焉!"溢顿首曰:“陛下深知民隐,天下苍生之福也。”上与儒臣论学术,陶安对曰:“正道之不明,邪说害之也。"上曰:“邪说之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说。诸候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北而国随以亡,此诚何益夫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焉得而治!”安对曰:“陛下所言,深探其本。"上曰:“仁义,治天下之本也。贾生论秦之亡,不行仁义之道。夫秦袭战国之弊,又安得知此!”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折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赡养生息之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

贪者必臉人而厚已。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致之也。尔等当深戒之!"甲申,诏遣周贽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实田亩,谕中书省臣曰:“兵革之余郡县版籍多亡今欲经理以清甚源无使过制以病吾民夫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其遣周铸等往诸府县核实田亩,以定赋税,此外无令有所妄扰。”上谓刘基曰:“曩者群雄角逐,生民涂炭。今天下次第已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基对曰:“生民之道,在于宽仁。”上曰:“不施实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民必当阜民之财,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无以遂其生。"基领首曰:“此所谓以仁心行仁政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兵革之余郡县/版籍多亡/今欲经理以清其源/无使过制以病吾民夫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

B.兵革之余/郡县版籍多亡/今欲经理以清其源/无使过制以病/吾民夫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

C.兵革之余郡县/版籍多亡/今欲经理以清其源/无使过制以病吾民/夫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

D.兵革之余/郡县版籍多亡/今欲经理以清其源/无使过制以病吾民/夫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九拜之一;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B.诸侯,指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后来也用来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本文中取前者义。

C.陛辞,“陛"本意指宫殿的台阶,“陛辞”由此引申为朝官去宫殿面见皇帝后辞官。本文即为此义。

D.谕,作为诏书的一种,其灵活性较大,可以不是正规的文书,而是皇帝口头指示或手书便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能理解百姓对太乎盛世的渴求,如用法令来驱役百姓,就如同用药疗疾时加入毒酒会使百姓失去依靠。

B.太祖将仁义道德当作治国的根本,他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在于沿袭了战国的弊端,所以并不认可贾谊的观点。

C.太祖为了宽赋养民,派遣周铸等人前往浙西核实田亩,以制定合理的赋税标准,此外不能随意影响百姓生活。

D.太祖认为宽待百姓应该让百姓富裕起来,尽量少役使百姓;官府要节用度,明教化,禁贪暴,百姓才能安心生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恻然于怀

(2)今天下次第已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4)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14.太祖用“初飞之鸟"新植之木”的譬喻来说明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的书斋,是一茅屋,有山泉沟壑环绕左右,既简朴又幽美清静。

B.书斋的院墙上长满了薜荔,云霞似从中升起,环境天然宛如仙境。

C.颈联借“闲鹭"休息的早,“秋花”凋落的迟,突出山里的清冷。

D.尾联用“扫径"这一细节,表现诗人对故人即将到来的热切期待。

16.“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被后人称为写景妙句。请赏析这两句诗。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李清照的居所“归来堂"就取义于《归去来兮辞》,她的号“易安居士”也取自这篇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通过自己在石钟山的亲身经历,考证了石钟山的得名原因,从而指出“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听到电话铃声,你会紧张吗?

根据一项七千多人参与的投票结果显示,85.7%的人会从突如其来的电话铃声产生紧张。铃声一响便会开始不自觉各种脑补。“电话恐惧症”引起广泛共鸣。

“电话恐惧症”,恐的是什么?有人嫌电话耽误时间,有人怕尴尬、怕沉默,有人怕加班、怕出事,还有人怕诈骗骚扰……实质上,电话恐惧症,恐的不是铃声,而是来电背后的人和事所带来的压力。铃声一响,电话里的内容,是完全未知的,是不可掌控的。正是“电话盲盒”的不可预测性,令人①()。这种社交症候更多聚集在年轻群体中,而那些“玩不转"社交软件的老年人,拨响老友的号码,接通后听一句“最近还好吗”,还是会被温暖到。作为社会性动物,大部分人喜欢并习惯于游走在各种社交场合,在不同的交际场景中,任何状态的出现都是②()的。因此,关于电话恐惧症的探讨,不必赋予其过多的价值评判。我们剖析这一现象,去了解当代人的社交心理,也是对社交中的自我进行内寻。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算起,穿梭于电波之中的信息③(),堪称海量。今天,沟通的途径足够多元,有太多方式去和一个人建立连接。无论媒介如何更新,声音构筑的对话桥梁依然坚韧。人们在一些时刻仍需要电话,需要通话时那一对一的专注沟通,需要那不经修饰、直截了当的情感抵达,更需要某个听到会瞬间心安的声音。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对文中加粗的关联词的使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是"与“不是”相呼应,在前文否定的基础上肯定来电背后压力的实质。

B.“因此"承上表明“电话恐惧症”是社交正常反应,不必进行过多价值评判。

C.“无论"指任何条件下的结果都不会改变,强调媒介更新背景下要多元交流。

D.“更”表示前后句子之间的层进关系,突出电话沟通时心与心交流的重要性。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四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台湾诗人贺志坚有一首现代诗《春蚕》:

春蚕也是一种吐丝的昆虫

却缺少蜘蛛那份高超的智慧

蜘蛛结网

为的是捕捉飞虫

春蚕作茧

反而牢禁了自己

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一反通常人们对春蚕的看法,揭示了一种常常被人忽略的真实,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因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历来被奉为无私奉献的象征。但是,贺志坚却发现,对春蚕自己来说,这种行为却是愚蠢的。因为吐来吐去,①_________。作为春蚕,它的生命就是在这作茧自缚中完结的。诗中用了对比的方法,把蜘蛛与春蚕作了比较。蜘蛛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是丑陋的,甚至是十分令人讨厌的。但诗人却认为,蜘蛛结网是高超智慧的表现。仔细想想,

②_________。因为蜘蛛结网,其结果与春蚕吐丝完全相反。春蚕吐丝的结局是自己被囚禁,生命因而完结;蜘蛛却因结网而获得捕食的工具,生命得以延续。春蚕和蜘蛛一死一生,这就是他们的不同之处,也是诗人心中智与愚的标准。

贺志坚这么一写,“春蚕”在诗坛上便有了新的生命。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上面两则材料中加粗的“一"与下面例句中的“一”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A.这密密层层的桑树,沿着那“官河"一直望去,好像没有尽头。

B.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一反通常人们对春蚕的看法。

C.春蚕和蜘蛛一死一生,这就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D.贺志坚这么一写,“春蚕”在文坛上便有了新的生命。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D.“只能从回溯历史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错,原文无此意。故选D。

2.答案:A

解析:B.曲解文意,结合“此外,环境史学者还从科学家那里学到了质疑、挑战和批判的精神。他们询问并探讨:过去的科技如何影响了生态系统和健康?过去的人们如何思考自然及其在自然中的位置,今天的人们如何思考他们的生态状况?是什么样的社会和政治力量,什么样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将我们带入了这个环境危机的时代?"可知。C.说法绝对化,结合“在漫长的人与自然关系演变史上,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从那时起,地球生态系统进入‘透支模式’,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导致自然环境破坏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一味赞美和欢庆人类对大自然的胜利,相反,对自然资源匮乏和生态系统恶化的忧惧与日俱增,风起云涌的环境保护运动开始席卷全球,历史学家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可知。D.因果关系不成立,结合“研究者既需要拥有宽频的学术眼界和博杂的知识储备,需要具备多维复合的思维能力,但长期过度细化的‘分科治学专业教育’之流弊,最致知识结构和思想习惯存在严重缺陷。近20年来,学科背景不同的诸路学者积极响应时代召唤,纷纷投身这门研究,成绩固已斐然,但研究工作盲目无序、零散杂乱"可知。故选A。

3.答案:C

解析:C.所说“进化论”与材料一环境史学者应明白的“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观点无关。故选C。

4.答案:①严密性:使用“然而”“进而"可能”等词语来阐述观点,思维严密,用词准确。

②生动性:使用“鹦鹉学舌"邯郸学步”“跟班"等词语来说理,形象生动。

解析:①结合“然而在学理不明、梁柱未立的情况下,若不善考镜源流,分辨义理,进而自立命意、推陈出新,那些成果反面可能成为迷信和负累,让环境史学者茫然失措,不知该在何处用心”可知,严密性:使用“然而"进而”“也可能"等词语来阐述观点,思维严密,用词准确。②结合“应当如何作为才能避免鹦鹉堂舌、邯郸学步,避免丧失自身主体性的追求,沦内其他领域的跟班”可知,生动性:使用“鹦鹉学舌"邯郸学步”“跟班"等词语来说理,形象生动。

5.答案:①直面当今时代环境新问题和生态危机,把握环境史研究的根本问题,积极投身新问题的研究。

②打破思想和学科界限,向其他学科学习,用广博的新材料、新知识和多维复合的思维能力去解决问题。

③阐明学理,立柱架梁,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环境史学概念话语、技术方法和思想知识体系。

解析:①结合“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环境史学者不断重新诠释历史。其中,最为根本的,亦即在历史中发现自然或自然入史,这是环境史学者的使命。由此,环境史学者将以往史学家熟视无睹的自然要素写他们耳熟能详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单位有机地整合格来,紧紧围绕人类与自然其余部分的复杂关联及其变迁,深入揭示一切过往的复条性以及人和自然的脆弱性,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历史研究的主题和时空范围,一部部新的历史由此得以问世,其中蕴含了环境史学者的诸多创见”可知,直面当今时代环境新问题和生态危机,把握环境史研究的根本问题,积极投身新问题的研究。②结合“无论如何、环境史学者逐步学会如何突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成见,懂得向科学家尤其是生态学家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求更好地认识自然,进而更完整地思考、辨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撰述相关历史"可知,打破思想和学科界限,向其他学科学习,用广博的新材料、新知识和多维复合的思维能力去解决问题。③结合“要之,直到现在,中国环境史学还是一只羽毛未串、肢体不全、头脑懵懂、步履蹒跚的丑小鸭,要想成为一只凌云高飞、自由翱翔的美丽天鹅,亟需阐明学理,立柱架梁,督力构建中国特色环境史学概念话语、技术方法和思想知识体系”可知,阐明学理,立柱架梁,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环境史学概念话语、技术方法和思想知识体系。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王豹认为秦兴邦戴着辫子才不像革命党,想帮他"错误。王豹把辫子给秦兴邦,是因为王豹已经完成了敲诈,不再需要假辫子。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充分表现了乱世中小人物的生存智慧”错误。感彩不当,王婆和王豹想方设法敲诈钱财,是作者批判讽刺的对象,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能被界定为“生存智慧"。

8.答案:①不畏艰险,报效国家。秦兴邦不惧越洋之苦,回来报效祖国。②沉稳冷静,机敏聪慧。遇到王豹的盘查,秦兴邦反复周旋;识破王婆、王豹的谋财之心,送银子、手表、银锁、袍子,机智脱险。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从节选部分开头秦兴邦的唱词“越重洋返故乡不畏艰难,举义旗杀狗官重任在肩。星官兄设巧计瞒天过海,但愿得大功告成天遂人愿”可知,他是在国外接受了新思想的革命者,他不畏艰险,匡扶正义,有救亡图存、报效国家的宏大抱负。在假辫子被识破之后,他以“被革命党强剪了去"为借口躲过了王豹的盘问,表现了他的机智多谋。面对王豹、王婆的敲诈勒索,他不吝惜钱财,巧妙脱险,说明他机敏聪慧,沉稳冷静。

9.答案:①表现了作者对革命党人的赞美。就像秦兴邦说的那样:“越重洋返故乡不畏艰难,举义旗杀狗官重任在肩。”他们学成归国,带回了先进的思想和平等的观念,怀抱救国救民的梦想,就如锦衣一样华美。②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深刻揭示和深层忧虑。题目借“锦衣夜行"的典故,意在揭示黑暗的社会环境具有吞噬光明的力量。秦兴邦受到王豹、王婆的百般刁难,可见社会环境的恶劣,而要与这暗夜周旋,则需要革命党人隐藏身份,暗藏华彩。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锦衣”的本义是精美华丽的衣服,再结合秦兴邦的唱词“越重洋返故乡不畏艰难,举义旗杀狗官重任在肩。星官兄设巧计瞒天过海,但愿得大功告成天遂人愿"可知,以此为题目,用来代指接受了新思想的革命者,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不畏艰险、报效国家的行为的肯定。结合戏剧中秦兴邦与王豹、王婆的矛盾冲突来看,当时中国的社会黑暗,奸人横行,再联系“锦衣夜行”的典故,可以推知这些革命者要想实现心中的宏愿,就必须隐藏自己的身份、思想、志向,小心周旋。以此为题目,既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又暗示了要想取得革命成功必然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10.答案:D

解析:D“郡县"是“版籍”的定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病"名词做动词,祸害;“吾民”为“病"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夫”是句首发语词,在其前断开,排除B。故选D。

11.答案:C

解析:C.“‘陛辞’由此引申为朝官去宫殿面见皇帝后辞官,本文即为此义"错误,陛辞:一是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二是指面见皇帝辞官。根据原文“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可见,不可能天下府州县都来辞官,故此处指前者。故选C。

12.答案:B

解析:B.“他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在于沿袭了战国的弊端,所以并不认可贾谊的观点"错误,根据“仁义,治天下之本也。贾生论秦之亡,不行仁义之道。夫秦袭战国之弊,又安得知此”可知,太祖认可贾谊的观点“秦之亡,不行仁义之道”,秦不“知此”才灭亡的。故选B。

解析:①根据“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折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赡养生息之而已"的意思“天下刚刚平定,百姓财力都困窘已极,譬如初学飞的小鸟,不能拔去它的羽毛,刚栽种的树木,不能摇动它的根部,关键在于保养民力,增殖人口,恢复百姓的元气而已”可知,比喻的是百姓财力困乏,民力衰弱,应该减轻百姓的负担,让百姓休养生息,恢复元气。②根据“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朘人而厚己。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致之也。尔等当深戒之"的意思“唯有清官廉吏才能约束自己造福他人,贪官污吏必定剥削民脂民膏中饱私囊。有的官员才思敏捷可能为私心所困,有的官员软弱无能可能被欲望迷惑,这些都是不廉洁导致的。你们应当深以为戒”可见,他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告诫官员要清廉自守,不能为中饱私囊而剥削百姓。

13.答案:(1)交战对阵之际横遭杀害的百姓很多,(我)心中常为之悲伤。

(2)如今天下依次平定,思考使百姓生殖繁衍的办法,应该怎么做

(3)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因为有神灵保护吧。

(4)现在把钟磬(两种乐器)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们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14.答案:道理:天下初定,民力衰弱,应休养生息,减轻百姓负担,不伤民力。

目的:警诫官员们要廉洁自守,不剥削百姓。

15.答案:C

解析:C.“突出山里的清冷"错,颈联意为:悠闲的白鹭常常早早回巢栖宿,秋花饱含生机比别处落得更迟。“闲”字,充分说明了这里的幽静:鸟儿少有人打扰,便可过着悠闲舒适的生活。秋花迟迟不肯落下,只能说明这里的环境适宜它们生长,便可久驻枝头。写鸟、花意在突出书斋环境的清幽雅致、清新宜居。故选C。

16.答案:使用倒装句,突出竹林山色令人怜爱,而后以“新雨后"夕阳迟”指出它们令人怜爱的原因。这两句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具有极强的色彩感,使读者真切感受到竹林高山的清新秀丽。

解析:“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意为:新雨后的翠竹十分可爱,夕阳映照下的山峰最为动人。此联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是“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此处将“竹"与“山”提前,则强调重点变为“竹"与“山”,先突出了竹林山色令人怜爱,而后又以“新雨后"夕阳时”修饰,点出景物令人怜爱的原因是雨后新绿、夕阳渲染。如此遣词造句,不仅让这些景物融入了人的情感,且让它们具有了极强的色彩感,使读者很有质感地感受到竹林的清秀和高山的壮丽。此联借景抒情,描写了书斋周围的景物,突出竹林高山的清秀壮丽,令人喜爱,表现了诗人欣喜愉悦之情。

17.答案:(1)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3)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18.答案:①无所适从;②不足为奇;③不计其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强调“电话盲盒"的不可预测性给人的感觉,可用“无所适从”。无所适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②语境强调任何状态的出现都不奇怪,可用“不足为奇"。不足为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③语境指信息数量极多,可用“不计其数”。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数量极多。

19.答案:C

解析:“要多元交流"错。

20.答案:一项七千多人参与的投票结果显示(或:根据一项七千多人参与的投票结果),85.7%的人会对突如其来的电话铃声产生紧张感,铃声一响便会不自觉开始各种脑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根据……显示”句式杂糅,删掉其中一个;搭配不当,“从……产生"状中不搭配,改为“对……产生”;搭配不当,“产生紧张"动宾不搭配,应改为“产生紧张感”;语序不当,“开始"与“不自觉”应调换顺序。

21.答案:①它的结果不过是作茧自缚②诗人的认识确实有道理

解析:第一空,结合前文“对春蚕自己来说,这种行为却是愚蠢的"和后文“作为春蚕,它的生命就是在这作茧自缚中完结的”可知,此处是说春蚕吐丝为茧,将自己裹缚其中。故可填“它的结果不过是作茧自缚"。

第二空,结合前文“但诗人却认为,蜘蛛结网是高超智慧的表现”和后文“因为蜘蛛结网,其结果与春蚕吐丝完全相反"可知,此处是说诗人对蜘蛛结网和春蚕吐丝有自己的看法,故可填“诗人的认识确实有道理”。

22.答案:D

解析:例句中的“一"是副词,放在动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轻微。

A.“一”,副词,专一,表示顺着一个方向不变。

B.“一”,副词,完全,表示完全反过来。

C.“一”,数词,表示数量上的单一。

D.“一”,副词,放在动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轻微。

故选D。

23.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