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及声源调查技术规范》(编制说明编写要求)_第1页
《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及声源调查技术规范》(编制说明编写要求)_第2页
《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及声源调查技术规范》(编制说明编写要求)_第3页
《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及声源调查技术规范》(编制说明编写要求)_第4页
《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及声源调查技术规范》(编制说明编写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技术规范》

标准编制组

二〇二三年十一月

目录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2

(一)研究背景................................................................................2

(二)必要性分析............................................................................3

二、任务来源及编制原则和依据...........................................................9

(一)任务来源................................................................................9

(二)编制原则和依据.....................................................................9

三、技术路线和编制过程.....................................................................12

(一)总体技术路线......................................................................12

(二)主要编制过程......................................................................15

(三)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17

(四)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调研分析...........................21

四、主要内容的确定.............................................................................26

(一)标准内容框架......................................................................26

(二)主要技术内容......................................................................26

(三)标准实施的初步效益分析...................................................49

五、采标情况.........................................................................................50

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50

七、与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50

八、标准实施的建议.............................................................................50

(一)组织措施建议......................................................................50

(二)技术措施建议......................................................................51

(三)过渡期建议..........................................................................51

九、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51

1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噪声污染防治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最普惠民生福

祉的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的重

要指示精神,积极满足人民群众对宁静优美生活环境的强烈需

求,保护和改善声环境质量,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人民政

府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加大噪声污染防治力度,相继出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噪声法”)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以下简称“监测规划”)

《“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河南省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

“省行动计划”)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噪声污染防治政

策。其中,对于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划分及管理要求,

贯穿于上述各类噪声污染防治政策法规与工作当中,但针对噪

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划分方法,从国家到地方仍缺乏统

一、科学的规范进行指导,使得各地开展相关工作无据可依,

难以实现规范化管理。

为了推进此项工作,保证河南省各地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

区域划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省行动计划》提出:在

2024年3月底前,制定印发《河南省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

2

划分技术规范》,同时确定商丘、三门峡和开封3市为试点城

市,进一步明确了河南省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工作的

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必要性分析

1.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必然要求

2021年12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噪声法》第十四条首

次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将以用于居住、科学研究、医疗

卫生、文化教育、机关团体办公、社会福利等的建筑物为主的区

域,划定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并向

社会公布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范围。

2023年1月,生态环境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

部、公安部等16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的《行动计划》中又明

确提出:要推动划定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研究噪声敏感

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定要求,指导地方依据《噪声法》,结合国家

声环境质量标准、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规划、噪声敏感建筑物

布局等,开展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定。

2023年5月23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第

一批噪声污染防治试点(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定)工作

的通知》(环办便函〔2023〕156号),要求在7省(自治区、直

辖市)10市(区)开展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定试点工

作,河南省商丘和三门峡2市位列其中。

2023年5月30日,河南省生态环境厅会同河南省发展和改

3

革委员会、河南省教育厅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的《省行动计

划》中明确要求:2024年3月底前,制定印发《河南省噪声敏

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技术规范》;同时,各地应根据声环境管

理需要,依据该技术规范,结合声环境质量标准、国土空间规

划、噪声敏感建筑物布局等,开展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

定工作;试点城市为商丘、三门峡和开封3市。

法律和政策的生命在于实施。《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

分技术规范》的出台,是落实《噪声法》和《行动计划》的具

体举措,不仅使得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工作有据可

依,也为环境管理和噪声执法提供了有力抓手,具有重要的现

实和长远意义。

2.做好新形势下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有力支撑

《噪声法》《行动计划》《监测规划》等政策法规中针对噪

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的工业企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

通运输噪声以及社会生活噪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提出了

多项有关监测、管控、防治、规划和执法方面的要求,并明确

了违反相关条款的法律责任。

(1)工业企业管理要求

《噪声法》规定,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禁止新建

排放噪声的工业企业,改建、扩建工业企业的,应当采取有效

措施防止工业噪声污染。

《行动计划》要求,制定或修改相关规划时,应合理安排

4

工业集中区等与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之间的布局,落实噪

声与振动污染防治相关要求。

(2)建筑施工管理要求

《噪声法》规定,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施工作业,应

当优先使用低噪声施工工艺和设备;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

定,设置噪声自动监测系统,与监督管理部门联网,保存原始监

测记录;禁止夜间进行产生噪声的建筑施工作业,但抢修、抢险

施工作业,因生产工艺要求或者其他特殊需要必须连续施工作业

的除外。

《行动计划》要求,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施工场地

应采取减振降噪措施,加强进出场地运输车辆管理;推动地方

完善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夜间施工证明的申报、审核、时

限以及施工管理等要求,严格规范夜间施工证明发放;夜间施

工单位应依法进行公示公告。

(3)道路交通管理要求

《噪声法》规定,新建公路、铁路线路选线设计,应当尽

量避开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新建民用机场选址与噪声敏

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距离应当符合标准要求;新建、改建、扩

建经过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高速公路、城市高架、铁路

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等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可能造成噪声污染

的重点路段设置声屏障或者采取其他减少振动、降低噪声的措

施,符合有关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规范以及标准要求;

5

《行动计划》要求,制定或修改国土空间规划、交通运输

规划和相关规划时,应合理安排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与噪声敏感

建筑物集中区域之间的布局,落实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相关要

求;研究制定《关于深化绿色公路建设的意见》,将噪声污染防

治要求作为绿色公路、美丽公路和公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

内容,科学选线布线,尽量避开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统

筹推进穿越中心城区的既有铁路改造和货运铁路外迁,新建铁

路项目应尽量绕避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

《省行动计划》要求,对穿越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段采取加装声屏障等措施,减少噪声污染;

开展穿越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铁路全面检修,最大程度降

低铁路噪声影响。

(4)社会生活管理要求

《噪声法》规定,禁止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使用高

音广播喇叭,但紧急情况以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特殊情形除

外;对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社会生活噪声扰民行为,基

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人应当及时劝阻、

调解;劝阻、调解无效的,可以向负有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

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报告或者投

诉,接到报告或者投诉的部门应当依法处理。

(5)噪声监测要求

《噪声法》规定,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等部门应当加强

6

对噪声敏感建筑物周边等重点区域噪声排放情况的调查、监

测。

《行动计划》要求,一是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的建

筑施工工地,应根据国家规定设置噪声自动监测系统,与监督

管理部门联网;二是优先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噪声敏感建筑物集

中区域设置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统一纳入国家声环境质量监

测站点管理。

《监测规划》提出,要围绕噪声投诉热点,探索开展对重

点噪声源及典型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调查监测,解析噪

声污染主要来源,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支撑能力。

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强噪声监测工作的意见》(环办监测

〔2023〕2号)指出,要加强投诉较多的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噪

声监测,鼓励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管理者及社区居民

委员会等开展噪声监测,共同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噪声污染问

题。

综上,为满足新形势下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对噪声敏感建筑

物集中区域的管理和监测需求,避免相关工作开展的盲目性和

片面性,亟需首先制定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的技术规

范,统一划分原则、程序和方法,提高法规和文件中涉及噪声

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相关规定的可操作性,进而为推进各项政

策法规中相关要求的落地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7

3.提高城市声环境精准化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路网快速扩张,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不

断变化,新型噪声污染源不断出现,环境噪声影响程度和范围

也在不断变化,声环境“达标扰民”问题日渐凸显,已严重影

响了我省城市声环境精准化管理的水平。从噪声投诉来看,202

2年,我省受理的噪声投诉案件共120462件,其中工业噪声705

8件、建筑施工噪声32918件、交通运输噪声4586件、社会生

活噪声75900件,投诉总量仅次于大气污染投诉。

为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支撑能力,持续改善声环境质

量,在声环境功能区基础上,制定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

分技术规范,对安静需求区域进行分级分类管控,有利于更好

解决城市发展和安静居住环境的冲突问题,推动城市声环境管

理模式的精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提升各种环境行为管理的政策

要求,完善差异化的对应方式,从而有效解决“达标扰民”等

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

4.完善国家相关标准技术体系建设的客观需求

生态环境标准不仅是落实环境法律法规的重要手段,也是

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重要技术支撑。目前,

国内外实施的环境噪声与振动相关现行标准中,均未涉及噪声

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的相关内容。

由于缺乏相关标准,地方各自为政,自行制定各自的划分

8

方法,造成了各地划定方法不统一,管理制度不明确,难以实

现规范化管理。因此,规范的制定,不仅可为河南省各地区噪

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工作提供方法支撑,提高全省区划

结果的权威性和统一性,还可填补国内外该领域的空白,进一

步完善声环境保护相关标准体系,从而为有效防治噪声污染、

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二、任务来源及编制原则和依据

(一)任务来源

2023年5月,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了《噪声敏感建

筑物集中区域划分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的立项评估;2023年6

月,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了《关于下达2023年河南省地

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豫市监函〔2023〕111号),《噪声

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技术规范》正式立项,项目编号为

20231110038,行业主管部门为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标准主要起

草单位为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华北水利水电大

学。

(二)编制原则和依据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和

9

《行动计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

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精准治污、科学

治污、依法治污,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污染问

题,提升噪声污染防治和声环境质量管理水平,持续推进声环

境质量改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

全感。

2.基本原则

本规范制定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规范性原则。标准文本的结构、格式等遵循《标准化

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1.1-

2020)及生态环境部相关要求。

二是可操作性原则。本标准依托当下声环境管理的需求和

环境保护新形势,科学合理确定相关技术环节,确保标准实施

适用、可操作,满足相关环保标准和环保工作的需要,促进环

境管理。

三是同类比较原则。本标准制定主要参考国内各省市已经发

布的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方案,通过横向比较提高标准

的合理性。

四是针对性原则。结合河南省各城市土地利用和声环境功能

区划分现状、噪声污染防治管理需求等,为环境管理提供系统

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及标准规范的指导,使本地方标准制定实施

符合我省的现状。

10

五是广泛参与原则。标准制定中将采取多种方式,听取政

府、行业、专家、公众、环境管理部门等意见,兼顾各方利益

诉求,以保证标准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3.编制依据

本标准的主要依据包括相关法律和技术标准。

(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2022年6月5日起施

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2021年2月1日起施行);

《“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大气〔2023〕1

号);

《关于加强噪声监测工作的意见》(环办监测〔2023〕2

号);

《河南省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23-2025年)》(豫环文

〔2023〕47号);

《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6

号);

《河南省标准化管理办法》(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02号);

《河南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告

2019年第48号)。

11

(2)技术标准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

2009);

《标准编写规则第五部分:规范标准》(GB/T20001.5-

2017);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程》(GB/T43214-2023)

《环境保护标准编制出版技术指南》(HJ565-2010);

《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导则》(HJ2034-201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21);

《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

行)》(自然资办发〔2020〕51号);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制图规范(试行)》(自然资办发

〔2021〕31号)。

三、技术路线和编制过程

(一)总体技术路线

围绕标准制定的总体原则和思路,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法

律法规要求,参照相关支撑规范,标准制定分为初步分析、开

题论证、全面调研、研究制定、征求意见、技术论证、标准审

12

查等八个阶段。总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初步分析阶段:开展前期资料调研,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开题论证阶段:现状调查、相关政策标准和文献调研、标

准适用范围研究,确定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的技术路

线和工作方法,形成开题报告。

全面调研阶段:开展试点城市调研,对目前国内噪声敏感

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研究制定阶段:通过文献和资料查阅,研究国外对噪声敏

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的相关技术,分析国内已实施区划方案

在应用和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在现状调研中发

现的实际问题和技术需求,详细分析工作中的关键技术环节,

研究制定技术规范中的关键实施步骤和具体方法,

征求意见阶段:以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研究、标准实施的

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为重点,对标准实施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

益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标准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河南

省内各政府主管部门、各行业、各研究机构的意见,汇总处理

意见。

技术论证阶段:邀请相关专家,结合相关单位对征求意见

稿的意见和建议,对标准进行进一步论证修改,编制标准送审

稿及编制说明。

标准审查阶段:由标准化管理机构组织有关专家或专业技

术人员,依据有关标准、规范、文件的标准化要求,对标准进

13

行分析、论证、审查。

14

资料收集与现状调查

政策标准分析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省会及试点城市资料收集

省会及试点城市调研

敏感建筑物集中区调查统计结合管理需求,分析存在问题

标准技术内容研究

制定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征求管理部门、相关行业和专家意见

标准送审稿技术论证

标准报批稿审查

图1标准制定总体技术路线

15

(二)主要编制过程

按照标准编制的技术路线要求,主要编制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成立编制组(2023年5月)

2023年5月,河南省地方标准《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

划分技术规范》编制组成立。主要起草单位为河南省生态环境

监测和安全中心、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编制组成员均为长期从

事噪声环境监测与管理的专家及技术人员,拥有多年的声环境

管理、监测、分析和评价的工作经验。

第二阶段:初步分析阶段(2023年6-7月)

编制组收集整理了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文献,其他省(直辖

市)、市、县针对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划分办法,生态环

境部和河南省的相关政策文件,河南省省会郑州市以及试点城

市的声环境功能区划、国土空间规划、用地现状等资料,并进

行分类、整理、分析,为标准编制提供基础资料。2023年6月

28日,编制组参加了生态环境部在浙江省绍兴市召开的第一批

噪声污染防治试点(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定)工作调度

会,对前期调研情况、规范编制的思路等进行汇报,对编制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向与会专家进行了咨询和讨论,进一步明确了

标准编制的技术要求。

第三阶段:开题论证阶段(2023年8月)

在前期收集资料和初步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组全面梳

理、分析了河南省省会及试点城市声功能区划、用地现状、国

16

土空间规划及声环境管理等情况,结合河南省噪声污染防治的

管理要求,论证了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同时,咨询了相关领域

专家、环保部门、试点城市等对标准编制的意见和建议,确定

了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经过多次研

讨、咨询,初步建立了河南省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的

技术体系,形成了《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技术规范》

工作讨论稿和开题报告。

2023年8月30日,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在河南省郑州市主持

召开了标准的开题报告论证会。会议邀请省内、外5名专家组成

专家组,听取了编制组关于标准开题报告相关内容的汇报,一

致通过标准的开题论证,并对标准编制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建

议和意见:结合河南省试点城市实际,进一步开展调研,完善

标准相关内容。

第四阶段:全面调研阶段(2023年9-10月)

编制组查看并搜集了关于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的

相关基础资料,省内多次前往三门峡、商丘、开封等试点城

市,省外赴广东省广州、珠海和汕头等市进行调研,广泛听取

各地对制定技术规范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资料收集和现场调研

的情况,完成了调研报告。

第五阶段:研究制定阶段(2023年11月)

在完成开题报告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现

场调研,进行资料统计与数据分析,开展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

17

区域划分技术方法的研究,并组织专家对标准技术内容进行多

次研讨和修改,完成技术规范的相关基础研究工作。2023年11

月22日,编制组又参加了生态环境部大气司、中国环境监测总

站在烟台市召开的全国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定技术经验

交流会,听取了重庆、东营、烟台、南京、金华等5个试点城市

对划定方法、技术要求和划定成果方面的经验介绍。同时,针

对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内涵、边界、划分方法、调整时限、

外延缓冲区等突出问题同其他试点城市和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

讨论,进一步厘清了一系列的专业问题。在此基础上,编制组

又对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技术规范的框架结构、技术

要求、实施的可行性和环境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反复论证,最终

形成《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和《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技术规范编制说明》(征求意

见稿)。

(三)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

1.国外相关政策及研究

目前,国外暂无涉及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的相关

标准和规范。类似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建筑物的分类、分布以及

噪声地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划分,取得了一定成果。

(1)美国

美国主要依据建筑物的分类和分布情况确定“噪声敏感的

地块”。1998年,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FHWA)提出考虑噪声

18

影响的土地利用规划(NoiseCpatiblePlannin),确保通过规划等

手段使得对“噪声敏感的地块”远离噪声,随后各州也都建立

相关法规。其中,“噪声敏感的地块”范围包含了其附近1英里

(约为1.6千米)范围内的每个住宅、学校、教堂、图书馆等,

单个建筑也可成为噪声敏感区。

(2)印度

印度主要根据噪声地图研究结果,从用途和对噪音的敏感

程度出发,将建筑物划分为4个类别,分别是工业区、商业区、

住宅区、安静区。其中,安静区定义为医院、教育机构、法

院、宗教场所或任何其他区域周围不少于100米的区域。并建议

采取诸如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建立噪声缓冲区等方法解决问

题。

(3)欧盟

2002年,欧盟发布了《欧盟环境噪声指令2002/49/EC》

(END),此后经多次修订。该指令要求各成员国采取措施减少

对主要环境噪声源(包括交通噪声、铁路、机场和工业场所)

排放的过度噪声的暴露,并制定噪声地图和行动计划。噪声地

图是一项结合计算机软件仿真模拟与地理信息系统,以数字与

图形的方式再现交通干道沿线和城市区域范围内噪声分布状况

的技术。根据噪声地图的阶段性实践结果,划定城市噪声管控

优先区域(“热点区域”),予以重点管控;识别城市安静的空

间,予以优先保护。其中,“热点区域”的概念与我国噪声敏感

19

建筑物集中区域有很多相似之处。对“热点区域”的识别也是

欧盟各国实施行动计划的关键步骤,主要通过空间定位,有效

管控噪声污染最严重、人口最密集的区域。目前,欧盟各国对

划定“热点区域”的标准尚未统一,大致有20余种算法,主要

由噪声影响因素得分指标(噪声水平、人口密度、建筑功能、

是否为安静区域、用地性质等),叠加建筑空间位置信息后,再

赋予不同的权重来最终确定。但由于各种算法的识别侧重点不

一,欧盟各国“热点区域”的划分结果也有所不同。

(4)英国

2008年,英国环境、食品及乡村事务部根据噪声地图研究

结果,将噪声“热点区域”定义为噪声影响程度占比为前1%的

居民区域。同时,针对每个噪声“热点区域”,要求相关交通管

理部门必须出台现阶段噪声管理措施和噪声预防措施。通过界定

噪声“热点区域”和“安静区域”向地方政府规划部门推广“噪

声控制规划先行”的意识,旨在一方面阶段性推进噪声预测技

术,另一方面优化土地规划方案,将安静区域作为重点保护区

域,从而从根源上提高土地经过规划后的声环境质量水平。

2.国内相关标准和规范

国内实施的环境噪声与振动相关现行标准中,涉及到噪声

敏感建筑物、功能区划分等相关内容的,均未提及噪声敏感建

筑物集中区域划分的技术方法,见表1。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仅提出了噪声敏感建

20

筑物的定义及其与监测相关的要求。

《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主要用

于指导城市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工作,并未涉及噪声敏感建筑

物集中区域的划分方法和管理规定。此外,从划分方法上来

看,声环境功能区划主要参考用地类型作为划分标准,而敏感

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则以实际敏感建筑物的功能与聚集程度作

为划分标准;从侧重点来看,声环境功能区划侧重于规划引

导,以及对声环境质量的标准的落实管控,而噪声敏感建筑物

集中区域则侧重于对区划范围内噪声管理的行为管控。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社

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

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均为排放标准,仅涉及噪

声敏感建筑物周边相关噪声源的排放管理、评价与控制。

表1国内环境噪声与振动相关标准和规范对比

序号标准/规范名称发布单位发布日期适用范围

规定了五类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噪声

原环境保护部限值及测量方法。适用于声环境质量

《声环境质量标准》

1和国家质量监督2008.08评价与管理。不适用于机场周围区域

(GB3096-2008)

检验检疫总局受飞机通过(起飞、降落、低空飞

越)噪声的影响。

规定了声环境功能区划分的原则和方

《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原环境保护部

法。适用于《声环境质量标准》(GB

2技术规范》和国家质量监督2014.12

3096)规定的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分(简

(GB/T15190-2014)检验检疫总局

称:区划)工作。

规定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

值及测量方法。适用于周围有噪声敏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原环境保护部感建筑物的建筑施工噪声排放的管

3噪声排放标准》和国家质量监督2011.12理、评价及控制。市政、通信、交

(GB12523-2011)检验检疫总局通、水利等其他类型的施工噪声排放

可参照本标准执行。不适用于抢修、

抢险施工过程中产生噪声的排放监

21

序号标准/规范名称发布单位发布日期适用范围

管。

规定了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和商业经

营活动中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设

《社会生活环境噪声原环境保护部备、设施边界噪声排放限值和测量方

4排放标准》和国家质量监督2008.08法。适用于对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

(GB22337-2008)检验检疫总局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向环境排放噪

声的设备、设施的管理、评价与控

制。

规定了工业企业和固定设备厂界环境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原环境保护部噪声排放限值及其测量方法。适用于

5噪声排放标准》和国家质量监督2008.08工业企业噪声排放的管理、评价及控

(GB12348-2008)检验检疫总局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等对外环

境排放噪声的单位也按本标准执行。

新《噪声法》颁布实施后,国内一些省(直辖市)、地级

市、县,尤其是第一批噪声污染防治试点城市,根据声环境管

理的需要,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划

定方法。目前,部分市、县已经公布了辖区内噪声敏感建筑物集

中区域的划定结果,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了《重庆市噪声敏感

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技术规范实施细则(试行)》等,均为本规

范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技术参考。

(四)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调研分析

1.调研结果分析

根据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结果,我国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

区域的划分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仅参照声环境功能区进行划分

目前已公布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结果的地区,相

当一部分都参照了城市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分范围和结果来划定

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主要有:

22

广东省汕头市将全部0类、1类、2类声环境功能区;交通

干线两侧的医疗区、文教科研区和机关或者居民住宅为主的区

域(对应交通干线外一定距离内、相邻为声环境功能区划0~2

类区的4a、4b区)都划分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将该县中心城区全部1类声环境功能

区;2类区和3类区中以居民住宅为主的区域;交通干线两侧的

医疗区、文教科研区和机关或者居民住宅为主的区域(对应交

通干线外一定距离内、相邻为中心城区声功能区划0~2类区的

4a、4b类区)都划分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根据用地现状,将其城市规划区范围

内声环境功能区1类区中第一中学片区划分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

中区域。

吉林省吉林市桦甸市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适用区划分情况,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2021年修订)》要求,

将各类功能区中的部分区域暂时划定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

域。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对应该市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

方案,划分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

福建省厦门市原则上将该市1类、2类声环境功能区全部纳

入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

重庆市将0类和1类声环境功能区范围整体划定为噪声敏感

建筑物集中区域;在2类、3类、4类声环境功能区和机场周围

23

区域范围内排除商业金融、集市贸易、工业生产仓储物流、公

用设施、交通设施等用地,以及一定规模的湖库、公园、绿

地、空地等对噪声不敏感的区域后的区域。

(2)依据用地现状、建筑物性质等进行划分

部分地区则依据用地现状和建筑物性质进行划定,主要有:

香港《噪音管制条例》中类似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定义称为

“噪声感应强的地方”,要求对于任何住用处所、酒店、旅舍、

医院、教育院校、图书馆、法院等“噪声感应强的地方”。

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根据用地现状,公布了城区内的6个

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

江苏省南京市和江西省南昌市,均提出:将噪声敏感建筑

物中用于居住、医疗卫生的建筑物划分为一类建筑物,科学研

究、文化教育、机关团体办公、社会福利等建筑物划分为二类

建筑物;对于一类建筑物或建筑物群,将距离边界不少于300米

范围内划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对于二类建筑物或建筑

物群,将距离边界不少于200米范围内划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

区域。

山东省烟台市提出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为噪声敏感建

筑物集中区:建成区内占地面积不小于0.5km2,边界清晰,I类

用地占地率大于80%(含80%)的区域;区域内噪声敏感建筑物

功能需包括居住、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机关团体

办公、社会福利中至少四类,建筑物投入使用年限超过5年的占

24

地率大于90%(含90%);区域内人口密度大于4万人/平方公

里。

(3)临时扩区、外延区或缓冲区的划分

香港《噪音管制条例》中提出应选择一个适当的范围执行

噪声标椎,建议将100米半径范围作为位于市区的“噪声感应强

的地方”的划定标准。

重庆市提出了对噪声敏感建筑物临时扩展区的划定方法,

一般情况下,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周边直线200米范围内,

或根据管理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确定的范围内存在建筑施

工工地,则建筑施工工地自动纳入噪声敏感建筑物临时扩展

区。若建筑施工工地采用有效低噪声施工工艺、设备等措施,

或建筑施工工地完成施工,噪声敏感建筑物不再受建筑施工噪

声影响,噪声敏感建筑物临时扩展区自动取消。

浙江省义乌市提出了以噪声敏感建筑物外延100m范围作为

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管控范围的基本标准。

2.目前存在问题

分析各地已发布实施的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方

案,结合划分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发现仍存在诸多不完善

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未明确集中区域划分的技术步骤

各地现行方案多是对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结果的

公布,部分省、市虽制定了敏感区域划分的一般技术原则和方

25

法,却未进一步明确划定过程中必须要开展的区划范围的界

定、用地类别及建筑物类别的调查、技术方法的筛选、集中范

围和边界的确定、区划图件的制作以及技术方案的编制等技术

流程,导致出现各地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范围和标准

不统一、技术方法不科学、划分程序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2)缺少划分集中区域过程的技术要求

划分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

作,必须对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区划、国土空间规划、用地类

别、建筑物分布和分类情况、噪声污染防治要求等内容进行全

面详实的分析调查。而各地已公布的现行方案中,大多仅规定

了区划的一般技术原则和应考虑的指标,未明确划分技术要

求,致使部分地区未开展详细的技术调查,仅依据声环境功能

区类别,对照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定义来划分。例如,

有些地方直接将0~2类声环境功能区全部划为噪声敏感建筑物

集中区域,造成划分范围过大,加大了管控难度;有些地方则

在划分时将3、4类声环境功能区完全排除在外,未考虑到大型

工业区中的生活小区以及交通干线外一定距离内的噪声敏感建

筑物的分布情况,造成划分范围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噪声

污染防治的管理要求;此外,声环境功能区侧重于规划引导,

以用地分类为基准,与实际建筑物的分布有较大差异,若仅依

照功能区类别划分,导致区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不足

(3)未明确不同划分方法的适用条件和要求

26

目前各地公布的划分方案中,由于没有明确各类划分技术

方法的适用条件,在实施过程中降低了划分的技术难度。如对

单块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面积的规定,多数地方未经过方

法适用性论证,就直接采用《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

(GB/T15190—2014)中对单块声环境功能区面积原则上不小

于0.5km2的规定,导致单块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面积与实

际地形特征或人口密度特征不一致,不利于城市环境噪声管理

和促进噪声治理。还有些地方为加强噪声排放管理,在划定噪

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基础上外延200~300米范围内设定缓

冲区或扩大集中区区域范围,也缺乏相关划分方法的适用条件

和环境管理依据。

四、主要内容的确定

(一)标准内容框架

本文件包括:前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

义、基本原则、主要依据、划分程序、资料收集与调查、划分

方法、划分成果、其他规定和附录共十二个部分。

(二)主要技术内容

1.前言

前言中给出了本文件的起草规则、归口单位、起草单位、

起草人等。

27

2.标准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范围根据国家和河南省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

件要求确定。《噪声法》《行动计划》等不仅要求县级以上地方

人民政府划定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研究划定办法,还详

细规定了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各类噪声源的管控要求。

同时考虑到区划实施后一定时间内,如因用地和建筑物分类、

分布变化等可能导致的区划范围调整,确定标准的适用范围

为:

本文件规定了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以下简称

“区划”)的原则、依据、程序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市、县级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

划分、调整及管理。

3.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结合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

规范、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规划、噪声敏感建筑物布局等标准

要求及河南省试点城市划分技术及管理需求,开展噪声敏感建

筑物集中区域划定,引用了与本文件密切相关的标准、技术规

范和指南,包括:

(1)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GB/T15190-2014声

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50352-2019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

准、GB/T43214-2023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程等4项国

家标准。

28

(2)HJ2.4-202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034-

2013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导则2项环保行业标准。

(3)《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

(试行)》自然资源部自然资办发〔2020〕51号、《市级国土空

间总体规划制图规范(试行)》自然资源部自然资办发

〔2021〕31号等2项指南(规范)。

4.术语和定义

为方便文件的理解和使用,本文件制定时对相关术语进行

统一定义,具体规定了7个术语和定义,分别为城镇开发边界、

用地红线、交通干线、区块、划分单元、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

区域、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临时缓冲带。

(1)城镇开发边界:一定时期内因城镇发展需要,可以集

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以城镇功能为主的区域边界,涉及城

市、建制镇以及各类开发区等。

该术语引用自GB/T43214-2023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

规程,主要是为了明确划分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应覆盖的

范围。

(2)用地红线:民用建筑区域用地使用权属范围的控制

线。

该术语暂无引用,参考GB50352-2019民用建筑设计统一

标准中对“用地红线”的定义进行制定,主要是为了明确区块的边

界。

29

(3)交通线路:指铁路(铁路专用线除外)、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

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地面段)、内河航道等交通干线;三级

和四级公路,城市支路和街弄里巷等城市道路组成的非交通干

线。

该术语主要参考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主要是为

了明确划分单元和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边界。其中,小

区或者单位的内部道路不作为交通线路。

(4)区块:单个在用的居住区、科研单位、医疗卫生场

所、文化教育单位、机关团体办公场所、社会福利机构等建筑

区域用地红线范围内的区域。

(5)划分单元:由行政区划边界、交通干线、河流、沟壑

等明显线状地物和绿地合围成的、包含若干区块的独立空间。

(6)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指用于居住、科学研究、

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机关团体办公、社会福利等的建筑物为

主的区域。

区块、划分单元和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3个术语中,噪

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引用自《噪声法》;区块和划分单元暂无

引用,主要是结合区划技术需求和管理要求规定的区划过程中

不同步骤所需划定的内容和范围。其中,区块指的是以建筑物

分类为基础,由用地红线所围合的权属性质一致的区域,比如

XX居民小区、XX医院、XX学校等。

30

(7)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临时缓冲带:为控制建筑施

工、交通和工业等噪声污染对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影响,

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边界线外划定,需严格实施噪声污

染管理的区域。

该术语暂无引用,主要考虑到管理需求,参考HJ2.4-20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034-2013环境噪声与振动

控制工程技术导则中相关内容进行制定。

5.基本原则

本文件明确了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定的技术原则,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区划应以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导,以用地、建筑物

分类和分布现状为优先依据,结合声环境质量现状、声环境功

能区划、国土变更调查成果、现状用地的主导功能和建筑分

类、分布确定。

该原则的制定主要从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基本内涵

出发。其中,“噪声敏感”的本意是指居民生活、工作、学习过

程中对声环境质量的需求表征;“建筑物”是指承载上述活动

的物理空间;“集中区域”是指建筑物开发利用的功能空间。

因此,区划工作的开展涉及到声环境质量标准及区划、建筑设

计分类和国土空间规划三个领域,在划分过程中需统筹考虑,

不可厚此薄彼。

(2)区划范围应覆盖整个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开发边界

31

内区域。

该原则的制定主要考虑到最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系中

“三区三线”的管理要求。其中,“三区”即农业、生态、城镇

三个功能区,“三线”即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

发边界。其中,城镇开发边界外的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

线区是不得进行城镇集中建设,不得规划建设各类开发区和产

业园区,不得规划城镇居住用地等的区域。因此,确定城镇开

发边界内区域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可存在的空间范围。

(3)区划应便于城市环境噪声管理和促进噪声治。

该原则的制定充分考虑到《噪声法》《行动计划》《监测规

划》《省行动计划》中对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相关规定,

以及区域划定后对工业企业、商业经营、城建开发等发展存在

的限制,确保噪声标准体系与现行管理方式相融合,使标准实

施后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兼顾保护与发展共赢,突出

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

(4)区划应根据用地类别变化、建筑分类和分布变化、噪

声管理要求等适时更新。

该原则的制定充分考虑到因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城市建设

发展等造成的用地类别、建筑分类和分布变化,同时辅助从声

环境质量管理的角度去进行理性划分,明确了噪声敏感建筑物

集中区域可动态调整、区划结果可适时更新的基本原则。

32

6.主要依据

结合技术原则要求,本文件规定了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

域划分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控制

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城市地形地貌、水系、交通情况;

城市环境噪声管理要求;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城市人口密度

数据。其中,将人口密度作为依据,主要是在调研中发现:我

省部分城市老城区多为典型的线型城市布局,即居民住区面积

小、分散、人口密度大,多为临街建筑且存在底商,大多沿路

网分布,噪声投诉率高,为管理难点,因此将其确定为噪声敏

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

7.划分程序

本文件规定了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的工作程序,

主要是为了规范敏感区划分的技术流程,统一划分方法,提高

敏感区划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主要划分程序如下:

资料收集与调查→依据划分方法划定区块→依据划分方法

确定划分单元→依据划分方法确定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

对初步划定的区划方案进行分析、优化、调整,并征求相关部

门意见→确定区划方案并绘制区划图→系统整理区划技术报

告、区划方案、区划地图等资料→由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

织评审区划方案→地方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将区划方案报当

地人民政府审批、公布实施→报上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33

8.资料收集与调查

该部分规定了开展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工作应收

集的资料和进行现场踏勘的具体要求。

(1)资料收集

应收集但不限于所在城市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料、国土空间

规划成果、国土调查资料、声环境功能区划成果资料、遥感影

像资料和人口密度资料等,如表2所示。

表2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资料收集清单

序号类别资料清单

最新的地级行政区界、市辖区界、县级和乡镇行政区界、地

1基础地理信息资料形地貌、水系、道路、内河航道等(以矢量数据为主);比例

适当的工作底图。

现行有效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和涉及空

间利用的相关专项规划成果。主要获取区划工作涉及到的城

2国土空间规划成果

镇开发边界线、中心城区开发边界线、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

单元用地分类及边界线、国土空间利用现状调查数据等。

最新年度的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如国土调查图斑边界、土地

3统计、调查资料利用类型等调查数据);城市建筑分类、分布调查资料;人口

密度统计资料或分布数据。

4声环境功能区划包括区划方案、区划图、技术报告等。

5遥感影像最新年度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资料。

6管理要求各地的声环境管理要求。

(2)现场踏勘调查

划定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目的,是为了落实《噪声

法》要求,立足源头预防、传播途径控制和噪声敏感目标保

护,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提高城市声环

境质量。确定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范围,应充分考虑用

34

地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建筑物的分类和分布、周边的噪声源

情况、噪声投诉率、人口分布等因素,且应厘清各因素之间的

对应关系。此外,划分集中区域所采用的技术参数,也需通过

现场调查获取,因此划分前,必须开展现场调查,对上述情况

有全面详细的了解和掌握,才能科学、合理地确定集中区域的

范围。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件规定:应结合最新年度的国土变更

调查成果、用地现状资料等进行实地踏勘,对区划范围内所有

建筑物分类、分布现状等开展现场调研排查,重点调查建筑区

域的实际使用功能、是否建成并交付在用、用地性质、名称、

边界位置信息等。现场踏勘应做好照片、影像及文字记录。

9.划分方法

依据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基本内涵,最终的划分成

果不仅应体现出建筑区域的实际使用功能,其建筑分类、分布

情况和聚集程度也应满足相关的要求,且需边界清晰、易于管

理。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件从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定义出发,按

照由点到面推进的思路,提出了先确定区块,再由区块形成划

分单元,最后由划分单元来确定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划

分方法,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基于上述考虑,该部分内容规

定了划分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区块

的划定、划分单元的确定、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确定以

及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临时缓冲带的确定。

35

(1)区块的划定

对于区块的划定,本文件充分结合术语部分对区块的定

义,同时考虑到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情况,提出了“结合用地

及建筑区域分类和分布现状、遥感影像资料和现场踏勘情况等

来划定区块”的方法,明确了区块划分的范围。

要正确识别潜在的区块,需厘清声环境功能区划、用地分

类与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对应关系。根据调研结果,噪声敏感建

筑物对应《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

(试行)》(自然资办发〔2020〕51号)中附录A中规定的居住

用地(07)中的0701~070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中

的0801~0807类;对应《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2011)中规定的居住用地(R类)、行政办公用地

(A1类)、文化设施用地(A2类)、教育科研用地(A3类)、医

疗卫生用地(A5类)和社会福利设施用地(A6类);对应《声

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中规定的除公园

绿地(G1类)以外的Ⅰ类用地。如表3所示。

表3用地分类和噪声敏感建筑物性质对比表

GB50137-2011《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GB/T15190-2014

《噪声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声环境功能区划分

划建设用地标准自然资办发〔2020〕51号技术规范

居住用地

居住居住用地(07)中0701~0702

(R类)除公园绿地(G1类)

教育科研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中以外的Ⅰ类用地

科学研究08

(A3类)0802

36

医疗卫生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中

医疗卫生08

(A5类)0806

文化设施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中

文化教育08

(A2类)0803~0805

机关团体办行政办公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中

公(A1类)0801

社会福利设施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中

社会福利08

(A6类)0807

根据对应关系,可首先筛选出用地分类现状符合噪声敏感

建筑物性质的区域,再结合遥感影像图、现场踏勘和建筑分类

情况对区块予以甄别划定;对于用地类别和噪声敏感建筑物性

质无法对应的区域,应结合遥感影像和现场调查情况识别潜在

区块,避免因仅靠用地分类划分而造成的区块划分不全情况。

在此基础上,本文件又规定了区块的边界范围,即“以居

住区、科研单位、医疗卫生场所、文化教育单位、机关团体办

公场所、社会福利机构等建筑区域用地红线作为单个区块的边

界。”以图2为例,划分时首先根据用地现状分类(a图)确定

含有区块的潜在区域;其次结合遥感影像(b图)对该区域内的

建筑分类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有符合划定条件

的区块;最后,结合现场踏勘情况,确定该区域存商丘中学、

锦绣铭城小区和金色花园小区3个区块。

37

教育科研用地

居住用地

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a)用地分类现状图(b)遥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