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说明

♦......…教材教学解读+

本单元围绕“科学精神”这个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包括三篇精读课文《文言文二

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和一篇略读课文《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这些课文,有的是对自然现象的独特认识和解释,有的是对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现象或身边

的事物展开的探究,有的则是对未来科技展开的奇特想象,呈现了人们不同的思考和探索。

《文言文二则》中,《学弈》讲述两个学弈的人,因为态度的差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

告诫我们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两小儿辩日》讲述两个小孩在辩论太阳离人远

还是近的问题,但是孔子却不能判断谁对谁错,表明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

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的道理。《真理诞

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题目就是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表里的生物》讲

述了“我”小时候对爸爸的怀表充满了好奇,总是想打开它看看里面究竟住着什么生物,文

章表现了作者童年时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是一篇科幻小说,作者畅想了

150年后,同学们使用电子书,在机器人老师的辅导下在家上学的情景,描绘了在作者的想

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的不同。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旨在引导学生初

步了解论说类文章常见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不仅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有理有据地

论证观点。围绕这个要素,教材作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文言文二则》中的《两小儿辩

日》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小孩的观点,以及他们说明自己观点的理由。《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

之后》引导学生不仅要了解作者的观点,还要懂得作者是怎么有序组织事例证明观点的,课

后“小练笔”引导学生从读到写,尝试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一个观点。《表里的生物》引导学

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时要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口语交际“辩论”提示辩论前“选择的

事例要有说服力”,是对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这一方法的运用,体现了单元编排的有机联系。

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素是“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这是学生第一次尝试写科幻故事。

与以往的想象类习作不同,本次习作要结合科幻故事的特点,借助相关的科学知识展开想象,

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单元课文《他

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就是一篇科幻小说,为本次习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体现了读写之间的

紧密联系。

..................教学策略与建议...............

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既是对中低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对本册前几个单元

的发展。选编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阐述了“任何科学发现都需要好奇心的驱

使,都少不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这一观点,并通过奇特的想象,描述了未来社会可能的模样。

针对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科学知识储备的特点,本单元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关注读写之间的联系,有层次、有梯度地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通过精读课文

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再运用“小练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

生活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以加深他们的认识。在指导本单元习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他

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一课的学习,让学生感知科幻故事的基本特点,启发学生展开科幻想象。

第二,依据文本不同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本单元课文类型多样,有寓言故事、

论说性散文、回忆性散文和科幻小说。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如教学《文言文二则》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引导学生体会

人物的观点和论证方法;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用

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的写法;教学《表里的生物》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体会文中

的“我”对身边现象的好奇和关注;教学《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

文奇特的想象,为单元习作做好铺垫。

♦♦♦♦♦*♦+♦♦♦+♦♦一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文言文二则21.会写24个生字,会写37个词语

真理诞生于一百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文言文二则》

2

个问号之后3.概括文中事例,体会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课文

表里的生物2方法

他们那时候多有4.根据相关语句体会人物形象,感受探索精神

1

趣啊5.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1.围绕辩题搜集、整理材料,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

口语交2.抓住对方讲话中的矛盾或漏洞进行反驳,注意用

辩论1

际语文明

3.练习辩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学会全面地看待

事情、处理问题

插上科学的翅膀1.展开想象,写出奇特而又令人信服的科幻故事

习作2

飞2.根据别人的建议修改习作

交流平台1.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

语文园

词句段运用习习惯

书写提示2.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推想词语的意思

3.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4.欣赏赵孟颊的代表作之一《三门记》(局部),了

日积月累2

解赵孟颛及其楷书的特点

5.背诵四则关于发展和创新的名言

14文言文二则

♦......…♦教材教学解读♦

本课安排了《学弈》《两小儿辩日》两篇文言文,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

,深入浅出,引人深思。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全文短小精悍,仅有五句话,虽不足百字,却把两个

人学弈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听讲,另一个人表面虽然在听,实际上却神

游八荒之外了。虽然两个人一起学下棋,但学习效果差异巨大,对比鲜明,令人忍不住探究

背后的原因。最后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总结全文,通过否定智力因素,让读者意识到是因为不

专心致志,所以才会落后。全文通过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于事中见理,告诉人们只有专心

致志才能有所成就。《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全文共分七个自然段,篇幅短小

,故事简单,构思却颇具匠心。开头以无名小儿与圣人孔子对举,其地位和学童的对比本应

高下立现,但作者通过一个“辩”字为后文制造了悬念。文章随后以人物对话的方式,讲述

了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依据,紧扣“辩”字,既有观点,也有事实依据,增强了论辩性。文

中出现了八个“日”字,反复强调所辩的对象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物和现象。随着两小儿

对话的结束,孔子“不能决”,将开篇的悬念一笔击破,结尾余味无尽。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弈秋在教两个人下棋,两个学习下棋的人神情截然不同:右

边的人托着腮,看着棋盘认真思考;左边的人手里拿着棋子,头却抬起来看着天空,等待鸟

来。这幅插图形象地表现了《学弈》的故事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

••••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认读、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学会书写“援、俱”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通过结合旁批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通过对照注释,想想每句

话的意思,了解两个小故事的内容。

4.懂得《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

点的。

5.通过学习,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明白求知路

上应该专心致志,需要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

2.初步疏通并理解文意,把握两则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

I.懂得《学弈》中蕴含的“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

2.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懂得“遇事要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的道理。

教学策略

I.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不多,但都容易写错,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字,认清字形

,在反复练写中加强识记。教师应重视指导文中的多音字和通假字,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

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在文中画出生字词,并用结合注释、查阅字典

、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2.朗读教学

本课文言词汇丰富,朗读时不易上口,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教学,让“读”贯

穿整个教学过

程。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在读中感悟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在读中获得思

想启迪,在读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在读中背诵积累。

首先,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读课文,教师根据情况进行示范朗读。学生读不准的字音,

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字义,从而确定读音。其次,要提示学生把握节奏和

停顿,力求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教师还可以创设弈秋诲二人弈、两小儿辩日的情境,指

导学生开火车读或分角色朗读。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层次结构进行

记忆、背诵。

3.阅读教学

本课可以按照“朗读课文——理解内容——领悟道理”的教学思路展开。首先,指导学

生朗读文言文;然后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词句:最后引导学生试着讲述故事,领悟其中蕴含

的道理。

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多种方法来疏通文意。如,“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的“善”字,”孔子不能决也”的“决”字,都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的字义来推测。对于句子

的意思,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如,“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两个句子,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联想早晨和

正午时太阳的大小差别和冷热对比,从而理解两小儿各自的论据。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则故事的内容。可以组织学生

分小组讲述,一个学生讲,其他同学补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理解了

重点字词,并及时进行指导、纠正。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故事,

提示学生注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想

象,体会人物的心理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4.理解运用

引导学生理解两则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学弈》于事中见理,理解

难度不大。《两小儿辩日》则需明确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理由,难度相对较大,教学时可以

联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梳理两小儿用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说明观点的过程。可以引

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一读两小儿的对话,说说对话的内容,再找出各

自的观点和相应理由;也可以利用表格,帮助学生整理从文中提取的相关信息,从而梳理出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观点的。在理清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引导学

生进一步展开思考,启发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试着说说自己的理解。

课前准备

1.了解作家作品,搜集与孟子、孔子、《列子》有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学弈》一文。会认“援、俱、弗”等字,巩固识字、写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字词含义,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

4.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

教学过程

板块一故事导入,解读课题

1.教师结合课件,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孩子名叫孟轲。他小时候很

贪玩,还喜欢模仿他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所以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孟轲的母亲认为儿子这样很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可是孟轲又模仿做生意的人夸口叫

卖。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于是把家搬到学堂旁边。从此,调皮的小孟轲就跟着学生们

学习起了礼节和知识。孟母心里很高兴,认为这里才是适合儿子居住的地方,就不再搬家了。

2.教师提问,由故事中的人物引出作者:故事中的孟轲长大后,学问满满,成为了我国

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同学们知道他被后世尊称为什么吗?(学生答:孟子)

3.了解孟子。学生自由交流预习所得后,出示课件。教师可根据情况,指名学生对孟

子进行简要介绍,其他学生作补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后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合

称为“孔孟”。他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性本善,将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并将

伦理与政治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政治的根本。《孟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孟子的基本思

想。

4.过渡: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悠久

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还常常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孟子》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5.解释课题。

(1)提问启思:“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

“弈”作名词时,指围祺;作动词时,指下棋。

“学弈”指学习下围棋。

(2)课件出示古人下棋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理解文题。

6.引导质疑。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并归纳。(板书:谁学下棋?跟谁学下

棋?学的结果怎么样?)

板块二学认字句,熟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朗读时出现困难的地方。

(2)指名读,发现容易读错的词句。

2.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

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2)学习本课易读错的字,着重指导多音字“缴”“为”和通假字“与”。

@@@@

①“援”是前鼻音,读yuGn,不要读成sh6u。“弗”读fii,不要读成f6。

②“缴”是多音字,在“弓缴”一词中读zhu6,其他情况下都读jiNo。

③“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中的“为”,当“认为”讲,应读w6i:“为是其智弗若与”

中的“为”,当“因为”讲,应读w3i。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中的“与”是通假字,同“欤",读yii,不要读成yk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注意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

书写的规范、正确。

S3直雷直

“援”要写得左窄右宽;注意右边是“爰”,不要写成“爱”或“受":右边第六笔横

要比第五笔横略长。

“俱”也要写得左窄右宽;注意左边是单人旁,不要写成双人旁;右边的“具”内部是

三横,不要少写或多写一横。

“弗”是独体字;书写时注意笔顺,第三笔为竖折折钩,第四笔为竖撇(不要写成竖),

第五笔竖要比第四笔撇略长。

4.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语气词和重点句子,适当进行教读,提示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

面图图显

(1)“弗若之矣”中的“矣”,“非然也”中的“也”,可用重读的方法读出陈述、判断

语气;“为是其智弗若与”中的“与”,可用提高声调或重读的方法读出反问语气。

(2)理解作者对二人的不同态度,在此基础上分别读出肯定和否定态度。如,“其一人专心

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要重读“专心致志”和“惟”。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

然也”,前一句语调上扬,读出反问语气;后一句读出重音,强调“非”字。

5.课件出示全文朗读节奏、重音,全班齐读。

弘图陶国

弈秋,通国之/善弃者也。使弈秋/承二人弈,其一人/李,尸纹有,野/弈秋之为听;一人/

串听之,一心以为/有当般/将至,拳/援弓缴/而田之。申/与之佟手,曲若之矣。为是其智/

■若与?曰:非/当也。

6.教师指导归纳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7.反复练读,熟读课文。

(1)让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读顺。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3)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趣味朗读,如指名读、赛读、小组轮读等。

板块三理解词义,把握文意

1.对照注释,理解词句。学生对照文旁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画唱留图

弈秋:“秋”是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善:擅长,善于。

使:让。

诲:教导,指导。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精神集中。致,极,尽。志,志向,志趣。

通国:全国。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诲。

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将至:将要飞来。

援:引,拉。

缴:系在箭上的丝绳,文中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

弗若:不如。

矣:了。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曰:说。

然:这样。

2.疏通句子,概括大意。

(1)学生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

(2)小组合作交流,说说故事的内容。

(3)指名概括课文大意,教师适时点拨。(课件出示)

面目尚国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指导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

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却一心以为有天鹅、大雁将要飞来,想拿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与别人一起学棋,但是棋艺比不上人家。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当然不是这

样的。

板块四阅读思考,领悟道理

1.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之前就课题提出的问题,理解文意。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

①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句段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明确: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弈秋。

③指导学生理解句意:“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指出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由

此引出下文,为下文写两个人跟他学下棋做铺垫。

(2)这两个人是怎么学下棋的?

①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句段2: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

缴■而射之。

②明确: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可

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大雁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鸟,学习时注意力很不集中,三心二

意。

③理解句意:用对比的写法描述两个人跟弈秋学下棋的过程。“专心致志”“惟”写出

一个人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听课的状态;“一心以为”“思”“射之”则写出另一个人听课

三心二意,不够专心的状态,使下文的结论水到渠成。

(3)学的结果怎么样?

①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句段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明确: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学得不如前一个人。

③理解句意:用一个转折句式,指出两个人虽然同时学习,但学习效果差异巨大,对比

鲜明,引人探究背后的原因。

(4)教师追问,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后一个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是

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句段4: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教师提问(两个人学下棋时各持什么样的态度),引导学生回顾前文,寻找答案。

②指名学生回答。

③教师总结,引导理解。明确: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的差

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

④理解句意:这两句以设问的修辞手法总结全文。一问一答,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从而

说明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寓说理于叙事之中,明晰自

然,水到渠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⑤词语拓展积累: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这两个人的表现吗?(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2.学生自读思考,感悟寓意,体会道理。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再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提问启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指名回答,教师适时点拨、纠正。(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3.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学生分组讨论,谈谈学习体会。(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心无旁鹫才能成功)

(2)教师引导、深化。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发言,认识到凡事三心二意就会

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学习、做事应专心致志的意识。

4.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

(2)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老师是谁一两人学下棋一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学习结果不同

一点明原因”的顺序,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板块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I.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并利用图示结构指导学生背诵。

〃二人学奕——从师弈秋、

_[专心致志]

一人惟弈秋之为听成功学习之理

学弈<>

另一人[思三心援二弓意缴而射之1I失败贵在专心

、条件相同——结果不同,

2.小结:同样是学下棋,一人专心致志,学有所成;一人三心二意,技艺平平。是后者

不如前者聪明吗?不,是后者求学时不能专心致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

要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地朝着目标坚定地走下去。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

课时目标

1.学习《两小儿辩日》一文。会认“辩”字,巩固识字、写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字词含义,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

4.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

教学过程

板块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论语》中的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2.教师提问激趣:同学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学生答:孔

子)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一则故事,它出自《列子》,讲的正是与孔子有关的故事。学习

之前,大家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列子》这部作品吧。(课件同步出示)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瓯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

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

化名人”之首。

(2)《列子》是中国道家典籍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的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列子》共8

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一些为人熟知的寓

言故事,如''纪昌学射”“愚公移山”“杞人忧天”“歧路亡羊”等皆出自此书。

3.过渡: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

怎么回事呢?大家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板块二学认字句,熟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朗读时出现困难的地方。

(2)指名读,发现容易读错的词句。

2.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

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2)学习本课易读错的字,着重指导通假字“为”“知”。

烟窗目显

①''辩"是前鼻音,读bian,不要读成ban。

②“孰为汝多知乎”中的“为”是通假字,同“谓”,读wGi;“知”也是通假字,同“智

”,读zhi。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注意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

书写的规范、正确。

第回霞第

“辩”是左中右结构,书写时注意中间的”要写得小而窄,三个部分要紧凑,左边

的“辛”第七笔竖要变成撇;注意与形近字”辫、辨、瓣”区分。

4.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语气词和重点句子,适当进行教读,提示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和“孰为汝多知乎”中

的三个“乎”,可用提高声调或重读的方法读出反问语气。

(2)变换角色,体会两小儿辩斗时针锋相对、斩钉截铁的自信,以及嘲笑孔子时的得意。

课文没有描述孔子''不能决也”时的神情,可展开想象,以增加情感体验。

5.课件出示重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学生练读。全班齐读课文。

(1)我以/日单中时/去人近,而月里时/隼也。

(2)我以/日可中/华,而且中时/亚也。

⑶日初出/木如牛姜,及日中/则如茸善,此不为/隼者4、/而咚者本乎?

(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辞物,此不为/近者型/而匹者溥乎?

(5)孰为/汝多侬乎?

6.教师领读,循序渐进,提升能力。

(1)学生跟随领读,读通读顺课文。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3)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趣味朗读,如分角色读、赛读、小组轮读等。

板块三掌握词义,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理解词句。学生对照文旁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陶画富陶

辩斗:辩论,争论。

故:缘故,原因。

以:认为。

始:刚刚。

去:离。

日中:正午。

初:刚刚。

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及:至L至4了。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沧沧凉凉:寒凉。

及其:等到。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文中指天气很热。汤,热水。

决:判断。

孰为:谁说(的)。孰,谁。为,同“谓”,说。

知:同“智”,智慧。

2.疏通句子,概括大意。

(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每句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2)指名概括课文大意,教师适时点拨。(课件出示)

孔子在游历东方的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于是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正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

出来的时候离人远,到了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样

大,到了正午却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后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很寒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

不是因为离得近让人感觉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吗?”孔子无法判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

着说:“谁说你很聪明呢?”

板块四研读课文,感悟寓意

i.解疑释惑,感悟道理。

(1)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面目值国

①两小儿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③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整合答案。

(3)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①两小儿为什么争辩?

争论焦点: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句段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明确:小儿甲的观点是“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

句段2: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明确:小儿乙的观点是“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③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提示:注意句中比喻、对比、反问的运用)

句段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明确:小儿甲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肉眼所见的太阳形状大小来

判断的。(大小差别、视觉效果)

句段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明确:小儿乙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太阳照在人身上的温度来判

断的。(冷热对比、温度感知)

2.汇报交流,理解原理。

(I)过渡: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答:问孔

子)孔子最后做出判断了吗?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句段5:孔子不能决也。

(2)明确两小儿争辩的结果:两小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他们的观点都有事

实和常理作为支撑,各有各的道理,都不能说服对方。所以,就连博学多才的孔子也不能判

断他俩谁说得对,谁说得不对了。

(3)教师提问引导: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

,但难不倒掌握科学知识的我们,同学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

(4)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

(5)课件出示“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直

观、理性的认识。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

的。

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

的误差,同一个物体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

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时的背景是树木、房屋、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

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大了。b.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

叫作“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也就显得大些;

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②近热远凉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

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

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3.学生再读课文,分组自由讨论学习收获。

4.教师提问启思,引导学生感悟寓意: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同学们从课文中受

到什么启示?

一陶胴扇

《两小儿辩日》所表达的道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

(1)从“辩日”的角度,本文告诉我们: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

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

(2)从两小儿的角度,本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

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论说应当有理有据)。

(3)从孔子的角度,本文告诉我们: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子面前坦

率承认自己“不能决”,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恼羞成怒,他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

的态度也很令人敬佩。

(4)从两小儿笑说孔子“孰为汝多知乎”的角度,引发人们的思考:一个人无论知识多

么渊博,也无法回答所有的问题,这就是“学无止境”的道理。

5.背诵课文,表演故事。

(1)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孔子见小儿一小儿辩日一孔子不能决一小儿笑”的顺序背诵,

并提示学生关注两小儿语言的对应性,以帮助记忆。

(2)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一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

指导•(学生可自由选择使用文言文或现代汉语)

板块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I.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并利用图示结构指导学生背诵。

"起因-一两小儿辩斗]

-儿日始出近日中远]

观点

两小儿辩日,另一儿日初而远日中近J善于观察

-儿近大远小]有理有据

!上日土主

埋田〔另一儿近热远凉]

【结果-—孔子不能决J

2.小结:《两小儿辩日》通过写两个孩子围绕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

问题进行辩斗,孔子面对这个问题无法作出科学判断的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

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可见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只

有这样,才能掌握规律,融会贯通;才能踏实稳健,走向成功。

3.提问启思,梳理、总结学习方法: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两篇文言文的?

面目陶国

反复认真读课文一联系注释说文意-►研读交流悟道理

4.拓展阅读。鼓励学生运用上述方法在课外阅读其他的文言文,推荐文言文篇目《郑

人买履》《刻舟求剑》《搜苗助长》《掩耳盗铃》等。

••••

练习设计

I.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2.完成对应训练。

♦♦♦♦♦♦♦♦♦♦♦♦♦♦♦♦♦♦♦教学反思总结…

1.激活知识,激发兴趣。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文言文接触不多,但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

言经验中就有许多是关于文言文的。因此,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新知识的生长

点,对初步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合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

,采用讲故事、诵名句导入的方式,拉近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

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学习课文当以读为本,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只有在读正确

、读熟练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课文。教学时,先让学生试读,然后教师范读课文,接着

指导读书。比较长的句子,让学生标出该停顿、重读的地方,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词句意义。

3.自主学习,自读探究。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

和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让学生首先把句子中难懂的字词对照注释进行理解,然后把句子

连起来讲一讲,在小组进行讨论,合作探究。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材教学解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学生展示了

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或不为人注意的现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进而“找

到真理”的。

课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明确提出观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先对“真

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形象化的观点稍作阐述,阐明它的实质:从常见现象出发,

不断发问,追根求源,最后找到真理;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列举了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

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

的变化与做梦有关三个具体事例,证明开篇提出的观点。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总结全文

,再次强调观点,指出“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够发现真理;最后

阐明科学发现所需要的灵感来自独立思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对前面的论述作了补充,使全

文更加严密完整。

全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整。作者按照“提出观点一印证观点一总结观点”的

思路展开,写法很有代表性。课文在事例的选取和怎样用事例证明观点方面都有一定特点。

用事例证明观点是论说类文章的常见写法,其中“证明”和“事例”同样重要,也就是说,

恰当的选取并表述事例不等于完成议论的任务,还需要在事例和观点之间建立起证明的关系

o首先,课文选取的三个事例都能体现科学发现中的“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紧扣课文的观点。其次,文中的三个事例,在表述时都采用了相同的顺序:先写“现象”,

着力突出其“细小”“司空见惯”;再写“问题”,突出“问题”与“现象”的关系;最后

结合“问题”写相关的发明或发现,即所谓的''真理"。课文的观点正是从常见现象出发,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进而发现真理,这样的表述顺序使事例与观点在结构上形

成了一致,也就产生了证明的关系。

课文的语言表述既注重逻辑性、准确性和严密性,又能够将概括抽象与生动具体相结合

。如,第2自然段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

变成‘!’,找到真理”,既用几个短句精当准确地概括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又有“把

’?'拉直变成”这样生动的表述,形象地说明了观点。课文在介绍事例时也注意表

述的具体和生动,不仅较为详细地叙述了人物的思考过程,还适当加入了动作、心理、场景

描写。

这种写法增强了课文的生动性,使这样一篇讨论科学发现规律的文章丝毫不显晦涩、枯燥。

课后安排了“阅读链接”《詹天佑》,介绍了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克服种种困

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表现了詹天佑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不断研究探索的科学

精神,与课文形成呼应,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内涵之一,就是不惧困难,坚持探索

******............♦♦教学活动设计♦♦♦♦♦♦♦..........

••••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认读、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学会书写“域、惯”等生字和“真理、

领域”等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

词语。

2.通过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

后”这句话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3.通过概括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知道每一个

事例的表达顺序。

4.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5.能认识到生活中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激发热

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发现的热情。

••••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

启发。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

教学策略

I.字词教学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在文

中画出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揣摩意思。教学生字时

,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可分类指导,本课要求会写的字,着重指导笔顺及关键笔画的书写

o“域、惯、溅、魏、搜、蚯、蚓、版、阶”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圃”字是全

包围结构;“盐、蕊”是上下结构。教学“域、盐、蚯、蚓、阶、蕊”时,可以结合图片或

实物;教学“溅、搜”时,可以用实物或动作表演的方法;教学“惯、搜、版”时,可以用

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其中,“惯、搜、版、阶”是形声字,且声旁改变,易形声字误读,可

以运用“加一加”“减一减”识字法,进行强化识字。

词语理解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其中,“无聊、敏感

、吻合、灵感、明显、不可思议”还可以运用动作表演、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等方式来

理解。

2.阅读教学

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由标点符号导入,激发学习兴趣。由标点符号“?”到“!”的变换引入,可以令

学生眼前一亮,紧接着自然引出课题,能很好地激发学习兴趣。(2)围绕课题,理解课文表

达的观点。课文的题目就是作者想表达的观点,这一表述较为概括,需要进一步的阐释。在

引入课文时,教师可以围绕课题,引导学生阅读第1自然段,并思考问题。在理解课题的实

质含义后,再引导学生结合第2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说说这一段的内容,并用第2自然段中

的话解说课文题目的意思,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要观点,并让学生懂得课题就是本文的观点

o(3)细读事例,了解文中是怎样运用三个事例来印证观点的。教师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为什么要列举这些事例?每个事例是按

照怎样的顺序进行介绍的?安排学生分组讨论问题,然后分享交流。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

,三个事例虽然内容不同,但事例与观点是紧密关联的,从而理解课文为什么要列举这三个

事例。引导学生了解每个事例介绍的顺序时,教师可根据课堂实际,确定教学思路。①思路

一:先引领学生学习第一个事例,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事例的;再让学生自主阅读

后面两个事例,并与第一个事例作比较,总结三个事例在叙述顺序上的共同之处,进而引导

学生体会,三个事例都采用了相同的表述顺序。②思路二:可以引导学生将三个事例同时进

行比较,如使用表格帮助学生梳理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和叙述思路,从而懂得这三个事例所

采用的叙述顺序。(4)总结事例,进一步明确事例与观点的关系。在细读三个事例之后,教

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第6、7自然段与事例和观点有什么关系,认识到第6自然段是用概括

性的表述印证了开头提出的观点,并对前文做了总结,第7自然段则是对前文的补充,使全

文论述更加严密完整。(5)回顾课文的写法,进行仿写练习。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让学生领悟写作

方法,促进读写迁移。只有让每个环节紧密相关,逐层深入,才能确保学生真正地理解课文

传达的观点。

3.表达运用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体会到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此时通过“小练笔”,引

导学生通过事例来说明一个观点,正是对本课学习的巩固和运用。教师可引导学生确立自己

想要说明的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等,然后围绕观点,初步选取事

例。可组织同桌或小组交流,互相评一评对方所选取的事例是否能够说明观点,还可以选取

哪些事例,等等。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所举事例与观点是否一致,并适时

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提示学生,在不同的事例之间加上过渡语,以增强论证的说

服力。最后,还要重视写完后的交流评议,评议的重点是具体事例是否能证明观点,对具体

事例的叙述是否有一定的顺序。

••••

课前准备

I.了解作家作品,搜集文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相关资料及与科学发现有关的小故事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朗读过程中,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借

助字典掌握字音字义,抄写生字并组词。

3.把含义深刻、不易理解的语句圈画出来。

4.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I.会写“域、惯”等生字,理解字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巩固识字、写字的能

力。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课题,明确本文表达的观点。

3.理解文中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事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标点导入,激趣点题

1.出示标点,学生观察思考。

(1)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这是什么标点符号?它有什么含义?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再问: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就会变成什么标点符号?它又有什么含义?(课

件同步演示动画,把“?”拉直变成“!”)

(4)学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2.引入课题,解释“真理”。

(1)引入课题:由问号变成叹号,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变换,却被作者用来形象地阐

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作者,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陶白豳函

叶永烈,1940年生,浙江温州人,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

要作者之一。代表作品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等。

(2)启发思考:先看看这两个标点符号的变换,再看看课题,想一想“?”代表课题中

的哪个词语,“!”又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代表“问号”,“!”代表“真理”)

(3)理解“真理”:同学们知道哪些真理?(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几个揭示真理的名言警句)

3.小结过渡:以上的名言警句、公式等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都被实践证实是正确的

,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真理。这些真理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指导着我们的言行。那么,作者

为什么会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一探究竟吧!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