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论述类文章阅读
分析体脸・・口
4r)v/-1x(;;•rvvirry-1\
E考仍呈出^OGANGCHENGXIAN
阅读一般论凝文章。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感知真迎^ANZHIZHENTI
一、(2011•藻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
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
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
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
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
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
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
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
一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
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
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
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
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
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
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己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
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
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
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
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
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己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
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
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
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
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
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
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
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
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
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儿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
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
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
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
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
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
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
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
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
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二、(2011•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
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
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
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
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
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
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
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腹赋”“朦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邺风•新台》和《诗经•秦
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
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教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
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
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
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
“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
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
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
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
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
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
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
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
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
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
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
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
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
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朦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
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
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
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
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
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
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
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
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
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三、(2012•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
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
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
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
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
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且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
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
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
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
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
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
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
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
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
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
定的社会基础。
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
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
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
常密切的关系。
B8明晰考向心INGXIKAOXIANG
高考课标公国曩论述类文章阅读,2010年考查的是关于书法发展演变研究的论文,2011
年是关于《诗经》研究的论文,2012年是关于科技黑箱研究的论文。
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测试,覆盖面宽,思维容量大,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主要
考查掌握知识的迅捷与牢固性、逻辑思维的清晰与深刻性。试题的区分度较大,失分率较高。
课标全国卷三个选择题侧重于“理解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文
章内容”“概括文中作者观点”等方面的考查,如2011、2012年高考试题就是从这四个方
面设题的。以逆选题为主,标志词为“不正确”或“不符合”。在选项的设置中有些选项是
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有些则作了适度的迁移或变换。选项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
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
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
隐含工二定的能力迁移要求。
探究突破
匕——:AODIANTANIIUTUPO
一般论述类文章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
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它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往往富有时代气息和人
文内涵。
用来作为高考试卷中阅读材料的论述类文章,大都属于学术论文。学术论文不是针对一
件具体事件来写,和一般的议论文相比,论证的广度和深度要大些,事物之间的关系要复杂
些,事理的抽象程度要高一些,文字要深奥些,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不那么浅表和直接,
思维的跨度较大,阅读时需要细心地去寻找才能发现前后的有机联系。
考查角度一:理解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
“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这些概念或表示特定
的意义,或表达丰富的内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
“重要概念”一般包含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性概念(词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概念(词
语),重点代词的指代内容,有深层含义的含蓄的词语,在结构上有过渡、照应作用的词语
等。
“重要句子”,多数是能够表达作者所持的观点或者是概括文章某一局部内容要点的句
子,以及结构比较复杂而且能够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
理解句子的含义有三个层面。
(1)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一般来说,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
难,它不是高考的重点。
(2)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所谓''句内意义”是指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
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方面的理解,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3)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
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委婉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常常是考查的重点。
典题探究
1.重要概念
【典题】(2012•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己为本位,与人
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
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
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
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
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
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
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
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
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
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
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
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
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
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
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
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
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
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
转化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止匕外,家园感的
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
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
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
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
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
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
保护自然环境,并努力建设乐居的环境。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1.(考点题)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
者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
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
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
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C项中“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
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错误,原文第一段说的是“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
的”。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
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r
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
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
深厚的文化感,二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
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第二段谈的是如何看待自然的问题,
“家”只是一个比喻。A项中的“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原文中为“区分为三个层级”;并且
“是基础”在原文中为“只是基础”,措辞的改变背离了文章的原意。
答案:A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
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
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成景观
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
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信息区域在第三段。D项,错在“首先”
二字上,原文无此根据,属妄加推断。
答案:D
2.重要句子
【典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可以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
微"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杂文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
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大都在小说和戏剧中可能只是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
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
不是描写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
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探求艺术家
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
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木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团锦簇灿烂、生气蓬勃
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
没有见到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就像只看到花架而忘记
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学文学的人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对胃口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
在文学趣味方面也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文学作品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纯
正的文学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就不能正确地欣赏
任何作品的佳妙。
趣味是对生命的彻悟和留恋。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和创造,趣味也是如此。纯正的文
学趣味必有创造性,必时时刻刻开发新境界。如果让你的趣味囿在一个狭小的圈套里,它无
机会可创造开发,怎能不随之僵死腐化?从前私塾冬烘学究如井底之蛙,以为天下之美尽在
八股文、试帖诗。他们对于这些乌烟瘴气何尝不津津有味?然而,这算是文学的趣味吗?
(节选自《话说文学趣味》)
1.根据原文,下列对“纯正的文学趣味”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小说、戏剧、杂文等各类作品都能够当一首诗看。
B.对诗有浓厚的兴趣,能欣赏到其他种类的作品的佳妙处。
C.有广博的趣味,能够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处。
D.有创造性,时时刻刻都能够开发创造新的文学趣味。
解题思路:原文意思是具有“纯正的文学趣味”的人能欣赏到各类的作品的佳妙处,而
不是“当一首诗看”。
答案:A
2.(考点题)下列对“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诗比别类的文学作品更加谨严、纯粹、精微。
B.爱好诗的人,在小说和戏剧中不仅仅看到故事。
C.一个人喜欢诗就可以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D.诗是纯正的文学趣味的必要的构成元素。
解题思路:因为“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仅仅说明“喜欢诗”是
“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的一个途径。
答案:C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喜欢诗,说明他有很高的文学趣味。
B.一个人不喜欢诗,在小说和戏剧中就只能见到故事。
C.第一流小说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并不仅在故事。
D.从前私塾冬烘学究深研八股文、试帖诗。
解题思路:A项,于文无据。B项,原文说:“大都在小说和戏剧中可能只是见到最粗
浅的一部分。”D项,原文说:“私塾冬烘学究如井底之蛙”“趣味囿在一个狭小的圈套
里”。“囿”是思维的局限,不是深研。
答案:C
方法归纳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有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
境来体会。
1.锁定阅读区间。一般情况下,重要概念在文章中会有一定的篇幅进行说明或阐释,
有的说明或阐释在文中比较集中,有的则分散在文章的好多段落里。解题的关键就是要快速
确定相关区域的信息,弄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要有语境意识。一般情况下,作为概念的词语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
他词语组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包含这个概念的意思,
或制约这个概念的含义。解题时要结合语境,要有整体概念,把握上下文的意思,切忌断章
取义或以偏概全。
3.辨清对概念进行修饰的词语的含义。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本质属性为基
础,仔细辨析概念前面的修饰词语的含义,通过筛选,选取揭示概念特点的信息,然后一一
与选项仔细比较对照,找出选项与文本具体内容的区别,准确把握概念内涵,明确概念外延。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需要在勾画中理解句子,在概括中把握思路,在比照中
得出答案。
1.在勾画中理解句子。“答案就在文章中”是解读论述类文章客观题必须坚持的基本
原则。经常听学生说“文章读得模模糊糊”“没有读懂”。究其原因,是我有在勾画中把
握要点、理解句意。勾画什么?一是标示出一些关键的语句,如领起句、过渡句、小结句等;
二是标示出一些重要的词语,如顺序词、结论词、时间词、对象词、指代词、范围词、程度
词等。
2.在概括中把握思路。勾画之余,还要在理解中概括提炼,把握思路,感知全文。如
2010年课标全国高考《金石书画漫谈》,抓住了前三段的段首句和第四段中的“作用”一词,
就能够形成下列认识:
论题:中国的书法艺术。
论点: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字体及风格多样,并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①书法艺术的渊源、
②书法演进的种类[、、
<③真书艺术的兴盛,层递式
、④书法的作用价值,
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为寻找答题区间,在比照中得出答案提供了便利。
3.在比照中得出答案。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把握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把选项和在
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如2011年课标全国高考《诗经》
第2题对“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理解,文中表述为“别人看来”,而题目中表述为“叛
臣的一面之词”,看来关键就在于对“人之多言”中“人”是“谁”的理解上了。另如2012
年课标全国高考第1题对“科技黑箱”的理解,将原文的“进行选择”误解为“进行修
正”。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在中国的棋林之中,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围棋和象棋。俗语有云:棋局小世界,世界大
棋局.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现象,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其相通之
处在于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颜色不同构成两方来对垒拼杀。但再加考察,
则大有区别在其中。
先说围棋。围棋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其胜负的标志就是所占地盘之大小,而
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有两口各自独立的“气眼”。“气眼”即活动空间,对方不得侵
入。这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想要保有地盘,就要使地盘连成一片;耍
想地盘不失,就必须有城池作为依托。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
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当。群体力量大于个体,占得空间则取得胜利,体现的是人类
早期的追求目标和较为平等的价值观念。
而象棋则不然。它将棋子分为将、士、象、马、车、炮、兵等七种。其胜负只取决于将
帅之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即使全军覆没亦不为输;而将帅若遭不测,即使未失一子亦算失
败。其余各子价值也大有区别。车可横冲直撞,所向披靡;马可腾越出击,纵横驰骋;炮可
隔子发威,火力凶猛等等。由此衍生出诸子地位不可等同。将帅属于最为无能之辈,不仅行
动迟缓,杀伤力差,且不能越孤城半步,却要所有棋子拼死护卫。其余各子也等级森严,贵
贱分明:车乃棋中至宝,万不可轻弃。马、炮地位大抵相等,开局时炮似乎稍胜于马,而残
局中则马大胜于炮;最为惨烈者当属兵卒,数量众多,因而弃之不惜;本领有限,因而作用
不彰;只许前进,不能后退,因而前景黯然,结局惨烈。这是等级社会最为生动、最为集中
的体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
围棋早于象棋。《博物志》云:“尧造围棋,丹朱善棋。”虽不可信,但其产生于严格
的等级制度形成之前,应无异议。其各子平等、机遇相同的构思设计,就是中华先秦文化中
“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而象棋各子之间与生俱来、无从更改身份差异和为保统帅而不惜
耗尽生灵的僵化理念,是秦代以后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
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其不必为保全先行设定之统帅而煞费苦心,只需以
全局形势为依据进行判断。而象棋弈者则着实可悲,必须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
而只是为了那位无能的统帅之安危。将一人之存亡凌驾于群体安危之上,这种游戏规则乃中
国传统社会结构和规则的缩影,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围棋和象棋反映出中国文化在不同角度、不同阶段逐渐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
值观念,围棋的存在表明中华文化体系中至少还存在着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考虑到中
国古代的爱国情操向以忠君行动来体现,象棋所表现出来的便可视为先人为保江山社稷而不
惜一切代价的群体理念和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这两种精神和理念相辅相成,共
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1.(考点题)下列有关“象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象棋中,将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最为无能,却要所有棋子拼死护卫,它将一
人之存亡凌驾于群体安危之上。
B.车可以横冲直撞,所向披靡。它乃棋中至宝,地位最高,本领最大,万不可轻弃。
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丢车保帅。
C.马、炮地位大体等同,开局时炮似乎稍胜于马,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不少。马可纵
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二者各具威力。
D.本领有限,作用不彰,前景黯然,结局惨烈的兵卒,是等级社会中处于最底层人民.
的生动具体的体现。
2.(考点题)下列对“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现象,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构成了中国传统
社会的缩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棋局小世界,围棋和象棋的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颜色不同构成
两方来对垒拼杀。
B.围棋就是要保有地盘,使地盘联成一片;而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有城池作为依托,
这折射出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
C.下象棋要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一切只为了那位无能的老帅的存活,
这种游戏规则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D.象棋各子之间与生俱来、无从更改身份差异和为保统帅而不惜耗尽生灵的僵化理念,
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围棋中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
势不可当,体现出人类的终极目标和平等价值观念.
B.象棋的胜负只取决于将帅的存亡,下象棋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死对方的将帅。而要想
将死对方,只要保住车就可胜券在握。
C.下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以全局形势为依据判断胜负。而下象棋只为了
考虑统帅的存活,受限制多,没有主观能动性。
D.围棋和象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虽有不同,但围棋体现的平等理念、民主精神与
象棋体现的群体理念和牺牲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考查角度二: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
筛选,即根据阅读要求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也就是根据题目要求,区分
信息的主次、轻重,去伪存真,进行比较、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挑选出符
合题目要求的语言材.料。整合,就是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使之
符合题目要求。这类题目,通常涉及被说明事物的功能、构造、过程、成因等因素,也涉及
研究、生产的依据、方法、途径等。
归纳,指的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规律。概括,指的是
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纳在一起。考题常以概括文段要点、文章中心和事物特征的形式出现。
归纳、概括活动与分析活动密切相关,因为首先要把事物的特性、因素等从个别事物中划分
出来,然后才能进行综合归纳,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因此,分析句子结构、段落
层次、文章结构、陈述角度等活动,是与归纳、概括活动伴随始终的。
因为归纳与概括活动要建立在对文章结构与思路正确把握的基础之上,所以必须对“分
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阅读知识进行深入了解。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是作者思路的外在体现。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
识,作者思维发展的过程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清晰严
密,可以表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又表明作者对所写的事物是
否形成了鲜明的印象、态度和感情。
关于思路对文章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些话:”文章思有路,遵路斯识真。作
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者写这一篇,思路是怎样开展的?换句话说,是怎样一步接着
一步想的?如果能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对读和写都有很大好处”。什么是思路呢?思路
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
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通过内容组织成一个严密的整
体。
典题探究
【典题】(2012•大纲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
《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
《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
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
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己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
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
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己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作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是早已有
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
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I,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
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纤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徙漕路由京口壕,治
伊娄渠以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
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
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
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
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
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
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
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
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
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
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
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
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
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
(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1.(考点题)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
名的运河渡□O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
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
来作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
己驰名的扬子津。
解题思路:原文的意思是,宋元间人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
人来作注解才行,因此胡三省才为《资治通鉴》作了注。
答案:C
2.(考点题)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
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移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
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己经开凿了新
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
实用船运石头和运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解题思路:“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沙洲在“江中靠北岸
处”,不一定与扬子津正对。
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
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
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
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
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解题思路:文中所引《丁督护歌》的两句诗写瓜洲浦开凿过程之艰难;所引《题瓜洲新
河饯族叔舍人贲》的两句诗写了于瓜洲新河送别族叔时的情景,是瓜洲浦开通后的事。从内
容看,《丁督护歌》的写作要早于《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
答案:D
方法归纳
一、筛选与整合
1.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
提取信息的区间。通读全文,在把握整体文意的基础上,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整
理出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关键句和关键词一一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
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的形成、发展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
意义的词等。
3.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
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非常重要。确定之后需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
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筛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效信息。筛选,
就是联系阅读材料,依据试题要求,进行比较、过滤、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
筛选的范围可以是一句一段,也可以是多段甚至全篇。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有时可以找到几处原文,但只有--处是符合要求的,要比较分析;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
可以互相补充。
4.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
辨明正误。对照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条件与结果、方法与目的、
成就与问题、可能性与现实性等。在细心对照的基础上,经过一番分析、综合,再根据题目
要求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如选项的表达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对概念、文句的理解是否
准确,对原因的分析是否合理,对结论的推断是否正确,对要点的归纳是否全面……从而排
除错误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5.根据目标要求运用提取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构建完整的判断。
二、归纳与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用简明的语
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提炼与综合的过程。简而言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
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阅读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包含
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概括段落中心。一般论述类文章中的段落,主要是议论性段落,一个完整的议论性
主体段落一般包含起始、展开、终结三个部分。起始部分主要是提出观点和论题,展开部分
主要是分析论证,终结部分主要是重申论点和拓展深化。不完全的议论段落或者省去起始部
分,或者减掉终结部分,但展开部分是必须保留的。概括段落中心,主要着眼于起始部分和
终结部分的关键词句。没有起始和终结部分的段落,则要从分析论证的文字中提炼概括作者
的观点。
2.归纳内容要点。一般来说,论述类文章一个主体段落的中心就是全文的一个内容要
点,但各个段落的中心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方式,如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等,
在罗列全文段落中心的基础上,我们要在更高层次上归纳并组合段落中心,形成更为概括的
内容要点。
3.概括中心意思。中心意思就是文章的大意,在论述类文章中主要指论者对议论的社
会现象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把握文章中心意思的策略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策略,即从
宏观上整体把握作者的见解和主张。选用这一策略要与对文章局部内容要点的把握相联系,
使整体关照与局部分析协调一致,当整体关照与局部分析相冲突时,要在整合局部内容要点
的基础上调整整体认知。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策略,即在把握文章各个局部内容要点的基础上,
通过“并加”(把并列的内容要点相加)和“提炼”(抽取各个内容要点的共同点)的方式,
概括出中心意思。在论述类文章阅读中,要把这两种策略结合起来使用。
4.突破方法。
(1)从核心语句突破。文章中能瞻前顾后、领挈全文的某一关键词或句子,往往是理
解文章、概括文章具体内容的关键。这种句子或词语大多在篇首或篇末,也有些在篇中或标
题中。
(2)循主要线索突破。主要线索就是文章的思路或脉理。精研脉理,把握思路,概括
文章具体内容,方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寻找主要线索也要善于抓住关键性和标志性的语句。
(3)层层概括突破。有些文本的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文本内
容的基础上,获得相关文字信息,层层概括,综合归纳,反复筛选,然后运用准确、恰当的
语言表述出来。
(4)挖掘隐含信息突破。语境是表达感情、思想的铺垫。文章的关键语句在特定的语
言环境中,往往既有表层意义,又有深层意义(即隐含意义),只有把语句的深层意义挖掘
出来,才算真正理解阅读材料,吃透作品的含意,才能够准确归纳和概括文章内容和中心。
隐含信息有时还体现在注释、说明或情景材料中。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在文艺低俗化现象背后,既有社会大潮的裹挟,更有文艺自身的原因,其中包括文艺观
念上的根本误区,亟需我们反思。
反映生活不等于放弃精神坚守。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被曲解演绎为生活是怎样
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问题在于,文艺毕竟不能照搬生活,这里有文艺家的主体性以及价
值立场和审美态度问题,他的价值选择和审美判断问题,还有他的艺术良心和责任感问题。
艺术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和选择反映对象,在创作中要表现自己的情感评价和审美理
想,即便是反映生活中那些庸俗、低俗、丑陋现象,也不能没有审美批判和价值导向,以往
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己经给了我们足够多的启示。然而有些人故意回避这些问题,要么不承
认低俗,要么将这种低俗归为社会问题而不是自己的责任。将文艺审美简化为娱乐,再偷换
为游戏,沦为搞笑。这样一来,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变成.了专
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为了逗你玩、逗你乐,将娱乐变成“愚乐”和“傻乐”,如此“审
美”,文艺岂能不滑向痛俗和低俗的泥潭!
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问题是,“通俗化”很容易变成庸俗化、低俗化。正如鲁迅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所说:
“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
满足群众需要,并不意味着就要“俯就、迎合、媚悦”。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需要满足也
需要引导。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人的健康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必然诱发人的低级趣味。真
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本来应拥有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能够主动参与的,然而在当下的文化
市场里,大众并没有获得这样的自主权,他们只是被动的消费者。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趋势,这意味着要更多面向消费市场和大众需求,
更多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文化产业化是否意味着不需要承
担社会责任和不顾社会效益?按某些人的逻辑,似乎“文化事业”才有承担社会责任和考虑
社会效益的义务,而“文化产业”则只需追求经济效益,所谓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可以完全
撇开。这也许正是当今一些文艺不断走向低俗化的重要原因。精神文化市场不能一刀切地全
盘“消费主导",它既要考虑大众的消费需求,也要考虑文艺产品的健康有益,力求以此引
导和培育健康有益的文艺消费。马克思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
大众。”消费主体及其趣味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既然如此,文艺生产就
不能以“产业化”为理由推卸责任,更不能以此作为低俗化的借口,这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
践上都是不能含糊的。
文艺观念上的种种误区,无疑会影响文艺实践,导致文艺低俗化现象滋生蔓延。因此,
对这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种文艺观念误区,
对于扭转文艺低俗化之风十分必要。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艺大众化”的一项是()
A.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在文艺的发展中具
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B.文艺大众化并不是要求文艺设法俯就大众,因为这样就容易流为迎合、媚悦大众的
文艺,对大众无益。
C.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满足与引导,因为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趣,而
低俗的文艺则不然。
D.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不应是没有自主权的被动的消费者,而应是拥有主体性和
自主性的主动参与者。
2.(考点题)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理解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因
为在反映生活时,艺术家有着自己的精神坚守。
B.文艺审美在简化与偷换概念中,沦为搞笑,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而
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
C.马克思说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阐明了艺术作品
对“艺术对象”,即文艺大众这一消费主体的影响力。
D.要扭转当今社会中文艺低俗化之风,就要对那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念加以
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种文艺观念误区。
3.(考点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就是,文艺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没有承担起生活所应有的社会
责任和义务,背离了文艺自身的人文精神内涵。
B.文艺之所以不能照搬生活,是因为文艺创作体现着文艺家的主体性、价值立场和审
美态度,体现着艺术家对反映对象的发现和选择。
C.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也要承担社会责任,顾及社
会效益,这样才有可能改变文艺低俗化的状况。
D.消费主体及其趣味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所以健康或不健康的文
艺作品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文艺大众。
考查角度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章是作者思想和态度的反映,对文章的阅读分析,自然离不开对作者的思想观点和作
者对社会人生的态度的分析。一般来说,在论述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比较鲜明的,这
些观点态度常常集中表现在全文的中心句和段落的中心句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度,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要抓住了上述两类中心句,就可以做到。但具体到文章局部,分析
概括作者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观点态度,就要下一番思考的功夫。阅读时,要从分析句子间的
语意关系入手,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从材料出发,推求作者的表达意念,进而把握作者的
观点态度。
典题探究
【典题】(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
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
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
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
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
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
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
(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
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
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
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
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
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
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
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甚至上面提到的孟子、
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
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
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
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工厂食堂食品安全应急预案承包合同3篇
- 2025年小区电梯广告内容合规审核与责任约定合同
- 2025版车抵押贷款合同范本(含违约责任)3篇
- 2024年金融衍生品买卖中英文对照投资合同3篇
- 2024年党建联盟共建协议书3篇
- 2024年版石膏板制品购销合同3篇
- 2024年赣州软件开发项目合作合同
- 2024年标准版机器设备采购合同范本版B版
- 2024年版:汽车维修服务合同模板
- 协议书签署后的执行方案
-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设计说明(3标段)
- 水泥常规试验作业指导书
- 国有土地上房屋装修备案申请表
- 辽宁盘锦浩业化工“1.15”泄漏爆炸着火事故
- 红黄绿白黑五色食物巧选择红黄绿白黑五色健康法
- 办公楼装修工程难点、重点分析及对策
- 动物行为学论文(无删减范文8篇),动物学论文
-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资料
- 某市自来水厂工艺设计
- 2023年公务员体检表
- GB/T 9115-2010对焊钢制管法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