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生理基础第四章 消化系统_第1页
婴幼儿生理基础第四章 消化系统_第2页
婴幼儿生理基础第四章 消化系统_第3页
婴幼儿生理基础第四章 消化系统_第4页
婴幼儿生理基础第四章 消化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婴幼儿生理基础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精品教材·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系列主

绮李

琼潘太健2365目录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4消化系统1人体概述7内分泌系统8泌尿系统9生殖系统10感觉器官和皮肤11免疫系统第四章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的功能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系统概述消化系统的保健01030204第一节消化系统概述一、消化系统的组成二、胸部标志线三、腹部的分区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组成,是一条粗细不均的管道。通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部分称为上消化道,把空肠及以下的部分称为下消化道。消化腺包括大、小消化腺两种。大消化腺位于消化道以外,是肉眼可见、独立存在的器官,包括:大唾液腺(有三对,分别是腮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各一对)、肝、胰等。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如食管腺、胃腺、肠腺等,均为实质性器官。消化系统概述4.1一、消化系统的组成(1)沿身体前面正中所作的垂线,称为前正中线。(2)经过锁骨中点所作的垂线,称为锁骨中线。(3)经过腋窝前缘、中点和后缘所作的垂线,分别称为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4)经过肩胛下角所作的垂线,称为肩胛线。(5)经过人体后面正中所作的垂线,称为后正中线。消化系统概述4.1二、胸部标志线(一)4区法以前正中线和脐的水平线,把腹部分为左上腹部、右上腹部、左下腹部、右下腹部4个区。(二)9区法以两条水平线(上面水平线为两肋弓下缘连线,下面水平线为两髂前上棘的连线)和两条垂直线(两髂前上棘至腹正中线的水平线的中点上所作的垂直线)把腹部分成9个区:左季肋区、腹上区、右季肋区;左腹外侧区、脐区、右腹外侧区;左腹股沟区、腹下区、右腹股沟区。消化系统概述4.1三、腹部的分区第二节消化系统的结构一、消化管二、消化腺三、腹膜(一)口腔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口腔前壁为上、下唇,两侧为颊,上壁为腭,下壁为口腔底,口腔内有牙、舌等器官。口腔以上、下牙弓咬合为界,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两部分。当上、下牙弓咬合时,口腔前庭可经第三磨牙后方间隙与固有口腔相通。1.口唇和颊口唇和颊均由皮肤、皮下组织、肌及黏膜组成。两唇间的裂隙称口裂,两唇结合处称口角。上唇外面正中有一纵行的浅沟称为人中,是人类特有的结构,我国传统医学称人中穴。病人昏迷时,可在此处进行指压或针刺。在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黏膜处,有腮腺管的开口。细菌性腮腺炎患者,化脓期挤压腮腺可见脓液至导管口流出。消化系统的结构4.2一、消化管(一)口腔2.腭腭构成口腔上壁,分前2/3的硬腭及后1/3的软腭。硬腭以骨腭为基础,表面覆以黏膜,黏膜与骨紧密结合。软腭是硬腭向后延伸的柔软部分,由骨骼肌和黏膜构成。软腭后下方倾斜游离,其中央有一乳头状突起称腭垂或悬雍垂。至腭垂向两侧形成两条弓形皱襞,前方一对延续于舌根,称腭舌弓;后方一对向下延至咽侧壁,称腭咽弓。两侧腭舌弓、腭垂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与咽的交界处。3.舌舌位于口腔底部,以肌肉为基础,表面覆以黏膜。舌分为上、下两面。上面为舌背,舌面前2/3为舌体、后1/3为舌根,舌体的前端称为舌尖。脱落的舌黏膜上皮和表面的黏膜形成许多小突起,称舌乳头,可感受味觉的刺激。脱落的舌黏膜上皮细胞混以细菌、唾液、食物残渣构成舌苔,观察舌苔的厚薄和颜色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舌的下面正中线上,有一纵行的黏膜皱襞连于口腔底,称舌系带。儿童舌系带过短可影响发音。消化系统的结构4.2一、消化管(一)口腔4.牙(1)牙的形态。一颗牙在外形上可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每个牙根有牙根尖孔通过牙根管与牙冠较大的牙冠腔相通。牙根管与牙冠腔合称牙腔或髓腔。(2)牙的组成。牙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组成。牙齿的主要构成物质为牙质(牙本质),外面包有牙釉质(在牙冠部分)和牙骨质(在牙根部分)。牙骨质外还有由纤维组成的牙周膜,把牙齿固定在牙槽中。牙的中央有牙髓腔,内充满牙髓,并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消化系统的结构4.2一、消化管(一)口腔4.牙(3)牙周组织。牙周组织由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俗称牙花肉)三部分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固定和营养牙齿。牙周膜是一种致密的纤维组织,一端埋入牙骨质,一端连接牙槽骨,实际上是牙齿通过牙周膜被悬吊在牙槽窝中,使牙齿能牢固地固定在颌骨的牙槽窝内,且具有一定的弹性,有利于缓冲牙齿承受的咀嚼力。牙槽骨是包围在牙根周围的颌骨的突起部分,形成牙槽窝,牙根直立其中使牙齿和牙槽骨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不松动,便于咀嚼。牙龈覆盖在牙槽骨的表面,包绕着牙颈部,边缘呈弧形,两牙之间的牙龈呈楔形,称为牙龈乳头。正常的牙龈为粉红色,质韧,微有弹性,故能承受咀嚼压力,耐受食物的摩擦。牙髓的神经、血管通过牙根尖孔与牙槽骨和牙周膜的血管、神经相连接,营养物质通过血液供给牙髓,营养牙齿,所以牙齿和牙周组织关系密切。消化系统的结构4.2一、消化管(一)口腔4.牙(4)牙的分类及萌出。牙根据形状可分为尖牙、切牙、前磨牙、磨牙。人的一生中先后有两副牙齿,按萌出先后,分为乳牙和恒压。乳牙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有的提前至4个月萌出,2.5~3岁出全,共20颗。恒牙在6~7岁开始萌出,恒牙的第一颗磨牙首先长出,直至13~14岁逐步出全替换全部乳牙,而第三颗磨牙(智齿)萌出最迟,又称为迟牙,到17~25岁成年后才长出,有的甚至终生不出。因此恒牙数在28~32颗为正常。消化系统的结构4.2一、消化管(一)口腔4.牙(5)牙的排列。乳牙上、下颌左右各5颗,共20颗。恒牙上、下颌各7~8颗,共28~32颗。为了记录牙的位置,常以人的方位为准,以记号“+”划分四区表示左、右侧及上、下颌牙的牙位,并以罗马数字Ⅰ~Ⅴ表示乳牙,用阿拉伯数字1~8表示恒牙。消化系统的结构4.2一、消化管知识拓展——牙齿萌出的特点及顺序(1)牙齿的生长具有一定的顺序,这与牙胚发育的顺序一致。(2)下颌牙齿萌出早于上颌同名牙。(3)如果没有身体健康方面的异常,宝宝牙齿或早或晚萌出都是正常的。(4)左右同名牙齿基本同时出龈萌出。(5)牙齿生长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个人差异也较大。(6)婴幼儿出牙数=月龄-(4或6)。消化系统的结构4.2一、消化管(二)咽1.鼻咽鼻咽位于鼻腔的后方,介于颅底和软腭之间,向前经鼻后孔与鼻腔相通。其顶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称为咽扁桃体,在婴幼儿时期较发达,6~7岁开始萎缩,至10岁后基本完全退化。鼻咽的两侧相当于鼻甲后方1.5cm处各有一个咽鼓管口,借咽鼓管通中耳鼓室。婴幼儿的咽鼓管较为粗、短、平直,鼻咽部感染容易经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咽鼓管的后方有一凹陷,称咽隐窝。消化系统的结构4.2一、消化管(二)咽2.口咽口咽位于口腔的后方,介于软腭与会厌上缘之间,向上通鼻咽,向下通喉咽,向前经咽峡通口腔。咽的前壁主要为舌根后部,口咽外侧壁在腭舌弓与腭咽弓之间形成凹陷,内有腭扁桃体。咽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共同围成咽淋巴环,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上端的防御结构。3.喉咽喉咽位于喉的后方,上起会厌,下至第6颈椎下缘平面与食管相续。喉咽向前经喉口通喉腔。在喉口两侧各有一个深凹,称为梨状隐窝,为食物常滞留处。消化系统的结构4.2一、消化管(三)食管食管是前后扁窄的肌性管道,上端与第6颈椎下缘平面续于咽,下行穿过膈的食管裂孔,下端约在第11胸椎左侧与胃连接,全长约25cm,是消化管中最细的部分。食管有三处生理性狭窄,分别是颈部、胸部、腹部。这些狭窄是异物易停留的地方,也是食管癌好发的部位。食管是肌性管道,可分为黏膜上皮、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皱襞,进食时皱襞消失。消化系统的结构4.2一、消化管(四)胃1.胃的位置和结构胃位于腹腔内,其位置随体形、体位、胃的充盈程度不同而改变。胃在中等程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有两壁、两缘和两口。两壁是指前、后两壁。两缘是指上、下两缘,上缘较短,凹向右上方,称胃小弯,其最低点的转角处称角切迹;下缘较长,凸向左下方,称胃大弯。两口是指入口和出口,入口称贲门,与食管相连;出口称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胃可分为四部分: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消化系统的结构4.2一、消化管消化系统的结构4.2一、消化管(四)胃2.胃壁的结构胃壁由胃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1)胃黏膜:胃黏膜的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分泌黏液,保护胃黏膜。胃黏膜的固有层,由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内有大量胃腺,其中主要是贲门腺、幽门腺和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分泌黏液和溶菌酶;胃底腺是分泌胃液的腺体。胃底腺主要由3种细胞组成:1)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数量最多。能分泌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经盐酸激活转变成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参与蛋白质的分解。2)壁细胞,又称盐酸细胞,数量较少。能分泌盐酸和内因子,盐酸具有激活蛋白酶原和杀菌的作用;内因子有助于肠上皮细胞对维生素B12的吸收。3)颈黏液细胞,数量少,能分泌黏液,保护胃黏膜。(2)黏膜下层,由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3)肌层,分为内斜行、中环行、外纵行三层平滑肌。环行肌在幽门处发达形成幽门括约肌,能调节胃内容物进入小肠的速度,也可以防止小肠内容物逆流至胃。(4)外膜,为浆膜。(五)小肠1.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介于胃和空肠之间,位于上腹部,成人十二指肠全长25cm,呈“C”形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1)上部:起自幽门,行向右后方,至胆囊颈后下方急转向下移行为降部,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上曲。上部起始段约2.5cm的一段肠管,壁较薄,黏膜面较光滑且无环形皱襞,称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好发部位。(2)降部:起自十二指肠上曲,沿右肾内侧缘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向左侧续于水平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下曲。降部内面黏膜环状皱襞发达,在其后方有一纵行环形皱襞,纵襞下端有一突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处。(3)水平部:自十二指肠下曲开始,向左横行达第3腰椎左侧续于升部。此处有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上静脉。(4)升部:自第3腰椎左侧斜向左上方,达第2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于空肠。十二指肠空肠曲被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是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消化系统的结构4.2一、消化管(五)小肠2.空肠和回肠空肠和回肠由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活动性较大。空肠上端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空肠占空回肠全长的2/5,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回肠下端接盲肠,位于腹腔的右下部,占空回肠全长的3/5。空肠的管径较粗,管壁较厚,黏膜皱襞高而密,血供丰富;回肠管径较细,管壁较薄,黏膜皱襞稀疏,血管较少,呈粉灰色。消化系统的结构4.2一、消化管(六)大肠大肠是消化管的下段,起自与回肠相接处,末端终于肛门,长约1.5m,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1.盲肠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呈囊袋状,位于右髂窝内,左接回肠,长6~8cm,向上与升结肠相续。回肠末端开口于盲肠,开口处有上、下两片唇样黏膜皱襞,称回盲瓣。2.阑尾盲肠后侧壁上的蚯蚓状盲管称阑尾。其末端游离,一般长6~8cm。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称为麦氏点。急性阑尾炎时此处有明显的压痛感。消化系统的结构4.2一、消化管(六)大肠3.结肠结肠和盲肠无明显的分界线。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连于直肠,长约1.2m。4.直肠直肠长10~14cm,位于小骨盆腔,骶骨的前方。5.肛管肛管是大肠最末一段,长约4cm,上端接直肠,下端终于肛门。消化系统的结构4.2一、消化管(一)唾液腺唾液腺分为大、小两种。大唾液腺有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腮腺是最大的一对口腔腺,舌下腺为最小的一对口腔腺。小唾液腺数量较多,如唇腺、颊腺、腭腺等。消化系统的结构4.2二、消化腺(二)肝1.肝的形态肝呈不规则楔形,可分为膈面、脏面和前、后缘。膈面隆凸,贴于膈的下面,膈面由镰状韧带分为肝右叶和肝左叶。成人肝脏约占体重的2.2%,婴幼儿的肝脏相对重量(肝脏占体重比)较成人高,5岁幼儿肝脏重量约为体重的3.3%。消化系统的结构4.2二、消化腺(二)肝2.肝的位置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及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的大部分被胸廓覆盖,仅在腹上区左、右肋弓之间,直接与腹前壁接触。正常成人在右肋弓下缘不能触到肝脏,但在左右肋弓之间、剑突下方约3cm处可触及。3岁以下健康婴幼儿,由于腹腔容积较小,而肝体积较大,肝下缘常低于右肋弓下1~2cm。7岁以上儿童,在右肋弓下不能触及肝。3.肝的微细结构在肝门处,结缔组织随出入肝门的结构深入肝的实质,将肝实质分隔成许多小叶,相邻的小叶之间有门管区。(1)肝小叶。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主要由肝细胞组成。肝小叶呈多角棱柱状,中间有一条纵行的血管,称为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成肝板。肝板之间形成不规则的毛细血管腔,称为肝血窦。肝血窦与中央静脉相通。肝板内相邻肝细胞之间的间隙称为肝小管。(2)门管区。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称为门管区。每个肝小叶周围有3~4个门管区。门管区内可见三种伴行的管道,即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消化系统的结构4.2二、消化腺(二)肝4.肝外胆管肝外胆管包括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等。胆总管长约3cm,肝左管和肝右管汇合成肝总管,肝总管下端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胆囊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呈梨形,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胆囊管四部分。胆囊前端圆钝,称胆囊底。胆囊体常露出于肝的前缘,与腹前壁相贴,其体表投影位置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处的稍下方。胆囊炎时,此处常有明显的压痛感。消化系统的结构4.2二、消化腺(三)胰胰是仅次于肝的第二大消化腺,位于胃的后方,由内、外分泌部组成。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在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胰液由实质内一条从胰尾沿胰长轴右行的胰管汇集,最后与胆总管汇合,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内分泌部即胰岛,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等激素,参与糖代谢。消化系统的结构4.2二、消化腺腹膜是指覆盖于腹、盆壁内面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浆膜。男性的腹膜腔是密闭的;女性的腹膜则可经输卵管、子宫和阴道与外界相通。腹膜腔内有少量浆液,对腹腔脏器具有润滑作用,能减少脏器运动时所产生的摩擦。消化系统的结构4.2三、腹膜第三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一、口腔的功能二、食管的功能三、胃的功能四、小肠的功能五、大肠的功能六、肝脏的功能七、胰的功能消化系统的功能4.3一、口腔的功能食物的消化从口腔开始。食物在口腔内被咀嚼、切割、磨碎,同时受到食物的刺激后,口腔内的腺体会分泌唾液,食物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通过吞咽经食管到达胃。食物在口腔内一般不能被吸收(除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油能通过口腔黏膜进入血液)。牙齿具有切碎、咬碎、研磨食物及协助发音的功能。舌头具有搅拌、辅助吞咽、辨别味道及协助发音的功能。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含有溶菌酶,具有溶解食物、杀灭细菌、清洁口腔的作用。食管是消化管道的一部分,上连于咽,沿脊柱椎体下行,穿过膈肌的食管裂孔通入胃。依食管的行程可将其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三段。食管主要由环行肌层(内层)和纵行肌层(外层)组成。这两种肌肉的收缩蠕动能够迫使食物进入胃,故其主要作用是向胃内推进食物,并防止胃内容物反流。消化系统的功能4.3二、食管的功能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具有暂时储存食物和初步消化食物等功能。正常成人的胃一般可容纳1~2L的食物,大约小号白兰瓜的容量。婴幼儿年龄越小,胃容量越小。新生儿出生1~2天,胃容量为7~13mL,约豌豆大小;出生后3~6天为30~60mL,约葡萄大小;1~3个月为90~150mL;1岁时为250~300mL;3岁时为600~700mL;5岁时达700~850mL。进入胃的食团被胃液水解和胃运动所研磨,形成食糜逐渐排入十二指肠。胃黏膜中含有大量腺体,其中上皮细胞分泌胃液,胃液pH为0.9~1.5。正常成人每天分泌1.5~2.5L胃液。胃液中有大量的水,还含有盐酸、胃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内因子等,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杀菌、保护胃黏膜、润滑食物等。食物在胃内很少被吸收,胃仅能吸收少量的水和乙醇。消化系统的功能4.3三、胃的功能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糜在小肠内可停留3~8小时。小肠通过胰液、胆汁、小肠液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同时小肠的运动对食物进行机械性消化。各种营养成分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基本完成吸收,未被消化的食物进入大肠。消化系统的功能4.3四、小肠的功能食物在小肠经过消化吸收后,剩余的残渣进入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肠内容物中的水、电解质,参与机体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吸收由大肠内细菌合成的维生素B、K等物质;完成对食物残渣的加工,形成和暂时储存粪便,并控制粪便的排出。消化系统的功能4.3五、大肠的功能合成功能分解功能产生胆汁储存功能滤过功能32415消化系统的功能4.3六、肝脏的功能胰腺分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两部分。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组成,腺泡分泌胰液,腺管是胰液排出的通道。胰液中含有碳酸氢钠、胰蛋白酶原、脂肪酶、淀粉酶等。胰液通过胰腺管排入十二指肠,有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作用。内分泌腺由大小不同的细胞团——胰岛组成,胰岛主要由A细胞、B细胞、D细胞、PP细胞4种细胞组成。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以旁分泌的方式抑制A、B细胞的分泌;PP细胞分泌胰多肽,抑制胃肠运动、胰液分泌和胆囊收缩。消化系统的功能4.3七、胰的功能第四节消化系统的保健一、婴幼儿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二、婴幼儿消化系统的保健要求消化系统的保健4.4一、婴幼儿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一)口腔足月新生儿出生时两颊部有坚厚的脂肪垫,具有较好的吸吮能力,早产儿则较差。吸吮动作是复杂的先天性反射,严重疾病可影响这一反射,使吸吮变得弱而无力。新生儿口腔黏膜细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伤和感染。婴儿3~4个月时,唾液分泌量开始增加,5个月时明显增多,但因口底浅,不会及时吞咽,常出现生理性流涎。3个月以下的婴儿唾液淀粉酶含量低,不宜喂淀粉类食物。(二)食管和胃新生儿食管呈漏斗状,黏膜薄嫩,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不发达。新生儿食管长约10cm,1岁11~12cm,5岁约16cm,学龄儿童20~25cm。婴儿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吸奶时常吞咽较多的空气,哭闹或吸气时易发生溢乳和呕吐。婴儿胃容量较小,但由于哺乳后不久幽门即开放,胃内容物即可陆续进入十二指肠,故实际胃容量不受胃本身容量的限制。婴儿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一般水为1.5~2小时,母乳为2~3小时,牛奶为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消化系统的保健4.4一、婴幼儿消化系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