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卷共两大题,27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6页,“答题卷”共2页。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斯塔夫里阿诺斯想表达的是A.农业种植要比采集食物先进 B.阶级社会的产生与发展C.农耕与人类文明产生的关系 D.祭司与文字诞生的关系〖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农业的出现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产生了新的祭祀阶级,而文字是祭祀们为了记事而做出的发明,即农业的出现推动了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故选C;A项说法属于主观臆断,排除A;BD项说法都没有体现农业产生的影响,排除。2.在古典农牧阶段,五大文明古国(地区)的食物生产各具特色(如表)。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自的特点,究其原因在于文明古国(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中国粟、稻、大豆印度稻两河流域小麦埃及各种麦类希腊、罗马麦类A.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 B.社会形态制约着民众的选择C.各自的族群进化程度的差异 D.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优劣〖答案〗A〖解析〗由材料“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自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对以种植业为首的农业文明产生重大影响,A项正确;社会形态制约着民众的选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干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各自的族群进化程度的问题,排除C项;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优劣不是影响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自的特点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3.中国古代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代农耕经济A.形式多样 B.自给自足 C.精耕细作 D.个体经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可知,材料体现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反映的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正确;A、B、D都与材料无关,排除。4.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甘薯、玉米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如小麦、牛、羊等,也传入了美洲。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A.促进了洲际间交通的发展 B.促进了美洲人口的增加C.加速了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D.破坏了美洲的生态平衡〖答案〗C〖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物种实现了交流,说明新航路开辟加速了洲际之间的物种交流,C正确;交通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A;新航路开辟之后,美洲土著因为疾病、屠杀而大量减少,排除B;D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5.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威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东汉)王充《论衡》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出现 B.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C.汉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 D.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是故身率妻子,威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这些信息可得出汉代的家庭农业以夫妻为主,并且已经形成一种固定模式,D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反映家庭农业模式的出现,没有出现铁犁牛耕,排除A项;材料中的妻子也参加农业劳动,并不是反映男耕女织,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反映家庭农业模式的出现,没有反映对土地如何耕作,排除C项。故选D项。6.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它各项的是()A B. C. D.〖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灌溉工具的进步知识点,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片信息:A项的水排是手工业上用来鼓风冶铁的工具;B项的筒车、C项的翻车、D项的风力水车都是农业生产的灌溉工具,所以这三者的用途相同,不符合题意,排除;水排是手工业上用来鼓风冶铁的工具,跟B、C、D三项的用途不同,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灌溉工具的进步;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冶铁业的进步7.1929年,苏联创建了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拥有农业机械(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并负责维修工作,使其随时可以使用,而费用则由集体农庄负担。拖拉机作业时间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约100倍。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A.集体化道路推动了农业机械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一定局限C.苏联模式使重工业飞速发展 D.新经济政策推动农业大规模发展〖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到1936年即农业集体化时期,拖拉机的作业时间明显上升,反映出苏联生产关系的改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早在1921年已结束,B项错误;重工业飞速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早在1928年已经废止,D项错误。8.《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反映的情景主要表明工业革命()A.提高了生产效率 B.拉大了贫富差距 C.改变了生活习惯 D.改善了生活质量〖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据材料可知,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的工业革命,发明了汽船、火车、蒸汽机等。所以“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一现象开始于工业革命,说明了工业革命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改变了生活习惯,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提高生产效率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收入差距的对比,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9.传统上,世界被划分为人的世界和物理界,人的一切活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信息技术出现后,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三元世界观”,即在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数字世界”。这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A.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B.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C.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 D.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新视角〖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题意可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从人的世界和物理界发展出数字世界,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对世界的认知,无法体现生产力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排除AB项;材料的主旨是人类认识世界视角的增多,而不是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排除C项。故选D项。10.与其它古代文明不同,两河流域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合同文件而非陶罐之类的物品。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大量对契约制度进行调整的内容,据统计,有关契约的规定占法典全部条文的一半左右。这反映了当时两河流域()A.契约成为社会规范 B.法律制度日益成熟C.手工生产相当落后 D.商业贸易比较繁荣〖答案〗D〖解析〗根据“两河流域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合同文件而非陶罐之类的物品。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大量对契约制度进行调整的内容,据统计,有关契约的规定占法典全部条文的一半左右。”可以看出,两流域的法律很多涉及商业合同与契约关系,说明这一时期商业较繁荣,因此需要法律保护,D项正确;契约并不是社会规范,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成熟,排除B项;材料不能证明手工业落后,排除C项。故选D项。1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均设市官,鲁谓“贾正”,楚谓“市令”,齐谓“市掾”,宋、郑、卫等国称为“褚师”。据此可知当时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官府重视工商市场管理C.社会转型推动商业发展 D.经商谋利成为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各国均设市官对市场进行管理,说明当时的官府重视工商市场的管理,故〖答案〗为B项;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最早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的现象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这种现象与社会转型不存在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经商谋利思想已经成为主流思想,排除D项。12.宋代,官府用预付款收购茶叶、食盐、麻、绸、绢等物品,预付定金开始兴起,并在民间商品交易行为中司空见惯。当时,社会上还出现了各种交引、便钱、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票据。这说明宋代A.信用赊卖成为普遍现象 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货币贸易逐渐成为主流 D.商业信用行为发展迅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预付定金、货币兑换等活动较普遍,反映了宋代商业信用行为发展迅速,D项正确;A项只反映了材料部分信息,排除;材料现象反映了宋代商业信用行为的发展情况,材料无法说明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是否在此时开始出现松动,B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货币贸易逐渐成为主流,C项错误。13.据下图信息可知16-19世纪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

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是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各项职能的银行。

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A.商品流通种类日益增加 B.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C.世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D.国际贸易格局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商品交易所、东印度公司、银行等内容可得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业经营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形式多样,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商品流通,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市场扩大,更与贸易格局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14.1997年,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签署了《基础电信协定》,电话、移动数据服务等电信市场相互开放,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这表明()A.科技发展阻碍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B.经济全球化拓展到服务贸易领域C.贸易关税的下降改变人们的生活 D.跨国公司使各国的生产连成一体〖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7年世界。电话、移动数据服务等电信市场对世贸组织成员相互开放,是经济全球化拓展到服务贸易领域的表现,B项正确;科技会推动经济全球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贸易关税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跨国公司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15.如表是1976-2015年七国集团(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变化。据此推断()时间1976年1992年200年2008年2015年比重70%68%66%52.8%47%A.多极化国际格局已形成 B.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加重C.新兴国家经济实力增强 D.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改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976年到2015年七国集团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逐渐降低,说明七国集团之外的新兴经济体所占比重上升,经济实力增强,C项正确;“已形成”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新兴国家经济实力增强,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6.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这表明A.两河流域村落发展迅速 B.农业发展决定村落规模C.原始村落分布较为均衡 D.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世界上最早的村落多分布在大河流域,说明地理环境影响村落的位置,故选D;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但不能说明发展是否迅速,拍粗A;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发展的信息,排除B;“较为均衡”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17.1801—1850年,英国住房压力巨大。19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立法制定住房标准,市政机关直接参与住房建设经营;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这反映了英国()A.政府开始干预经济 B.积极应对城市化问题C.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D.工业革命后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01年至1850年英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01−1850年”、“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可知工业革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住房紧张,政府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B项正确;政府对经济大力干预是在经济大危机之后,排除A项;材料内容并不能看出当时英国社会基础设施完善,排除C项;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矛盾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8.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有城无市”到“城中有市”再到“城即市、市即城”的发展轨迹。这说明()A.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的进步 B.城市的各项功能越来越完善C.古代早期根本没有市场概念 D.古代后期才出现真正的城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我国古代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从“有城无市”到“城中有市”再到“城即市、市即城”的发展轨迹,由此可以看出“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市”的作用,不能说明城市的各项功能越来越完善,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古代早期就已经出现了真正的城市,排除D项。故选A项。19.人们在狩猎采集活动中的足迹形成了原始的路;定居后随着以物易物活动的开展、掠夺战争的发生,以驻地为中心的道路进一步扩展,人工铺设的道路增多,并逐步向车行道路发展。这说明路的出现与发展()A.受到政治因素主导 B.体现农耕文明的开放性C.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D.展示工业文明的先进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据材料“人们在狩猎采集活动中的足迹形成了原始的路;定居后随着以物易物活动的开展、掠夺战争的发生,以驻地为中心的道路进一步扩展,人工铺设的道路增多,并逐步向车行道路发展。”可知,材料反映了“路”的形成方式,由“狩猎采集活动中形成了原始的路”到“定居后随着以物易物活动的开展而形成的路”,这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结果,C项正确;路的出现与发展是经济发展主导的结果,而非政治因素,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耕文明的内容,而是强调“路”的形成,排除B项;通过材料信息并不能看出当时是工业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20.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因而,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A.使长安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B.得益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C.极大地缩小了南北的经济差距 D.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交通网络〖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材料讲述了元朝重新统一后为解决政治和经济重心分离的问题,尤其是南方财赋和粮食北运的问题,对漕运进行大胆创新,海运和内河航运并举,这得益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B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国内南北漕运问题,与长安无关,排除A项;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C项理解有误,排除C项;元朝在全国普遍实行驿站制度,设有驿站1500多处,以大都为中心,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1.说起中医的传承,首批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认为:“传承什么,怎么传?首先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是必须的。中医世代传承都离不开经典传承,传承经典的核心就是《黄帝内经》。"这是因为《黄帝内经》()A.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C.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 D.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经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A项正确;《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排除B项;《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排除C项;《本草纲目》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经验,排除D项。故选A项。22.宋朝在疫情发生的时候,免费向疫区染病的疫民施药,以此来帮助疫区的百姓渡过难关。只要有疫情或者灾害发生,宋廷都会对疫民或者灾民提供救助。这反映出宋朝()A.社会救助具有系统性 B.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形成C.民本思想的广泛传播 D.政府有一定的爱民意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据题意可知,宋朝时只要有疫情或者灾害发生,宋廷都会对疫民或者灾民提供救,说明宋朝的朝廷重视民生,政府有一定的爱民意识,D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政府对民众的爱护,“系统性”和“民本思想的广泛传播”无法提现,排除AC项;仅根据宋廷对疫民或者灾民的救助无法说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排除B项。故选D项。23.16世纪天花由西班牙人带入美洲,天花不仅击溃了印第安人的抵抗力,也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冲击。大量印第安人不再相信神的庇护,转而信仰“欧洲上帝”。这表明天花等传染病()A.加快了欧洲征服美洲的进程 B.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C.提升了美洲土著人的抵抗力 D.导致印第安文明的彻底消亡〖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洲)。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西班牙人将天花带入美洲,在身体上击溃了印第安人的抵抗力,在心理上也造成了冲击,印第安人由原来的信奉神的庇佑转变为信仰欧洲基督教,这是一种文化入侵现象,是欧洲的一种殖民手段,故加速了欧洲对美洲的征服进程,A项正确;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标志是1857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材料中反映的时间是16世纪,时间上相差遥远,关联不大,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大量美洲人因传染病死亡,排除C项;D选项中提到的“彻底消亡”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24.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应通过何种途径加强自我保健,这在事实上放弃了“只有求助于医生或医疗机构才能得到健康”的传统认识。这表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A.削弱了医生的社会地位 B.反映了医疗技术的革命C.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法则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据本题材料“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应通过何种途径加强自我保健”概括得出结论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人们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过去将健康只寄托在医生或医疗机构的观念,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医疗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没提到改变医生的社会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医疗技术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提到人们生存法则,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5小题25分,第26小题15分,第27小题12分,共52分。)25.粮食问题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和安全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状况统计表时期战国晚期西汉晚期唐朝宋朝明朝清中期耕地面积(亿亩)0.92.382.114.154.657.27粮田面积(亿亩)0.852.241.993.94.26.18人口(亿)0.20.60.531.041.33.61人均粮田(亩)4.263.763.763753.231.71粮食亩产(公斤/亩)108132167154.5173183.5人均占粮(公斤)460.5496.5628579.5559314——摘编自吴慧《农道:解读中国粮食问题》材料二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粮食生产的认识。〖答案〗(1)基本情况: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粮田占比高,粮食生产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人均所占粮田持续下降,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亩产量不断上升,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人均占粮呈下降趋势,出现粮食短缺问题。(2)原因:近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对粮食需求量增加;经济作物种植扩大,影响粮食生产;传统小农经济无法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求;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进行粮食倾销的场所(或“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助关税特权,扩大对中国的粮食倾销”)。(3)特点:阶段性;国家主导;灵活性(适时调整)和系统性;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以计划为主认识:粮食生产关乎民生;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应利用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保障用粮安全。〖解析〗【小问1】基本情况:由表格中耕地面积和粮田面积的数量变化可知,耕地面积是不断增加的,且粮田占比高,粮食生产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由表格中的人口和人均粮田的数量变化可知,人均所占粮田是持续下降的,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由表中粮食亩产的数量变化可知,粮食亩产量是不断上升的,这说明生产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由表中人均占粮的数量变化可知,中国古代的人均占粮是呈下降趋势的,这说明古代中国出现了粮食短缺问题。【小问2】原因:由材料“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可知,近代中国之所以成为粮食进口大国是因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进行粮食倾销的场所;另外结合所学传统小农经济的缺陷、经济作物的种植、人口的增长、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人口的迅速增长等方面进行分析。【小问3】特点:由材料“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可归纳为阶段性;由材料“利用政权力量”“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可归纳为国家主导;由材料“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可归纳为灵活性和系统性;由材料“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可知,其发展经历了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以计划为主的过程。认识:结合所学可从重要性和如何解决等角度进行说明。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30年由史蒂芬孙主持修建的利物浦至受彻斯特铁路,让人们逐渐认可了这种新的交通工具,很快,铁路建设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由于议会对于铁路法案的批准缺乏统一的规划,且由私人公司承建,导致铁路建设出现很多问题,如地区分布很不均匀、路轨标准不统一、列车设备质量无保障户生铁路事故等。针对铁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英国议会制定了“西摩尔条例”,作为国家对铁路建设和运营规范的尝试。——摘编自刘佳《简论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铁路的发展及国家干预的开始》材料二1881年11月,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建成,宣告中国第-条铁路诞生。1889年,清廷发布上谕,正式宣布政府兴建铁路,1897年,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上海成立,通过对外借款,十年间修成多条铁路。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把在中国修筑铁路作为对华资本输出的重要目标和掠夺中国的主要手段。到1900年,西方列强攫取或强夺的铁路利权总里程达上万公里。同时,西方列强侵夺铁路沿线的经济利权。——摘编自《中国近代铁路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早期铁路建设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铁路建设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答案〗(1)特点:①发展迅速:②以私人投资为主;③缺乏统一规划,产生许多问题;④政府通过立法实行有限干预。(2)影响:①使中国铁路交通发展起来,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洋务企业的交通、能源压力;③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也便利了西方列强攫取中国更多主权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解析〗(1)特点:据“铁路建设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可得出发展迅速;据“且由私人公司承建”可得出以私人投资为主;据“由于议会对于铁路法案的批准缺乏统一的规划”“导致铁路建设出现很多问题”可得出缺乏统一规划,产生许多问题;据“英国议会制定了“西摩尔条例””可得出政府通过立法实行有限干预。(2)影响:据“宣告中国第一条铁路诞生”等得出使中国铁路交通发展起来,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据“1881年11月,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建成”及所学知识可得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洋务企业的交通、能源压力;据所学知识可知,铁路的建设,有利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交通条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据“帝国主义把在中国修筑铁路作为对华资本输出的重要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